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口上的家族(上下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历史 > 刀口上的家族(上下册)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802254763
作者:沈宁
页数:834页

章节摘录

  我的妈妈明天十八岁。  天阴沉沉的,黑云压在头顶上。香港九龙,潮湿炎热,憋得人出不来汗,喘不上气。满街都是人,楼边树下,横七竖八,到处是乘凉的人,扇著扇子,光著背膀,伸著脖颈,张著嘴巴,喘气骂娘。几个人下棋,汗珠子落在棋盘上,忙不迭地擦。几处小巷里,有人这里那里支了床,挂了帐子,在里面坐著等天黑。巷子地面四散流著一条条黑水,不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不知是什麽。小孩子当街撒尿,帐子里的人大声骂。  一九三九年七月五日,下午放了学,妈妈和她高中最要好的朋友黄咏琦,急匆匆地赶往尖沙嘴弥敦道,进进出出了好几家商店,两人手里都已经提了好几个大包小包。一个姑娘十八岁的生日可非比寻常。妈妈买了一件白底小蓝花的连衣裙,一双半高跟的黑皮鞋,两双长统丝袜,一块长城图案的纱头巾,一个刻有东海两字的皮钱夹,一块印著颐和园佛香阁的枕巾,一幅绣达芬奇油画的针织品,一卷110型号胶卷,两个玻璃镜框。她们在街上走著,两个人都满脸通红,不知是因为提了东西走路,还是因为争吵。  “爸爸说的……”妈妈大声说。她并不削瘦,但因为个子高,显得身材苗条,还是女学生短发,穿一件淡黄色的旗袍,一双白皮鞋,背个黄皮书包。她说她的爸爸,那就是我的家公,湖北人呼外祖父为家公,外祖母为家婆。  “一开口就是你爸爸,谁要听。”黄咏琦说。她个子跟妈妈差不多高,胖胖的脸,眼睛鼻子嘴巴都是圆形的,烫著头发,穿著蓝花旗袍和黑皮鞋,背个黑皮书包。  “爸爸说……”妈妈不理她,自管接著说,”爸爸说明天带我们全家到福满楼去吃饭。他还要给我买个蛋糕,上面有奶油花。你要不要跟我们一块儿去吃?”  妈妈说话是地道的北平官话,带著卷舌儿话韵,像唱歌一样,很动听。  “你们全家吃饭,我去做什麽?”黄咏琦跟妈妈讲话,也努力学说北平官话,可是她广东话口音太重,南腔北调,旁人以为说天书,只有妈妈能听懂。  妈妈说:“去吃我的生日蛋糕呀。”  黄咏琦”不要罗嗦。你的东西都买齐了,轮我去买东西了。”  妈妈要争:“不,先去买书。”  黄咏琦”先买我的礼物。”  妈妈嚷:“先买书。”  黄咏琦”我是大姐,听我的。”  妈妈得了理,说:“大的让小的。”  黄咏琦不让:“小的听大的。”  妈妈说:“明天是我的生日。”  黄咏琦愣了一下,终於让步,说:“好,好,你的生日,让你高兴。”说完只好提了东西,随妈妈向她们常去的书店奔。  妈妈边走边笑了说:“这才有点姐姐的样子。”  黄咏琦嘟著嘴说:“每次都要买书。要买多少书。那麽贵。”  妈妈说:“爸爸说,天下最便宜的东西,就是书。你想想,一本书包括了多少知识,多少历史,多少做者的思想和心血,你要自己去找,去研究,要花多少时间多少钱,有些东西你自己根本就找不来呢。书的价值最高,所以再贵也便宜。”  黄咏琦说:“用不著做演说。讲话跟你爸爸一个模样。”  妈妈故意问:“爸爸做演说是什麽模样,你晓得吗?”  黄咏琦甩甩头,说:“你真讨厌。今天又要买什麽书?”  说著,两人走进了书店。  妈妈说:“《简.爱》和《苔丝姑娘》。”  黄咏琦问:“又买?你前几天刚买过了。”  妈妈说:“那是中文翻译本。今天买英文原作。”  黄咏琦说:“你不是从图书馆借了英文原作在读吗?