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者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科幻 > 不失者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5月
ISBN:9787532744114
作者:孔亚雷
页数:359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红兔  2.登上了望塔、过去的星光  外头很冷。空气清冽得令人肺叶猛地往上一提。温度比昨天要低。并且风大,风脚贴着地面疾走,到处卷起一片片雪末。放眼望去,整个空旷的海滩仿佛在微微地冒烟。场景颇为壮观。我伫立观赏片刻,继续跑步。跑了一大圈,身体还是没有热起来。连海涛声听起来都像是冻僵了似的。天色明朗,远处的景物清晰得有些刺眼,看来雪不会下了。虽说是晴天,但化雪会比下雪还要冷得多。  跑完步,回到屋里。淋浴。做了简单的早餐来吃。坐在餐桌边,呆呆地往嘴里送烤面包片时,发现壁橱的门半掩着,露出地图的一角。显然是有人动过了地图,而且此人希望我能尽快发觉地图被动过了。会是谁呢?  我起身转过餐桌,拿出地图,在桌上铺开。果然有人动过手脚。在我标明度假村的地方,拉出一条长箭头,箭头通向右上方的空白处,那里画了幅简单的别墅平面示意图,在储藏室位置用五角星作了个标记,五角星与我画的暸望塔之间被一条虚线连接,虚线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两个小字:地道。   这么说,在这套房子的储藏室里应该有扇暗门,后面有地道通往山顶的暸望塔。理论上是可能的。储藏室同书房挨在一起,都没有窗户,一侧墙面直接与屋后的山体相连。储藏室我进去过一次,里面堆满了漏气的篮球帆布帐篷弦断掉的大提琴之类的破烂玩意儿。不过,究竟是谁、出于什么目的画的指示图呢?难道是红兔不成?或者,岛上还有另外的人?  不管怎样,我决定要去看看。  跟世界上所有的储藏室一样,这里的灯光也昏黄得感觉恍如置身洞穴。墙上投映出各种物件静默的影子,影子仿佛也落满灰尘。空间呈细长状,就像个走廊。什么东西都有。其性质和类别的搭配怕已直达想像力的颠峰。生锈的打字机上摇摇欲坠地立着高大的铁烛台,烛枝间结满蛛网。甚至还有幢佛像。一人高的石头佛像向前伸出的手臂上挂着一套潜水服,潜水眼镜正对着他的肚脐。圣诞树歪倒在空掉的水族箱里。侧耳倾听,好像能听到时光正蹲在它们中间静静地呼吸。  我小心翼翼地跨过几根摊在地上的桌球棒,最终来到一只占据整个墙面的立橱面前。深呼吸几下,我毅然拉开橱门。里头闪出一面旗帜模样的东西。定睛细看,橱内没有通常的横档,只悬着一幅巨大的由许多同心圆组成的深绿色标靶。质地是硬帆布的。靶心附近有几个洞眼。看来有人对着它发射过货真价实的子弹。有丝缕的气流从洞眼涌出,这点只消用手掌覆在上面即可明显感觉的到。在标靶的右边边缘摸索到一圈垂下的细绳,不出所料,试拉了几下,跟窗户卷帘的原理差不多。  我将力道集中在手指,往下匀速地拉动绳圈,帆布标靶颤抖着身体缓缓收起,黑黝黝的地道入口豁然现出。  我钻入立橱,在那儿站了一会。心跳得厉害。开始什么也看不见。一片漆黑。仿佛全宇宙的黑都集中于此的黑。空气里有一股怪味儿。那气味让人想起不慎打开了囚禁恶魔的魔瓶时的感觉,也许马上会出现一个魔鬼巨人。魔鬼仰天长笑之后,宣布要满足我三个愿望。该提出什么样的愿望才好呢?我停止胡思乱想。地道入口的轮廓像底片浸入显影剂那样逐渐浮现出来——眼睛已经适应了黑暗。这世上大概没有什么黑暗不能为人的眼睛所适应。  看起来,地道的横截面为被稍稍压成扁长的半圆形,弧形顶,最高处大约有2.5米,宽约2米。表面均被混凝土水泥浇注,摸上去潮潮的。不知道有多长。再往里又是黑暗的疆域。就像头向下伸进深不见底的深井。  我退出橱门,走出储藏室,准备下午再进地道一探究竟。  我在背包里放入大号手电筒,原子笔和黑皮记事簿,烟和打火机,水壶,压缩饼干,望远镜和指南针。为防止迷路,又下酒窖搬了厚厚一大捆绳子摆到储藏室地道入口。忙完这些,已经上午11点。我打开音响,坐在起居室沙发不思不想地听完了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布鲁克纳特别适合在这种寒冷漂亮的晴天听。有淡淡的苍白的阳光投在原木地板上。  中饭吃下一大碗鸡肉蛋炒饭。吃完喝了一杯黑咖啡,糖没加,奶精没加。稍事休息,抓了一块巧克力塞入羽绒服口袋,戴上绣有加拿大枫叶国旗标志的暗绿色毛线帽,背上背包,对着玄关的穿衣镜照了照。蛮不错的!足可以上电视主持野外探险节目。我牵动嘴角,对着镜子浮起浅浅的人类称之为微笑的表情,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笑得有欠自然。如此想来,我已经很久没有微笑了。在这里无需微笑,正如在南极无需冰箱。  我把绳子一头系在一根桌球棒上(桌球棒横着抵住立橱门口),另一头在腰上缠了一圈,打个水手结,右手握着手电筒,走入地道。