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吻与诉说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亲吻与诉说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4
ISBN:9787532732593
作者:[英] 阿兰·德波顿
页数:249页

内容概要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书籍目录

导读
引言
一 早年
二 最初的约会
三 家谱
四 厨房传记
五 回忆
六 隐私
七 另一个人眼里的世界
八 男人和女人
九 心理学
十 寻找结局
十一 后来
译后记

作者简介

偌大的伦敦城,他和她,本来只是两个渺小得几乎没有可能相交的点。
他突发奇想,想白描一个偶然邂逅的普通女子的人生,完成一部前无古人的传记。她渴望倾诉,愿意成人之美,任他拿一枚放大镜一寸一寸地洞察自己的悲欢。原来,再琐碎的生活里也有惊心动魄,再激烈的情感到头来也只会愈嚼愈淡。凡人传记?爱情故事?人生漫谈?
读阿兰・德波顿的小说《亲吻与诉说》,总是匪夷所思地被他触到了痒穴和痛处,眼前却是一张,没有表情的脸。

图书封面


 亲吻与诉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0条)

  •     中英双语版的书。看书的时候心里同构感觉明显。看序和编后的时候感觉不对味。翻译还是逊色了点,没有进去。语言与人生,不能够从这样的书里得到理性感受。维特根斯坦的书也不是人人能读的。所以据说“亲吻与诉说”的第二种翻译方法是“背叛承诺”。
  •     读这书的都什么人啊,这本书和传记有个p关系。那么悲观的一本书。或者说,什么人对什么书有什么样的见解。这个alain de botton对精神分析蛮熟的,他提到,其实分析师都有自己的分析倾向,有的人习惯于把什么现象解释成啥,另外的人有把同样现象习惯于解释成别的。然后呢,分析别人的分析倾向将也是件有意思的事情。我是说,如果大家分析一下看这本书的人的反应,也很有意思。悲观主义者读出悲观,如同浪漫主义者读出浪漫。其实看这本书时候,我脑子里全是另外一个人,和我们之间的事情。这本书的开头非常没意思,说教。但是越往后,伊沙贝尔的生活逐步展开的时候,意思才来了。尤其是结尾,伊沙贝尔很快对作者厌倦了,俩人分手了。故事结束。她那么容易对人厌倦。她那么多小的不可容忍,不容忍这个不容忍那个,处女座一样。这本书一直在传达的人生观很悲观,但是用一种特别严肃的学术探讨式的语气讲出来,让人不舒服。他大概象弗洛依德一样,是彻底的科学主义者,理性主义者,他发现这一切荒缪,但是这些荒缪只是他研究的对象。他本身的生活恐怕还是积极乃至充满野心和自信的。这让我不舒服,因为感觉不是同类。倒是伊沙贝尔感觉更同类一点,虽然她很事儿,肤浅。
  •     这本内容为给女朋友写传记的小说,议论气息太重,也不是随笔,总有点四不像的感觉。平常人的生平,没人关心,更不会有人为其立传。传记写的大多是名人的一生。若非什么有名的人物,一个人的自传大概不会引起任何人的任何兴趣,除了作者自己,再不会有人耽溺其中。就算是亲密如父母亲,子女们也并不如自己所想的那样了解他们的所有。除掉生命最初懵懂的一两年,一个人最了解的生平,只能是自己。我们有最了解自己隐秘的一部分的时候,也有由于太过习以为常而看不清自己的时候。同样,我们有看清别人的某一部分的时候,也有不甚了解别人隐秘的时候。遗憾的是,“一个人真正对另一个人感兴趣的时间最长不会超过一刻钟”。我们跟泛泛之交并不那么交心,也许朋友之间互助过很多,却依然不了解,一起吃饭,唱K,旅游,欢声笑语,我们对朋友的内心并不好奇,朋友对我们,也最多仅在男女关系一类八卦上多瞥过些目光。大多数情况下,残酷的事实是我其实没那么关心你,你羡慕喜欢的我并不在意,我心怡着迷的你也不关心,这也让与知己的彻夜长谈显得那么弥足珍贵。到底是否应该对别人产生许多兴趣,就见仁见智了。逃不开的,是孤独。而高山流水,就格外地值得珍惜了。名人的传记向来更有销量,具有“价值”,而击破一个神话,也只需要看他如何吃饭,洗澡和上厕所。成熟的人类情感,只分喜欢不喜欢,没有崇拜不崇拜。即使天纵英才,也没有顶礼膜拜的必要。普鲁斯特瞬间,是这本书里为数不多的有趣的地方。在这样的时刻,那个久违的熟悉的味道,仅仅对于本人意义重大。“回忆不是以另一个人的唐突提问强加给我们的,而是三十年后在一家火车站小餐馆里偶然闻到的相似的三明治气味启发我们的。”——阿兰德波顿《亲吻与诉说》http://jessfree.diandian.com/post/2014-06-22/40062064923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内容还可以~只是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本应是人类共有的感情,却被以“陌生化”的处理多了层半透明的幕布,不大好理解