又要买?”  妈妈叹口气,说:“读得太慢。太难了。借图书馆的来不及读完就要还,乾脆买一本,慢慢读,还可以在书上做记号。”  黄咏琦说:“老师本来说过,那种书我们要到高三以后才能读得懂。现在我们英文水平还不够。”  “开头很难,读过几十页以后,已经觉得容易多了,所以更想读,才要买。”妈妈一边说著,三转两转,找到英文书架,举手指著请柜台后面的店员取下来,翻过书背后,看看价钱,说,”不贵。一共才五块钱不到。”  黄咏琦看著妈妈付过钱,手里拿书翻看著,闷声不响,走出店门,便不高兴地说:“这下,你还有心思跟我去买礼物吗?只想坐下来读书了。”  妈妈听了,头一抬,看了身边朋友一眼,把书往书包里一塞,坚决地说:“跟你去,跟你去。”  黄咏琦高兴了,眉飞色舞,边走边说:“我说过一百次了,去给你买一付耳环。”  妈妈说:“我耳朵又没扎洞,没法戴。”  黄咏琦说:“我看过,有一种夹的,不用打洞,夹在耳朵上戴。”  妈妈说:“我不要。爸爸也不会喜欢。”  “那麽你要什麽?”黄咏琦看见妈妈用手拍拍自己的书包,赶忙摇手说,”这两本书是你自己买的,不算我给你的礼物。我才不给你买书。我要给你买女人用的东西。你十八岁了,晓得吗,做女人了。要想想找男朋友的事情了。”  妈妈举起一个提著包的手捶黄咏琦:“你讨厌。你自己想交男朋友,就说你自己想,不要赖别人。”  黄咏琦急忙尖声喊叫著,匆匆跑开。  两个姑娘在街上跑著追著笑著喊著,手里拎的大包小包摇上摆下。街上有些人停下来看,有的摇头,有的也微微笑。  她们进了首饰店,琳琅满目,五颜六色,金碧辉煌。两个姑娘趴在柜台上,头顶著头,嘁嘁磋磋说了半天,看了十几副耳环,一副副对著镜子比划,终於挑好了一副。黄咏琦付了钱,装了一个小盒子。  “我家里有花纸,我给你包起来。”黄咏琦手里拿著盒子,跟妈妈走出店门,说,”你说过你喜欢这个,所以你一定要戴呀,至少戴三天,戴到学校去我看。”  妈妈说:“干什麽?做模特?”  “相男朋友呀。”黄咏琦说完,不等妈妈又动手,自己先急忙跑开去。  妈妈在后面追。两个人一路说说笑笑,吵吵打打,跑进黄咏琦家门,冲进黄咏琦的房间。妈妈把手里提的包包往地上一丢,便把黄咏琦按倒在床上,用力咯吱了她半天,痒得黄咏琦在床里滚来滚去讨饶,才算了。两个姑娘最后都坐起来,整整头发,还笑著,喘著气。  过了片刻,妈妈站起身,很熟悉地走到房间一角。那里有一个小桌,上面放了一个小小的唱机。妈妈在一堆唱片中拨弄,寻找什麽。  “你不用找了,小姐,你要听的就在唱机里。上次你听过之后,我没有动。”黄咏琦说。  妈妈说:“你怎麽晓得我喜欢听什麽?”  黄咏琦说:“要不我怎麽算是你最要好的朋友呢。我当然晓得。你忽然最喜欢《流浪者》,这张唱片还是我跟你一起去买的,忘了吗?”  妈妈笑笑,打开唱机盖,扳了一下开关,看著她喜欢的那张唱片转动起来。她轻轻拿起唱头,移动过来,又轻轻放到唱片上。听得喳喳声响起,两秒钟后,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乐曲飘荡在小屋里。妈妈走过去,轻轻把房门关好,然后回到床上,仰面躺著,两手枕头,闭著眼睛,静静地听。小提琴委婉的歌声,诉说著云层下面荒芜的大地,大地上漂泊者孤独的身影。  “前年生日在北平过,”妈妈忽然睁开眼,望著天花板,轻声自语般地说,”厨子老邢给我们做抻面,可好吃。我从来没有吃过比老邢做的面更好吃的面了,他一定有秘方。去年生日在武汉过,躲在防空洞里,日本飞机来空袭了好几回。今年生日想不到会在香港。我可真算是流浪人。”  黄咏琦说:“你去过那麽多地方,我真羡慕你呢。”  妈妈说:“逃难又不是渡假,有什麽可羡慕的。我情愿一直住在北平,上北京大学。”  黄咏琦说:“那我怎麽能认识你。”  ……