走几步便回头看一眼储藏室立橱打开的入口处,用左手确认腰间的绳索没有滑落。脚步声在地道里发出奇妙的回响,一旦停下脚步,便听见哪里有间断的滴水声。用手电照射弧顶,发现顶上凝着很多水珠,可能是因为这里面的温度比外边高许多的缘故。我穿得太多了,行走之间,汗从额头和腋下沁出。再次回头时,入口已经变成一个手表表盘大小的白点。地道又直又长。我继续前进。越往里,黑暗越变得浓稠。手电筒的光柱犹如海底探照灯般上下左右移动。这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美国电视系列剧《X档案》,片中经常出现身为FBI干探的男女主角手持电筒在昏暗废墟中穿行的镜头。  我突然觉得自己的行动未免过于轻率,根本搞不清楚地图上的地道标志是否正确,也许这是个圈套,也许有人想将我引入这里一举杀之。但事已至此,想也没用。我又本能地回头看看:入口的小白点不见了。双脚顿时像被从地面哪里伸出的一双手一把抓住脚踝似的无法动弹。心跳遽然加速。我吞了口口水,平定一下呼吸,平衡着转过身——黑暗中方位感和平衡感正在分崩离析——用手电的光柱查看一番。原本笔直的地道在不知不觉中拐了个和缓的弯度。  全身绷紧的肌肉呼地一声松懈下来。我确认一下拖在地上的绳索,回过身来。再没走几步,前方出现了一个十字形的岔路口。一条向左,一条向右,一条向前。我站立片刻,感觉有点虚脱。空气恐怕不够畅通,这里,我想。黑暗浓重得好像要将身体的各个部位溶化掉一样。但同时又有某种奇特的快感袭来。我关闭手电,伫立不动,将自己完全交付于完美的黑暗。我觉得自己正在慢慢消失,慢慢与黑暗溶为一体。我没有了。这也未尝不可。这很好。我在变得稀薄,我在被吸入黑暗之中。很快,很快一切都会消失得一干二净。但有什么在撼动我的心,有个声音在敲打我的胸腔。不行!这样不行!那个声音说,一切都还没有结束,你还什么都没有找到!  我还什么都没有找到。  可是,问题是——我究竟在找什么?  时间稍长,感觉到右边有微弱的气流感传来。我回过神,揿亮手电筒。右边。右边的地道是通向暸望塔的,我推测。从外面的地形看,暸望塔位于度假村右上方的山顶上。于是,我振作精神,毅然迈入右边的地道。有薄薄的阶梯,阶梯的坡度渐渐往上倾斜,好像是在通向山顶。走了没多久,地道到头了。顶上出现一块普通井口大小的洞口,气流就是从那儿灌下来的。一架垂直的铁梯从地面升起,伸入洞口。我站到铁梯旁抬头仰望。洞口的那一边同样是黑乎乎的。但若注目凝视,便能感觉到那边的黑暗没有地道里的这么厚重。我调整了背包的背带,像侦探电影中常看到的那样用牙咬住手电筒,双手抓住铁梯向上攀援。洞口向上是一段类似于井的垂直通道,大小仅容一人通过,铁梯紧贴着井壁。爬了19格后,有隐约的涛声传来。  我钻出通道,坐到地上喘气休息。如果没有弄错的话,这里应该就是暸望塔的底层。我已经大汗淋漓。我将腰间的绳索松开,系在通道出口的铁梯上,拉下羽绒服的拉链透气。休息片刻后,起身用手电察看周围。这一层相当高,估计足有十多米,面积倒不大,总共不会超过20平方,四壁全由岩石筑就,没有任何入口。中央则有螺旋型的水泥楼梯通向上层。  我踏上楼梯。较之地道里的黑,这里的黑暗多少显得虚弱几分。人也觉得轻松了不少。随着楼梯的上升,海涛声像有人在用手调节音量旋钮似的慢慢增大。我集中注意力用手电照着眼前转来转去的楼梯,以免脚步踩空。螺旋型楼梯每每令我想到时光隧道,走得人头晕目眩,更何况是在一片漆黑之中。  第二层的空气仿佛置换一新。有风和海水的气息涌入。海涛声听起来简直心旷神怡。我深深吸几口气。有哪里不对劲!我猛然觉得。我关闭手电,放松身体,静静地等待。等待什么闪过脑海。这一层的四壁都凿有暸望口,从位置和大小看,可能是在战争时期用来摆放重型机关枪的。从我前面的暸望口看出去,是沉沉的夜。等等!——夜?有什么在狠狠地踢打我脑中软软的那一块。夜?!  问题出在时间上。进地道的时候看过表,是下午1点25分。穿越地道的时间无论如何不会超过一个小时。也就是说,现在应该充其量不过下午3点左右。我借手电光看腕上的手表。表停了。停在1:32的数字上。  我到底在地道里度过了多长的时间?莫非时间在地道里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不成?  别忘了,在卡罗尔宇宙,时间是相对的。红兔的话在我耳边如钟鸣般响起。  一切正在变得越来越离奇,越来越不可思议。我想。红兔。卡罗尔宇宙。地道。消失的时间。就像被卷入强劲的旋涡一样。旋涡通往另一个世界。一个我无法很好把握和理解的世界。我很想叹气或者吸烟。但两者都不可行。原因不清楚,反正不愿意在黑暗中叹什么气。烟和打火机都在背包里,摸出来麻烦得很。先登上塔顶再说好了。我将身体拉离靠着的石壁,继续往上爬楼梯。  三层和四层的结构跟第二层大同小异。不同之处在于暸望口。三四层的暸望口大小形状各异,分布的位置也不规则,有的几乎紧贴地面,有的则超过一人高。完全猜测不出究竟功用何在。但感觉上绝非是随意开凿的。其中似乎蕴涵有说不出的含义,如同某种密码。  再上去就是塔顶——露天的暸望台。  一登上暸望台,漫天的星光便扑面而来。