白色旅馆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白色旅馆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4-1
ISBN:9787532730162
作者:(英)D.M.托马斯
页数:281页

内容概要

D.M.托马斯(1935-),英国小说家,诗人,翻译家,迄今共著有九部长篇小说,《白色旅馆》为他的代表作,出版当年即获布克奖提名,作者也因此蜚声国际文坛,成为英国新崛起的一位重量级作家而受人瞩目。

书籍目录

序曲
第一部:唐璜
第二部:盖斯廷日记
第三部:安娜女士
第四部:疗养地
第五部:昏睡的车厢
第六部:营地

作者简介

《白色旅馆》是一部构思独特、主题严肃、叙文极具震撼力的作品。作者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展现了女主人公因性迷惘和性饥渴而患上的歇斯底里症,然后又随心理治疗的展开呈现出小说的完整框架,展现了二十世纪充满色情和暴力的创伤图,从而把读者带进了瑰丽奇特的文学之旅。小说集历史、幻想、病历、诗歌为一体,运用了叹为观止的叙述技巧和精深独到的思辨方法,是一部极具后现代风格和不朽的情感力量的现当代文学经典。

图书封面


 白色旅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无论从那一方面来说,伊丽莎白•厄尔德曼都是一个正常的女人,虽然她一度患上了歇斯底里症。她对性的渴望,她的孤独与恐惧,甚至她的童年阴影,都算得上是正常的。这里的正常,是指不超过一般人所理解的伦理范畴。小说第一章《唐璜》是女主角写的诗,第二章《盖斯廷日记》是对诗的阐释和扩散。在这两章中,“性”是主题。无论是在《唐璜》还是在《盖斯廷日记》里,其中的“性”都是美好且让人向往的。但接下来的章节告诉我们,事情完全不是那个样子。欢愉的背后是迷惘、恐惧和不知所措。 《唐璜》和《盖斯廷日记》甚至可以看作是女主人公的一种掩饰。她一直在对弗洛伊德说谎,虽然她非常想让弗洛伊德帮助她。第三章《安娜女士》,是弗洛伊德的病例分析报告。弗洛伊德穿过被谎言覆盖的层层迷雾去寻找真相,在他的不断追问和引导下,她承认了自己的谎言,治疗逐渐起效。但是,通过小说后面的章节,我们发现,伊丽莎白•厄尔德曼呈现给弗洛伊德的内心世界依然是被谎言包裹着的世界。她的谎言无处不在。小说中多处引用了赫拉克利特的话:人的灵魂是一个遥远的国度,无法接近,无法探访。人的内心,是非理性的,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却“试图通过理性去把握不可琢磨的人的心灵”,这注定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所以在小说中,弗洛伊德也承认,他对女主人公的病例研究报告有很多缺陷。谎言,几乎和女人的生命是一体的,甚至可以说,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撒谎的女人。你可以说,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撒谎的人,但对男人和女人来说,他们谎言的不同在于,男人很清楚自己在撒谎,而女人,她即便撒了谎,也会认为自己说的是实话。女人喜欢蒙蔽自己,连她们自己都深信自己说的是实话。这是一种幻觉,而女人喜欢幻觉。还有个问题就是,有时候,你很难分清哪些是谎言,哪些不是。因为女人说的话,往往半真半假,如果你相信是真的,那就是真的,你觉得是假的,有可能就是假的。这个现象,也许是语言的牢笼所造成的,也许不是。语言无法表达真实的内心,这应该是早就被发现了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神秘的迷宫,外人无法进入。语言给这座迷宫披上了华丽的外衣,这外衣只能使人受到迷惑,除此之外,别无它用。有谚语说:每个人在别人眼中都是怪物。因为,每个人的心,都深不可测,而“女人心,海底针”,更是没有被探测的可能。所以,在小说中,弗洛伊德企图“与非理性对话的可能”几乎是不存在的。但伊丽莎白•厄尔德曼对弗洛伊德撒谎的背后,却是深深的恐惧。她很孤独,她渴望性,但又惧怕性,她深深地焦虑。为什么会这样?在弗洛伊德的分析里,原因是女主人公和第一任男友不愉快的回忆,以及她小时候撞见姨夫和姨妈的不雅行为。但在小说最后,我们才知道,母亲和姨夫的乱伦行为,才是她在性上产生困扰的根源。而她的身体方面的疾病,也都事出有因。