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留痕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檀香留痕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020086436
作者:[西班牙]阿莎·米若,[西班牙]安娜·索雷尔-彭特
页数:269页

章节摘录

  索罗门已经不和辛塔也胡一起走路去上学了。他独自从恩陀陀跑下山,再独自跑过城里的街道一直跑到位于希罗·梅达街区的学校。“就是因为你的错,害我没能看到皇帝的狮子!我不要再做你的朋友!”辛塔也胡气鼓鼓地对他说。“这可不是我的错!更何况,你爸爸是军人,你叔叔也是。我才不愿当你的朋友呢!”辛塔也胡习惯参与到各种争斗中去,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街上。有一刻索罗门觉得他会扑到自己身上揍他一顿,他会抓他,踢他,拉扯他的衬衫,就像他好多次见到的他对别的孩子所做的那样。但是辛塔也胡只是看着他,什么也没对他说。他朝他背过身,往相反的方向走去。  当索罗门从学校回来的时候,常常会见到他的父亲依旧还在他离开时跟他说再见的地方。他坐在家门前,目光怅然若失。“他们杀死了他。我敢断定他们杀死了他,”父亲重复道,“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非要杀死一个受所有人敬仰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那几天里,大家所谈论的话题除了海尔·塞拉西和另外五十个官员的死就没别的了,索罗门没法想像一个没有了国王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在埃塞俄比亚,没有了皇帝,人们是无法生活的。在他的街区,从表面上看来生活似乎还是老样子。女人们早早出门去汲水拾柴,就跟每个清晨一样。当一天开始的时候,恩陀陀山上的大路与小径上满是各种年龄的女人的身影,她们搬运着水罐和柴火,要么缚在背上,要么牢牢地绑在头上。之后,她们会坐在家门前磨鹰嘴豆和小扁豆,她们把一块石头放在另一块更大的状似米臼的石头上,以缓慢而有力的动作敲打和研磨干豆子。另一些女人则用比她们个子还高的木棍在木臼里面舂打麦粒。但是,一切都不一样了,所有人都心怀恐惧。索罗门听到他的女邻居们谈论几个年轻人的失踪,这些人都是大学生。一个侄子,一个表兄……军人们乘着全副武装的敞篷吉普车全天候巡逻,驾驶员旁的座位上架着一挺冲锋枪。他们的车总是开得很快。晚上,他们会把车停在某家门口,从车上冲下几个男人,他们用脚踹开房门,把那些可疑分子或者拥护旧政权的人从床上拽起,这些人就这么光着脚也没有任何文件地被粗暴地带走了,甚至他们的家人眼看着他们坐上吉普车全速驶离,却不敢提出任何异议。狗在吠叫,除此之外,听不到任何声音。  掌权者要求所有人都去登记。在各个地方,因为任何原因,所有人都有成为敌人的嫌疑。登记一直在持续进行,威胁感也不曾停止。索罗门并不明白什么叫做酷刑。那些女人们说到这个词时都压低了嗓门儿,于是他便没听到余下的故事。  “他们把他在家里藏了三个星期,然后他们就去找他了,肯定是以前的旧同伴出卖了他,不然的话,就说不通他们怎么会找到他的了……”“他们本该把他送出城去的,送到哪个亲戚家里,或者到更远的地方,送到巴哈尔·达尔,或者是贡达尔。”一切都含糊不清。所有的人都在讲着令人恐惧的故事,讲着年轻人躲藏起来以免被逮捕,遭受酷刑和杀害的故事,还讲着因为必须藏匿一个儿子的不安,因为失去一个或不止一个孩子的痛苦而家不成家的故事。  ……

内容概要

阿莎·米若(1967-),生于印度沙哈,1974年被西班牙人收养,成年后于巴塞罗那市政府任职,曾出版数部以印度为背景的小说与故事集。2003年,阿莎在离开印度二十年后重返故乡,在当地录制电视节目时意外地与她的两个印度姐妹重逢,根据这一段经历创作了《檀香留痕》。
安娜·索雷尔-彭特(1968-),西班牙巴塞罗那人,彭特文学与电影经纪公司创始人,她与她的公司一直致力西班牙与其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事业,为推广加泰罗尼亚语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2005年出版《非洲故事与传说》。

