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532746125
作者:[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页数:355页

章节摘录

  第一部  他们仨都觉得买下这匹马可是个好主意。即便这笔钱大概只够支付约瑟夫的烟钱。首先,这是个主意,这证明他们还能够有些主意。其次,他们感觉不那么孤单了,通过这匹马,他们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了,他们仍然能够从这个世界汲取某种东西,即使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即使这微不足道,他们仍旧有能力取得某种从未属于他们的东西,他们能够把它径直带往他们那一小片浸透盐分的平原,直到内心充满愁闷和辛酸的他们仨。这就是运输:甚至从不毛之地的沙漠,还是可以挖出点什么东西,然后运往生活在别处的人们,运往上流社会的人们那儿。  这持续了八天。这匹马太老了,作为一匹马,它比母亲老多了,简直是百岁老翁。它尽量一丝不苟地干着人们要求它干的活儿,但这活儿显然早已超出它的体力,后来,它死了。  他们为此而感到厌烦,在这小片平原上,没有了马匹,他们就重新又回到孤独和永远的贫乏之中,对此,他们是如此厌烦,以至当天晚上就决定,第二天,他们三人都去朗镇,想去看看别人,得到些许安慰。  正是第二天在朗镇,他们将碰上改变他们一家生活的机遇。  因此,既然一个主意使人有所作为,那么,它总是一个好主意,即便一切都被搞得颠三倒四,譬如说,买一些濒临死亡的马。因此,这一类主意总是好主意,即便一切都惨重地失败了;因为,那样至少人们最终变得无法忍耐,如果一开始人们就认为那些主意是坏主意,那么,人们永远不会变成那样。  于是,那天傍晚,最后一次,约下午五点的时候,约瑟夫那马车刺耳的声音远远地从朗镇方向的道路上传来。  母亲点点头。  “还早,所以不会有很多人。”  不一会儿就听见鞭子抽打的劈啪声和约瑟夫的叫喊声,马车出现在道路上。约瑟夫在前面,后座上则坐着两个马来女人。那匹马走得非常慢,与其说它在走,倒不如说它在用蹄子刮擦路面。约瑟夫鞭打着它,不过,他本该鞭打路面,因为路面都不会比它更无知觉。约瑟夫在与吊脚楼并排的地方停下车。女人们下了车,继续朝康镇那儿步行而去。约瑟夫跳下车,用缰绳拉着马,离开大路,拐入通向吊脚楼的小路。母亲在阳台前的土台上等他。  “它根本不再挪步了。”  苏珊坐在吊脚楼下,背靠着一根木桩。她站起身来,走近土台,不过,并没有离开阴凉处。约瑟夫开始给马卸套。他很热,滴滴汗珠从他的盔形帽檐流到面颊上。他一卸完套就从马身旁闪开几步,开始认真地打量它。正是在上个星期,他才有这个搞运输业务来赚点钱的主意。他花了二百法郎购买了全套行头,马、车和鞍辔。但是这匹马比想象的要老得多。从第一天起,一卸完套,它就去站在吊脚楼对面的秧田坡面上,然后,耷拉着脑袋,好几个小时都呆在那儿。它时而乖乖地吃草,但也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仿佛它实际上已经发过誓不再吃草,只不过偶尔忘记罢了。不知道除了衰老之外,它还可能有什么。前一天,约瑟夫给它拿来饭团和几块糖,设法给它开开胃口,但是,它嗅了嗅,便又转过身去,出神地凝视着长满青青禾苗的稻田。在它过去把木材从森林运往平原的生涯中,大概除了被开垦的荒地里枯黄的干草以外,没有吃过别的东西,以至于它对其他食物再也不感兴趣了。  约瑟夫朝它走去,抚摩着它的脖子。  “吃吧,”约瑟夫大声说,“吃吧。”  马依然不吃。约瑟夫早就开始说它可能得肺结核了。母亲则认为不是,跟自己一样,它活腻了,宁愿听凭自己死掉。然而,直到那一天之前,它不仅能够往返于邦代村和吊脚楼之间,而且,晚上,卸了套后,它就独自走向秧田,不管怎样,好歹它是独自走过去的。今天,可不,它就呆在那儿,在约瑟夫前面的土台上。它时不时轻轻地摇晃着身子。  “他妈的,”约瑟夫说,“它甚至不愿意上那儿去。”  母亲走了过来。她光着双脚,戴着一顶大草帽,草帽直扣到眉际。