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消失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020085675
作者:[加]金·爱林
页数:253页

章节摘录

  仅是一件白衬衣,你穿起来就能那么酷;和你的乐队在一起,说说英语说说法语也那么酷。你是主心骨,维系着另外三个成员,鼓手卢克和一对来自西山市的亲兄弟:贝司手雷与哈蒙德电子琴键盘手马克。你会演唱桑塔纳和甲壳虫的招牌名曲,再将其和小威尔士、巴迪·盖伊的布鲁斯混搭在一起。我总坐在近后台的位置,望着满屋子的女孩盯着你看。有一次,一个男孩来邀我跳舞,我摇了摇头,夏洛特说我愿意,就把他拉走了。你充满爱意地怀抱着、轻抚着那把廉价的吉他,而我在幻想那双臂膀同样地怀抱着我。上半场演出结束,你下了舞台,坐到我身边,满场的目光追随着你落到我身上,那也让我喜欢。你穿黑牛仔裤,活力四射,因被大家目睹和我在一起而兴奋。重返舞台前,你凑近我的发际,说,我要为你唱一段。  舞台上,你解开一块鲜丽染布,亮出一把长颈双弦高棉吉他。你在一条长椅上坐下,一条腿搭在另一个膝盖上,把圆鼓鼓的琴身放在膝头。你朝观众看,开玩笑说,蒙特利尔的柬埔寨人大约共有十七人,我是其中之一。人们看着你的鬼脸笑起来。你把麦克风拉下来,对准双弦,说,但你们和我混在一起了。这种乐器叫加拜,我们要演唱辛西萨莫写的《别让我女朋友胳肢我》。你先弹了一小段美妙的旋律,左手指尖的每一片硬茧都在用力压弦、松起、在音品间顺畅滑动,右手舒缓地拨动琴弦。吉他、加拜和电子琴一齐共鸣,整个乐队玩出了二十种疯克电子节奏,你唱起夸张而性感的疯狂摇滚,全是你在金边时流行的时髦舞曲。高棉语令你神色自如,当你摆动身体、弹指拨出简洁的摇滚音符、猛烈扫弦,你的歌声滑入了五声音阶的布鲁斯腔。  你是个魅力超群的亚洲男孩,带着白人女朋友,还引吭高歌所有人闻所未闻的异国摇滚。年轻姑娘们被你阴郁又辉煌的流亡身世迷住了,夏洛特凑到我耳边说,瞧见边上那家伙了吗,他是个逃兵役的,他被你的新朋友惹毛了。屋子里的每个人都将视线锁定你。我也想拥有一段异国历史。你演唱了独家改编版的Ⅸ黑魔女》,一半用英文,一半用高棉语。接着你放下加拜,站起来,举起双臂,拍手鼓动观众。你说,这支曲子叫《名叫“不”的女士》,你用高棉语唱男人的歌词,又用尖细的假音扮演女人,谁也不知道那些词说了什么,但我们都能从你嘲弄的语气里领会到那是在模仿求爱和拒绝。人们跳舞、摇摆、狂爱着你。这一场快结束时,你说道,接下来是一首我用高棉语写的布鲁斯,名叫《甘蔗宝贝》。歌词大意是:宝贝,我尝不够你的甜蜜,我只是个剥自甘蔗、吮吸白甘蔗的男孩。  人们在笑,而你明白自己用高棉语和带着布鲁斯英语腔调的法语唱歌听起来有多迷人,你低头看着人群里的我,说,今晚我为这里的Visna而唱。  你拿起加拜琴,不再夸张地男扮女声,而用沙哑的嗓音唱起一首柔情的民谣。那是一首情歌,那是我第一次听到oan sarnlanh这样的词汇。演出结束,夏洛特说,我得闪了;我觉得他喜欢你。  这是前昕未有的事,有个男子将对我的浓浓爱意编织进了一首歌。  人们渐渐消失在城市的夜光里,留下空荡荡的椅子,以干奇百怪的角度簇拥在桌旁,每张桌子都留着啤酒味。我在门口等你,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有几个女孩也在等乐队收拾乐器、卷起电线、拆下麦克凤。我挑了个好地方等你,知道那里路灯的光晕会恰好铺洒在我的发间。你怀抱着加拜琴和吉他走出来,尽情的舞台表演余兴未了,你依然很兴奋。你把吉他放下,却依然抱着加拜,然后从背后揽住我,问,喜欢送给你的歌吗?  我说,Visna是谁?  Visna的意思是我的命运。那是我妈妈以前唱给我听的老歌谣,但我为你重新填了词。  我从没感到任何的禁忌,无论种族上的、语言上的、法律上的,都没有。一切都是动物性的感知,是音乐。你曾是我的磨难、我的痛苦、我的重生。我爱你的双眼,爱你歌声中柔情的探询。  那晚你和我在家门外的台阶告别后,我奔上楼去,冲向前门,丝毫不想破坏你魔咒般的魅力。但爸爸在床上叫住了我:你和他在一起的时间太多了。周日下午带他来见我。  我没回答。世人都不愿把爱情视为折磨,但我现在知道了,就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如果一个人坚韧到足以去爱,那就必须涅粲重生。  我们穿过圣弗朗索瓦·泽维尔大街上专给乐手走的后门,酒吧经理看到我俩就大笑着说,瞧你们多登对儿啊。他给了我们一支大麻烟,我俩并肩站着,望着外面的人行道。至今我都记得那个经理的脸孔,苍白,长了几颗痘,指间被香烟熏黄了。他对你说,你给我的加拜乐我都听了,伙计,那就是布鲁斯啊。随便带哪个乐手过来,我立马给他做场秀。  里面,有两个老人坐在门厅里,我们从他们身边挤过去,找了张靠近舞台的桌子。瘦巴巴的女大学生个个不戴胸罩,手持香烟,在充斥着啤酒味的室内吞云吐雾。这地方简直人满为患。那晚,人们兴奋极了,一个劲地等。酒吧里的灯光很昏暗,只有两盏聚光灯在两把木椅上照出微弱的光环。有个老人从后排往舞台走,在挤挤挨挨的桌椅间慢慢往前蹭。另一个老人拽着他的衣摆,拖着脚步跟在后头。你带着崇敬的口吻说道,他们来了。  ……

