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208094741
作者:[德] 威廉·格纳齐诺
页数:192页

章节摘录

1,我其实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只是在内心深处搜寻着字眼。2,我累的时候最糟糕的就是过分敏感。3,如果我能写一本书的话,这本书的主要命题就是:人类只能观察灾难,却无法理解灾难。4,那瞬间我不知道该遵从哪些内心意向,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内心意向。人在死亡之前很久,就经历着死亡的各阶段。5,这句话令我有些哀伤,因为我知道,为了能生存下去我常装死。是的,我甚至可以宣称,装死是我最主要的生存技能。6,我想起小时候有个梦想,愿意像只兔子那些蹦跳着走完一生,从来不被任何人纠缠。我的眼泪快掉下来了吧?生活中我所需要的细腻只能在我的忧郁中找到。7,要是我们没有这些美国烂片,那我们也会有别的烂片,也许是德国烂片,那也不见得能比美国片好。8,而我的无从属性永远是在内心深处的,它拒绝任何展示。9,我痛苦的原因是隐蔽的抑郁,外加急迫的耻辱问题,我说。10,我无法欣赏通俗音乐,相反,我认为通俗音乐是小资产阶级伤残的标志。11,我让她遭遇了一个人,这个人由于内心的荒诞已经难以接近。12,大概我不想再领受爱的耻辱。13,无论我们做什么,阿德里安博士说,发生的总是同一件事:从正常生活转变为格式化的生活。14,我希望能过上一种比迄今为止柔和一些的生活。15,我总有一种没有表述出来的愿望,想向人们揭示现实的普遍空虚性。然而我马上就发现,其他人早就知道所有已经发生的事情有多么微不足道。接下来我就琢磨,其他人是故意对自己的真知灼见秘而不宣呢,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让他们不愿涉及这类话题呢?16,特劳德尔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想两个人在一起仍旧孤独。她这么说是在表达她的要求,我每周至少有一次应该让她尝到生活的乐子。听到她这句话时,我一般保持沉默,特劳德尔有时会把我这种态度当做是承认自己理亏。对此我继续保持沉默,因为我无法谈论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是孤独的,而且这种孤独并非坏事这一话题。其实这是个乏味的话题,但特劳德尔却不这么认为。我知道,很多人都竭力否认自己内心的孤独,特劳德尔就属于这种人。17,我再次发现,人们(我)只有力气干半天活。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会发明一种“半日生活”项目。每个人都有权把下午用来恢复上午的疲劳。仅仅几分钟想像这种乌托邦,我的心已经热烘烘的。我正视着高速公路上对面驶过的驾车者的脸,他们中的每个人都会同意我这个项目的。18,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感觉。19,要想克服我内心的过度敏感,我本想看到一些积极向上的人,哪怕这些人头脑稍微简单一些都行。可我看到的却是这些疲惫不堪的失意者,这更加刺激了我的敏感。有时(比如现在就又是这样)我想像自己甚至会死于这种突如其来的过度敏感。急救医生赶到时则只能确认我的死亡,作为死因他会填入死亡证书:过度敏感。作为死者我甚至都会为我的死因自豪的。20,我很惊奇,我说,为什么我的忧郁和其余世界如此和平共处。换句话说,我奇怪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我的忧郁并不过分。对人际关系的忧郁并不以我那渺小灵魂是否认可为转移。21,人际关系中这种不断增长的不自由被称作陷入绝境。没有能力解决这类纠纷的人只好就这么带着这些纠纷继续混,这变成一种玄学恐慌。就在刚才我意识到自己就属于这种惊慌失措的人,现在我作为惊慌失措的人继续活着。22,多年来我一直以为观看她的胸部已经不会发生任何事情了。不会再产生任何当下的诱惑,不会再有直接的身体刺激,因为我对她的胸部已经太了解了。发生的是更根本的:一直不断得到强化的从属感。特劳德尔的胸和我,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而这种神秘关系仅仅是通过多年的观看就产生了的!23,无意间看到了出乎意料的事,一种幸福感在我心中升起,让我心里感到一热。秘密的生活是更真实的生活。我第一次考虑,是否现在就该为自己那关于幸福的讲座记些笔记了,记录那些所观察到的幸福。24,现代国家就像个观察员,揭露起这类可笑的秘密可谓易如反掌。25,我感到羞愧并等待着自己会立即死亡。我惭愧的核心部位蕴藏着那可以感觉到的缩小了的生命。在内心深处我缩得像一具烧焦了的孩子尸体。我了解自己的羞愧,很久以来我就知道它暗示着我的死亡。一旦我羞愧够了,就可以解脱地告别人世。我觉得现在这一刻就来临了。尽管我在向前走,同时却在解体。我边走身体的一些组成部分边离我而去,我看见它们留在了身后。26,还有被这种世上束缚人的各种关系吓退的,出于厌世的自动退却——遁世。27,人们很快就会对我的内心世界一览无余并得出结论:除了一些负疚感和一些耻辱感外就没有什么别的了。28,每当我走过出售紧身衣的店铺、眼镜铺或是可爱的肉铺的橱窗时,马上就会觉得有一部分抑郁正是来源于这种橱窗对生活的欺骗性粉饰。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肉铺里挂着一排排开了膛的动物胴体,血从这些胴体滴下。只要看一眼橱窗,人人都会明白,生活每天都关系到生死存亡。只要我看到肉铺被装饰得像时装店似的,我就恼火,而我恼火的原因就是并非所有的人对此事都同时气愤填膺。29,谁爱过,而且仍旧爱着,谁就知道,要想从根本上变得适合去爱有多么难,而且要花多少时间。人会充满痛苦地发现,爱这项艰巨的任务是多么不容易被重复。从痛苦中会滋生对爱这项艰巨任务的畏惧。吃过爱的苦头的人会突然害怕,也许再一次做费力的无用功。30,一天有数次(就像现在)我想为自己的孤独道声对不起。其实我并非真正孤独,因为我为此还有负罪感。也许我越来越喜欢独处有些不对头。其实大家都孤独,甚至周围的事物也孤独,最孤独的是那些被锁在停车场汽车里的动物。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位具有仁慈灵魂、不屈不挠,注意观察和倾听这个时代的幽默作家。……我们有许多思想深刻的作家,却没有幽默的作家。——德国毕希纳奖授奖词(2004年得主威廉·格纳齐诺)格纳齐诺总是精确和审慎地裁剪和布局他书中的各类成分:悲剧、喜剧、荒诞、讽刺、可笑、感人以及其他诸因素,在150页独具匠心写就的书中上述因素被天衣无缝地巧妙编织在一起。——《法兰克福汇报》读者通过这本小说的凹面镜可以看到无限远,在那没有尽头的地方诗意的优雅与反思的勇气实现了最优美的结合,从而产生了第三点:阅读的快乐。——《新苏黎世报》