灰白的头发用内胎垫圈系住,编成细细的辫子,垂在背后晃荡。她身上那条按照本地样式裁剪的石榴红裙子,宽松、无袖,乳房处已磨损了,她双乳下垂,但仍然挺丰腴,在裙袍里无拘无束。  “我跟你说过别买这匹马。花二百法郎竟买了这么一匹半死不活的马和这么一辆不结实的车。”  “你要是再不闭嘴,我就一走了之。”  苏珊从吊脚楼下出来,走到马跟前。她也戴着一顶大草帽,几绺红褐色的头发从帽檐下露出来。跟约瑟夫和母亲一样,她也光着脚,身穿到膝盖下的黑裤和无袖的蓝上衣。  “你如果走的话,你就对喽。”苏珊说道。  “我可没问你的意见。”约瑟夫说道。  “可我,我得告诉你。”  母亲扑向女儿,想要掴她耳光。苏珊避开母亲,转过身躲进吊脚楼下的阴凉处。母亲开始长吁短叹。现在这匹马似乎两条后腿都半瘫痪了。它根本不往前移。约瑟夫松开他本想用来牵马的笼头,从马屁股向前推。那匹马一点一点地往前挪,一直摇摇晃晃地挪到斜坡。一到那儿它就停住,把鼻孔深埋入嫩绿的秧苗中。约瑟夫、母亲和苏珊朝它转过身,一动不动,满怀着希望。但是,不。它的鼻孔轻轻地拂过秧苗,一次,又一次,它稍稍抬起头,然后,弯下了长长的脖子,沉重的脑袋耷拉着,一动也不动,厚厚的嘴唇贴近苗尖。  约瑟夫颇为踌躇,原地转过身,点上烟,走回车旁。他把马具堆放在前座上,然后把车一直拉到吊脚楼下。  通常,他就把车停在楼梯旁,可是,那天晚上,他把车拉到深处,在那几根主桩之间。  随后,他好像在思考他还能做什么。他又一次转身看看那匹马,然后,朝库房走去。这时,他似乎发现他妹妹又回来靠着那根木桩坐了下来。  “你在那儿干什么?”  “天热。”苏珊说道。  “大家都热。”  他走进库房,拿出一袋电石,他把电石倒进一个白铁箱。然后,他把袋子放回库房里,回到箱子旁,开始用手把电石掰碎。他吸了一口气,说道:  “是那些母鹿在发臭,应该把它们扔掉,我真不明白,你怎么能呆在这里。”  “那可没你的电石臭。”  约瑟夫站起身,手提电石箱,又要朝库房走去。随即,他改变了主意,走回车旁,猛地踢了一脚车轮。然后,他步伐坚定地登上吊脚楼的楼梯。  母亲又开始锄草了。这是她第三次在土台周边的斜坡上种植红色美人蕉。干旱经常使得这些美人蕉枯死,然而,她锲而不舍。在她前面,下士浇灌了坡面后,正在中耕。他的耳朵越来越聋,母亲不得不越来越大声地吼叫,给他下各种指令。靠近大路的桥前,下士的妻子和女儿正在涝洼地里钓鱼,她们俩蹲在泥泞里钓鱼已经有整整一个小时。他们吃鱼已有三年之久,总是同样的鱼,就是她们每天傍晚在桥前同一片水洼里钓上来的鱼。  吊脚楼下比较安静些。约瑟夫让库房的门敞开着,一股带有母鹿味儿的新鲜空气飘过来。一共有四头鹿,其中一头公鹿。前两天,约瑟夫打了公鹿和一头母鹿,另外两头母鹿是在三天前打的,这两头母鹿不再流血了。其他的几头鹿,血从敞开的下颌处还在一滴一滴地往外流。约瑟夫常常去打猎,有时,两晚中就要去打一次猎。母亲斥责他,因为他浪费子弹去杀那些三天后就要扔到河里去的母鹿。但是,约瑟夫不甘心从森林归来时一无所获。于是,大家总是装做好像在吃鹿肉,老是把母鹿挂在吊脚楼下,等到鹿肉腐烂发臭,就扔到河里去。大家都讨厌吃鹿肉。最近一段时间,他们更乐意吃约瑟夫打来的黑肉涉禽,是在河口那儿,在海边沿着租借地的大片盐碱沼泽地里打来的。  苏珊等约瑟夫来找她一起去河里洗澡。她不愿意率先从吊脚楼下走出来。还是等他来为佳。她和约瑟夫在一起的时候,母亲就嚷嚷得少些。  约瑟夫下楼了。  “快来。我可不等了。”  苏珊跑上楼换游泳衣。她还没换好,瞧见她上楼的母亲就已经嚷嚷开了。母亲这么大声嚷嚷,倒不是为了让人更清楚地听见她希望别人明白的事情。她随意地对料想中的幕后人物叫喊,与眼下所发生的毫无关系。  苏珊从吊脚楼下来时,她发现对母亲的叫喊无动于衷的约瑟夫,又在关注那匹马。他竭尽全力按下马头,想让马鼻子埋进秧苗里。马听凭他摆布,但就是不碰秧苗。苏珊走近约瑟夫身旁。  “行啦,走吧。”  “我想,完了,”约瑟夫伤心地说,“它快死了。”