前言

  拙作能有中译本让我深感荣幸。译者于是有巧妙而优美的笔法。多年以前,我曾在中国生活过,在东北旅行、执教的岁月至今仍历历在目。即便在加拿大定居后,我依然和中国的老朋友、新朋友们保持联系,这让我非常高兴。我们都很幸运,能生活在沟通如此便捷的世界里,在这同一个世界里,我们还能阅读彼此的故事。我相信,文学能帮助我们彼此理解。  请允许我在此特别提到我的中文名字,我希望能用“金·爱林”作为小说出版时的作者名。这三个中文字听来很像我的加拿大本名。这个名字也是一种极好的纪念——我和于是在加拿大的班夫艺文中心商讨译作,那里群山围绕,绿树成林。至于“爱”,从很多方面来说,正是写作和翻译的核心。理解彼此也需要爱。  所以,读者们,感谢你们让我这样自我介绍,希望你们喜欢这个故事。  金·爱林  2009年6月于加拿大班夫

媒体关注与评论

  爱林以同一尺度描述了柬埔寨的美丽与荣耀……这是一曲摄人心魂的民谣。  ——《纽约时报》爱林的词句流畅而感性,意象层层叠叠,仿佛一位音乐家在构建完美的和弦。  ——《国家邮报》   金·爱林对文体充满自信,她的文体充满魅力……她描绘人物时带着现实却不感伤的笔触,在此过程中,她坦诚而优雅地揭示了深刻的人性。  ——《加拿大书评》   金·爱林刨造了超乎我们想象的佳句。  ——《加拿大文学评论》

内容概要

金·爱林(Kim Echlin),当代加拿大女作家,定居加拿大多伦多市。出版有《象之冬》、《达格玛的女儿》及《伊安娜:来自远古夏季的传说》等。《消失》是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获加拿大吉勒文学奖2009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奖提名,并2010年度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
于是,当代作家、译者。著有小说《六翼天使》、《同居笔记》、《事后》及《一只黑猫的自闭症》,散文《夜在窗外》与《慌城孤读》;译有《美与暴烈——三岛由纪夫的生与死》、《杜马岛》、《黑暗之塔》、《乐透彩》、《失落的秘符》及《迷失男女》等。个人主页:www.yushichina.com

