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生与阿玉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莲生与阿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49502257
作者:陈丹燕
页数:352页

章节摘录

  1.我的童年在平乐  我对故乡记忆最深的就是漓江,江水浩荡,过往船只络绎不绝。我常和小伙伴背着母亲到江中戏水,倒也练出一点游泳的本领。从三十年代离开平乐,到九十年代再回故里,看到江水行将枯竭,已不能行船,很觉失落。  一九一九年九月,我出生在广西平乐府一个贫穷的家庭。其实所谓平乐府,在当时不过是一个贫穷衰败的小县城,只因为管辖了几个更小的县,故称为平乐府。父亲生在广东肇庆地区的高要县,那是个富饶的鱼米之乡,但我的父亲却因为家境贫困而辍学,少年时在西江两岸的穷乡僻壤漂泊不定,后来才在广西平乐定居。他为人本分诚实,自学练就一手好字,在同乡老板开的大店里做了“先生”,兼做零售杂务。奋斗了十几年,只建成勉强温饱的家。在平乐县城,广东高明县和高要县的人很多,建有广东会馆和要明会馆,对同乡进行联络。这里的广东人因为见多识广大都有些优越感,我年纪虽小,也熏染了这种习气。父母能送我上学,直到初中,家中粗茶淡饭还能糊口,这在当时当地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加上母爱深厚,我生活得顽皮快活,无忧无虑。  母亲给我起名字莲生,意为连生贵子。但父亲将我的名字写为廉生,意为廉洁一生。所以,母亲按她的意愿叫我,父亲也按他的理想叫我。到底是父亲的理想给我更大的影响。  童年时代,我是个不动脑筋的顽童。在学校受到男女平等的宣传,却不会想一想家里的重男轻女。我没有想一想,姐姐为什么只能在家里帮助母亲做家务,不能上学,形同丫头,而我可以上学去。家里最好的菜,总要留给我和父亲,母亲和姐姐很少动筷子。我对全家的溺爱习以为常,对社会现象更是无知。  到了三零年前后,广西的军阀混战愈演愈烈,你来我去,无论谁占领了县城,都是搜刮地皮,横征暴敛。就连山里土匪也能劫掠县城。那些街上倒毙的饿尸和县政府门前悬挂的人头,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那时普通百姓已无安全可言,我们有好几次全家逃到乡下暂避。  漏屋逢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中国,南方的商业受到很大冲击。我们这种靠工薪生活、没有恒产的家庭。立刻陷入风雨飘摇之中。父亲太老实,不会歪门邪道,被老板辞退。他与几个同病相怜的人合伙做点小生意,不过是苦苦挣扎而已,结果一败涂地,只能靠借贷度日。  但这些,年幼的我是觉察不到的,父母不肯外露伤痛,我对家中早已滋长的危机也不知不觉。所以后来真相暴露,对我的打击就如晴天霹雳,特别震惊。  在学校里我的成绩不错,得到老师的赞扬和喜爱。因为调皮,好奇心重,我特别喜欢到县城周边的小作坊、小工厂去观察、去琢磨,自己动手做些小工艺,学了光学原理后,我曾用一副老花眼镜的镜片做了一架照相机,居然还拍成了模糊的照片。  我的体育也很好,课余还参加学校的演剧队。  “九·一八事变”以后,我已十二岁,小学就要毕业。虽然广西远在中国的最南方,没有日本人即刻入侵的威胁,但广西各地的抗日气氛却很浓烈。住在学校宿舍,家境贫寒的小学老师,把自己用品中的日本货挑拣出来砸碎。小学生们也都组织起来,放学以后,到集市中,站在卖肉的案板上,向老百姓宣讲抗日。  从黄昏到黑夜,我们小学的夜呼队到县城的每条街道上去叫喊。  一队队的学生边走边喊:“我们民族已危险万分,东三省同胞已作了亡国奴……”  “中国就要亡国了,同胞们大家起来救亡啊。”  那些稚嫩的声音在黑暗的街道和老旧的木头房屋间回响,一直飘散到很远的地方。现在回想起来,那情景真有些悲壮。但在当时我并没有很多凄惶,因为真正苦难的生活还没有到来,将我带出顽皮的童年。  到平乐的第二天,我去了莲生的小学。阳光明晃晃地照耀在平乐小学空无一人的操场上,树荫下放着一张乒乓桌。当然,我晓得已经八十年过去了,这里已不是莲生上小学时的校址,小学的档案室里,甚至早已不再保存莲生的学籍档案,但莲生从小最喜欢的运动,的确就是打乒乓和游泳。他还有一双木头底的球鞋,因为家里买不起一双橡胶底的球鞋。他乒乓打得不好,因为每次打乒乓都要排很长的队,练习得不够。操场的~角还有一对篮球架,和八十年前的布局差不多一样。莲生不喜欢打篮球,拼抢的运动他都不怎么喜欢,其实我们几个孩子后来也是—样。  空气中能闻到小学生身上汗津津的气味,那是一种尚未完全消退的孩子皮肤上的香气,等到青春期到来,这种气味就会被充满荷尔蒙的微臭所代替。  想到莲生在上小学时,也是这样一个身上汗津津的小孩,我总感觉奇异而亲切。好像父亲因此而变成了一个与我已混淆了辈分的人,他总是让我想起自己孩子小时候身上的气味。甚至我孩子身上,现在已没有这种幼年孩童的气味了,但莲生学校的操场上,却还飘荡着那甜美的童年气味。  这是一间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小学堂。八十年前,莲生在这间小学读书。  今天,我来这里经历莲生童年时代曾经历过的一天。  我要上一堂四年级的语文课。四年级,那也正是莲生参加夜呼队,学唱《满江红》的年级。那时,他是深得国文老师喜爱的好学生。就连老师夫妇到果园去玩,都愿意带上莲生一起。后来,莲生母亲死后,他的国文老师拜托桂林小康家庭的亲戚收养了他的妹妹,国文老师对莲生父亲说:“莲生妹一定也聪明,我要。”  莲生的亲妹妹就这样送给了老师家的亲戚。  家里人知道妹妹去的那家人,在桂林开着一间书店,都觉得放了心。  那个胖乎乎的小女孩,果然不愧是莲生的妹妹。她读书也读得好,等她长大,也离开继父母去参加革命,从此杳无音讯,解放后再也没回家来。  我告诉语文老师,我很感谢莲生当时的那个国文老师,他将莲生培养成了一个喜爱文学的人。也许正因为这样,我才能成为一个作家。  语文老师用白净的手指轻轻按了按我的胳膊,说:“我好紧张!”  老师说,怕自己做得不够好。“你是一个作家啊。”老师认真地说,“要是看到我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的,麻烦你一定要告诉我。”  这是一个谦恭多礼的小学老师,写了一手方方正正的好字,说着有点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我想,这就是广西。  我悄悄地打量那些正在伏案早读的少年,他们的眉宇大多非常端正,和莲生小时候长得一样吧。原来莲生家乡的孩子,都有这样端正和宁静的面容。我好奇而恍惚的目光还是常常惊扰到他们,他们抬起头来,看到我,他们的目光非常良善,毫无大城市的小孩被陌生人打量时,目光里本能的戒备和疑问。他们礼貌地向我微笑一下,再垂下头去。他们不再注意我,但我知道他们心中正在努力平复自己的好奇。他们知道过多打量外来的人是不得体的。这就是广西人的教养吧。  早读的时候,他们在读《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篇。这正是莲生小时候背诵过的。语文老师说,他们学校最近开始重新要求学生背诵《弟子规》。八十年过去了,莲生的故乡,家家仍旧在堂屋里供着天地君亲师的红纸牌位,孩子们仍旧背诵着《弟子规》。  这里的古意与良善,令我在莲生长大的地方感觉很舒服,没有为所欲为的放肆带来的空虚感,也没有因为陌生带来的压力。这里似乎有一种莲生身上如今还携带着的气息,我从小就熟悉它了。  ……

