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扣 生死桥》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胭脂扣 生死桥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7
ISBN:9787536035034
作者:李碧华
页数:483页

生死之桥——读《生死桥》兼寄李碧华

三年前写的。想想那时,好像比现在年轻许多,把以后的话都说了,现在不知说什么了,那时就是比现在年轻吧。(有少许情节透露)——————————————分割线———————————————生死之桥——读《生死桥》兼寄李碧华 看完小说《生死桥》,我在想这“生死桥”的“桥”究竟是指什么。是指老北京的天桥吧。三个主人公都在这个繁华惹扰之地走出来,最后又如约在三年后回来此地,是故事的起点,也是终点。是指上海这个具有桥梁意味的辗转之地吧。初出茅庐的武生,一路追随而来的姑娘,两个人在三十年代的上海这个“海”上,各自沉浮,绕了一大圈,当初的勾画已全然模糊,再回首时已物是人非。是指从生到死的过程吧。生死之桥,原是一生的际遇,横跨阴阳两界的,是十丈红尘之中的爱恨悲欢。三个主人公,丹丹、怀玉、志高,在第一次碰面时就预知了命运,“生不如死、死不如生、先死后生”久经世故的老公公用阴阳不定的语调揭示出三个人的命运,可是三支签子混在一处,所以命运还是要个人自己取认。故事就是从这个混乱的“命运”开始的。宿命之事是李碧华爱写的。其实宿命并不可怕,只是人们在预知结局后,看到主人公挣扎不已而倍感心酸。妙就妙在,这“个人的命运”都只望见了个影子,不真切不落实,还得进一步看下去。《生死桥》几乎包括了李碧华小说的所有元素:痴情、畸恋、错过、背叛、宿命、老北京的风俗、早期电影的拍摄、妓女的一世悲辛、梨园行的光鲜和污秽……还有怎么挣扎都是枉然的命运。怀玉和丹丹第一次见面时就各自拉开架势,对“耗”着。一生一世地彼此消耗,丹丹追怀玉至上海,发现天地已大变。于是你堕落,我比你还堕落,负气作态,只是要苦心孤诣地让那个人回来。本来相当的一对,却要在别人的眼皮下做贼一样的私奔,却又最终没有走成。不过三年的时间,从北平到上海再回到北平,一切都变了——一个被大烟和绝望摧毁了容颜、一个被人用石灰夺去了双眼、一个苦尽甘来成为叫座的当红武生。这其中故事,曲曲折折,纷纷扰扰,红尘中的一份爱意牵挂在动荡的时空里随烟散尽,三个人纠缠得命运也各自清晰。“夜阑人静更柝声来自遥远莫测的年代”,“朝北,直至,雍和宫……”故事从这里开始,有魂一般地飘回来。那些小儿女的爱爱恨恨、浮浮沉沉便在宏大的殿宇中化成一声钟鸣。“当——”留下一个回声,激荡故事之外的我们。“灿烂的悲剧已然结束。华丽的情死只是假象。他自妖娆梦中,完全醒过来,是一回戏弄”。李碧华在小说《霸王别姬》的结尾这样写道。她又说,“我喜欢‘戏弄’这两个字。它并不严重,并没牵涉到生死,有没带来任何肯定性的结局,甚至见不着因果报应。他只是不负责任。”李碧华用如此之语结构了她的小说和读者心中的惆怅。呀,原来只是戏弄——被情节,被作者戏弄了。但转念一想,如何这“戏弄”来得如此悲凉!我宁愿相信这“戏弄”是她用来给自己排解的。她自己也写过灵验的算命先生总是泄露天机太多却算不清自己的命数,多半没有体面的下场。她就是一个太爱戳破人间真相的人,所以与其认真点破倒不如承认这只是“戏弄”,“又不必填命”。她的作品中竟是跨越生死,隔世姻缘,仿佛把自己变成“生死桥”,用一支灵异奇崛之笔写尽情欲纠缠,尘世悲辛。她说“我的主角们,一个一个,都充满杀气。”这杀气,就是那股“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执着,但结局却往往是“四处茫茫皆不见”。《霸王别姬》中的蝶衣、《胭脂扣》中的如花、《潘金莲之前世今生》中的潘金莲、《青蛇》中的白素贞、《秦俑》中的蒙天放……小说里看到的李碧华使沉郁深厚缠绵缱绻却又狠心决绝的,专栏随笔中的她则是丰富多变而又清醒挑剔的。她曾说过“文字的力量足以令你固执地对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铸就了形象”。是的,这个坚持不公开身世相貌的香港女人给人的印象就是极聪明极透彻又有些自私和刻薄。而我对她的印象,在读过她近期作品后有所改变。《烟花三月》中她的悲悯和善心,《北京酸奶载乡愁》中她的顽皮和温情,都在证明这个说尽狠话,“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女人,内心中确有悲恸的情感,确有激荡的波澜。还是洁尘评价的好“心血刻薄”,而“有心和血这两样东西,能刻薄到哪里去?”观碧华近日之作,觉得她的悲悯和感慨不是求索和追问了,是不平是怀念是无奈,更细碎了更低了。所以我以为,她写这些故事是因为心中有大悲凉,想必各样的变卦反扑、炎凉世态都见过了,所以“演变成一个‘预先悲哀’的人”了。李碧华之所以肢解美满如花是因为懂得,而太“懂得”就会孤独,即使“身在香港的人群众仍然很孤单”。她独自看粤语陈片,看一出出的京戏,让满台歌舞升平、情义恩爱按摩自己。一个女人的凄凉无助,即便不着一字,也是可以相见到的。一直没有见到她写过丈夫,不知这个太彻悟太明白男人和女人的凌厉女子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幸福。桥,总是横跨在山水之间,丰姿妙曼,如一道不散长虹。地老天荒。(自《生死桥》)韦庄的词里道:“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桥,是一种没有遮蔽,没有依靠的坚持,凉风满袖,激起一腔惆怅。天上已然升起一钩新月,俯视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宿。家,才停泊的温馨之所。也许某一天,也会有一只杜鹃落在桥头,凄婉地唱起: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胭脂扣

花了一中午的时间,把《胭脂扣》的小说和电影完整看了一遍。大四的时候,“非典”封校。每天从图书馆和书店借书来看。大概书店里能读的书都读了一遍。李碧华的一些早期的作品也都读过,唯独没有这本《胭脂扣》,想来可能有人借去了,却迟迟没有归还。李碧华的书一直都感觉有些鬼气森森。这本书更是直接描写女鬼如花的前世今生的。电影也很出名,由梅艳芳和张国荣两个人饰演如花和十二少,哀怨而缠绵的眼神,凄凄楚楚的音乐,让这部电影更是鬼气森森。喜欢李碧华的书,空灵却有些厚重的笔触,描写那些过去年代里的一段段前世今生的爱恨,刻画内心深处的人性,深刻却凄楚。总是在读到结尾处的时候,感觉到一种万事皆空的悲凉和无奈。人生一场大梦,世事几度凉秋。执着于生生死死的情仇爱恨,于旁人早已是过眼云烟。什么“失志不渝”,只因找不到更好的;什么“难舍难离”,只是外界诱惑不够大。 坚持到最后的,只有自己堪不破的一颗心。也许我们只是市井小民,不沉迷权欲熏心,不想望生死爱恋,只耽于平平淡淡,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谢。没事看看别人的传奇,足矣!

