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历史 > 大明王朝1566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
ISBN:9787020060092
作者:刘和平
页数:755页

明史之是非

偶尔看到别的网站上的介绍这个连续剧,因而上豆瓣上搜索了一下简介和对这个片子的评论,老实说对片子和评论都有些许失望。看到大明王朝1566这标题,很容易想起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此书的英文标题正是无关紧要的1588。看了作者刘和平的介绍好像是历史教授,不知他是否清楚,黄仁宇的书在国外历史界是非主流的。模仿黄的思路去解读明史,有点担心这个电视剧是否会变成《明朝的那些事儿》,充满作者对历史的个人判断。坦率地说,我更想看到的是讲述历史(就像布罗代尔对16世纪西欧的描述那样),而非评价历史,虽然后者可能更具娱乐性更痛快淋漓。又,意外发现刘和平是湖南人,黄仁宇也是。三湘大地虽然贫穷,但近代以来洒满豪情志士之鲜血。我也成长于这片土地,我经常反问自己,难道真相不比主义更重要吗?

非常好看!

真的很好看!看过的最好看的一本小说,没有之一!荡气回肠的构思,严密的剧情,为了给评论提地注册了这个ID。。。。。。。。。。。。。。。。。。。。。。。。。。。。。。。。。。。。。。。。。。。。。。。。。。。。。。。。。。。。。。。。。。。。。。。。。。。。。。。。。。。。。。。。。。。。。。。。。。。。。。。。。。。。。。。。。。。。。。。。。。。。。。。。。。。。。。。。。。。。。。。。。。。。。。。。。。。。。

豁然开朗

office政治一直在头疼,也找了很多书籍来学习。但是这本书开完后,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可能是这本书的描写太细腻——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尔虞我诈,想做好事又怕事又得做事的多重挣扎。和我们的生活很像。书很厚,如同沉甸甸的历史往事

海瑞:嘉靖,你不孤单

近日读完刘和平的《大明王朝1566》感触颇多。这不是我第一次看明代历史,但却是我看到最深刻的一部历史小说。我喜爱看明代历史,《明朝那些事儿》、《张居正》、《万历十五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些也是大家所热衷的。因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在明朝之后的清代已烙下重重的满族部族政治的印记,已经不是我传统中国。所以明代是最后一个属于华夏的朝代,也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时代。一读此文,觉得人物丰满,。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既不会至贤至忠,也不会至奸至恶。我觉得本文中刻画最好的是把持朝政二十年的“奸相”严嵩,既写出了严嵩之“奸”,也不忘写因为被冠以奸相名号太久以至于我们忘记严嵩的另一面。作为首辅,着眼的不是国计民生、江山社稷而是结党营私,中饱私囊,这一面注定严嵩被世人唾骂。但为人父,对严世藩,他倾尽父爱,多次训斥严世藩以及鄢懋卿等手下人,为的就是让儿子明白大明朝唯一可以呼风唤雨的只有皇上一人,这么做也是为了自己死后儿子能够保全;但为人师,对胡宗宪,他视徒如子甚至超过儿子,不管是出于自己还是国家利益他动用胡宗宪出任浙直总督,平定倭寇为百姓造福。而文中多次提到严胡二人的师生感情,在严即将倒台的前夕,胡进京仍然看望恩师,两人的肺腑之谈着实让我感动。(因为这俩老头热泪盈眶好机会啊~)此为“奸臣”。本文刻画最好的正面人物毫无疑问是海瑞。乍一看似乎此人最符合“高大全”标准,其实他内心的痛苦与孤独又有几人知。“清官就不该有父母,不该有妻子孩子,就该是民众的官。”海母的这句话正道出了海瑞心中的矛盾和苦楚。他渴望为百姓付出,愿意牺牲自己向嘉靖谏言,但他却无法面对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在天堂的孩子。自古忠孝难两全,究竟是先尽孝道还是忠君的矛盾贯穿整部小说,这让我们看到一代忠良背后的无助。此为“忠臣”。二读此文,觉得本文虽然所涉人物众多,历经嘉靖朝后十年,各类政治事件繁多,但结构鲜明,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小说可分为五大关系和一条主线索。五大关系分别是君臣、父子、夫妻、知己、师徒。这五大关系几乎将小说所有人物囊括在内,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相互交织,环环紧扣。君臣自然指嘉靖帝与皇族、百官、宦官、百姓。父子有如嘉靖与裕王,严嵩与严世藩、,吕芳与冯保、杨金水、黄锦,既有最特殊的皇族亲情也有常人难以体会的宦官之间的父子情味。吕芳身居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宫中的几万太监的“老祖宗”,有无数干儿子干孙子。而小说中最出彩的一笔是无疑是吕芳被遣去南京前去看被罚做苦力的干儿子冯保,用了嘉靖赐的仙符借助蓝神仙来将冯保护下来。再叮嘱了冯“思危、思退、思变”,要他忍,忍到世子登基那一天,并给冯保磕头请他照顾过去跟着吕芳混的“孩子”们。(这一段也让我泪奔许久)夫妻则有裕王与李妃,海瑞与海妻,高翰文与芸娘,齐大柱与妻子。这几对夫妻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上至皇室下到平民。李妃不仅是万历朝的著名太后,早在嘉靖年间就为自己的丈夫裕王出谋划策,为丈夫退还皇上的赏赐,严党倒台、嘉靖病危,一介女流处事镇定不惊,为裕王登基立下汗马功劳,难怪是史上著名的贤德妃。知己莫若海刚峰、王用汲与谭子理。此三人同时登场,同起同伏,同为百姓做主。海瑞在浙江要审郑、何两贪官,让王用汲回避,而王执意亲自记录;海瑞上天下第一疏时,让王讨差事去南京办差,而王在都察院为海瑞当中顶撞陈洪被抓入诏狱,一间牢房,生死之交。一生能有这样肝胆相照的朋友,足矣。看到师徒,脑海中想到的竟是张居正和万历,可惜他们此时都还不是主角。本文中最显赫师生的当属严嵩、胡宗宪和徐阶、赵贞吉。前文已说过,严嵩虽未“奸相”却推荐了一位国之栋梁,那么在小说中徐阶作为一位“贤相”给朝廷推荐了赵贞吉。而在我看来,赵贞吉远逊胡汝贞,且不说在灾民饿殍满街危难之际只考虑自己的政治前途,就是在入阁后对待海瑞的态度上(竟说出海瑞与王用汲是朋党)也看出此人只是一介伪道学。全文的主线索当然是贯穿小说的嘉靖与海瑞。一个标榜以汉文帝标榜自我,自认为无为而治天下;一个以孟圣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武器,向君父发出整聋发聩的怒吼;一个二十年不上朝,却对宫外世情了如指掌,玩弄百官于一身,视天下苍生不顾;一个四十岁出任知县,却处处体察悯恤为民解忧,怒上天下第一梳。他们都是有信仰的人。嘉靖的信仰是平衡百官,即使是像严党父子那样的浊流只要能维护统治他皆用;海瑞的信仰是为官为民,即使是放弃自己的性命痛别自己的母妻也要为百姓直言。“政治家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政党利益放在第二,个人利益放在最后;而政客将个人利益放第一,政党利益放第二,国家利益方最后。”海瑞与嘉靖,高下立判。三读此文,有感于小说没有拘泥于历史流水账似的记录,对明代政治制度和权力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本文大致勾勒了明代中期的政治制度,中央分内阁和司礼监,内阁领导百官(在嘉靖朝实际情况如此),包括六部、通政司、大理寺、都察院等,司礼监领导东厂、锦衣卫。地方总属总督(部堂)巡抚(府台),下分布政司(藩司)、按察使(臬司)、都指挥司(都司),在下分知府(道台)、知县。各种权力斗争是本文的一大部分,以裕王为代表的徐、高、张和以首辅严嵩为代表的严党之间的争斗是一项;司礼监掌印吕芳与秉笔陈洪也是一项;但作者最终想描写的还是嘉靖与海瑞的斗争。如果说整部小说其实是说一个人,那便是嘉靖。从头至尾,假心修道,实为专制。即使再强大的力量在他面前,也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他凌驾在一切之上,直至海瑞的万言疏触动其心中良久不起波澜的良知。笔者阅历过浅,读不透其中政治哲理,套用楼上大神的一句话吧,“官场政治,云诡波谲,鬼神难测。”