前言

  这是广西的平乐,是距离北回归线二三百公里的亚热带的偏远县城,我的故乡。  我正站在我父亲莲生的回忆录中提到过的集市上,现在那仍是热闹的商业街。和所有中国的小县城的商业街一样,街上花花绿绿的,所有店铺都敞开着大门。塑料小风扇在渗出一层淡淡白色糖霜的柿饼上方哗哗地扇动着,驱赶苍蝇。香烛店门口堆着大串的锡箔和红色粗壮的蜡烛,那些都是清明上坟时用的东西。那家店铺有个我闻所未闻的店名——檀香,而且是按照古汉语的习惯,从右至左排列着的,很容易读错。  我想,十二岁的莲生从前就是在这里宣讲抗日的。  我忍不住要特别留意十二岁左右的少年。我看见一个面容白皙的少年,长脸,非常端正,我似乎在他身上发现了某些东西,那是一种在上海难以见到的文雅,一种古旧的、不自觉的文雅;’让我想到乡野中普通的竹子。莲生身上也仍旧留有这种古旧的文雅,一股身处偏远古老县城的读书人才能保有的礼义廉耻之气,清澈而背时。  看那少年缓缓经过了一处廊柱,又经过一户敞开着大门的人家,那家人堂屋墙上贴着红纸写着天地君亲师牌位。南方人家,早上起来的第一烛香,总是用来敬天、敬地、敬君主、敬祖先、敬师长。原来,莲生故乡的人们至今还保持着这样古老的价值观。  这些寂静的景象,似乎与商铺里播放的不知名的流行歌曲并行,却隔离着。  看那少年,虽然白皙细长,但也已血脉充盈,青春的身体开始发育了吧,南方的少年总是发育得早一些,因为南方的太阳很炽烈。多年前,莲生就这样走在这条街上,莲生的身体很健康,莲生身体里无数正在生成的精子里,其中有一个,是为他中年以后我的出生准备的,我是他最小的孩子。我童年的记忆里,莲生从来是个腹部隆起、皮肤白皙光滑的中年人,现在,他是个喜欢盆浴的老年人,身上纵横着成千上万道皱纹和淡褐色的老年斑。这渥热的南方小镇让我意识到,他也曾是个少年,身体细长白皙、灵活,脚趾微微分开,紧紧抓住凉鞋底。多年前,莲生的身体也在这渥热阳光中,好像一只水果那样暖洋洋地成熟起来,为我的出生作好准备。  我在太阳下看着自己的手,它也被暖洋洋地照耀着,这双手是我的,但它们的血脉来自这条陌生的街道。老旧的木头房屋,褪色的绿色油漆在木墙上留下毫无光泽的浅绿色。泰和行那三个周正的汉字从褪色的木板上浮现出来,好像风中之烛火那样飘摇隐现。离这家广东杂货铺五间屋子之外,就是莲生出生的房子。浮白的阳光与我的双手呈现出一些陌生,甚至神秘的东西。在皮肤下流过的血液里,也有某种我从未意识到的东西,此刻像水中缺氧的鱼那样,突然跃跃不已。  这是什么?  莲生十二岁时,我母亲在东北一个小市镇上生活,她两岁时剪着童花头,拿一只小碗,在小河里舀水玩。我看见过她的这张照片。莲生二十八岁时,在东北做地下党时遇到母亲,她那时是十六岁的女学生,跟着姐姐、姐夫从家里跑出来参加革命。他们在东北结婚。这是个天南地北的姻缘。  那个少年正沉默而轻松地经过水果铺,我在那里见到淡黄色的沙田柚,莲生家乡的特产,我最喜爱的水果之一。它们被堆放成宝塔状。多年来,我吃它的果肉,将它的皮放在门厅的衣柜里,吸掉外套上的气味。小时候,我在它白色粗糙的果核上画小孩的脸,它是我的玩具之一。  我被南方晕黄而渥热的阳光晃了眼睛,恍惚中他就是莲生。他转向江边的街道,那是平乐最古老的中心地带,名为大街。拐角处,古老的白墙上霉渍斑驳,好像水墨画。  那么,莲生在他回忆录里提到的黑暗的街道和老旧的木头房屋,就是这里,八十年过去了,它们仍旧伫立在街道两侧。  2010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的下午,这里一团寂静,停滞,安适。阳光嗡嗡细语,那是南方式的颓废,还有莲生记忆中的那个词:衰败。街上的一切都还在原地。泰和行还在卖杂货,莲生出生的房子楼上,还半开着两扇古老的花窗,粤东会馆门前的狮子还是长着南方的脸相。  莲生要是当时不参加夜呼队,没有如此积极地参加抗日活动,也许他身上那种古旧的文雅之气会引导他成为一个小学教员?一个账房先生?一个地方小报的编辑?  那个少年轻快地走着。这个平乐少年,他将来还会为一个信仰而离家万里吗?  这个春天,当我前往平乐时,莲生已经九十二岁。他1945年随两广大队离开延安。最初两广大队的目的是南下建立南方抗日根据地,牵制百万敌军。在长途行军的过程中,日本投降了,他们这支部队转而去了东北。