后记

译后记    译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李白曾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叹,我没有去过四川,无法体验蜀道到底有多难。但我从事翻译工作已经十多年,深感翻译工作也难于上青天。因为历史原因,20世纪初到德国留学者多学习自然科学,再加上德国文学本身哲学味较浓,情节跌宕起伏不够,所以德语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接受情况一直落后于英、法、俄诸文学,甚至比不上美国和拉美文学。近年来赴德留学学习人文科学,特别是语言文学者的人数大增,德国的歌德学院和德语文学在线(Litrix.de)等机构更是鼎力赞助德语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工作,因此一批令人大饱眼福的德语文学作品得以在中国出版。译者虽然从事译介工作多年,但也不是总有机会能翻译名家的作品。我一开始翻译文学作品时曾有幸译过埃里希•凯斯特纳的《埃米尔和三个孪生子》,但凯斯特纳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作古。这样算下来,我翻译的活着的德语作家的作品,除了奥地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的《病态。又名现代女性》和马丁•瓦尔泽的《在斯图加特的一项使命》之外,要数这一本《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的作者名气最大了。本书作者威廉•格纳齐诺1943年出生于德国曼海姆,中学毕业后曾在《莱茵-内卡报》实习,后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日耳曼学、哲学和社会学。大学毕业后当过自由记者和多家报刊的编辑,上世纪70年代起成为自由作家,曾于2004年获得德国最重要的文学奖毕希纳奖,现居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在中国,本书作者也属于极为成功的德语作家:2007年他的小说《爱的怯懦》(Die Liebesbldigkeit,2005)由德语文学在线赞助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出版前已被中国“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委员会评为2005年年度德语最佳外国小说。2008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北京世纪文景公司推出《一把雨伞给这天用》(Ein Regenschirm für diesen Tag,2001)。2009年《女人,房子,一部小说》(Eine Frau,eine Wohnung,ein Roman,2003)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豆瓣网站上读者对其作品讨论得也颇热烈,许多读者将其作品评为四星或五星级。今年世纪文景公司又引进了格纳齐诺的新作《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Das Glück in glücksfernen Zeiten,2009)。此书得到歌德学院翻译赞助,我接到这一翻译任务后很高兴,因为我读过他的《爱的怯懦》德文版,喜欢他的哲理和幽默,更欣赏他的超前意识。拿到德文原版书后先是按照习惯通读了全书,以便从整体上把握原著。但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拦路虎,下面列举一些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它们的变通方法,是自勉,也是与同行的交流,更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本书主人公格哈德•瓦尔利希在大学学的就是哲学专业,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得不在一家大型洗衣房任职。所以当作者描写主人公的心态时,哲学视角就是一个最常用的视角,一会儿康德语、一会儿黑格尔云,海德格尔更是屡屡被提及。幸好现在有网络,否则译者生活在德国,很难找到相应的中文术语。还好格纳齐诺先生的哲学每每不是象牙塔中的哲学,而是大众哲学。比如他对女人似乎非常了解,常有精辟的论述,如“女人们总是幸福了还想更幸福,我说,因为她们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现实已经存在的幸福往往就会丢失”。翻译这段时,作为女性译者,我觉得自己身上直出汗。而另一件常让我急得出汗的就是作者的文字游戏。作为一位对语言高度敏感的作家,格纳齐诺先生常常在书中穿插一些文字游戏,如Zweithose(第二条裤子)和Zeithose(流行裤子),原文仅一个字母之差,意思却截然不同。比较理想的是在中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词,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译者很难有这份运气,所以只好作个脚注加以说明。每当这样做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挺失败的。另一个翻译难点就是虚词,书中有一段虚词ahhh,mhm,ja,tja,also集中出现,我先是按照字典中给出的意思直译了过去:“我有时把这片面包拿出来,看着它想:啊,嗯,是啊,唉,那么,然后又把它装回西服内兜。”后来我自己怎么读怎么别扭,于是写电邮请教了一位汉学教授。他回信指点我:“这几个虚词的不同意思分别是:感叹(ahhh),享用美餐时的象声词(mhm),肯定某事时用虚词(ja),决定不再继续吃下去(tja),准备开始一个行动(also)……”这下我才茅塞顿开,要不是有母语者指点,我怎么看得出这些虚词后还藏着这么多意思呢!我赶紧把译文修改成:“我有时把这片面包拿出来,看着它,想像着享用它的情景:啊,嗯,我边吧唧嘴边感叹味道不错,是相当不错,唉,还是别吃了,想到这儿我又把它装回西服内兜。”我再次把自己的译文寄给这位教授过目,经过他的认可这一段才定了稿。这更坚定了我的信心,一定要多问,虚心向母语者请教。只要自己有一丝怀疑,都不能得过且过,而是要上对得起原书作者,下对得起读者。在此书翻译过程中给了我指点和帮助的人很多,我特别要衷心感谢以下诸位女士和先生们:Prof.Dr.Helwig Schmidt-Glintzer,Armin Appelein,Henrik Bork,Frank Meinshausen,Roswitha Ellwanger,Ulrike Ankenbrank,Jesse Knapp,杨丽、刘新、王蔚以及张元枝。丁娜2010年5月于慕尼黑

内容概要

威廉•格纳齐诺(Wilhelm Genazino),1943年出生于德国南部的曼海姆市,做过记者、报刊编辑,1977年起专事写作。著有小说《阿布沙弗》、《污斑•夹克•房间•痛苦》、《一把雨伞给这天用》、《女人•房子•小说》、《爱的怯懦》等。
威廉•格纳齐诺的早期作品以锐利激进、批判色彩浓烈的风格受到文坛瞩目,后来转向描写小人物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风格幽默冷峻,被评论界认为是以小人物为主角的“当代德国的心理历史”,出色地描绘了“日常生活中可笑的荒诞”。他曾获得不来梅文学奖、柏林艺术奖、克莱斯特奖等重要奖项,2004年获得具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毕希纳奖。