书籍目录

蒙特利尔金边塔逊蒙特利尔史实及虚构后记

作者简介

法兰克福书展一举售出18国版权
美国最大实体书店大奖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10年度新晋得主
一个加拿大少女,一个柬埔寨流亡学生
当痴恋裹卷入历史狂流,浪漫透骨,死生契阔……
“绝望是一种无人见证的生活。”寻找真相的安妮如是说,她写下了爱人和自己的故事。
十六岁加拿大少女安妮邂逅柬埔寨留学生瑟锐,对音乐的激情演变为对彼此的深情,女孩自此违逆父命,一意孤行地爱……
从第一页起,《消失》便将我们慢慢带入充满国王传说、伟岸寺庙、世世代代争战不休的国度,揭示了发人深省的真理:影响爱的力量无处不在,包括家庭、政治和遗忘。这部极富韵律的惊人佳作要和普天下读者的良心对话,并呼唤爱——哪怕当我们最爱的人们已然消逝。

图书封面


 消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企鹅出版社在《消失》获奖后对作者的采访视频http://www.penguin.ca/nf/Book/BookDisplay/0,,9780670069088,00.html如上,豆油们看完后能来这里谈谈各自的感想吗?比如作家金·爱林的风度,措词,对文学的激情?欢迎畅所欲言,批评某人是“才子”……唉,也无妨吧。
  •     花了两天时间,把它看完。自己的想法还有待提高,可能有很多地方会说得很不成熟,还望大家指出,给我进步的机会。看这本书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想起了《追风筝的人》。两部作品走看到了情与战争。《追》写的是阿米尔与哈桑的一系列故事,给我们展示了忠诚与爱的同时也让我们犹如亲身战在阿富汗的国土上,看到他们人民的水深火热。而《消失》记录的安妮与瑟锐的一段穿越地域,跨越种族的恋情,但同时也将柬埔寨的状况罗列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了解到全境封锁下的柬埔寨,了解到它的人民,他们的状况。前者给我的感觉是感动,后者给我的感觉是同情。前者是以爱去冲击战争,后者是以怜悯悲伤去乞求战争离去。前者让人充满希望,一些场面总会让人会心一笑。后者读时心情总是压抑,场面总是灰沉沉,无力,阴冷的。如果说单凭感觉说哪一本书好的话,我会选择《追风筝的人》。因为后者总没有一种震撼的感觉,反倒有一种老调常谈的感觉。但是总体上感觉还是不错的。若说两者的思想深度,我不敢乱说,因为本身我的思想就不怎么成熟哈哈,还无法对这些作品作一个公正的评价,还需努力啊。但思想这种东西,见仁见智吧,或许这是无法比较的呢!读完整本书,我不禁想对题目来一个猜测,柬埔寨的人民,他们经历着本不该忍受的苦痛与灾难,最可怕的是有可能会无人知晓,无外乎译者到毒树丘那里,有人会帮他找角度照相,只为更多的人能知道他们的境况,他们本不该消失。而对于瑟锐,他是幸运的,因为有人知道他死去,还冒着生命危险为其埋葬头颅。而对于那千千万万的万人坑中的无辜人民呢,战争给他们的判决书是——深埋地下,无人知晓!如果可以,我想为题目加上标点——消失?消失!前者是对那一段恋情的惋惜,对那一段战争的牺牲品,祭品的挽留,想问真情,你为何消失?后者是对战争的唾弃,对和平的呼喊,战争,消失吧!