前言

  中国近百年大事记  1840-1842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方列强侵入  1851-1867 中国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1857-1860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北京,烧毁圆明园  1861-1895 洋务运动  1894-1895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水师几全军覆没  1895-1898 维新运动,戊戌变法  1900-1901 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两宫西狩  1909 汪精卫入京刺杀清亲王,未遂被捕下狱  1911 辛亥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 清帝退位,袁世凯当选民国总统  191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5 中日签署”二十一条”条约  1916 袁世凯称帝八十三天而终,同年死  1916-1923 各系军阀混战  1919.5.4. 北京大学五四学生运动  1921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和嘉兴成立  1925.5.30 上海五卅惨案  1926-1927 国民革命北伐战争  1927.4.12. 蒋介石上海分共  1927.7.15. 汪精卫武汉分共  1931-1934 中国社会史大论战  1931.9.18. 东北九一八事变,日本入侵中国东三省  1932.1.28. 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  1935.12.9. 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6.12.12. 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扣压蒋介石  1937.7.7. 北京七七芦沟桥事变,日本入侵华北  1937.8. 庐山牯岭茶话会,商讨抗战方略  1937.312. 日军攻克南京,屠杀三十万百姓,强奸妇女逾八万  1938 国民政府迁都,先武汉后重庆  1938-1940 汪精卫与日本谈判,签署密约,另立伪国民政府  1939-1940 高陶事件,高宗武陶希圣脱离汪精卫,公布日汪密约  1941.12.7. 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军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 日军占领香港  1943.3.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出版  1945.8.15. 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6 国共全面内战爆发  1949.1.1. 蒋介石元旦文告,宣布下野引退  1949.4.23. 南京易手,国民政府迁台?  1949.5.27. 上海易手  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布成立

媒体关注与评论

  愿我们的后代不再经历那种苦难,也不必再书写那种浸泪的文字。  ——作者沈宁  故事从民国初年陶希圣与妻子的婚姻开始。大家族里的人情冷暖、女性的悲惨处境,与陶希圣一生在穷困中挣扎、初露风芒的历程,以及后来的政治生涯,在沈宁笔下流利交织,娓娓道来。这里面所有事情,全部都是真实的。  ——台湾《联合报》  读了这部书才感觉到,这些人真的活在这部书中,活在那段历史里。  ——《世界日报》

内容概要

沈宁:蒋介石文胆陶希圣之外孙,民主人士沈均儒之侄子,著名翻译家沈苏儒之子。
美籍华人,美国之音新闻主播,美国联邦空军军官学院教官。
先后出版了《美国十五年》《战争地带》《商业眼》《美军教官笔记》《点击美国中小学教育》等。他的作品被誉为是“目前为止新移民文学中表现美国社会最真实、最全面的力作”。
长篇小说有《百世门风》、《刀口上的贵族》(原名《唢呐烟尘》)。《刀口上的贵族》原载于《联合报》、《美国世界日报》,引起广大反响,好评如潮。有人称该书“为当代的传记文坛立下了一块难得的丰碑”。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七十九章

编辑推荐

  《刀口上的家族(套装上下册)》是华语文学畅销书榜图书;联经文学畅销书榜图书;美洲世界书局畅销书榜图书。  沈宁,身出名门,牵系两大家族,外公陶希圣:汪精卫的幕僚,蒋介石的文胆,蒋经国的授业因师。伯父沈钧儒:著名爱国人士,七君子之一,一段无法尘封的血泪历史,一部荣辱沉浮的时代悲歌逆溯上辈历史,成就家族传奇