星空无边无际,漂亮得令人窒息。从未见过这般璀璨而壮丽的星空。在经历过这一番跋涉之后,眼前突然闪现如此景致,我觉得几乎站立不稳。我低下头,手扶住暸望台的边缘。  暸望台边缘被筑成长城烽火台的模样。中间楼梯通上来位置有块水泥基座,以前上面可能立有支撑顶盖的柱子之类的东西。但现在柱子也好,顶盖也好,全都不知去向,只留下基座上一圈伤疤似的痕迹。我走过去,卸下背包,在基座躺下,合上双眼。海涛声犹如抚摸般一遍遍淌过身体。风里有股咸涩味儿。睁开眼,满目皆是星光。过去的星光。  数以亿计的细小光锥从黑色的天幕静静地垂落下来。我敞开身心接受星光的洗礼。它们来自遥远的过去。它们穿越了漫长的时光而来,它们是为我而来。  仰面凝视夜空的时间一长,有各种影像和片段叠加着掠过视网膜。但影像过于模糊,速度也太快。就像醒来后回忆做过的梦那样。过去!——我猛地意识到,跟星光一样——它们也来自过去!来自我的过去。来自我过去的人生。  那究竟是怎样的人生呢?我又是怎么来到这座岛上的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你还什么都没有找到。我想起地道中回荡在我胸腔的那个声音。  我还什么都没有找到。  由此推断,我想必是失去了什么。为了寻找那失去的什么,我才来到了这里。  我失去的是什么呢?  兜了一圈,问题又回到了起点。  我失去的是什么呢?  我在寻找什么呢?  我从水泥基座上坐起来,竭力清空脑袋。打开背包,喝水,吸烟,咀嚼在羽绒服口袋里焐得发软的巧克力。巧克力一旦发软,咬起来就像某种特殊的泥土。吃完之后接着躺下一边抽烟,一边仰望闪烁的星空。心底慢慢温暖起来。仿佛有什么在胸口融化掉似的。从天空洒落的星光带有某种祝福的意味,我觉得。不过,光靠祝福是远远不够的。  身上的汗收干后,手脚开始变得冰凉。我起身背好背包,向头顶的星空行注目礼以示告别。然后打亮手电,顺原路返回。  3. 海边的烟火晚会  第七天。  姑且算作第七天。否则我脑中的时间表会乱套。当然很可能已不是第七天,也许已经过了十年,也许已经过了一个世纪。时间是相对的。但对我来说,这是我来岛上后的第七个白昼。  也就是第七天。城市里的人称其为星期日或礼拜天。上帝已经把要造的统统造好。大部分人上午睡懒觉。电视台推出晚问周末综艺特别节目。酒吧女宾送免费啤酒。报纸变薄,新闻减少。收音机音乐频道放一整天的流行歌曲。  但这里并非城市。这里是岛。这里没有收音机(即使有也收不到信号)。没有酒吧更没有女宾。当然也没有懒觉。我到七点半准时醒来。大概是昨天又钻地道又登塔的缘故,全身酸痛。整夜都在做梦。但具体的梦境半点也记不起来。能记得的惟有在不停做梦这点而已。我眼望着阁楼斜顶上的几乎落地的天窗,在床上又躺了一会儿,等待黏在身上的梦感如退潮般远去。窗外能看见海。早晨似乎带有魔力的阳光把海染得闪闪发亮,宛如初生。海鸥炫技似的上下盘旋。新的一天降临了。  第七天。我在心里说。无论如何——姑且算作第七天。  新的一天照旧从跑步开始。天气转好,一夜之间海滩上的雪迹已经无影无踪。(不过,真的是一夜之间吗?)连风的棱角也变得柔和起来。空气里微微漾出仿佛春的气息。吃过早餐,我走到朝南游廊的木头长椅上坐下,一边晒太阳,一边接着上次的页码继续读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总给人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所谓命运大概就是这么回事。书看累了,我转而去看远处翻卷着白色浪花的海。海也看腻了,便闭目养神。闭上眼睛,阳光照在脸上的触觉似乎截然不同。  我本打算就自身的命运思考点什么,但脑袋运转不动。就像黑暗中伸出手在空抽屉里胡乱摸索那样,所到之处,全都空空如也。算了吧,我想,失去的已经失去,发生的正在发生。一来二去,困意上来。简直像晕过去似的——我在暖暖的阳光下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醒来时发现红兔站在身边。我揉了几下双眼,以确定不是在做梦。他依旧穿着上次看到的三件套黑色燕尾服,以饶有兴致的目光注视着在长椅上蜷成一团的我。  “睡着了,你。”  “晤。”我挣扎着坐起身,用手掌上下大力搓脸。  “天气真叫好!海边就是这样,气候变化无常。”他边说边环顾四周。  不知为什么——也许是因为刚刚醒来——我觉得心里有股闷气,很想借机发泄一番。搓完脸,我挑衅似的冷冷盯着面前的红兔。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孔亚雷的这部长篇小说令人想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等更具村上春树文学本质的作品,并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地。而这一境地,便不是简单的技术性模仿所使然,而须以精神的谐调、心灵的契合为前提,同时更需要波涌浪翻的文学才情。套用一句老话,他可以说颇得村上文学的“真传”。  ——林少华

