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母亲家的三天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在我母亲家的三天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208062498
作者:[法]弗朗索瓦·威尔冈
页数:177页

章节摘录

  戴芬娜没有说我让她提心吊胆。可这“所有的人”从何说起呢?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两个女儿,两个非常清楚她们的父亲正陷入困境的成年女子吗?肯定包括她们。可能还包括我的母亲、我的姐姐和妹妹们。可是,戴芬娜就像我一样,几乎不去看望我的家人;我不怎么去看望我的母亲,心里愧疚得很。我几乎每一天都对自己说,应该到上普罗旺斯阿尔卑斯省去看望她,她的家在那里,她独自一个人在那里生活,但我总是下不了决心。在电影《八部半》[1]里,墓地的那组镜头中,当马斯特洛亚尼扮演的那位导演看见他父亲突然出现,他难过地发现他们几乎没什么交流:“爸爸,我们之间的话那么少!”很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轮到我悔恨,不是悔恨自己跟妈妈说话太少,因为我几乎每天晚上都给她打电话,而是后悔太少见她,尤其是最近这些年以来。我那八十高龄的老母说的比我还要绝。她在电话里下了结论:“总而言之,我这一辈子将不怎么会见得到你。”  这句话可真是一语中的!我不知道她是不是明白,可是,见我不言语,她不厌其烦地解释说:“是真的!你很早就离开了家门,你那时多少岁来着?十七岁,还是十八岁?”  “十九岁,妈妈!”  “是啊,你看看今天的年轻人多大一把年纪还呆在他们的父母家里,就知道你离家也太早了一些。”  一直到九十年代末,她每年都要来巴黎好几趟,在我家里住几天,在我妹妹玛德莱娜家里住几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她来看我。如今,她几乎足不出户了。要来一趟巴黎的话,她事先还得跑去咨询一位专家,而且她觉得最好的专家在马赛。马赛离她住的地方不到一百公里,她都嫌路途遥远。  我的一些朋友也一定把他们内心的忧虑告诉过戴芬娜。我敢打赌,在我睡觉期间(我一般情况下要到下午过完一半的时候才睡醒,有的时候还要晚些),她接到过他们的电话:“弗朗索瓦怎么了?他都杳无音信了。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时,他看上去精神不太好。我们很担心他。”当戴芬娜告诉我,我让所有的人都提心吊胆的时候,她的声音低沉得就像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中的钢琴声,或者像维瓦尔第《海上暴风雨长笛奏鸣曲》中的巴松管的声音,总之,天空中有暴风雨,这绝不是一杯水中的暴风雨。我们的共同生活跟一杯水没有任何关系。有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会刮起飓风。风从两个方向刮来会生成旋风,我这么回答,还补充说“风暴角”因为有了“好望角”这个名字而举世闻名,说希望和风暴之间的关系,与爱恨之问没完没了的冲突相比,更不在正常状态。我还说到拉丁语中的暴风雨(tempestas),既有好天气也有坏天气的意思。我拼命挣扎,企图摆脱困境,但戴芬娜看得明明白白。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叫弗朗索瓦·威尔格拉夫的人应该写一本书,并在书中创造双重自我的故事。小说采用的嵌套式结构并非评论重点,那些已张开的温柔的陷阱和许诺给读者的愉悦令本书散发着难以言语的魅力。  ——玛丽一弗朗索瓦,《观点》

内容概要

弗朗索瓦·威尔冈,1941年12月9日出生于布鲁塞尔。他的父亲是编辑、作家,威尔冈从小就是在打字机的嗒嗒声中长大的,但古板的父亲要求儿子从事电影而不是创作。威尔冈于是成了电影评论家和导演,拍了不少电影,其中最有名的是《肉色》。27岁的威尔冈偷偷写出了《莎乐美》,他担心有些女人会对号入座而引起麻烦,直到37年后才出版。1997年,他出版了以父亲为题材的小说《法朗茨和弗朗索瓦》,而后他花了七年时间写出了《在我母亲家的三天》,一面世即获得龚古尔奖。