诗意的风俗

读生死桥,里面提到丹丹的房里有张久久消寒图,画的是九九八十一朵素梅,每天早起用朱笔点一朵,等八十一朵梅花全变红了,就出了九了,冬天就过去了。原来就是民间还有这样的风俗,真是出乎意料!这是多么诗情画意的事啊,却不是出自文人墨客的手笔,只不过是寻常百姓家!古中国真是神奇的地方,这样有诗意的风俗,这九九消寒图当然不是什么的大国手的杰作,可是惟其质朴,方显得可爱,冬天的日子是多么难熬啊,寒冷,沉闷,无所事事,可是有这么一树娇艳的梅花,日子也变得有些盼头吧。

《胭脂扣》——沸腾后的冰点

李碧华最擅长的事情,是在情节到达高潮后陡然降温,让我在准备好涕泪纵横银河倒挂时狠狠被嘲笑一番——“小样,你以为我是琼瑶吗?”宿舍曾有人在看过哥哥与梅姑的电影后飙泪一下午,感叹身为女子的种种痴心不易。我曾建议她看原著,并且说看了原著你就不会为情节而哭了。因为原著与电影的表现手法截然不同,这种以第三者的视角叙述故事的方式不在乎是否于看罢的几秒钟内触动你的泪腺,留给你的更多的是长久的思索。一个小记者的口吻,字里行间充斥着生活的琐碎与世俗。一对在柴米油盐之间奔走的小人物,和上一个时代的风流佳丽发生交集,一组平行的故事在两个时空内展开。最后,当我以为结局即将冲上顶峰——如果相见,他们会不会再次错过?如果未见,是不是如宁采臣与聂小倩那样相隔咫尺而不得见面?但是故事就这么戛然而止了。曾经出尘脱俗的翩翩少年怯懦了,退后了,最后沦为庸碌众生中的一人。佳人的一场等待,不是以旷世悲情或皆大欢喜收场,而是……一场近似嘲讽的荒诞。

心思千般,终作烟云字

小小一枚胭脂扣。十二少用脆弱的誓言换来如花生前死后的痴情。若不是如此这般的原因,怕是一直也没有机会静静地坐下来讀李碧华的作品。电影小说都读完,还是动容梅艳芳戏中满目的痴情与幽怨。幽冥之地几十年。如花见过林黛乐蒂,见过生前的诸多好友。鬼海茫茫,就是不见本应同她一道赴死的十二少。故事中,李姑娘将大家潜意识里的人物形象来了个彻底颠覆:妓女成了优雅而通情理的淑女;大户人家成了不讲理的蛮人;本应從十二少那里拿来胭脂水粉錢的如花却费尽心思为十二少谋求出头之路。只为一份真情。她为他尽心尽力。他为她弃家舍业。7天的人间路换去她7年的阳寿。如花终究等不及了。上天遁地她也要找到她的十二少,区区7年阳寿又算什么。誰都以为,故事的最后,浪漫从头到底,一个十二少也在苦苦念着如花。念着他们年少的情爱。念着他为她斥资购回那惊天动地的铜床。念着他初见时如花那一出《客途秋恨》的惊为天人。但。这些年。日内有音的十二少。真是那般念着如花。怕如花也不必苦等这些年了。而今。仍然记得十二少为如花戴上胭脂扣后在如花背后用力地抱住他。他的眼泪和不舍。如花设局一同赴死。到头来赔上一条命却换来爱人的偷生。究竟誰更狠毒?誰更不值?邓景生的词荡气回肠念念不忘。如花面貌不改地凑在年老的十二少面前吟唱“你睇斜阳照住个对双飞燕,独倚蓬窗思悄然……”他们相识时的字眼,迷住了当时的十二少,也令眼前风流不再的十二少愕然。如花的背影陪着阿梅怨怨的唱:“负情是你的名字……”演唱会上张国荣絮絮的一句“负情是我的名字……”这一对故事里悲剧散场的璧人,戏外也未能欢笑终老。十二少的眼泪换不来如花的原谅。或许几轉轮回,他们仍是痴缠的冤家。左右环顾,又有什么把握身边的张三李四不是我们前世未了的孽缘?海誓山盟再多。终是烟云一场。人生在世。或许碌碌一生可得善终,已然谢天谢地。

苍茫人生无以报白头一生

看李碧华的书是因为徐老怪拍了青蛇,关老爷拍了胭脂扣。后面还有个饺子,但是一直想知道这种跨时代跨类型的小说作者的本尊是啥样。翻出了胭脂扣,便一口气读完了。看过的灰的与他共度61世对胭脂扣的原片的批判。但是我却不那么觉得。作为一个荣迷一个半专业的编导学生来说。我觉得胭脂扣的改编剧本的确不能拿满分,但是85或者更高是可以肯定的。小说里的永定和阿楚爱情的无力感就像我们一对对一样。迷茫,市侩。但是现实就是这样。永定会迷恋如花的美色,但是又止于自己的敦厚。在小说里永定和如花是男女主角才对,但是电影里对十二少和如花的刻画,才是重心。其实关老爷的胭脂扣就透着他男性视角的女性视角。记得妓院那一面满是彩色玻璃的门,柔弱的如花让人心中生怜。其实这样的女人跟梅姐的性格很不符,但是我却一直认为她就是如花,只有她能演这个如花。眼中带媚媚中带笑。不记得他们相见时唱的那段粤剧了,只是突然听了十八相送和哥哥唱的客途秋恨,只觉两人演的就是最好的了。那份情谊那份爱恋。不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而是轰轰烈烈的你只能是我的爱情。其实现实里没有这份爱,越是现代,越是商业的我们。爱情就变得只是柴米油盐,最后被时间冲淡。

