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离家出走的女儿》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致我离家出走的女儿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544711715
作者:乔治·毕晓普
页数:183页

母亲的爱情故事能否打动女儿?

作者:西 木青春期教育,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考验着中外家长。  小说《致我离家出走的女儿》是对青春期教育的答卷:面对十五岁的女儿的叛逆,母亲劳拉的一个耳光打跑了女儿。在等待女儿归家的几十个小时里,劳拉动笔写了一封给女儿的信,叙述了自己少女时期的一段往事。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更像借此家书,展现一段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小镇青年的爱情故事。  劳拉中学时代爱上了蒂姆。蒂姆的父亲开的修理店竟然接受黑人顾客,这在种族隔离年代简直是大逆不道,他家受到小镇人的孤立。蒂姆母亲的病也拖垮了这个家,在她病逝后,他们由小康坠入贫困,搬入房车中。  他俩的恋情遭到劳拉父母的强烈反对,为拆散他们,劳拉父母把她送到圣心女子学院学习。遇到强大阻力的爱情更加热烈。他俩的通信受到玛格丽特修女的暗中支持。劳拉逐渐融入了学校的生活,并成为校刊的主力,这让她的世界开始变得广阔。蒂姆为了改变贫穷的命运,参了军,并被派往越南前线。两人在迥异的环境中渐渐产生距离。蒂姆想退伍后有了钱娶妻生子,劳拉则恐惧这种毫无前途的婚姻生活。劳拉的热恋渐渐降温至平淡,并和一个富家子约会有了一夜情。恰在此时,传来蒂姆战死的噩耗,蒂姆的最后一封信仍对劳拉深情款款。受到自责的劳拉,把“在我死后,只会更加爱你”文在身上。这一行为在学校里引起轩然大波,劳拉面临被开除的处境。同学们用文身和静坐来声援劳拉,最终取得胜利。  当劳拉的信写到这里,窗外传来停车声,女儿回来了?  青春期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早恋。幼稚的爱情往往遭到家长的反对,因为这种爱情太单纯,离婚姻又过于遥远。大多数家长都会像劳拉父母那样强烈反对。其实家长应该明白,这时的爱情应该因势利导,如果强制其分手,反倒适得其反。爱情的成长离不开其生长的环境,环境变化了,差异就产生了,爱情往往无果而终。  劳拉父母的教育虽然简单粗暴,但改变环境的做法的确收到了效果。也许这给做父母的人的启迪是,放手让孩子成长,不要过多干预,孩子会自己找到方向。  这部小说强烈的社会批判性是,国家机器发动战争,用欺骗诱惑的手段,让男孩们甘心入伍,最终成为炮灰。无论是那时的越战还是劳拉写此信时的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都是如此。劳拉还在十五岁时,就对这套骗人话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军官描绘的舒适的部队生活,劳拉说:“那些都只不过是毫无意义的骗人的大话。那些都是他一早背熟了的套话。”战争留给劳拉的伤痛,让她几十年后对伊拉克战争有着同样的愤慨——“母亲们不为自己的伤痛哭泣。她们的眼泪是流给被折磨的儿子们,被射杀的丈夫们……”  蒂姆在信中描写的越南战场生活,也非常灰暗和消沉。无辜而死的越南平民,一天到晚战战兢兢的美国大兵,交织成一幅地狱般的图景——“那些老兵们声称他们一眼就能看出,那些刚从军用飞机上走下来的新兵能活几天;他们的眼神,或是一个犹豫的步伐马上就把他们出卖了。”蒂姆描述的在越南的日子,与劳拉青春飞扬的校园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自己背叛了爱情又无从忏悔,死去的蒂姆如同信仰般的对劳拉的爱,成了劳拉心头的十字架。蒂姆出国之前曾把劳拉的名字文在身上,而在他死后,劳拉只有把勃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的诗句文在身上,才能用肉体的痛苦,纪念心灵的创伤。  我很怀疑,劳拉写这封信,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爱情,还是要女儿明白自己和她心心相印,也曾有过叛逆的少年时光。用这种方法来换得女儿心,估计作用有限。女儿能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不同人生吗?你能让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理解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爱情吗?不太容易吧?所以,我宁愿把这本小书看做一本爱情故事,而不是探讨教育的小说。