内容概要

孔亚雷,小说家,1975年出生于安徽省枞阳县,1997年毕业于上海外贸学院,现居杭州。小说及译作散见于《收获》、《十月》、《当代》、《青年文学》、《外国文艺》,短篇小说《小而温暖的死》入选“2005年度短篇小说”,《芒果》入选“2006中国原创小说年度排行榜”。2007年翻译出版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长篇小说《幻影书》。《不失者》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红兔第二章  火星人与混血女郎第三章  爱丽丝漫游迷宫第四章  爱丽丝继续漫游迷宫第五章  不失者第六章  爱丽丝漫游台风世界第七章  走在海豚大道上第八章  爱丽丝再度漫游迷宫第九章  ××××年八月二十一日第十章  蓝色大象第十一章  ××××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后记

作者简介

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都市小职员。他又是一个绝不普通的“不失者”。为了找回失去的记忆,为了追寻真正的自我,二十九岁的他踏上了一场奇妙的逃亡之旅。古怪的人物和离奇的事件纷纷登场,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接踵而至,一个故事里套着另一个故事,如迷宫般奇巧的结构充满了回环、曲径和分岔,散发出迷人而无限的可能性:真实与虚幻。生存与死亡。暴力与温柔。在这座小说的迷宫中,所有的对立都融为了一体,一切的界限都变得暧昧不清。无论是仿佛经过冷处理的冷寂、内敛而又不失文人风趣的文体,还是波诡云谲的想像力、凝重稠密的氛围,抑或质问工具理性、技术主义以至现代工业文明的主题发掘,这部小说都让人想起当代的许多后现代小说大师,比如村上春树,比如唐·德尼罗,比如保罗·奥斯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失者”这个近乎生造的名词令人感到意味深长,看完小说,你也许会发觉,从本质上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失者。
中国的村上春树,一部堪与《寻羊冒险记》和《奇鸟行状录》相媲美的奇妙小说。
孔亚雷的这部长篇小说令人想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等更具村上春树文学本质的作品,并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地。而这一境地,便不是简单的技术性模仿所使然,而须以精神的谐调、心灵的契合为前提,同时更需要波涌浪翻的文学才情。套用一句老话,他可以说颇得村上文学的“真传”。---林少华

图书封面


 不失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1条)

