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参数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科幻 > 冲击参数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5
ISBN:9787536694460
作者:杰弗里 A 兰迪斯,Geoffrey A. Landis
页数:316页

章节摘录

一追赶太阳飞行员们有句老话:“着陆后还能活着就是好着陆。”如果三纪夫还活着的话,也许他会做得更好一些。但翠茜已经尽力了。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这次着陆都已经比她预期的要好得多。只有铅笔粗细的钛质支架从来就不是为承受着陆时的压力而设计的,纸那么薄的耐压壳先是变形,接着就破碎了,碎片飞入真空,散布在一平方英里的月面上。在坠毁前的那一瞬间,她记着甩掉了燃料箱,所以并没有发生爆炸,但由于着陆不平稳,“月影号”没能保持完整。在一片恐怖的沉寂里,脆弱的飞船像一只丢弃的铝罐那样被压平撕碎了。驾驶舱被撕开了一条口子,从飞船的主体上掉了下来,这部分残骸落在了一座环形山的山壁旁。当它终于停下来时,翠茜松开了把她固定在驾驶座椅上的带子,慢慢地向天花板飘了过去。她慢慢适应着和地球上不一样的重力,找到了一个没损坏的舱外活动装置接到太空服上,然后从曾是生活舱连接口的锯齿状出口爬进了阳光里。她站在灰色的月面上瞪大了眼睛。前面是她的影子,活像一摊被神奇地拉成了人形的墨水。地面崎岖不平,寸草不生,只有各种形状的灰色和黑色的阴影。“真是个不毛之地。”她自言自语道。在她身后,太阳刚刚爬过山顶,照耀着散落在崎岖平原上的钛和钢的碎片。帕特里茜娅•杰•莫里根翠茜是帕特里茜娅·杰·莫里根的昵称。望着荒芜的月面,忍不住热泪盈眶。翠茜做的第一件事是把电台从七零八落的船员舱里捡了出来。她试了试,什么也收不到,这一点也不奇怪——地球正处在月球地平线以下,同时也没有其他飞船在环月轨道上。她没费多大劲儿就找到了三纪夫和特丽莎。在低重力下,他们的尸体搬运起来出奇地容易。没有安葬他们的必要。翠茜把他们安放在两块巨石之间,向着太阳,面向西朝着在远处黑色山脉背后的地球。她本想说几句什么合适的悼词,可是却什么也说不出来,也许是因为她不知道该给三纪夫举行什么样的葬礼仪式。“永别了,三纪夫;永别了,特丽莎!我多么希望结果不是现在这样,对不起。”她的声音几近耳语,“愿主与你们同在……”她尽量不去想还有多久她自己也会加入他们的行列。她迫使自己去想,如果活着的是她的姐姐,她会做什么?生存,凯伦会生存下去的。首先翠茜充实了一下她的装备。她活着,居然没怎么受伤,真是奇迹;她的太空服完好无损,生命保障装置由太空服上的太阳能电池组供电,只要太阳还能照到身上,她就不会缺少水和空气。在飞船残骸里翻了一阵后,她还发现了不少未破损的食品包,这样她就不至于挨饿了。第二是求救。目前,最近的救援在月平线以外二十五万英里处,她需要一根高灵敏度的天线和一座能看到地球的山峰。本来在“月影号”的电脑里有最详细的月面图,而现在已经不存在了。飞船里其他的月面图也已和飞船残骸一起成了碎片。她费劲地找到了一张雾海详图——一点用处都没有——和一张勉强可作参考的简易月面全图,其实也只有用这张图作参考。按照她所能做的最精确的估计,坠毁地点正好在史密斯海的东部边缘,远处应是代表海陆分界的山脉。如果运气好的话,应该可以在上面看到地球。她检查了一遍自己的太空服。随着指令,太阳能电池组全部展开了,活像一对巨大的蜻蜓翅膀。它们转动着迎向太阳,闪烁着瑰丽的色彩。她确定太空服的工作系统正常后,就出发了。走近她才发现,山脉并没有像从坠毁点看来那么陡峭。在低重力作用下,虽说直径三米的碟状天线弄得她踉踉跄跄,但爬山与走路并没有多大区别。到达山顶后,一线细细的蔚蓝色像是对翠茜的奖赏似的在月平线上露出,远在山谷另一边的山脉仍然沉浸在一片黑暗之中。她向上推了推扛在肩上的电台,开始穿越下一个山谷。在下一个山峰上,她看到地球边缘在月球地平线上显露了出来,就像一块蓝白色的大理石被黑色的山脉遮住了一半。她支起三脚架,然后架起天线,小心地调节好输出信号:“喂?这是宇航员莫里根从‘月影号’呼叫!紧急情况。重复,这里有紧急情况。有人听到吗?”她松开了送话钮上的拇指,等待着回答。然而除了来自太阳的轻柔得犹如耳语的静电干扰,她什么也听不到。“这里是宇航员莫里根从‘月影号’呼叫!有人听到吗?”她又等了一会儿,“‘月影号’呼叫!‘月影号’呼叫!这里有紧急情况。”“——‘月影号’,这里是日内瓦控制中心。我们收到了你的呼叫,你的信号很弱但还清楚,请你在上面坚持住。”她顿时松了一口气。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已憋了这么久。在转动了五分钟之后,地球把地面天线带出了接收范围。在日内瓦控制中心获悉“月影号”尚有一位幸存者奇迹般清醒过来的同时,翠茜也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她的着陆地点十分接近黄昏线——正好在月球向阳面的边界上。月球尽管转动很缓慢,却是不可阻挡的。日落将在三个地球日内来临,然而,在月球上没有掩蔽所,没有地方可供她度过十四个地球日的漫长“月夜”。她的太阳能电池需要阳光来让她必需的空气保持新鲜。她找遍了飞船的残骸,没有一个未损坏的储存罐,也没有电池,也没有容器可以储存大量的氧气。