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焦灼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心灵的焦灼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1
ISBN:9787532754571
作者:[奥]斯台芬·茨威格
页数:538页

章节摘录

  这个故事始于一件鲁莽行径,一件全然无辜的笨拙行为,或者像法国人说的,一件gaffe。然后我便试图挽回我干的这桩蠢事的影响。可是如果过于匆忙地想要修理手表的一个齿轮,往往会把整个表都毁掉。今天,事隔多年,我还说不清楚,我的鲁莽究竟在哪里结束,我真正的过错又从哪里开始。说不定我一辈子也没法把这事弄清楚。  我当时二十五岁,在轻骑兵某团当现役少尉。我不能说,我曾经对军官阶层有过特别的热情或者觉得自己天生该当军官。可是如果在一个旧式的奥地利公务员的家庭里,有两个姑娘和四个老是吃不饱的男孩围着一张伙食粗陋的饭桌等着喂养,那是不会去多问他们爱好什么,倾向何在,而是很早就把他们推出去就业,以免他们成为家庭包袱的时间拖得过长。我的哥哥乌尔里希,在上小学的时候因为看书过多弄坏了眼睛,他们就把他塞到神学院去学习。我因为筋骨结实,就给送进军官学校。一上军官学校,人生的道路就自动向前发展,不必再去过问。国家把一切都安排停当。不出几年,国家就按照规定的模式,把一个半大不小、脸色苍白的小子免费培养成一个长着乳毛胡子的候补士官,作为可用的成品,送到部队里去。有一天,正好是皇帝陛下寿辰,我从军校毕业,那时我还不满十八岁。不久我的领章上就缀上了第一粒金星,就这样我达到了第一站。从此以后,我就可以隔一段适当的时间,按部就班地自动步步上升,直到得了痛风症告老还乡。就是在骑兵部队这种开销相当可观的部队里服役的事也并不是我个人的愿望,而是我伯母黛西的异想天开。她嫁给我伯父是第二次结婚,那时候我伯父刚离开财政部到收入较丰的一家银行去当经理。我这位伯母既有钱又势利,她不能容忍在她的亲戚当中,有人也姓霍夫米勒,可居然在步兵部队服役,“玷污”她家的门楣。她这异想天开害得她每个月得补贴我一百个克朗,所以我一有机会就得俯首帖耳地向她表示感激涕零。到底在骑兵部队服役或者当现役军官对我自己是否合适,这个问题谁也没有深思过,我自己想得最少。只要一骑上马鞍,我就怡然自得,我的思想从来也没有超出过马脖子以外。  一九一三年那年的十一月份想必有一道什么命令从一个衙门传到另一个衙门。我们的骑兵中队便一阵风似的一下子从雅罗斯劳调到匈牙利边境的一个小城去驻防。我究竟是不是用真实的地名来称呼这座小城,全无所谓。因为同一件军服上的两粒纽扣也不可能比两座奥地利外省的驻防小城更加相似。无论在此在彼都是按照规定拥有同样的设备:一座军营,一个练马场,一个操练场,一座军官食堂,外加三个旅馆,两家咖啡馆,一爿点心铺,一家酒店,一家简陋寒伧的歌舞剧院,献艺的是些被大剧院解雇的歌星,她们还操风流的副业,周旋于军官和服役一年的志愿兵之间。无论在哪里,服兵役都是同样的忙忙碌碌,空虚单调,每一小时都是按照一百多年来铁板的死章程规定得死死的,便是空闲时间也变化不大。在军官食堂里看来看去尽是那么几张脸,说来说去还是那些话,在咖啡馆里打的还是那几种纸牌,玩的还是台球。有时候我们觉得奇怪,亲爱的天主竟然会有心思,至少让这么一座小城的七八百座屋顶上面布上另外一张苍穹,安排另外一番景致。  当然,我这个新的驻地和从前在加利西亚的那个驻地相比有一个优点:这里是个快车车站,一边靠近维也纳,另一边离布达佩斯也不太远。谁要是有钱——在骑兵里老有各式各样的阔少在服役,还有那些志愿兵,他们有的出身名门贵族,有的是工厂主的子弟——只要及时溜号,就可以乘五点的火车上维也纳,然后乘两点半的夜车赶回来,他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上剧院,在环城马路上溜达,扮演一下骑士的角色,偶尔还可以寻芳逐艳;最最受人艳羡的人当中有几个甚至于在维也纳留着个小公馆,或者一个落脚地。