  •     读不下去,带着哲思的苦闷。
  •     从1993年的《爱情笔记》,到94年的《爱上浪漫》,到95年的《亲吻与诉说》,阿兰连续写了三本关于爱情的书。而第三本,我觉得写得没有前两本有灵气。看到70%的时候,我脑海中出现的话是“这本写的有点傻”。然后到书的最后几章,主人翁伊莎贝拉说出了同样的话“我觉得你把我写的有点傻”。看到这里很惊讶,原来作者知道,或者作者不理解但伊莎贝拉和我感觉一样。作者通过给前女友写传记,探讨了传记文学的局限性: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他人,自传也同样失真。“公正地说”,我觉得最后一章倒是有点意思。但个人以为整本书琐碎无趣。
  •     还蛮有趣 挺特别的传记方式 如果真的有个这么想了解自己的伴侣还不错 一起探索未知的自己 伴侣就是相互探索各自的欲望 不该把爱人当成一个依赖的对象 而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友谊 相互进步
  •     这本很一般 书名和内容还有重点有点不清晰
  •     更恶传记
  •     大爱阿兰系列的书籍,初中在新华书店看到的第一眼就被它的外表吸引,告子云:食色性也。“色”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人被美好事物吸引,想要的要更深的了解,被书中文字深深折服,封面设计是第一个触动到我的地方。
  •     一个普通女孩的小小回忆录,和阿兰德波顿的其他书相比不算精彩。
  •     准备搬家 翻出那时的笔记 还是非常喜欢
  •     “没有过的亲吻也许比有过的亲吻更有意思” “人们无法确定要了解一个人重要的是了解什么” “人渴望被了解,可又惧怕被人彻底理解”
  •     阿兰德波顿。这本书很棒,他把习以为常的情感和意识转化成一种对自我习惯的思考,不断在对话中,找寻自己回应的影子。如果我是这样的处境。这种对照似的阅读具有强大的启发性,在书籍和现实上搭起了拷问与自省的桥梁。
  •     德波顿的书看着都是很舒服的,我看他的书是按照他写作时间倒序来的,先是《旅行的艺术》,一直看到这本《亲吻与诉说》。这本为普通人立传的小说,实际上更多的说得是2个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对我来说,真的是醍醐灌顶……
  •     我是不敢想象通过以试验的形式写某个女朋友的传记…
  •     幽默刻薄贱,有些段子实在太好笑
  •     要用现代些的词来形容男主应该就是ky了。看到终章才能真正确认他们是一对,虽然一个人将这么多时间花在了解另一个人身上确是一种表白,然而在漫溢着理性思维的行文里那一个形容她「漂亮」的词都无法让人感到开心。「但遗憾的是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就知道这么多了,好不好?」或许恋爱最终会去掉人的伪饰,然而它终究是需要带给人放松与开心的感受。没有人会希望遭遇一场被对方问题击得透不过气的沉重恋情吧。添堵的恋情什么的成为回忆就可以了:)
  •     朋友介绍的书,没介绍错!
  •     德波顿不做政治家或哲学家真是浪费才能
  •     伊莎贝尔平淡的对话表达出了文学和生活之间的距离,也展示了一个鲜活的传记人物形象。很多风趣而又值得细品的短句。对着端上来的三明治说”全部都在塌陷!”对应到现在的世界这是多么贴切的说法。虽然小说里没有描写到伊莎贝尔的面部表情,但是可以想象是多么有趣。你会和我有同感吗?
  •     蛮喜欢德波顿这种理念大于情节的体裁作品
  •     同系列里最不喜欢的一本书了
  •     挺有意思,翻译不错
  •     买了阿兰·德波顿的好基本书,真是不错
  •     以前看了感觉不错的
