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赎罪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6
ISBN:9787532742462
作者:(英)伊恩·麦克尤恩
页数:327页

内容概要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是英国文坛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自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和最后的仪式》获得1975年的毛姆奖以来,他四次获得布克奖提名,并终于在1998年以《阿姆斯特丹》折桂。其新作《赎罪》同样获得2002年的布克奖提名,虽然最终未能如愿获奖,但评论界却给予了较之《阿姆期特丹》更多更动听的溢美之词,认为比《阿》更丰满,更好读,既有讨好读者的动人情节、喜剧因素,又不乏冷色调,实在是让人爱不释手。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第二部分第三部分1999年  伦敦

作者简介

13岁的布里奥妮·塔利斯拥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颇有作家天分;管家的锤子罗比在塔利斯先生的奖助下已经与布里奥妮的姐姐塞西莉娅一道从剑桥大学毕业,而且他俩情/投意合。一个炎热夏日,塞西莉娅当着罗比的面,脱去衣服,跳进池塘戏水。这一切都被布里奥妮尽收眼底,恰逢当晚,来塔利斯家小住的布里奥妮的表姐遭人强暴;布里奥妮武断地认定罗比即是罪犯,并出庭做证指控罗比,罗比因此被捕入狱。但坚信他无罪的塞西莉娅不惜与家人断绝关系,执着地与他相爱。五年后,罗比出狱,当时正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到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塞西莉娅随后应征入伍,布里奥妮也成为一名军队医务人员。经历世事之后的布里奥妮终于愧疚,主动走向罗比与塞西莉娅,为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道歉,但是无情的战争先后夺去了罗比和塞西娅的生命,留下布里奥妮活在深深的自责中而无法赎罪。
麦克恩是英国文坛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自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和最后的仪式》获得1975年的毛姆奖以来,他四次获得布克奖提名,并终于在1998年以《阿姆斯行丹》折桂。其新作《赎罪》同样获得 2002年布克奖提我虽然最终未能如愿获奖,但评论界却给予了较之《阿姆斯特丹》更多更动听的溢美之词,认为比《阿》更丰满,更好读,既有讨好读者的动人情节、喜剧因素,又不乏色调,实在是让人爱不释手。

图书封面


 赎罪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全书共327页,其中前164页基本都是讲半天里发生的事情。燥热、旺盛、漫长、悸动却又峰回路转。如果电影用镜头述说的是英格兰一所红顶白墙的乡村庄园别墅里的一个夏天午后的“误会”。小说笔法要细腻很多,写活了人物曲折的内心 —— 赛西莉亚和罗比从“小儿女”彼此折磨的爱的萌动,到将错就错点破天机,燃烧爱火。布里奥妮的敏锐、想象和一个十二岁少女的懵懂意识。塔利斯家人的自私冷漠。罗拉和双胞胎的寄人篱下。马歇尔的乏味可恨。让一切的发生都是顺理成章,无可避免的悲剧。我围着披肩一页一页读,都觉得头晕齿冷。第二章,情势就是战争,溃败,轰炸,异国的逃生,末世狂欢的敦刻尔克。——“我等你回来”情人温暖的声音。这一头是英国医院里的伤病人,肿胀的伤口,吗啡和截肢,破碎的脑壳,残缺的记忆,无情的纪律。一切都让人恶心,心里发闷肿胀,无可投诉的难堪和悔恨。我不觉得这是一本解闷的小说:好人不得善终,坏人终成眷属。甚至无力一口气读完,心头的铅是一滴一滴往下沉......虽然是生生世世都无可挽回的误会悲剧,却难得一对有情人,在战乱年代,能同生共死。