凭我每月菲薄的收入,这种使人心旷神怡的风流插曲可惜我都无福消受。只剩下进咖啡馆或者点心铺成了我惟一的消遣,既然我觉得玩纸牌往往输赢太大,我就在那儿打打弹子或者再便宜些,下下象棋。  有一天,大概是一九一四年五月中的一个下午,我正好也这样坐在点心铺里和人对弈。和我下棋的碰巧是黄金天使药房的老板,同时也是我们驻防的那个小城的副市长。例行的三盘棋我们早已下完,只是因为懒得动弹,还坐着有一搭没一搭地瞎聊——在这个无聊的小窝里还能上哪儿去呢?可是谈话也没精打采,就像一支快灭了的烟卷,有气无力地冒着烟。这时候突然有人打开店门,一袭迎风飞舞向四下飘开的大裙子,夹着一股新鲜空气,把一个漂亮的姑娘带进屋来:这个姑娘长着一双褐色的杏仁形的眼睛,黑黑的皮肤,衣着讲究,丝毫不显得土气,主要是在这天可怜的平板单调的环境里出现了一张崭新的面孔。可惜的是这位俊俏的仙女对于我们这些满怀敬意凝神注视的人看也不看一眼,她迈着急促矫健的步伐,从铺子里的九张大理石的小桌旁走过,径直走向柜台,在那里马上订了十几个各式蛋糕和一打烧酒。  ……

内容概要

斯台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书籍目录

导言
心灵的焦灼
关于《心灵的焦灼》

作者简介

《心灵的焦灼》是茨威格惟一一部生前发表的长篇小说。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直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

图书封面


 心灵的焦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先前由于一直习惯了他的短篇,所以阅读的过程中,就萌生了急躁的心绪,不过自己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坚持把这本书读完。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在茨威格的擅长的心理描写下就变得有趣起来。整个架构没有丝毫的复杂的点,也没有什么悬疑的点,读者可以很简单的就了解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它采取倒叙的方式,先是讲霍夫米勒在宴会上,然后再从霍夫米勒通过与他人讲述这个故事。所以这个故事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形式。故事再配合茨威格先生的细腻的心理铺叙,亲切感,共鸣感,愈加强烈。霍夫米勒是个骑兵少尉,因机缘巧合认识了乡下富翁开克斯法尔伐的残疾女儿艾迪特,可是他没有想到艾迪特竟深深的爱上了自己,并不能自拔,甚至成为了她活着的信念,但是他霍夫米勒自己并不喜欢她。两情不相悦情况下,由于开克斯法尔伐的近乎恳求的相劝,医生康多尔的介入,事情便变成了一个悲剧。虽然我的梗概很简单,就这短短的几十个字,便把茨威格的行文思路给指出来。但是我能做到的事情也只是局限在这里而已,我永远不晓得在这条行文的线上到底发生了多少的插曲。里面的人物往往在事情发展的交叉路上,在选择上,有着丰富的心理活动,还有神态表现,当然也有语言表现。而这些也正是茨威格想要着重去表达的。他愿意费很多笔墨去描写,不厌其烦,就是为了让读者去理解他笔下角色的须臾的心情。不过,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没有感到一丝的赘意,相反,我读的畅快淋漓,恨不得身临其境,亲身去摸索主人公的身心变化,虽然这样不可能。他的行文在想象力上也很丰富,在表达主人公愉悦,沮丧,特别是矛盾复杂的心情的时候,他似乎都能找到恰当的比喻来表达其中的感情,而且还融情于景。这是十分难得,毕竟行文上一大段几乎全是心理的描写,而如果没有精彩的文笔还有适当的其他的描写间夹,便很容易让读者产生放弃阅读的想法。现在特别阐述一下关于书本里面描写主人公矛盾的心理的我的看法。矛盾是人类复杂的情绪的表现。矛盾在于取舍。