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笼罩着一层神秘。女主人公的死亡,几乎可以用神秘主义来解释,因为她在一开始就预感到了自己的死亡。这种死亡预感是伴随着性的,“不想性的事情时我就想到了死,有时候会同时想到两件事情”。而女主人公最后被虐杀的时候,在一瞬间,竟然经历了一次性高潮,性和死亡紧紧连在一起。她在早先也许就窥见了自己死亡的瞬间。深入地去分析这种“死亡预感”,我们会发现,它在现实里存在着。这里,“死亡预感”泛指发生不好事情的预感(未必会有死亡事件发生)。你越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往往是不好的事情),它越会发生,这就是“死亡预感”的某种表现。其实,这里可能有一种心理暗示在起作用。预感到某一事件会发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做可能导致这件事情发生的某种行为。这时候,你甚至暗暗地期待它发生,期待压制了忧虑和恐惧(就好像被催眠了一样)。而对于这件事情的后果,你会假装不知。就像小孩子,大人提醒他不要去踩脚附近的便便,他谨慎地躲避,但到最后往往会踩到便便,其实恰恰是他的躲避行为导致他最后踩到了便便。对于女人来说,事情最后真的发生了的时候,她会哭闹,会歇斯底里,表现的非常无辜,完全忘了正是自己的行为(间接或直接)导致了某件事情的发生。女人,一贯是非理性的。小说的第四章《疗养地》,通过女主人公和弗洛伊德的通信,逐渐揭示了一些迷雾之下的真相。而第五章《昏睡的车厢》,是女主人公最后的命运。她悲惨地死去了。小说的第六章,也就是最后一章,《营地》,是女主人公死后的世界,也可以看作是天堂。在这里,她遇见了所有曾经失去的人,包括她冷漠的父亲,她一直无法面对的母亲。她和她的母亲和解了,她们互相吮吸对方的乳房,她们都很快乐。“不管怎样,我认为只要存在某一形式的爱,就有希望得到拯救。”这是女主人公对母亲说的话。爱拯救了她。“白色旅馆”到底指的是什么?在小说开头的书信里,萨克斯提到“人类始祖因偷食禁果而堕落前的伊甸园”,也提到了弗洛伊德的诊所,而弗洛伊德对女主人公说那是她“母亲的子宫”,而小说最后一章的“营地”,却更像是一座巨大的“白色旅馆”。我认为,“白色旅馆”象征一处没有恐惧和死亡,只有性和爱的美好之地,也许就是人类真正的伊甸园。这伊甸园,应该是每一个正常女人所渴望的吧?
  •     妈的 我之前的10000字白写了,豆瓣还我那一万字下面再重新写一下这书是一本后现代的小说运用了很多很玄的东西来扩充剧情一开始 我看的时候 不禁的面红耳赤 妈的 这不是就是传说中的毛书要搁在上个世纪 能在中国大陆出版才怪真为了查特来夫人鸣不平啊 以前出的那么一点点的性描写 让湖南人民出版社改头换面 社长下台。这书里面的性描写大胆逼真 文风放纵有序 让人看着看着就有种口干舌燥的感觉不过这些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小说的写法新颖信件 诗歌 明信片 小说 病例 回忆 错综复杂的精神分析 构成了整部书的纷繁结构,让人看得头晕目眩 主要我对那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是很清楚总让我有种头晕的感觉 不过晕糊糊的还好,起码后面抽丝剥茧非分析让我觉得特美好难怪200年后 早已经成名的大文豪“盲刺客”的一本秘密读书笔记上对此书有着这样的评价“哇噻 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具体内容我不介绍了 希望大家有空可以找来读读不过这书在国内的境况不是很好 北京好多书店4-6折 还没人买 我看了那叫一个心疼啊 真觉得明珠暗投比那些10000元游中国那样被炒烂掉的书好得多的小说 不仅仅让你体验了奇妙的后现代文学 也让你从中体会到了 一个精神病医生的神奇 弗洛伊德记住这个老头吧。。丫总能通过只言片语把你和性联系到一起对于他来说 你什么行为 都可以和性分析到一起。这书开篇不是白色的 而是黄色的 而后面越写越白。。直白 独白 苍白让人觉得冷静 这种冷静浇灭了开篇黄色小说所带来的鼻血横流让我们在这个物质的社会里 从只言片语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其实也是女患者眼中的形形色色的人只不过是她在里面看我们 我们在外面欣赏她( ̄y▽ ̄)╭=唉唷唷~=