一封信里藏着的一个好故事

正如译者所言,读完这本书以后,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写这本书的人并非一个母亲,而是一位男性作者。不得不承认,这位先生对于青春期孩子的了解,和对于身为母亲的女性心理的感同身受,读完整个故事只花费了我半个下午的时间,因为流畅的故事让阅读自然而然变得愉悦和快速!故事情节的迭荡起伏,如果不是因为译者是池莉之女而破例先读了前言,在读完本书之后,我一定会认为这是由一个母亲所写,所写的故事也或多或少有她亲身经历的部份,难以想像,这个故事是完全虚构的,它就像是从来都在那儿的一个好故事,被作者发现了一样!那么自然,看不到刻意,也看不到虚构的痕迹,如一朵文学路边的野花,在晚风中摇曳……推荐给家长们看,也推荐给青春期的孩子们看,因为这封信里藏着一个好故事,它让你回味,也让你懂得……

两代人的沟通

两代人的沟通文/苏七七书名:《致我离家出走的女儿》作者:乔治·毕肖普译者:吕亦池出版:凤凰出版/译林2010年8月版十五岁的女儿想春假期间去佛罗里达旅游,父母拒绝了她——“随后而来的是一系列争吵、叫喊和咒骂”,妈妈给了女儿一个耳光,女儿离家出走了。这是家庭题材电视剧里常见的一幕,貌视风平浪静的日子里,青春期孩子与父母间的微型战争在永无休止地爆发与蔓延。一方觉得“我已经长大了”,另一方觉得“你还没有成年”,一方迫不及待地要去冒险,另一方偏执地坚持保护罩使用到期的那一天。而且人类都很善忘,当女儿时希望妈妈开明自由,当妈妈时希望女儿听话懂事,当过逃犯的人当起监守来,有时候还分外给力。这本小书,《致我离家出走的女儿》,是以一个妈妈的口气写的一封长信。她叫劳拉,大概四十多岁,从书中的侧面描写来看,住在有草坪的房子里,两辆车,典型的中产阶级,在教育上也尽力地按照规范尽到责任。但是女儿还是从穿蓝色连衣裙的小天使,长成了涂黑眼线打眉环的朋克少女,跟父母的话越来越少。去哪里?外面。跟谁?朋友。什么时候回来?晚一点。这是怎么回事?在女儿离家出走的一天一夜里,妈妈开始给女儿写信。倾诉是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她一边焦虑不安地等女儿回来,一边回忆自己的少女时代,那些她从来没跟女儿说过的往事。看她的回忆,当年的她比女儿更问题少女,早恋,早早品尝禁果,初恋男友上了越南战场,她读高中时一度迷失了下自己,跟另一个男孩有了性关系,然后是自己声名狼籍,男友战死越南,70年代作为一个天主教女中学生的她在腰下纹了一行字:“在我死后,只会更加爱你。”这是男友给她的信中的话。这个文身引发了一场校园内的小革命。但最后一个修女保护了她,她没有被开除,还是上了大学,并且走上了现在这条生活道路。如果当时被学校开除了呢?她会不会还是现在的她?走向主流与走向边缘是不是存在某种偶然性?并且互相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妈妈的信里没有思考这件事,能继续上大学是她的混乱青春的一个清晰句点,似乎从这个幸运的句点结束后,她就开始向着一个主流正常的人生进发了,在有了女儿后,她希望女儿也有一个主流的,明亮的人生,甚至把那些她走过的“弯路”都取消掉。这是一颗典型的,不希望孩子受伤害,不希望孩子的成长过程出现什么意外的,妈妈的心。但是,可能有一个孩子没遇到意外,没受过一点伤害,做电梯一样“哔” 一声到了十八岁,然后就能成为一个坚强的、有理解力的、能扛起责任的成年人了?事实上,这本书写得很励志,人生观的立足点也很狭隘,但它最好的地方——或者说妈妈在描述往事时最好的地方就是:有很好的理解力。她能理解生活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能以一种平等心看待贫穷与优裕的生活环境,能在人群中选择出值得珍惜尊重的朋友,能提醒自己保持一个有选择权的视野。然而,这些东西都是“历练”出来的吧,在孤独、羞耻与嘲讽中成长出来,当然,只有这些不行,她还有来自玛格丽特修女的默默的理解与帮助,有那些支持她的朋友。但是劳拉为什么没有成为一个玛格丽特修女式的妈妈呢?性格与看问题的角度有时极大地困缚着个人。似乎“我知道什么是对你更好的”就够了,“我已经吃过的苦你就不要再吃了”,这些东西都是似是而非的妈妈经,只有自己吃过的苦才能成为自己的营养,最重要不是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而是双方有过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因此,和孩子保持交流是当妈妈的最重大的任务,而不是给她最好的保护。互相交流生活中的故事,交流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交流烦恼与开心。与其逼着她走某条“正确的”道路,倒不如在交流中,给她一个宽松的,包容的,能看得更高远的世界。