内容概要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印度支那,在那里度过生命最初十八年的时光。炎热杂乱的殖民地,窘迫变迁的家境,忍耐偏执的母亲,放荡骄纵的大哥,温情落寞的“小哥哥”,如此种种影响了杜拉斯一生,在她日后创作中刻下深深的烙印。1932年后回法国定居,进入大学学习政治、法律等,曾在法国政府殖民部工作,参加过抵抗运动。1943年,以杜拉斯为笔名发表第一部小说《无耻之徒》,从此步入文坛。1950年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广受好评,入围当年龚古尔文学奖,并被改编成电影。一生创作了大量小说、剧作和电影作品,以电影《广岛之恋》(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赢得国际声誉,以小说《情人》(1984年)获得当年龚古尔文学奖。
译者简介:谭立德,1944年生,广东中山人,1983年2月至1985年1月赴法进修,1978年11月起在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丛书、译丛编辑部工作,现任研究所编审,法国文学研究会秘书长。编著有《文学中的自然主义》(责编)、《热奈特:叙述话语、新叙述话语》(副主编、责编)、《世界文论1~7辑》(副主编、终审)、《法国作家、批评家论左拉》(编选)、《把真实世界引入小说世界》(论文),译有《雨果戏剧集》(合译)、科莱特《松鼠》、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夜半撞车》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第二部

编辑推荐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以小说《厚颜无耻之辈》(1943)开始她的文学天涯。她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 本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杜拉斯的成名作。小说写于1950年。中心人物是母亲,母亲为在印度支那购买的耕地免受潮水之害修筑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而一切辛苦全部枉费,堤坝被冲毁,殖民地并不是家园……

作者简介

母亲、二十岁的约瑟夫和十六岁的苏珊,正在位于租借地中央那所破败不堪的吊脚楼里艰难地生活着,而且不断地受到被地籍管理局收回这块租借地的威胁。约瑟夫的愤怒和爱情,苏珊的逆来顺受,某位若先生为勾引年轻姑娘而设的计谋……怎么办?母亲从未丧失毅力和希望,她精打细算,怀着一种谨慎、狡黠而清醒的热情策划着,她多么害怕与她的孩子们的最终分离——尽管她知道这是不可抗拒的。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审、法国文学研究会秘书长谭立德女士根据伽里玛出版社1950年法文版新译。

图书封面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她们跟你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你看不懂她们的喜怒哀乐。语言使用的也不是一个系统,不论怎样愤怒,扇着耳光,骂着他妈的,还是用着敬语“您“。她们好像并未被驯化多年,显出勃勃的生命力来,才敢这样地与太平洋对着干。她们的爱情也不被驯化,上床做爱,为了钱展示裸体,这都没什么好羞耻的,羞耻的是一生只能说一次“我爱你”。对驯化多年的汉人来说,觉得自己仿佛家养,无论怎样看,都不能这样生猛地讲述母亲,讲述爱情。这个故事换给我们写,写的是母亲多么辛劳,母爱多么深沉,儿女是多么自立,独立,多么热爱妈妈。没被驯化的人不带任何多余的感情,不带主义,我是怎样感受的,我就怎样表达,无须掩饰,无须美化,即便是再怎样进过计算,再怎样贪婪,再怎样无耻,类似投资,类似交易,总有那么些波涛汹涌的感情在里面,牢牢地扎根在自己的土壤上。就是经过这样被撕开揉碎的真相,杜拉斯才有常人没有的勇气看血淋淋的爱情,嫌隙的亲情,能直视这片热土上的生灵涂炭,接受它的生生死死,难受也是咬着牙,掉转头去,那些统统融为苍凉的背景,活在她的生命里。苏珊最后也没选择她的猎人,选择猎人这太言情了,她要去的是未来的属于她的新世界,什么也留不住她。