你到底去还是不去,吃还是不吃,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些还是简单的双向矛盾,有的更为复杂。多向矛盾的意思就是主人公有更多的选取方向,但是他只能选取一个,而更关键的是主人公对每一个选取都不能够轻易放下,但是他只能选取一个,他在时间面前,在众人面前,他只能选择一个。所以这个矛盾的过程便变成了煎熬。艾迪特在写信给霍夫米勒的时候,这个矛盾的表现更为突出。一方面,她深爱着霍夫米勒,一方面她又羞于自己的残疾的身体。她觉得在他面前展露自己的残疾是一种煎熬,但是她却无可奈何。她又爱又恨,这种复杂的情绪也表现在了她的举止上。她自卑,她脾气暴躁,她快要疯了。“请您立刻把我上封信销毁!我当时疯了,完全疯了。我在信里写的一 切,全部不是真的。请您明天不要到我们家来!请您一定不要来!我在您面 前这样自轻自贱,屈辱可怜。为此,我必须惩罚我自己。所以明天您绝对不 要来,我不愿您来,我禁止您来!不要回信!绝对不要回信!请您忠实可靠 地毁掉我上一封信,每个字都忘得干干净净!请您不要再想它。”这是艾迪特在写第一封信给霍夫米勒的后的第二封信的内容,这些文字尖锐痛苦,一个矛盾的不知所措的姑娘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其实她真的不知道怎么做,她虽然很期待别人告诉她怎么做,但是这都没有。这种复杂的情绪甚至摧毁了她的理智。以至于读者在读罢这个插曲,而感到震撼。但是我们都不能为这可怜的姑娘做些什么。艾迪特用情至深,可是霍夫米勒却不能很好的回报她。她的矛盾也开始传染到了他身上。其实艾迪特的现状已经很好了,她有一个溺爱他的富有的父亲,还有体贴她的忠实的仆人,但是现实却没给她带来一双健全的腿儿。而她便因为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而折磨自己,甚至至死。她这样的复杂的心理引致下的做法不但让她的家人心力交瘁,也让霍夫米勒痛苦万分。她的家人知晓艾迪特的痛苦,但是他们都没能让艾迪特找回自我。他们无私的贡献自己的一切来满足艾迪特的所有欲望。可是这样的一味的奉献虽然极大的满足了艾迪特,但也害了她。她只会变得越发的不知足,而且越发的执着于她的残废的双腿,因为其他的点她的双眼都看不到了。而且艾迪特正值少女时期,情犊初开,这是她生理的影响,这个点也让她的矛盾更加厉害。其实我真觉得艾迪特需要的不是一个外科医生,而是一个心理医生。倘若心理上的问题不解决,身体上的问题即使解决了又有什么意义,行尸走肉般罢了。霍夫米勒其实是可怜的,他的初衷其实只是想着帮助她人,过些有意义的生活。可是他自己的踌躇与懦弱却让他深深陷进这个生活的漩涡里。他想过辞掉军职,远走他乡,但是康尔多影响了他,开克斯法尔伐也影响了他,他没有坚定自己的信念,后来他甚至想自杀。霍夫米勒的痛苦更多了。但他没有什么贵人,他大多时候只能靠自己。书本的结果,我并不喜欢,可能是我皆大欢喜的情结的影响吧。我本想着艾迪特的病会治好,然后霍夫米勒也会爱上她,然后一家子快乐的生活下去。但是这样的故事安排也太肤浅了 。身与心,之间,我认为心为上,身为下,只有根本解决了心的问题,才会有身心的位置。
  •     教室停电,一个偶然让我在图书馆最下层的书柜上看见了这本书,还好我有逛豆瓣的习惯,否则这本好书就轻易地从手中溜走了。而这一整天的偶遇,让人煎熬,煎熬却享受着。在人类自己的苦难面前,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鼓起勇气,与之斗争。而在别人的苦难面前,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给予同情。那同情或许是真诚的眼泪,或许是安慰鼓励的话语,或许是一个真诚的拥抱。但是在眼泪和鼓励的背后是你永远也无法感同身受的苦难,是一种无可奈何和心灵的煎熬。最令人愤慨的一句话就是: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想,这世界上没有谁能够准确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因为甚至自己都无法理解自己内心最微妙的感受。