而且控制中心绝对不可能在黄昏来临前发射救援组上天。有太多的不可能。她静静地坐在地上,盯着崎岖荒原尽头那一弯纤细的蓝色“新月”陷入了沉思。几分钟后,位于金石堡的地面天线转动起来,进入了接收范围。电台噼噼啪啪地响了起来,接通了。“‘月影号’,你收到了吗?喂,‘月影号’,你收到了吗?”“‘月影号’收到了。”她松开了送话钮,长时间默默地等待着她的话被传送到地球。“我是罗杰,收到了,‘月影号’。我们已确定最早的救援发射时间将在从现在起三十天之后,你能坚持那么久吗?”她把心一横,按下了送话钮:“‘月影号’宇航员莫里根呼叫,无论如何我会在这里等你们。”她等了一会儿,但并没有得到回答。在金石堡的接收天线不可能这么快就出了接收范围,她开始检查电台。当她打开外壳时,发现电源上的印刷电路在坠毁时被撞坏了一点,不过她没有发现破损的铅板或其他部件有明显松动。她用拳头捶了几下——“凯伦电子学第一定律”:假如电器不起作用,敲它——然后再校准天线。可是没有用。很明显,在印刷电路里有什么东西损坏了。如果换了是凯伦,她会怎么做?肯定不会坐以待毙。赶快行动吧,小家伙。当黄昏抓住你时,你就死定了。地面肯定听到了她的答复,她必须相信他们听到了答复并会来救她。她所要做的就是活下去。碟状天线太笨重,她无法随身携带。她只能带上基本的必需品。日落时,她的空气就会用尽了。于是她丢下了电台,开始步行。任务指挥官斯坦利盯着他的发动机X光照片报告发呆。收到“月影号”消息的时候是凌晨四点,那天晚上没时间再睡了,他计划六点飞往华盛顿向国会作证。“您的决定?指挥官,”发动机机械师说道,“我们在飞船发动机X光照片里找不到任何裂纹,但它可能是隐性的。标准飞行路线图没有显示发动机到达一百二十,所以即使有点裂纹在叶片上,这些叶片也应该可以工作。”“如果我们把发动机拆下来做检查会耽搁多久?”“假设它们正常,我们会耽误一天,如果有问题的话,会耽误两天甚至三天。”指挥官斯坦利恼火地捻着手指,他讨厌被迫做出草率的决定:“通常的程序是什么?”“通常我们会重新检查。”“开始吧。”他签了字。又耽搁了。在天上某处,有人正指望着他准时到达,假如她还活着,假如无线电讯号的中断并不意味着其他系统的致命损坏。只要她能找到不需要空气而存活的方法。如果在地球上追赶太阳,那相当于一场马拉松。可在月球上,这只不过算是小跑罢了。在走了十英里之后,她以一种轻松的节奏跋涉着:一半是散步,另一半既像是慢跑又像是一只行动缓慢的袋鼠在蹦跳。她最大的苦恼是这一切未免太单调。与她在研究院同时受训的伙伴——他们对她因成绩最好而在班里第一个被选上参加飞行任务多少有些嫉妒——曾无情地嘲笑说她是参加一个离月面只有几公里却不着陆的任务。现在她有机会比历史上的任何人都更贴近地观察月球了。她不知道她的同学现在会怎么想,她将有故事可讲了——如果她能活着的话。低电压警报的鸣叫把她从遐想里惊醒了过来。她开始按着维护清单检查各项指标。出舱活动时间:八点三小时。系统功能:正常。只有太阳能电池组提供的电流低于正常。只一会儿她就找出了毛病出在哪儿:太阳能电池组上有一层薄薄的积尘。不是什么大问题,把积尘刷掉就行了。不过,要是她找不到一种可以防止扬起尘土的步法,她就得每过几小时停下来做一次大扫除。她再检查了一遍电池组就又迈开了步子。太阳静止在她前方,一弯梦幻般的蓝色的地球缓缓旋转着,不易察觉地一点一点爬离地平线。她又开始胡思乱想了。“月影号”的任务曾被认为是一项轻松的任务,一次低轨道月面测绘飞行,以便确定将来建立月球站的地点。“月影号”从来就没想要着陆,不管是月球还是别的什么地方。她无论如何都得着陆,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向西穿过荒原时,翠茜又陷入了混杂着鲜血和坠落的噩梦:三纪夫在她身边奄奄一息;特丽莎已死在实验舱里;月球猛地变得无比巨大,在舷窗外以一个疯狂的角度旋转着。制止住旋转,校准着陆点,要以低太阳角度为参照。太阳照明可让你容易看到月球表面的崎岖程度。燃料要省着用,但要记住在撞到月球表面之前那一刻扔掉燃料箱以免爆炸。那一切都过去了。现在应集中注意力在现实问题上。迈开步子,一、二、一。低电压警报又响了,这么快就又有尘土了吗?她低头看了看她的里程表,吃惊地发现她已经走了整整一百五十公里。无论如何该休息一会儿了。她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下来,从背包里取出一个食品包,然后把闹表定在了十五分钟之后。食品包气密封口可快速撕开,是专为她面罩下部的接口而设计的,重要的是不能让沙子进入封口。在把食品包打开以前,她把真空的封口检查了两遍才把食物条塞进太空服。她转过头咬下了几块。食物条硬邦邦的,带着一丝甜味。她眺望着西部绵延起伏的原野,月平线看上去平坦得不像是真的,在几乎伸手可及之处形成了一幅如画的背景。在月球上应该很容易保持每小时十五至二十英里的步行速度,把睡觉时间也算上的话,也许平均每小时十英里。她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凯伦会喜欢这样,她总是喜欢在不毛之地远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儿可够漂亮的,对吗,姐姐?”翠茜说道,“谁会想到这儿有这么多灰色的阴影呢?没人的海滨浴场很多,糟糕的是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到水边。”该走了。她继续穿越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坑地但基本上还算平坦的原野。