  •     这本书据说是掺杂着杜拉斯的个人体验写成的,在杜拉斯的生命中,也有这么一个绝望的母亲,也有这么一个被她爱恋的小哥哥,还有一个迫切渴望她的身体的丑中国男人。杜拉斯大概确实是迷恋她的哥哥,并且无法原谅那个丑男人。所以在这本书里,那个丑男人被描绘得那么不堪,而她的小哥哥,还有她自己,虽然是个完全绝望的,一无是处的废物,但是却充满着性吸引力——他的哥哥拥有一口完全坏掉的牙齿,但是却具有致命的性吸引力,这真是我完全无法想象的。本书最让我无法忍受的不是母亲的无耻和歇斯底里,而是作者肆无忌惮的意淫。对自己性魅力的意淫,对小哥哥性魅力的意淫,对若先生的没有底线的丑化,让我看得作呕。变态!真变态!不过我想通过本书,杜拉斯大概确实是完全释放了她心头的邪恶了。
  •     一个作家朋友,就这本书,写了一句话评语:这才是杜拉斯的代表作。问为什么这样认为,朋友不加解释,只是说,你看看便晓得了。果真看看便知道么?我自然有点怀疑,因为以前我也翻过这本书,只是进入不了状态,便搁下很久,实在没有什么印象。毕竟,关于杜拉斯,为我们津津乐道的是《情人》和《广岛之恋》。但在重读译文社的新版后,我持朋友同样的看法,没错,这是杜拉斯真正的代表作。小说写了一个锲而不舍的母亲带着一双个性独特的儿女,用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土方法建造堤坝,以抵抗太平洋潮水的故事,简直就是法国版的愚公移山。从满书的爱情事件里,我读出了一个愤怒的杜拉斯,这是我以前不曾有过的阅读感受。关于杜拉斯,常被人谈起的是她笔下绝望、多情、孤独、神经质般的爱情叙事,以及她本人所经历的种种风流情事。未曾留意过,她也有愤怒和批判的一面,也有社会关怀的作品。这部长篇小说将告诉你我答案,关于她母亲经历了怎样荒唐残酷的修建堤坝事件,关于她与“小哥哥”的微妙情意,关于她对真正男子汉的理解。在解读《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之前,我有必要描述一段历史,不然,你会以为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毫无根据,有凭空杜撰之嫌。那是在1924年,杜拉斯的母亲玛丽在柬埔寨买了一块土地,饱受海潮之害,为了抵挡海潮,她母亲贷款修筑堤坝,结果被海水冲走,为此身心交瘁而离开人世。说这件事情,因为通常认为,杜拉斯小说的艺术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她自传自叙的叙述风格。从她的小说中,可以隐约看出她自身生活的影子,她本人也乐于有意无意地设置和自己生活相类似的情节,这是杜拉斯的拿手好戏,是她的招牌。母亲修筑堤坝的真实故事,自然成了本小说的素材来源。因为发生在自家身上,有切肤之痛,对事情本身也便有更多的了解。小说不仅记述了这段家族经历,而且通过母亲的抱怨,直斥当时的殖民地土地管理者,如何贪赃枉法,如何设下陷阱引人上当,又是如何欺骗盘剥那些租借土地的穷人们。杜拉斯对殖民地政府不留任何情面,给予了愤怒的批判。感谢杜拉斯母亲的受苦,才有了她的愤怒和质疑。耽于身体、欲望和无道理可言的情爱的杜拉斯作品,太需要历史感和现实感。杜拉斯的很多作品总是离不开男人和爱情,另有一段故事也值得我们注意,杜拉斯有个二哥保尔,大她3岁,杜拉斯亲热地称他为“小哥哥”。他是杜拉斯年轻时的守护神,也是她的崇拜者和爱慕者。在杜拉斯眼里,“小哥哥”是男子汉的象征。他勇敢无畏,敢于独自到森林里去打黑豹。本小说中也写了这样一个男人,粗狂,勇敢,自信,没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也不算是有钱人,但杜拉斯却在他身上赋予了一种原始的、跳跃的生命力。早期的杜拉斯耽于情爱叙事,后期的她,写作风格有所转变,社会关怀开始出现在她的笔底。《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叙事风格一如既往,淡淡地展开,轻轻地收尾。对于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批判显然增加了它的深度和力度。