  •     一直以来,我就觉得应该有这样的小说产生,那就是这部小说没有情节,但可以象一首动人心扉的曲子,或者象毕加索的一幅画,因为只有这样的小说,才能准确地反映人的内心深处那动荡的世界。这样的小说也许已经很多,不过,如果我没有看错D.M.托马斯的《白色旅馆》应该是其中杰出的一部。小说分为六部。第一部取名为《唐璜》采用的是诗体,反应的是女主人公动荡的内心世界,其实说动荡的情欲世界更准确一些,摘几句: 他从我身后溜过来\猛地进入我的体内\他探得好深\令我半是冰凉的心如鲜花怒放\  我搞不清他进入的方位\只觉得白色旅馆和群山在晃动\原是洁白的视野中飞过道道黑色的闪电而这个他在女主人公的幻想中竟是弗洛伊德的儿子。有人说,女主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色情与暴力,女主人公自己的话好象也证明了这一点:“有一段时间,我不是想到性,就是想到死,有时是同时想到这两件事”,只有弗洛依德知道那其实是人顽强的生存意志与同样顽强的死亡本能的较量。    第二部《盖斯延日记》其实写的是女主人公的幻觉,或者是在她的梦中发生的一切;第三部《安娜女士》写的弗洛伊德是对女主人公病情的分析和诊治过程;第四部《疗养地》写的是女主人公治愈以后的一段正常生活。   第五部是《昏睡的车厢》,其实写的是一次完美的大屠杀。我以前虽然知道《辛德勒的名单》,看过《钢琴师》,但看着那些大屠杀的细节时,心里还是觉得很悲伤,人类是如此罪恶以至于我觉得人类的出现真是太荒谬的事,也许这个世界永远没有人类,永远无知无觉才是完美的。只有人类会细细体味已经过去的恐怖与血腥,又会一次次重复曾经的恐怖与血腥。人类做了那么多罪恶的事,就是全部灭绝都抵不上曾经犯下的罪恶,但可以把所犯下的罪恶彻底埋藏,好让它看起来从来不曾发生过一样。      女主人公和她的孩子(实际是她后来下嫁的丈夫留下的孩子)在被子弹打死以前跳下了悬崖,女主人公死于一个德国士兵猛踢她的胸部和骨盆,她在弗洛伊德那里就诊时,就是那两个地方一直疼痛不已,女主人公一直有一种特异功能,就是好象能预测地要发生的一切,现在终于被证实了。   其实那时她并没有彻底死,有一个士兵拿了一个刺刀在她的下身模仿性交时的动作不停地捅,女主人公抽搐——放松,抽搐——放松,也仿佛真的是在经历一次性高潮,直到彻底死去。      也许可以弗洛伊德能让一个人的灵魂得到救治,但面对着整个人类的无序和动荡,他却一样的无能为力,而如果不是所有的人的灵魂都得到了救治,个体的得救,就毫无意义。     小说中这样说:“人的灵魂是一个遥远的国度,无法接近,无法探访……,如果有一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从人类的始祖亚当时代便一直在聆听、做笔记,他仍然无法充分探究一个民族的心理,甚至无法了解一个人的想法。”     我看着那些血腥的场面,觉得那些事就是自己干的,或者因为干那个的是我自己的同类,所以不会与我有没有干系,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人类尽快灭绝,并且从我开始。     第六部是《营地》好象写的是女主人公死后的景象,但她不知自己已死,她见到了多年前她的死于一次大火的妈妈,那时她的妈妈正和她的姨父在偷情,还和她死去的爸爸通了电话,她也见到了老态龙钟的弗洛伊德,只是他已经认不出她来了。她好象不知他们其实都已经死去,她搞清楚了她妈妈和她姨父的一些真相,也许因为那件事才埋下了她成为精神病人的祸根,她的母亲这样说:     “他对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性吸引力,这一点我必须承认。当然我也试图说服自己相信我这是坠入情网了。你瞧,我还引了普希金的诗呢:‘待我们再度聚首/在橄榄树萌里/在永远湛蓝的天空下/我最亲爱的/我们会分享爱的香吻……’就是这一类的东西,连篇累牍的。我们女人总是不愿意承认,人主要是受性欲的支配,如果那是一场不朽的爱情,你就会觉得更容易得到宽恕,但我要老实说那不是。”     丽莎最后问道:“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来到世上,本该快快乐乐地享受生活,究竟出了什么事。”     弗洛伊德一样回答不了她这个问题。 虽然小说没有明说,但我觉得所谓白色旅馆其实指的是一具白色的棺材,人所有的欲望在这里得到满足和熄灭.对了,这部小说的作者在中国可能知道的人还不是太多, D.M.托马斯(1935-),英国小说家,诗人,翻译家,迄今共著有九部长篇小说,《白色旅馆》为他的代表作,出版当年即获布克奖提名,作者也因此蜚声国际文坛,成为英国新崛起的一位重量级作家而受人瞩目。

