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变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532752744
作者:[法] 米歇尔·布托尔
页数:250页

章节摘录

  “他一定是在我喝茶的那工夫来的。我也一样,我原以为你不在车上,因为我为了找你已经跑遍了半列火车。”  “咱们一起去碰碰运气吧?我就不信……”  “再说侍者领班还认识我呢。你坐下吧。你总不能陪我一直站到第戎呀。”  可是车室里谁也没有在拉罗什下车,谁也没有在第戎下车,于是你们只能等到吃饭的时候才能坐在一起,可是你们并不能真正地谈心里话,因为在你们的饭桌上还有另外两个人,还有一对争吵不休的夫妇。  “到了罗马,我们就会自由了。九点我得去斯卡贝利公司,我真蠢,居然答应和他们一起吃午饭,不过,从六点起我就自由自在了。我去法尔内塞广场等你。”  “在罗马……”  “你好像不喜欢罗马似的!”  “你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我才喜欢罗马。”  “我愿意永远在罗马。”  “而我,我愿意和你一起在巴黎。”  “别再去想在巴黎的这段日子了,下一次会完全两样的。”  “我永远也不会和你重提这件事的。”  你原来拿在手上的书刚刚掉到暖气铁皮上。你抬起头,在镜子里,在山景和小船这两张照片中间,有卡尔卡松的塔楼和雉堞,这张画挂在一个工人的背包上方。又闪过一个孤零零的小车站,站上只有几盏灯照着一条长凳,有一座挂钟,还有等待发运的货箱。  接着噪音越来越响,一列朝相反方向驶去的火车的明亮的窗口飞快地、接二连三地掠过你的玻璃窗,好像有一把锤子在一股劲地敲着难以驯服的钉子,这是罗马一巴黎特快列车,上次你回来乘的就是这趟车。  那两个老人在平静的晃动中纹丝不动,相互瞧着,会意地微笑着。  你掏掏衣兜,里面只剩下两支高卢女人牌香烟了,你刚才忘了买包民族牌香烟。你换了个姿势,闭起眼睛,因为灯光开始使你不舒服。这时是没法睡觉的;也许这一整夜都没法睡觉。你现在舒服一点了,但是你交叉着腿,时间长了是不行的。  他闻到一股烟味,那就是说洞里一定有活人,于是他小心翼翼地站起身来,唯恐猛然撞着洞顶,他两手紧贴着岩石往前摸,烟味越来越浓。  他来到一个拐角,看到一间四壁渗水的烟雾腾腾的宽室,室中央有一盘火,在烟雾中只见一大团橘红色的火?;他走进去,听见有人在沉重而沙哑地呼吸,这是一个老妇人,她木然不动地看着一本大书,她的头不动,只是简单地用眼睛瞟了他一眼,露出一种嘲讽的微笑,喃喃地说着(但是这声低语被扩大了许多倍,以至和火车在隧道中行驶的隆隆声极其相似,他听不清她在说什么):  “这些树林使你疲劳,这片草原和这些石头使你疲劳,不过现在你有权休息一下,你可以来听我讲话,你可以向我提出你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着的问题,因为谁也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来一趟,除非他确实经过深思熟虑,有着充分的理由,抱着十分明确的目的而来?这些目的肯定一一写在两页纸上,像我在橘红色火焰中所看到的那样,纸张贴在你奇怪的衣服上,而你的衣服已经破得不像样子,已经褪了色,这说明你已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  ……

内容概要

法国新小说派重要代表作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登上文坛,先后发表《米兰弄堂》、《时间表》、《变》、《程度》等作品,其中《变》获得一九五七年勒诺多文学奖。

书籍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译后记

作者简介

巴黎罗马,双城演绎爱情吊诡