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读《生死桥》

以为《生死桥》是一部关于人鬼两隔的故事,因为李碧华阿姨擅长写这类故事,譬如《青蛇》,譬如《秦俑》。看完之后,才发现这是一部多么写实的小说。――一点儿玄异都无。        如果真要小说寻觅一些灵怪的影子,那只有善于周易的“王太监”一语成谶的话了。他为三人批命:“一个,是生不如死。一个,是死不如生。还有一个,是先死后生。”这句话,就是三个主人的宿命。        看小说一向很快,那么厚的《达芬奇密码》,两个晚上就吃完。但是,这部《生死桥》却用了一周的时间才看完,而且有泰半时间是在列车上读的。一直为了王太监的那句话而恍惚,而猜测。主人公“唐怀玉”、“丹丹”、“宋志高”到底是谁生不如死,谁又死不如生,谁,又是先死后生?在现实生活中,作为读者的我们,何尝不也体验着“生不如死、死不如生、先死后生”?        主人公也在边猜测自己的命运,边过着自己的生活。三个长于北京天桥的孩子们,就这样跌跌撞撞的进入了青葱的年华,不得不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宿命。        “王太监”又分别对着三个人说:“你将来的人,不是心里的人;你将来的人,也不是心里的人!”于是,两男一女之间的暗涌随着各人的人生之路逐渐翻倒出来。又是老的桥段,A和B喜欢C,C却之喜欢A,A却因为友情要把C让给B,自己独自远走高飞。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只是个简单的悲剧而已。        但是,不。既然写悲剧,索性就恶狠狠、赤裸裸的描写一回人性吧。        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唐怀玉演戏到了上海,面对这花红柳绿的上海滩,自然野心勃生。“我要最红!”不红遍大江南北,誓不会北京天桥。是啊,男人就是这样,野心勃勃的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奋斗。有身板儿又英俊的武生,再加上努力刻苦,立刻红遍上海滩。        女人,如果没有另外一个女人的诱惑,怎么会有新的故事的延续?怎么会有“生不如死”?          段娉婷,一个精明美丽的电影明星的诱惑,自然要超过清水芙蓉“丹丹”。再加上,段小姐还可以辅助怀玉的事业。一向坐怀不乱的唐怀玉立时就倒在段小姐温柔乡了。――谁说的,男人要姿色没有用?        永恒,有么?        来看丹丹,这个C,并不甘于唐怀玉的出让,她泼辣的到上海去寻自己的心上人,却发现物非人非……        女人仇恨起来,好像比炮火更猛烈。两个仇恨的女人见面,自然是精明的女人占据上风。第一回合,段小姐轻轻松松的将丹丹打败。        但是,莫忘,丹丹也是个有姿色的女子。她也是个有机遇的女子,她虽然争不过段小姐二人,却有人帮助她迎头痛击,而且也会红遍上海滩。――只要她肯出卖。        还有什么是永恒?        于是,两个女人的狙击战开始上演。        这场战争的结果,直接应验了王太监的谶语:“生不如死、死不如生……”        段娉婷纵然精明,却真的是爱上怀玉的,谁知道上辈子谁钱了谁的?唐怀玉虽非因她而失明,她却依然不离不弃,陪着怀玉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三年之后的丹丹,在雪中含笑、含憾死去。正是“死不如生”。        只有“志高”死而后生,一步步的从歧路走上走路,慢慢的走完余下的人生。        野心、欲望、名利、爱情是人人都渴望的。但是在小说中,这些却成了杀人的利器。荀子说人性本恶,不差的。所谓的地老天荒、海誓山盟,所谓的情比金坚、缘定三生,所谓的高风亮节、清心寡欲,在名利、欲望的勾引下,都变得模糊、黯淡。        还有什么,是永恒的?   

男人贪生,女人贪情

深夜读完了这本惦念很久的书,李碧华的《胭脂扣》。不觉轻松,反而愈加沉重。 我本不想揣测十二少逃亡的心理,爱,显而易见,只是未到情深至死的地步。这一场人间鬼域的豪赌,没有赢家。十二少输了,输掉了爱的资格。如花也输了,输掉了前生后世,那一个胭脂扣锁住了她永世的爱。而我也只能说“永世”,是否“无悔”,那是另外的事了。就是有这样的人,明知结局是输,仍然愿意倾尽所有去赌,都是狠心的人,一定要看到自己一无所有的惨相才甘心。这就是所谓的痴吧,是谁说过迷恋就是一种吞噬,她封了人生今后所有无数的可能,只为这一人,生死相许。十二少,我在老地方等你。如 花相信很多女人在嘲笑如花的同时,也在暗暗祈祷,请求上帝赐予自己一个可以爱一生、恨一生、想念一生的男人。这就是女人花最内敛的芬芳所在。女人情愿为爱痴狂,所以我说,女人贪情,男人贪欲,而欲之首便是生,是命,所以男人贪生。十二少宁肯活得潦倒落魄如鬼魅,也不肯做一个真正为爱而生的魂灵,在爱恨生死的抉择中,他选择了逃亡。她能原谅他吗?她原谅他了吗?当她说出“我不再等了”,是不是意味着爱已灰灭?爱情的结局无非两种,燃烧或久存。她为他的背叛做了华美的背景,他用他生命中所有的繁华来偿还。一切在冥冥中寻得了各自的平衡。

令样的鬼魅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李碧华的书,她的鬼怪系列我甚是喜欢,很另类,而且怎么看都不厌,故事的构思很新奇,绝无雷同.虽无狐仙出现,没有鬼神驻镇,但丝毫不输给它们.  偏爱她的小说甚过散文,在文坛独树一帜,想象力超丰富,值得一读.  她笔下的女性皆性格刚毅并且风情万种,比如,白蛇精白素贞,如花,芳子,不论她们在别的作家手下形象如何,我更喜欢李碧华为她们着的颜色.  

一身冷汗

有睡觉前看书的习惯,似乎可以培养一下睡眠情绪,原以为可以平淡翻上几页,平静入睡,未料想没有看到结局竟然睡不安稳.一口气看完,竟是出了一身冷汗.当然知道是作者写出来的故事,仍免不了感叹.莫非冥冥之中真有注定?是谁的不用去争,不是谁的争也争不来,只是刚跳出故事之际,不禁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也会有几分猜度,此刻正在经的因,会否就是他年的果?无知者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的时候似乎什么都不怕,总认为自己一定可以从头来过,也肯为了赌一口气,将自己的将来搭上去,对丹丹我真是提不起同情的心,只是感慨,她究竟是勇敢还是无知?爱人的幸福不是自己的幸福吗?得到了就一定快乐了?放在现代,这样肯为一份不回头的爱赌一生的人很稀有了吧.在现在连续剧泛滥的年代,关于旧时代大上海的故事总难免会有些雷同,还好作者写得不差.有时间就看看吧.

璧人一双

一首《芳华绝代》最近又红了起来,大家都爱凑个热闹做个比较,其实不用比,答案就已有,活人永远比不过死人的,这好像是定律。在这时代,似乎不时兴“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样的说法了,谁这么说便是不懂经典,没有品位。时间果然是最好的助兴剂,她好似魔法,一吹或是一挥,本该铺满尘埃的过去就凄凄婉婉地跑来,成了人们心里最深的怀念。更荒唐的是,死亡在这娱乐化的今日也变成了可被利用的煽情伎俩,悲哀沉痛都是可贩卖的,还有什么严肃可言。大概也是在说自己,把别人的哀痛当成生活的可有可无的调味剂。胭脂扣里,如花和十二少都是妩媚的,两人是妩媚到了一起,才有了整个电影的妖气,和鬼故事的故事背景正好契合。而原小说是没有这股妖气的,多的是如花的怨恨与理智。电影虽和小说有许多不同,但并不歪曲。想起来如花似乎就该有电影里的那股子狐劲,十二少就该有电影里那般浮华气,倒是小说写得不到位。时隔两年,会让人想再看一遍的书,再看一遍的电影必定不是胜在剧情的,不是说那些胜在剧情的书和电影不好,而是没有再看第二遍的必要性。再看书,是为了看李碧华的理智与泼辣的文字;再看电影是为了在这一双璧人的眉眼间找出何为芳华绝代。大一大二的时候,因为迷恋某个姑娘,就学起她来,猛看李碧华的书。“只是蝴蝶不愿意”,多么动人心魄的书名,胭脂扣,生死桥,写在书皮上,就像一句诗。两年后的自己,已经少了很多这样的浪漫,不再觉得冰冷的理智有多潇洒,倒是觉得作者硬是把悲哀写成美景,不过是为了逃避,其实自己也没有理智可言。两年后,不再迷恋那姑娘,不再看李碧华的书,才发现李碧华原来还在写博客,看到一篇文章下的评论,有人称她为大师,我心里竟莫名其妙的起了一阵不屑,是对她,还是对评论者,是对当初的我自己,还是对当初那个姑娘,我没搞清楚。看到李碧华的最新那篇文章叫做《情深不需要轰烈》,是我过去喜欢过的调调,轰烈本应写作轰轰烈烈,可是你看,如果换成“轰轰烈烈”了,就没李碧华的味道了,原来“大师”的根本就在此。我还是喜欢李碧华的,故作理智总比没有理智好。我也会凑个热闹,听个张国荣,梅艳芳,真心和大家一样,觉得死去的人就是好。