简单评价一些人物

好演员,好故事,好导演,好精彩。我觉得这部电视剧是近些年来最好的电视剧,整个过程都感到很有力量。就连一向不喜欢看历史剧的老婆也在看了第一集后就上了瘾。网络上对这个电视剧的分析甚至解析已经很多了,大家可以搜一下。我简单说说对几个人物法吧,以证明我看过这个电视了:严嵩:我觉得这是演得最好的角色。如果不是偶熟读历史([:-|])知道他是奸臣,一定会认为他是一个又忠又能的大臣。偶家老婆在看了20集左右还认为他是个好老头,又老又好,真让我为她感到[:L],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教育的失败吧(拔得太高了?)胡宗宪:在这个电视剧里,他是我最佩服和欣赏的人。严嵩对他有提携知遇之恩,而他又是一个想做点事情的人,这样他就面临着道德上的困境——当然,他很清楚忠君爱国更重要。他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按照电视里的情形,我觉得以他的才能,可以有更大的作为的。海瑞:张居正说他是国之利器,皇帝说他是国之神器,百姓称他为海青天。其人其事让人感叹得有很多。熟知国家的法律,并且要严格执行,这是对潜规则的绝对漠视。他老妈说得对,像他这样的人就不该有父母妻子,他是属于人民的![;-D]一句话,海瑞有着超级强的执行力,绝对是一把快刀,如皇帝所言,如果要整顿吏治,唯有他可以一往无前!嘉靖帝:难怪网上很多人认为导演有美化皇帝的倾向。电视剧里的皇帝可以说是无所不知,有着很高的智商,几乎可以说洞察一切。并且在开始的几集里,从他嘴里也不时地说出民生疾苦之类的话。我相信他是真的不想让老百姓过苦日子的。但是,他再以汉文帝自况,也毕竟导致“嘉靖嘉靖,家家干净”。维护自己的权力维护得很成功,但是当皇帝当得很失职!呜呼,乾坤独断听起来很爽(权力欲),可惜治下的老百姓了!裕王:仁厚之主——担得起这个名声的皇帝大多无知无智无胆无识。在整个电视剧中,裕王除了表现出对爱江山爱人民的心情,在具体事务上,几乎没有自己的想法,几乎完全听从张居正和李妃他们的。并且身体很虚弱。智力不行,身体不行,性格也不行,我不能想象这样的人除了当皇帝也还可以做别的什么事情?最后一集,嘉靖帝安排后计,首辅依次是徐阶高拱张居正,裕王问,张居正以后又该何人?真是让我觉得悲哀而无望。张居正:名人。可惜重点刻画得不是他。整个戏中有些平淡。海瑞的妻子:呜呼,可怜的女人!沈一石:可怜的强人。表面很风光,实际上却是在玩着一个绝望的游戏。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一个死局。他对芸娘的感情让我又恨又怜。很聪明。导演让他在大火中死去,我觉得是最合适不过了。还有很多人,都刻画的不错。没看过的抓紧去看啊!