月球是个出奇平坦的地方,只有百分之一的月面是大于十度的斜坡。那些小山,她轻轻一跳就过去了。少数大的,她就从旁边绕过去。在低重力下,这对步行并不造成任何真正的问题。她并未感到疲劳,但当她检查读数时她发现已走了二十个小时,于是她强迫自己停了下来。睡觉是个问题。为了便于维修,太阳能电池组被设计成可从太空服上拆卸的,可是拆下来以后它们就不能向生命保障系统供电了。她终于找到一个方法,把短短的电线从衣服里拉出一个足够的长度让她既能躺下,又能把电池放在身边而不致把电源切断。她必须小心不使自己翻身。做完了这些,她发现自己睡不着。过了一段时间她才半梦半醒地睡了一会儿,梦里没有她原本以为自己会梦见的“月影号”,只有她的姐姐凯伦。在梦里,她姐姐并没有死,只是在装死跟她开玩笑而已。她醒来时迷失了方向,肌肉酸痛,分不清东南西北,然后她忽然记起了身在何处。地球正挂在离月平线一巴掌高的地方。她站了起来,一边打着哈欠,一边向西面火药样灰色的沙原跑去。她的双脚被靴子磨得很疼。于是她改变步法,从小跑换成跳跃,再转成袋鼠式弹跳。这样一来情况好了些,但还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她能感到双脚开始起泡,但她不能脱下靴子来舒散一下,哪怕只是看一看她的双脚也不行。凯伦已经用起泡的脚走了好长时间了,但是抱怨或减速只会让她失去耐心。也许她应该在开始步行前就把靴子脱了,在六分之一的重力下,疼痛至少是可以忍受的。再过了一会儿,她的脚干脆失去了知觉。小环形山她跳过去,大一点的她绕过去,最大的她就爬过去。在史密斯海的西部她进入了一个崎岖地段,遍地都是小山丘。她不得不减低了速度。山坡上阳光普照,可是环形山的山脚下和山谷仍笼罩在阴影里。她脚上的泡破了,刺骨的疼痛从她的靴子里直传上来。她咬住嘴唇,不让自己哭泣,继续前进。这样又走了几百公里,她来到了泡沫海,道路又变得好走了。穿越过泡沫海就是丰富海的北端,由此可达静海。她第六天的行程应当从静海基地静海基地:“阿波罗11号”登月点,即人类首次登月点。路过。她一边走一边仔细地向月球地平线上搜索,却什么也没看到。她猜想自己一定是与它错开了几百公里;她已经偏向北边了。现在只有取道儒略·凯撒环形山去蒸汽海以绕开山脉。那个古代的登月遗迹实在太小而难以定位了,除非她直接从旁边经过,否则是看不到的。“真是,”她说道,“走了这么远的路,方圆上百英里内唯一的旅游点关门了。这是通常会有的结果,对不,姐姐?”没有人为她的幽默发笑,所以片刻之后她自己笑了起来。***从混乱的梦境里醒来,回到漆黑的天空与静止的阳光下,打个哈欠,然后睡眼惺忪地开始赶路。抿一口乏味的温水,尽量不去想那是从哪里回收来的;休息,小心翼翼地清扫你的太阳能电池组,这是你的生命。再走,再休息……再睡觉时太阳还钉在你醒来时的位置上。第二天把同样的过程重复一遍,然后再重复……再重复……虽说食物含有低残留物,但每过几天你总得按自然规律排泄。你的生命保障系统无法回收循环利用固体废料,所以你要使用太空服排出废物,然后就把那些易碎的褐色粉末抛入真空。你的行踪被这些粉末遗留物标了出来,它们几乎和黑色的月面尘土混为一体。向西,一直向西,和太阳赛跑。地球高高挂在天上,她现在要仰头才能看见地球了。当地球挂在天顶时,她停下来庆祝了一番,她打开一瓶看不见的香槟酒,向想象中的旅伴们敬酒。现在,太阳高挂在月球地平线以上,经过六天的步行,她绕过了四分之一的月面。她绕过哥白尼山的最南端,以便既远离陨石区又不翻山越岭。在这个神秘的地区,巨石有房子那么大,更有些比航天飞机的燃料箱还大。脚下松软的粉状表土混合着岩石,放射形的深沟显示出亿万年前大灾变的影响。她摸索着前进,边走边把无线电话机打开说道:“请注意你的脚下,落脚处的地层并不坚固。现在前面有座小山,想一想我们是该爬上去呢,还是绕开它?”一片沉寂。她打量着面前的石山,虽说她看不到火山活动的痕迹,但石山看上去像个古火山口。山口周围地区的情况可能很糟,她可以在山顶观察前方的路况。“喂,大家听清楚了,攀登这座山将会有危险,跟紧我,看清楚我在哪里落脚,别赌运气,慢慢走安全,总比快走死了的好!还有问题吗?”没人回答,很好。“呃,那么好吧,登上山顶后我们休息十五分钟。跟我来。”过了哥白尼山间的乱石,博鲁赛拉仑洋平坦得犹如高尔夫球场。翠茜以一种轻柔均匀的滑步穿行在沙上,凯伦和荷兰人荷兰人:凯伦所养的狗的名字。作者在此处亦暗指“飞行的荷兰人”的典故。据说早期的飞行员都发誓在飞行时见过一个身着传统荷兰装束的人伴着自己的飞机在空中飞行。后来遂特指飞行员或宇航员产生的幻觉。似乎不是远远落在后头,就是跑在前面,连个影子也看不到。那条蠢狗还像它小时候那样紧紧跟在凯伦身边,虽然凯伦去上大学时翠茜天天给它喂水喂饭,也没能改变这一点。翠茜对凯伦不肯紧跟在她身后很生气——凯伦答应过这次让她带队的——不过翠茜只好在心里不满。凯伦以前叫她乳臭未干的淘气包,所以她决心表现得像个大人。无论如何,她是掌管着地图的人。要是凯伦迷了路,那可是她自找的。她又把路线定得更偏北一些,以便走在地图标出的平坦地段里。她环顾四周希望找到凯伦,却吃惊地发现地球像半个满月低低地挂在月球地平线上。当然,哪儿都没有看到凯伦。凯伦几年前就死了,只有翠茜一个人待在一件又臭又痒几乎把她大腿上的皮磨掉一层的太空服里。她真该把衣服撕了,可谁又料到她会穿着这衣服走这么长的路呢?真不公平,她必须穿着太空服而凯伦却不需要。凯伦可以干很多翠茜办不到的事,可她怎能不必穿太空服?人人都得穿太空服!这是规矩!她转身问凯伦。