几个月前,不分通宵达旦地读完了这本书,到现在骨子里还有一股深深得寒意,看到猫儿得时候不由得想起了那个老太监死况,简直历历在目

你愿不愿做如花?

李仙姑的文字,用作写长篇的话,果然是字字通透,尽显珠玑。古色古香的字句,噬血一般的凄艳灿烂,蚀骨柔情、浓烈痴情、凄婉伤情全包囊在内了。“如花”、“十二少”,名字也是好名字,彰显那个时代的妖冶风情。故事越进行着,语句也越发凄绝苍凉,看透尘世浮沉般的。情节虽不似电影那般(如花与陈十二少相约殉情,而非一厢情愿的谋杀),却一样合情合理:在那样一个时刻,眼前的男人,竟是没有为心爱之人死去的担当的。如花所作所为,只是一场赌博而已,用生命押他的真爱,不过却输了。而明知道是输,却迟疑着不肯相认,不见棺材不掉泪,直至眼见了老朽不堪、苟且偷生的陈十二少,才无奈接受了残局,心碎并心息着离场。用来生七年阳寿,换取七日期限,又生生搭上后世幸福,强留一天,只为亲眼目睹早已意料到的苦涩结局?女人便是如此痴情的罢,明知不值得,却前要放弃了一切苦苦寻觅,最后怀抱着已残损夭逝的希望徒然收场。书中如花黯然认出了颓朽的心上人,因失落、尴尬、痛楚、自嘲及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悄然离去,也算是好结尾。但总觉不如电影中来得萧索、彻头彻尾:如花将胭脂扣归还于陈振邦,那个让她痴情着等待了五十年的负心人,她只淡然一句,“我不等了。”多少的痴情伤情残情怨情就此收住,荡荡然坠地,落为一场虚空。话起音落之间,一股子蚀骨哀绝幽幽升起。这便是极伤情的故事了。从头到尾都只是一场欺哄,且一厢情愿的,只好骗骗自己。一开始已是碧落,却仍罩上妖丽的奇装艳袍,话之曰爱情,其实呢,白白为他附上一片真情,搭上一条性命,耗尽一段光阴,他呢,还不是偷生、继承家当、娶别的女人为妻?男人就是这般,是全天下最珍贵最迷人最让人忍不住要呵护在心窝里的小可爱,但又最无情最易负心,你都不知该爱他们,抑或恨他们才好。倒不如就此看破红尘、无心恋战?反正,“生命原是不断地受伤和复元;既不能复元,不如忘情。”但若如此这般,哪会有这样多凄绝故事可言?前世今生的情意相欠,又如何一一兑现?故,游戏也好,残局也罢,仍得将“情”字演下去,逃不过的,都是命定的期缘。至幸运,便可以白头偕老,淡然相随渡一生,虽不一定永结同心。命相差些的,则在情海浮沉飘摇,纠缠不清,欠人心债,几世几劫偿还不尽。是故万般情意,都不及“适时离退”四字重要。眼见情散了、心息了,驻留在此又有何意思,白赔一场伤心罢了。只是,若你是如花,面对这样柔情万种的心上人儿,这样抵死缠绵的痴痴情意,你肯忍心放手么?如此看来,得以做普通人,享受平淡爱恋、下等情欲,该是件无上幸运的事了。

流连忘归。

都是在晚上看,头歪靠着枕,一只手从被窝里探出来,举着的书,霎白的光,就被带入了北平年间的岁月。有关《生死桥》,谁先死后生,谁生不如死,谁死不如生,在最初的开始有没有猜测对?想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描述得好似那些年月跃然眼前。[胭脂扣]里袁永定的心理活动,读出笑声。因为这些对白,精确形象,我就流连忘归了。

生死桥读后

心情的近来,一直沉在一种哀婉的情绪中,未能拔出。细想来,可能是中了书毒。呵呵!李碧华的<生死桥>,几个人物穿插交错的人生所演绎出的悲喜。作者极具力道的文字功底,将一切整合得自然而不露刻意与痕迹。书中“一撮毛”抛纸钱的一段:这叠白色的圆钱,以为到了不能再高的位置,却又扭身一抖,借着风势,竟似一只一只圆圆的中间有个洞的大眼睛,飘远飘高,风起云涌,迄自翻腾天女散花,在红尘中做最后的一次逍遥。人们看他撒纸钱,依依不舍,万分地留恋,这盛暑天的白雪,终于软弱乏力的漂泊下堕了,铺满在电车轨道上,没有一张重叠。……然而他生未卜,今生却只是一些虚像。在唯美并极具表现力的文字的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或者也就在这里是了。时光退回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三个少年至中年人,纠缠的人生。唐怀玉:天桥上买把式,却难掩雄心壮志,梦想有一天能够在凌霄大舞闪光自己的人生。宋志高,一人底层妓女的儿子,在被挤压的的生活里渴求混饱肚皮。牡丹,无父无母的孤儿,留着长的辫子,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吊辫子在江湖上维持买艺的生计。两个少年都爱慕着牡丹,年少时的爱情懵懂而坚韧。怀玉为了梦想退出情感的纠葛,而牡丹终于还是为了爱情别了志高而一路追随到上海。只是到了上海后,才发现感情的舞台上,她却只能是配角。上海影后段娉婷爱上了怀玉,爱上了这个原本不懈于她的冷傲的少年。牡丹气郁伤心之际,委身大亨金啸风,达到了报复怀玉的目的,引得怀玉远大风光的志向至此趋走黯然。而金啸风这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也终在与牡丹的桃花闪闪中从辉煌步向默默。在金倒台之际,怀玉顾及牡丹的安危,挺身相告,并立下与之私奔的决心。怎奈,一切,竟已逃不脱掌握,怀玉最终双目无明,与段聘婷隐居西湖,了此一生。牡丹在策划了金的死亡之后,自杀未遂,委身于一直对她心有所顾的史仲明。宋志高,在人生的煎熬中,得以出人投地。三年约定,我们看到了原本就已存在的个人的命运,一个是生不如死,一个是死不如生,一个是先死后生。呵呵,作者极富生色的作品,就在以上被我解肢成支离破碎的死猪肉。呵呵,主要人物的命运因为在开篇便多有暗示,一路猜测着看到尾声的叹音,也不觉过于突兀。倒是随后出场的几位,引人唏吁。作品中,唯一得以眷顾的或许就是段娉婷了,偶然相遇,怀玉出现了。是否就是她的命运未可知,然而,她却极具分寸的把握了。她心知:得不到善终的因缘,是因为爱得不够吧。金啸风,千树的桃花,只有一朵是属于自己的,而为了这一朵,就要付出生命以及荣誉。史仲明,为了牡丹而与金啸风倒戈相向,被叛不需要机会与能力,所需要的或者只是一个理由。一个可以使人义无反顾的理由。世上种种,千变万化,所顾所执的缘起缘落,只有自己才能心清。整部作品,开篇如钹与小锣齐奏两击,鼓与碎板也急不可待的打碎撕边,由慢转快人物纷纷上场,在演完各自的命运后,便纷纷退至幕后,只在读者的心中留下胡琴样的吱呀与呜噎声。人物淡去,留下命运空洞的眼晴与人对望。人群中匆匆来去的男女,难道真的只是为了走人生的一个过场。没有下一场的演出,再卖力的吆喝,曲终人散时,终究只能活在各自的宿命里。究竟谁是谁的劫难?若是命运真的就在前面残酷的等待着各位,那么,是走,是停,结果真的就只有一种了吗?!小说读完,人生仍在路上。前方会有怎样的光怪,谁也不可知。或者吧,像照看别人命运一样,照看自己的人生,把一些偏颇与差错看成了规定的情节,人生,便会多一份心安。