精彩短评 (总计59条)

  •       无论从那一方面来说,伊丽莎白•厄尔德曼都是一个正常的女人,虽然她一度患上了歇斯底里症。
      她对性的渴望,她的孤独与恐惧,甚至她的童年阴影,都算得上是正常的。这里的正常,是指不超过一般人所理解的伦理范畴。
      小说第一章《唐璜》是女主角写的诗,第二章《盖斯廷日记》是对诗的阐释和扩散。在这两章中,“性”是主题。无论是在《唐璜》还是在《盖斯廷日记》里,其中的“性”都是美好且让人向往的。但接下来的章节告诉我们,事情完全不是那个样子。
      欢愉的背后是迷惘、恐惧和不知所措。
      《唐璜》和《盖斯廷日记》甚至可以看作是女主人公的一种掩饰。
      她一直在对弗洛伊德说谎,虽然她非常想让弗洛伊德帮助她。
      第三章《安娜女士》,是弗洛伊德的病例分析报告。弗洛伊德穿过被谎言覆盖的层层迷雾去寻找真相,在他的不断追问和引导下,她承认了自己的谎言,治疗逐渐起效。
      但是,通过小说后面的章节,我们发现,伊丽莎白•厄尔德曼呈现给弗洛伊德的内心世界依然是被谎言包裹着的世界。她的谎言无处不在。
      小说中多处引用了赫拉克利特的话:人的灵魂是一个遥远的国度,无法接近,无法探访。
      人的内心,是非理性的,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却“试图通过理性去把握不可琢磨的人的心灵”,这注定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所以在小说中,弗洛伊德也承认,他对女主人公的病例研究报告有很多缺陷。
      谎言,几乎和女人的生命是一体的,甚至可以说,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撒谎的女人。你可以说,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撒谎的人,但对男人和女人来说,他们谎言的不同在于,男人很清楚自己在撒谎,而女人,她即便撒了谎,也会认为自己说的是实话。女人喜欢蒙蔽自己,连她们自己都深信自己说的是实话。这是一种幻觉,而女人喜欢幻觉。
      还有个问题就是,有时候,你很难分清哪些是谎言,哪些不是。因为女人说的话,往往半真半假,如果你相信是真的,那就是真的,你觉得是假的,有可能就是假的。
      这个现象,也许是语言的牢笼所造成的,也许不是。语言无法表达真实的内心,这应该是早就被发现了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神秘的迷宫,外人无法进入。语言给这座迷宫披上了华丽的外衣,这外衣只能使人受到迷惑,除此之外,别无它用。
      有谚语说:每个人在别人眼中都是怪物。因为,每个人的心,都深不可测,而“女人心,海底针”,更是没有被探测的可能。所以,在小说中,弗洛伊德企图“与非理性对话的可能”几乎是不存在的。
      但伊丽莎白•厄尔德曼对弗洛伊德撒谎的背后,却是深深的恐惧。
      她很孤独,她渴望性,但又惧怕性,她深深地焦虑。
      为什么会这样?
      在弗洛伊德的分析里,原因是女主人公和第一任男友不愉快的回忆,以及她小时候撞见姨夫和姨妈的不雅行为。
      但在小说最后,我们才知道,母亲和姨夫的乱伦行为,才是她在性上产生困扰的根源。而她的身体方面的疾病,也都事出有因。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笼罩着一层神秘。女主人公的死亡,几乎可以用神秘主义来解释,因为她在一开始就预感到了自己的死亡。这种死亡预感是伴随着性的,“不想性的事情时我就想到了死,有时候会同时想到两件事情”。而女主人公最后被虐杀的时候,在一瞬间,竟然经历了一次性高潮,性和死亡紧紧连在一起。她在早先也许就窥见了自己死亡的瞬间。
      深入地去分析这种“死亡预感”,我们会发现,它在现实里存在着。这里,“死亡预感”泛指发生不好事情的预感(未必会有死亡事件发生)。
      你越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往往是不好的事情),它越会发生,这就是“死亡预感”的某种表现。其实,这里可能有一种心理暗示在起作用。预感到某一事件会发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做可能导致这件事情发生的某种行为。这时候,你甚至暗暗地期待它发生,期待压制了忧虑和恐惧(就好像被催眠了一样)。而对于这件事情的后果,你会假装不知。就像小孩子,大人提醒他不要去踩脚附近的便便,他谨慎地躲避,但到最后往往会踩到便便,其实恰恰是他的躲避行为导致他最后踩到了便便。
      对于女人来说,事情最后真的发生了的时候,她会哭闹,会歇斯底里,表现的非常无辜,完全忘了正是自己的行为(间接或直接)导致了某件事情的发生。
      女人,一贯是非理性的。
      
      小说的第四章《疗养地》,通过女主人公和弗洛伊德的通信,逐渐揭示了一些迷雾之下的真相。而第五章《昏睡的车厢》,是女主人公最后的命运。她悲惨地死去了。
      小说的第六章,也就是最后一章,《营地》,是女主人公死后的世界,也可以看作是天堂。在这里,她遇见了所有曾经失去的人,包括她冷漠的父亲,她一直无法面对的母亲。她和她的母亲和解了,她们互相吮吸对方的乳房,她们都很快乐。
      “不管怎样,我认为只要存在某一形式的爱,就有希望得到拯救。”这是女主人公对母亲说的话。爱拯救了她。
      
      “白色旅馆”到底指的是什么?
      在小说开头的书信里,萨克斯提到“人类始祖因偷食禁果而堕落前的伊甸园”,也提到了弗洛伊德的诊所,而弗洛伊德对女主人公说那是她“母亲的子宫”,而小说最后一章的“营地”,却更像是一座巨大的“白色旅馆”。
      我认为,“白色旅馆”象征一处没有恐惧和死亡,只有性和爱的美好之地,也许就是人类真正的伊甸园。
      这伊甸园,应该是每一个正常女人所渴望的吧?
  •       
      Almost every novel can be read as a distorted Oedipus. Similarly, Lisa Erdmann in The White Hotel also experienced “Eros in combat with Thanatos”, resisted being identified as a Jew, and eventually she did not (choose) to escape her fate and died in the shoah.
      