作者简介

华语文学畅销书榜图书  联经文学畅销书榜图书  美洲世界书局畅销书榜图书
沈宁 身出名门,牵系两大家族
外公陶希圣,汪精卫的幕僚,蒋介石的文胆,蒋经国的授业恩师
伯父沈钧儒,著名爱国人士,七君子之一
一段无法尘封的血泪历史
一部荣辱沉浮的时代悲歌
1939年,日寇铁蹄践踏着神州大半土地,民族存亡危在旦夕,蒋介石密下急令,杜月笙运筹帷幄,万墨林亲临指挥,数十枪手,神出鬼没,生死相搏,在日汪密探军警丛林之中,把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偷运出上海。他们到达香港的第二天,汪日密约公布于世,日寇灭亡中国之狼子野心,昭然天下,震动中国和世界,导致中国抗战发生转折,史称“高陶事件”。
那三个死里逃生的孩子,便是本书作者沈宁的母亲陶琴薰和两个舅舅。
这部小说是作者纪念外公和母亲的传记,也是陶氏家族的传奇故事,更是中国现代历史的缩影。
湖北黄岗官宦世家公子陶希圣,作者的外祖父,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参加五四运动,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做编辑时参加五卅运动,北伐战争时投身北伐军,三十年代主导“中国社会史”论战,七七事变时在北京大学做法学院系主任,抗战时期先是汪精卫亲信后为蒋介石文胆,《中国之命运》的实际作者,又曾一度为蒋经国授课解惑,文史法经集于一身,在学术风云与政治旋涡中荣辱浮沉的一生。
而其长女陶琴薰,作者的母亲,虽贵为大小姐,却历经困苦童年,九死一生,在北伐军校度过少年时光,风雨残存。青春岁月,她跟随父母,于战乱岁月中颠沛流离,几度生离死别,历尽世间苦难。在她斑驳陆离的生命中,曾见过胡适、陈独秀、汪精卫、杜月笙、周恩来等等传奇人物。
所有这些岁月沧桑,所有这些传奇人物,穿插纠纷,迂回百转构成惊心动魄的小说的情节,以荡气回肠的情感,催人泪下。
+++++++++++++++++
愿我们的后代不再经历那种苦难,也不必再书写那种浸泪的文字。——作者沈宁
故事从民国初年陶希圣与妻子的婚姻开始。大家族里的人情冷暖、女性的悲惨处境,与陶希圣一生在穷困中挣扎、初露风芒的历程,以及后来的政治生涯,在沈宁笔下流利交织,娓娓道来。这里面所有事情,全部都是真实的。
——台湾《联合报》
读了这部书才感觉到,这些人真的活在这部书中,活在那段历史里。——《世界日报》