此处彼处,或是通途或是陷阱
一切变化不过一念之间
一切纠葛不过轮回一场
----
你是罗马斯卡贝利打字机公司驻巴黎代办处的经理,经常因公务而乘火车往返于巴黎与罗马之间。但这一次你踏进三等车室的时候,却不能让公司里任何人知道你离开几天是为了去罗马,因为你是为了你在罗马的情妇塞西尔而去,她是你年轻时代梦想的重新焕发,她是你青春的秘密源泉,你已下定决心要和她在一起,并为她在巴黎找到了工作。你准备找适当的时机和妻子摊牌,因为你认为你们两人中间早已没有爱情了(如果说过去确实有过青年时代的热情的话,那么,它和塞西尔带给你的欣喜和解脱的感情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剩下的只是循规蹈矩的生活所带来的束缚感以及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的虚伪。
火车走了一站又一站,你坐在不太舒适的车室里,回忆与塞西尔的交往,也回忆起年轻时与昂里埃特的爱情。火车渐渐驶近罗马,你的脑海里产生了愈来愈多的想法,并开始怀疑你终于做出的决定,怀疑它是否确实存在,是否现实……

图书封面


 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作者米歇尔·布托尔 Michel Butor,新小说派四将中最年轻一位,至今健在。故事一个中年男子突然决定与妻子分居,由巴黎乘火车去罗马探望情妇,准备接情妇到巴黎共同生活。但是当火车到达罗马时却改变主意,决定不去找情妇,也不带情妇回巴黎,而是闭门写作。乍一看很容易让人想起《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二者故事脉络几乎一样。区别却相当大:雪夜访戴讲的是魏晋名士所谓的风度,有人称之为标新立异。《变》讲的是一段细腻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前者三行字,后者翻译成中文有十四五万字。而且《变》讲的其实不是一次旅行,而是十次旅行。以当下的旅行为主题,把另外九次旅行编织在一起。十次旅行(以小说中出现顺序为序,不以时间为序)第一次:当下的旅行。 Paris—Rome第二次:上周。办完公事后回巴黎。R—P第三次:两年前。和塞西尔初识。P—R第四次:三年前冬。和妻子去罗马旅行。“不吉利的旅行。” P—R第五次:一年前。第一次和塞西尔一块来巴黎。R—P第六次:三年前。和妻子从罗马回巴黎。(第四次的回程。)R—P第七次:一年前。第五次的回程。P—R第八次:上周。公事去罗马。(第二次为此次的回程)P—R第九次:初婚。春天。和妻子度蜜月去罗马。P—R第十次:想象中此次去罗马的回程。R—P十次旅行中四次是独自旅行。三次和情人。三次和妻子。和情人的三次旅行着墨最多。当下的旅行时主干,把另外九次旅行编织在一起。三种人物关系“你”和车厢里的人。“你”和情人塞西尔。“你”和妻子。其中第一种人物关系最为次要,但却起到主干作用,把另外两种人物关系串起来。整个小说的叙述游走于三种人物关系中间三种时态现在、过去、未来。现在时最次要,但现在时是主干,撑起来回交织的过去和未来。现在时包括:对乘车过程中的人、物、动作精准的叙说;对旅伴的各种想象和推测。过去时:前两天、上周、一年前、三年前、二十年前等。相互之间仍然是错综复杂地出现。未来:想象中与情妇的见面;想象中的回程,梦境(也可不视之为未来)。三个空间火车上、巴黎、罗马。各种空间错综出现。每个小段落之后至少来两三行现实空间(火车)上的真实场景,相当于脊梁。“你”、布托尔与高行健以第二人称“你”为视角写作,不知道布托尔是否是第一人。“你”描述意识的觉醒,相当于对自我的反观。高行健继承并发展了这种独特的人称的使用。但二者有不同,高行健的人称使用更复杂。简单的对比如:布托尔会这样写:你说:“我要走了。”而高行健是这样的:你说你要走了。可见高行健的第二人称使用的更彻底,甚至在戏剧对白中直接用了第二人称。当然,这是建立在受布托尔影响的基础上。此外高行健还发展了第三人称的另外一种独特用法,人物(一般是女性)用第三人称直接代替传统对白中的“我”。不再赘述。布托尔追求一种“小说的诗学”。他说:“从今以后,小说应该能够继承全部旧诗学的遗产。”《变》中的语言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种诗意,尤其是第三卷。高行健同样继承了这种诗意,不仅在小说中,还体现在戏剧上。枯鱼