      Her treatment with Freud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process of self-exploration, echoing the ultimate Oedipus question of “Who am I?(I as Eye)” and “What can I see?” Through her journey of self-exploration, Freud served more as listener than her psychoanalyst.
      Lisa did not completely understand herself and her hysteria through treatments. When Victor proposed to her in letters, her hysteria and hallucination reoccurred. She never found the explanation of her chest pain, because her pain was not rooted from her past, or her repression about her past, but from the far future when she was tortured to death with thousands other Jews. For Thomas, some of the patients who suffered hysteria like Lisa, their cause of symptom was not caused by the repression of misfortunate past, but the fear and horror for the future. Lisa repressed, resisted and eventually walked through the hysteric symptom caused by her traumatic childhood experience, but she could not resist the hysteria of being a Jew. Just like a distorted Oedipus, Lisa could not change her fate.
      
      If we took Lisa’s treatment with Dr. Freud literally as a treatment for her hysteria. We can see that the conclusions and psychoanalysis of Freud on Lisa’s symptoms partially made sense, but there were still some major flaws. Thomas as an author affirms the validity of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but also implies that the “unconscious” mind cannot be predicted thoroughly through such scientific methods. Moreover, even if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in a way provides means to solve personal problems, it does not respond to hysteria of a group of people or hysteria of our age. In the White hotel, Thomas wrote “If a Sigmund Freud had been listening and taking notes from the time of Adam, he would still not fully have explored even a single group, even a single person.”
      
      
      
      
      
  •     大二时候读的,超赞!
  •     读过另一版本,译者相同。“我们以幻想满足心灵的渴求,这类养料却使人愈发冷酷;怨恨倒比爱心有更多需求。”也借词说给作者。
  •     黄色+弗洛伊德
  •     好看 序曲还很正常 到了唐璜 就开始各种精彩吸引 看到日记 明天接着 --看到快结局的时候吞咽口水也紧张起来 和开篇比起来差别情境实在太大 精神分析对癔症到底能起到多大重要?还是癔症真的如此轻而易举。整本书都很赞,推荐
  •     好书
  •     后现代
  •     我想写一本色情小说。
  •     完美呈现一个生活在悲惨时代的悲剧女人的性与死
  •     在《外国文艺》杂志读的这本书,后来向好多人推荐过,确实特别喜欢
  •       唐璜
      
      
      这些分行的句子,是如此直接
      如此不堪入目。但耳热脸红之际
      却也不能否认秘密点燃的力量
      
      没有止境的欢愉,死亡,迷宫,黑暗中的膨胀
      以及焕然一新。这里闪烁着各种迷醉
      而神秘的鸟。它们掠过群峰,飞到湖上
      
      谁能抗拒一个女人无尽变幻的形式
      一面镜子隐秘的欲望
      谁又能从不安之中,获得快活的安置
      
      
      
      盖斯廷日记
      
      
      这只是我泄露自己的
      另一种形式。这只是我隐藏自己的
      另一个版本。在新鲜的伤口中
      我迷醉于生死轮回的梦。我能听见身上的叶子
      对上帝唱出的感激之歌。
      
      我就在这些字里面,漫无目的的
      做梦。我闭上眼睛,期待着脑袋,发生爆炸。
      我抬头望见一个赤裸的小男孩
      他对我说,“别害怕,小姐,我也是活人。”
      那穿透我的子弹,很温柔。
      
      坠落的过程,交织着无以名状的欢愉
      和痛苦。这周而复始的重复
      并非像想像中那样漫长。之于肉身,所谓的爱
      就是多余之物。我渴望一只燃烧的手
      在黑暗中,从四面八方将我探寻。
      
      我的欲念无休无止。当白色的闪电
      划过我的身体,我在摇曳中
      摆出祈祷的姿势。原谅我啊,我的爱人
      在劈成两半的情形中,我的破碎
      完整无缺。我无法摆脱死亡的念头。
      
      “那一夜,整个天空都坠落了,包括所有的
      星辰。我听见了宇宙初始时那一声
      非常轻柔的叹息。”我所说的一切或多有虚妄
      但你们总得该相信,我的胸脯
      比那些冰冷的石头柔软。
      
      
      安娜女士
      
      
      诗歌和日记之后,我出场了。
      我得声明一点,我并非这里的主角
      弗洛伊德也不是。她才是
      故事的源头。说句老实话,起初
      对于她所说的一切我茫无头绪
      我甚至无从分辨,她所说的
      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我只能尝试
      各种破解谜语的策略:想像和象征
      我想我正在接近她:这个疼痛的女人
      这个冷静的女人,这个厌倦一切的女人
      这个充斥谎言的女人,这个反复无常的女人
      这个淫荡的女人,这个圣洁的女人
      我想我无法抵达她。我无法从字里行间分享
      她的困惑。我惭愧她之于我
      渐渐抽象为一个省略细节的理论原型
      另一种形式的伤害。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她信任我。我猜,她需要的,或许仅仅就是
      某个不可或缺的读者,像我。
      
