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桃树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海上的桃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020086054
作者:叶春
页数:280页

章节摘录

  “医生说我是鸡胸!” “不要紧,”她妈说,“是因为你小时候缺钙,我怀你时吃不上肉,连吃个鸡蛋都跟过节一样,不像咱们现在,每天都能吃个鸡蛋。去擤鼻子,不要紧,长高了就拉直了,再说穿着衣服谁看得见?” 樊晴去厕所擤鼻子,比她大三岁的姐姐樊丽跟进来,手拢在她耳朵上小声说:“等你的乳房长出来,那儿就不显高了。” 这样禁忌的词让樊晴害羞,但毕竟有了希望,暗自盼望乳房出现,而在希望实现之前,只好用驼背补救。后来她长高了,胸骨也拉平了,但她仍然觉得不平,仍然驼背,眼看着姐姐的乳房茁壮成长,自己胸前却还像两颗种子。  那几年,樊晴除了盼望乳房快点长大,还盼望赶紧升入中学,从踏入中州机械厂小学校门起就盼望。开学第一天,老师叫每个人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紧张的樊晴忘记了“樊”字中间的两个“X”。一经老师指出,她的名字在班里变成了“XX”。  更糟糕的事发生在两个星期后。一堂数学课上,她注意到同桌在低头玩,裤裆里冒出的玩意像颗萝卜头,但又相当灵活。樊晴一下课就把所见描述给当时的好朋友,朋友又描述给自己的同桌——全班最高的男生,从此樊晴变成了班里的“小媳妇”。  每到课间,最高男生就召集他的追随者,抓住樊晴和她同桌的胳膊拉到教室过道。  “婚礼现在开始!”最高男生宣布。其余的男生欢呼。  “对敬爱的毛主席鞠躬!”两个小新人的头被按下。  “对领导来宾鞠躬!”头又被按下。  “夫妻互相鞠躬!”头被撞在一起。  到了二年级,那些折磨樊晴的同学已不满足于这种形式。他们从这个游戏中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最高男生决定手下的“新人”应该接吻了,另一个矮一点的男生问“接吻”是什么,受到最高男生的耻笑: “接吻就是亲嘴,连这都不知道,你没见过你爸妈亲嘴吗?” “我爸妈才不干那种事呢,”矮一点的男生恼羞成怒,“只有你爸妈才干那种事,因为你爸妈不要睑。” 两个男生拳打脚踢起来,以矮个男孩被打出鼻血而告终。  第二天,男孩们一致同意“新人”应该接吻。他们得牢牢抓住两个人的脑袋才能摆出这一难度大又不常见的动作。樊晴此时觉得耻辱与她的鸡胸一样无法摆脱,长高,长平,长出乳房,长到不再被人欺负就像这个城市的一头到另一头一样遥远。她的眼睛总是垂着,几乎不和这些同学对视。偶尔鼓起勇气冷眼瞟他们一下,眼里的仇恨使几个敏感的学生心里发慌,有两三个退了伍,剩余的则变本加厉,不把她逼出泪来誓不罢休。  为了长高,樊晴付出了不懈努力——她一有空就把身体吊在门梁上以拉长骨骼,还每天在房前的老槐树下跳五十次,去够更高的树叶。终于,她的座位从第一排移到第三排。  但是折磨仍在继续。这天一下课,最高男生就蹦到她身边。“XX,你看这是什么?”他手里晃着一个没穿衣服的塑料娃娃。娃娃只有一条腿,另一条“断腿”处是个大洞,眼睛嘴巴也是洞。  其他的男生都一窝青蛙似的蹦了过来。  ……

内容概要

叶春,出生于河南洛阳,祖籍广东新会。著有英文诗集《水上旅行》(The Bitter Oleander Press)和译诗集《麦子熟了:海子诗选译》(Tupelo Press)。她曾获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创意写作硕士学位。《海上的桃树》是她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她现居弗吉尼亚州和广州两地。