  •     故事从一节车厢门槛的铜凹槽开始。所有季节的征兆,事物的性质,感情的流动,都在一条逼仄的时间隧道中发酵。成全一个故事走向它自己的成熟和觉悟。一个中年男人把左脚踩在这个凹槽上,开始一段重复的旅行,旅行到另一个城市见自己的情妇。旅行代表着一次解放,一次更新,但是他感觉不到兴奋,他感到厌倦,甚至难受。伤。忧心忡忡。年龄伴随的疲劳感。目光的恍惚。旅客的聒噪。以及像战败的幽灵一样匍匐在床单上的早晨的阳光。在旅途无所事事的空档,这种忧心忡忡的感觉更放肆地侵蚀你的神经,趁你不小心就趁虚而入,密密麻麻。是事业的沉重,是家庭的无爱,是中年的虚弱感。于是你需要一段旅行,握住一张车票,通往另一个城市另一个女人。旅行是秘密的。这个秘密叫塞西尔。为了离开让自己疲劳不堪的家庭,塞西尔充当了你灵魂中的一个救兵,她就那么美丽地站在火车行驶终点的明亮地带,携带着所有关于轻盈,遗忘,新鲜的密码,站在那里等你。这样的秘密除了占有人性的特质,也带有使命感。它在你积重难返的中年生活中伸出援手。它让你跨过一条不可逾越的河流走向一个暂时搭建的安宁的所在。她代表着解脱,休憩,回归人性,温暖天地。每次当你走向自己的情妇,做同一班车,和同样的陌生人温暖地挤在一起的时候,你应该倍感幸福。远离沉重,尚未轻松。你甚至不在时间里,你正站在时间的切线之外,观察事物的所有变化。事物的所有变化也在观察你。重复在改变。重复已经无法再重复。在结识塞西尔之后,你赞赏过罗马美好的气候,你身在巴黎,想念罗马。塞西尔是罗马的形象大使,你怀念关于罗马的所有细节,以及爱情,以及名画上头人物孤立而固定的姿势。紧张的回忆,对重复的渴望。对美以及形而上的沉醉。罗马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 这种可怕的疯狂的诱惑,以及对妻子昂里埃特的可憎可恶加速了你对罗马和巴黎两座城市的理解与考量。你要把塞西尔带到巴黎,带到你的巴黎,让她随时拯救你。让插曲成为主旋律。你跃跃欲试。你本来幻想你暴躁的妻子会和你杠上,给你难堪。但是你没有想到,两个女人之间没有斗争,反而是惺惺相惜。让你无法忍受的惺惺相惜。以及容纳。你不仅无法忍受,感到一种破坏感,你还嫉妒这种容纳。嫉妒。塞西尔的罗马,无法代表新的巴黎,也无法拆掉旧的巴黎。当塞西尔来到巴黎,她罗马大使的美丽翅膀不见了,她变成了一个爱情代替制当中的符号。你又陷入了伤和忧心忡忡之中。地理时间感情理智编织的网络的浓雾在消散。可是你的意志仍然破碎。一切都在动乱中造势。你的生活本应该重新组合排列。可是一种隐秘的变化正在发生,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你清楚地感到自己只能看到这种变化中极小的一部分,而对它的四周一切却一无所知,你是多么需要去照亮它啊。”你真的爱塞西尔,因为她代表了罗马的面貌。可是当她在你眼前了,罗马这个庞大的空间的真实的内容变成了一条裂缝,一条逐渐扩大的脆弱的沟壑。你冷峻地看着这条你自己制造出又失去控制的沟壑,感到晕眩。那条脆弱的沟壑也正在晕眩地眼巴巴地看着你。“而这一切,在你内心产生缓慢发展的,可悲的,愚蠢的,一定要产生的悲剧之前,你将没有丝毫能力去摧毁,而这一切会重新将你禁锢在你今早从里昂车站动身时追求的那个不同寻常的经历里,而你知道那种经历是没有出路的。”这个裂痕绽开了。它一直就在你的身体里头,长久以来就在你模糊的意志里,你逐渐虚弱的身体里。你也从来没想把这个裂痕填埋。