从海瑞罢官说起

好的历史小说不应该是仅仅情节有趣,人物丰满,还更应该让人看到更多,例如人性,权术,借古讽今等等。《大明王朝1566》,就是一本绝佳的历史小说。当初读史不够细,只知道当初吴晗被太祖夫妇忌恨的一点就是写了一出《海瑞罢官》,对这件事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最开始的时候是认为,太祖夫妇捕风捉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吴晗何其冤矣。到了后来,发现前因后果,原来是太祖号召百花齐放,号召向海瑞学习,敢于向党和政府提意见和批评,结果天真的大家学习了海瑞,大鸣大放了一阵,结果太祖又说,这是引蛇出洞,这不是阴谋是阳谋,那时真觉得毛骨悚然。当然,也有人分析,当时政府犯了一连串的错误,引起了社会广大人士的不满,太祖谦虚一下希望大家提意见,结果大家真的蹬鼻子上脸来大肆批评一通,这才导致太祖恼羞成怒翻脸不认人。这次读了此书,才明白《海瑞罢官》为何遭到太祖夫妇如此忌恨,为何是这件事件的典型,为何埋下了文革的前因。海瑞罢官,重点不是批判政府,不是批判制度,不是批判某些领导,海瑞入狱是因为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嘉靖帝,痛斥皇帝将天下作为私产,明明白白地指出嘉靖帝的作为才是民不聊生的根源。太祖也不过说说大家学海瑞而已,谦虚一下,可惜太祖不是嘉靖帝,吴晗也就没有海瑞得以善终的福气,沦落到家破人亡,明史研究第一人又能如何。回到这本历史小说,难免回想起《明朝那些事儿》中的评语。有些人崇拜海瑞,希望遍地是海瑞,可海瑞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真正大明王朝的股肱之臣乃是胡忠宪、张居正、戚继光,而不是你海瑞。为了实现政治抱负,需要了解人性,需要妥协和牺牲。一时的政治清明可以指望明君良臣,长久的政治清明却要依靠法治。从前一直用过高的道德标准去要求人,硬生生地把人弄成了伪君子。如今也是一样,道德建设可以推行,但如果仅仅指望用道德来解决问题,那就是掩耳盗铃,贻笑大方了。

真正的皇帝

刚刚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只是感叹中国人民可以调侃的历史终于从清朝往前顺移了一个时代。看到小说断断续续的下载电视剧。不由得感叹作者对于这段历史的独特认识。大明王朝1566里面有我们熟知的很多人物:海瑞、李时珍、戚继光、严嵩……但这个片子只讲了一个人—嘉靖。嘉靖是中国历史上不多的一个皇上,三十年不上朝,但是却保持了皇上专政的格局。勤勉的皇帝中国有很多,堕落不理朝政的也数不胜数。但能像嘉靖一样一心只为修道却还把国家大臣玩弄于股掌的却是独一无二的。无数的人都在讲为臣之道为君之道。可皇帝到底是该干什么没有一个人能明白。讲君道的人往往不是君。为君的又常常不关心这样的问题。在大明王朝的故事里面嘉靖说的最多的是:我不和你们议朝局,朝局是你们的你们自己去议。嘉靖摆脱了那种理政者必循朝五九晚的规律。利用严家、裕王、司礼监三方的博弈轻松的把握所有。嘉靖悟道了什么是生活。身为皇家成为皇帝是在所难免的,但人该怎么活?嘉靖想的更多的是近以修身。而身为皇帝该做的还是要做。在卦爻中在打油诗中嘉靖尽到一个皇帝的责任。更多的嘉靖做了一个问道者。比起那些贤明之君来说嘉靖至少是个成功的人。

农业社会的缩影

两天看完了这本书,酣畅淋漓。电视剧没看过,看小说更吸引人。一个农业为主的社会,要想通过努力不断获名获利,只有读书做官。从上到下金字塔状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下人和人的关系往往是零和游戏。不同秉性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景为了达到目的,更多采取对抗而不是合作的关系。嘉靖年间也是苏杭地区市场经济开始萌芽的时候,国际上也是重商主义流行。这个时候的宫廷政治斗争和唐宋以及晚清以后的很不一样,我想这也是明朝题材的文学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这本书大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书的结构、进度、文笔写的太好了。看这类小说我是快进模式。这本书看起来很顺畅,不绕不堵。好评!推荐!看完很感慨,感恩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一个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时代,也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要是生活在书里写的那个时代,可能就是个农民或者流民,哈哈。还有一个感悟,就是极权专制的社会运作效率太低了!!

《大明王朝1566》挺好看的:)

回家几天,粉上了《大明王朝》。电视上看的太慢,回来就全部下载了!看多了味同嚼蜡的国产大片,一次又一次的受骗,对国内影界由失望而绝望,蓦然发现,电视剧还是可以看看的《大明王朝1566》讲的是嘉靖年间的故事,看来《万历十五年》的影响果然够大,这个剧讲的就是1566这一年的大明王朝,政坛风云变幻。万历十五年是公元1587年,比这部戏里的事晚21年。首先要说的是,明朝的官服太丑了!嘉靖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另类的一个皇帝。在《万历十五年》中就见识过(不好意思我没知识,历史书就看过这一本),他几十年不上朝,谁也不甩,撂挑子不干,大明王朝居然就这么玩下去了。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变态的一个朝代,意识形态领域严苛到极至,又开放到极至。朝政腐败到极至,官员腐败到极至,皇帝专制到极至……总之,是个变态到极至的朝代。可是再变态的时候也得活着。不但要活着,还要尽量活得好一点。“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这是我们家司马相如说的。有宦官专权,就有海瑞那样的清誉洁癖主义者;有严嵩父子那样只手遮天的大反派,就有戚继光、胡宗宪这样出污泥而不染的“好官”。故事从嘉靖年间巨大的国库亏空说起,为了填补被蛀空的国库,嘉靖决定在浙江“改稻为桑”,一场大变动正在膏腴之地浙江孕育着,各方势力不动声色地角逐,有坏蛋妄想大捞好处,有英雄试图力挽狂澜……(不能透露关键情节,自己看吧)说片子好,好就好在老老实实地讲故事,不树典型,不立教材。易中天成名后,好多人看着不顺眼,其中一条罪过就是:“专讲权术,不讲高尚的和美的东西。”易中天的回答是:我讲的内容有高尚的和美的东西,你们没看到。换了我,就先揣这些人一脚(一人一脚!),然后狠狠地鄙视他们!永远不跟他们说话!——中国的政坛,不是权术是什么?