  •     一部怎能平静的小说文/史蒂维•戴维斯 译/陈洁金•爱林激动人心的新作,以20世纪70年代的柬埔寨大屠杀为其大背景,看过这本书的读者总会忍不住去关注关注联合国最近对波尔布特的种族屠杀的审讯。柬埔寨的创伤是赤裸裸而又新鲜的:死者的骨头仍在一步一步努力地走出地面。在一篇对《消失》的评论中,一个柬埔寨的作者引用了那次大屠杀中的幸存者万纳的一句话:告诉他们!一位西方的作者能在小说中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合理而又权威的事实呢,又特别是以爱情小说的方式来呈现?我们不曾在现场,我们更不曾看见或经历过这些事,写作这样的一篇“证言”对作者来说,是得把自己的笔尖直触那猥亵的黑墨水。而显然,爱林是深谙此道。当格雷厄姆•格林在1955年写《文静的美国人》时,他见证了西方入侵者对亚洲地区做下的种种血案。毫无疑问,《消失》的的确确是一部爱情小说,它检验了男女之间、家庭内部的情爱与民族荣誉间的对决:“人们说,国家最重要,让他们这么说好了。但是,你就是我的国家!”最终,爱情失败了,但是这部小说,却没有。安妮•格里夫斯是一位加拿大语言专家,她把她一生的故事概括为一部回忆录,一封写给死者的信。语调单一,平铺直叙,但又引人注意。以第一人称叙述对第二人称的“你”(瑟锐),安妮在其十六岁时在蒙特利尔的酒吧中碰到的一个柬埔寨歌手。不断交替的人称变换的双重叙述方式很容易让读者参与其中:我们与“我”有高度认同感,但每次提到“你”总是一阵悸动。失去了母亲的安妮很脆弱,为了瑟锐放弃自我:我永远都不会再是那个自己了,我深深迷恋于你。她穿着她爱人的T恤,闻上面的味道,试图变成他。但是,就像安妮的母亲那样,他也消失不见了……瑟锐回到了柬埔寨寻找他的家人。十一年以后,她在一个电视节目中捕捉到了他的身影(她认为是),追随他的踪迹来到金边,终于与他住在了一起;接着,又失去了他;再找他,直至精神错乱甚至到狂乱的地步;这是一本非常感性的书,叙述的语调略有微昂,但又紧凑,平淡,是一部集味觉、视觉、感官,及对人类承受的痛苦的触觉为一体的小说。柬埔寨是一个不平静的地方 ,活下来的人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吵闹、喧嚣、暴力、需要和破灭所围绕。恐惧是正常的,暴虐也是家常便饭。高棉统治区故意抹去了所有对家庭、文化、宗教甚至记忆本身的那种虔诚。爱林的女英雄是那种敢于挑战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像是作者本人。小说传递着神话色彩,引用了一些文学作品,如《李尔王》,又如《圣经•路得记》。照常理,这应该是不适合放在文中的,但在这部小说中却是那样的契合,那样的完美。特别是书中描述的那种爱情,就像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爱情故事,有着戏剧般的效果。这就像爱神厄洛斯在描述死神坦那托斯;又像是安提戈涅求兄长的尸体,违背了一种法律以追求那更高的律法。瑟锐,一个很少提及的名字,是小说的全部,却又像是无法明喻的一个呼唤的声音飘向虚无。通过这种技巧和风格的熟练运用,连同略带晦涩而又优美的描述,就是这样,爱林把安妮那老套的故事的高潮提升到了悲剧性的庄严层次。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书还没有看的
  •     难得让我一口气看完的小说。
  •     翻译的相当安妮宝贝 但是挺不错的
  •     残酷的故事,注定悲剧,但是远没有达到效果。可能是作者既想写爱情,又想写反战,而第二人称叙述弱化了反战(女主的视角去看讲别人的苦难,非常疏离,不动人),反战又弱化了爱情,整个故事都很浅。还有,文风简直加拿大安妮宝贝啊,但是不很讨厌。
  •     消失的不是生命,不是恐惧,是失爱后的灵魂。
  •     仅仅在小说的角度上 它真的非常赞 不论是情节的安排 还是作者为了设置故事背景所做的一系列调查 优雅精确的语言 小说家人物塑造的功夫很深 翻译也很好 个人非常喜欢
  •     那些逝去的定会再归来。mark 2012.04.22
  •     用“浮光掠影”来形容这本书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     河水逆流,往事如何逆流。一定只有女人才能写出这种文字,撕心裂肺的爱麻痹神经身体。好多情节是被预料到的,如十年的音讯了无,十年后必然的相遇,动荡年代这建立在血与泪之上悲伤结局的爱情。有种想去了解那段真实历史的冲动,红色高棉。