书籍目录

第一部
亚的斯亚贝巴,一九七四年
阔尔培瓦迪,印度马哈拉什特拉邦,一九七四年
孟买,一九七四年
巴塞罗那,一九七四年
孟买,一九七五年
亚的斯亚贝巴,一九七八年
第二部
洛杉矶,二〇〇四年
巴塞罗那,二〇〇四年
亚的斯亚贝巴,二〇〇五年
巴塞罗那,二〇〇五年
第三部

作者简介

一对印度姐妹穆娜、希塔从小被拆散,妹妹希塔被西班牙人领养,姐姐穆娜在孟买做童工;与此同时,因战争失去家人的埃塞俄比亚男孩索罗门只身前往古巴学习……
经过三十年的寻找,已成为宝莱坞明星的穆娜终于与妹妹重逢,而建筑师索罗门也进入了她们的生命中,三个孤儿的命运在地球另一端的巴塞罗那交汇……
本书根据两位作者的真实经历改写而成,重现了一段爱与亲情的奇迹。

图书封面


 檀香留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英国结束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并实现了“印巴分治”(即印度与巴基斯坦)。独立后的印度经济开始发展,人口骤增。到了七十年代,庞大的人口数字以及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已然成为印度社会主要矛盾。于此同时,非洲东北部的埃塞俄比亚正在酝酿一场军事政变。作为意大利殖民国,埃塞俄比亚自三十年代以来被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统治,高度集权压迫直接导致1974年的政变,推翻了君主制度。八十年代,新政府的经济政策造成了该国前所未有的饥荒。无论印度还是彼此相距遥远的非洲大陆,天灾人祸带来的悲剧永远只会降临在贫弱的百姓家庭。当时大部分被卷进时代漩涡的人们流离失所,大量孤儿无处安生,食不果腹,肆虐的疾病夺去他们的生命。西班牙作家阿莎·米若与安娜·索雷尔-彭特合著的小说《檀香留痕》讲的就是该时期发生在几名孤儿身上的故事。小说以时间为线索,用平行叙述的手法讲述了不同空间的故事。失去父母的印度女孩穆娜与希塔相依为命,无奈之下年纪尚幼的妹妹希塔被送往孤儿院。不久,穆娜也被卖到孟买当童工。直到穆娜成为印度家喻户晓的宝莱坞明星,才得以与被西班牙家庭收养的妹妹重逢。而遥远的埃塞俄比亚,早年便失去母亲的索罗门,因受了战争的波及,父亲战死沙场,最终也成为孤儿。后来他到古巴求学,成为建筑师,在巴塞罗那与希塔相遇,并进入了希塔的生活。故事根据两位作者真实经历改编,使人读之称奇。作者的野心,远没有写就一本感人肺腑的寻亲故事那么简单。小说几乎穿越全球,从印度到埃塞俄比亚到美国再到西班牙,此中形成的文化间巨大比较与相互交融是作者思索的问题。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有一群来自“印巴”的移民,其中一个叫哈桑的影碟店老板对希塔倾诉他们的移民故事。他说,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只是为了一个有可能的将来。一群来自古老而贫穷国度的移民,努力适应异国文化,而此中他们对身后家乡的落后的无奈以及对未来揣揣不安的憧憬,不禁让人嗟叹。希塔自从与与这些人接触,并与姐姐重逢、与索罗门相遇后,从一开始对相异于她所成长的国家的文化的抗拒,到后来不但接受,并且为了改变陌生国度的现状做出的努力,都体现了作者在努力创造一种文化间相互尊敬、交融的可能性。文中最为耀眼的无非穆娜传奇的故事。而她也与其他文学作品中伟大的人物无异,拥有完美的人格。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时常会想起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这两部小说,作者都是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下民不聊生的社会为背景,讲述了那片土地上充满苦难的故事。而它们与《檀香留痕》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作者都非用自己的母语写作,其次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是各种贫困以及战争带来的灾难。他们的贡献无疑值得称赞,不但书写自己出生的国土上千千万万相似的苦难,还通过他们精湛的写作手法,将苦难以最好的方式传达,让全世界的目光投注到未曾停留的地方。