凯伦苦笑:“你这不懂事的小妹,我不必穿太空服是因为我死了,像只小虫似的被压死然后被安葬了。还记得吗?”哦,是的,那就对了。那么好吧,如果凯伦死了,那她就不用穿太空服了。这个极好的理由使她们一起在沉默里又走了几公里,直到翠茜忽然想起:“喂,等一下,假如你死了,那你怎么又会在这儿?”“因为我并不在这儿,小傻瓜。我只是你过剩想象力的产物罢了。”翠茜吃了一惊,扭头看去。凯伦不在身边,凯伦从来就没在身边。“对不起,求求你回来好吗?”她绊了一下,头朝下摔了一跤,带着一阵尘土直滑进了一个环形山的“碗”(坑地)里。当她滑下去时,她拼命挣扎着保持脸朝下的姿势,使自己不翻身压到背上易碎的太阳能电池板。当她终于停止滑动时,耳中一时什么都听不到。一道长长的划痕像条伤疤似的出现在头盔的玻璃上,幸亏双倍强化的面罩还没被摔碎,不然她就看不到这条划痕了。她检查太空服,总体上没有破损。支撑着太阳能电池组左翼的钛质支架向后折得快要断了。除此之外,真是奇迹,再没有其他破损。她把电池组拔下来仔细检查了一下支架的损坏情况。她把支架尽量弯回原状,再用一根螺杆和两根短电线把接口夹住。螺杆曾是多余的重量,幸好她从没想过要丢掉它。她小心地试了试接口,接口不能受力太大,但只要她不跳得太厉害就应该没问题。无论如何,现在该歇一会儿了。她醒来时估计了一下她面临的局面。在她不注意时,地形已渐渐成了山区,今后的步行会比以前慢一些。“也该是你醒的时候了,瞌睡虫。”凯伦说道。她打了个哈欠,伸了伸懒腰,回头向她的足迹看去。在长长足迹的尽头,地球像是一个蓝色小圆点挂在月球地平线上方,并不很远。它是单调的灰色背景中唯一的有色斑点。“十二天里绕了月球半圈。”她说道,“不错呀,小家伙。当然这不能算太好,但也还不坏。你是在练马拉松吗?”翠茜站起来开始步行。在她从回收器抿水漱去口中怪味的同时,她的双脚自动踏入了惯常的步伐。她头也不回地招呼凯伦:“快走吧,我们得赶路。你到底走不走?”阳光明媚,月球地面像是洗过似的,几乎没有阴影。翠茜发现很难找到落脚点,她老是绊在几乎隐形在貌似平坦的岩石上。一步一步地走,一、二、一。跋涉开始时的刺激感早就衰退了,只留下了对胜利的坚定决心,连这有时也蜕变为一种精神安慰。翠茜和凯伦拉起了家常,告诉她自己的私生活的细节,暗地里希望凯伦会高兴,会告诉她为她感到骄傲。突然她发现凯伦并没有听,而且有时趁她不注意就开溜了。她在一道长长的、弯弯曲曲的峡谷边站住了。它看上去就像一条等待着暴风雨来填满的河床,但翠茜知道它从来就不知水为何物。填满谷底的只有尘土,干得像磨碎的骨头渣儿。她慢慢找着路下到谷底,小心翼翼地避免因摔倒而破坏她脆弱的生命保障系统。她抬头看看谷顶,凯伦正站在上面向她招手:“快一点!别磨蹭,你这个迟钝的家伙。你想永远留在这儿吗?”“着什么急?我们已经比计划提前了。太阳高高地在天上,我们已绕了月球半圈。没问题,我们会走完它的。”凯伦从山上滑下来,像在沙上滑雪那样。她把脸紧贴在翠茜头盔上,用一种充满愤怒的眼神瞪着她,差点把翠茜吓坏了。“真叫人着急,我的懒妹子,你是绕完了半个月亮,但你只是走完了好走的部分。从这里开始将全是山脉和崎岖地段,你要穿着一件破太空服再走六千公里。一旦你慢下来让太阳走到了前面,再闹个什么孩子气的小问题,只要一个,你就死定了,死定了,死定了!就像我这样。相信我,你不会喜欢这样的。现在打起精神,走!”的确是走得慢了,她已不能像以前一样从坡上直跳下来了,否则损坏的太阳能翼板支架就会失灵,她就得停下来花半天修理。前面也不再有平坦的平原,不是巨石遍地,就是环形山的绝壁。在第十八天,她来到了一个巨大的天然拱门前,拱门高耸过她的头顶。翠茜敬畏地望着它,奇怪月球怎么会形成这种结构。

前言

科学家创作科幻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1610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创作了科幻小说《梦》。小说描绘了魔法精灵协助人类完成的一次太空之旅。虽然在进入太空的方法上借助精灵显得有点古怪离奇,但对太空中寒冷和失重状态的准确描写,使天文学大师开普勒无可争辩地成为最先尝试科幻小说创作的科学家,成为科学家创作科幻小说的开先河者。科学家创作科幻小说的真正繁荣时期,是在科学与技术日新月异的20世纪,并跨越千禧之年一直延续至今。现代宇航奠基人,俄国的康斯坦丁•齐奥尔柯夫斯基创作了相当有创意的科幻小说。他的作品《在地球之外》(1916),不但讲述了多级火箭的设计方案,还把人类在未来进入太空后的全新生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两位曾提出尖锐对立的宇宙理论的科学家乔治·伽莫夫和弗雷德·霍伊尔(Fred:Hoyle),也都创作过科幻小说。主张大爆炸宇宙论的伽莫夫写过《平装本里的汤姆斯金先生》(1938)。这部作品在中国被翻译成《物理世界奇遇记》,付梓时,正值刚刚粉碎“四人帮”、迎来“科学的春天”,全国上下齐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大潮中,很受读者欢迎。主张稳恒态宇宙论的霍伊尔则创作了著名的科幻小说《黑云》(1957)。这本书也有中文译本,但仅仅在很多年前的《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连载,没能正式成书出版,给喜爱阅读科幻小说的读者留下了些许遗憾。考察近现代历史上介入科幻小说创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最多的当是天文学家和航天工程师。