三生石上精魂流

重温《生死桥》,这部李碧华最为用力的长篇之作,情节之外关注的是文字。香港作家多惜墨如金,皆因版面有限,须得在千字乃至数百字间交代清楚来龙去脉,这在李氏的专栏结集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然也和作家自身的性格有关。生于斯长于斯的李碧华做过记者编剧,前者高效率,后者锤炼文字考究耐心,不比《长恨歌》的白描细作,只是干净利落地一路往下。这样的性子其实跟更适合写中短篇小说,方寸之间水落石出情事落幕生死了断,读的写的都来得同样痛快。读熟唐宋诗词与红楼三国之类,遣词造句也会变得俭省起来,就那么三五个字,意境细节余韵全出,完全不必画蛇添足。所以写怀玉“身段神脆,长相英明”,写下雨“天河暴注,人间惨澹”,雨后则“郊原如洗,远山妩媚”,都亦属平常。“华灯绿树,芸芸众生”这样的组合已有新意让人念想,而“那座砖石桥,万念俱灰,一如丹丹的肺腑,十室九空”已是典型的李氏独出机杼。跟着学也是好学的,但都不是李碧华了。但《生死桥》是长篇,从童年写到韶华盛极,再写到急景凋年,从北京天桥景况敷衍至上海夜灯繁华,总得耐下性子慢慢道来。可以一词一句带过指出与细细描摹之处,参差相间,浓处淡笔,淡处浓墨,浓浓淡淡之间,情仇打底,前世今生轮流上台。当然不是工笔画作,亦非印象色块,更像是前拉斐尔画派中附着古中国精魂。之前萦绕在脑海中的三句谶语哪句对应哪一个人的问题,突然之间也有了解答。不若用互文的手法去看待这三句话吧。当他们三人把签混作一堆,命运也因此纠结不清,于是每一个签文在不同的时期都可以对应每一个人。只是结局,依然是怀玉生不如死,丹丹死不如生,志高先死后生。但谁不曾是置自己于死地呢,怀玉从武生转电影,丹丹南下之后又执意留下,志高根本就是从死地生出来的。谁曾想,死地之后有繁花,而繁花之后依然是死地。谁能够逃出生天。倒是丹丹和怀玉拍戏的场景让人想到了刘德华的电影旧作。刘德华在片场遇到旧爱刘锦玲,而她此时已是投资商的干女儿,戏里戏外,人前人后,旧日光景与今生现状,重叠交织,生生织就残锦,酿做苦酒。而那部戏的名字叫做《天长地久》,是属于另一个故事了。

生与死的水乳交融

李碧华喜欢营造阴暗的夜色下的淡淡哀伤,不大,但是彻骨彻心,生与死,在她的笔下如此和谐的融为一体,生时无奈的离别,死时永恒的期待。将现实的阴暗赤裸裸的表现,却给你一个期待,一个神秘的美好。纯洁的童年如此的美好,成人的世界时如此的无助,生活碾碎了爱的美,没有拥有,不会悲伤,拥有后再失去才是凄凉。

来生

有人说胭脂扣是真正的鬼片。梅姑和张哥都去了。电影的情节里,我只记得梅姑总是很白痴的喊着一个叫12少的名字。香港人故事家的笔下,开篇都喜欢“寻人”。林燕妮的《缘》里,寻人,一首诗,送给三个生前的的女人。遗嘱。李碧华《胭脂扣》,女鬼在寻人。她从另一个世界,:请假7天,来寻他,只图问个明白。女人的爱,常常是发得了狂的,便不顾一切的。我记得我前天在群里说过这个故事。说得跌宕起伏的我自己很激动,麻药也很激动。。可惜总结的是那么恶俗。当你发现你来到世间要寻找的那么一个,不过是吐痰的老得腰快贴膝盖的老头,而不是当年英姿飒飒的十二少。你会感叹什么?男人是不是你的点心还是心脏的另一半?岁月是不是催人,还是你也愿意化做女鬼,在奈何桥口拒绝喝那一碗孟婆汤。中国的那句古话:那什么的爱情无非就是婊子多情戏子无义。就是这么一故事。这个故事里,狗血的桥段也很多,只不过被李碧华精致的描写COVER掉了。最有灵气的两个亮点,我毫不俗气的总结道:1:旧时候的妓院,竟然是那么多的规矩,那景致那程序,像京剧里的做唱打一样。。繁复,华丽,隽永。就像每一块斯帕有多少根编织的线,数得根根清白。2:插入的那一段评论,林青霞,刘晓庆。。等等,犀利而敏感的女人啊。额,用点术语,叫做浪漫主义里透露着现实主义色彩。。我喜欢这种MIX的风格。。。偶尔跳出来,偶尔进去。把握的节奏恰到好处。不像王安忆,长恨歌我始终爱不起来。就是因为那几段不该跳出来的议论。。破坏小说的气场。再说胭脂扣。香港小说家都喜欢这样的信物。梁凤仪的《花帜》亦有其中的这一段。第几章不记得了,小标题叫《那锦绣的丝盒已然剥落》。里面一样有件信物,赏玩的情趣,男女的暧昧,孤单的表白,透明却摸不着的思绪,秘密,那里呀,诉不完,道不尽的苦。总归是,受伤的是爱情,坚强的是信物。