编辑推荐

《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讲述了一个忧郁的男人和他不那么忧郁的女友的故事。现代都市人心理状态和生存处境最深刻的描摹者、畅销长销小说《一把雨伞给这天用》的作者威廉•格纳齐诺最新作品!延续《雨伞》的都市冷调风格,探讨人内心的孤独、虚无、挫败和幸福,又一次深度而充满智趣的心理触鸣,又一次感人肺腑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一个忧郁的男人和他不那么忧郁的女友的故事
《一把雨伞给这天用》作者最新作品
他是个哲学博士,一家大型洗衣房的主管,有一个同居多年的女友,感情稳定。
但他真实的生活是更内心的生活。
他天性忧郁,过度敏感,内心高傲,虽然没做错什么,却时不时感到羞愧。
他中意的是那种“半天的生活”,喜欢的生活方式是默默的观察,发现隐秘的真实。他是自诩的艺术家。
他人生的课题是寻找幸福,但不妥协的自我和不自由的人际关系使得他的幸福变得脆弱。
毕希纳奖作家威廉•格纳奇诺又一次用富有镜头感和穿透力的街头意识流小说探索了现代人灵魂的出路问题。清醒的洞见,刹那间的感悟,在不经意间刺痛你我的内心。

图书封面


 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喜欢在夜深人静时看书。分了好几个晚上读完。暗自嘲。与自己颇有共鸣的男主人公竟然进了精神病院。人总是要适度迟钝。过于敏感和谨小慎微的人总会发现这个世界不被人注意的细枝末节,然后在宏观的世界里不知所措。便,被他人视为异类。只有隐匿起真正的自己,否则,一旦将这么脆弱的灵魂暴露在烈日下,就会被灼伤。
  •     读了这个人的几本小说后还是记不住他的名字。威廉·格纳齐诺,现在我要再努力记忆一次。现在我的对面是一座城墙,灰色的砖头间或有一些白色的斑点,这应该是前几天下过雪的痕迹(我前几天并不在这里)。另外一点痕迹是冷,尤其是一个人躲在一个没暖气的房间,从这个角度亦可证明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凑在一起。因为他们不用在电脑上写读后感。他的小说就是这么一堆废话接着一堆废话,细致的第一视角观察描写接上两句奇怪的内心活动。看完半本就能发现他的写作风格,接下来会觉得无聊,再读一会,你就会发现现实不正是这么存在的吗,凭什么要求一部文艺作品就必须绘声绘色。从我还十分年轻的时候我便发现了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当你有了察觉自己失败的能力的时候,你就会具有某种幽默感。伴随着这种幽默感你会发现一些作家,比如前些年发现了霍恩比,这几年发现了这个,叫什么来着?格纳齐诺。你看,衰老而失败,记不住一个作家的名字。他们写的人物不是他们也不是你自己,但你们就是穿越时空遇见了。其实,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就像进化选择。你失败不是因为你不拥有什么,而是因为你拥有一颗热爱失败的心。
  •     1.“逃离是一种更好的状态,因为逃离时逃离的原因就悄然而逝了。”2. 追求幸福的侥幸心理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一部分孤独感,但在对幸福进行理解时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去过滤那种无以名状的缺憾感。3.感受幸福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同样的,不幸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体会的。经常在幸福中预防着不幸的我们,却往往在绝望中放弃对幸福的幻想,这是不公平的。4.写完以上三点,突然对幸福这个词产生了审美疲劳,说到底不过是一种有意识的情绪罢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没想到一本小说也能充满哲理。敏感,忧郁的男主人公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的写照?作者带着强烈的责任感,为我们描绘了这个时代的问题,读来令人唏嘘。
  •     才翻了几页,就已经被深深吸引。不得不说,很久没看书了,突然找到了高中时候爱读书的感觉。那些远去的幸福,那些未知的幸福,有时候觉得自己如此不幸,是不是自己不够满足。继续读完吧,希望在书中我能找到我想要的让我信服我的幸福。希望卓越快点来《一把雨伞给这天用》。... 阅读更多
  •     通过叙述展现了敏感之人的生活可以多么琐碎、细致而孤独。没有通常意义上的阅读快感,然而这便是生活的真实
  •     哲学,心理,果然有些晦涩难懂啊。。。
  •     怎么觉得有些蜜汁温情
  •     这个人由于内心的荒诞已难以接近。
  •       1、小说想热卖,一个不坏的书名是何等重要。看不懂德文,但这个中文名会让一大帮一直在找寻幸福、印证幸福、解构幸福以及假装幸福的人想读一读,特别是一个活着的、和我们处在平行时空下的德国作家笔下的异国人民冀望的幸福,千方百计代入印证或反证我们在这个国度里所追寻和反扑的是否合理。
      2、知道这本书是因为之前读过“一把伞给这雨天用”,而知道一把伞的历史就更远了,看到一个女生把这本书送给一个男生,我不知道这中间的故事是怎么样的,但是后来都是陌路的人了。在各个网站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忍住没有买,因为想不起一把伞给我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现在读的也是从图书馆借的,而且不是有意借的,而是在新书架徘徊的时候刚好遇到了,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起借的。而且,在此之前,我还读了他的自传性小说《女人,房子,一部小说》。如今可是第好几部小说呢。
      3、熟稔的讲述,坚持古老的写作方法,第一人称叙述,恒定的视角和有限的认知。说透了是一个精神病人的回顾式自述,但讲述的时候却分明有此时此刻此在的清晰,就连阳台上风干的裤子都形象鲜明,而那个吃了一半的蛋糕更是挥洒不去地在梦里走了好几天。在这之前的生活,在这之后的生活,都没有述及。不过,至少不用再纠结要不要小孩这件事情了。而他对《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解读更让我相信,当我们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我们对它的评价与个人当时的处境和心境直接挂钩,好与坏总在一念之间,客观成为奢求。
  •     很喜欢这种一直处在敏感,神经脆弱,焦虑不安状态下的主人公。
  •     有点意识流。甚至我怀疑前面的日常生活都只是他在精神病院里想出来的,那就棒了
  •     还是那个风格,只是有些略絮叨。
  •     我原本愿意像只兔子那样,蹦跳着走完一生,不被任何人纠缠。
  •     意识流个鬼啊这分明是流水账吧无聊死了
  •     在一清吧看完后忘记带回....
  •     本来想买作者那本《一把雨伞给这天用》但是当当缺货,于是就买了这本,不过这本书也很好
  •     20131014我想两个人在一起仍旧寂静。 [生活中我所需要的细腻只能在我的忧郁中找到。]直到最后,他还是活在自己假想的世界里,依旧可以快活的活着。谁说一定要有责任感的呢? 说实话,人物比[一把雨伞给这天用]惶恐,翻译又比它看得艰难,还有很多注明的小括号,到底是原著如此,还是译者便于理解的举动?
  •     一口气读完,最近看书总是笑
  •     我们的内心像颤动的琴弦,微风都能让它发出声响,虽然那风不知来自何方,虽然那声响连我们自己都会忽略。我们需要忙忙碌碌来维持生活,也需要安安静静地听内心说话。这是一本可以让你与自己交谈的小说,基本上由内心世界构成,主人公不断发表着对这个世界、对自我的看法和感受,彻底暴露了自己,也一下子就抓住人的心,说不定在哪个地方就有了共鸣。这个平凡、孤独、有很多俗念却总不甘心、希望超脱生活、理解生活的男人,看起来好像某些时候的自己,他大部分时候通情达理,也有自己的怪癖,他一直在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期用一种合适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是孤单作战的现代人,对手是整个世界,只有与生活和解,他才能拥有一般人所谓的幸福,然而最终,幸福并没有来临,他过度发达的大脑毁了他的生活。在一个看似自由无处不在却处处受到限制的今天,追求个人所谓的幸福生活或许就是这个样子。很好的一本书,很细腻的心理描写,很适合喜欢思考生活、有哲学兴趣的人读。
  •     今年读的第一本虚构作品。。很轻快简短又有意味的一些故事/脑内独白
  •     因为没有一把雨伞给这天用,就买了这本,还没有读
  •     第一本正式好好阅读的德国作家的书,细节的描写显得有些无厘头,却跟我生活的片段惊人的吻合,有多少时间是在短暂的空白、无知的想象中度过。。。
  •     全是主人公的自述,看不太懂
  •     电子版
  •     多好的小书啊!!!简直想要全文背诵
  •     幸福就是能够抓住生活最精微之处让自己感觉自己在充分地活着体验着思考。
  •       特劳德尔说:“我不想两个人在一起仍旧孤独。”
      