为什么要允许贪官的存在

看了几遍之后,笔者认为整部剧的核心就在于最后几集中的海瑞和嘉靖爷孙三人对话的那段。嘉靖说不能偏用清澈的长江,而要长江和黄河都用,言下之意就是嘉靖认为用人不能只用清流,也不能只用贪官,而要两者都用。后来嘉靖又说,长江或者黄河泛滥了,就要治理,这也是他要整治严党 的理由。那么,为什么嘉靖在明知严党贪腐的情况下,依然任用严党呢?笔者认为,刨除一些客观的、现实的因素(如尚没有一套严格的监察体系,能够及时剔除存在贪腐行为的官员;不存在一套优良的考核体系,能够在任用官员之前就想要贪腐的人剔除出去)之外,还有三点理由,支撑嘉靖的选择。第一,贪腐与否是道德问题,与一个人的能力不存在必然联系。如果使得所有贪腐之人都被排除在官员体系之外,那么就一定有一群有能力却又道德低下的人被排除在统治阶级之外。对于公权力的监督历来是比私权利要严格的,比如针对官员,有自成一套的监察体系。排除这些人会使得对他们监督程度减低,从而其违法乱纪的可能性更大。另一方面,他们会必然团结起来,成为某一地区的法外之地,就是黑恶势力。第二,实现了所有官员都是清流之后,必然提高官员阶层的平均道德水平,相比较之下就会降低非官员的道德要求。如果有一个人将自己和官员比较,必然地会告诉自己官员肯定是道德比自己好的,那就等于间接地降低了自己的道德要求。这样的情形在社会上比比皆是,因为你是xxx,你就必须道德也好,道德绑架会在不知不觉中降低大众的道德水准,也使得大众会对官员阶层求全苛责。允许官员内部存在贪腐之人,会使得政府整体的公信力下降,会在不知不觉中腐蚀官员团队,但是这个风险和本文前述的一二点风险相比,统治者会作何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嘉靖还说了长江或者黄河泛滥了,就要治理。意思是,允许贪腐之人存在不等于允许他们为所欲为,无法无天,在适当的时候必须要制止贪腐。反过来说,我们也不能彻底清除贪腐。有时和光同尘才能保证政府的运转,才能保证统治的稳定。第三,如果允许贪腐之人和清流同时存在于官员体系,有何用处?各取所需。在嘉靖允许的范围内,严党可以贪污,在嘉靖允许的范围内,清流可以和严党抗争,但前提是两者都不能动摇皇帝的位置。所以严党贪多了,要查处,清流妄议朝廷,要打屁股。允许他们都存在,贪污的人能得到物质所需,清流可以得到精神奖励,此时有能力者却都在官员当中,至少不会成为造反头子,带领民众闹事(所以当齐大柱显露出领袖才能时,马上就被招安了)。一言以蔽之,大家都在一条船上才能保证皇帝的船长之位不受威胁。另一方面,在出了问题的时候,贪官可是极好的挡箭牌,没有贪官的政府一旦有决策失误,那就是政府首脑,即嘉靖的过错,这也是为什么要留着这群贪官的理由了。虽然,贪官在道德上是坚决不被允许的,但是从嘉靖的视角来看,或许贪官有他们存在的意义,甚至是嘉靖所必须的

海瑞和大明王朝的悲剧

大明嘉靖年间的故事总是那么的精彩,魅力十足。文有徐阶高拱张居正,武有谭伦俞大酋戚继光,可嘉靖却留了这么一个破摊子给隆庆皇帝,也难怪海瑞骂他。嘉靖是一个很自负且自私的人,相信自己是得道的真君,相信无为而治,他不想承担作为一个皇帝的责任和义务,却肆意挥霍着大明王朝赋予他的权利。书中对嘉靖的描写是有些美化,但也能从中看出此人有多么的难伺候,永远需要人一遍一遍的猜他的心意,把大明王朝当作自己租来的“家”,予取予求,将群臣玩弄于股掌之间,就是他除却修道之外最大的乐趣。海瑞是一把利剑,却无法伤到别人,只能一次又一次的伤到自己的家人。书中最为悲剧的人莫过于海瑞的妻子,在海瑞眼里,妻子只是一件可有可无的衣服,母亲才是这世间最为重要的。海母的性格导致了海瑞走向了这个极端,海瑞越来越孤僻,越来越偏执,他以为只有自己看到了这样一条路,以为只有自己在黑暗中找到了方向,其实,这样的人有很多。这就是大明王朝的悲哀,每个人都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却都只能这样不断的向前走,直到大明王朝分崩离析的那一天,结果已经是注定的,没有人能更改。作为一部小说和影视作品,作者的改编和演绎无疑是十分精彩的,成功的将李时珍引入政治框架之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嘉靖和海瑞之间的对立。我最为满意的人物塑造当属戚继光的顶头上司——胡宗宪,小说中对他的描写很是到位,但唯独少了以谋略定东南的徐渭徐文长(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不知为何。对海瑞的“人性”魅力有所增强,而削弱了其历史上对待自己家人冷酷无情的一面;对严世蕃的能力有所贬低,事实上的严世蕃甚至要远强于严嵩。书中对于李妃和张居正之间些许暧昧的关系都有所描写,暗示了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改革。足可见作者对历史把控能力之强,让人好生佩服。其中好些桥段,虽明知是演绎,但读起来仍让人唏嘘不已。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人治,寄希望于天命,又能如何。脑海中又想起了那首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数卷诗书世外逃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看来,读书与行走之间,似乎有着一些千丝万缕的神秘联系。长时间的旅行后长时间的阅读,出则极动,入则极静,两极之间,人间至乐。也许是沱江和西湖都有太过醉人的书卷气,在外面游荡的十多天,一大半的时间倒是在怀念阅读的快感。回到北京不久就去买书,将旅途中想起的书都搜罗了回来。可是读的第一本确是从小武那里顺来的《大明王朝1566》。宿舍不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搬把椅子到宿舍楼边上的过道,既可以借光又可以避暑避蚊避人,再惬意不过如此。刘和平真是讲故事的高手,一本书中几乎每一页都充满了戏剧冲突,张力十足,让读书速度向来不快的我手不释卷,几天就读完了厚厚的一本。我素来是个三心二意的人,而这在读书时却不一定是件坏事,起码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书要对照着读才有意味的道理。这本大明王朝可以与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同读,这样不但容易弄清楚明朝的官制,对小说的主题也可以有一个方面的解读。在我看来,大明王朝里所有矛盾冲突的根源就在于皇权没有制约没有制衡。因为胡惟庸案,明洪武之后再无宰相,皇权因此高度集中。明以前,国家的领袖是皇帝,政府的领袖是宰相,相权是制衡皇权的。废除宰相后,皇帝成为皇家与政府双料领袖,内阁和司礼监都是代皇帝行使权力,家国从此就分不清楚了。海瑞的特殊在于他以户部主事的身份成为整个中国唯一敢于制约皇权的力量,如此巨大的反差才是这个故事的张力所在。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所得,则欣然忘食。浮生半日,漫卷诗书,也许只有这不变的喜悦可以穿越千年。