莲生在万里行军中将膝盖中的软骨磨损殆尽,到老年时几乎无法站立。  他在回忆录里写过这次历时半年的行军:  行军艰苦而紧张。我们常常为躲开敌人而整夜急行军,或者头一天下午出发,接连一个黑夜再一个白天,昼夜不停。那时条件简陋,连一个水壶也没有,行军途中渴了,就在路边的沟里舀一碗浑水,滴一滴随身带的碘酒就喝。有时情况突然变化,命令一下,哪怕是刚端起饭碗,没吃完饭,也得撂下碗,饿着肚子走。我在那时,能五分钟吃饱一顿饭。  后来到使馆工作时,需要讲究外交礼仪,花了好长时间,我才把自己吃饭的速度降下来。  从延安出来的时候,我还带了一些书。在行军途中,看完一页,撕去一页,以减轻重量,这是大家那时通常的读书方法。我在照相馆做童工时,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这样连续每天百余里的行军,要比别人多费许多力气。艰难的时候,自己就在心里默念着“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居然也走下来了,想起来真有成就感。  我的战友、同乡、西公(西北公学)同学钟光(广西大学学生)因为过度疲劳诱发心脏病,卫生员以为是感冒,让他骑毛驴随队行进,等拖到了太岳根据地医院,医生大发脾气,责问心脏病这么重,为什么不睡担架,那时卫生员的医务水平根本不可能做出正确的诊断。钟光到医 院后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  在赶往东北的路上,头顶上是美国替国民党运兵的飞机,我们则是凭两条腿。他们快,我们慢,但他们人少,我们人多。我们一路强行军,每天最少走九十里,多时一百三。一个月走了几千里,好不容易差几十里就要到山海关,以为不要再辛苦两条腿,可以乘上火车了。未料到突然接到上级指示,要我们往回走翻越长城去热河。  政局与战局就像一盘棋局,我们这些棋子需要按棋局的需要不断移动。  直到多年后,中共在战争时期的档案陆续解密,莲生才了解到,当年他和他的战友们走了整整半年,只是中共迷惑蒋介石的—种方式。  八十五岁时,莲生开始为我们几个孩子写回忆录,或者说,是我们怂恿他写,他那时开始就长住医院,生活充满局限。他年轻时代做过多年情报工作,从东北。到广州,以及后来的东南亚。他做过的工作大多至今未能解密,我们这些孩子,甚至我们的母亲都不知道他到底做过些什么。而他写的回忆录,即使语焉不详,也不能公开。怂恿他这般带着镣铐跳舞地写回忆录,我们不过是想让他因此找到打发漫漫老年时光的兴致。  莲生对日常生活毫无兴趣,除了喜欢旅游和游泳,但自从坐上了轮椅,两者皆废。于是,他终日握着一支红蓝铅笔阅读。他的回忆录断断续续写了六年,得六万字。  平乐对我来说,一直只是一个户籍上的地名而已。莲生总是淡淡地说,家乡已经没人了,解放后,他将爷爷和姑妈接来我家—起住,好像已将自己连根拔起。  他本姓李,去延安后,怕连累家里,遂改姓陈。后来他的工作很特殊,不能再叫莲生,于是用了不少化名,后来索性就叫自己化名,不过用的是谐音,化明。有一个阶段,他的同事叫他华明,取的是中华光明之意。他的孩子也都跟着姓了陈,直到1978年他的长孙出世,他的第三代才姓回了李。但这个姓李的孩子有时会不太方便。每次到升学和报户口这样的重要关口,他都被要求解释自己是否过继,是否领养。人们难以理解为什么户口本上的一家人都姓陈,独独这个小孩姓李。  对我们大家来说,姓李已有些不适应。  整整二十年前,也是在四月,我开始了国际旅行。从去日本看樱花的旅行之后,我在亚洲、欧洲和美洲旅行了二十年,去到过许多地理上完全陌生,但文化上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然而,却从未计划过要回莲生的家乡去看一看。  要是没有莲生的回忆录,我想我不会来到平乐。这里的亚热带阳光热烈而朦胧地照耀着一切,阳光散发着一种令人昏昏欲睡的热力,好像安眠药渐渐在体内产生作用的时刻。我看见临街木屋的门槛边,有个容长脸儿的中年女人,穿了浅蓝色的褂子,左脚安适地搭在右脚上,向后轻轻靠在木门口,她正在做针线。当然,她不是莲生的母亲。他的母亲,我应该叫她奶奶,但我从未有机会这样叫过一个妇人。  ……