两代人的心灵沟通

我是一个初中生,语文课本的第二单元主题“两代人的心灵沟通”真的是个很不错的主题。这本书是我在3月份,为学校组织义卖时看见的,义卖时就买下了。文中有一段话真的很经典,母亲说,她小时候想长大了一定不能像自己的母亲对自己那样凶 ,一定会将女儿当朋友一样看待——这和我爱母亲大师的想法一模一样···作者以一封信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和在女儿离家出走时的心情,颇为感人,也让我对一个母亲的心,更加了解。像我这样,还不能完全理解母爱的人,真应该看看!

一封更像是回忆录的长信

母女之间的关系,永远是个不过时的话题。当深深的母爱遭遇女儿因年少叛逆而忽视,不理解,甚至践踏时,母女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而且很难化解。书中的女儿因为和母亲争吵并且挨了一巴掌而离家出走。父母心急如焚。父亲四处寻找,每日战战兢兢。母亲则选择用写信,向女儿倾诉自己年轻时候的一切值得铭记的经历的方式,在焦急中度日,等待女儿回家。母亲的这封长信,详细、生动地叙述了她在做他人女儿、女朋友、学生、朋友时候的珍贵回忆。和初恋男友刻骨铭心的爱情;与心胸狭隘,专横无理,是种族主义者的父母的抗争、决裂;和修道院里的同为“施舍对象”的朋友们的珍贵友谊......母亲把她所经历过的一切与女儿分享。首先,她希望女儿明白,父母不会全对,他们确实会犯错误。但是有一点不用怀疑,他们的初衷只有一个,很单纯——为了子女好。再有,母亲这种毫无保留地向女儿坦露一切,甚至是埋藏在心底最深处的秘密的做法,也是希望女儿能放下心中那不应有的戒备和抵触,也把母亲当做朋友,当做可以倾诉心事的对象。很值得一提的就是本书的译文,相当的流畅和优美。加之书中内容本身感人至深,让人很快能够进入情绪,拔不出来。

虚构又矫情,但是很好。

译者序就已经点明,此书作者为男性,也未娶妻生子,故事内容完全虚构,灵感来源于梦境。即使是这样,读来的感觉也很好。书信体小说,书信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关键是在内容。可是,如果不是以书信的形式来表达,或许读来又没有这样的味道了。每个女孩子,或者说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与父母产生摩擦,争吵甚至于战火激烈后的摔门而出。同样,在这之后,又进入平稳期,生活继续,然后迎接来下一场战争。不断的重复又重复,直至被化解。说是化解,实质上是需要一方做出让步。要么是孩子真的长大了懂事了,要么是父母松松手不再管束那么多了。书名虽是《致我离家出走的女儿》,讲述的却是自己的故事。我想,把自己的过去毫无掩藏的讲述给女儿听,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对等的交流吧。只不过,还得等离家出走的女儿回家了才能看到这封信呀。哈哈,太矫情了,真的。


 致我离家出走的女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