香港人用起句子来,浓滟胜于大陆——李碧华即是

 李碧华对天桥似乎有着怪异的情愫。《霸王别姬》里蜻蜓点水了一下,《生死桥》里赶紧补上。这个小说比《霸王别姬》雄浑浓烈得多,但似乎来得快去得也快。结尾一贯的凄冷——男主角去做了某种低调的工匠,退尽铅华——倒和《霸王别姬》类似。  基本上,殖民地以及海外华人言谈中京味和国学味,真比内地写小说的厚重得多。  偶尔想起李安《推手》、《饮食男女》,那种中国味,已经醇浓得不像如今的中国了。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说艾许太太和艾许小姐:怕是因为远离英国,所以衣服举止,英国得格外道地。  想来差不多这意思罢。

生死两难

 看到<<霸王别姬>>,看过<<青蛇>>,看过<<胭脂扣>>.心里总钟爱的却是<<生死桥>>. 李碧华擅长颠覆传统文学中正统观念.比如<<青蛇>>.人与人之间的情愫在她笔下是纠结的,不纯粹的.至爱而成恨,恨而绵延无尽的爱. <<生死桥>>即如是. 一个生不如死.一个死不如生.还有一个不得好死. 生命是一场纠结.纠结于情欲,物质和名誉之间. 不完美才为人,人则有无穷的欲望.在欲望面前.人会迷失.失去心之所向,失去快乐,失去自我而不自知.  

艳鬼寻夫的爱情启示录

李碧华习惯将人物设置成形式各异,力求创新,妖魔鬼怪、人神佛,人,甚至有的不受时空限制这是她小说的一大特色。《胭脂扣》艳鬼寻夫,痴情已故塘西阿姑的艳情史着实令人唏嘘。如花,50年前塘西倚红楼红牌阿姑,50年后的痴心女鬼。如花执着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她可以为爱不顾一切,50年前为了得到十二少家人的认可,她洗尽铅华,“鼓起勇气,穿着朴素衣裳,十足住家人模样,不施脂粉,不苟言笑,亲自求见陈翁”只是仍不被接纳,十二少为她离家出走,她甘心腆脸为十二少铺路,打点一切。但是真情始终抵不过现实,两人最后约定双双殉情。如花在阴间苦等50年后,甘愿用来世七年的寿命换七天甚至宁愿重复前世的命运也要找到十二少。世事变迁,如花在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显得那么得不合时宜,她过时的着装,以及对爱情有着现代人没有的执着。在陌生的空间与时间里,她漫无目的地寻觅着,“来的时候,迷迷糊糊,毫无头绪,我只强烈地感觉到,第一个遇上的人,是可以帮我忙的”无所依傍的女鬼只得“厚颜无耻”“死缠烂打”地寻求现代情侣永定和阿楚的帮助。一个身世飘零的女鬼,因难忘前情,在阴间苦苦等待五十载而不愿投胎,等不到,方在这五十年后的阳间,苦苦追寻着自己的爱情,殊不知两人殉情的真相竟是“阔少梦醒,安眠药散偷生”,如花“寻死志坚,力挽无从。玉殒香销”。如花所执着的爱情,背后竟是一个背叛与谋杀的故事。“她的前生,已经在征歌买醉烟花场所里,无立锥之地。如今,连锥也无”。爱情不过是一个游戏,男男女女玩得不亦乐乎。于现代都市男女,爱情更是一个传奇,一个神话。要像如花和十二少那样殉情断是做不到的,太不切合实际了。都市的节奏,生存的需求,爱情对他们来说是奢侈品。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磕磕碰碰、打打闹闹也就过去了。

更推崇影像

在我的读书生涯中,如果说什么书曾经让我做过恶梦,我首推李碧华的《生死桥》,也就是因为这本书,我再不敢看任何李碧华写的小说了。说起来,自己不推荐的这书,并不是作者的失误,完全是读者和作者形不成共享的磁场。昨天晚上听龙应台的讲座,她对写书评者不以为然。常写东西的人都知道,自己辛辛苦苦的文化精神产物,洋洋万言,被一篇豆腐块文评头论足,尤其尖刻的指责,的确是对作者的不尊重。我一直不会写什么书评或者影评,多数时候,就是一点点的感悟而已。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上大学,是个冬天。到现在,看到李碧华写的那段“大蜘蛛生小蜘蛛‘的文字那种冷汗从后背心瞬间串到脑门的感觉还记忆犹新。我不知道这是她文字的魔力还是我内心中对某种阴影本能的恐怖。仿佛扔掉烫手的山芋,晚上我做了个由文字描写而衍生的恶梦,后来,我就在也不在读李碧华的任何作品。总得说来,影像和文字的作用和影响是无法替代的。但是,看过书的人很少能接受电影的呈现,我想这就是文字给的想象空间更加无限的作用吧。李碧华的很多小说最后都改编成了电影。我大爱的《霸王别姬》、《胭脂扣》还有《青蛇》等,我更加喜欢影像表现的她的小说。这是为数不多我更喜欢电影的小说,不过,因为我拒绝那种沁入心脾的寒冷文字,好像也没多大的发言权。

【胭脂扣】如梦如幻月

看到最后一页,又翻回去找似乎相识的一句话。原来不止袁永定,却是我也记不起他。他曾经有多么光鲜、多么风流、多么俊秀:一旦老去,又有何用?如花消失的最后,到底想了什么,谁都不知道。如花美眷敌不过似水流年,原来爱,是建立在如此的基础之上。本就脆弱,你怎么能让它去面对洪流一般的时光千寻,还妄想有生死相守不弃不离?我们可以再狠一点:如花看到十二少潦倒丑陋贫穷不堪的时候,或许是在心里狂笑。哈哈哈哈。她带了凄惘和欢喜疯狂大笑,最后不得不蹲下来,让抽搐的腹部安息。多么痛,笑得心也痛。你还想他怎么样呢?知道他没有随你一起,若是晓得他活得更加好,你便会哭么?他本是这样的人。早在他流连青楼,流连在你身边又反反复复的时候,你已经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所以,所以你才惶惑地选择这样的一条路,强求一段在阴间也能延续不断的爱。回头看,这样的追逐又为了什么?十二少踏毯之后,只能在角儿的余色里瑟瑟发抖。他本是公子哥,不懂人世艰辛,不懂你到底为了什么而死死索索不肯放手只想生死相陪做永世夫妻。在大烟的香火里两人互相对望,一段绮丽时光。这爱恋像浮在虚空里的一片薄云,须臾消失,停不下来。相比起来,袁永定和阿楚,人间平平常常一对恋人,吵架和好,息息相关,却是否让你心有戚戚?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鱼玄机得不到的东西,原来多少怨侣世世都在求索,却不能善终。最后烟云散尽。他埋身在芸芸众生里,背负一世的罪责,没有忏悔路。也不知向谁忏悔。她永远消失,散作风尘里一颗微尘。本来,就是微尘,奢望什么永垂不朽?他的不堪,倒成全了她的心甘情愿。多么讽刺。又或者是,心冷意灰。回到现世,她和他,先后离开。很快又是四月一日。还记得你从窗口望出的模样。倜傥风流,谁能抵挡。

最喜欢的动物:男人;最讨厌的动物:男人

每天下班去书店免费阅读,一边读一边想起电影《胭脂扣》里的场景,回家的路上感觉冷风嗖嗖。喜欢李碧华自我介绍里写的最喜欢的动物:男人;最讨厌的动物:男人。呵呵,看得很通透的女人。