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主要设计师之一的威廉·冯·布劳恩,也曾创作出版了科幻小说《火星上的生活》,在1955年,著名的派拉蒙影片公司还将这个作品搬上银幕。无独有偶,英国宇航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卫星通讯技术的奠基者阿瑟·C.克拉克(ArthurC.Clarke),更是享誉世界的科幻大师。他的科幻小说《2001:太空奥德赛》改编成电影后,影响很大,曾被评为(20世纪)电影史上最为重要的十部影片之一。纵观科技领域,不单是天文学家和航天工程师喜欢创作科幻小说,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考古学、心理学、工程技术、电脑科学、医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和专业的科学家、工程师、工作者,都对科幻文学与创作情有独钟且成绩不菲。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为例,他不但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者,还是科幻小说《瓦尔登第二》的作者。在小说中,斯金纳采用自己提倡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构建心理学的乌托邦社会。在我国,科学家迈入科幻小说创作的人数虽然不多,但作品质量很好。两院院士、水工结构和水电专家潘家铮一人,就创作过多部科幻作品。他最近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科幻选,就得到了少年读者的称赞。科学家创作的科幻小说,与普通作家创作的科幻小说有相当大的不同。首先,科学家的作品能将丰富的科学构想融入小说,展示了比其他科幻作品更加绚丽多彩的未来景象。本系列里《冲击参数》(直译《冲击参数与其他量子现实》),是供职美国宇航局的高级工程师、“火星探路者”计划电池专家杰弗里·A.兰迪斯(GeoffreyA.Landis)创作的《通过虫洞进出黑洞》、《追赶太阳》、《进入蓝色深渊》等短篇小说集成,所呈现的微观世界、月球世界、海洋世界的漫游,就很是与众不同。没有深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这样的故事根本无法构思。美国生物学家、琼·丝隆采乌斯基(JoanSlonczewski)是本系列中唯一的女性作者,她的《入海之门》,则完全设想了一个远离太阳系的海洋星球,在那里,发展着与我们的文明迥异的社会现实。这样恢弘的场面,只有深入洞悉了宇宙学、生物学、海洋学和人类精神内涵的学者才能真正地构建完成。其次,科学家创作的科幻作品,常常能准确地表述科学发现的过程,真实地表达科学探索过程中欢畅与悲苦的感受。21世纪的今天,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成功返回,“神舟七号”、“神舟八号”即将进入太空之时,重读本系列中阿瑟·C.克拉克的《太空序曲》,让我们重新回到了宇航时代的启蒙时期,往事并非一切如烟,过往的一切又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种时间的沧桑感和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本系列中由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天体物理学家格里高利·本福德(GregoryBenford)创作的科幻小说《时间景象》,则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过程、人类有效控制人口和减轻环境污染的征程,用一种世代交替的时间线索贯穿起来。小说能在近三十年的时间之河里来来回回自由自在地跳跃,给人一种强烈的纵深感和时代感。只有真正从事过科学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才能在这种大维度的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尺度中穿梭自如。再次,科学是科学家一生追求的光辉事业,因此,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更多为科学而奋斗和献身的渴望,也充满了更多科学探索过程中求真求实的精神。已故的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Sagan)唯一的长篇科幻小说《接触》选入本系列,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萨根曾经参加过人类在宇宙中寻找地外文明与外星球高级智慧生命的SETI计划,而这个计划的实现过程,在小说中被转述为一曲既惊心动魄、又妙情横生的传奇故事。作者对宇宙探险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对人类希冀在茫茫宇宙中寻找同类的心灵渴望、对科学工作者在探寻过程中可能受到的诸多误解、对科学技术全球化大合作的时代潮流,都抱着热诚的希望。