内容概要

陈丹燕,作家,写作的形式主要是长篇小说和非虚构文学作品,关注青少年生活和上海城市变迁,并致力于旅行文学的创作。长篇小说《鱼和它的自行车》曾获得中国女性文学奖,非虚构作品《独生子女宣言》获得中国人口文化奖。作品已在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奥地利、瑞士、越南和印度以及俄罗斯等国家出版发行。

书籍目录

壹·莲生
引子
1.我的童年在平乐
2.死亡的扑击
3.二我轩
4.苦闷少年
5.15岁:人生应该为何?
6.向着信仰
7.道合意聚的延安
8.获得信仰的粮食
9.甄别理想主义者的赤诚
贰·阿玉
1.人殓间外的小树开满桃花
2.死去的标志:“咔啦”一声
3.“我已不信”
4.红绣鞋,大红抱
5.心悬一发
6.垂垂欲坠时,团团相守夜
7.甜味花
8.归去
9.快跑,阿玉

编辑推荐

  红色书生的父亲,一辈子投身于党的情报事业,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终身守护宗教般纯洁的革命信仰;一生未嫁的姑姑,早年孤苦伶仃,失去了对菩萨的依赖,将要告别尘世时,她的恐惧是:灵魂将要到哪里去安顿自己?  作者陈丹燕第一次踏上故乡广西平乐的土地,追随父亲和姑姑,开始寻根之旅缮。

作者简介

红色书生的父亲,一辈子投身于党的情报事业,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终身守护宗教般纯洁的革命信仰;一生未嫁的姑姑,早年孤苦伶仃,失去了对菩萨的依赖,将要告别尘世时,她的恐惧是:灵魂将要到哪里去安顿自己?
作者陈丹燕第一次踏上故乡广西平乐的土地,追随父亲和姑姑,开始寻根之旅缮。

图书封面


 莲生与阿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6条)