倾城玫瑰 煖爱宣言

——2009年2月14日编辑手记如果我们只有两天,就让我们用一天来爱,另一天用来微笑。曾经过的岁月,在岁月中渐渐会湮灭直至无色。但有些人,有些事,如同一枚深红的印章,在白纸上始终散发着浓烈的墨香。2009年2月14日,我想我会一直铭记,因为这一天,我见证了那么多的爱情,见证了那么多的幸福,见证了那么多那么多的愿望,我想我多么幸福,为一对对的恋人送出了一朵又一朵的馨香玫瑰,换来了一句句谢谢与笑脸。这一天,是我来广州的第十个年头。我和许多人一起渡过了这样一个难忘的情人节。AM10:00我抱着一桶昨晚拎回家的250枝玫瑰走下楼。楼下的清洁阿姨问,啊,这么多花啊,很漂亮。虽然不是自己的花,可在这洛阳纸贵的节日里,我心里还是有了小小的得意。好费力才把一大桶花搬上车,以前总以为开花店是件浪漫的事儿,现在看来也不然,还是个苦力活计呢!AM11:00天河城的情侣开始多起来了,一对对一双双,笑意盈盈从我眼前走近,又走远。北大堂十米之外就是星巴克,咖啡和玫瑰的香气弥散在一起。刚才天色似乎还阴沉沉的飘了点小雨,这会也明媚起来,仿佛是为了让情人们更从容地享受这个节日。我们活动的背景板上是一整版鲜红欲滴,鲜妍绽放的玫瑰。“爱煖天河城,浓情优生活”的标题分外引人注目。于是陆续有情侣走过来问询,登记。然后双双写下爱情的祝福语,拿着我们送出的鲜花或巧克力,以及优家画报,再手牵手满脸幸福的离去。AM15:00人潮开始一阵一阵地涌了上来。旁边的一个女孩对我们的背景板注视良久,然后我听见她打电话“喂,你过来天河城的北门嘛,这边有个写爱情宣言的活动,我想和你一起写,好不好?”爱娇的表情,我看着她微笑起来,一定是刚刚恋爱的一对吧,女孩平凡的容颜上写满着煖煖的幸福。后来她男朋友终于和她一起来到,一起在粉红色的易事贴上写下爱的祝福,再手挽手将宣言张贴在一起,仿佛这样就可以一直拥抱爱情。我递给他们一朵玫瑰请他们在煖爱背景板前留影,他们的甜蜜表情让我们都觉得快乐起来。AM16:00偶尔单身的男女也走过来,问“我没有男女朋友,可以写煖爱宣言吗?”我笑,“当然可以。”只要心怀希望,心怀感恩与爱,总有一天会找到想要的爱情吧。麦田计划的苏苏过来探我时,我正忙得不可开交,结果不但没有时间招呼她,还要烦劳她帮我讲解活动。趁着终于有人帮我抵挡,我赶紧溜到吉之岛去买块芝士蛋糕解决午餐。后来在易事贴告急时,又让苏苏帮我跑多一趟吉之岛购买爱情宣言的工具——在此多谢苏苏的热心和美意,仿佛远道而来就是为了给我空出时间吃饭和帮我购买易事贴。AM18:30我们活动的场地开始被围得密密匝匝。从远处看,一对对的情侣双双合影,又或者双双驻足,再或者一起张贴煖爱宣言。后来背景板容易贴的地方都被贴满了,就有男孩跳到高处,将爱情宣言贴到最高的位置。也有抱起女友让女友去贴到高处的,然后我远远地站着照像,照到这样的场景,自己心里也被细细密密的甜蜜丰盈起来。情不自禁地感觉到原来,情人节,有这样的仪式,真的能带给很多人过情人节的感觉啊。玫瑰被送掉了一大半。KITTY直嚷着“喂,刚才你送出的那朵玫瑰好漂亮啊。一会我男朋友也要来啊,你给我选一朵最漂亮的啊”。“恩,老娘我亲自挑选,保证给你选朵最美的。”我拍着胸口应允她。回过头,瞥见一对印度夫妇也前来咨询,我赶紧拉过KJ让他把这样的场景拍下。JASON事后向我描述“我们的英语都很烂,结果说了半天双方还是语言不通。他们的英语好象也不怎么样,最后用肢体语言都沟通不了。再然后,突然听见他们叫我们说中国话,老天啊,会说中国话为什么开始还要说英语啊,明显是为难我们嘛。”我大笑,大力拍向JASNON同学的肩膀“谁叫你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回去后苦练英语口语。”AM20:45背景板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留言。一小时前,易事贴又一次用完了,不得再去买一次。远处看,还真是壮观呐,我们收获了上千份爱的祝福和宣言。有一个老外在人群当中大力招手,然后另一个老外从后面走上前,为这个个子稍为矮点的老外拍照。啧,我在心底得意起来,看来我们的活动已经成为一道动人的风景了,吸引了无数的观众。CASS携男友前来捧场。我动员她也加入写一写宣言。她考虑了半分锺,然后趴在男友的背上写下了爱情宣言。性感美艳的她、英俊深情的他,一对才子佳人在我们的千万朵玫瑰前绽放出最甜蜜的笑容。可惜相机第三次充电阶段,卡,我用他们的手机纪录下这温馨的一刻——美女,一定要记得回传给我喔!AM21:30KITTY憨厚老实的男友也帮忙了好长一段时间,幸好多一个人帮忙,不然还真是分身乏术。今天看来是好日子,临时前来帮忙的义工还真不少:)我赶紧贿赂一下KITTY,你和你男朋友也一块合个影吧。来来,我亲手挑出来最美的三朵玫瑰,一起送给你。于是我们的情侣照里面又多了一张员工情侣照。当然,请诸位放心,我们的“最佳情侣”评比绝对会尊重大众评审的意见,把奖项颁给最实至名归的一对对情侣。AM22:00终于痛下决心收工。尽管还有一对对的情侣前来问这活动怎么参加,但再不收工我们住花都的同事都赶不上回家的车了。没机会再张贴爱情宣言的情侣末场我们一律送出煖爱卡,“情人节快乐。”祝各位有情的日子天天快乐,别在意情人节怎么过。AM22:10天河城二楼仙踪林。没位。绿茵阁,人满为患。走出天河城,才发现十点多的广州还是熙熙攘攘。满街的小贩都卖着百合与红玫瑰,满街手拖手肩靠肩的情侣,让人感觉夜晚的空气都流动着氤氲的馨香。不过解决肚子问题才是最主要的。我们一行人终于挑到一家人少的寿司店,胡乱充饥后就后奔东西。我要走到马路对面搭车。但令人郁闷的是,这时候的士太热门了,满街都是捧着鲜花脸上写满幸福的女生。站在路边傻等了二十分钟,看来能打到车的机会微乎其微,我还是步行至公交车站坐公交回去吧。AM22:35快到公交站的时候,我前面的一个男生忽然跑到我面前,递上一枝玫瑰,“小姐,送给你一枝玫瑰,祝你情人节快乐。”我来不及打量他,他已跑向另一个女孩。嗯,可见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并不是我一个人才会做的事情。大约是兼职的大学生吧,差不多要准备回校了,就把剩余的玫瑰一一送人,以免浪费。谢谢你,不知名的男生,谢谢你把这枝美丽的红玫瑰送到了我手中,给了我一份意外的惊喜和甜美:)为这个很特别的情人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谢谢你让我在这样一个夜晚,突然察觉到生命中会有更多来自陌生人的美好和温馨。只要你心田中种下玫瑰,你便能收获芬芳。AM22:40挤上一辆公车,听见一位五十岁左右的阿姨问司机“怎么今天这么多人。”司机答“今天是情人节啊,年轻的女仔男仔最钟意嘎。”“哦,我都不知道。只顾着加班。”坐了一站,她才匆忙跟司机说“啊,我坐反方向了。”刚好对面又开来一辆178,大抵是末班车了,距离车站十米之遥,司机就赶紧把车停住让她赶紧去换车,“WAN食艰难啊。”看着她下车,另一位阿姨对司机说。“系啊。我地都唔易。日日抓车十几粒钟……”司机也感叹。我到站了。下了车,仰头望天空,见到繁星点点。想起刚才的对话,这就是生活呢。我们总在玫瑰与面包之间,起起落落。日后我总会记得这样的一个情人节吧,那些片段和场境,会如同暮晚高楼上漾过的风,时时拂过我的衣袖与指间。