书籍目录

一  洛河
二 江景居别墅
三 月光酒楼
四 大鹏湾
五 猫
六 平安夜
七 竹子林
八 春节
九 疫区
十 广州火车站

编辑推荐

  十几年前,去深圳的一个度假村游玩,远远看见凉亭里两个女人在交谈。走上亭子,年轻的女孩不见了,年长的女士对我说女孩刚才告诉她:她是被人以招聘服务员的名义从内地骗来卖淫的,来这里的第一晚就遭强奸。女士叹着气说,但她也不知道能怎样帮助她。 《海上的桃树》是一部关于社会变革对个体生命影响的小说,随着小说的演变,作者叶春写入了其他需要面对的直接和间接的疼痛。这样的直视或许并不能改变什么,或许只是他对这些疼痛所能给予的一点关怀和理解。而就个人而言,因为这样的直视,他内心的一些愤怒和恐惧暂时得以平息。

作者简介

樊丽和樊晴姐妹俩出生于七十年代初洛阳的工人家庭。妹妹樊晴在小学被同学欺负,为了报仇,她把苹果刀扎进班里最高男生的手背。姐姐樊丽爱上高中同年级男生,而男生随家人迁去了广州。樊丽寄希望于考上一所广州大学,好与心上人重逢,却在高考时被抓住作弊。她拿着一张招工广告离家出走,却在深圳酒店遭到强暴。她去工厂打工,受到不公待遇,走投无路,随朋友阿洁去酒楼做“三陪”。几年后,她遇到长她二十余岁的香港人梁风林,梁曾在文革期间遭殴打,性功能丧失。两人惺惺相惜。
妹妹樊晴在洛阳工厂下岗后,来深圳投奔姐姐和姐夫。她爱上的士司机辛田,不料一年后,辛田被黑社会马仔杀害。樊晴用菜刀捅伤一名嫌疑人,被判处两年监禁。
梁风林回故乡广州开公司,樊丽随他迁广州定居,领养女儿安娜。樊晴获释后,住进姐姐姐夫的大房子,为他们做家务。非典爆发前,樊晴遇到安娜的美国家教麦克。两人的感情随着非典而发展,但以麦克离开中国告终。而梁风林染上非典丧生,全家失去了经济支柱,两姐妹不得不面对新的开始。