  •     昨天下午,在太原温暖的夕阳中,我终于看完这本书。这本书我看了很久,之前是因为心不静,放在枕边数月,也只是翻动了几十页而已。但这个国庆我终于能够沉下来心来认真去看,一点点随着平乐的节奏,莲生的思想转变,阿玉的人生悲剧去细心品味,我看到的是一出悲喜剧。一个有信仰的莲生,和一个丢失了信仰的阿玉。他们是姐弟,在晚年病魔缠身的时刻里住在同一家医院,莲生对身后事的安排平静而淡泊,每日谈论的并不是自己的病情及痛苦,而是乐于与病友每日雷打不动的聚集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这就是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光。他信仰的共产主义理想时刻在他心里,是一座不倒的丰碑。他明白共产党人是不完美的,也会犯错也会做错事,但他始终相信共产党人具备有自我修正和自我改正的能力,他从解放前一路跟过来,看到了它的不完美,也看到了在不完美之后政党还拥有着勇于自我批评和修正自己的意愿及能力。他做了一辈子情报工作,看到了太多忠贞与背叛,看到了很多共产党人身上宁死不屈也要捍卫理想的闪光点,当然也有很多人性的弱点在威逼利诱之下的屈服,莲生从这些人身上,坚定了自己要做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决心,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非难,他的理想始终不曾改变。不是为某个人,是为了“主义”。这种理想崇高而纯洁,是从战争时期的血雨腥风中萌芽而来,也是从幼时的草根到长大后的知识分子转变后享受到的精神力量中而来。莲生多么幸福。他从无所惧,看淡一切虚幻的物质,活在自己富足的精神世界里,无比满足。阿玉是莲生的姐姐。在病重的时刻,每晚睡不着觉,离不开人,需要亲人时时刻刻的陪在身边,她健康时,原本是一个极为他人着想极善良极自立极不愿给人添麻烦的人,但在最后时候,她恐惧于不知该何处去,不知能将自己的灵魂安置在何方。在她十八岁之前,她信菩萨,在平乐的天后庙前,她虔诚而努力的生活,摆着自己的针线摊,不分日夜的工作,她尽力养活自己的弟弟供他上学,供自己生存,她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做坏事,菩萨会来救她,会保佑她。但在她十八岁那年,天后庙的菩萨被打倒在地,庙里爬出了无数蛀虫和蚂蚁。菩萨已经自身难保,又怎能普度众生。最难过的事情不是菩萨的无情,而是菩萨的无能。也许从这个时刻起,阿玉就彻底丧失了自己的信仰。除了菩萨,她不知道还能信谁,现在,她已经什么都不信了。这个没读过书的女子,一辈子没嫁人,一辈子是姑娘,艰难的靠自己的双手做针线活儿养活了自己和弟弟,不到40岁就白掉了头发,无所信,无所靠,就这样过了一辈子。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每晚梦见黑无常想来带她走,梦见已去世的奶奶来召唤她,她无法入眠,想尽各种刁难办法赶走陪护的小阿姨只希望自己养大的晚辈孩子们陪在自己身边,大家都不能睡,她必须时时刻刻感受到他们的存在,才可安心。因为当她闭上眼,她不晓得她的灵魂会被谁带走,会归向何处,无处安置。她撑了一辈子,做了一辈子照顾人的大人,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变成了一个小孩子,任性而倔强,只因她心存恐惧。一直对这里面的一个镜头印象深刻。阿玉在来到莲生解放后的家里以后,其实物质已经很充足,无所缺。但她却仍倔强而固执的往自己的床底下塞上各种瓶瓶罐罐,里面装满了干粮,她心里一定存有特别深得恐惧,恐惧有一天,灾难再来临,或者莲生家不要她,那她又该往何处去,她存着这些粮食,是希望自己能有所依,能够活下来。我想象着这个场景,眼泪就忍不住想要掉下来。同时我也忽然感到特别害怕。说到信仰这个词儿,矫情么?我不觉得矫情。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人都没有自己的信仰,信仰说到底是个形而上的虚幻东西,但它又是非常强大的精神力量,是黑夜里唯一的光,可以照亮每个阴暗角落,是一个可以令软弱的人可以变强大、无知的人愿意去求知、贫穷的人可以变富有的强大精神力量。可我有么?我信什么?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信。宗教?主义?统统都不信。我甚至不信自己。我爱好一切阳光的东西,有意识屏蔽一切黑暗世界里的信息,看不了恐怖电影,接受不了血腥镜头,听不了悲惨故事,这其实一点儿也不好,因为我恐惧那些东西,我害怕他们,说到底还是因为自己内心不够强大,我是有所惧的,这多多少少,还是因为自己缺乏信仰,缺乏一种支撑自己不去害怕世间万物的精神力量。我多么希望自己也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不管是菩萨,还是上帝,只要自己的心灵有所皈依,能令我不害怕,无恐惧,能鼓舞我一直坚强善良的活着,就好。