  •     思维口吻如出一辙,男主角同样自诩平凡却奇妙地陷入到形而上式的事件中去,女郎出场必是美丽特异,个人喜好无论饮食还是音乐书籍电影俨然生活在东方的西方人,三明治意大利面咖啡威士忌古典器乐歌剧唱片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菲茨杰拉德或者海明威。黑暗和空白。寻找和失却。   当然不是说这样不好,就纯文本而言读起来一如村上般顺畅吸引。但恐怕作为小说家,孔一定不能满足于这种“承袭式”味道浓重的作品。之前看过孔译的保罗奥斯特,所以因循到这本书上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封面设计,可惜翻遍全书也没找到美编的名字。
  •     几年前书店看到的,当时犹豫没买。完全模仿村上春树写作的小说,其实这样做不太好,连“揉死烟头”这样的话都是复制的。一些意象:红兔、和陌生女郎睡觉、大象、秘境、组织阴谋...都一样。“不失者”有点像《三体》的“面壁人”,作者还是虚无的价值观、孱弱内省人格。积极点的就是回忆体验对人的重要性,不容剥夺。在远古史前,什么轮船啊汽车啊飞机啊全都还没发明出来,人们世纪上也是生活在卡罗尔宇宙中,因为原始部落里的人类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只能迁移很小。后来,车船等交通工具出现了,人们得以周游世界,我们进入了牛顿宇宙。在牛顿宇宙中,时间是绝对的,空间是相对的。接下来,又发明了电话和无线电,这时我们进入了爱因斯坦宇宙,它的特征是:空间和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然后,我们再次进入到卡罗尔宇宙...在卡罗尔宇宙中,一切都不会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去,整个银河系的每一个小角落都是一个自足的世界。不失者:世上的人之所以总会感到痛苦和失落,大半是回忆在作祟。因为回忆总在不断提示着人们失去了什么。逝去的青春啦,消失的爱情啦,过往的欢乐啦。而你们呢,永远都只活在现在,没有回忆也无需回忆,你们永远不会感到失落。所以你们是不失者——不会失去什么的人。安慰那东西,大部分时候都像过期的阿司匹林。安哥拉有个地方叫奎托夸纳瓦累。还有古里倍噼叭蓝(在西班牙)。大西洋上有个道干脆叫无聊岛。把摩天大厦比成阴茎,是惠特曼的首创。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摩天大楼是大地上的阳物。惠特曼的诗中常有神来之笔。由此及彼,那么电梯就是输精管,电梯中的我们就是精子。乳头硬硬的,糙糙的,触觉很奇妙,宛如里面藏着什么小小的奇迹。正因为彼此的不健全性,我们相处的很好。情投意合。可是你不觉得,我们在一起时间长了,好像周围的世界也慢慢变得不健全起来。如果说人有什么自我的话,那么那么自我就像是容器中液体的形状,液体的形状完全取决于容器的形状。你听说过有正方形或圆形的水吗?“台风眼是不是就像面包圈一样?”女孩问。“就是说,台风眼的四周照旧在狂风暴雨,只有中间这一块是晴朗的,就像面包圈中间是空的一样。”古德儿演奏巴赫《赋格的艺术》/ 桑尼罗林斯《西去之路》/比利哈乐黛《穿缎子的女人》
  •     在图书馆泡了半天,用来读完《不失者》。说实话,这半天对我来说,颇为难熬。一则我已经很久没有捧着书读这么久,感觉身体对此极度不适。二则,我已经习惯了电子读物,并慢慢地读,拿着这本这么厚的书,我极想不耐烦的读完。不过最重要的原因,是这本书本身带给我的痛苦。是的,整个读书的过程都感觉着这种痛苦。而我深究下去,却觉得又不是痛苦,似乎是对书人生后面的无边无际的虚空里产生的无边无际的恐惧。一个沉溺在尘世的人,试图挣扎,避开任人摆布的生活,跑了一本书三百五十多页那么远,最终却还是失去了唯一可能失去的。发人深思。只是我本能的拒绝深思下去。我似乎感觉深思背后漆黑的世界。如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洞。稍不留神,就掉进去,掉进无尽的虚空里。意义太多,只是此刻我还不敢展开去想。想也想不明白。退一步讲,想明白了也无可奈何。走在回家路上的时候,我问自己,就算你想摆脱,但是你能不顾一切的过完全孤独的与世隔离的生活吗?答案是,不能。不过,我会把这本书好好收藏。等我心情平和的时候再来读。那个时候的收获一定比现在的大。而且说不了等我有勇气的时候我会做一挣扎,摆脱现在的生活。对于里面的妙句和哲理般的话语,我会做摘录并记载下来。以后细细品味。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发货挺快的,书也是崭新的,看起来不错
  •     @无忧
  •     浓浓的翻译腔;意外地没有烂尾。前面有造作的模仿痕迹,生硬的叙述,不自然的引用;所幸迷宫相关的氛围不俗,带着某种力量的痕迹(虽然这力量的风格亦非原创),可以一读。
  •     如果知道以后我再也没什么机会读到这种类型的好看的小说 我一定会更加珍惜当时看这本书的机会 From现在2014年的自己
  •     初中看的。当年作者还很年轻。虽然书评不高。但我总是会想起其中的情节,还容易同村上桑的书搞混。喜欢书的装帧w
  •     要说是中国的村上太显做作,宣传罢了。百科全书式的文风效果很差,摆弄文学音乐电影食品性,让我反感。不知道把意大利肉酱面换成兰州牛肉面会是什么效果。
  •     我看过一部分,中途放弃,实在看不下去了。
    后来在图书馆看见这本书,看了下书背上的文字,突然又很想读了,期待与这书的再次相遇。
    浮光掠影,最喜欢你这句:世界上有那么多小说,要我们喜欢每一部小说,要别人喜欢我们所喜欢的每一部小说,也未免太累了。
  •     高中时候图书馆借的看 印象非常深刻但是忘了叫啥 虽然后来发现书是抄的 但是也是我看的第一本存在主义 今天看书评 竟然发现了它 心里一块大石头落地了!
  •     我的书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21684/
  •     像我这种低智商的人,一开始还真没读懂。
  •     完全模仿村上春树写作的小说,其实这样做不太好,连“揉死烟头”这样的话都是复制的。一些意象:红兔、和陌生女郎睡觉、大象、秘境、组织阴谋...都一样。“不失者”有点像《三体》“面壁人”,作者还是虚无的价值观、孱弱内省人格。积极点的就是回忆体验对人的重要性,不容剥夺
  •     1. 学村上春树 2. 生活细节接地气不足,有装逼味儿 3. 整体布局有点儿刻意抖包袱
  •     高三熬夜一口气看完的小说,之后特意买了《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来看
  •     作为作者妹妹的朋友,早在2003年就已拜读过大作,如今一书在手,尚散发着墨香,重读之,仍有无限感慨。固然此书与村上春树的长篇形神皆似,但又有着决定性的区别,逐页读来,血脉奔流。村上久未出新作,此书一现,恐村上君也不得不审慎思量,孔君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也!
  •     被名字吸引
  •     在很多年前偶然得到的这本书,在我的写作旅程中仿佛是看见了一个新天地。 纵然这本书在这个国度卖的不好,但作者得到的,或许关于这些也不再重要了。
  •       
      for 上海壹周
      