图书封面


 海上的桃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我还没找到读这一类书的感觉,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读这一类书。或许是感觉自己的生活和书中的主人公的生活隔得太远?“艰苦”“贫苦”是我能想到的形容困难生活的程度最深的词汇,可这几个词汇用来形容这些人的生活都显得太过于单薄和无力,难道是我潜意识里不愿意接受这种消极、负面的事物?我的潜意识不至于这么柔弱吧……觉得这书没意思?可是又觉得挺吸引我往下读的呀,两三天就读完了。但这种吸引是揪着揪着的,好像在潮湿的五月梅雨季节里用湿抹布擦书桌上的灰尘,灰尘擦掉了很高兴,但是一时半会儿干不了,感觉屋子里又多了点潮湿的味道。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一样,一方面很想把它读完,另一方面又觉得故事和人物让我觉得不太舒服,看完这故事非但没有给我安静的思考的力量,反而让我心绪纷乱,甚至产生焦躁的感觉。看了作者叶春的后记,了解到她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在深圳偶遇一被骗来这个城市卖淫的女孩,第一个晚上就被强奸……当作者想写一部关于社会变革对个体生命影响的小说的,她就想到了那个女孩的经历。小说故事的展开中写入了很多我们需要面对的直接或间接的疼痛,作者认为这样的一些直视是她能给予的一些关怀和理解。看到这里,我好像有点理解了。应该是我不能直视这种疼痛和苦难,所以难以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理解和怜悯吧。仔细想想,好像还真的是这样。纵使这类书中的人物命运如何悲苦,我却好似视若无睹,虽然会读完整个故事,可也总是机械地读完,了解了故事的梗概就作罢。真正的原因原来是我没有直视这种生活和现实,不能设身处地地思考,也就没有共鸣。读起来自然费力又没味道,勉强读完整本书,脑子只会更乱,就容易烦躁。貌似解决了我阅读中的一个问题,这算不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谢谢叶春你的后记!
  •     余华的《活着》,我看了好多遍,包括葛优主演的电影。少爷富贵的一生,国人特定时代的缩影。人的生命既顽强又脆弱,太阳每天照样升起,暮暮老矣的富贵,只能在太阳下,牵着他的老牛追忆苦难的一生,这是余华留给我们课题似的结尾。中国的文学作品,如余华般犀利地剖析现实生活的已不多见。时代变迁,这个社会只倡导如何拜金,如何消费,从不传授我们在变革的时代安身立命的绝技。我们手上只拿到暂时饱腹的鱼,却并不在乎编织渔网的技艺,我们无法感知活着的意义。我有幸读到诗人叶春的长篇小说《海上的桃树》,她的故事恰似与余华的《活着》遥相呼应。也许叶春的初次捉笔无法与余华的运用自如相媲美,但是对于生命延续与生存真谛的理解力和表现力却同等震撼。女诗人叶春,出生在北方城市洛阳,游走于南方的广州和大洋彼岸的弗吉尼亚。正是北方的古都水土与南方的温湿气候,造就了叶春细腻敏感,精于洞察生活,顾及他人感受的性格。这本书的创作构思,来源于一次她在深圳的度假村游玩,听两个女人的交谈,关乎一个年轻女孩的命运。潜伏在她意识里的对于女孩的命运的愤怒,以及未来的焦灼,催生了这本有关个体生命在社会变革时期怎样面对的小说。这本小说的记述跨越近三十年时间,这正是中国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叶春以她诗人特有的敏感,抛开变革的波澜壮阔,聚集于一家四口平凡的小人物生活,在变革的海洋里,命运跌宕起伏,人生似无根的浮萍,幸福抓也抓不住。唯有内心对未来的渴望,通过桃树来暗寓吉祥,寄托希望。姐姐樊丽为了那场青春的暗恋,付出了几乎一生的代价;妹妹樊晴为了爱情的誓言,飞蛾扑火地去复仇,等她走出铁窗的桎梏,世界已经是另外的模样。女孩子一生的记忆总是锁定爱。爱情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可我总觉得这是一个有关“恨”的故事,尽管在书中几乎没有提到“恨”,而是用“死”来将“恨”包裹起来,樊丽与樊晴几次都有想去杀人的欲望,去报复,去释放恨,这是比“恨”更可怕的终结方式。这大概就是北方女子叶春想要的,敢恨敢爱,恨是藏不住的。除了爱恋,生活中还有什么要面对?那场革命、改革开放、改制下岗;地震、环境污染、非典;故事在2003年樊丽的丈夫梁风林被非典夺走生命后,戛然而止。时间仿佛停顿下来,生活却还在继续,未来等于未知。如果小说的前半部是樊家姐妹俩青春的挽歌,那么后半部就是变革中现实生活痛苦的挣扎。人生如浩瀚的大海,姐妹俩渺小得就像一条鱼,潮起潮落,不知道被海水载向哪里。只有寄寓于樊晴颈项上的那只桃木坠子,驱邪避灾,却从未灵验。“海上的桃树”,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希冀。叶春的叙述语言是本书的最大特色,将姐妹俩的心境透视彻底,无助、无耐和无爱。她用精准的语言为中国社会底层的生活构建了一种诗意的氛围。“每晚,城市沉入海里”,“子弹会继续呆在枪膛里做它黑色的梦”,“天上的有轮几乎圆的月亮,灰白色,像一颗陈旧的大理石头颅”,类似的语言风格,这样的文字,阅读真是一种享受。我想起叶春的诗《学生》中的两句,“我观察每个字的结构,--------撇怎样靠着竖,横怎样吸引点”。就像她观察的字,撇、横、竖互相依存,构成了字。海洋、桃树、生活互相支撑,构成了她的小说。叶春,感谢你的《海上的桃树》,让我开始认真思考变迁不定的未来。