  •     仍然是用缓慢的速度读完了《莲生与阿玉》,好像这两个老人的一生就在一页页翻过的书页中悄然过完了。无论是莲生一生的跌宕起伏,为信仰奋斗终生,还是阿玉的恪守纯贞,失去信仰,临死前巨大的恐慌和不安,在合上书本的时候仿佛将他们都留在了一段不属于现在的岁月和光线里,安放好,保留好。我不知道,我们在有生之年里是否有那个陈丹燕和女儿太阳都在等待的那个时刻出现,那个可以让自己和盘托出的时刻。那是信仰降临的时候,可是没有那么多幸运的人,真的可以得到信仰之神的眷顾。莲生走南闯北,从贫苦的童工走上革命的队伍。他找到了信仰便再也没有动摇过。无论是行军中被“利用”,还是文革时候被误解,他都没有改变,成为一种信徒。他所有吃过的苦仿佛都因这信仰,变得值得,变得通透。也正是因为这种坚定,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他表现出发自心底的豁达,并且可以清谈自己遗体的处理方式,辩证思考生与死的意义。这样来看,莲生是一个多么幸运的人。最幸运的是,他认为自己做了非常对的事情,一辈子都如此。没有自我否定的人生,不就是值得歌颂的人生吗?可是可怜的阿玉,这个去世时九十七岁高龄的处女,从家境不允许她出嫁,到看到自己外婆的命运让她不敢结婚生子,再到终其一生为照顾弟弟的子女几代人走向衰老,从相信菩萨到发现菩萨不过都是泥土,连自己的保佑不了而丧失信仰,到临终时对生死不能释然,苦苦纠结,她的一生就像是一个被遗忘了的篇章,拖沓长久,但是无法完满。看到阿玉几次挣扎于生死边缘的章节,看到那些因为恐慌而乖张诡异的各种语言和行为,突然又开始有那种几年以前一直纠缠我的苦楚念头,那就是人生的荒谬。想到那段时间,因为奶奶的突然去世,我好几个月都不能平复,神经质一样脑子里成天做各种假设,不停地想,不停地推翻,再不停崩溃,然后再自我安慰来平息这种波动。总是想着在她生病的过程中如果改变了哪个细节,是不是事情就会有转折,就会是另外一个光景。每个可能的过程都试着在头脑中改变,然后想接下来的过程。那根本就不是面对生老病死的所谓正常心态,除了感情上,在思想上都开始发生改变。这种不断往复、日复一日的纠缠直接消磨了所有的激情和意志。被臆想打败,同时也被现实打败。这和阿玉临终前的挣扎多么相似,她知道自己马上就要死去,但是不知道“死”是一种怎样的过程,也不知道死亡之后面对的是什么。所以要所有的亲人时刻在她身边才肯安心,只有她看到这些亲人才觉得自己没有死。我想大概很多人都是这样,并不是害怕死掉了,而是不知道这到底对自己而言是怎样一种意义。可能这就是没有信仰的人的悲哀,无论是天国还是极乐世界,甚至是共产主义,抑或是其他什么,如果有信仰,就不会有这种没有着落的恐慌感吧。或许我比阿玉轻松的一点在于,她是面对自己的死亡,而我是面对自己的亲人。她改变不了将去赴死的事实,所以在不断走近的过程中接近疯狂。所以,看阿玉的故事,心里一直非常沉重,但是从来没有哭过。好像因为这种纠缠而流的眼泪,在那几个月里已经流完了。它们让我们揪心,可是不是伤心难过了。总是要经历亲人的离开,以后还要面对自己的离开。这是不可避免的过程,但却很可能是一个永远没有办法准备好、只要发生就一定崩溃的过程。这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吗?无论怎样过一生,最后都没有办法面对结局。一世温和善良、勤劳吃素的女子,陈丹燕说,她一直都认为,如果阿玉不上天堂,那就没有人能上天堂。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在生命尽头仍有如此这般的恐惧不安。这不是生命的荒谬又是什么呢?和孙小印讨论起这本书,讨论起死亡,她说,她宁可生于战乱年代死于战场,或是为亲人朋友去死,也不想看着自己慢慢衰老死亡,面对种种分离。我知道这不是侠客梦,这也不是大无畏精神,我觉得这就是思想本能中的恐惧。所以我们才都希望世界末日是真的。因为有太多问题,似乎只有世界末日才能解决,别无他法。我们都不知道,那个信仰的时刻能否降临,甚至都不敢抱有这样的幻想。可是就是这样,什么都没准备好,还是迫不得已要一步步往前走,无可奈何地边走边害怕,边害怕有时就边自我安慰。好像这样哄哄骗骗就能把这一生对付过去。
  •     已经很久没写过东西了,自从他从我的世界消失后,便放下了手中的笔,有点以此来证明我已经放下他的意思吧。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决定要写一篇书评。其实也算不上书评,只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些小小的感受。这本书包装的比较精美,里面有大量的人物景物照片。我尤其喜欢的是它的封面,单一的白纸上写着古题的几个字:莲生与阿玉。如它书中的内容和内容中的那些人一样简单。莲生的一生是无憾的一生。他幼年过着穷苦的生活,给人做学徒,受尽欺辱。后来远居他乡,找到新的工作,入了党之后生活渐渐有了改进,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着。他的一生从始至终被一种无形的东西--信仰所支撑着。这个信仰是什么呢,我想是那个年代的纯粹干净的革命精神吧。那种革命精神如钢铁般坚硬,不会被任何东西所打倒。我不禁想起了书里莲生所吟诵的那首诗:“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趜、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徒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魂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莲生取了其中红色书生对这首诗最纯洁的解释。书中的阿玉是个典型的旧社会劳动妇女。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五十年照顾了作者极其儿女两代人,一生好像是在为别人活着。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身边的许多人。她和她身边的亲人关系极好,正是因为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的原因。她生前任劳任怨,临死前却像个任性的孩子一样叫嚷着让那些亲人们都来她的身边陪她。作者原来说她对死亡的恐惧是出于她失去了信仰,感到孤独。但是回顾她的一生发现她这一生的善良纯洁不都是出于对信仰最纯正和真挚的追求么。因此,作者相信善良的阿玉死后肯定可以入天堂。