      上海西南角有处楼盘名曰“村上春墅”,村上春树在中国的知名度由此可见一斑,它已然成为一个品牌,具有市场营销的价值。“中国的村上春树”——孔亚雷长篇处女作《不失者》的腰封上如是说。虽然是深具市场意识的Blurb,但当你打开书页、读到如“我是红兔。红色的红,白兔的兔”(P4)这样的句子时,心里难免还是会感叹:真像!——还不仅仅是语言上的类似,连字里行间透出的那无以名之的什么都相当接近呢。
      
      不过当小说渐渐展开,你会发现其实这小说远非腰封上的七个字那样简单:因为文本的互涉在小说中比比皆是(从“细节大师”菲利浦·德莱姆的“第一口啤酒”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从谈论蒂姆·奥布赖恩的战争书写到奥斯卡·彼德森的爵士乐);因为作者的野心显然不止于对村上的简单模仿,有着丰富欧美小说阅读经验的孔亚雷(对,他就是那个把奥斯特的《幻影书》翻译得舒舒服服的人)想做的——即使于他而言仅仅是潜意识,一如他在后记中所说“一部小说有一部小说自身的命运”(P357)——不啻是在西方现代与后现代小说的语境下,书写一部“去中国化”的、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所言的“男性迷宫小说”。
      
      《不失者》设定的地点和社会背景都相当模糊。作者似乎有意将芜杂的社会背景推至远处,以便从人性的基本面切入,在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历险故事的同时,对真实和虚构的界限(“世界不是单一的,而是无数可能性同时并存的”,P32)、对身份(“我就是你,我是你意志的投影”,P32)、对人的独立意志(“我总是在事后才发现自己扮演的真正角色”,P319)、对回忆(“回忆总在不断提示着人们失去了什么”,P134)、对命运的偶然(“我们所预测到的惟一事情就是我们无法预测到任何事情”,P122)、对语言的有效性(“名字毫无意义”,P247)、对生与死(“死掉即可从梦中醒来”,P324)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形而上的沉思。以黑体字列出的格言式的句子如同内心独白,在故事和哲思间建立了巧妙的对应点,它们不是标准答案般的中心思想归纳,而更像将信将疑的一闪而过的思想火花。
      
      颇有几分科幻感觉的故事也设计得颇为精巧,第八章老人讲述的迷宫的故事与整本小说形成了有趣的呼应,具象历险的迷宫和小说元叙事的迷宫相映成趣,而最后三章谜底的揭晓则传达了一种积极的暖意。其实“不失者”就是你我,就是芸芸众生。或许藉由这个陌生化了的、生造的概念,人们便可稍稍离开自我来检视习以为常的自己,便可在寻找迷宫出口的过程中找到自我。
      
      
      http://btr.blogbus.com/logs/24512541.html
      
      
      
  •     没看懂
  •     有点像唯心主义的小说其中情节交织众杂很奇幻的感觉
  •      村上风格 现今读过最好的中国小说
  •       思维口吻如出一辙,男主角同样自诩平凡却奇妙地陷入到形而上式的事件中去,女郎出场必是美丽特异,个人喜好无论饮食还是音乐书籍电影俨然生活在东方的西方人,三明治意大利面咖啡威士忌古典器乐歌剧唱片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菲茨杰拉德或者海明威。黑暗和空白。寻找和失却。
        当然不是说这样不好,就纯文本而言读起来一如村上般顺畅吸引。但恐怕作为小说家,孔一定不能满足于这种“承袭式”味道浓重的作品。之前看过孔译的保罗奥斯特,所以因循到这本书上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封面设计,可惜翻遍全书也没找到美编的名字。
      
  •     这本书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在看的时候觉得还不错,就当做改写的村上春树的书来看,但是看完的第三天,什么情节都忘光了,连猪脚的名字都不记得了。
  •     《收获》一本纯文学杂志里翻到的小说,开头挺有吸引力,很棒的科幻设定,后面越来越似是而非不知所云,一团乱麻……
  •     过于做作
  •     呵呵,喜欢读书,坚持
  •       在图书出版业日薄西山的情况下,出版社的营销策略也越来越高明,或者越来越不高明。比如说,美国著名小说家保罗•奥斯特的译介首先得拿“村上春树推荐”来说事儿;比如说,非得在《毛姆读书笔记》一书的腰封上打出“周国平”仨字才显得该书值得一读。也难怪,在摆满青春疼痛系小说的书店里,也只有这样无奈又可悲的新书宣传策略了。而孔亚雷的《不失者》则意外地成为了这种宣传方式的受害者:“中国的村上春树”这一称号让他的长篇处女作毁誉参半。
      
      村上春树我读得并不多,《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寻羊冒险记》,全是林少华的译本。有时候我不确定自己看的是村上春树还是林少华。《不失者》的确有村上作品的影子,比如红兔、迷宫、古典音乐以及叙事方式和写作笔调。正如宣传所标榜的:一部堪与《寻羊冒险记》和《奇鸟行状录》相媲美的奇妙小说。虽然此书像是向村上致敬的形神兼备的“模仿作”,但也有其特质即对于人生的思辨性。
      