  •     叶春的《海上的挑树》一开题便是满目的孤独印象。海上 的桃树---海上本无桃树,可这桃树却在飘洋过海,足见孤独。叶春在后记中说,因为身在美国,想写一部关于社会变革对个体生命影响的小说,于是想起当年深圳某谅亭里的卖淫女孩,并由这个女孩引出更多需要直面的直接和间接的疼痛。其实,完全可以将叶春的这部小说视为作者海外孤独心理的投射,因为文中除了时代变迁下的个人体验,一个普通人辗转流离的经历与遭遇,并没有按照以往常见的大开大合写命运的写作思路,而是集中笔墨从细微的心理变化上捕捉。在描写主人公攀晴的种种感触时打了些比方,特别传达出樊晴的特立独行、挣扎,痛苦与思索。本文中,种种感观上的笔调以及那种不和谐的意味都让人惊讶。那些看似刻薄而冷俏的比喻背后,正是主人公丰富而动荡的内心活动的外化。比如樊晴对上学提不起兴趣,老师的讲课如同耳边风时,作者写“粉笔在黑板上划来划去,老师的嘴巴张出形状各异的黑洞”。而描写政治课三十中旬的老师,“叫嚷过程中上身时不时抽搐一下,左肩膀耸起,下巴挑上去,嘴巴圆张但没有声音发出来”,感觉“就像一个幽灵突然钻进她的身体,使她不得不咽回剩下的字”,于是樊晴“总是提心掉胆”。而生物课,则是被催眠。语文课被老师认为思想不健康。数学课上因睡觉总被老师扔粉笔。这是洛阳普通的一个高三学生的生活,孤伶伶游离于众,怀揣着自己的小幻想--樊丽幻想着与心有好感的男生早恋而不被母亲反对。孤独之境第二站是广州二沙岛上远景居中无性的家庭三口之家。高考意外之后南下寻找迁往广州的金玉的樊丽意外被骗失贞,被迫做了酒家女。遇到身有隐疾的风林,两人各有所需,协议结婚,婚后又收养一个小女孩安娜,过着平静平淡乏味的表面上幸福的豪宅生活。如果说少女时代的孤单,还只是视觉感观上,那么到了二沙岛,这种孤单则进化为孤寂,一种于绝望之路的徘徊。樊丽的老公风林,生意做得不好不坏,总是心怀悲悯,可怜自己,也可怜别人。可怜自己,是可怜自己的身后的苍凉,人生的百无了赖,他的心事不容人触碰,他有他的禁忌,他与任何人都隔着一条鸿沟,包括他因为可怜而娶回家放着的樊丽。他给自己筑了一座孤岛,直到那场SAS淹没了他。这座孤岛沉没在海里,海,是死亡之海。樊丽,是另一座无声的孤岛。高中毕业任性的南下,只为寻找内心的金玉,可多年后街头偶遇,却已是相识不敢相认。既是理想的破灭,也有事过境迁的苍凉。千篇一率的生活,看到混浊的江水,樊丽想,“如果把手伸进去,手会从此消失”---隐藏的分明是‘如果人掉下去,人也会消失吧’。樊丽别无长技,说想开饭馆说了许多年;没有朋友,只有一只又多过一只的不断捡回家的流浪猫。哭醒的梦里,是一只老鼠“长方形的脸上,一只白色的嘲笑的眼”。那些口口声声大声叫唤着“我要爱”的猫,不正是樊丽想爱而不得的苦闷内心的写照。表面的心如止水,掩不住她想报复,想杀人,也想自杀的恨和怨。收养的小女孩安娜是这两个死水一般不起波澜的夫妇之间的纽带,而樊晴的到来,则带来了还活着的热量。樊晴的爱情,樊晴的手艺,院子里种花种草,显出一些生气。梁风林说以后在院子里种桃树,“吉祥”。正话反说,也因为辟邪----辟自己的邪,也辟樊丽的邪。时代往前走,生活在继续,还会有什么样的动荡,都得彼此鼓鼓劲一起面对。虽然人人不过是一座座孤岛,死亡的海里,有的孤岛沉没了,有的还在飘浮,但有的也种上了桃树。桃树辟邪,于是也种下希望。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社会改革对个体的影响
  •     按照时间插叙,描述了两代人的平凡生活。
  •     有点像张欣写的,文笔和故事都像。
  •     马马虎虎
  •     叶春的《海上的挑树》一开题便是满目的孤独印象。海上 的桃树---海上本无桃树,可这桃树却在飘洋过海,足见孤独。叶春在后记中说,因为身在美国,想写一部关于社会变革对个体生命影响的小说,于是想起当年深圳某谅亭里的卖淫女孩,并由这个女孩引出更多需要直面的直接和间接的疼痛。其实,完全可以将叶春的这部小说视为作者海外孤独心理的投射,因为文中除了时代变迁下的个人体验,一个普通人辗转流离的经历与遭遇,并没有按照以往常见的大开大合写命运的写作思路,而是集中笔墨从细微的心理变化上捕捉。在描写主人公攀晴的种种感触时打了些比方,特别传达出樊晴的特立独行、挣扎,痛苦与思索。