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所有的人都提心吊胆 他们内心的忧虑 我不再出书了 就要步入花甲之年 母亲的感情生活 见面安排在夏天 在非洲的旅行经历 说起我们的外祖母 妈妈到巴黎来 母亲下了一个结论 赞同我的做法 天气特别炎热 那本关于舞蹈的书 签了租赁合约 把家搬到别的地方 是不是值得写成一本书 令我坐立不安的事情 第二部分我被税务机关的人传唤 查阅有关蟒蛇的内容 自己童年的时候 有理由发这份传真吗? 萌生出更多的想法 我想抛开一切 至少周游过世界三次 一名优秀的教育家 经常回去看看妈妈 看我是不是一切顺利 一扇门打开了 在那里等了很久 年轻的时候也演过戏  第三部分戏剧成果最高的剧本 那一个月过得很快 时光在飞逝 你走进我的房间 一封我没写完的信 我完全同意她的看法 一个心慌意乱的男子 那天刚好是星期天 我不会发生这种事的 因为他太懒了

作者简介

一位作家为了写完一本已经答应过出版社的名叫《在我母亲家的三天》的书,决定去看望他那住在南方的母亲,准备在跟母亲聊天、打开记忆的闸门后,把小说写完。然而他一直未能成行,女人、旅行和其他出版计划纠缠着他。他一直忙于旅行、阅读、做爱和游手好闲。为了完成这本书,作家一直在痛苦中挣扎,税务机关跟踪他,编辑们对他绝望,亲人们对他忧心如焚,他自己也得了超级忧郁症,只有母亲一直在鼓励他。直到有一天,母亲突然晕倒住院,生命危在旦夕,这时他才真的回到了母亲的身边,终于能在母亲家里呆三天了。母亲重新恢复意识之后,微笑着对儿子说:“我没有为你的书提供一个结局,但我为你栽了一个跟斗。”

图书封面


 在我母亲家的三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原载:新闻晨报http://www.jfdaily.com/gb/jfxww/ ... ject1ai1454469.html弗朗索瓦·威尔冈是个奢侈的法国人,七年光阴,“三天”就玩完了。别误会,我可没打算讲什么魔法故事,只是想告诉你,作家弗朗索瓦·威尔冈写了本小说《在我母亲家的三天》,薄薄的,居然花了七年的时间。现代人能耐得住性子,花这么长时间做一件事,似乎并不多见了。现代人忙得很。我们得倾听各种远处的近处的消息,否则我们不知道世界现在进行到哪里了。“到处都有汽车炸弹爆炸袭击。一个阿根廷的前任独裁者因为绑架、谋杀和滥用酷刑,终于锒铛入狱。来自二十来个不同国家的无证件者占领圣德尼大教堂,他们被要求离开。在巴黎,一个巴斯克犯人为了从桑岱监狱里逃走,让他哥哥来冒名顶替。在多伦多,一名快到坟墓边的教皇正在试着用他的“肉体快乐短暂而又肤浅”,使二十万年轻人大倒胃口。”我们还得了解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各式各样的事物的底细,因为每种事物都讲究得很:比方衬衫,这个牌子的才好;比方葡萄酒,要到那家店选购才行;比方家,要搬到这里住才最舒服。“……我穿越整个巴黎去最好的商店采购。我买了两只都是900克重的龙虾,是雌虾,肉质鲜嫩。我到勒格朗商店选购了葡萄酒。我还买了一瓶尼翁产的橄榄油:妈妈最喜欢这种牌子的橄榄油了。”我们渴望知道,我们热衷一切。但也仅限于此:转瞬即逝的消息,随时诞生的品牌,这些流动着的,迁变不居的事物魅惑着现代人的心。在这种情形下,作家会不会有所不同呢?弗朗索瓦·威尔冈讲的正是一个作家的故事。哎,作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那位作家叫弗朗索瓦·威尔格拉夫,令他魂牵梦绕的是他满脑子稍纵即逝的一个个小想法。当这些想法一个接着一个冒出来的时候,作家为了抓住它,就把这些小想法都告诉给了出版商,于是,出版商跟他签了出版合同,他提前拿了版税,好,这下想法一个个都被攥在手心里了。不过,当想法不断地冒出来,作家手里攥得越来越多时,就出问题了。弗朗索瓦·威尔格拉夫“抓”的东西还真不少:那本关于舞蹈的书(在这本书里,我讲到苏格拉底在色诺芬的宴会上想学跳舞),一部发生在第二帝国时期的爱情小说,一部关于胡塞尔和笛卡儿的作品(写出来后肯定与他们风马牛不相及),我所有发表过的文章的结集,一部有关贝多芬四重奏的随笔(这多亏了约瑟夫·克尔曼的那本书),当然还有《床第之欢》以及我那本写火山的书。“抓”得多了,日子是不好过的。因为,他非得分出许多条心思来琢磨不可。每一本书牵动一条心思,心思难免纷乱、精神涣散。创作需要凝神专注来完成,可偏偏专注不起来,这时候,人就变得焦虑、紧张。焦虑成了弗朗索瓦·威尔格拉夫最根本的状态。他一面扬言,“我不再出书了。再也没有出书的欲望了。”并且,还引了莫里哀的话加以证明:“我的上帝啊!真是奇怪,一本书卡壳后,就再也写不出来了。” 一面又很不情愿就这么撒手:“我每天总会跟一个网球运动员一样,握紧拳头,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加油,弗朗索瓦,你要想走出困境就一往无前吧!’