      《不失者》讲述了一个意识被操控的“我”:为某一组织窃取公司数据并使其倒闭。虽然仅是一个小人物,却可产生雪崩的效果。而这一切在其29岁之前并不知情,他年复一年地做着傀儡,直到混血女郎与未来女孩的出现。他想逃离组织的操控,却以加速度掉入了更深的陷阱。所有的反抗都是共谋——他又一次为组织“出色”地完成任务后,失去了之前所有记忆,如计算机般丢失数据重新启动,又如电影《初恋50次》的女主角永恒地活在某一时间。他是名副其实的不失者——不再会失去什么的人。
      
      失去与得到,绝望与希望,寻找与迷失,梦幻与真实,世界的强压与个人的挣扎……我想这就是这部小说要告诉我们的。即便我们是最坚定的无神论者,即便我们相信意志被操控这档子事在预见的未来里不可能发生,但我们仍然感到人生这个杯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被某个人某个物体戳破了杯底。新鲜的物体不断被注入,有了年岁的回忆缓缓流出,只剩下几块不知所谓的碎片,成为时光逝去最后的祭奠。生活绝不可能成为得与失的简单二分,我们依赖的是二者之间的模糊地带而简单过活,也就是这个杯子将满未满的姿态。
      
      你可以将这本小说中描绘的“组织”看成科幻小说的一部分,也可以像我一样将其当作《不失者》通篇强调的比喻。如果现实生活中的尔虞我诈、纷乱喧嚣太过残酷,即便这些仍然在作者笔下显得沉痛不堪,我们却也可以凭借“小说”二字进行消解。生活是个迷宫,我们不必走出迷宫,只能享受迷失本身。我们睡了,却好似活在现实中;我们醒了,那不过是另外一个有温度的梦。我们寻找希望,却收获了失望。寻找的最大意义在于寻找这一行为的本身。就算在这个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的世界里,我们所无奈的,呻吟的,挣扎的……最终依旧走向失败,可也却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作者说,“失败自有失败的动人之处”。
      
      最后我想说,不论作者是村上,林少华,还是孔亚雷,都还需要读者自己品评。阅读本身便是一种私人化的过程。没有好小说,没有坏小说;只有喜欢的小说和不喜欢的小说。有人与某篇小说的情节有共鸣,有人为某位作者的文字一见倾心。世界上有那么多小说,要我们喜欢每一部小说,要别人喜欢我们所喜欢的每一部小说,也未免太累了。
      
  •     看完羊男 想起不失者里大概有羊男的痕迹
  •     en ,en
  •     也许有批判现实的意味,或者是读者本身太消沉,和消极了。读来感慨万千,浑然犹如在梦中。只能说,现在的文学很少让人满意的,或者,并非那么浅显易懂,又或者,这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要理解里面的东西还是太难了点……%
  •     额。。情节好俗套啊。。。貌似有点抄袭好莱坞编剧的故事啊。。。
    毛姆读书笔记打上“周国平”仨字我就不想买了。。。道理就和打上安踏运动鞋广告歌曲标签的皇后乐队的cd我不想买一样
  •     在时代报上看了截选后买的,全文没有想像中好看
  •     可能是叙述方式的原因,看了三分之一时不想看了,忍着把看完了,反而感觉到挺好,不过文字确实略有繁琐。
  •     后半段节奏有点失控。
  •     感觉这本书就是少年派加盗梦空间的综合体,真真假假的故事。不失者就是不会失去东西的人,但是失去了才会再拥有,不曾失去也就不曾拥有。没有记忆不知道失去的人一丁点都不幸福。这本书其实可以当成哲学书来看
  •     大家去看《幻影书》ba~去吧去吧~
  •     我闭上眼睛 将这一切深深地刻入脑中 记住——尽我最大可能地 世界上的声音就只剩下了海涛声 头开始痛。
  •       在图书馆泡了半天,用来读完《不失者》。
      
      说实话,这半天对我来说,颇为难熬。一则我已经很久没有捧着书读这么久,感觉身体对此极度不适。二则,我已经习惯了电子读物,并慢慢地读,拿着这本这么厚的书,我极想不耐烦的读完。
      
      不过最重要的原因,是这本书本身带给我的痛苦。是的,整个读书的过程都感觉着这种痛苦。而我深究下去,却觉得又不是痛苦,似乎是对书人生后面的无边无际的虚空里产生的无边无际的恐惧。
      
      一个沉溺在尘世的人,试图挣扎,避开任人摆布的生活,跑了一本书三百五十多页那么远,最终却还是失去了唯一可能失去的。
      
      发人深思。
      
      只是我本能的拒绝深思下去。我似乎感觉深思背后漆黑的世界。如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洞。稍不留神,就掉进去,掉进无尽的虚空里。
      
      意义太多,只是此刻我还不敢展开去想。想也想不明白。退一步讲,想明白了也无可奈何。
      
      走在回家路上的时候,我问自己,就算你想摆脱,但是你能不顾一切的过完全孤独的与世隔离的生活吗?答案是,不能。
      
      不过,我会把这本书好好收藏。等我心情平和的时候再来读。那个时候的收获一定比现在的大。而且说不了等我有勇气的时候我会做一挣扎,摆脱现在的生活。
      
      对于里面的妙句和哲理般的话语,我会做摘录并记载下来。以后细细品味。
      
      
      