精彩短评 (总计97条)

  •     她写她的父亲和姑姑,如何在艰难的时代成长,如何固守自己的信仰,如何跋涉过人生风浪滚滚得长河,如何给与后辈精神财富!
  •     是书正版,书面是复古型的,看着感觉还不错
  •     陈丹燕的书看过好多,喜欢这个淡然、细腻的作家,这本书是写她的父亲和姑姑的故事,关于信仰的事,很好看!
  •     这是我的陈老师
  •     特工莲生与姐姐阿玉
  •     阿玉的故事让同为女性的我很震撼
  •     为什么一定要逼人家写
  •     倒觉得无关信仰
  •     一花一世界。陈丹燕的笔触还是如原来那么令人身临其境
  •      高考后看的书,关于红色信仰
  •     总算完完整整地看完了一部陈丹燕的作品。对莲生的经历与际遇并无太多的深刻感受。对于阿玉,她详细地叙述了这位姑妈在病床上度过的最后一段漫长而煎熬的时光,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婆,曾经她也是像阿玉一样为她的几个子女和孙子女操持,只是几年前患上间歇性的精神病之后,一下子失去了从前的神采和元气,并且在日复一日的病情之中逐渐消磨了子女们的耐心,也折磨着自己,我对她也慢慢疏远起来,每年只是象征性地回去看她一至两次。终日躺在床上,房间很阴暗潮湿,踩在地上的木板就吱吱作响,声音沉闷而烦躁,八十多岁高龄的外婆几乎是在这间狭小的房间里度过这几年的光阴的,吃了就睡,睡醒就吃一点,连走出去晒晒太阳的机会都很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死神带走,以这种悲凉的生活状态来走完人生的最后一小段路,肯定是饱受折磨。陈丹燕的笔触很细腻。
  •     简直没法看
  •     自从翻开之后,就再也没后悔借它。书写的很细腻,尤其是关于阿玉的这一段,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上非常顺畅,由此也可见作者的写作功力。看完之后确实也让我有所思,在平常日子中,信仰似乎从不出现,也并不需要,但在某些生死,或者生命的重要时刻,浮躁和现实压力都会退后,只有信仰浮出来,那时候,它是那么重要。某些人很快找到了信仰,但有些人却终其一生都找不到。不管它是什么,有信仰终究时间幸福的事。
  •     关于亲情 战争 信仰的一本书 莲生与阿玉 看的过程里频频无端落泪 仿佛看见莲生和阿玉都还是年轻时候的样子 人生路上那么多的坎坷 都是可以坦然的走过的
  •     泪流满面地读完,内心充满悲怆。渐行渐远终将离去的至亲,永远回不去的精神家园,人世之悲苦苍茫无可奈何,谁也逃避不了。心内一片冰凉。
  •     这是一本很用心的好书 我很庆幸我能在这个时候能看到这本书 我们现在的人日子过得太舒服了 反而总是为了些琐事抱怨 我们总是追求那些物质方面的享受 甚至不能够静下心读一本书 那些霍乱时的人们虽然食不饱 穿不暖 他们的精神比我们要充实得多 因为他们心底有着可以支撑他们挨过一切信仰
  •     故乡之于中国人,仿佛是心之念之的灵魂所系,如同风筝的线轴,时时系于游子心头。无论漂向何方,心底总有那么一丝挂系。游历世界20余年后,作家陈丹燕回到父亲的故乡广西平乐,“看到”父亲和姑姑旧时的生活。于是就有了《莲生与阿玉》。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陈丹燕对故乡的追寻,其实与乡愁并无太多关涉。故乡于她,无疑是淡漠的,更多是模糊的地理概念。写下《莲生与阿玉》一书,与其说是纪念,不如说是追寻——追寻自身血脉的起源,毕竟唯有亲人的生活痕迹,才足够真切,足够牵动游子的心。她循着父辈的足迹,在记忆碎片中回溯:孩子们的笑脸、祖屋黯旧的厨房、祖母坟墓的遗址、莲生少时游泳的码头,文字在父辈的回忆与现实的观照中交织缠绕,渐渐重塑出亚热带阳光下这座古老而颓败的小城。
  •     這不僅是信仰的事,而是我們對上一代人的了解、對我們探求未知領域的探求。 感動!
  •     书主要以莲生的信件和作者所记录的阿玉的言行来回到那个过去。其中作者还拍了莲生曾经呆过地方遗址的照片用来莲生的信件作对比。更能体现出那个时代的人所作出的选择以及所成就的命运是多么不同。
  •     诡异的书,极当代布尔乔亚的文风和及干燥凛冽的历史,彷佛苹果干上结出了一条体液丰盈的蛇。
  •     很小的一本书 期待
  •     反正就会想想死啊什么的
  •     上一代人的故事,他们在历史舞台渐渐淡去,却仍用自己对信仰对生命对生活的真挚纯洁不懈追逐影响着下一代甚至下下代对人生的态度。写阿玉部分之笔调情感读起来好于前半部分关于莲生对共产党的毕生坚贞信仰。
  •     读阿玉老年以后的种种,我老是想到我80岁的外婆
  •     价格实在,正版,很喜欢
  •     不太喜欢书脊的那些人像,显得不够雅致。
  •     很久没遇到这么喜欢的一部作品了,点个赞!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只是时间把我们左右了而已。阿玉走好!莲生走好!
  •     追问生命的意义 一本有思考的书
  •     一如继往的喜欢陈丹燕。这本书是写她的父亲和姑妈。
  •     家人自传,没游记好看。图太多。手写部分,看得累。
  •     莲生,我喜欢的一个名字!
  •     先知死而后知生。也是看了这本才知道为什么陈丹燕会出现在那一场白先勇的讲座上。
  •     额,竟然是作者家史,看名字以为是爱情故事的,好吧,不打分了。。。
  •     描写与死神拉锯的脆弱生命以及对生者的冲击,我所看过的书中,除了周国平的《妞妞》,就是这本《莲生与阿玉》,都是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所写。《妞妞》是多年前看的,具体细节多半忘记,唯有作者无处不在的疼痛残存脑海。相对而言,这本《莲生与阿玉》,尤其是阿玉部分,大部分篇幅写到了阿玉徘徊在死神边缘的境况,但这种失去至亲的疼痛感似乎并不那么强烈,虽然读到最后一页时有下泪的感觉。我想这除了归因于作者干净清冷的文风,还有对生命和信仰的思考,让人对于魂灵对于精神多了一层审视,对我这个偏向唯心主义的人在写作上有种启发。对了莲生的革命信仰,在看了野夫的《乡关何处》之后,我曾是不信的。同样是出自身边亲友的亲身经历,追求同样的真理,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归途,革命并不如教科书上那么平板,充满各种可能,一如生命的无常。
  •     陈丹燕的描写总是很具有说服力 莫名的有坦诚和真实感
  •     没舍得拆封。万一缺页也认了。
  •     喜欢这本书的朴实
  •     还不错,帮同学买的,他好像很喜欢
  •     前半本对父亲的回忆水了点,后半本对阿玉的描写很感人,挺温情的小品。
  •     有关家乡的东西
  •     因为买的时候期望值挺高的,但是看过后觉得与对它对的高期望值不符,只是不符合我的口味而已,其实它不失为一本好书
  •     莲生与阿玉
  •     要看了