      
      疗养地
      
      
      看上去我已痊愈。我的胃口很好
      不再拒绝食物和婚姻。我弹奏的曲子
      也多有溢美之词。大众眼中
      我俨然也是,一个成功的形象。但我活着
      
      我继续活着。传说中的背叛和出卖
      折磨着我。“犹大离耶稣如此之近,他怎么可能
      视他为上帝之子?”我坚信那裹尸布是真的
      我一直仰望的人死了。但我活着
      
      我继续活着。我想我是另一个库尔滕
      我到底该不该继续活下去
      受罪。我想杀戮。我想喝血。我想听见自己鲜血
      喷出的声音。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在撒谎
      
      我继续活着。可怕的美令我欲望勃发
      我从来不曾琢磨透我自己。我只能在这里
      修正我的故事,并且恳请你的原谅
      “朋友啊,在这里,我一个朋友也没有。”
      
      我是虚无的。历历的往事与我分离。或许
      这就是我无法生活在今天的全部根源
      “人的灵魂是一个遥远的国度,无法接近,无法探寻。”
      但是请您放心,我看上去依旧,体态丰满。
      
      
      昏睡的车厢
      
      
      你良心未泯,抵达一个心酸的结局
      我不能说那是错误。我只能说
      这就是流传在神话中的命运。只能如此
      
      我的梦先行就已见证过
      这里所发生的一切。我用日渐遗忘的语言恢复
      我一直试图拒绝的身份
      
      我没有祖国。我在此尖叫
      “再多的江河也无法熄灭爱情之火,
      洪水也不能淹没它。”
      
      天快亮了,我在梦魇中幸存。死亡之谷的
      唯一证人。我有资格站在这里渴望
      另外的结局。一件历史与幻想的织物。让我死
      
      
      宿营地
      
      
      我猜想旅途的终点,就是最初的
      出发之地。从这里可以凝望
      窗外,烈日下的沙漠,千篇一律。
      
      不过,这也不赖。这里依旧算得上
      一个美好的世界。“只要存在某一种形式的
      爱,就有希望得到拯救。”
      
      通过一条不很清晰的路线,或多或少
      我可以和你交流。同我一样
      你也会闻到月光下松树的气味。一如经书记载——:
      
      “以色列的帐篷,彻夜通明。”在这里
      我已获得疼痛的宽恕。
      我很开心。我有一张承认生活的脸。
      
      
      
      
      
  •     互文
  •     <正常的人生难道一定就是残酷的人生> ------人生注定只有绝望吗?我确认但否认
  •     发现这个才是我读的版本
  •       白色旅馆:幻景中的阿卡迪亚
      袁洪庚
      