  •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了解到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不能简单的用好与坏来评论。没有真正的好人或者是绝对的坏人,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或是为了所爱的人而活着,对有些人来说是好事,使顺其心意的;但对另外一些人哪~~~~
  •     于布里奥妮。十三岁的敏感少女,灼热而又危险的作家气质弥漫,浸透在自己杜撰的阿拉贝拉的童话故事中,迷梦是生活动力的重大诱因。她在奋力劈砍荨麻的过程中寻藉独领风骚的快感,在如饥似渴的写作中用纯粹的自我意识堆垒现实。赤裸裸的现实世界在她自己创造的旺盛至呼之欲出的梦想世界之下显得捉襟见肘令人无奈,然而她同时又分明意识着自己的渺小,她“已经失去了她神一般的创造力,但只有在这清醒的一刻到来之时,这一失去才昭然若揭”,她那一度充盈着貌似真实细节的白日梦,在实实在在的现实面前已成了一阵烟消云散的愚昧。她就如同西沉的太阳下“像是被固定在一根无形橡皮筋上”的昆虫。她桀骜不驯地反抗,竭力要冲破循规蹈矩压抑沉闷的无形巨网;她平静而固执地等待,等待“重大事件,真真切切的事件,而不是她自己的幻想,来接受她的挑战,并且驱散她的卑微感”,而当她终于等来——这一切仿似水到渠成,现实默不作声,与幻想不谋而合,几乎是势不可挡地去迎合了布里奥妮炙热到几近要破壳而出的证明自己强烈的存在性的欲望——她迷幻于一时的功德圆满,最终酿成了她小说中“公主和医生王子”的一生悲哀,酿成了她自己背负一生的深重罪孽,以及由此带来的纠缠不清挥之不去的终生忧患。无赎之罪,无从逆转,无以偿还。于罗比。剑桥大学第一名毕业,随后将求学于伦敦医学院。出身贫贱却善于自我保护,自信不动声色,理想周密而唾手可得。前程似锦铺开在穿越橡树林的小径,傍晚红彤彤的薄雾,空气里满是干草香气和被太阳烤过的芬芳。可是。当他嘴边自由荡漾着欢快的小调,在宁静的仲夏夜里意气风发地加快了步伐。当他在黑夜里找回出走的双胞胎,臆想着与塞西里亚的相见,却迎来警察惨白而严厉的手电灯光。当他脑海中萦满了轰炸后树枝上垂着的小男孩睡衣碎条,还有没能被自己成功带出田地避开炸弹的佛兰芒母子。当他在伤痛的恍惚中在废墟里见到了烛光里他和蔼的母亲。当他遍遍憧憬着与塞西里亚约定的海边的威尔特郡蓝色小屋,遍遍回想着塞西里亚闪着泪光把手按在手铐上说come back to me,然后渐渐不声不响,然后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前夜沉沉睡去在一个法国谷仓。有志青年罗比·特纳的所有理想终在命运与战争中消亡,包括他自己。晴天霹雳打断他本无瑕疵的生活,一代志得意满以无力回天之势在他生命中疾速消褪,但当初塞西里亚一路奔跑而来,贴着警车喊“我与你相爱,清白又勇敢”,于是他握紧信件以为生活可以继续。他早已对布里奥妮的罪行释然,“这年代什么叫有罪呢?这个问题已经没有意义了。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每个人又都是无罪的。”下人儿子的身份或是毋须有的罪名都已被炮火轰平划整归零,“人们都在说,肯定不会有第二次了。于是他们就继续抱定了希望”,罗比从记忆银行里透支了一笔又一笔只是支撑着想回去,可是这段仅靠书房的几分钟和咖啡厅的半小时在一起维系的岌岌可危的爱情,终究还是辜负了叠叠鱼书鸿雁寄托的厚望,就像消失在议会广场的公车再也赶不上。于结局。“她本以为会是座罪恶累累的哥特式大教堂,艳丽的拱顶洒满了血红同蓝紫错乱的炫光,斑驳的玻璃上映射着耸人听闻的苦难。但走近时却发现……像一座希腊神庙”。罗拉居然嫁给了当年强暴她的马歇尔,由此夫荣妻贵。这对罪恶的结合毁了三个人一生的幸福却在小说的最后令人匪夷所思地现以纯洁的姿态。他们对世界的善行被人传颂,也许已花了一生的时间痛改前非,或者说,他们毫不犹豫地阔步向前,过着永远属于自己的生活。布里奥尼用了59年,六易其稿,如实写明当年冤案真相的小说却无法出版,原因是如今已有勋爵头衔的富商马歇尔“用活期存款就能轻而易举地使出版社身败名裂”。罪与赎的定义被偏废,黑白交界模糊,难以解释的灰色地带蔓延,或许说人生的因果本就难以计算,只留旁观者扼腕重叹。