而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与《檀香留痕》的区别在于,前者小说中的人物较之穆娜更具反抗意识,这种差异不但因不同国度间实际情况所决定,也因二者写作时选择立场的不同。在全球化大趋势下,人们更愿意跨越国境将目光投注到更为贫困和有需要的地方。这也是在弘扬应有的人道主义精神。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檀香留痕》存在的缺点,或者是它的戏剧性。这种戏剧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的文学性,但不得不说,在所有书写苦难的文学作品中,除了运用种种戏剧性,还有他法可以创造奇迹?而像穆娜这般从苦难的火堆中信步走来的人物,也势必闪耀着传奇的光辉。
  •     一个印度女孩因为身份近似于孤儿被一对西班牙夫妇收养,女孩成年后,并未身在曹营心在汉。她对出生的土地并无亲近的感情,却发自内心地视成长的那片欧陆为故乡,这既是因为她几乎完全成长于那片土地,早就百分百地身心全然地依恋于此,也是因为人性使然,即人性对美好与文明的亲近远胜于对恶劣与蛮荒的恐惧。她没有因为知道自己是个被收养的女儿,而对养父母有丝毫的疏离感,也没有因为自己在成长的土地上是异于主流人群的血统而有丝毫的被排挤感。显然,这得益于她成长在一个不视血亲为真爱唯一根基的环境,成长于一个少数民族也完全被多数民族真诚接纳的国度。他们不是血亲却胜似血亲,他们不是同族却犹如同族!!这就是小说《檀香留痕》一条故事线所告诉读者的现实存在!也是最让本人最感慨的人间温情!!据说生于印度沙哈的《檀香留痕》作者之一阿莎·米若(1967- )幼年被西班牙人收养,成年后于巴塞罗那市政府任职,二十年后重返故乡,在当地录制电视节目时意外地与她的两个印度姐妹重逢。无疑,印度女孩的那条故事线就是根据她的经历生发出来的。而幼年古巴那个革命意识形态环境里成长,在近30年后与印度女孩在西班牙相逢的埃塞俄比亚男孩的故事恐怕就主要是另一位作者安娜·索雷尔-彭特的贡献了吧?!也许是2个作者为了合作一本书,而最终将印度裔的西班牙女子与埃塞俄比亚男人在小说的末尾生拉硬扯地结合在了一起!其实,本书其实分别叙述了印度女孩和埃塞俄比亚男孩的故事,完全可以分别成书,或许那样就可以有更足够的篇幅,能够更充分挖掘异族间匹配与血亲的的爱之产生的原因!!窃以为,这是本书不智之处!!
  •     水过无痕,檀香留痕。说到檀香,就想到了陆游的诗句:“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每当檀香燃起,细细体味那袅袅青烟动静皆宜的姿态,淡淡的香味让人感觉平静并受到庇佑。多数新砍伐的檀木,近闻常带有刺鼻的香味和特殊的腥气,往往要先搁置一段时间再使用,甚至有存放上百年的极品檀香,这时的香味就非常温润、醇和。岁月走过总要留下些什么,痛苦的回忆、艰苦的拼搏、甜蜜的相逢……种种过往,就像烙印一样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像陈年的檀香木燃出淡淡的味道,却直入人的心田。《檀香留痕》,最吸引我的是,这是个真实的故事的改编,原来生活也可以这样离奇,感谢这些努力生活、创造了奇迹的人,让我们感到充满了希望。“想想必须经过多少事情两个人才能相遇,这真是件神奇的事。”这是文中的一句话,书中充满这样奇迹的命运般的相遇,穆娜与艾沙德的相遇,希塔与索罗门的相遇,穆娜与希塔德重逢,都是他们心灵和命运的转折点。以前看过一些报道,在印度农村,就是现在妇女的地位也十分低下,靠天吃饭的贫穷生活使得她们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机会少,出嫁还要给足以生活的嫁妆,所以在漫长的历史中认为生女孩就是配钱货的传统观念就形成了,为了钱卖妻卖子的事现在还时有发生。书中穆娜的妈妈就是因为身体不好,虽然面容姣好还准备了丰厚的嫁妆,也只能嫁给有五个孩子、大女儿都和她一样大的鳏夫,还不被丈夫所爱惜。而穆娜自小从天刚亮到天黑,一刻也不停地干活,只想能守护唯一的妹妹,最终还是迫不得已和妹妹分开,也不能决定自己的去留,后来进了城,当了佣人,却成为她人生的转机,主人家的大公子桑杰和他的好友艾莎德使她变成了她人生的主人,在她功成名就、家庭幸福的时候,她开始寻找失联妹妹。而妹妹希塔何其幸运,拥有真心爱她的养父母,不介意她的国籍,不介意她已经六岁(是个有过去的孩子),只会说马拉地语,为她保留了她美丽的名字和记忆,还在她二十岁时带她回到孟买的孤儿院去寻根。希塔是个知道自己要什么,想过什么样生活的人,她追求自己的梦想生活。