精彩短评 (总计65条)

  •     书店已经买不到这个版本了,很好
  •     还好。都是可怜的人。
  •     同一个故事的反复讲述,可以成为无限的故事
  •     味同嚼蜡。
  •     补
  •     关于不可抗拒
  •     母亲费尽一生的来建堤坝,但是最后拿到一沓钱却再也没有了精力,生活太残酷了,让人重复着自己的悲剧,而这些悲剧都是自己给自己的。这一片到处撒着灵魂的土地,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堤坝或是儿女,都没什么意义呢。对命运和生活的抗争,不知道要作何姿态,生活给了希望又重重摔下,最后拿着钱也再也没了希望。生活每天都有太多太多希望和绝望,但是生活还是得继续,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只不过也许会更糟糕。
  •     养啥啥死,干啥啥赔,等谁谁不来。
  •     翻译的语感就是好吃
  •     不管这个情人式的故事讲几遍,我永远只能喜欢那个怯懦和温柔的情人。失去了后期作品粉饰太平一样的形式感,在这个太过平实的故事里,女主角一家的恶劣和自私简直被放大到极致,无论他们生活在怎样的世界,死去的孩子、绝望的母亲,都不值得被原谅。因为,说到底,他们也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     七年前,杭州,当时还在读大二。看完《情人》,兴师动众得买了一堆杜拉斯小说,当然现在几乎都忘了。唯二还有印象的,此书算一本。一个中年妇女,离家千里,靠一己之力,筑塘修防,独自与南太平洋为敌。这个片段到现在都没有忘记。
  •     一如既往的玛格丽特的文字,很喜欢
  •     杜拉斯早期的作品,也是我特地找来看的。据说她的书是文艺青年必备,说的应该是后期的类似情人那样的吧。 这本书里面的杜拉斯还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女。本书的一个主题就是生活的希望,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又看了一遍电影《活着》,从某方面来说这两者是有相似之处的。
  •     da crazy bitch
  •     夹缠!
  •     以前一直在看的就是这个系列,一如既往的好,只是有点小贵
  •     欲望只为满足自己 自我催眠
  •     令人绝望的希望
  •     用文学去呈现细致到颗粒的生活 做到了最大的完整和通透 这是自生自灭的私人视听 其感受强过其他所有艺术形式
  •     最喜欢的杜拉斯之一,在语句中已经初见了日后的她。情感狡黠,永远在等待,也永远箭在弦上
  •     人必须要靠某种东西活着,如果连去重新遭受失败的机会(希望)都没有,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     看后很受启发。小说前后两部分:得戒指与卖戒指,全有情节都围绕这个小物件滚滚而动,产生巨大动力。
  •     此书感觉很一般。觉得有些地方莫名其妙地详细,有些地方又莫名其妙地简单。也许我文学修养不够吧。
  •     神经质絮叨的最高境界
  •     似细流般缓缓呈现一个殖民地家庭如何抵抗如太平洋汹涌潮水年复一年的窘迫、贫困的生活,以及如何逃离。苏珊与若先生关系的展开,与《情人》中关系的处理是一样的,纠结却又决绝。
  •     背负着深沉的爱,然后勇敢逃离。
  •     安静而缓慢的绝望
  •     她曾经过度地热爱着生活,正是她那持续不懈、无可救药的希望使她变成了对希望本身完全绝望的人。这个希望已经使她精疲力竭,摧毁了她,使她陷入赤贫的境地,以致这使她得以在此休息的睡眠,甚至死亡,似乎都无法再超越它。
  •     此书感觉还好!