  •     【充满尸臭的爱情】红色高棉就像一个虚幻的影子,我们所谓的大多数可以任意摧毁两个人的爱与恨,甚至是彼此的存在。
  •     在巨大的痛苦前,文字都是苍白的。不知道是因为作者还是翻译,总觉得那样的痛,描写得不够尖锐略显无力。
  •     广阔的历史背景,跨越国界,超越生死的爱情,三次消失一次比一次扣人心弦,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爱是恒久忍耐,爱是庇护和信赖,爱是恒久希望,爱是百折不回。”
  •     当时读的时候,是连读两宿,写的一气呵成且很感人
  •     不得不说文笔真的好美啊。
  •     一个爱情故事串起一段历史,皆悲恸。
  •     书中的爱情让人动容,质量不错,值得一看
  •     作者用着浸满爱情的甜蜜视角,讲着这在战争中人们如何流离失所与家人天人永隔,在恐怖的红色高棉统治下的柬埔寨人是如何艰难地存活。动荡年代的爱情最坚贞不渝!
  •     加一星给译者。从古到今的戏剧小说家们写的那样辛苦,就是为了告诉你,一定要情深似海,要灭顶之灾,要刻骨相思,要终生怀念,爱情这种廉价庸俗的易耗品才会变成得有价值。
  •     动乱和爱
  •     看这本书的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和《回归》做对比,同样都是在战争期间发生的故事,同样都是悲剧,但是《消失》牵动的只是两个人的命运,《回归》牵动的了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命运。最后我只想说真爱是你的就是你的,就算你翻山越岭取得的,也不一定就是爱,因为那可以代表很多
  •     希望我可以幸运如她。 希望我可以疯狂如她。 希望我可以理性如她。
  •     既有对红色高棉的控诉,也有对国际干涉不力的控诉。
  •     决定有空要了解一下柬埔寨的文化……
  •     感觉有些刻意,有些歇斯底里,有些柔情蜜意。是一场美丽又残酷的幻想,有些人愿意在里面沉醉不醒,而又有些人看完就当作谈了一场无疾而终的恋爱,喝了一杯酸涩可人的酒,比方说我。
  •     三星半吧。起码后面十章还是很打动我的。前面的叙述过于冗长无力,同样是被描述遭到洗劫后的城市(村庄),苏童的三盏灯没有对蛆虫巨鼠的细致描绘,却满目哀伤,觉得血液都禁止了似的,而这里的描写却觉得刻意而又自我甚至有些做作。但是在踏上塔逊的途中那几章还是深受感动,只是结尾又再次过分刻意描绘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爱,反而不舒服。爱的太用力了。-----对你的爱如此诡异,令我活生生死在生活里,却令你生生不息于死亡中。
  •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不知道我究竟是在读一本讲诉柬埔寨那段动荡时期的小说还是一本爱情故事. 但加拿大少女安妮对瑟瑞的爱. 使我想到简祯的一句话. 深情若是一桩悲剧.必定以死来句读.
  •     这本书作为运动会的奖励出现在我面前,如今还在那个我喜欢的人身边。感性的话题,当初看得落泪,现在回忆起来却显得幼稚。不过,战争、柬埔寨红色高棉对人生命的摧残与扼杀让我给这本书打了四星,是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这场沉重的革命。
  •     很久没有看小说,读完真是不知所措,很希望立刻做些什么从巨大的悲伤中出来,又觉得这样做对这文本会是亵渎。
  •       我压根就不该在周六有课的早晨在一堆书中把这本摸索出来。
      