因为它和一个巨大的历史的裂痕息息相通。“不仅塞西尔,换一个女人也会自己失去作用;不仅是巴黎,换一座城市也会使她失去作用。”“任何定位都是双重性的,对每个人来说,罗马这个地方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巴黎这个地方,它提供的或是通途,或是陷阱。”此书让人震撼的地方不是它老旧的故事情节——一个中年男人逃遁到另一个城市私会情妇而意识到逃遁本身带来的艺术感远远高于眼前这个女人的真实爱情力量的故事。它的震撼性在于在让人歇斯底里的第二人称的叙述当中,将变化带来的重复,和重复带来的变化,慢慢推入一种隐秘的裂缝。任何人都可以清楚的感觉到一个细小的隐秘的变化正在出现,并且影响生活的面貌。可是你还在黑暗中,你只是感受到了这种隐秘变化的一点点微光。你背后这种黑暗的巨大的阴影和力量,你永远不可感知。你没有力量去摧毁和预知。重复已经无法再重复。你能感觉到的唯一真实的,就是你此时此刻和一直以来的精神状态——伤及忧心忡忡。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像雾像雨又像风》中的故事。陈子坤和方紫仪一直相爱。可是爱会变。陈子坤爱上了杜心雨。说不清,方紫仪是爱的过去杜心雨是爱的延续。还是所有人都在爱的变化里自生自灭。命运总是又精确又性感。有时过于残酷,有时过于合理。Destiny is always accurate and sexy. You cannot resist this tiny sexy mysterious change, part of which warm big being that is outside of you, next to you, through you and in you. It hurts. It distracts you. It develops you. You depart from your old profession. You bury your old thoughts. You fall in love with someone else. And your destiny never fails to indent before speaking.
  •     可以这样想象:这两座城市史重叠在一起的,它们中间有通道相连,只是某些人知道这些通道,但大概谁也不知道全部通道,因此,从此处到彼处,可能有某些意料不到的捷径或弯路,因此,从这一处到那一处的距离,从这一处到那一处的路程,将根据人们对另一座城市的认识和熟悉程度而定,因此,任何定位都是双重性的,对每个人来说,罗马这个地方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巴黎这个地方,它提供的或是通途,或是陷阱。你失去了它,一切都在“变”!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质量相当不错,好书
  •     很多東西變來變去都是暫時的,因腦子不清楚或沒有目標。不想做浪費生命的人,希望我真的醒了,希望我是最堅強的。
  •     可能是我阅历不够,“你”并没有让“我”置身于小说中,好突兀哦。
  •     本以为故事的结局是:漫长旅途后的你,站在Cécile卧室床对面的楼内。透过百叶窗,隐约的看见赤条条的她和另外一个赤条条的他躺在一起。你不禁感叹,唉,意大利人啊。没想到最后的主旨竟然将婚外情如此艺术化。五星好评,为了让我的论文顺利过关吧
  •     双城记。
  •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小说”的代表作,应该是我读的第一部全篇以第二人称来书写的小说。没有传说中“新小说”的无头无脑和晦涩难懂,而是带着读者在一间小小的车室里经历了春夏秋冬、雨雾霜雪,伴随着的是意识的觉醒。很特别的阅读体验,强推!