图书封面


 刀口上的家族(上下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从对民国一片空白到现在的痴迷,想想其中我走了十多年的弯路,对那个时代的人,他们的功与过,我想后人并无资格妄加评断,毕竟那个时代不是我们现在所能想象的。陶希圣个人的奋斗史,他的悲苦心酸,只是那时的缩影,但从中可以汲取的,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究竟又比他们走了多远呢?
  •     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母亲琴熏小时候生活的历历幕幕。作为21世纪的我们看来外公外婆之间关于柴米油盐的对话,确实很难想象那时条件的艰辛
  •     靠这个不知卖了多少银子,没完没了的。一边靠这个挣钱,一边还骂。这边的被骂了,还替这孙子数钱。真不知到底谁是真孙子。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从对民国一片空白到现在的痴迷,想想其中我走了十多年的弯路,对那个时代的人,他们的功与过,我想后人并无资格妄加评断,毕竟那个时代不是我们现在所能想象的。陶希圣个人的奋斗史,他的悲苦心酸,只是那时的缩影,但从中可以汲取的,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究竟又比他们走了多远呢?
  •     民国的历史总会让我有份痴迷。起初姨提到共党,其实关于共党哪有多少,关于的是那个家族,这个时代。 作者外公陶希圣部分,最为我触动。多少男儿都有那梦想。民族有难,有志之士自当上下而求索,陶先生参加国民大革命,却让人们明明白白看到,革命不是你我细语间那么简单、理想。虽退回去做了学问,但最终三七年小日本打进后仍挟笔从政,永难回头的进入了政治。陶是前进的,他北大毕业后在上海的奋斗让人刻苦铭心,波动了我心中,望之今后,多有影响。陶先生是为国的,无论国民革命、抗战、高陶事件亦或是各类社论思考,都无可辩驳。陶是爱家的,在革命面前,他只说丫们今后不要如此生活。屡次逃难,妻子儿女从未离弃,尤其成名后不嫌不弃乡下来的娃娃亲妻子,尤为可贵。 全书,仍是苦难的血泪多于安定闲适,战乱岁月,这样一本记载追忆不仅是一个家族的
  •       靠这个不知卖了多少银子,没完没了的。一边靠这个挣钱,一边还骂。这边的被骂了,还替这孙子数钱。真不知到底谁是真孙子。
  •     这的确是事实
  •     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展现在大家面前,Good!
  •     唢呐烟尘 乱世里的优雅 2008年8月读完
  •     如题所说,这本书让我震撼了。为“吃人的礼教”竟是真的如此残酷而震撼,为一家出生入死的经历而震撼,更为在那个血雨腥风环境下对人们和平的憧憬而动容。。。。。。我是个不太懂历史的弱女子,看了前一位的评价,我想凭着女性的直觉和宽容说,我相信沈宁。他的妈妈被迫害致死,他直到四十多岁才在海外见到让他们一家蒙受苦难的始作俑者——他的外公陶希圣。现在又为外公、妈妈立传写书,他是想是用这本书告慰九泉之下的妈妈。我相信这样的动机是没有功利的,它不光是写给活人看,更是写给逝去的人看,因此文中所述也应是事实。再说,历史也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眼中的历史、社会都不一样。陶希圣当时确实没有看清形势,没有当机立断,招致后祸无穷,牵连家人。这是他的责任。但是人无完人,对待事情不光要看结果更要看动机。让我们少一些谩骂,多一些宽容。在书中我看到了一群爱国、有责任心、有骨气的中国人的背影,也让我感动不已。
  •     大家族沉浮荣辱的历史,震撼,感人。
  •     很真实,让我们了解很多历史。虽然,写的是的家族的故事,但、读到的是那段历史。
    另外、之前买的那一套被同事拿走了,刚买的这套,不知是不是满129元减29元的缘故,拿的是仓底,封面和书缝都弄脏了。
  •     将历史用小说描述,真实却又不枯燥。
  •       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母亲琴熏小时候生活的历历幕幕。作为21世纪的我们看来外公外婆之间关于柴米油盐的对话,确实很难想象那时条件的艰辛
  •     功利心太强啦?
  •     以猎奇的心理买了这本书,但读完的感觉绝对不只是满足了猎奇心!很庆幸读完了它,让我开了眼界,了解了不少鲜明的历史人物及其观点,特别是一些人物或观点与我们已知的不同或截然相反。在书中烘托得氛围下,一切又是那么引人入胜,让人感慨让人深思——在那段历史中,一个人是多么得渺小,也可以是那么伟大!
  •     书很旧,很灰尘,不知是放在哪个角落里的。对书的外观、包装失望。
  •     我喜欢看这类小说
  •     这本书读起来真过瘾!不过内容有失偏颇,尤其是对袁世凯、汪精卫等的态度。
  •     这本书的体裁既是小说是传记,作者是以小说的笔调和手法在为自己的外公、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争议的人物——陶希圣作传,主要描绘了陶先生和他的妻子、孩子在中国历史上那一个个动荡片段的艰难奋斗的经历、充满矛盾的思想、难言对错的抉择等。只是希望当代的人更真实的认识历史上的那些人、那些事,毕竟那都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
  •     没有想象中的精彩,而且作者明显对上海人有偏见。
  •     折扣太少了,只打了8折
  •     时代潮流的一滴水
  •     从这里找书比较方便
  •       ()蒋介石那两颗被遮蔽的文胆
      文|袁复生
      