      对此我保持沉默,这是个乏味的话题,因为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是孤独的,而这孤独并非坏事。我知道很多人都竭力否认自己内心的孤独,特劳德尔就是这类人。
      
      作为报复,特劳德尔把我送进了精神病院,之后居然可怜巴巴的祈求我的原谅。原谅是误判了我的精神病情,还是承认自己仍旧爱着"发疯"的我?
      
      杂们两人到底谁病了啊?
  •     还没看完就没朋友拿走了,看的时候心里会忍不住的沉重,很薄的一本书读起来花费的时间却不少,读了绝对对生活有感悟
  •     惊喜 只是连着三本读下来忽然厌烦
  •       1.“逃离是一种更好的状态,因为逃离时逃离的原因就悄然而逝了。”
      
      2. 追求幸福的侥幸心理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一部分孤独感,但在对幸福进行理解时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去过滤那种无以名状的缺憾感。
      
      3.感受幸福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同样的,不幸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体会的。经常在幸福中预防着不幸的我们,却往往在绝望中放弃对幸福的幻想,这是不公平的。
      
      4.写完以上三点,突然对幸福这个词产生了审美疲劳,说到底不过是一种有意识的情绪罢了。
  •     和《一把雨伞给这天用》保持了一贯的风格,好看
  •       读了这个人的几本小说后还是记不住他的名字。威廉·格纳齐诺,现在我要再努力记忆一次。
      现在我的对面是一座城墙,灰色的砖头间或有一些白色的斑点,这应该是前几天下过雪的痕迹(我前几天并不在这里)。另外一点痕迹是冷,尤其是一个人躲在一个没暖气的房间,从这个角度亦可证明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凑在一起。因为他们不用在电脑上写读后感。
      他的小说就是这么一堆废话接着一堆废话,细致的第一视角观察描写接上两句奇怪的内心活动。看完半本就能发现他的写作风格,接下来会觉得无聊,再读一会,你就会发现现实不正是这么存在的吗,凭什么要求一部文艺作品就必须绘声绘色。
      从我还十分年轻的时候我便发现了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当你有了察觉自己失败的能力的时候,你就会具有某种幽默感。伴随着这种幽默感你会发现一些作家,比如前些年发现了霍恩比,这几年发现了这个,叫什么来着?格纳齐诺。你看,衰老而失败,记不住一个作家的名字。他们写的人物不是他们也不是你自己,但你们就是穿越时空遇见了。其实,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就像进化选择。
      你失败不是因为你不拥有什么,而是因为你拥有一颗热爱失败的心。
  •     那些戳中内心的伤感与喜悦的小秘密,一个闷骚男天马行空的内心独白
  •     不想再看这类书,否则自己也要神经质了。我能理解作者眼中的荒诞生活,有时生活也确实如此,但不明白最后解脱出来是因为什么,感觉有点跳跃了。
  •     感觉就像在脑袋里装了个摄像头,记录下脑波闪过的一切事物,不那么忙碌的工作跟生活,闲散的看街上的人猜测别人在想什么,想点哲学问题,没搞明白哲学是什么,大概是研究生活 幸福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不再跟自己斗争着要改变自己改变生活。一切就都那样吧,工作不那么喜欢,但是为了生活得继续;身边的女人不那么喜欢,但是懒得再折腾去换。整个故事好像只是作者脑袋里的东西的记录,有些会有同感,有些会感觉有点新意。整个基调都是懒洋洋的平静的,或者这叫忧郁?
  •     因为这本书爱上了格纳奇诺,多少幸福的瞬间曾被我们错过。这本书也上我想起那本“小确幸”
  •       我常常试图做一个客观公正的读者,当然,那很难。即使我一直想要努力做到,对一本书的喜好却常常从看到书名的一瞬间就已经定下了基调,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甚至拒绝包括书评在内的任何外界干扰,单凭书名的好坏决定它是否值得一读。无可否认,这样任性的读书法则必将遭到惩罚,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遇到一本顶着好名字的坏书,毕竟大多出版社已经学会了在书外附赠一张薄薄的塑料纸,除非买单付账否则绝无一睹其真容的可能。因而我的每一次购书都仿佛一次历险,为了隐藏在封面之后的言语你是否甘愿付出时间与金钱的代价?尤其是当你对本书的作者一无所知,也就不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对他的文风做出事先的预判,风险更是加倍。最终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一点上,你愿意为之甘冒风险的是所为何,这点状甚复杂其实却十分简单,一为你所信奉和向往,一为你所畏惧与恐慌。
      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群,恐怕都是或多或少的孤独症候群患者,否则社交网络怎么会大行其道;孤独、忧郁、渴望幸福,尤其是在打着文艺幌子挥霍青春年华的大段时光里,你不这么说都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摆出一副对人生略有思索与担当的架势。或者时间久了,连你自己都分不清那究竟是个单纯的姿态还是深入骨髓的无望,毕竟还有现实的生活压力需要担当,即使你是个熟读维根斯坦与尼采、撰写过有关海德格尔的毕业论文的哲学博士,还是免不了生活在对女友身体的恋慕、对供职单位的失望与对人际交往的恐慌中,而童年时代曾怀抱过的美好幻想,终究也只能化为作家笔下一个忧郁的有关孤独的故事。