       安娜因性迷惘和性饥渴而患上歇斯底里症,经常出现幻觉,甚至白日梦。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由此判定,安娜女士的梦是通往其潜意识的大门,梦里所做的一切都是愿望的满足,她渴望回到最初的白色旅馆,那个虚幻的阿卡迪亚。
      这是一部构思独特、主题严肃、叙事极具震撼力的作品。作者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女主人公因性饥渴而患的歇斯底里症和心理治疗过程,再现两次大战之间西方人的迷惘,把读者带进瑰丽奇特的文学之旅。
       作者为什么将书定名为《白色旅馆》?《白色旅馆》代表什么、有何深意?读者或许思忖过此类问题,答案或许也不止一个。但是,借用“意象”这一诗学术语表述,“白色房间”的“意象”源于弗洛伊德的释梦学说。
      弗洛伊德曾接待过一位每晚做同一怪梦的病人,他梦见自己走进一个奇怪的白色房间,房里灌满黄色的水,他置身于水中。弗洛伊德断定此人受到恋母情结袭扰,于是解释说:梦是通往潜意识的门,梦里所做的一切都是愿望的满足,而梦中的房间象征母亲的子宫,病人梦到这个房间只是因为在潜意识里他非常渴望到那里去,也即重返母亲安全、舒适、温暖的子宫。
        作为小说中一个人物的弗洛伊德解释说:“安娜女士的日记表达了她渴望回到安全避难所中的愿望,那就是最初的白色旅馆,那就是母亲的子宫,大家都曾经在那儿逗留 。”1983年,小说出版后不久,托马斯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题为“弗洛伊德与《白色旅馆》”的文章,也谈到“人人都曾置身于其中的最初始的白色旅馆”,那就是母亲的子宫。
      在人类的潜意识中,母亲的子宫是一块可以躲避苦难的栖息地。
      子宫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分析女性心理时一个常用的隐喻。在这部充满诗意的小说中,作者多次提及“子宫”这一意象,如子宫在空中翱翔、掠过水面飞逝而去,而弗洛伊德恰恰是从“子宫”入手解构传统癔病(歇斯底里)理论。癔病 (hysteria) 源于希腊语hyster。传统医学认为癔病是女性独有的疾病,由子宫功能障碍引发。男人无子宫,自然不会患此病。然而,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男性亦会患癔病。
      “我是谁?”俄狄浦斯的问题千百年来在人的非理性王国里回荡。在丽莎寻找迷失的自我的旅途中,弗洛伊德是向导。一方面,托马斯认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和对意识不同层面的划分,甚至在这部小说中刻意模仿弗洛伊德的笔触;另一方面,他又说“弗洛伊德是一个神话”,暗示弗洛伊德的假说仍是一种有缺憾的、尝试探究人类非理性心理现象的理性方法。可见,他对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假说等“泛性”理论均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托马斯阅读弗洛伊德与荣格的通信时产生灵感,幻想师徒两人如何分道扬镳,先写出一首题为“维也纳、苏黎世、康斯坦茨湖”的小诗,后由繁衍为小说《白色旅馆》。丽莎的原型是弗洛伊德的弟子欧内斯特•琼斯在弗洛伊德传记中提到的一位女病人,弗洛伊德曾为她做分析,并从她口中知悉她与自己的儿子有过一段恋情。或许,托马斯只是借弗洛伊德这个虚构人物说明一个悖论:精神分析学或许能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如女主人公的癔病终于治愈),却无法应对受希特勒等蛊惑的集体犯罪。
      托马斯在1988年出版的《记忆与幻想》中指出:“弗洛伊德的那些癔病病人的症状是由对将来的恐惧引发的,而不是来源于对以往不幸经历的压抑。”
      美国批评家佩卡姆曾指出,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弗洛伊德思想的读者一旦再读到弗洛伊德原作便会大吃一惊。不论托马斯的本意是什么,《白色旅馆》无法成为弗洛伊德理论的图解。
      托马斯以“旧瓶装新酒”的范式探究人生不得不面对的、萦绕着每一个苦苦思索的灵魂之荒谬。
      欧美研究者认为《白色旅馆》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之一,英美大学英文系也纷纷将它列入后现代主义文学课程的阅读书目。在讨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专著中,帕特里夏• 沃(《元小说》,1984)、布赖恩•麦克黑尔(《后现代主义小说》,1987)、林达•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1988》)、马克•柯里(《后现代主义叙事》,1998)等学者均将《白色旅馆》作为展现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的经典之作。
      加拿大的哈琴教授指出:“十九世纪的叙事结局(死亡、婚姻、清晰的结尾)被后现代主义作品,如福尔斯的《空想》、托马斯的《白色旅馆》、阿特伍德《掌上姑娘》颠覆。”
      在此,我们仅以文本的并置为例。并置是小说中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技巧之一,它使叙事“在自我意识、自觉反讽、自我疏离等不同层面上返回叙事行为本身,”(马克•柯里)从而暴露小说的虚构本质。小说对虚构的再度虚构以并置的第三个文本表现,即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营地”。精神分析无法消除人痛苦,而人类本身又无法逃离命运的樊篱,托马斯便将这些死者带到了一个他含混称之为“营地”的去处,以明白无误的虚构文本颠覆前两个文本。在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的20世纪,人们已不再相信奇迹、相信幸福的结尾。因此,作品的反讽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托马斯在接受一次采访时指出,性只是一种潜到人们乏味的生活表象下的方式。作品中有性描写、有匪夷所思的性幻想,但是将其归入色情文学范畴却是格式化、表面化的看法。以女主人公丽莎的经历为个案,托马斯秉承亘古以降西方文学思考冥冥之中人的命运的传统,与索福克勒斯对俄狄浦斯王的迷茫、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的延宕、肖洛霍夫对士兵索科洛夫(《一个人的遭遇》)的苦难的执着探讨如出一辙。丽莎选择承担责任的行动、直面困难甚至惨死的勇气再次在本体论的层面上论证人类存在的意义、人类诗意地栖居于现实世界的意义。
      在《金瓶梅序》中,冯梦龙(东吴弄珠客)指出:“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禽兽也。”无论托马斯在主观上期待读者以何种心情读《白色旅馆》,这种心情总不至于是“欢喜之心”。
      福柯在他的著作《性经验史》(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中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虽然迄今为止的所有社会形态对性活动均有限制,人类的各种性行为都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在自愿和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个人有权处置自己的身体,无论他采取的方式是多么“有悖常理”。长期以来,以隐形权利形式呈现的意识形态诱导人们形成关于性的所谓“自然”、“正确”观念,人云亦云,自愿被剥夺自由思考的权利。
      《白色旅馆》的主题是十分严肃、凝重的,认为这部作品是色情文学的观点不仅是错位的,也是不合时宜的。王宁教授曾指出:“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精英文化观,为大多数人得以欣赏和‘消费’文化产品提供了可能性。” 《白色旅馆》不仅为不谙精神分析理论的隐含读者做出“解码”式的导读,也引导他重新审视传统的关于色情文学的“正确”看法。
      
  •     很久以前读过,书也躺在柜子里
  •     2012的最后一本书,除了太黄,其余都好
  •     这书开始的部分太黄了
  •     渭水图书馆
  •     卖弄之佳作,淫秽之极品。
  •       如果能跳过所有的黄色的话,我是很愿意再多看几遍的,可是如果跳过去了,剩下的你就无从判断了。
      我几乎是耐着性子看完的。
      