      原因大概只有一条——体积小,带着方便,上课看书目标较小。
      
      花了总共六个半小时一口气读完,走出教学楼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心漂浮在半空中,这种感觉简而言之便是——很生气地感觉到呼气吸气之间心脏跳动带来的痛苦。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什么。将假期里,灼伤我后背的阳光突然拉进我的痛苦;不温暖,不开心,只有压抑。吴哥窟的啤酒,这么多年尚未改变的摩托加座椅的tuk tuk,炙热的小旅馆,大吴哥墙壁上死亡的雕像,在街上成群而坐的“地雷受害”的卖艺人,兜售明信片的衣不蔽体小孩,从未改变过,就像文革时期的中国。
      
      这段爱情实实发生在十几年前的金边。虽然预感到这是一个悲剧,但是书里掩埋真相比掩埋死者更加容易的话语还是让我悲切。
      
      身体是有记忆的,爱也是。
      “对你的爱如此诡异,令我活生生死在生活里,却令你生生不息于死亡中。”——P204
      
      我无法再对这本书说什么,不过在阅读间停的瞬间,我总是会想到不知从哪里看到的一句话“什么时候我能不惧怕消失地去爱你,就像从来没有被你得到过一般。”
      
      另:这本书还可以当做“红色高棉”时期柬埔寨简明纪录来读,爱是对沉默和暴政最好的反抗。
      
      
  •     我有种想抄书的冲动。气场 读书时,尤其是读好书时 就会出现气场
  •     读的时候很慢,有些地方读了好几遍。描写性爱的部分非常优美且不露骨,也有翻译很大的功劳。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小说。
  •     又是战争 又是爱情
  •     曾给我许多关于爱情的预先体验和爱情观的预先树立 【2010 私人读书沙龙
  •     事实就是谁也无法在历史洪流里全身而退,但是人依然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坚持什么,相信什么,在那个过程里,结局不会让人有后悔的余地。
  •     要是先看了书评,然后感到好奇该怎么办。。。既然明显不值得买
  •     买这本书多少因了这书名。闲逛新华文轩,莫名就被角落里不起眼的它吸引,带回家之后更是一口气读完。没有华丽的技巧,娓娓道来的感动难能可贵!
  •     作者在后记里的最后一句话“我想象着,我们所在之处,人人都能被宽恕”感触颇深
  •     之前从图书馆借过一次,看不下去就还了,这次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借了,也算是缘分吧——也许再看一遍会看的更深入点,不过,书里那种冲破一切的爱情我是打死也不会明白的。。。
  •     悲伤的故事
  •     重读。 高中读起来觉得怅然若失到不能自已。 现在有空细细地再读一遍,明白了更多的无奈,继而平和。三年里自己的变化也是很大。 本书的另一大主题是战争与和平,在今天,巴黎恐怖袭击之后的今天看完,也不得不说是一种巧合。书中写的柬埔寨,战乱,反抗,无辜,牺牲…对照着现实里的事情看来更是深刻了一层。 只愿,爱是疲惫生活里不死的欲望。
  •     要是每个写书评的人都跟你一样愿意说实话,游戏玩得又好。走进书店买书就不必总提跟害怕吃到地沟油一样提心吊胆了。
  •     加拿大版安妮宝贝
  •     子非鱼你写的地沟油真贴切。
  •     唯心所现,为识所变。这里的缘分。
  •        《消失》是一个简单的寻找与救赎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战争史实小说。作者用着浸满爱情的甜蜜视角,讲着这在战争中人们如何流离失所与家人天人永隔,在恐怖的红色高棉统治下的柬埔寨人是如何艰难地存活。对于柬埔寨的这场战争,身为加拿大人的作者一定是了解了很多,否则不可能将战争中一切萧条破败的景象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作者一定很聪明,通篇看上去都像是一个身体已经苍老而心却依然如少女般悸动的女人在讲述她年轻时的那一抹纯净的爱情故事,可是她却又那么准确的以一个女人的视角描绘出了战争的场景,用女人的纯洁衬托出了战争的残忍。