      很多读书人都有一个“国师梦”,从张良到刘伯温,这个梦想成真的名单,可以列很长很长。与“国师梦”相对应的,就是“贤相梦”,从诸葛亮到王安石到张居正,这个名单可以列得更长。相比于国师,贤相更有实权,也更容易教人上瘾,所以风险也就更大,论伤残率、晚景凄凉率,后者更高。到了晚清,众多读书人也多了一个“幕僚梦”,比如左宗棠、比如李鸿章、比如郭嵩焘,均是以幕僚而封疆大吏,甚至出现了“绍兴师爷”这样一个批量生产的商标,风险可能被摊薄,但收益率也降低了很多,很多小说中,师爷都是客死他乡而无钱归葬。
      到民国,读书人逐渐被分化,进入各种专业领域,文法理工农医。王闿运和康梁,最终在政治上无作为,就已宣告了“国师梦”的破产。但“货与帝王家”的念头,却是一天也没有断绝的,到蒋介石年代,人们终究还是造出了一个文人参政的模式来,那就是从陈布雷始的“文胆梦”。“文胆梦”最成功的代表,大概有两个,一为陈布雷,一为陶希圣(1942年,陶到陈任主任的侍从室第二处担任第五组组长,后来辅助其主导宣传工作,有陈的接班人的意思)。如果加上早年追随孙中山的理论家戴季陶,算三个。陈布雷和戴季陶都是自杀身亡,文胆依旧是高危行业。人格不独立,人身又怎能安稳安全?
      不仅身前风险莫测,身后名也是风云变幻,原因如陈布雷所苦恼的那样:“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由主张,躯壳灵魂已渐为他人之一体。”他们的文字,不再是以独立署名的方式流传于世,即便是“民国最牛文胆”陈布雷,最后剩下的独创作品,只有《陈布雷回忆录》和他一百五十万言的日记,加上他早年在《商报》、《时事新报》等媒体撰写的时评。而陶希圣在“高陶事件”发生之前,早已是名教授、名笔杆了,差不多著作等身,而且在社会史领域已然风云人物。但当年的风云,如今却像谜一样,蒸发了,我检索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目录,关于陶希圣的190余条目录中,1949年后在大陆正式出版的,仅199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书趣文丛”中的《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一本而已,其他,大多为缩印资料。
      编著的各种传记、演义、野史,大大超过了他们本身的著作,比如关于陈布雷的传记,就有七八种。在这些传记中,他们亲属的著作颇多,比如陶希圣的儿子陶恒生著有《“高陶事件”始末》(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比如陶希圣的外孙沈宁写的纪实小说《刀口上的家族》(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相比舅舅,外甥沈宁的书要更具文学性,他的主线,也将陶希圣从历史事件中,放置于家庭关系中,夫妻、父女关系,是其中最重的两条线,陶的长女琴薰,就是沈宁的母亲,很多材料,来源于母亲对他的讲述,这本小说化的家族口述史,游荡于真实与虚构之间,若即若离,采用插叙的方式,把不同时间段的家族故事穿插着叙述,如梦似幻,竟然让我有了莫大的阅读兴趣,在拿到书的当夜,就读了30多万字。尔后,又买了《陈布雷大传》、《两代悲歌——陈布雷和他的女儿陈琏》、《“高陶事件”始末》等书。
      陈、陶二人,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备受精神折磨之苦,长期失眠、神经衰弱,陈布雷最后甚至因油尽灯枯之感催生了自杀的念头(但是陶在1942年逃命过程中,失眠症基本好了);二是他们的女儿,后来均留在大陆,陈琏是共产党员,陶琴薰则随夫不愿前往台湾。胡耀邦后来给陈琏的题词是“家庭叛逆,女中英豪”,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对家庭的脱离,比父辈们更勇敢,但勇敢之后的悲剧,是她们始料不及,也无法逃脱的。当政治标签成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时,两代人的悲剧自然难免。至于蒋介石那两颗文胆被遮蔽,可惜可叹,却也不用太着急,我关注他们,纯粹是因为专业,觉得他们人生的故事有趣,对于大众来说,不知道陈布雷也好,不知道张布雷也好,都无所谓。况且,在今天,做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是比成为文胆,更有价值的事。
      
      《刀口上的家族》(上下册)
      沈宁 著
      新星出版社 2008年5月 定价:48.00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