长江与黄河

其实看的是电视剧,混到这里来写书评了。除了预期会看到的东西以外,还有几样意外:1.宦官之间的感情。宦官上下级之间称“干爹”、“儿子”,这种文化有些奇葩,不过这些人从小没有家,皇宫就是家,除了忠心事主以外,也就是leader提携,同事友爱了。倾轧再所难免,但也有很多真情在,毕竟人皆有情,他们一辈子在宫里,有向上爬的心理需求,也有归属感的心理需求。吕芳与冯保,吕芳与杨金水,都很让人感动。而嘉靖与黄章,嘉靖与吕芳,则常常有打情骂俏式的情节发生。宦官对皇帝,也的确很多倾注了感情。2.杨金水,沈一时做的生意很不错,改稻为桑,有点像中国版的“羊吃人”。但是没发展起来,一是,人口太大,要么以农为本,要么,以商为本,若非重大历史机缘,很难全面支持商业。然而,卖到欧洲去的货物带来了很多利益,其实放手让他们贪一点,商人多拿一点,资本主义就起来了。但这又需要商路畅通才行。确保商路畅通又需要花钱打仗。这是一个循环。3.长江泛滥得治,故杀杨继盛,沈链,夏言,罢黜杨廷和。黄河泛滥得治,故罢黜严嵩,杀严世番。这不需要归类到所有暗黑风格的帝王权术里。这其实就是客观规律。清官也会把事情搞砸。聪明的现代社会应该有好的规则体系,让人人为自己合法合理的谋生活某利益,而所做的努力又都社会做贡献。在前现代社会则只有搞平衡了,这种事情不能怪皇帝。皇帝也是苦差,有的皇帝真心不舍得放下普通人单纯的七情六欲,最后害了自己也害了国家。可是他生下来就是要当皇帝,他没得选。4.严世番是官二代,不如官一代谨慎。在一代眼里,事情都是他自己一点点做起来的。在二代眼里,他长大的时候,很多东西就已经理所当然了。他觉得那些都是他该得的,要是不给他,便是委屈了他。5.一旦涉及到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提供支持,这种事情便不好做。改稻位桑需要保证粮食,保证农民退路无忧,这样才可能和和平平地搞下去。

1566 Vs 2006

首先说明:我看的是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比起满屏幕的辫子戏,这部电视剧不能不说是个进步,不过令人纳闷的是这部片子的收视率据说极低,有人揣测说是现在对政治题材的戏漠不关心,也许有点道理。现在看电视,也许是自己过于敏感,无论什么戏都能看出点“主旋律”来:《雍正皇帝》歌颂的是皇帝的勤政廉明、《康熙大帝》则着重讲“统一”、《于成龙》则宣扬“吏治廉政”、《汉武大帝》大费口舌的是“(复)兴”……那么《1566》讲的又是什么呢?官场吏治的黑暗跟现今相仿,所不同者国库尚未亏空如斯。嘉靖以往被人看作历史上少有之昏君,在戏里却主张“无为而治”并牢牢掌控财政大权,俨然以悟道者自居,反倒成了某个超然于物外的“有道明君”,可以联想到的是如今的“经济过热”、政府官员腐败、政治体制改革举步不前等等,是否也是(或者需要)“无为而治”?更令我想入非非的是:在现今共和国中,谁是海瑞、胡宗宪?谁又是严嵩?最重要的是谁是裕王?呵呵,这些问题本是子虚乌有,答案恐怕也是不会有的。在剧中,最佩服的是海瑞的“刚正”,然亦脱不出“朱姓家奴”的角色。听的最多的两句话:一句话是“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另一句是“……为了朝廷、为了皇上……”,三者轻重在两句话中截然不同。呵呵,这跟现今的“人民”有异曲同工之妙。嘉靖以“悟道者”自居,在我看来实在可笑。既是封建皇帝,飞扬跋扈铺张浪费国库亏空民不聊生的在历史上数不胜数也不差他一人,他却一直为自己辩白“无为而治”“水清水浊皆要用”,国家税收要“用之于民”时确实无为了,“取财于民”和修建道观庙宇时哪有半点无为的样子?如果让他面对雪地中的饿殍,我倒真想看看他的“道”怎么表现!如果说高明,那么他的高明就是:所有坏事恶事都让严氏父子来干、替他来背天下人的骂名,时不时的用裕王这帮人来牵制严氏父子搞搞平衡,自己以“无为”退居幕后老实不客气的花钱修庙建观、占尽便宜,最后一脚踹开严氏父子来个“丢车保帅”。此等手段高明是高明,但在中华灿烂文明中也不是独门绝技,所以海瑞看出来了,骂了一通出出气。还有严嵩,在戏里也没有多么奸恶的表现,多由旁人(张居正等)口中道出,看其老态龙钟的样子对比严世蕃的骄横无状,反倒生出一丝恻隐之心。唉~恐怕步和珅之后(前?),又一个大奸臣要咸鱼翻身啦~哈哈,现今的历史剧,要不就是纯粹白痴无聊的闹剧,否则总要把历史上某些东西翻一下,早就习惯了。