几个世纪以来,所有用印地语、巴利语和梵语创作出的文学作品都写到,生活的规则就是一往无前。生活的车轮在滚滚向前,谁能将车轮刹住?”他被生活沉重地拖着,艰难地向前……所幸的是,有那么三天,他不再焦虑了。这三天,他母亲病了,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一切事物,来看护他母亲。母亲生病这件事强行中止了弗朗索瓦·威尔格拉夫生活的惯性,使他在这三天里能够暂时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脱离出来,看看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在被各种“抓”来的事物中间,终于可以透口气了。这三天让他明白了什么是生命中最值得为之下功夫来珍视的事物。“我写过诸如‘超级焦虑’或者‘心慌意乱’一类的词语,却没料到有一天我成了一个害怕母亲死去的儿子。我寻思人们写作只为母亲,写作与母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作家到了写作和出版的年纪的时候,创作出的作品并不是题献给那个已经一大把年纪的母亲,而是那个把他生下来、出生之时把他与自己分开的那个年轻的女人。”弗朗索瓦·威尔格拉夫通过这件事情之后,发现自己有了写作的决心。小说到此就结束了。也不知道他最后有没有写出来。我想,如果他真正想明白了,他肯定写得出来。其实,在我们眼前晃来晃去的那些事物,在我们心里思来想去的那些念头,我们没有必要都把它抓来,没必要让自己的生活处于密不透风的忙乱状态,而没有一点儿留白。有了留白,我们才能清醒:我们到底在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希望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当然这个留白不能总是由诸如母亲生病的偶然事件来创造的,而是要自己来担当。弗朗索瓦·威尔冈在小说里以“我”的口吻讲述了作家弗朗索瓦·威尔格拉夫的故事,而在小说内部,弗朗索瓦·威尔格拉夫又以“我”的口吻讲了一个作家的故事。所以,包括弗朗索瓦·威尔冈本人,小说里里外外一共有三个“我”, “我”里面套着“我”,“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难分彼此。的确如此。当弗朗索瓦·威尔冈创作这部小说,最初总是宣称自己要何时何时写完的时候,你能说这不是现代人普遍的焦虑所致吗?而当他迟迟写不完,最后熬到第七个年头把它耗完的时候,你能说他本人没发生重大改变吗?
  •     市面上那么多法国小说、美国小说……whatever哪国小说,随便拿起一本,哦也!又是中年男子危机小说。滔滔不绝地说他的童年性受挫,中年猎艳,内心痛苦,家庭抚慰囧。好吧,我承认中年危机的痛苦同样是痛苦,没有哪一种痛苦应该被轻视被低估。但这个引进图书的比例是否太高了?是不是那些看到这些原文版十分唏嘘的老先生们感同身受而竭力推出呢?我不得不这样揣摩了。囧。
  •     这是一本很多人都想写的小说。如果光看题目的话。但得知作者为它耗费了七年时光,而排版疏散的中译本也不过不足200页的时候,它的分量莫名地重了。让我们来看看它与我们想要在游戏中急急写过的那本书有什么不同。首先,书中的“母亲”已是九十几岁的老妇。其次,如你所料的书中大部分枝杈构成主要内容,但该主要内容主要地是由世界各地各色妙龄女与作者及书中书中的作者的香艳史构成的。再次,“三天”被一笔带过之前,至少150页的篇幅中时空不断切换,在这150页中我们看到各家庭成员的百年个人史,这当然也是寻常笔法,不寻常的是,我们很快对这个进化程度极高的“混蛋之家”产生了兴趣。其中也就包括“母亲”。她爱爵士与电影。与儿子一家在高级餐厅用餐时多喝了几杯,非要跟邻桌一中年男子睡觉不可。而他的儿子之所以不能容忍,是因为他受不了天色大亮之后,男子发现他的母亲是个大自己15岁的老妇,而使母亲受到伤害。正因此,“母亲”不是一般的母亲,又是最一般的母亲。“三天”酝酿了七年,又的确是加速的三天。“母亲”没有死,而是活了过来。这是它所能制造的最好的奇迹。最后,它是一本福楼拜《布瓦尔与白居榭》式的小说。必然翻过许多辞典。虽然读完后很难回想起比其中好笑的色情场面更多的百科全书式细节。与普鲁斯特不同,这个法国人终日谈论艺术,但绝不高雅。故事结束了,故事中人要写的书也写完了,然而这是早已用旧的手法。幸好作者意不在此,他给了我们长长的渊博的废话。在这些废话里,那些废话一般的生活是多么的混蛋和有趣,而结尾,又是多么正确地保持着它一贯保持的无意义啊。然而七年终究是太久了。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不好看啊。。。不好看。。。看一页就不想看了。。。