  •     快要离开珠海的某个傍晚的时候重新读了一遍这本书。逃离魔都来到海边小城的最大理由,都来自这本书。半年前觉得火车上的叙事节奏略有无聊,在珠海生活慢下来之后,终于能理解到这种季节征兆,感情流动,一个故事走向属于自己的陈述与觉悟的发展速度。一节有凹槽的车厢,实现Abraham Maslow 说的那种“self-actualization”【→ →但愿这两个英语没有被我拼错】
  •     只读了几十页,不喜欢冗长的句子
  •     啊啊,受不了这种新的叙述模式,整个阅读的过程都在不断磨合,惶然不知所措,直到最后都忘记是怎么读完的了。已然习惯传统的叙述模式,现当代文学史的老师老早就叫我们应该把自己锻炼成适应各个叙述模式的读者,阅读障碍啊!唉咦!
  •     我一直在默念 千万不要下火车 千万不要下火车 看到最后太好啦一趟火车就是一本书
  •     你永远也回不去了。
  •     早就想得到的一本书,《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之一啊。在《法国当代文学丛书》中还由朱静转译过。
  •     高中最愛的小說之一
  •     “大特写”
  •     你坐火车去另一座城市,是为了她,也不是为了她。就像那个中年男人的外遇,不是因为恰好遇到了那个她,而是因为他想要逃离此时此刻的生活,不是被引诱,而是需求找到了突破口……如果她也来到巴黎,你又要逃到哪里去?
  •     这本书老好了
  •     这是我想看的第二人称叙述,这个“你”基本是“我”的替身,即一种自言自语的表达。“你”是被观望、被描述的对象,充满主观和局限,同时承受着自我的反思、探索和审判。书中的意识流写法比伍尔夫仁慈得多,虽然不算高明,但清晰自然,值得借鉴。
  •     第二人称写作。2015-11-24
  •     这是当时1957年的“新小说”文风,与现在的小说写作手法差别很大,全篇描写主人公想离开妻子与情妇生活,但在火车上改变了主意,故事似乎从书籍开写前就已经开始,而在书籍结束后还未结束,大多数为回忆与想象,甚至可以说太多为内心活动,就现在两句话总结的内容作者却可以让其丰满形成145千字的作品,可见其功底。
  •     恋物癖,时空交错,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一应俱全,可我完全没感受到在其他几人那里的光彩,第二人称语言建构主体这个想法倒是不错,可“你”这个烂人从头到尾也没有像萨洛特那样让人发觉“所有人或多或少都这样”的灵犀一刻,在强调一遍,烂人
  •     在去外遇的火车上突然去他麻痹地去找了个清静地写小说……写成了柏格森+现象学体的混合流新小说,说在去外遇的火车上……
  •     这种书看不是享受而是学习
  •     很不拖沓的故事 简单又显得很真实 第二人称描写 很客观
  •     四星半;摄影机式地忠实记录,意识流式地时空跳跃,结构时而铺开跌宕,时而聚拢内敛,双城之间的旅程往返,精神上的漫游探索;光影与景物的描写,充满了【时间流逝】的相对,也突出了【变】的意义和本质;翻译很流畅,读来毫不晦涩,梦幻诗意。
  •     这个"你" 真的很独特~
  •     很炫技
  •     不知道读了多少遍。自问从来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但是居然可以一遍又一遍地细读一本几乎没有情节的书。感官描写太有吸引力了,意识体验丰满立体而不乏留白,好像附了这个出轨出差出神男的身一样。。
  •     一个中年男人把左脚踩在这个凹槽上,开始一段重复的旅行,旅行到另一个城市见自己的情妇。旅行代表着一次解放,一次更新,但是他感觉不到兴奋,他感到厌倦,甚至难受。伤。忧心忡忡。年龄伴随的疲劳感。目光的恍惚。旅客的聒噪。以及像战败的幽灵一样匍匐在床单上的早晨的阳光。
      
      在旅途无所事事的空档,这种忧心忡忡的感觉更放肆地侵蚀你的神经,趁你不小心就趁虚而入,密密麻麻。是事业的沉重,是家庭的无爱,是中年的虚弱感。于是你需要一段旅行,握住一张车票,通往另一个城市另一个女人。