  •     写阿玉的那半本很动人,陈丹燕写阿玉,这个九十六岁的老处女的死亡观的时候说”原来一个人,即使她已经九十六岁了,当她滑向死亡时,如何安顿自己,仍是一个大问题。“突然被打动。
  •     在书店瞄上的这本书,开本较小,一直等个合适的价格,哈哈,终于等到了!
  •     可能是自身的原因,原本很爱陈丹燕的文字,现在看这本书,却觉得太个人化的叙述引不起共鸣。
    很不容易,从莲生社论式的语句中读出一个革命者纯洁的心。只能说,那是一段童话般的岁月,童话得有点脱离真相。
    阿玉,我的想法却是,事事都有度,不会取之不尽。一生的忍让,到临终前却作得像换了个人,是不是一种平衡?
  •     好久没看书了,没想到这本书竟然吸引我很快的看完了~
  •     信仰注定是一个人的事
  •     苦。
  •     如果一早知道是关于共产主义的信仰,我是不会读的~
  •     平乐古称昭州,文化氛围浓,二三十年代走出了很多爱国人士,可惜没有专门写平乐名人的书籍
  •     对作者有信心!
  •     让我思考自己的信仰的问题。
  •     坦白说,读不惯这种传记,总觉得有种难以放弃的自顾在字里行间。但出于对陈丹燕文体的喜爱,给了四星。
  •     关于“党”,特定的年代,会有特定的体现
  •     我觉得我最喜欢最有感觉的是阿玉的故事。这两年,像阿玉般的外婆和奶奶先后离开,在她们身上,我看到类似阿玉的信仰,死后灵魂都会去哪里的不解。我能体会到她们的害怕,但是对于何处安放灵魂,谁都没有一个安心的答案,活着的人会在这里依旧活着,唯是祝福和祈祷她们的离开她们的业都有一个接纳的天堂
  •     可能是已经没有了读这种断断续续散文的心境,但是作为广西人,里面人物的特征还是很认同的。
  •     读得流泪,放不下
  •     连生,没有后面的阿玉感动,我更喜欢后面的阿玉,不过这本书太厚太小了,看了书的三分之一,书就点打不开了,因为太厚,可是书太窄,看得非常费力,下回希望改版,而且字很小哦,好书这样出版有点浪费
  •     B座三层文学图书 I247.57/14434 读了3个小时,元旦周三早上七点到九点+十点到十一点。
  •     大致了看了一下,还没看完,应该不错,就是字小了点,蛮多手稿,只是觉得看不大清楚写的什么,这个让我蛮郁闷的
  •     听了作者的介绍才买来看的
  •     书的装帧很好,不管是纸张、设计、排版都很用心。陈丹燕的书一直挺喜欢,收到这本书大略翻了翻,里面还有很多配合文字的照片和手写字迹,内容不说,外观雅俗共赏。
  •     关于根源,还有坚贞的信仰。
  •     书挺厚~~
  •     老旧的时光浮现眼前
  •     护卫我的棱角
  •     关于信仰与正义
  •     我是陈丹燕迷,都喜欢
    信仰的故事,可惜我是无信仰者
  •     喜欢阿玉的部分
  •     莲生一颗赤子之心啊
  •     书店看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装帧设计很有感觉。当当拍下后,内容读起来也非常的过瘾。我喜欢读故事,我喜欢读生动的故事,我喜欢读有深度但不晦涩的故事。除了结尾处,作者的小资情调让我觉得稍稍与本书的整体风格不搭界之外,别的都给100分。喜欢。
  •     软且润
  •     关于信仰
  •     其实生命真的很苦。
  •     娓娓道来的故事,黑白世界的照片,读来阅不释手,读后思索良久。恰逢最近肾结石待了几天医院,对生活又有了更深的感悟!
  •     在读书中感悟。
  •     人生必须面对的死亡,以及有关联的信仰,人活着的支柱等等,其实无关乎年代和环境。
  •     喜欢陈丹燕的文字,她的书都买齐了,喜欢.
  •     所谓信仰,所谓落叶归根,都不过与此。
  •     有共鸣,有对爷爷那辈人的感受。好一本写广西的书
  •     被书名吸引的,待细读,感觉不错
  •     家族史的一种写法。
  •     想给姥爷看·
  •     思考人生与信仰!
  •     始终跟随你慢慢到老
  •     莲生的日记真诚朴实而节制,理想主义者的延安。阿玉的最后时光让人心疼。陈丹燕的文字有时还是腔调太重,就像执意于回平乐寻找宗亲旧影这件事本身。莲生与阿玉那一辈的人不看重这些,但是现在的人,也只有靠寻找才能想象自己从哪里来,才能企图与这个世界多一点关联。
  •     大学时候看的,因为这本书爱上了陈丹燕,又看了她好几本书,觉得这部是她最好的一本书~~~
  •     从上海系列开始就相信陈丹燕的故事。。。
  •     开本小小的书却很厚实。翻阅时应该不太方便,觉得把它的开本增大一倍,厚度也就可以降低一半了。稍稍翻看了,内容不错。广西师范出版社也是我喜欢的出版社。不管装帧如何,起码内容上可以放心购买。
  •     八十年代莲生的衣着令我想起爷爷,那一代人的信仰已不可复制;同作者一样,介于莲生的唯物主义与丧失信仰的阿玉之间,我仍相信故乡是一种信仰,一种落叶归根的安然。
  •     小時候看 布老虎叢書 的時候 有一個叫作藤井樹的提過陳丹燕 好像是這樣的 我就記住了
    在微博上關注陳丹燕 很喜歡她呢 感覺純文學的人不多了 陳應該是一個吧
    蓮生與阿玉 非常厚 封面很漂亮 簡單而且給人純粹感 手寫字的圖片很喜人
  •     莲生与阿玉:关于信仰的事
  •       我其实并不知道,为革命和民主理想而大声辩驳,四处奔走,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那些人,究竟是否存在过。影视剧因为太煽情而失真,史料因为太平面而静默,一个时代的灰飞烟灭,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快,后来者只能从支离破碎的残片中管窥一隅。
  •     有关信仰的故事,为我在追求信仰道路上增加推动力。
  •     完全不符合我对陈丹燕一贯的期待,或者说是我个人不太喜欢这样叙事方式的书吧,不喜欢这样赤裸裸的把一个人的肉体活生生的展现在你的面前,连口里呼出来的热气都给你闻到,此时你反而无从下手去了解和认识这个人。这样模糊的让人无所适从的作品真是。。。 仅有的一点感触是,中国最后一批有着强烈信仰和简单崇高目标的人们已经死了,现在真的是另一个时代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     “信仰”是我看完这本《莲生与阿玉》最深刻的两个字,人生短短数十载, 我也已过去了20年,岁月飞逝,但从前却都没有问过自己:我的有没有信仰?信仰为何物?这种疑问深入心灵,现在的这份花样年华,大家都被俗世的浮夸所包围着, 很少能在安静的夜吹着醉人的风望着窗外迷人的景,最自己的内心问一句:执着。朋友说了一句让我也感同身受的话: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了。其实生活是被输入收银机的条形码, 每个人都是在不停的复制和他人相同的人生,在能把握的现在我愿为我的执着,坚持,不同而买单。因为那些都证明了我曾活在我的曾经,并会毫无保留,全力以赴对待我的现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