  •     真没看出好在哪,绝望得压抑。
  •     杜拉斯的小说全一样,简单的叙事描述,没有任何一段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看过一百页忍无可忍。
  •     读到末尾母亲死去的时候情绪会弥漫心头,这冗长,似乎呓语般的倾诉是长久来自己所忽略的
  •     感觉是杜拉斯小说中比较接地气的一部,所以连续三个晚上把它看完了,比较写实的一部,人物刻画细腻,约瑟夫的性格很讨巧,很喜欢。苏珊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一个家庭已经算找到了很好的出路。可悲的是母亲,一直到死都没能消灭土地管理局的人,青春已经风险给抵抗太平洋的堤坝。
  •     人活着,唯独需要希望。
  •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     2222222222222222222222
  •     苏珊是爱约瑟夫的,犹如爱这平原之外的任何生活一般。执拗的母亲,始终没有筑起抵挡潮水的堤坝,因为这就是命运。
  •     杜拉斯和萨冈,一个人写贫穷中疯狂生长的欲望,一个写富贵中杂乱滋生的虚无,都有点小聪明小才话小自我,看第一篇很惊艳,多看几本,就觉得套路千篇一律无聊了。另很不喜欢杜拉斯这种靠一个有钱男人来拯救生活的写法
  •     4.5 这一遍读完之后好伤感:她那难以置信的天真,怎么可能抵抗得了太平洋。P184 下午黑暗的电影厅好比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是孤独的人的黑夜,是人为的、民主的黑夜,电影院里一视同仁的黑夜要比真正的黑夜更真实。只是我读到的第二本、第一个杜拉斯的故事,却隐约觉得这便是她的前半生。关于殖民地、电影院、母亲,生命中最初的那些年月遇到的那些人,一生都忘不了。
  •     我推测王小波看过很多遍这本书。
  •     如果说余华的《活着》是温情的绝望 那么杜拉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则是冰冷的绝望
  •     很快收到货数的质量很不错因为最近比较忙所以还尚未看完呵呵
  •     我或者苏珊,中国人或者若先生。爱恨不过两面。
  •     书全新……很厚实……
  •     在读中,缓慢悠长细腻又很现实,无奈的悲凉在贫穷的自尊中挣扎,苟延残喘,是抵挡,还是反抗,是拒绝还是接受……
  •     一贯的风格,更多现实的描述,把杜拉斯收集全了
  •     M·D的绝望
  •     现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主题 等待 希望等待绝望的到来 号召着努力 最后都是徒劳无功 笼罩在一片灰色地带的是现实深处的黑暗 无能
  •     翻译有点差。关于希望与徒劳的故事,关于野心、逃离与自我欺骗,妈妈像妈妈
  •     杜拉斯的书中比较好读的一本,节奏很好!
  •     她想抵挡的不是如期而至的潮水,而是生活对于梦想的腐蚀。
  •     杜拉斯的经典作品
  •     刚收到书,第一部分标的是从第三页开始,翻开却发现是从第五页开始的,而且第一段里面 就有语句不通顺、矛盾的问题。。。第六页其中一段的语句又有用词重复的毛病。。。
    记得在学校的时候,看《情人》译本,忘记译者了,但绝对不是谭氏,那个译本很流畅,很清新,很精彩,可惜这个译本比《情人》逊色很多,说难听一点,无法阅读。。。
    真无法相信,这个译本是出自社科院研究员之手!
  •     补记
  •     同樣是結尾部分highlight
  •     很好,比《情人》更连贯
  •     她总是穿着同一件裙子,那件布满疲倦、千疮百孔的裙子,这几乎已成为她本身,或是已筑起的堤坝。
  •     越来越喜欢她的文笔,幸福的人家彼此相似而不幸的人家各不相同。
  •     温和又尖锐 女文青学杜拉斯的时候都忘记了她是共产党员 买这本书是因为名字好听
  •     喜欢杜拉斯的叙述结构,虽然不是很容易明白。
  •     殖民地之伤
  •     读的很流畅,其他不予评价
  •     在彻底绝望和崩塌之前,谁没有过偏执的一厢情愿呢。
  •     绝望之为虚妄,正于希望相同。
  •     翻译得一般般,但能看出杜拉斯对文字的把控能力。还有,这真是个钻石备胎养成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