那种感受仿佛就像是风中的蛛丝一样,随着风的微微拂动,在空中颤抖,颤抖的让人害怕在某一个未知的时刻就崩断,就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和火焰。这种隐秘的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让人捉摸不透,于是在反复无常的心理变化之下,给予同情的人不得不小心翼翼,不得不要学会看最隐秘的肢体变化来猜测受苦受难者内心的变化莫测。所有的变化莫测和反复无常让人痛苦和疲惫,而这种痛苦和疲惫一旦无意识的显露出来,那颗被苦难和伤痛折磨的倍加敏感的心就会如同最精密的仪器一样,立刻,几乎是同时就能感受到那种可怕的变幻,然后受到比苦难更深的伤痛。在这个时刻,给予同情的人甚至可以说是刽子手,是谋杀者,只是用一种道德来伪装自己所做出来的暴行。“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看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她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这句几乎是从茨威格内心当中流淌出来的人生感悟,通过康多尔大夫的口中说了出来。我毫不怀疑世界上有利他者,可这些利他者绝不是抱有的高尚的纯粹的人道主义精神来关爱每一个需要关爱的人。他们的私心在于给予这种关爱和同情的时刻获得一种巨大的,高尚的快乐。凡夫俗子无法领会的快乐。他们通常被惯有“圣人”或是“圣母”的头衔,例如特蕾莎修女。我对他们致以真挚的敬意。  但圣人能有几何,大都数给予了同情心就已经觉得是至善至美的事情了。  甚是同意书中的观点:做人得好好控制自己的同情心,否则比麻木不仁危害更甚。  每个人都需要爱,可是需要的程度不同。而爱并非美女帅哥之专利。对很多年老色衰,丑陋不堪,被人遗弃,蒙受耻辱的人来说,他们更需要爱。因为爱人和被爱使他们觉得有理由存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正是他们的爱,带着毁灭性。疯狂而执迷,阴沉并痛苦,他们从内心伸出发出的哀嚎格外的让人震撼。  他们需要真正的同情,那是一种并不抛弃的扶持与鼓励。就如康多尔大夫从不抛弃艾迪特,也从不抛弃她的盲人妻子,更不会抛弃他治疗的每一个病人。康多尔大夫身上的同情才是真正的同情和爱。  毫无疑问,对于意志不坚定的人来说,同情代表着软弱。软弱代表着伤害。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  就如“我”一般,因同情而让艾迪特爱上了自己,然后又因为自己的软弱,拒绝,悔婚,等到终于下定决心承担一切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这就是软弱带来的伤害,更是肤浅的同情带来的毁灭。  我们作出的很多决定都在绝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力弱,就会被环境和流言左右,看不清真心。  而同情,在此刻实在是毫无用处的东西。  真正的善良是有能力的善良。真正的同情也是积极坚韧的同情,永不放弃的同情。能够控制自己内心的人,才应该具备这种正确的同情,否则,同情是一种伤害。  控制住自己,才能够给予别人。  可惜,小说最后的结尾让人惆怅,“我”再次遇见了康多尔大夫,这个唯一有资格审判我的人,唯一一个人能够让“我”在他面前羞愧。自己做过的一切还在,在哪不知,但仍在。  伤害还在,被伤害的人已经离去,想要说出口的道歉却已经没人在乎,这才是真正不可饶恕的罪孽。  正如小说结尾,只要良心有知,任何罪过都不会被人忘却。