  •     真能韶,但还不至让人讨厌
  •     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中年危机。
  •     絮叨絮叨絮叨叨 胜在结构及其所处国度
  •     母亲 注意:书是从中间开始的!前面一半都是前言。faint^
  •     一本描写无奈的自我重复既书?唔系好记得了,唔系我最爱既法国书
  •     我很犹豫要不要把这本书放在小说这栏里,它的故事性和情节性都似乎不是本书的重点,而嵌套式这种结构说实在的很少看到用得好的。不得不被作者牵引着走在各种与他在母亲家甚至是和他母亲本人没多大关系的胡思乱想里,沉迷这缠人的文字游戏中不想自拔。合上此书我还是有强烈的念头想看法语原版,倒不是说翻译有啥问题,而且非常想知道这些拐弯抹角的思想怎样在法语繁杂的语法中被精确地表达出来,应该是件曼妙的事情。(NOV 28 2008)
  •     这个书的精华就在结尾部分
  •     写作与母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品并不是题献给那个已经一大把年纪的母亲,而是那个把他生下来、出生之时把他与自己分开的那个年轻女人
  •     花了四个小时的时间快速读完了这本书,不得不说戴芬娜的那句“你让爱你的那些人担忧”,是一个好的小说开头,也正是吸引我读下去的原因。计划、写作、读书、性爱、母亲……那段母亲摔倒,躺在院子里所描绘的画面,深深吸引着我。如今,谁还能安静的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呢?若不是摔倒,母亲或许也不曾发现……这是一部简短、唯美、浪漫的法国短片。
  •     读懂了吗?
  •     任何一册写到母亲的书都不容忽视,无论中外,且不忙看它的获奖。
  •     在马克思经典著作课上读它。慢条斯理絮絮叨叨,居然读完了,不很小说。我明白,当制定好了计划的时候再去实现,那过程将何其痛苦。所以,宁愿不计划。那些来不及细细咀嚼的人和事,不晓得我还不会耐心再看一次的。
  •     我想我还不能理解
  •     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用一下午的时间在书店站着看完,后来记住的只有“时光不会流逝,流逝的是我们自己”一句话,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承认没太读懂它,十年后重读前前后后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发现这薄薄的小册子并不像它表面看起来那样好征服,看过的人大多纠结于它的结构,觉得这种类似戏中戏的手法模糊了文学概念的本身,只是法国人向来不喜欢平常,对于结构我没有不认同,反倒觉得这样的布局更好支撑起了这个本不太丰满的故事 ~~
  •     这是为作者带来龚古尔奖的小说,很不错。
  •     这是一本荣获法国龚古儿文学奖的书。 作家弗朗索瓦·威尔冈写了本小说《在我母亲家的三天》,薄薄的,居然花了七年的时间。现代人能耐得住性子,花这么长时间做一件事,似乎并不多见了。现代人忙得很,焦虑得很。 所幸的是,有那么三天,他不再焦虑了。 这三天,他母亲病了,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一切事物,来看护他母亲。母亲生病这件事强行中止了弗朗索瓦·威尔格拉夫生活的惯性,使他在这三天里能够暂时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脱离出来,看看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在被各种“抓”来的事物中间,终于可以透口气了。这三天让他明白了什么是生命中最值得为之下功夫来珍视的事物。 弗朗索瓦·威尔格拉夫通过这件事情之后,发现自己有了写作的决心。小说到此就结束了。也不知道他最后有没有写出来。 我也很焦虑啊。
  •     不看其他评论不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单说阅读感受的话,前半部流速太快,让人很烦,又不是瀑布那种醍醐灌顶感,像往细瓶口塞东西的脑涨感,中间一段又好像突然掐着的橡皮管变成花洒,很舒服,然后莫名浇着浇着没水了¬_¬一段真空感后躺在玫瑰园里看天空,舒口气,终于看完了。(我在说什么-_-||