      如此的文字排列仅仅跃然纸上就已经催生出惹人落泪的架势,而它的前提竟然是与幸福有关。所谓幸福,叔本华在他著名的论人世痛苦的论文里写道,“一切幸福的境界,一切满足的情感,就其性质而言,均属消极”。也许在哲学的范畴里,幸福本就是与痛苦相生相伴,唯有最深刻的痛苦才能换取最真切的幸福。而需索幸福的本质又无非是人生来就有的渴望,对幸福的渴望,即使它归根结底也只是生活最基本的健康和衣食住行,至于那些更空泛也更形而上的爱情和理想,不谈也罢。对特劳德尔而言,生活的幸福将不得不依靠孩子得到解决,而在瓦尔利希眼中,那却是将要把幸福毁灭的无底深渊。母亲的幻象在他的生活中挥之不去,那不断责怪他浪费时间、自己却作为家庭主妇被家庭和两个孩子束缚了一生的母亲,唯有她的灵魂附在街角飞舞的玫瑰色透明睡衣上得到了短暂的两秒自由。
      自由不过是我们的谈论和想象,在餐厅中偶然坐在他们身边的陌生男子如是说。能够遇到一个为你恰切表达内心种种连自己都捉摸不透的情绪的陌生人是幸福的,是的,那才是瓦尔利希需要的幸福,认识自己的幸福。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不能认识自己,当他站在街角,意识到自己成了视线链中不仅观察着别人同时也被别人观察着的一环时,他的内心是多么欣喜;当他坐在路边,专心致志地注视着那些公开表达着自己无政府主义倾向的年轻人并全心全意地羡慕着他们随时等待着被鼓动的高涨情绪时,他又不由得为自己的自制感到激动不已;当他为掩饰的泪水掉下最后一滴自发的眼泪时,他终于能够毫无羞愧之意地在露天咖啡座上呜咽起来——那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画面,一个失业的中年男人坐在那里哭泣,他用双手捂着自己的脸不想被人看见,刚才还被他紧紧抓在手里的那块黑面包现在放在他面前的桌子上,就在过去的那几分钟里,那块再平凡不过的面包就像是他对生活的全部追求,是他独自在内心深处几十年来追求幸福的秘密,为此他将它作为一枚勋章交给他生命中的第一个恋人,得到的回应却是惊愕与敌视。于是他崩溃了,他再也不能够承担生活对他的期待哪怕一秒,他想起了他的父母,他穿着白色睡袍在客厅里拿着闹钟的父亲,他挤在百货公司柜台前为了买双童鞋申请小额贷款的母亲,他们曾经是那样幸福过,直到婚姻毁了他们的生活,直到父亲用诧异的眼神看着他的孩子们,直到母亲为了弥补她对婚姻的失望而选择生下两个孩子,然而他不能说出这一切,他的孤独在上演着尤金•奥尼尔作品的剧院里无声而秘密地生长,伴随着他那枚教育勋章而来的忧郁终于压垮了他,作为奖赏他终于能够毫无负担地生活在自己的忧郁里了,在精神病院里观察着这个充满了幸福幻象的世界。
      任何一个稍有社会经验的读者都不难为瓦尔利希下一个定义,即那种典型的稍有才能又不具备足够创造力的知识分子。倘若能够如其所愿在大学中谋得哪怕半个教职,或者他能够拥有更符合其哲学博士身份的社会地位,也许瓦尔利希就不至于为自己的不得志所困。还是欲望,为自己的欲望所苦的对幸福的追求让他深陷孤独不得其所。但他的孤独又是那么现实,充斥着生活的气味与质感,与奥尔良诺上校的孤独截然相反;后者的孤独更为彻底,因它丧失了所有可能的与现实世界的接触——他未成年就已经死去的妻子,他不知为何而战也不知为何而死的荣光,他做小金鱼的银匠房间,他不为一切的生活,他散布在全国各地又死于一夜之间的十七个儿子。在他的前辈和后裔里,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他的孤独,他的孤独漫天遍地,随着他的战靴所及之处踏遍整个世界。然而无可否认的是,瓦尔利希才是与我们更相像的那个人,终其一生追逐着幸福的脚步又为这追逐所苦,欲脱离其苦却终究难以自拔,一种充满矛盾的命运,一个以悖论为前提的人生。他在童年时期默默许下的愿望也是我们的愿望:我原本愿意像只兔子那样蹦跳着走完一生,不被任何人纠缠。
      即使仁慈的作者在篇末为他安排了一个看似充盈着希望的结局,但我想你也知道那不过是种幻觉,和那位将要步入婚姻殿堂的年轻女工手中捧着的丁香一般脆弱不堪,即使在这一刻它是美好的,是足以抵挡所有孤独和忧郁的无可取代的幸福。
      
      (此文已刊媒体)
  •     是我想太多
  •     很有质感的书,内容有些小深奥,但感觉还不错。
  •     有人说自私的人喜欢用第一人称,从这本书的第一段开始就可以把主人公定义为一个自私的人,到处是泛滥的“我”。最后才明白,这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内心独白。他的内心里整个世界看起来是那么的无聊,父母欠他一个幸福的童年,社会欠他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时间在偷走他的生命,女朋友的关心是出卖,爱是负担。最后他安于并争取一种“白天不用为食物奔忙,晚上还能找到安睡的地方”的生活。
    不管本书有多好,我不推荐阅读。生活已如此不易,我们需要阳光,需要正面的力量,积极的去理解世界去面对生活。
  •     书看完了,有点同情主人公。
  •     全书都算是内心独白,因此说出了一些自己组织不好语言的情绪
  •        和自己养的绿萝交谈,这样的习惯是从很久之前开始的。与此同时,我有了一个新的梦想——过一种小国寡民、独自一人的生活。于是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随即决定买来看看,打动我的正是封面上的那句话——我原本愿意像只兔子那样蹦跳着走完一生,不被任何人纠缠。
      
       这是一本专门献给敏感者的书,用白描的线条讲述了一个敏感者的故事和他们最理想的归宿。
       很喜欢这本书,正如我在笔记之中写的,它讲述了所有我曾经说出的、试图说出的以及从未打算说出的世界。
      