也许这是她小时候在孤儿院的不安定感造成的,她想要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在茫茫人海中,她为自己争取到了养父母,并勇敢的从孟买来到了陌生的巴塞罗那;为了追寻那个令自己动心的身影,她又从巴塞罗那来到了落后的埃塞尔比亚。索罗门母亲早逝,父亲又阵亡,以及非洲——古巴号上,满怀着对故乡埃塞俄比亚的思念,他怀念烘焙咖啡的香气,还有燃烧的檀香的味道。他坚持自己的建筑梦想,并为了家乡的进步,选择了学成归来,做出自己的努力。看过《檀香留痕》,我感觉,爱可以穿越空间,穿越时间,无论你生活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无论你是哪个国籍的人,只要有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那里就是你的家。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有些部分好看
  •     缘分就是那么不可思议
  •     也许是2个作者为了合作一本书,而最终将印度裔的西班牙女子与埃塞俄比亚男人在小说的末尾生拉硬扯地结合在了一起!其实,本书其实分别叙述了印度女孩和埃塞俄比亚男孩的故事,完全可以分别成书,或许那样就可以有更足够的篇幅,能够更充分挖掘异族间匹配与血亲的的爱之产生的原因!!窃以为,这是本书不智之处!!
  •     难道是因为我最近太浮躁了?读什么书都读不进去……
  •     不错。一个埃塞俄比亚的小孩,由于战争被送往古巴,在那里学习,度过了十年,最后成为了一位建筑师。一个印度小孩由于父母双亡,被家里亲戚送去了修道院,在那里成长,后来在约莫七八岁的时候,被一对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夫妇收养,后来成了医生。两个生命轨迹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最终在巴塞罗那相遇相爱了。男孩找到了真爱,女孩也与自己的亲生姐姐相见。很不错的一个故事。蛮喜欢这种多支线,最后汇总的情节。
  •     还不错,有各种时间线交错的感觉,了解了下印度、埃塞俄比亚有些闭锁的文化。但因为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觉得实在没有它做的好
  •     三个故事都太独立了·····最后扯在一起有些牵强
  •     这是一个关于爱,坚持,亲情的力量的故事,不论我们相隔多远,冥冥之中 总会有一种力量将我们吸引到一起,那就是亲情。
  •     喜欢,非常好看。
  •     小说故事比较戏剧化。读单个的人物故事很有趣,但总的联系在一起感觉有点乱,也许是因为我看得断断续续的。感觉拍成电影会更好。其实我读这本小说完全是因为我是个学西语的-_-||
  •     三个迷人的国家
  •     仅仅感受到一种向往自由的震撼
  •     无爱
  •     这是一本充满异域风情的书,埃塞俄比亚、印度、古巴、西班牙四个国家,三位主角索罗门、穆娜、希塔,因为战争、贫穷、信仰,度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童年。好在聚散离合,最终都会以合收场,姐妹重逢,有情人相聚。或许真是应了书名:檀香留痕,爱无痕。
  •     震撼于命运的变迁,两个人要经历那么多事,许多人才能彼此发现(此处虽有语病,但我想……看到的他们,体验到的我,以及看书时所想到的种种所以一个人称代词无法容纳啊),真的妙不可言,让我也好想去异国流浪了
  •     很好的商品,一定会推荐朋友买!
  •     记得十年前去江西出差,世纪之交的南昌还很破败,没有今天轰轰烈烈的房地产项目,各地都是萧条的痕迹。我住在郊区的一家靠近湖边的酒店,完全不记得湖的名字,只记得环境很美,世外仙境的感觉。住了几天,就发现出出进进很多外国人,拖家带口的,几乎每家都带着小孩儿,甚至有的小到坐着婴儿车。还有大一点儿的,乍一看是中国孩子,说起话来满嘴的洋文,细一看,举手投足间没有半点儿中国人的气质。有一次,还发现婴儿车里坐的小孩儿有点兔唇,跟王菲和李亚鹏的女儿是一种病。我没有问别人这是怎么回事,自己琢磨出来这些中国孩子是被老外领养的,因为有一天我发现一位中国女人和一对外国夫妻在酒店大堂里签合同,中国女人好像是服务于国内福利院的。同样的事情,我在昆明出差时,还碰到过一次。但是,这些事情好像从来没有被中国人温暖地记录过,也许孩子们的身世只躲在冷冰冰的领养档案里。
      