       故事的女主人公安妮是一个有些叛逆的加拿到女孩儿,在遇到了喜欢音乐的柬埔寨流亡学生瑟锐之后,陷入爱情不能自拔。瑟锐由于柬埔寨与越南的战争无法回国,十分思念自己的父母与家乡。在国境线开启后,虽然对于安妮有不舍,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回到了家乡,一去就是十年。十年后的安妮依然无法忘记瑟锐,她决定不顾父亲的极力反对,去柬埔寨找他的心上人。来到了柬埔寨,目睹了战争过后的萧条与破败,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安妮终于找到了瑟锐。安妮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中,并很快有了他们共同的孩子,但是敏感的安妮知道此时的瑟锐与十年前喜欢玩儿音乐的潇洒少年已经完全不同,他甚至瞒着她很多事情。安妮目睹了恐怖的万人坑遗址,感受到了人命的轻贱以及做为人的渺小,在战争中的无能为力。一次意外的疾病,她们的孩子没有来到人事,而安妮也终于知道了瑟锐的很多事情。原来瑟锐的父母在把他送出去的那一天就被害身亡,瑟锐的弟弟目睹了这一切,十岁的他艰难地存活下来并成为了恐怖统治者——红色高棉的走狗,而神出鬼没的瑟锐原来是反对派的成员,而且在红色高棉的黑名单上。在一次政治集会中,瑟锐失踪了,安妮苦苦寻找,最后在一条河边找到了他的头颅,上面有很多弹孔。安妮很像埋葬他,却无奈被恐怖统治者关押并遣送回国,再也没能回到柬埔寨。回国后的安妮已经无法适应正常的生活,她的心灵受到了很大创伤,为瑟锐更为战争。过着简单的生活,死的时候,她感觉到瑟锐的灵魂始终在她身边久久萦绕,未曾离开。
       一直逃不开讲故事无聊的阴影,不知到这个故事这样讲会不会像我自己从书本上看到的一样感人震撼,发人深省,但是我尽力了。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其是在于有些事情不去经历可能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就像如果不看这本书,我可能永远不会这道与我活在相同一片天空下的人们过着的是怎样的生活。我也可能不会理解战争究竟是怎样的,更不会知道和平的真正含义。
  •     3.5星,用身体记住的爱情,比纸上来得真实。很莫名,整个框架跟《彼岸花》惊人地相似。单亲残缺的家庭,瑟锐-和平,连维尔都跟本一样gay。但我仍然希望读到这样关于柬埔寨的文字,这些从材料中翻捡的残酷,红色高棉政权的记忆远胜于吴哥窟的导游文字。//小开本,9万字。
  •     我觉得可能英文版的文字真的是很优美,但在翻译版中我没有体会出来。而且小说字数还真是多啊,有100多万,普通的小说一般都在25万以内,看起来是有些吃力的。不过描述的爱情故事还是相当感人。
  •     一个虚构故事,是回忆的信物。
  •     我不相信她笔下的阿乔、茂、索菲是那样的。她的叙述虽然处处裹着无差别爱情的外衣,想象却仍然很西方,很隔膜。
  •     非常有意思且虐心的小书。看完以后再也不拿柬埔寨开玩笑了。
  •     “你没有和那些人那些事熔在一起,你是个站得老远的完身。”,想到“果不其然”这个词,然后就看到了。经常花时间看这些书还蛮浪费人生的,这么想有点投机。看这篇评论的时候就猜想你会不会有时代辜负自己的遗憾?
  •     一切终将消逝,生活本身的残酷令人震惊
  •     对你的爱如此诡异,令我活生生死在生活里。却令你生生不息于死亡中。我害怕你会消失,害怕不再有人记住你的名字。
  •     它们是特殊的。他们是孤独的。
  •     战争的残忍和炽热的爱情形成的鲜明对比 苦痛 失去理智 疯狂 一切都交融在这个故事里 淋漓尽致的故事 直刺内心的故事 听着逝去的阿桑唱着忧伤但依旧经典的歌 柔软又有点脱离现实的夜晚 完全沉浸在金爱林的小说中 后记中提到爱林在多大教书 也提到她写这本书当中费尽的心思和隐藏的典故 强大的知识背景铺垫 译者的翻译也非常好 找时间一定要读读英文原版
  •     明天要去柬埔寨了,想起很久以前读过这本书,很忧伤的故事,译者的译笔也很哀婉流畅