    本文中,种种感观上的笔调以及那种不和谐的意味都让人惊讶。那些看似刻薄而冷俏的比喻背后,正是主人公丰富而动荡的内心活动的外化。比如樊晴对上学提不起兴趣,老师的讲课如同耳边风时,作者写“粉笔在黑板上划来划去,老师的嘴巴张出形状各异的黑洞”。而描写政治课三十中旬的老师,“叫嚷过程中上身时不时抽搐一下,左肩膀耸起,下巴挑上去,嘴巴圆张但没有声音发出来”,感觉“就像一个幽灵突然钻进她的身体,使她不得不咽回剩下的字”,于是樊晴“总是提心掉胆”。而生物课,则是被催眠。语文课被老师认为思想不健康。数学课上因睡觉总被老师扔粉笔。这是洛阳普通的一个高三学生的生活,孤伶伶游离于众,怀揣着自己的小幻想--樊丽幻想着与心有好感的男生早恋而不被母亲反对。

    孤独之境第二站是广州二沙岛上远景居中无性的家庭三口之家。高考意外之后南下寻找迁往广州的金玉的樊丽意外被骗失贞,被迫做了酒家女。遇到身有隐疾的风林,两人各有所需,协议结婚,婚后又收养一个小女孩安娜,过着平静平淡乏味的表面上幸福的豪宅生活。如果说少女时代的孤单,还只是视觉感观上,那么到了二沙岛,这种孤单则进化为孤寂,一种于绝望之路的徘徊。樊丽的老公风林,生意做得不好不坏,总是心怀悲悯,可怜自己,也可怜别人。可怜自己,是可怜自己的身后的苍凉,人生的百无了赖,他的心事不容人触碰,他有他的禁忌,他与任何人都隔着一条鸿沟,包括他因为可怜而娶回家放着的樊丽。他给自己筑了一座孤岛,直到那场SAS淹没了他。这座孤岛沉没在海里,海,是死亡之海。

    樊丽,是另一座无声的孤岛。高中毕业任性的南下,只为寻找内心的金玉,可多年后街头偶遇,却已是相识不敢相认。既是理想的破灭,也有事过境迁的苍凉。千篇一率的生活,看到混浊的江水,樊丽想,“如果把手伸进去,手会从此消失”---隐藏的分明是‘如果人掉下去,人也会消失吧’。樊丽别无长技,说想开饭馆说了许多年;没有朋友,只有一只又多过一只的不断捡回家的流浪猫。哭醒的梦里,是一只老鼠“长方形的脸上,一只白色的嘲笑的眼”。那些口口声声大声叫唤着“我要爱”的猫,不正是樊丽想爱而不得的苦闷内心的写照。表面的心如止水,掩不住她想报复,想杀人,也想自杀的恨和怨。

    收养的小女孩安娜是这两个死水一般不起波澜的夫妇之间的纽带,而樊晴的到来,则带来了还活着的热量。樊晴的爱情,樊晴的手艺,院子里种花种草,显出一些生气。梁风林说以后在院子时种桃树,“吉祥”。正话反说,也因为辟邪----辟自己的邪,也辟樊丽的邪。

    时代往前走,生活在继续,还会有什么样的动荡,都得彼此鼓鼓劲一起面对。虽然人人不过是一座座孤岛,死亡的海里,有的孤岛沉没了,有的还在飘浮,但有的也种上了桃树。桃树辟邪,于是也种下希望。
  •     从考究细致的用字即可感受出诗人之手笔,每章的名字是一个生命阶段的象征符号,梦境回忆现实交织感染力强、紧凑干练全书没有一处弛废。文字无可挑剔,但作为诗人而不是小说家、情节的铺设构思相对简单。
  •     好看
  •     余华的《活着》,我看了好多遍,包括葛优主演的电影。少爷富贵的一生,国人特定时代的缩影。人的生命既顽强又脆弱,太阳每天照样升起,暮暮老矣的富贵,只能在太阳下,牵着他的老牛追忆苦难的一生,这是余华留给我们课题似的结尾。中国的文学作品,如余华般犀利地剖析现实生活的已不多见。时代变迁,这个社会只倡导如何拜金,如何消费,从不传授我们在变革的时代安身立命的绝技。我们手上只拿到暂时饱腹的鱼,却并不在乎编织渔网的技艺,我们无法感知活着的意义。
      