本系列中弗雷德。霍伊尔、吉奥弗莱·霍伊尔兄弟俩合著的科幻小说《离太阳只有七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向读者呈现了主人公(一位好莱坞剧作家兼编剧)执著于科学、钟情于求索科学真理、不屈于邪恶强势的品格,科学追求时间和永恒的不屈精神鼓舞着主人公勇往直前,因为,“离太阳仅仅七步之遥”。有系统、有规模地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创作的科幻小说,在中国还是第一次。非常高兴重庆出版集团能率先出版《接触》、《太空序曲》、《时间景象》、《离太阳只有七步》、《入海之门》和《冲击参数》(直译《冲击参数与其他量子现实》)等六部科幻小说。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对人们了解科学工作者的想象力和人文情怀有所帮助,更希望这些作品能促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为提高人们的科技和文化素养,促进我国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欣余,是为序。路甬祥2007年12月7日

后记

我总觉得很难谈论我自己写的故事。一个故事应该无需进一步说明。要说的在故事中都说了。这似乎与我的想法大相径庭,因为我喜欢读其他的作者评论他们自己写的故事(事实上,对于某些作者,我喜欢他们写的关于那些故事的解说超过我喜欢那些故事本身)。但是当问到我自己写的故事时,我决不可能想起还有什么要说的。此外,如果我无法谈论那些故事本身,我可以谈谈我是怎样写故事的,我的立足点在哪里,以及其中的一些科学概念是什么。“追赶太阳”。当我开始在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工作时,我在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工作,这个小组研究宇宙飞船的太阳能电池组。现在太阳能电池组对于几乎所有的航天任务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们对科学幻想小说从来不是特别重要的。我曾从事研究的项目之一是研究关于能量存储技术如何会使一个太阳能月球站运行354小时的月夜。我在1989发表了科学论文(“月夜的太阳能”,发表在《空间制造7:改善地球上的生命的空间资源》,美国航空和宇航学会(AIAA),1989],不久后我突然想到,其中某处可能有一个故事。“追赶太阳”是一个包含具有数学性质的准备工作问题的故事。时不时地会有读者问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走向北极(或者南极)?像地球一样,月球的极地有六个月的白天和六个月的黑夜,因此月球的一个极地或另一个极地总是在日光中。因为月球的旋转轴仅仅倾斜一又二分之一度,所以月球“北极圈”很小。(其中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意味着仅仅有600米高的一座山就会实际上从月球的阴影伸出,而且会总是处于日光中。)这里基本的计算是,翠茜必须走向极地,然后回到先前的着陆场,救护队期待在那里找到她。在走向极地时,她必须总是待在日光中。这意味着她不能直线朝北(或者朝南)走,但是必须按一定角度走,以保持安全地朝终端走去。如果她的平均速度比月球的转动快得多,或者如果她出发早在日落之前,那么这个螺旋形路线显而易见会更短。如果不提前出发,其速度不能完全等于月球的旋转速度,那么她决不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倾斜地向极地走去。因此,这里就存在那种数学问题:她需要怎样的速度和提前多少时间才能使得那极面螺旋得到最优解?信不信由你,我实际上考虑把这种探讨纳入这个故事中,但是终于不得不把它束之高阁——它只能使那个故事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其解答就留给读者作为一种练习。一个更世俗的论点是,在月球极地,太阳决不会高于地平线一又二分之一度——如果是在月球的昼夜平分点,那么在事实上,日光将会精确地与月球地平线平行。这意味着甚至很小的山的阴影将会非常非常长。在极地附近,她的脚会总是在阴影中,因此她决不可能看见她在走向何方。她决不能进入一个环形山,或者进入一座大山的阴影中。这就使得极地的地形相当危险。遇上一个倒坡,在那里她唯一的路径是穿过一个背向太阳的阴影,在这里倒坡将会是致命的。……“冬天的炮火”。在萨拉热窝,有人告诉我,当第一轮追击炮炮弹爆炸,那个城市的所有的钟都响了以示慰问。我真的无法想得很多来谈谈“冬天的炮火”。它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作为科幻小说作者,我们大家都想要表示一种希望:未来将会比过去好,坏的就要结束,而且,无论如何我们要以史为鉴。如果这也不可能,我们大家就会相信历史的铁砧已敲进遥远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可以安详地注视,在那些地方具有古怪的名字像摩加迪沙(Mogadishu)或者金边(PhnomPenn)或者萨拉热窝(Salajevo)。科幻小说给我们希望。“冬天的炮火”不是真正的科幻小说。