      人因为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开始写日记,又因为潜意识中总觉得有人会看到,而不愿意真实的写下来。人,总是有这种矛盾。有倾诉的愿望,又始终不愿意让人知道最真实的自己。可是,你能说你知道的你自己就是真的吗?潜意识总是自顾自的给自己描上美丽的色彩。
      没办法真实的面对自己,是一种悲哀吧;
      
      新兴的心理学,力图让人的心理文字化,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去解析,似乎能看透人了,呵呵,为什么人总喜欢探个究竟呢,就像破案。
      从亚当吃下那个善恶果开始,人就喜欢这些是是非非,喜欢弄明白对对错错。
      活在对错判断里面不能自拔,也是一中不幸吧?
      
      看到底,还是不知道到底那个说法是真的。就像你活到底,也无从定义你自己一样。因为人不一样,看法不一样;动机不一样,所以说法也可以很不一样。
      没有那个衡量的标准,是给人类的又一陷阱吧?
      
      人,因为不真实,所以没有信任,因为没有信任,所以无从安息。
      累。
      
      其实,看了一半,就不想看了,因为无非就是这样,只是是一个更高级的呈现状态而已。
  •     文学版“造访者Q”,哈哈,随便开个玩笑~!
  •     可我看来就是黄色小说
  •     无与伦比的震撼,压箱底的小说
  •     !!!!
  •     以色列的帐篷彻夜通明
  •     结构不错,语言一般,论精神分析,不如“泽诺的意识”,被弗罗伊德罩住了
  •      “不管怎样,我认为只要存在某一形式的爱,就有希望得到拯救。”
  •     多好的翻译 :)
  •     如果欲望不再压抑,世界是不是支离破碎
  •     前三部是一流,加上后三部完全杰作,这倒像科塔萨尔的《跳房子》…骆以军的西夏旅馆纯小学生摘抄习作
  •     幻想的盛宴。
  •     不想到性的时候,想到死。她的歇斯底里症那样直白的天真,相反是我们貌似正常的人,处于病态的扭曲。
  •     强
  •     美国时的思维开放
  •     人如蜘蛛,欲如蛛网,相互辉映,彼此依凭,
  •     近乎2/3,弃,我以后绝不再找小说看了。。。
  •     说不出地感觉,作为小说,布局独特,作为自己看,不太好受,阴影的事情太多了。
  •     白色旅馆是女人的子宫。是一个没有羞耻,一切都被宽容的地方。是一个我们可以宣泄原始欲望的地方。
  •     奇书啊奇书,4星半。叙述模式、内容的跨度之大,堪称惊心动魄,确为后现代小说珍馐。若不是那个屠杀的重要段落互文性强烈得接近抄袭,完全可以打五星。译笔很美,尤其第二章,超现实的笔法,宛如在一片苍蓝色薄雾中,群山时而静默时而歌吟应和,若游弋的鲸鱼,朦胧的空灵美。如果一定要提点批评的话,那么第一章的长诗翻译不够好,如果原文就是那种打油诗风格,也无可厚非。
  •     补记。悲惨难忘
  •     同我一样你也会闻到月光下松树的气味。一如经书记载——“以色列的帐篷,彻夜通明。”在这里我已获得疼痛的宽恕。我很开心。我有一张承认生活的脸。
    喜欢这段!
  •     不错的精神分析小说。也可以说貌似黄书。
  •     女主角的病态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模式下被剖析的很深刻,后现代元小说写作方式也是这部作品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总体阅读感觉我只能打8分。
  •     欣赏不了
  •     “夜间,死尸平静了。”“不管怎样,我认为只要存在某一种形式的爱,就有希望得到拯救。”
  •     黄书,歇斯底里症
  •     翻译较差。逐句对照了原文,除了错译还有不少漏译现象。
  •     果然被震撼了。。。
  •     互文和文本的自我指涉很棒。最后一章想起死亡之匣。不知道为什么脑补的画面很拉斯冯提尔……
  •     现实比噩梦残酷
  •     “人的灵魂是遥远的国度,无法接近,也无法探访”,个人迷宫的虚妄!
  •     以前一直不相信心理疾病,觉得那是过于脆弱毫无理智的人对矫情有瘾,现在发现是真的存在,伴随着极端的思维模式和对现代人类无法解答的问题的执拗探索,得不到帮助,也没人有能力帮助他们。
  •     “不管怎样,我认为只要存在某一形式的爱,就有希望得到拯救。”
    比如——不爱
  •     前两章太美,意象铺陈的巅峰。说难听的,骆胖读过这两章,怎么还有自信写梦呢XD(不过写性骆倒不落下风~)毕竟不以想象力见长,你的看家本领还是浮世百态幽微心思啊。因为八年前一篇博客,一直把《白昼美人》的情节当这本书的,直到今天费劲重新找到了那篇博客。翻了几页原文,觉得翻译很好啊。
  •     不错的小说
  •     得重新捋捋。。。
  •     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