  •     首先,任何一本着重心理描写的小说,读完都有一种令人如释负重的感觉,仿佛背着一大包超负的重物,跋涉了很长一段路。行文紧凑,刻画细腻,文采斐然如斯蒂芬茨威格者也无法令我挣脱这种沉重感。假如说古典小说以情节取胜,作者精妙的想象力、巧妙的构思和生花的妙笔是构造小说世界的三大支柱,那么开现代新局面的心理小说,无疑要求作者同时具备有内科医生对心脏精细掌控和脑科医生对脑部的了如指掌,每一个脉搏,每一次大脑沟回的颤动,都详细记录在案。于是,茨威格对“同情心”下手了,在他的书案上,“同情心”不再仅仅是出自人类本性的良善而表达关爱,这样的感情,其本身就带着很复杂的动机,也许是虚荣,也可能是负疚,还可能只不过是一种施舍,最糟糕的是三者都具有。作者创造了一个简单而独特的爱情故事,很好的解释了有一种爱情土壤,叫做同情心。然而,要是你事先读过茨威格的回忆录式的作品《昨日的世界》,你大概不会忘记,他笔下的一战前奥匈帝国乃至整个欧洲人们喜迎战争的到来时的当时富有感染力的爱国热情而今看来愚蠢无比的高涨的好战热氛,富有人类同情心的茨威格,明显的是加以强烈反对的。从这一点来看,《心灵的焦灼》不只试图解释爱情的错误的起源,也同时告诉读者,战争的错误的起源。故事可以这样把重心调整,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因为滥施同情心而导致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残疾女儿艾迪特爱上了他,他在无法回赠爱情而又因为同情心的阴差阳错,又跟艾迪特糊里糊涂的订了婚,最后的逃避行为又直接导致艾迪特的死亡。为了逃避罪责,也为了麻醉自我,霍夫米勒来到一战战场,开始一场毫无人性的杀戮。然而,请读者注意,正是因为发自善的同情心,一步步使一个正直的充满爱心的年轻人,慢慢地走向无情的刽子手之路。从这个角度来反思战争,反思人类文明,才是大师的用心所在,也是最值得为世人所探索的领域。绝对的善,有时候偏偏导致绝对的恶,偏偏善,又是人类文明社会最肆无忌惮,最堂皇冠冕的神圣的代表,致使,任何人都不敢抗拒它。殊不知,无节制的善,其本身就是一种罪恶。人类文明对恶有足够的界定和提防,对善,以及同在善一面的所谓正义、平等、自由等等,却缺乏任何抵御。有人说,多少罪恶以善的名义通行无阻,却没有人说,善往往与恶同行。难怪茨威格在中国能够获得共鸣,生活在中国的人们,都已麻木,看惯了这一切,也深谙这一切,并且大多数人熟络地运用这一切。正像书中精明的犹太人所做的,结构还不是照样毁了自己。

精彩短评 (总计82条)

  •     茨威格很成熟的一部著作,我在其中学到很多,心灵的启发和反思。
  •     对于单纯的人来说,偷情无疑是一件令人内心焦灼的事情,但那种喜悦和幸福感又令人欲罢不能,这就是偷情的魅力
  •     人的心灵是多么脆弱、嬗变,不堪一击却又值得歌颂。
  •     以高出定价好几倍的价格买到了这个版本 只想再一次用大块的时间沉浸茨威格的世界,感受焦灼、感受神经质,感受他借康多尔之口说出的话,感受人的情感之复杂是同一种情感不同维度不同层次间的巨大差异
  •     “不愿作出最后牺牲的不彻底的同情,远比暴力更加致人死命” 看时我比主人公更加焦灼
  •     同情心的焦灼
  •     同情地反作用
  •     相比短篇的精彩 此作大为失色 也不如变形的陶醉
  •     同情不是单方面的施舍,被同情的一方有着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     同情心的悲剧
  •     茨威格写心理真绝了。