      令我回忆起往事的引擎,是一本西班牙小说《檀香留痕》。尽管被文学修饰过的故事总让人向往美好,在真实的故事来源仍然令人心动难忘。檀香是一种味道香甜的木材,通常被做成熏香燃烧祀佛,在佛教圣行的国家被推崇备至。小说描述的是一对印度姐妹穆娜和希塔离散再相认,和一名埃塞俄比亚少年索罗门远离故乡再回归的故事。时间跨度超过三十年,从一九七四年到二零零五年,地点更是跨越半个地球,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到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再到加勒比海北岸的古巴,最终交汇于欧洲西南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无论时间、空间和距离如何变幻,冥冥中总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檀香芬芳在牵引着他们,为他们编织一幅分离再相聚,离乡又归乡的地图。
      
      穆娜和希塔分离之即,穆娜不得不去富人家帮佣,希塔被送进修女会,她幼小到头脑里甚至没有一次拥抱的记忆存在。她幸运地被一对西班牙夫妻领养,从此远离醇和檀香的古老气息,踏上文明高度发达的西方土地。孤儿索罗门离家时,埃塞俄比亚内战连绵,统治者意识形态的好恶,让一批批跟索罗门一样的少年踏上了远赴古巴的轮船。数年后,已经成为建筑师的他,挥之不去的仍然是关于檀香木气息的记忆。最终,宝莱坞明星穆娜、医生希塔和建筑师索罗门的命运交汇在地球上的一点,巴塞罗那。结局属于大团圆,他们的幸运在于,命运之神将他们从第三世界的角落拾起,降落到发达世界五光十色的都市,远离战乱、饥饿和疾病,有幸享受人类文明之光。
      
      人生的记忆像一张张轻薄的碎片寄存在我们的生命里,一不小心就会丢掉一块,我们还浑然不觉。童年的记忆、亲情的呼唤、种族的印记,这些沉淀于生命中的物质却终究难以忘记。我不禁想起了酒店大堂里那些中国孩子们稚嫩的面容,故乡是否仍然存放在他们童年记忆的木匣里?如果它不是檀香的气息,可否是景德镇青花的玲珑?正如书中结尾,希塔随索罗门回到亚的斯亚贝巴,去帮助那里需要他们的人,寻根是人类心中永不放弃的想念。
      
      本书的作者阿莎.米诺的身世类似于小希塔,小说中有她与印度姐妹重逢的影子。我惊异于阿莎文笔的流畅、感情的真挚,对于印度、埃塞俄比亚、古巴风土人情之熟悉。《檀香留痕》不仅是一个亲情燃烧的温馨故事,也是一张追忆檀香的游走地图。
  •     再怎样艰难困苦的经历,却也不能放弃对希望和美好的追求。
  •     一瓶墨汁打翻,四溅的汁水无规则无深浅。凝望,束手无策。沮丧,无可奈何。在一片狼藉里涂抹,汁水像扩散又像聚拢。许久后,诧异的发现所有的散点在不知不觉中组成了一个实心圆。聚散离合,终以合收场。 埃塞俄比亚、印度、古巴、西班牙四个国家,索罗门、穆娜、希塔三位主角,《檀香留痕》是一个颠沛流离的故事,通过对主角们的童年刻画将战争、贫穷、信仰一一展示,几许痛,几许光交织。深夜读完这本书,窗外的万家灯火早已一盏盏熄灭,我想象着人们安然甜睡的模样不由感慨万千。这个世界很大,风情万种而又残酷至极。一些人的生活被支离破碎主宰,他们别无选择,他们奔波劳碌,他们咬牙坚持,他们呻吟却没有快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