内容概要

(美)杰弗里·A.兰迪斯,美国宇航局的高级工程师、“火星探路者”计划的首席电池专家,创作了《迪拉克海中的涟漪》《追赶太阳》《进入蓝色的深渊》《遭遇太空海盗》等经典短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书籍目录

译者序
前言
追赶太阳
冲击参数
四元素
生态形成
穿过黑暗
自噬自生蛇
进入蓝色深渊

罗尔维克的战争
通过虫洞进出黑洞
我们在国家航空航天局干什么
黑肤女子
遭遇太空海盗
在冬天的星星下
黄蜂的奇特习性
冬天的炮火
关于这些故事(后记)
少年之梦——主编后记

编辑推荐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冲击参数》作者兰迪斯的第一部小说《穿越火星》,所以,我非常急切地想要读他新近出版的短篇故事集《冲击参数》。我发现我并不失望,他的许多这类故事,也出现在了杂志上,并屡获佳绩。兰迪斯显然是一个“硬”科学科幻作家,这方面的科学元素在他的故事里是有趣的和准确的,但他没有忽略人物的人性特色,如短短的“雪”,是一个高超的故事糅合对弱小明显的同情。很多故事都是侧重于人类的,如“进入蓝色深渊”。两个故事,“冬天的炮火”和“罗尔维克的战争”,表现在未来的战争中都侧重于人的因素。整体而言,这《冲击参数》是一个很好的硬科学科幻故事。高度推荐。——亚马逊书评兰迪斯的短篇小说都是完美之选,任何人欣赏他的短篇小说,从形式上都得到一个健康的共混物的硬科学科幻和强有力的表征。兰迪斯最优秀的成功,虽然故事超越人的思维灵敏度和令人眼花缭乱,但他给了人们“硬”科幻小说的心脏。——亚马逊书评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太空、黑洞和微观宇宙的科幻小说集,包括16篇作品:追赶太阳、冲击参数、穿越黑暗、通过虫洞进出黑洞、遭遇太空海盗等。其中《在太阳下漫步》曾被《科幻世界》翻译成中文,题为《追赶太阳》,描写一位在月球上探险的科学家由于失去了与飞船的联系,为了生存不得不在月球上追赶太阳以求生存。小说发表后受到中国读者的广泛欢迎,《科幻世界》还为此邀请作者到北京和成都与读者见面,被中国读者称为“火星叔叔兰迪斯”,掀起了一股“火星叔叔热”。《穿越黑暗》描述了科学家缩小成原子,穿越黑洞进入以太的惊险故事。《黄蜂的奇特习性》描述福尔莫斯和华生联手破获外星人把受精卵植入伦敦女人体内借胎发肓的阴谋故事。等等。

图书封面


 冲击参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透过传话器,听地外生命讲他们的故事。传话器被电磁干扰,有些话听不清。自动翻译星际语言的功能时而故障,夹杂着莫名奇妙的词句。不过故事的魅力在这里,即使包装粗陋,也仍是好东西。说说这个不稳定的传话器吧《追赶太阳》和我记忆中的一样好,高中看的?像是同一篇,文字谈不上优美,可是它们冷静,句式轻盈得体,对我而言已经足够好。水晶森林那段,字句简直一模一样美丽。《四元素》正常在冬天的星星下、雪、冬天的炮火:故事悲壮细腻,显得翻译特别特别粗陋十六篇,稂莠不齐,两位陈姓译者要加把油哦
  •     开始觉得这是个创意还不错的科幻。后来突然醒悟,原来在这个事情再简单不过了。《小王子》里面早有记载“挪一下椅子看一次日落”科幻和童话的最大区别就是:科幻总是试图给那个世界里面的所有东西一个“科学性”的解释,用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数学术语绕混你,迫使你相信那些东西的确是真实可信的;而童话不需要任何解释,美人鱼当然存在了,因为她喜欢唱歌,一个喜欢唱歌的美人鱼怎么会不存在呢?小时候喜欢童话,因为它美好和简单;上了中学以后就喜欢科幻了,尤其是硬科幻,因为它符合我的“科学思维”。现在又开始喜欢童话了,因为我突然发现,世界不需要那么多的解释。。。
  •     翻译起来很难,所以不是很出彩。但除此之外。这是值得一看的。强烈推荐那篇我们究竟在NASA干什么。哈哈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兰迪斯的硬科幻
  •     翻译减一星。
  •     主要是内容,太过晦涩。确实很硬!~
  •     译者序和后记雷人啊
  •     孩子很喜欢,快递非常好。
  •     里面的故事偏硬,不太容易上手,读起来很吃力,没有想象的天马行空的感觉,可能适合专业科幻迷吧
  •     不亏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科幻小说啊,绝对的硬科幻,而且作者是科幻小说作家里唯一去过火星的!这是一部短篇小说合集,我最喜欢的是《在冬天的星星下》
  •     超级好看的 短篇集。。。就科学家而言 写短篇 包袱抖得很漂亮。。。很“硬”的硬科幻,很有专业人员的派头。。。《四元素》居然有点 勒奎恩《地海巫师》那般的 浪漫味道!。。。《在冬天的星星下》更是出乎以外的感人。。。扣掉的一星完全是因为 翻译有够差。。
  •     太晦涩,实在看不明白
  •     这本有点脏
  •     这是一本关于太空、黑洞和微观宇宙的科幻小说集,故事超越人的思维灵敏度和令人眼花缭乱,从形式上能够得到一个健康的共混物的硬科学科幻和强有力的表征!