阴阳之治

恍然悟出一个道理嘉靖也是伟大的哲人和思想家的实践者成功的用他的“道”尝试耕种一个天下严嵩和徐阶,内忧与外患,贪官和太子党,戚继光和司礼监轮番上阵辗转嘉靖无为他只是看着黑的和白的装满一个乾坤乾坤之中再有乾坤相生相克,循环往复哲人之治他缓缓推动国器如太极谁说他不朝几十年的光阴那么多事,完全在他手掌中流转可惜了老百姓,钱塘堤台州倭还有中原的旱在一个脑壳的虚实之间大轮下碾过千遍的稻壳然后一阵风吹散几种人不可谋国文人,武人等等之外还要加上一个所谓哲人的说想起苏格拉底当年相信一个脑袋可以大过亿万个脑袋的人们如今都可以拜服在大字报和互联网之下国是民的集群一十四亿每一个都有富足的生活每一个都有自由的表达哪个人的声音就算放在卫星里一年绕地球转365圈也只代表1/14亿啦

嘉靖是如何,海瑞又是如何

嘉靖是个聪明的人,善于玩政治,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严嵩是他成全出来的,也是他毁的。严嵩说到底也就是个木偶,他借着严嵩的名义为自个儿捞钱,最后罪名都归严嵩,不得不说聪明,最后也有严世藩的责任,也有严嵩自己贪得太多,嘉靖除了严嵩,所以严嵩是悲哀的,嘉靖是自私的,一个聪明的自私的人,所以他最后被徐阶那些人控制也活该。不知为何,我总将海瑞与王守仁比较,一个是青天大老爷,一个是千年难遇的圣人。为何海瑞不是圣人,因为王守仁懂得变通,他会用当时的局势教会人们仁义礼智信,而海瑞的观点,办不到就杀。海瑞毕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让所有人像他一样,不可能。以他的观点,我们都应该死。但是所有人都不能害他、杀他。因为海瑞做到了他应做的,杀他就是不仁不义。所以海瑞值得尊敬,赞扬,学习。虽然对于那些高官用处没有张居正之类的大,甚至对于徐阶,最后还成了麻烦,但他让人感动

王静乐

以前的同事特别喜欢这部电视剧,终于看完了收获特别多,谢谢王静乐。。。。。。。。。。。。。。。。。。。。。。。。。。。。。。。。。。。。。。。。。。。。。。。。。。。。。。。。。。。。。。。。。。。。。。。。。。。。。。。。。。。。。。。。。。。。。。。。。。。。。。。。。。。。。。。。。。。。。。。。。。。。。。。。

北山湾。还是很安静。安静到让我有点怕。喧哗也让我有点厌恶。其实我都很了解。整个结构及运行方式。书里边有很多无奈。每个人都是如此。想起一句话。教导人的句话。人这一辈子。有三思。思危。思退。思变。在逆境中更要多想。不喜欢麻木。这是吕芳的一句经典语录。倘若他每天都昏昏噩噩。早不知死了多少遍咯。宫廷斗争向来血腥。这也是属于他的角色。有时候命运都不能自己选择。就如同他是内侍身份不能选择一样。可能通过奋斗让这条路走得更精彩。而不是如同行尸走肉般接受命运。吕芳就是这么做的。他也做到了司礼监掌印。也许这个职位为正道清流所不屑。可谁能否认。这个职位。是那时那个社会最有权势的。对你行政能力的要求。也是非常高。位高权重。。。

读史三篇---三思

李新频说要“高处思危,低处反弹”,“要维持处在高峰,比登高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其实我们中的每个人,处于高处的时候,往往便得意还来不及,那还有冷静的头脑考虑其他的事情呢? 许多时候,我们把“登高“当成了目标,因为有明确地目标,所以工作起来当然努力。而一旦实现了目标后,便不知道何去何从了,这便是许多成功者昙花一现的原因。比如秦始皇,比如李自成。 工作,学习是这样,人的关系也是这样,当亲密的关系建立的时候,我们很多人便自以为不需要去维护了,其实,正是处在这种“高峰”上,彼此的期望值更大了,因此反而更加需要去维护。 所以说在高处要“思危”,什么是危,是客观环境变了,原来支持你的,现在可能成了你的竞争对手。原来不在意你的,现在开始警惕你,给你制造障碍;原来,只是负责职责范围内的执行,但是现在,还要为这种职责创造资源。原来,做完了就是做好了,现在做好的标准变了。一句话,在于更多的眼睛在更近的距离关注你了。如何去平衡所有这些关注你的眼睛,尽管这些眼睛包含不一样的目光。 因此,在高处的人,往往很低调,高调的人总是死的快。因为,他们要躲开所有这些目光,以便实现自己的理想。 现在,充斥在娱乐版面上的,总是许多小“星星“,而那些巨星相反往往比较低调,比如章子怡,比如成龙,比如李连杰等。所以,版面上总有许多小星星花边新闻不断,因为这些版面的故事没有换,主角在换。而历史上,那些高调的改革者,也往往没有好结局。比如“商鞅”,以“酷刑“闻名,最后落得裂车之祸。比如“二王刘柳“的改革,也是不知道如何妥协,如何从细处着手,少触动人,触动人的利益。 因此,淡出所有那些关注你的人的视野,这叫“思退” “退”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极大的担当。 退不仅仅是多受一些委屈,多一些忍耐,多一些低调,多一些礼下于人。而是要让每个关注你的人,都知道,你和他的立场与利益是一致的。固执己见,只能让别人觉得你不可理喻,显示你的强势,只有让你加快下坡。 因此,懂得“退”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人,也是最可怕的人。 退,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不要让自己总是生活在“众星捧月”的状态中,每天“觥筹交错”,“目不暇接”。而能让自己从这些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脱身出来,保持独立思考,冷静思考的能力。 因此,退下来后,再思考,这叫“思变”。 所谓变,就是何处何从,范蠡很聪明,勾践最终胜利的时候,要分给他半壁江山,但是,他却抱得美人周游世界。所以范蠡是历史上少有的有“善终”的良相。 思变,最关键的是,要综合形势发展,为自己选择进一步前进的道路,我们毕竟不是杂技演员,我们的目标不是站在钢索上,而是,走过钢索,去看对面更美丽的风景,因此,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三餐饭,一缕衣罢了。 《大明王朝》中说三思:“思危、思退、思变,知道有危险就躲开危险,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叫思退;退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以前哪里错了,往后该怎么改,叫思变”。 人生,有此“三思”而后行,就已经是不平凡的人生!