  •     在900公里的行程驶过三分之二时,我看完了此书。开篇有十几页引言,身为作家的‘我’偶然认识了在一战期间获得过最高勋章的霍夫米勒。随着交谈的深入。霍夫米勒决定说出自己深藏了几十年的故事。二十五岁的少尉霍夫米勒在维也纳任职,事情开始于一次正常的社交。经人介绍,少尉参加了当地富商开克斯法尔伐家的一场交际会。少尉出于好意邀请富商的女儿艾迪特跳舞,然而少尉这个举动深深伤害了艾迪特,因为她双腿瘫痪。事后深感不安的少尉决定赔礼道歉,这个决定也改变了他和艾迪特一家的命运。年轻的艾迪特瘫痪后情绪变的喜怒无常,这让其父苦不堪言,看到少尉的到来让艾迪特变得对生活增添了希望。开克斯法尔伐想尽方法维持少尉与艾迪特的关系。然而艾迪特的情绪依然时好时坏,这让少尉身心倍感疲惫。大夫康多尔是书中最富理智的人物,他清楚的知道什么对于才康是真正有益的。康多尔与少尉进行了一段本书最为精彩的谈话也是此书的核心思想,即关于两种同情的理论。医生不在乎外界的看法,娶了一个双目失明的病人,康多尔知道只有这么做才能够彻底拯救她而且从未为此后悔过,这是真正的同情。而少尉霍夫米勒的同情只是怯懦和畏惧,并不是真正的同情只是心灵的焦灼。恰逢此时,艾迪特给少尉写了一封表达爱意的长信,这无疑是将霍夫米勒往绝路上逼。霍夫米勒决定离开维也纳,康多尔请求他只需要再坚持几天,而艾迪特的父亲为了拯救自己的女儿声泪聚下的恳求少尉。霍夫米勒的同情心又占据了上风,不过这是最后一次。看到艾迪特愈加疯狂的举动,他终于意识到这么做会害人害己,然而悲剧已经酿成。艾迪特在得知霍夫米勒已经离开维也纳时,选择了自杀,其父也在不久后死去。深陷愧疚中不能自拔的少尉投入到了最危险的前线。作战极为勇猛的霍夫米勒只是因为不肯原谅自己,渴望用疯狂的战争来使自己忘记他做过的事情。文章末尾,霍夫米勒道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只要良心有知,任何罪过都不会让人忘却。
  •     被同情绑架的年轻少尉
  •     完美
  •     喜欢茨威格的文风,喜欢那如水一样流畅的语言。刚开始看这本书,感觉还不错。
  •     读时可一气呵成,不太现代
  •     第一次看的是译为 爱与同情 的电子书版本,为了写毕业论文,重新看了一遍,发觉文字更美了,也许是张玉书翻译过程中也雕琢了不少吧
  •     爱和同情这个书名远远比不上心灵的焦灼,茨威格真是一个很厉害的作家 “这世上最恶劣的坏事的发生不是因为邪恶和残暴,而是软弱”
  •     不愧是茨威格,各方面的描写十分出彩,可读性也很强,只是结尾最该写的死亡与焦灼却草草收场,令人遗憾。
  •     茨威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从人物心理出发,表达了不愿作出最后牺牲的不彻底的同情,远比暴力更加致人死命。
  •     hope I can find it in Guilin. Feel less anxious when escaping. 7.2 "我年级轻轻,阅历不足,迄今为止一直认为相思之苦和爱情的烦恼是人的心灵受到的最厉害的折磨. 可是在这一刻我开始感觉到,还有另外一种比害相思,比渴望爱情更加严重的折磨,那就是违背自己的意愿而为人所爱.眼看自己身边有一个人在他情欲的烈焰上受着烧灼,自己却只能袖手旁观,既无权力,也无能力和精力把这人从烈火中拯救出来." 7.18
  •     稍有阅历之后,读书的感觉会跟以前有大的改变,作者表达的感受与思维有更大的部分能够理解,甚至完全带入。依旧是虐心的笔调,还是虐心的结局…不愿作出牺牲,不彻底的同情,的确比暴力还更伤人。
  •     还没正式看,但看了引言还不错。
  •     故事本身还可以,虽然看完第一章就猜到是怎么回事了。对两种同情的理解是真的不太能接受。
  •     心灵焦灼的人为了冷静下来,要么疯狂于狂欢,要么沉下心来读一本心理学或哲学著作。
  •     即便是长篇小说,节奏也是一起合成的
  •     我们作出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队自己的身份和环境的适应,这种依赖程度远远超过我们愿意承认的地步。我们思维活动的颇为可观的一部分只不过是自动地继续操纵早已接受的印象和影响。
  •     怒赞
  •     男神不解释
  •     同情的好处在于你能轻而易举获得感激的目光,被人认可在世上的价值。但假如没有愿意为之牺牲一切的勇气和决心,同情将会变成无法摆脱的另一层枷锁和烙铁。
  •     值得静下来好好思考的一本书
  •     好喜欢非常满意!