爱的终点

爱情,任它山盟海誓、天荒地老,最终很多人的爱情都逃离不了现实的桎梏,到头来落得一场空!爱与幸福并不能划上等号,爱可以让人幸或不幸!

读李碧华

一直喜欢李碧华的语言,不会故弄玄虚却让人深思,不够绚丽却凄惨的一片血红,朋友有时候问我是不是有自虐倾向,我笑着说也许吧,结局总是让我或撕心裂肺的痛或一阵一阵加强的闷痛,然而还是喜欢,还是爱。最早看到《胭脂扣》然后是《青蛇》《霸王别姬》,看了电影很震撼然后才去找书,发现竟然都是一个叫“李碧华”的人写的,如花的痴迷,蝶衣的执着,小青那一滴泪,都让我无法自拔.....

深沉的爱情通难偕老

书名的来头是因为里面包含一个中篇、一个长篇:《胭脂扣》、《生死桥》。你可能看过张国荣和梅艳芳合拍的《胭脂扣》,惊艳感动不已,这本书的上半部正是电影的出处。看到不少因电影而追溯到原作的人,悻悻地留言:书没有电影好看。我没有看过电影,不便于评价,纵使真的没有,也很正常。《情书》的原版小说不胜电影,《潜伏》的原版小说不胜电视连续剧……这都是公认的事实。第一个创作者固然是天才,但后来者也有可能成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那个更具灵性的不世之才。李碧华是个很优秀的作家,著作极丰。特别奇怪的是,无论她写的是什么,单单读那文字,你就能读出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的味道,三十年代的北平的味道。她写三十年代的北平,文笔和民国时期的文人几乎没有区别。可她明明是一个在八十年代才在香港的报界崭露头角的人物,哪里见过三十年代北平的光景呀。她不像张爱玲,张的文字像徐志摩,浓郁得化不开;李是白描中略略加了点色彩,只是这白描用的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技法,你可能会不适应,欣赏不来。大多数人认为《生死桥》不如《胭脂扣》。怎么说呢?若是从好看的角度讲,确实这样;若是从文学的角度讲,二者在一个水平线上。《生》的故事拖的时间长些,人物也多些,主人公的发展更加跌宕,不到最后一页,猜不到各人的结局。作者下了大笔墨在过程和细节的描写上,但如果不是这种“拖沓“,无法衬映出结局的悲凉。李的文字多短句,跳跃性也强,称不上严谨,不适合五大三粗的男人们来读。电影中的两个主角,张国荣和梅艳芳都已逝去多年。记得梅姑出殡那天,我正在深圳,窝在房间里看了一上午的现场直播,看得心里沉甸甸的。现实中的十二少和如花终于如愿所偿走到了一起,不同的是,这次是十二少先去等了如花。生的平凡,死的高调。真正洒脱的却是故事的始作俑者:人生所追求不外“自由”与“快乐”,作风低调,活得逍遥。(李碧华语)======================================================================已发个人公众号(ID:一人一书一世界),欢迎关注,听一枚侠骨柔肠的资深制服党讲我们的故事、推荐凡人看的书、逛我们能去的世界。

生死桥

金 段 牡 宋 唐 啸 娉 丹 志 怀 风 婷 高 玉 时间[明国十四年-二十四年] ­十年,生死两茫茫。。。 ­王老公后来被自己圈的猫,馋食于那间充满诡异色彩,老人气息的房间里。。。 他曾经对着乱了的签说过: 一个是,生不如死 一个是,死不如生 还有一个,先死后生 ­若有所失,若有所待 直至云收雨散,天也凉了,知了罢叫,蜻蜓倦飞,萤虫也失明了。 凉意纵横,雾气弥漫。 ­元宵灯,灯火阑珊。 不是灯黯然,只是心事蒙上一层灰,哪管九曲黄河,一百零八盏灯,闪闪烁烁如汪洋大海,纷纷纭纭,撩乱迷醉,不似人间,丹丹的心里没有灯..... ­­志高心里只知自己是搓根绳子便想绑住风,哪有这般美事? 只恨岁月,就似箭在弦上,瞄准了,开弓了,就此不回。 一个小伙子,不长大就好,一长大,快乐 就结束了,他的一切,都是失策,是他的,终究是他的,不是,怎么留? 心头动荡,似一碗慢煎的药,那苦味,慢慢地也就熬出来了。 ­段娉婷,一个女人,就是贱,金雕玉琢,还是贱。

心思千般,终作烟云字,来自情天,自去情地

《胭脂扣》人鬼殊途,阴阳两隔,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无语凝噎,如花执着的等待终究注定一场空,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流光容易把人抛……恩怨纠葛只待红尘一笑,来世续前缘……《生死桥》有着《霸王别姬》的影子,宿命意识的延续,生不如死,死不如生,先死后生,一语成谶,岁月变迁,沧海桑田,花花世界,三个人的命运不由自己做主,难道感情也不能吗?叹叹!

你喜欢哪一个结局?

如花于最美的年华里在十二少身旁死去。如花倘若最后没有碰上他,就永远不必知道他变成了一个糟老头,再也没有了以往的儒雅和风流,反而过着蝼蚁般卑微邋遢的生活。相比于书,电影的结局更加残忍,她曾经那么爱过他,爱到生死相许,而今天的他,竟然没有好好过。十二少对如花忏悔,如花幽怨无奈而归去。最难以原谅的,是看到深爱的人不好好爱自己,简直枉费了自己苦苦的守候。电影中结局的残忍之处还在于,让他们二人最后有机会面对对方,陈年旧事又再次被掀开,我不能再欺骗自己你有什么苦衷,我不能再幻想爱情其实一如当年。但书上因为从袁永定的角度观察整件事的发展,有时候会分散了注意力,其实我没心情关心他和女友的关系如何,我只想知道如花和十二少的故事。


 胭脂扣 生死桥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