  •     它开始运转起来了,而你几乎还不知道。
  •     双城记
  •     这本书的字体小而密集,正符合了本书对细节不遗余力的描述。就形式而言,通过对环境及心理事无巨细的繁复描写,一点一滴的见证了一个人意识的觉醒过程。不得不承认,这种叙述过程有时让人心生厌倦,但就在这些反复的絮叨中,人物心理及感情的流变显得无比的清晰起来。一个有外遇的中年男人,打算彻底的告别现有的沉闷生活,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情人的怀抱中,让青春失而复得。但就在这飞向新生活的旅程中,一切忽然改变。所谓新的感情,不过是一场“因地而异”的偷欢,冒险攀折也不过是重复另一段逐渐老去的激情,不会有更好的结局。其实很多类似的感情都是这样,欢情薄东风恶,时间会把一切推向令人生厌的庸常所在。那么,保持忠贞并在温暖回忆的翻找中寻找新的平衡会不会是更加明智的选择呢?这是一个深重的人生命题,需要谨慎而理智的做出抉择。
  •     难啃的不得了,情节是一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那种,作者用文字画素描的画面功底很赞,但是用在小说里就显得很乏味。第二人称和事无巨细的描述是为了让读者入戏结果是适得其反,这样冗长枯燥的念下去,反而让人对主题有种不清晰,因为杂音太多
  •     高端絮叨显微描述
  •     叙事
  •     真实的幻觉
  •     简单的故事,却因为形式上的创新和语言上的技巧,让内容、形式、主题达到和谐统一。第二人称的叙述很别致。
  •     新小说大多像武侠里的怪侠,武功很高,出招很怪,常人摸不透招式变化,可是你真看出门道就会知道,他们没有鼓弄玄虚。
  •     从来没有一本书可以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如此细致入微!每一句话都能让读者在脑海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画面
  •     亲爱的谁会永远爱你 我们爱的人永远只是自己
  •     学到了好多东西,第三卷难读,其余还好。还需再读,仔细分析
  •     另类的视觉,我喜欢!
  •     纵横交错的追忆与重重幻梦之后,终究是难以抵挡的无奈与伤悲。撇开作品水准不谈,新小说派作家在遣词造句及书写手法上都是非常有趣的。
  •     于我而言,通篇用“你”并不是很新颖,何况这个“你”让人感觉冷冰冰的。相反地,在不断地打破、转换叙事时空之间,在相似与重复之中有一种新的突破。和Dans le Labyrinthe比较,更觉得这篇的“相似”写法有意思。读时还总想到Le marin de Gebraltar,不知道为什么…
  •     第二人称意识流,这点比较重要。
  •     写得很细腻,越往后越看出意思。最后还是没看完整= =
  •     罗马深度游导览手册(附大量跨国列车乘坐实录)暨中年危机艳遇指南(附简易脱身心理辅导)
  •      2012-12-26 "新小说"形式? 第二人称做主语? 偏后现代的意识流。 不懂
  •     这样的写法作者只能做一次
  •     新在结构,人称,别的都太一般
  •     着重于在人物的心理以及借由具体实物凸显人物心理,现在的一段时间一段空间融合之前无数时间和空间
  •     我的本科毕业论文主题,相当赞的意识流旅行小说
  •     你你你你,他他他他。新小说的写法很像人工智能的视角
  •     作为新小说的代表作品,比较反人类常识,能在八十年代初翻译眼光长远,确实不错,新颖。
  •     手法结构新颖 故事很普通
  •     算是读完了,还是有很多启发的。
  •     “你必须看着一个拥挤的夜间月台逐渐远去,而你在月台上认不出任何熟人。”前半部纯粹confession,跟钱钟书那种大轮廓勾勒家庭危机有什么区别啊!写的几次途中幻觉倒颇为传神……
  •     混乱的小思维,细腻的笔触,读来栩栩如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