被逼的

如果给《大明王朝1566》贴一个文字标签,我会用一句话“我们都是被逼的”。看了电视剧,给人的就是这种强烈的感觉。作为本剧主体的众官员,似乎都处于这样一种无可奈何的困境中。每名同志一出场都是一张表情肃然脸,一副大义凛然状,天下苍生,系于我身,紧锁眉头,紧咬钢牙,一张口就是“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皇帝整天悟道修仙,无为而治,一张淡薄尘事脸,一副超然物外状,但是仿佛一切都逃不过他的法眼,所有人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其时势把握之精准,权术运用之娴熟,俨然一骨灰级大罗神仙也。恐怕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权术大师诸葛孔明也要忍不住赞叹一番了。给这么恐怖的BOSS当差,无论心中有多么卑鄙、下流、猥琐、龌龊的想法,有多少贪赃枉法、损公肥私、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计划,大臣们不得不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处心积虑,用心良苦,夙夜兴叹之余深深体会这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啊!我又想起了另一个标签:流血的仕途——古时作官何其难!官场政治,云诡波谲,鬼神难测。但是,俺们只要运用马列主义的思想武器就不难甄别出这乱云迷雾中的道道。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有个博弈论,不求最优,只求次优。这同样可以算作是官场政治中一条重要的潜规则。执意追求最优,往往鱼死网破;退而求其次,知足方可常乐。既然大家都处在一个博弈困境中,就得好好研究一下形势,分析分析情况,知己知彼,审时度势,适时地进退取舍,谨慎地辗转腾挪。即使对手之间,也不妨勾肩搭背,眉来眼去。万不能凭一时冲动,逞匹夫之勇,歼敌一万,自损八千。动不动就摆出一副拼命的架势,只有两种人可以:一种是海瑞,破釜沉舟,视死如归,又有一个不要命的老娘,所以不必计成本,是为大忠臣;一种是严世蕃,脑子缺氧,鼠目寸光,死不悔改,一意孤行,虽有一个老谋深算的老爹,无奈青山遮不住,就要东流去,不会计成本,是为大SB。其他人就不能拼命了,得精打细算,步步为营,瞻前顾后,八面玲珑,是为老成谋国之臣,当然,这里面忠臣、奸臣都有,或者说很难用绝对的忠奸衡量。三种人构成了官场政治生态圈,海瑞不可缺,严世蕃不会缺,其他人不能缺。此时,我脑海中浮出了一个画面,电视剧中没有的画面:海滩上,一个身着白色道袍的皇帝,身后站着一群大臣,大家都在打太极。皇帝领着打,大臣们跟着打。再加个背景音乐《被逼的》,速度放慢点……

大明王朝亡在哪儿?