  •     作为茨威格稍有的长篇,情节紧凑,没有拖沓,最吸引眼球的始终系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够细腻!
  •     情节上倒没有步步紧逼,可字里行间充满着紧迫感,语言的浪花一波一波压的人喘不过气,焦灼焦灼。。。。对心理的描写真是绝了,大篇幅的心理描写,可见对人的把握非常深刻。
  •     茨威格的长篇仅有两本,而在他在世时的长篇仅此一本而已,因此值得珍藏阅读,这个系列的书装帧也非常好,很喜欢!
  •     印刷不错,就是这本书的内容感觉一般般,远远没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种细腻震撼的感觉。
  •     同情杀人。
  •     我还没读完,不过还挺好的,描写的很细腻。
  •     茨威格的小说看不厌,厚厚五百多页,一个晚上就能看完,不冗长,就像他自己说的,删去繁杂无关的片段才剩下精髓。现在再看他死后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变形的陶醉》,内容甚至更胜心灵的焦灼一筹。
  •     作为一个与主角同样软弱、易被同情心牵着鼻子走的人,这本书好几次读不下去,看着主角一次次地犯错又拙劣地为自己辩解,竟好像自己做错了一样跟着惭愧,倍受焦灼地读完整本书。心理描写太到位
  •     施与人者,天必与之。
  •     恕我短见,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的主要感情是:1.男主角少尉的这种由于根本性的软弱造成的心理剧烈波动很是真实,有种作者把主人公的情感放大了让我们得以一探的感觉;2.随着艾迪特对少尉表露出爱意,那种信里说着嘴里喊着不肯让任何人为她做出牺牲,不愿意少尉觉得难受的爱,在行动中的表现却是强迫少尉接受她。。那个时候,我确实是偏向了少尉一边的,觉得少尉就是被一种道德绑架了。那位父亲的做法也让人难受。我在读的过程中把作为第一人称的少尉的行为感受也在自己心里过了一遍的,认为少尉所受到的道德绑架不弱于他那致命的同情心。可能由于我是个软弱的人,我那时真心为着少尉难受,人情包袱什么的,碰见了一定要小心应对。3.第二点的感受是我感受最深的,但发现似乎没人有这同样的观点,在这里提出,也恐被指出“没有认真阅读。
  •     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不可多得的好书!!