  •     构思好,文笔优美,有许多精彩的句段,但有时候觉得来得有些生硬,情节的高潮部分把握得也不太好,甚至觉得有些矫揉造作。 爱情若能情深至此,也是可歌可泣,但毕竟不是现实, 但作为一个少女,最后还是落泪了 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对柬埔寨的那段黑暗历史及文化的刻画,超越了内容本身
  •        异国恋题材可真划算,尤其是,那个恋人来自动荡、迷离而残酷的东南亚国度,有稻田、河流、地雷和血——一开始,我想到了《情人》和《文静的美国人》。所以看这本金·爱林的《消失》,她写的是一个柬埔寨恋人,还有红色高棉。但后来我失望了。
       情节是这样的:加拿大少女在蒙特利尔认识了一个柬埔寨青年,他是在柬埔寨封锁前被送出来的,他多年来与他的家人失联。封锁解除后,他回去了。后来她忍不住去柬埔寨找他,和他生活在一起。他回国以后一直在从事告诉西方柬埔寨有多黑暗的工作,结果被干掉了,她很悲伤,还拼死去找他的尸体,遭柬埔寨方面逮捕,与关押她的长官进行了英勇无畏的对话,质问真理与人性何在,最后被送回加拿大。
       多么“游客”的情节,是不是?
       从头读到底,我始终、越来越感到,作者好像个游客。她没有写出任何我不知道的、我不曾体验到的东西,对柬埔寨的那段历史感兴趣,阅读资料,看过些纪录影像,去柬埔寨,到此为止,然后她想要写一段轰轰烈烈的恋情,便借用了这么一个壳子,那些,都是幌子,归根结底,她只是个游客。尸横遍野也好,悲痛欲绝也好,这些也没太多好说的,何况她从头到底不加控制地煽情,怎样惨、怎样悲、结果说出来的却都是套话,能不能有点真实感?没发现。没有从《情人》和《文静的美国人》甚至《倾城之恋》里读到的,我所不知道的、无从体会的、真正属于作者的真实感。臆想是想不出那些东西的。倘若作者真有过这么一个恋人,这么一段经历,那么她无疑是个非常欠缺才情、感受力和智力的俗人。不,哪怕是个无知无能的俗人,光说大实话,也不会是这样的,也会相当感人、深入肺腑的。刻骨铭心跟写出“刻骨铭心”四个字完全是两码事,而且往往根本就在两极,拥有刻骨铭心回忆的人连“刻骨铭心”这个词也不会愿意轻易写下来的。你爱过那么个人,怎么还写得那么肤浅?你没有和那些人那些事熔在一起,你是个站得老远的完身。
       看到后记,果不其然,还真是像我感觉的那样,是靠看资料和听别人口述故事后编出来的故事。这样获取题材,未尝不可,但作者能力不足,是没法写好的。
       这些年里总有这样的书在畅销着,贩卖着借来的历史、不透彻了解的情感、不切肤的苦难,而又摆出厚重的、悲悯的、苦难重重的姿态。这就是游客,去拍些照片,写些浮光掠影的感受、感悟,自以为是,大卖特卖,毫无羞愧,当作是你自己的,你有什么资格?这样的书之所以畅销,大概也是因为大多数的读者也只愿意满足于做一个游客,看看那些汹涌泛滥却浮光掠影的所谓苦难,就觉得自己特别有同情心,继而可以继续安心过事不关己、麻木不仁的日子了。连去过什么地方十天半个月就纷纷写书的也大有人在,这也是一样的吧。
       译者的文风可能也增强了小说的造作感,语言很别扭。而且译者显得不太爱动脑子,没想过她所译的句子到底是在说什么。譬如,第108页,柬埔寨民谚:“老虎躺倒,切莫以为老虎在致敬。”这里的“躺倒”,应该是“伏下”吧,老虎四肢斜向一边卧着叫躺,这姿势根本不像致敬,而伏低身子是猫科动物准备扑袭时的动作,这条谚语正是说的这个意思,当心随后即来的危险。汉语不好,加不爱动脑子,外语好也是枉然。
      
      
      
      
  •     你看了那么多的书、结果就是让你的思想更加浅薄么。
    你的评价真是糟透了。
    这书值得更多的人去认可、
  •     读的时候不知为何想到EVA,我一直无法理解人为何会对一个愿望一个目的一个人如此执着近乎病态。我也越来越无法确定自己的容易放弃是因为认真考虑了这个世界还是因为仅仅单纯地注视自己。Emotion is such an infantile and arbitrary thing.
  •     冲着殖民地色彩看的。结果,是柬埔寨和加拿大合体的安妮宝贝嘛!各种无语
  •     爱的力量啊。书中的那个苦难的柬埔寨有点恶心。
  •     有些情节很细腻动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