  •     很快读完,双重自我。
  •     看完了,飘走了,不带走云彩,只记得写到他妈,写到写书什么 的
  •     尽管这本书在德法都被骂得很惨,主要因为其无边际的离题与佻薄的性描写,读完之后觉得还是有值得深挖之处。“他身处距离自己生活数光年的地方”这句话很说明问题:三层嵌套式结构是主人公以客体的客体之身份观察自己生活的尝试,母亲就是在三个自我之间搭桥的媒介。借助书写他者来构建自我身份,在欧洲文学中屡见不鲜。
  •     在世界上比较权威的文学奖里面,除了诺贝尔奖、布克奖、普利策奖,就是法国人的龚古尔奖,当然法国的文学奖还有很多,但龚古尔奖一般被认为影响最大。以前看过的《情人》、《少女花影下》都已经是经典了,想看看近些年获奖作品的质量怎样。
  •     在表面的絮叨中,展开温情的画卷。
  •     有点儿闷。。
  •     我为你栽了个跟头~
  •     我本来以为龚古尔奖的作品都是我的菜 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     说实话,看完全书即使是被最后一章的内容触动到些许,但依然没想明白为什么龚古尔奖会评给这部作品,难道是当年同期没有更好的作品出现么?那倒是可以理解。现代生活快节奏,零散拼凑凌乱混沌,确实要想完成一部好书的撰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这也就是为何现代人写出来的东西比古人差了太多。踏不下心来,被各种不得不做的琐事牵绊,要考虑各种人际关系,现代人被太多麻烦事纠缠捆绑,无法专心致志一心投入到文字工作中去。但这些都不能成为写不出好书的理由和借口,却也无法视而不见。所以说现代作家要克服更大的困难和阻力致力于文学事业的创作。想来也是件不容易的事。与其说本书讲述了一个故事,不如说更多道出了作者写成这本书的艰辛过程,以及围绕在他身边促成他写就这本书的动力和动机。永远摆脱不了的生活,永远无法停止的思考。
  •     很智慧
  •     结尾部分还是挺感人的 至于前面我是大段跳读的。
  •     拖稿的人都是相似的,能得龚古尔奖也不例外
  •     ……甚至还有一条灰蜥蜴,它的目光是那么亲切,我惦念着你,我跟它说了,……
  •     用嵌套布局的2005龚古尔奖。。。突然发现很大一类法国小说都反映着对MONOLOGUE的偏爱和人类的基本情感
  •     唠唠叨叨的知识分子
  •     也许可以治疗我的焦虑
  •     法国小说,没什么感觉 。
  •     法国人的叙事是拯救不了的,情感却丰富的不行!
  •     我猜,作者一定是个水瓶座的蛇精病,思维跳跃和转换得飞快,加上嵌套,显得不是一般的混乱,能耐心读完这种不是小说的小说有点佩服自己。
  •     生活的规则就是一往无前。生活的车轮在滚滚向前,谁能将车轮刹住?
  •     2010-140
  •     单就文学创作谈,倒不无可取之处;匆匆读下,甚觉作者于言词间尽SHOW OFF之能事,于小说本体难有助益。又多枝蔓,欲重头,殊难下手。挑写母亲的几个章节,无妨读读。
  •     2016Nov
  •     「成年时期的生理压制是否源于婴儿时期摧毁母亲生殖力的愿望」前半像伪纪录片,后半部才是小说正文。感叹了半本书如何为写作感到焦虑(主要以不断发生露水情缘为焦虑表现)之后终于提及母亲——对女人的欲望想象原来与母亲有关。对电影的寄托引用,处处是有趣的小废话,时间线模糊,谑玩式深情。
  •     没看全
  •     #年底消灭想读#
  •     這書不太好讀~
  •     不错的小品
  •     逼着自己睡前读30页的结果就是30页之后就再也睡不着了。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威尔冈是个有意思的人,意识被随机的搅拌在看似毫无进展的大段描述中,用七年的抑郁人生写下私密又缓慢的三天。关于母亲的部分真切的让人有些恍惚。
  •     一切的,都在进行中.
  •     很显然,这部小说又不对我的胃口,太不着边际的琐碎了。
  •     实在是理解不了 读着读着就魂飞魄散了
  •      完全看不懂的样子。。。。
  •     法国2005年度龚古尔奖
  •     去我母亲家的路上 七年
  •     比较耐看!有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