       作者一定是个“敏感致死”的人,因为描述了太多太细致太精确的画面和感受。敏感者所有的羞耻心和恐惧使他们经常强迫自己转移对某一人、事、场景的关注,压抑感受的自我发掘。就像书中所写的那些日常碎屑,没有什么故作深刻、粉饰情节的内心活动,没有家国大政、世事洞明。这些正都是敏感者需要刻意回避的。当然,那些被人为压制的混杂性的思虑过度会集中于某一点爆发而后合拢。
       没有查到作者的具体生日,我总是臆测他会是一位巨蟹座男士。永远于不安之中试图寻找到一种可能达成的平衡,却又鄙视这类似于妥协的平衡。主人公的内心被描写的细致而平滑,看着就让我联想到自己照镜子时的感觉。理发的时候发型师总会找些话题聊聊,他经常耻笑我无论说什么都直直盯着镜中自己的行为。这并不是自恋,只是有个自己观察自己的好机会,彼时的感觉就像是跳出躯壳的灵魂在看着正在听说的自己。
       很多敏感的人都可以滔滔不绝、侃侃而谈,他们看到、感到的太多,所以可说的很多。而所有被表达的内容之中总会有一扇至少是虚掩着的门,也许渴望被了解,却不屑于袒露内心。可以说需要说话和想要说话之间是根本不同的。是否有谈笑自若的自闭症或抑郁症患者?很多人经常都是语言表达越多越孤单,越放弃与人沟通的主观意识。所有看来阳光灿烂的人们可能都在心底不断与另外的自己交谈,以求得安抚。他们认为自己是不能被大多数人了解的,享受这类孤独却并不认为理所当然,除非发现极类似的人,否则根本拒绝认同和被认同。常时,他们拥有自己的方式,对敏感、自闭而充满不安的自己进行控制,让自身至少看起来正常。
      
       精准并清楚的感受着周围,汹涌澎湃、急流暗涌而只能以无可奈何告终,不断地思索着所谓的意义、不断说服自己。忽然逐渐了解为什么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自身或周围的一切的确是可以被嘲笑的,看到的越多、思虑愈甚而越无法自拔。无法要求和一个钝感的人一样。如果人生可以倒带,我很想知道,会有多少人选择一个不那么容易感知的世界。
      
       书中有很多主人公在观察动物、静物、场景的描述,这些都令人愉快。而与人类接触是不同的,经常所见所闻都充满戒备和伪装,包括自己。主人公也只有与人相处时是困难的,他感到力不从心总想逃脱,因为只有人,看到听到的难以判断。也许,拥有一颗矛盾而复杂的心,反更渴望简单。
      
       其实,所见所闻即是世界,即是真相,包括那些令人厌恶的伪善。
       其实,这书是个喜剧结尾,所谓求仁得仁。主人公在精神病院里反而可以做一直渴望的最自在的自己。因为无论怎样做都是可以被宽容和理解的,所有正常人用以理解不正常人的宽容。
      
       作者想要表达的真相是否就是书名指出的那样,在一个没有幸福可能的时代之中,追寻幸福……
  •       首先很喜欢书的封面。
      威廉·格纳齐诺的作品其实很有趣,那么富有电影感觉的“镜头感”,他里面的主人公的思想总是那么“天马行空”,所以经常会有那让人可笑不得的荒唐,但也说出了很多人们平时不想说或者忽略的心声……
      不过,有时太敏感也不是好事,但更多时候就是怕你不够敏感……
      让我们变老的只能是我们的生活经历。
      于是就有了所谓的“生活经验”,应该怎样做,去做些什么,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生活,一个最难理解的动词和名词。幸福可以从生活中获得吗?
      当一个人不再羞愧,他就获得了自由,也就获得了幸福。
      或者正如本书想表达的那样,理发师的手艺只有理发师才能掌握。
      幸福,也只有幸福的人才能获得,所以,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
      
      
  •     书很薄,写了一个有些忧郁的男人和他不太忧郁的女朋友
  •     从《看天下》上获得书籍的信息,书名看上去(仅仅是看上去)有点向往,遂买下。
    很薄的一本书,却看了近两周时间,并不是因为我看书慢,而是因为这本书让我觉得看下去需要不断的增加勇气。书中主人公是一个很矛盾的人,总是被生活上的琐事缠绕着,通俗的说就是爱钻牛角尖,结果被同居女友当做抑郁症患者送进了医院,接受治疗。而在医院里,他又好像是一个正常的人进行思维活动,让医生对他的治疗很不着边际。
    总之,阅读需要勇气,看完容易郁闷。
  •     我们必须自己创造不同寻常的东西 否则它们是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中的
  •     正在看 认真看下去挺吸引人的 但是估计要对德国特别有爱才能看完有些句子很经典……比如封底选的那句话
  •       幸福时代论幸福,还是蛮不错的样子。
      本书值得一看。
      现在有时间谈幸福,说明我们珍视着幸福。有人有爱惜,幸福一定不会远去。
      其实幸福本就没有走远。如果你还一直惦记着幸福的话。
      希望每一个读完此书的人都能幸福。原谅我的YY。
  •     书整体不错,但排版比较稀拉,页边距也不小,本身字数就不多,有凑页数卖高价之嫌。翻译上没有大问题,但许多措辞不太恰当,影响了语句的连贯及流畅感。
  •     最爱封面上的那段~
  •     呸
  •     琐屑而真实的思考淹没了叙述。
  •     好像一直期待有个惊艳的结尾。不应该有这样的期待。
  •     一直很期待这位作者的书~
  •     就像看见我自己
  •     属于“特别”这一类。极度真诚的敏感心灵,会被真实的世界碾成碎片
  •     我原本愿意像只兔子那样蹦跳着走完一生,不被任何人纠缠
  •     孤独患者的自我拉扯
  •     封面的“我原本愿意像只兔子那样蹦跳着走完一生,不被任何人纠缠”不错,虽然实际上小说不怎么样。
  •     喜欢
  •     看看吧 挺好的
  •     很喜欢格纳奇诺
  •     关于幸福关于孤独。“我的眼泪要掉下来了吧?生活中我所需要的细腻只能在我的忧郁中找到。”
  •       女人总是这样,幸福了还想着更幸福。。。
      我自认为我是一个知足长乐的人,然而我却错了,来到一个完全陌生而又完美的环境,我时刻告诉自己,知足吧,可人终归是社会的人,需要弥补心灵上的空缺,需要有一个心灵寄托和安慰,所以面对眼前的新环境我竟然提不起一点兴趣,只一遍一遍的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走在马路上,吃饭的时候,上课的期间,与人谈话的同时,仿佛这些回忆就是我心灵赖以生存的氧气,无孔不入。
      就这样,一天天混沌的过了两三个月,偶尔发现了这本书,好多细节引起了我共鸣,书的内容虽然没有引人眼球的故事情节,却娓娓道来男主人公的每分每秒的心理细节,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自己,只是,我们不去承认罢了。所以一直以追求幸福为由使每天变得琐碎无聊。
      
  •     之前很少看外国小树,不过这本之后就不一样了
  •     纸张质量好,内容还没读
  •     感觉身边的世界也很无奈,生活怎么会变得让人看不到希望了?
  •       喜欢在夜深人静时看书。
      分了好几个晚上读完。暗自嘲。与自己颇有共鸣的男主人公竟然进了精神病院。
      人总是要适度迟钝。过于敏感和谨小慎微的人总会发现这个世界不被人注意的细枝末节,然后在宏观的世界里不知所措。
      