  •     还在继续看,看过两百页啦。。喜欢
  •     同情杀人。正是那种迷醉于情感却缺乏彻底的牺牲精神和勇气的同情。她死了,被他的同情杀死。
  •     只要良心有知,任何罪过都不会被人忘却。
  •     好长的内心独白。终于在这半年间又读了一本这么厚的小说,中途想要放弃的念头层出不穷,最后终于看完的推动力也不知是什么。小说除却故事的本身,更多的是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身为读者的我得到了高于小说情节的心理解读。虽然这本书评分很高,但是作为小说,情节并不突出甚至冗余,结尾也是总结了所有人物的路线,而且说实话有些观点我也并不能认同,但在当年的时代大概也是正统的吧。综上所以只能给七分吧于我
  •     这大概是茨威格最擅长的 以致于我连句话都摘不出来
  •     心理描写极其出色。不过为什么连书评都在谴责少尉的怯懦而赞美“虽然身体病弱却是个个性刚强的烈女子”的少女呢?她一厢情愿而任性的感情付出正如伊索寓言那个老妖精,死死捆住少尉并把他从心里毁了的啊!难道是“你弱你有理”?
  •     书是好书,送给舅舅了,包装也很好看,满意。
  •     很好看,和他的其他中短篇小说一样让人沉醉
  •     懦弱的同情其实是最恶毒的伤害。如果做不到,那么干脆就不要开始。 逃跑带来的伤口,要远比从来就不在深的多。 我深深的明白。
  •     书很好看 但是译名感觉不如我看过的那本 以前那本译名是 永不安宁的心
  •     外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与我们相差太大,很多地方比较难理解。当然不是文字上的,而是行事作风上。
  •     情节丝丝入扣,引人入胜,爱不释手。。
  •     这个风格我喜欢
  •     2017.3.25 kw
  •     从《昨日的世界》开始喜欢茨威格
  •     Warm boy's tragedy
  •     太棒了。完全将心裸露。本来,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要求人不受环境、不受社会舆论、不受阶级成见的影响而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这就产生了许多悲剧,有的是因为屈服于社会舆论而遗恨终生,有的则是因为反抗社会舆论而遭到不幸。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违背众人循规蹈矩的设想,他就会害怕众人。
  •     心灵的 焦灼
  •     这本书挺好的,包装还可以,感觉比想象中要厚,呵呵。
  •     主题很好 但是篇幅过于冗长
  •     少女的死讯同斐迪南遇刺的消息在昨天夜里起飞 留下帝国英勇的军人,悲伤而怯懦 我有点讨厌茨威格。传记和小说都恨不得一口气在酒馆打烊之前跟你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哪是德语作家干的事。
  •     书很好,是新书,但一块送回来的另外基本都是开封的。
  •     译本挺好的
  •     爸爸推荐给我的书 找了很久 貌似有很多名字
  •     内容还没有看,在同样的内容的情况下,新文本译丛的书还是性价比很高滴~
  •     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
  •     代朋友买的,很满意
  •     对女追男时双方心理描写太到位!!
  •     文字有力,描写细腻,丰富。
  •     在通勤地铁上读完了这本书。折服于茨威格精准的心理描述,人的心灵那些幽微细碎又至关重要的细节都被他琢磨地淋漓尽致。
  •     震撼人心的作品。
  •     大量的心理剖析和内心独白,将霍夫米勒内心受的煎熬表现出来。同情心,可以拯救一个人,同时也可以毁灭一个人。不负责任不承担后果的懦弱的同情,所具有的杀伤力,无可估量。被奉为战场上的英雄恩霍夫米勒,却因自己泛滥又不负责的同情心导致了一个年轻残疾女孩一家的毁灭性悲剧。
  •     茨威格的书心理描写简直神了,这本还没看,应该错不了
  •     内容很好,稍微有些难懂,很多地方引人思考。
  •     读过的第一本茨威格长篇小说,非常精彩!
  •     如果便宜一点那就更好了
  •     火急火燎的看完整本书,只是为了一探故事的结局……结果如隐约感觉到的那样,还是以一出悲剧来结尾的……如果没有做好担当尽责的觉悟,不要轻易寄出自己的同情心,因为你同情的施予对象是个人而不是个物品,他/她是会有内心活动的,你是无法预料也无法掌控你的这份善意的同情最终会带来什么样的化学反应的。
  •     出乎意料的对胃口。
  •     他对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简直是太厉害了,把那种挣扎痛苦犹豫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肯定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