海瑞被三法司会审后交由嘉靖定罪,嘉靖照常大笔一挥,写下了“好雨”和“明月”两个字让下面的人去猜。张居正、徐阶等人根据海上生明月、好雨知时节等诗句猜出嘉靖一要宣李时珍,二要赦免海瑞。题出的高明,拆解也精彩,他们都是当时最聪明的人,只是这聪明却又用错了地方。大明传至嘉靖一朝,已逾二百年,积弊丛生,又以财政亏空为最。以后世眼光来看,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视天下为自家后院,视百姓为院里的庄稼,熟一茬割一茬。开国之初,吃庄稼的少,种庄稼的多,尚可支撑。后来,老朱家越来越家大业大,那些个不事生产不交赋税却又不劳而获的皇族越来越多,甚至有了要致富先生娃的风起,文官集团逐渐壮大,都想着一朝功名在手,全家鸡犬升天,谁能安分拿那点规定的俸禄,负责实际事务的小吏没地位没上升渠道,干脆放手去贪吧,皇帝有点业余爱好,除了酒色,嘉靖就好个炼丹修仙,宫殿这些个硬件得置办吧,更别说边患不停,打仗更得要钱。。。。。。吃庄稼的人太多了,而限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最好百姓就是老老实实种地,商业发展不起来,过了两百年,经济总量增加不了,种庄稼的人还是那么多,而且可能更少了,不财政危机才怪。改革改革,全国最聪明的人聚到一起,总不能坐困愁城,御前会议一开,定下了“改农为桑”的政策。嘉靖想着有了丝绸出口西洋换些外汇回来,自己就可以修建豪华修仙会所了,以严嵩为首的严党想着这政策实施了,既可以填补自己当政落下的亏空,又能趁机兼并百姓土地大捞一笔,以徐阶为首的裕王党知道此项政策阻力重重,但却是个扳倒严党的机会。上头政策出了,真正难得确实下面执行的浙江巡抚胡宗宪,上头可以毫不犹豫牺牲百姓利益,但具体地方长官的他却负担不起因此爆发民乱的责任,只有拖,于此同时,地方上的严党分子勾结宫里的织造局想尽办法兼并土地改农为桑,裕王也安插海瑞等忍受千方百计阻挠此项计划实施,一场波诡云谲的角斗展开。。。。。国富民强为公,个人利益为私,上到皇帝嘉靖下到地方县令,这些帝国的实际主人,人人都想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但却同时又都在掂量着自己的个人利益会不会受到损害。嘉靖身为皇帝,当政前二十年忙着跟百官商议大礼仪,费劲巴力要把朱棣弄成明成祖,好让自己这个外来的皇帝当得名正言顺,后来躲进深宫不出,利用权术把百官玩弄于鼓掌,无论是哪个党派在位,自己都是幕后最强有力的控制者,自己的合法合理地位永远是第一位也是最不可动摇的利益,再然后搞点修仙练道的把式,一方面可以故弄玄虚加强自己的权威,一方面又满足下自己的业余爱好,至于国富民强百姓生活那自然是在这些之后才予考虑的事情。严党也好裕王党也好,深处第二高位却又是最有风险的位置,在这里,权力不仅仅是权力,更是生存,与政敌的斗争中不能心慈手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严党想着保持自己地位的同时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裕王党则天天琢磨着如何利用严党的破绽将对方置于死地。严嵩可以为了自己的地位命令胡宗宪贻误战机缓慢抗击倭寇,裕王党为了攻击政敌暗自命令赵吉贞不要对胡宗宪运粮来帮助江浙受灾百姓。在他们眼中,改革不是不重要,但那是要在彻底打倒政敌任用自己私人的时候才考虑的事情,而百姓的利益则是有时候必须牺牲的代价。意味深长的是,严党被打倒之后,徐阶成了地方上最大的兼并土地的地主,所谓严党跟裕王党除了在敛财程度上有些许差距外,本身并无本质不同。夹缝中的胡宗宪,作为地方实际事务的负责人,最清楚地方事务的运行规律,也明白上层权力斗争的残酷,他可以反对粗暴兼并百姓土地,也会在闹出人祸的水淹九县之后选择惩罚小众息事宁人,在关乎抗倭大计的时候,也不在顾忌恩师严嵩的建议仍然第一时间消灭了倭寇势力。他不能做到一切都公开透明,一切都以百姓利益为第一位,但他仍然坚守住了底线,甚至知道会付出自己惨痛的代价,这无疑值得敬佩。一心为公的恐怕全书只有一个海瑞,他是大明的良心。他本是严酷党政中,裕王安插的一枚棋子,却能时时以百姓利益为重,不惜一次次抗击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他可以无视改农为桑的政策千方百计阻止兼并土地,这时的他还有裕王党作背后的支撑,到最后他上书骂嘉靖的时候,却已经孤立无援了,当年的战友为了要保住自己的利益也要跟他划清界限,纷纷谴责他为何不按套路出牌。然而值得感叹的是,这样的人假如不是当初依附到党争的一方是无法站到权力中心的,虽然故事的结局貌似光明,海瑞即将引领一阵改革狂潮,可由于时代和认识的局限性,改革以失败而告终,海瑞也没有能力担起拯救大明王朝的担子。公与私是人的一体两面,大明朝上下表面强调人人为公,实则人人为私,当时最聪明人汇聚到一起,也不过是为自己的为私找到最聪明的为公的幌子,并没有人真的为公负责,而独独海瑞一心为公,却忽略私也是人的本性,彻底压制住显然也是不现实的。而就在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忙着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类似打哑谜等方面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在努力抢夺那点所剩不多的农耕文明的小蛋糕的时候,西方的商业文明逐渐崛起了。他们从不强调公与私,公私之间也没有那么大的矛盾,人人追求自己的私利,国家反而也同时昂扬向上。人人尊重虚无缥缈阳奉阴违的仁义道德,还是人人尊重私人利益,不管人们如何选择,商业文明还是席卷全球,不由得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大明王朝1566》与《万历十五年》结合来看很有意思,后者以现代人的眼光把我们抽离出那段历史来看待那段历史的偶然与必然,而前者则向我们详细描述了历史的细节,揭示了每一条政策每一个人事变动等冰山一角的变化下,背后汹涌澎湃的斗争,将我们带入历史当时,体会到历史人物的时代局限性,也对他们多了份理解和同情。当代中国历经“下海热”、“公务员热”、“创业热”和“娱乐至死”等等,也许有人会觉得拜金主义横行,世风日下,以史为鉴,我倒觉得没有那么严重,与其权力得到尊重,不如创造财富的商人得到尊重,与其聪明才智之士都去权力场角逐,不如在商业上做一番比拼。当越来越少的人再去关心权力斗争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把大学里某些关于意识形态课程当做满清遗老看待的时候,越来越多人关注自身潜力挖掘的时候,我们这个从当明王朝传下来的中华名族也就真得会崛起了。

大明1566是部好戏

好戏,收视率不一定高。如果《走向共和》在为李鸿章平反,《大明1566》大概就是要为严嵩平反了。所以还是那句话,历史无真相。真相鬼知道是个什么东西。想知道真相的想法真可笑。中国人认真起来很厉害,不知能坚持多久,不知能带动多少人?

普普

這真是一個匪夷所思來的。賣官鬻爵的嚴嵩是老成謀國之臣(而且貪都是別人在貪),幾十年不上朝的世宗是決斷千里之君(他不是很愛扶乩還殺諫臣楊繼盛嗎),嚴世藩成了血氣方剛的小混混(但是他們嚴家都是靠兒子在撐的好嗎!!!) 從縣官到閣老,個個有謀略有膽識,謀出個什麼內憂外患的大明國啊回頭檢出<明朝的皇帝>來溫習,這段話當時我畫線還打星星:"從胡宗憲到清末的李鴻章,這一型的人,背景複雜,表現突出,實為歷史的重心。論品格在邪正之間,論做事在功過之間,雖為功名之士,實為社稷之臣。...重實際,善因應,平心而論,他們許多令正人君子痛心疾首的行徑,實為不得已,因非如此,不能獲得必要的權力以暢行其志。"我覺得<大明王朝>也想寫這種多重角度的人性。但他的觀照太浮,場景對話又太電視,一幕幕的盍各言爾志把話說盡了機關道破了,於是角色們的性格含混不起來,成了邪一塊,正一塊,拼拼湊湊的積木。被形容為至陽至剛之人的海瑞,其實是個無足道的。他的見地淺近,事功貧乏,就是嘴巴大,只因海瑞之不殺,成就了嘉靖英主之美名,還成就了這浩浩四冊大明王朝。老實說我看得很辛苦,之所以還在繼續看,呃...我是在等看看六必居會不會有戲份出場,好想吃他家的鹹菜阿。


 大明王朝1566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