      便,被他人视为异类。
      
      只有隐匿起真正的自己,否则,一旦将这么脆弱的灵魂暴露在烈日下,就会被灼伤。
  •     如果你喜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如果你喜欢《麦田里的守望者》,那么我想,你一定也会喜欢《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
    这样逻辑,这样的笔调,我不知道是不是存在于中国,也许是我自己不曾见到。
    但是,我喜欢这样的风格。
  •     那种用小聪明之后一定要嘲讽自己小聪明的样子简直把我杀死一万次 太可爱了
  •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也许放下就不会错过,也许错过就值得留念,错过的季节是幸福的时代,在幸福园区的时代啊 祝愿你们人一辈子的终身大事谨慎且善且美
  •     一个忧郁的男人与他不那么忧郁的女人的故事。喜欢意识派作家的读者可以品读这位作家的书籍
  •     不想结婚,不要孩子,总能想到童年的母亲,自我放逐。最后生活在精神病院,一个现代德国人的选择。
  •     2011-96
  •     如果没有耐心追求起伏故事的人肯定不会满意。喜欢在平淡中思索生命的人可以看看。
  •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好吧~
      就当我不懂吧,翻译也出了问题,虽然我知道译者已经够艰辛的了,那充斥着翻译文章才有的格式和固定样式,读起来就不是很舒服了。然而主人公好像神经病似的思考方式让我越看越累,我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幸福,原谅我无法看完整本书,实在是太无聊了。
      最后心疼下书钱,有这闲钱,还不如买别的。
      个人表达啊。
  •     静候它的降临并观察它如何与我的生活相融和。两年前那如梦初醒的预言,以及恢恑憰怪的梦境里如蝗虫般上蹿下跳的兔子们,我躲在木屋里小心翼翼地祈祷,祈祷能有无忧无虑不患得患失的一天。梦醒之前我挖空了双眼走出了木屋,无视了漫山遍野的兔子们走向了云端。
  •     我是因为这个作者才买的,挺喜欢的,就是书本有点薄.
  •     幸福就像一尊有智力的搁置在公共场所的大冰块
  •     我处在一种很难确定的状态中,我也没兴趣在内心描述自己的状态。我告诫自己:你的话说得太多,你听别人倾诉得太多,你咖啡喝得太多,你在陌生的房间里坐的时间太长,你的睡眠质量太差,你醒着的时间太长,你平庸的事想得太多,你希望过多,你安慰自己太频繁。
  •     朋友推荐的,很细腻,见解独到
  •     书内容很喜欢,质量有点差,包装纸破了。希望卓越能努力做到更好
  •     我看完后就拿去送给咖啡店了,内容不是特别懂,纸质印刷还行。因为书的质感没有特别喜欢所以没有留。
  •     可是很喜欢这本街头叙事的风格,很喜欢喜欢。
  •     像旁观者一样静静地慢慢观察这个世界
  •     书挺小巧的
  •     不太喜欢这种灰暗的基调
  •     突然想起读过这本书
  •     没很懂~比较少接触德国文学,因为封面和名字买下来的书~
  •       内容全部都是一个抱怨男绞尽心机对这个世界的幻想和贬低。
      为了一句话看了整本书,
      
      我处在一种很难确定的状态中,我也没兴趣在内心描述自己的状态。我告诫自己:你的话说得太多,你听别人倾诉得太多,你咖啡喝得太多,你在陌生的房间里坐的时间太长,你的睡眠质量太差,你醒着的时间太长,你平庸的事想得太多,你希望过多,你安慰自己太频繁。
      
      读到最后觉得,应该标记为:为双鱼座所著。
      完全就是个抱怨生活的双鱼座写出来的文字。
  •     Pg.2 “我想让那对年轻人看到我疲惫的样子,这样他们俩现在就能对他们将来的状况有点感觉。如果人人都能有这种感觉的话,我们就会生活在一个让人舒服得多的世界。右边一张桌子旁有人说了一句我想说的话:惟一一个顾及到我的感受的人又一次只有我自己。” Pg.9 “特劳德尔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想两个人在一起仍旧孤独。”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是孤独的,而且这种孤独并非坏事。” Pg.31 “孤独是正常的,可它不期而至就让人难以忍受。” Pg.80 “我们的自由只是谈论和想像的自由,而不是行动的自由。” Pg.82 “命运从不敲门,也不询问,它破门而入。” Pg.83 “我思索着我是否还是有些恐惧。但需要我考虑其是否存在的恐惧不会是真正的恐惧。”
  •       如果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写的是《少年霍尔顿的烦恼》,那么不妨说,格纳齐诺写的就是“中老年霍尔顿的烦恼”。格纳齐诺笔下的主人公往往已届不惑之年,内心依然纯真善良,却已经积累了半辈子的生活经验,也不乏市井智慧。他受过高等教育,有真才实学,心高气傲,在现实生活中却屡屡碰壁。他童年生活有阴影,如今感情生活不稳定,做的是不称心的卑微工作,领取着微薄的薪水。尽管过的是平凡小市民的生活,他却经常以哲学的高度和讥诮的态度审视自己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于是现实生活中经不起推敲的种种蹩脚与乖张之处暴露无遗。而他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个无所顾忌的孩子,或者说一位爱唠叨的居委会大妈一样,毫不妥协地逼视着各种鸡零狗碎(偷点心的青年,楼上邻居放在楼道里散发臭味的旅游鞋……),总也找不到精神归属和内心平静。
      
      这位失意的大叔一边无止境地自我怀疑、自我诘问,一边又温和地“自我遗憾”和自我解嘲。这位自我意识强烈、头脑复杂、神经过敏的主人公,与普鲁斯特和吉本芭娜娜笔下的主人公可说是相映成趣。普鲁斯特笔下的“我”,以审美和抒情的态度醉心于往日的回忆,一块点心、一种气味都会给他带来强烈的陶醉和幸福感。而格纳齐诺笔下的大叔尽管像普鲁斯特的“我”一样“一触即爆”,却时刻心烦意乱,看啥都不顺眼,随时准备咀嚼自己的焦虑、失意与烦恼。吉本芭娜娜笔下的女主人公往往以纤细的心理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小确幸”,作为精神的支柱。而格纳齐诺的大叔却是一个在琐碎层面上愤世嫉俗的男人,一个执意与“小确不幸”不依不饶地较劲的男人。
      