《赎罪》中伊恩·麦克尤恩除了出色地运用了亨利·詹姆斯式多重视角的“闪回”技巧,最经典的莫过于“狗尾续貂”的结局处理。当历经劫难之后的罗比和塞西里亚在一间破旧的小公寓里破镜重圆,窗帘随风飘动,收音机里响着音乐,炉子上还“咕嘟咕嘟”地煮着咖啡,他们如此真实地生活在一起——却在最后的最后被作者布里奥妮平静地陈述“罗比·特纳在1940年6月1日在布雷顿斯死于败血症,塞西莉亚于同年的9月在贝尔罕姆地铁车站爆炸中丧生”,以此表明这所有的终成眷属只出于作者美好的虚构。其实布里奥妮,连最后在公寓里被他们责备的机会都没有。1940年的以后他们就再也不曾存在过。这是垂垂老矣的布里奥妮在血管原发型痴呆症发作之前最后的仁慈,是对于亏欠一生的塞西里亚和罗比最为真诚的馈赠,而非赎罪。因为——“上帝也好,小说家也罢,是没有赎罪可言的,即便他们是无神论亦然。这永远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正是要害之所在。奋力尝试是一切的一切。”“只要我最后一稿的打印孤本留存于世,那么我那纯洁率性而有奇缘的姐姐和她的医生王子定会相亲相爱,直到地老天荒。”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我是因为电影《赎罪》之后才知道这本书的,这故事很不错。赞,值得买来收藏。
  •     看这部小说我竟然没有觉得发出对外国人名字的抱怨! 很好,很喜欢。
  •     一直对这个故事念念不忘,但是小说却没有电影那么有力量。
  •     cecilia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fe without shame
  •     看电影的时候觉得不是布里奥尼的错,现在有点改变。当你无论做什么都无法补救的时候,会怎么办呢
  •     很遗憾先看了电影知晓了大多数情节 但麦克有恩的文字仍旧细致有力
  •     看了书才知道原来电影表达出的东西(我认为它所表达的)跟书表达出的东西是很有些差别的。布里奥尼指证罗比的原因在书里至少是模糊的。书里的情节因素不是主要的,而是一种零散的却主题明确的意识流似的置于许多场景中的片段与思维。
  •     翻译得令人好舒服 当然故事是读过一遍的了 但还是有即将默默垂泪的感觉 不知道为什么郭国良哥们要改成新译本..
  •     看过电影后读这部小说,我要承认电影的改编是成功的,书中的诸多细节都被完美呈现,不过文字所洋溢出来的韵味依然让人回味。慢丝条理的场景和氛围,细腻的人物心理,都丝毫不会让人感觉晦涩,而是让读者更好沉浸到整个故事中去,化身故事的参与者,体会其中的每一处滋味。
  •     昏睡中惊喜,却不识其渊源。
  •     书比电影好。电影的结局太造作了,不比书中的结尾深沉而悲伤
  •     开篇有些无聊,读完才发现开篇的大段田园风光和人物内心刻画都是作者有意为之,强烈的对比冲突令所有角色都更有带入感
  •     ↓ 参考。翻译好。三部间文风差异相当大,在尾声处却意外地释然完整。第一部偏向意识流,第二部是汹涌的细节,第三部更加洗练。
  •     最后一节最酷,前面本想给三星,最后结尾拉到四星了。爱幻想的沉溺于自我的女孩,一桩莫名的诬告;混乱的二战,在战争时候,谁也不能说自己无罪,因为谁也都无视过旁人的生死;医院里的残酷景象,永远不能获得的原谅。最后一节写60年后老人的家族重聚,孩子们演出了当年没能演成的戏剧,故事里王子和公主历经磨难在一起,而战争的真相是受冤的年轻人死于坏血症,姐姐西死于轰炸,有情人再不能见。最后有一句话真好,在故事里给他们幸福,不是逃避懦弱或私心求得宽恕,而是最后的一大善行,是对遗忘和绝望的抗衡。
  •     果然还是要看原著。
  •     虽然电影看了不下十遍 书的最后一段反反复复地看了好多遍 感觉在梦里一样看不明白 但是心痛的一塌糊涂
  •     我还是更喜欢他的短篇集
  •     以前在学校借的
  •     所以一切都是最初的模样。
  •     我是先看了电影(帅哥美女的配对,那个男主角是<becomingJane>里面的,演技一流呀)。书非常好看哦。故事精彩:)虽然有点悲剧色彩。。
  •     生活不是小说不是诗歌,不能有半点粉饰半点涂抹。
  •     一个青春期的善于脑补的少女是多么可怕!