  •     萨尔茨堡
  •     硬科幻,精彩的作品,细读之下,可以重构对世界的认知
  •     完美,披着硬科幻外衣的人性描写大师,而且能够写出故事的完美剖面
  •     第一篇就把我眼泪给弄下来了,硬科幻代入感太强了啊!
  •     充满了感情的硬科幻
  •     硬科幻短片小说集,小时候着实对这东西着迷,但是现在兴趣减了不少。相对小说集中的《穿越黑暗》这类文章,我更喜欢《冬天的炮火》这类型的。后者更多的是表现架构在科幻背景上的人文主义关怀,再比如《自生自噬蛇》,《我们在NASA都做些什么》这种短片,也非常有意思,同样是科幻背景,但是有让你想不到的小创意小幽默在里面。太硬的科幻我接受不了了,人变了,初中碰见傻逼物理化学老师,高中学了文科,大学选了编导,这些让我离小时候的梦越来越远了,再见,童年。呃...我这还是书评么...
  •     最喜欢第一篇《追赶太阳》,还有第十一篇幽默得要命。
  •     我现在只能把原因归结于翻译质量的低劣。其实内容是好的,作者有坚实的技术背景,也会讲故事。但是到了翻译手里,一切都变味了。我真是不明白了,一个人连简单的句子结构主、谓、宾都安排不好,常常不知道把状语放在哪里,怎么能做翻译呢?最可笑的是我觉得翻译人员连原文可能都没看懂。不知道大家用过“金山词霸”没有。有个功能叫做“全文翻译”,就是不讲究语法和上下文,让词典按字对译的一个功能。这个系列的文章就跟此功能类似。非常不推荐。BTY,卡尔萨根的《接触》有没有别的翻译版本,知道的朋友能告诉一声吗?我想看看有没有好点的翻译。先谢啦!总之,不推荐这套书。
  •     短篇集,有些故事非常不错,像福尔摩斯那一个。
  •     ”这一整套的翻译都想拉出来突突了“这句话需要再说一遍=。= 我是真喜欢这种科学家写的科幻小说,尤其是卡尔萨根和火星叔叔都是多年的真爱,所以对于这套的翻译真是……不要太怨念啊TAT(而且还都可贵!
  •     说老实话,作为一个SF迷,太空题材一直是我最深爱的主题,没有之一,阿瑟克拉克爷爷和卡尔萨根也是我最敬佩的作家,没有之一可是慕本书作者的大名,入了这本冲击参数,却实在令人不仅失望,还有点反胃——硬要在深邃和本该给人带来敬畏感的宇宙中插入极端恶俗的爱情关系,完全破坏了那些构思精巧的短篇小说应该带给人们的感受,更可笑的是,由于短篇的篇幅关系,对爱情的描写也完全不到位,很多时间感觉假得不行,根本就是为了满足作者的变态爱好而出现的情节罢了,但是看在《蓝色深渊》那一篇十分出色且感人的份上,给个3星吧
  •     中图
  •     杰弗里·兰迪斯。大赞《迪拉克海中的涟漪》一文,意境唯美忧伤至极,堪称时间旅行题材最佳作之一~~~
  •     如题,拿到书感觉比我想象的厚,开本也比较大,看上去很舒服纸张也听厚而且轻,总之拿起来看确实很享受然后译本也不错,内容也挺丰富的,除了《迪拉克海上的涟漪》《坠落火星》这两个短篇之外,几乎收录了所有好的短篇,物有所值
  •     我当年感觉最好的科幻作品之一,直接使我爱上了天文和物理
  •     就为了第一篇……
  •     两星是给翻译的
  •     小说都是好小说,可惜这翻译啊。。。真的不是用软件翻译的么?
  •     感觉原著肯定很好看,译者们当然也不容易。但是,以后我还是期望能看中国自己人写的科幻,或者把外语学好点直接看原版的。
  •     书是好的,可惜到手时封面都卷边了!
  •     你国翻译都死光了吧
  •     高铁上强硬连续读完,不然没事干,硬科幻硬的难啃,类型丰富,有几篇非常喜欢——自噬自生蛇(异次元骇客有木有),追赶太阳,冲击参数,我们在国家航空航天局干什么(太逗了,好像黑衣人),遭遇太空海盗。福尔摩斯大战外星异族很穿越哈哈。
  •     基于严谨科学事实的适当幻想,透露着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无愧为一部高质量的短篇科幻集。
  •     有段时间没见过这么不靠谱的翻译了……这到底是怎么通过编辑那关的?
  •     毫无疑问是部杰作集。构思巧妙,同时展示了科学的“硬核”。
  •     都是科幻名家的经典篇章,打折后价格也不算太贵。但美中不足的是装订质量有些问题。还没看完,书脊就散架了,非常遗憾。当当能给我换一本吗?
  •     放弃了
  •     我去这本里居然有福华大战异形(悚
  •     后记中关于如何写出这些科幻小说的记述更加吸引人。就如《超理科杀人事件》所示,硬科幻最大的问题是:过于“硬”的理论内容本来就抽象地难以在小说内阐释明白,使得读者不得不带着许多悬而未决的疑惑用跳读的方式撑到最后。
  •     故事充满激情,翻译不敢恭维
  •     觉得原著也不吸引,更别说翻译……
  •     被翻译糟蹋了,原来很多选集里都出现过他的作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