      无论如何,格纳齐诺笔下的主人公那股不肯妥协的疯狂劲头背后,是一股极度的真诚。大叔们尽管已经不再像少年霍尔顿那样,以少年人的青涩纯真批判成人世界的虚伪与冷漠,但大叔们秉承了霍尔顿的那份真诚,继续批判着成人世界的鄙俗与荒唐(甚至就像喜欢动物、关注鸭子的霍尔顿一样,这些大叔也时时关注着出现在视野中的乌鸦松鼠鸽子蚂蚁鸭子狗……这些动物简直如同天使一般,一次又一次将大叔从精神困境中解救出来)。这也正是这些大叔们的可爱与可贵之处。
      
      
      
      
  •     当初也就在微博上无聊看到它里面的一段话,没想到却意外发现自己和里面的主角挺像。
  •     内容不错 值得购买 幸福,在幸福远去时代
  •     包装真心不错 很喜欢
  •     敏感,脆弱,在这个愈渐冰冷与生涩无趣的世界里,这大概可以构成我们生命的全部。
  •     在上海新天地某个小书店看到的,很喜欢这风格
  •       说不上喜欢这本书,就像吃不准是不是喜欢自己。
      
      幸福对有些人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东西,他们被幸福包围着,他们和幸福融为一体,他们目标明确,干劲十足,瓦尔利希的女友特劳德尔大概就是这一类。对有些人来说,比如老瓦尔利希和还不算太老的我,幸福是需要努力创造并感知的东西,像瓦尔利希说的,“我们必须自己创造不同寻常的东西,否则它们是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中的”。在更年轻一点的时候,我有点看不起前一种人,并嘲笑他们的幸福是所谓肤浅的幸福,后来渐渐地不那么自信了。
      
      41岁的瓦尔利希,对我而言预示着一个可怕的未来。他富有洞察力,嘲笑生活的可悲可笑,但却无力塑造坚强的自我来对抗这个世界,甚至失去了行动力。只能用发现“目光链”和“半日生活”来自娱,来代替行动。“人走了很长一段路,发现继续到处走会毫无结果,这样人就坐下来,用到处观望代替到处行走。”
      
      跟多数敏感者一样,对细节的感知力是他获得存在感的重要证据。可惜的是,除了在监视假想中的点心扒手,观察屁股下坐着勺子而不知的女人这类轶事中找到片刻幸福,其它时候敏感都以忧郁的形式表现。他故意穿破内衣,“逼迫”自己感受生命的磨损;把裤子挂在阳台上,让裤子代替他风化。万物皆是隐喻,只是充满着无可奈何的忧伤,不是让他想到死去的妈,就是自己生命的磨损。
      
      他讨厌大型洗衣房的主管工作,甚至讨厌下午也要工作,但却没法嘲笑这可怜工作带来的实在安全感。被解雇时,特劳德尔问他“这件事对你打击大吗?”“没有,就像丢了一桩大学兼职差事。”“可你已经在那干了半辈子了。”我无言以对。
      
      和特劳德尔不温不火地同居了十来年,直到特劳德尔提出了生小孩的愿望。特劳德尔体贴、宽容、美丽,深深地爱着他,那种建立在了解基础上的默契和深入潜意识的依存感,在我看来更是难得。看戏时,特劳德尔对他说:只有你在场,分享我的快乐,我才能真正感到快乐。像梁文道把我感动得热泪盈眶的那句话:爱情是享有,不是占有,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如此孤单,都不敢肯定自己是否真的存在,我们很需要有个人来告诉我们——你看,我看到了,你也看到了吗;我感受到了,你也感受到了吗——来见证我们的存在。
      
      瓦尔利希也对特劳德尔也充满着依恋。他喜欢她在自己射精时抚摸自己的头,就像大人在危难关头抚摸小孩的头一样。无助的时候,他甚至拿出收藏在信封里特劳德尔的阴毛,放在嘴里舔来让自己平静(这种场面也只有德国人写得出来吧)。
      
      用他的话来说:“谁爱过,而且仍旧爱着,谁就知道,要想从根本上变得适合去爱有多难,而且要花多少时间。人会充满痛苦地发现,爱这项艰巨的任务是多么不容易被重复。从痛苦中会滋生对爱这项艰巨任务的畏惧。”
      
      他不愿意离开她,但她要小孩,要结婚。这对他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他抱怨女人总是幸福了还要更多的幸福,而他不想重复他父亲的老路,被婚姻、子女这种对男人来说无法理解的事情摧毁他们当下的幸福。
      
      他确实没在重复老路,因为他根本已经坐下。
  •     我原本愿意像只兔子那样蹦跳着走完一生,不被任何人纠缠。....人都是孤独的,能不能让我陪你一起孤独终老?略微害怕...
  •     loser的心不在焉和过度敏感……已弃疗。
  •     寻找幸福。却如此脆弱。
  •       名字很。。。。哗众取宠?一时想不到其他词。反正幸福的话题就跟爱情一样,也是说不完的。
      感觉就像在脑袋里装了个摄像头,记录下脑波闪过的一切事物,不那么忙碌的工作跟生活,闲散的看街上的人猜测别人在想什么,想点哲学问题,没搞明白哲学是什么,大概是研究生活 幸福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不再跟自己斗争着要改变自己改变生活。一切就都那样吧,工作不那么喜欢,但是为了生活得继续;身边的女人不那么喜欢,但是懒得再折腾去换。整个故事好像只是作者脑袋里的东西的记录,有些会有同感,有些会感觉有点新意。整个基调都是懒洋洋的平静的,或者这叫忧郁?扫了眼介绍,富有镜头感跟穿透力的街头意识流。想想好像是有那么回事,镜头感什么的,“总觉得筋疲力尽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的病人很美” ,确实觉得疲惫的人很美,但是不是病人,因为疲惫的人肯定在为了心中的什么奋斗着。
      
      “前面来了一只狗,后面开过一辆摩托车。狗一声不响,摩托车噪音轰鸣”。很有深夜街头某巷子的画面感
      
      让人老去的不是年龄,而是经历。对于一个其实没经历过什么的人来说,这话有点矫情。乍一看很有道理,仔细推敲好像没多深刻,文艺啊
      
      我想起小时候有个梦想,愿意像只兔子那样蹦跳着走完一生,从不被任何人纠缠。我的眼泪快掉下来了吧?生活中我所需要的细腻只能在我的忧郁中找到。闹不明白前半句的重点,是蹦跳着呢还是不被任何人纠缠,后面倒是让人心酸。突然觉得自己写这些也很可笑。。。权当是一个感受吧。。。
      
      最后的最后,来一句励志的,尽管发生了这一切,我显然仍旧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生活方式。放在末尾有点牵强,不过道理是没错的。不管现在过的多糟糕,多不喜欢,多无奈。只要自己想,以后的日子不管从哪儿开始,你都可以自由主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