      我有幸读到诗人叶春的长篇小说《海上的桃树》,她的故事恰似与余华的《活着》遥相呼应。也许叶春的初次捉笔无法与余华的运用自如相媲美,但是对于生命延续与生存真谛的理解力和表现力却同等震撼。女诗人叶春,出生在北方城市洛阳,游走于南方的广州和大洋彼岸的弗吉尼亚。正是北方的古都水土与南方的温湿气候,造就了叶春细腻敏感,精于洞察生活,顾及他人感受的性格。这本书的创作构思,来源于一次她在深圳的度假村游玩,听两个女人的交谈,关乎一个年轻女孩的命运。潜伏在她意识里的对于女孩的命运的愤怒,以及未来的焦灼,催生了这本有关个体生命在社会变革时期怎样面对的小说。
      
      这本小说的记述跨越近三十年时间,这正是中国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叶春以她诗人特有的敏感,抛开变革的波澜壮阔,聚集于一家四口平凡的小人物生活,在变革的海洋里,命运跌宕起伏,人生似无根的浮萍,幸福抓也抓不住。唯有内心对未来的渴望,通过桃树来暗寓吉祥,寄托希望。姐姐樊丽为了那场青春的暗恋,付出了几乎一生的代价;妹妹樊晴为了爱情的誓言,飞蛾扑火地去复仇,等她走出铁窗的桎梏,世界已经是另外的模样。
      
      女孩子一生的记忆总是锁定爱。爱情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可我总觉得这是一个有关“恨”的故事,尽管在书中几乎没有提到“恨”,而是用“死”来将“恨”包裹起来,樊丽与樊晴几次都有想去杀人的欲望,去报复,去释放恨,这是比“恨”更可怕的终结方式。这大概就是北方女子叶春想要的,敢恨敢爱,恨是藏不住的。除了爱恋,生活中还有什么要面对?那场革命、改革开放、改制下岗;地震、环境污染、非典;故事在2003年樊丽的丈夫梁风林被非典夺走生命后,戛然而止。时间仿佛停顿下来,生活却还在继续,未来等于未知。
      
      如果小说的前半部是樊家姐妹俩青春的挽歌,那么后半部就是变革中现实生活痛苦的挣扎。人生如浩瀚的大海,姐妹俩渺小得就像一条鱼,潮起潮落,不知道被海水载向哪里。只有寄寓于樊晴颈项上的那只桃木坠子,驱邪避灾,却从未灵验。“海上的桃树”,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希冀。
      
      叶春的叙述语言是本书的最大特色,将姐妹俩的心境透视彻底,无助、无耐和无爱。她用精准的语言为中国社会底层的生活构建了一种诗意的氛围。“每晚,城市沉入海里”,“子弹会继续呆在枪膛里做它黑色的梦”,“天上的有轮几乎圆的月亮,灰白色,像一颗陈旧的大理石头颅”,类似的语言风格,这样的文字,阅读真是一种享受。
      
      我想起叶春的诗《学生》中的两句,“我观察每个字的结构,--------撇怎样靠着竖,横怎样吸引点”。就像她观察的字,撇、横、竖互相依存,构成了字。海洋、桃树、生活互相支撑,构成了她的小说。
      
      叶春,感谢你的《海上的桃树》,让我开始认真思考变迁不定的未来。
  •     画得比写得好
  •     前面的少女时代带点儿孔雀的影子,很好的一本书,在现今这些乌殃乌殃的小说里,难得一见的好作品,以后要拿来重读。
  •     阳光是一团丝,有时淡红有时银灰,云大而低, 我大概是比较偏爱这种每个人的背景故事交织在一起挣扎着的故事
  •     又是一本与文革有关的书,这里面有个真实的故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