  •     从此成为麦克尤恩的脑残粉。虽说有些地方人称的指代真的让人觉得有点烦因为总会有歧义而导致脱节和混乱。描述也有点罗嗦。但……好看T-T!!
  •     难得有看得下去的外国小说~
  •     关于敦克尔刻大撤退那段,还有医院接收大量伤兵那一段真是惊心动魄。
  •     看完原著,打算看电影,好早之前被电影的一句台词触动,看完原著才发现原来是它呀~
  •     前半部十分拖沓,比电影剧本的细节还要详细 要有足够耐心才能看完
  •     先看的电影,后读的原著,感觉电影还是深得原著精髓的
  •     读完这本书让人感觉很难受,为这罪,也为这赎。
  •     没有一个角色讨人喜欢
  •     读的时候心中几多跌宕起伏。
  •     两点:嫉妒毁灭人;战争毁灭整个日常生活。
  •     看电影时觉得还好,前几天在图书馆看的时候差点哭出来 (有些罪不用赎 因为一旦犯下一辈子都赎不回来)
  •     罪无可赦的救赎,和墓碑和解没有任何意义。PS:对国内翻译尤其是文学作品现状感到深深的担忧。
  •     所有犯下的罪行,都是罪无可恕。
  •     老早看的电影,最近开始看麦克尤恩,这本似乎和其他的,尤其是短篇的风格差别蛮大,不是简的,掳去背景的,而是无比繁复地描摹的,大篇大篇心理的,以致初看有些累。一路脑子里都在代入电影的人物和镜头,西和布(童年)的选角还是相当精准的。如我对电影的评价,这是一本写得很用心且大气的作品
  •     英国人真会写啊。故事看过类似的,丹麦电影《狩猎》,当然比小说晚。被复制被模仿太容易,只想说英国人真会写小说啊,娓娓地,丰盈地,构建出一个贯穿一生的故事。
  •     2011.7.21,杭州图书馆。弃。
  •     大师与常人,只看最后两页XD
  •     家里有这本,大开本没有精装版方便看,倒是和指环王放在一起很配。
  •     无法被原谅的痛苦。
  •     其实故事情节特别新奇,但作者对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的一大部分的战争描写过多,十分冗长的感觉(个人不喜欢战争类题材文字)。于是想起之前看过的电影,个人感觉电影很忠实于原著。 ps 郭国良的翻译绝对有问题,有的地方想接近作者的华丽文笔,反而翻译的似是而非,十分遗憾···抱歉
  •     还是不喜欢这风格的写作
  •     书比电影精彩
  •     2013-3-22至2013-5-20 FINISHED
  •     我也常常梦见未来。
  •     惟愿所有纯洁率性的塞西莉亚和她英俊的罗比王子相亲相爱直到天荒地老;没有罪恶,也没有人要用一生去赎罪;而那些有罪的人活着就活着罢,但愿不要太生机盎然。
  •     比电影还要虐心!太虐太虐!
  •     对一本已知情节的小说读得这么慢也蛮不容易了。作者的笔调冷静犀利不动声色,写人的时候尤其刀刀见血。第一部细琐略显冗长,和电影在一起整个调子倒是无缝衔接。整体感觉上英国感很浓虽然我也不知道英国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翻译不好也使整个文本很生涩,比较遗憾。最喜欢作者写布利奥尼,写得我羞愧万分,无颜自处。2.
  •     难得的,电影跟书一样好看。
  •     这种刚刚触碰就分离、却依然至死不渝的爱情最刻骨铭心了。
  •     读过书后,发现电影改编极其出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