  •     让我想起了漫长的学生时代。同学和同学之间写满的同学录、传阅的心理测试、现在的微信分享....我们巨量地照着镜子,只想巩固个体。虽然如作者所说,个体挤进了欺骗性的具有连绵身躯的一队人。
  •     有时候会很想读这类充满智性的书,更别提这家伙还如此善于逗乐了
  •     给活人做传记,每天生活在一起,连最细小的动作也能仔细分析,怎能不让人信服:人的情感复杂又美丽。
  •     读着累,引用繁多累牍,也许自我修为不够。最后的结尾倒是惊喜。
  •     比起前面的几本就逊色好多。
  •     以切身经历分析传记的写法,太聪明,跟不上。
  •     其实是个悲伤的故事...
  •     相比别的几本 这本的确要用松散随性来形容…… 可是好像本就喜欢他的随性啊:) 心理学家哲学家作家他还有啥不会的@_@
  •     写好人生和过好人生一样难。但是闲工夫多的话还是琢磨过吧。
  •     哈哈,我喜欢絮絮叨叨引经据典啰啰唆唆
  •     人类其实无法真正互相了解。
  •     感觉还是蛮有意思的
  •     一本缺乏灵性的传记写作,有点过于卖弄俏皮了。不知道是结构的问题还是我自己的问题,看的时候总是莫名其妙睡过去。
  •     既是小说,又可以看成传记,但又以优美的散文语言写成。与以往时间轴方式写作的伟人名人传记不同,这是从日常生活具体细节入手,为自己女朋友写的传记。活生生的人物,活生生的个性,活生生的清淡生活。传记为了去理解,但到最后更不理解了。其实,爱情就是一种不断误解他人,陷入矛盾状态的过程。
  •     高中畢業送給了同學,此後就記不得了
  •     审美疲劳审美疲劳 我觉得三个月之内都不会读他的书了
  •     这种传记实验真是深得我心呐
  •     时时刻刻通过普鲁斯特伍尔夫狄更斯苏珊桑塔格等等等等提醒着你这是一本文化人的书,然而还是有好多人名不认得……就内容而言,传记与碎片化小说的结合的确比较新颖地探讨了一些人性问题,总有一些论述正映照进普通人的思维程式。
  •     我和好哥们儿看后的感觉都是:啥玩意儿?
  •     话痨。
  •     最开始几章真的很难读进去。到后面就精彩多了,甚至不乏幽默。前面有十几页的中国人写的导读,真的是很枯燥,差点因为这个导读而放弃了这本书。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朋友,但又觉得未必所有人都有耐心熬过前几章,于是深深为这本书觉得可惜。
  •     开辟传记的另一种方法写作,就是去在真实生活中去接触这个人,发现生活的各个局部,尤其是精神世界里的小细节。这种带着更贴近真实的写作目的,是想让我们试着去更了解、同情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子。最后作者这次努力,发现的却是:不亲密下的交往,谈论到深处,对一个人感觉上更好更清晰。然而亲密下的交往,会成为某种程度的占有,琐事的繁杂出现,让了解一个人变的越来越模糊。一个人越有机会同另一个谈话,反而越不愿意谈,这成了悖论。一句话,“一个单一的人,实际上乃是行进中一个具有欺骗性的连绵延续体里的一大队人。” 这句话,贴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里的重要一点,不错。融洽一个人何其复杂艰难,生活不容易!不过我认为这样的人是大多数的,但并不是指生活的虚无,他指出了庸常人性的困境却并非没办法。却比如找个三观健全,生活有趣的人。
  •     没敢读完
  •     强忍着看完。爱情三部曲到最后一部就跟即将分手的恋人一样貌合神离了。
  •     有点像爱在三部曲。实验性的尝试,蛮有趣。
  •     为前女友写本传记,形式挺吸引,就是两人无爱太过明显。
  •     了解爱只是人所渴望的投射面
  •     阿兰·德波顿就是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功力,让你读的时候感觉,哎呀我去这不就是在写我自己么。读过之后又能转瞬忘记情节。
  •     是读的他的第五部作品了呢,为活人做传的想法本来就够奇妙的了,还是给自己女朋友。还是他一贯的信手拈来各种嬉笑怒骂的点评,可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待自己把。
  •     或者说,我眼中的你
  •     情随事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