  •         若一定要说村上春树,可能行销的原因多过了书本身的相似。看多些外国小说,语言上当然就更接近新小说的路子,脱离开中文写作惯用的浓缩手法,开阔一点啰嗦一点,当然就方便于小说的写作。
        这不是一本值得被大力推荐乃至畅销的书,它更多的对位于有相同阅读体验的读者群落,像极了文学团体私自流传的某种未完成小说,有赖于阅读者本身的知识补足,而不是作者的完成品。
        故事层面的编写相对薄弱,而更多意识性的观点被切入的则太多,作为纯正的小说读者,可能会有被冒犯感,因为不好读,没有太多波澜起伏的部分。但作为文本阅读爱好者,又会觉得有趣,尤其对于那些喜欢写小说的读者,这本书就是交流用的新小说模仿写作教材。
        我个人的觉得,作者大约读书太多,生活上其他的无聊玩意关注的太少,所以在一些细节上,比如音乐、饮食、环境等方面的写作,模仿过多,趣味性不够,看得我都想代笔重写。而作者本身的问题由小见大,可能更多是没有用心于身边,所以不能从周遭抓出更有贴近体验的小趣味。当然,作为作者的写作者,并不负有着写作一个城市的促狭文字观。
  •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做那样的宣传,比如村上春树,我想孔亚雷应该在家里无比后悔,如果不搭这班车,现在的境遇就会好很多.至少不会被此蒙蔽掉了小说的好处,但出版的事情,也并不是作者能够做主.
       他终究还是不能成为书中的螺丝钉.
       除掉宣传语,我相当喜欢这本小说.甚至在非常困的情况下也不能不读,但我却并没有看完全书,后面有些篇章跳过了一些,因为对我来说,这本书实在是过于恐怖.使我不敢阅读他的全部.
       我承认他是有点像村上春树,故事其实是发生在中国的吧,但他完全不强调地点,会让人有恍然在日本的感觉,若是加入一些更加落地的感觉会好很多.但它最让我联想到的其实是<lost>,因为一切都关于那个海岛,梦中的海岛和地道,但是他终究没有看到地道中的"那个东西",那个东西既是一切,也会换掉外面的大陆.
       这本书里随处可见的是作者的观察,我相信他积累了很久.比如关于混血女郎那个预测的直觉的观点,就会生活化.确实有这样的人,可以通过点与点之间,找到未来的线索.而它关于"不失者"的定义也非常特殊,就是那些被组织安插在人群中的突破临界的点.他以为自己是个普通人,其实他的不普通正是因为他毫无需求,才成为了这个世界少数稳定的状态.
       海岛的故事过于恐怖,我真的很想知道,为什么他什么也没有碰到.什么也没有改变.还是依然那样,忘了混血女郎,也忘了未来女孩,甚至把自己是不失者的事情,也就这样忘掉了.在那样那个失落的海岛上,到底什么才是一切.
       看完这本书,我很害怕,同时又很坚定.
       我和小蔡说"什么也不想得到,就什么也不想失去,这样真的很好."
       但是小蔡说,"应该是什么都不怕失去,所以才会对得到释然吧."
       他的这句话突然使我有些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本小说本来是让我堕落下去的,什么也不得到,不反抗.但是我最后才意识到,每个人都必须做出选择,必须!
  •     初中时看的书,不温不火不出彩
  •     刚看完书评以为这是一本散文集.再去找书,发现原来是小说.
  •     在图书出版业日薄西山的情况下,出版社的营销策略也越来越高明,或者越来越不高明。
    ---------------------------本来书商不读书,书商想印钞票。。。O(∩_∩)O哈哈哈~
  •     都市人暂时逃离,做一次梦。喜欢!
  •       如果你本身消极,除了死亡就不去希望点别的,而你本身意志力都不怎么坚定——你还是别看这书了。
      
      作者本可以写的更精细点的,用心还是少了,像是发泄自己的积郁的。抄别人的太多了,好在比较诚实,直接写上谁谁怎么怎么说了……作者如果不对自己的生活现状做出超越,建议还是不要再出下一本书了,中国人民本就活得郁闷压抑,请给点儿希望吧!
      
      如果要说想象力,大家还是去看倪匡或者武侠或者科幻甚至哈利波特机器猫,这些好玩多啦要。
  •     至今度过最合意的书 力推
  •     女郎你好娇嗔 ~_~ 伦家体内的好小孩和坏小孩打了一段时间架才来嘛 ~_~
  •     没错。完完全全的口吻林少华细节村上春树。但是文本编织得漏洞百出,让人只想吐槽而无法沉入。真是悲剧。╮(╯_╰)╭
  •        把这本小说称为中国的村上春树之作,我并不意外。意外的是,竟没人提到黑客帝国。我读到的俨然是这两者的结合,一为表里形式,一为核心困惑。
       因为遇到了IT神童“未来女孩”,主人公发现自己是被组织控制的“不失者”——失去记忆,恪尽职守地完成任务,以拧螺丝般的耐心捣毁某个集团、或某个国家。作为“不会失去什么的人”,不会意识到回忆被切除了,更不会感到自我的存在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棋子。他既不想当组织头脑的接班人,也不想就此永失自我,只能踏上逃亡之路,在物理法则无法解释的时空中转换……
      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黑客帝国中的尼奥看到的真相,残存的人类淹没在状如胚胎的液囊里,本体是那么值得悲悯的困囿于死境,生命只是一场有声有色的假象。每个社会人的表象生活都如同被操纵的程序,一行行字符串似的生命,如今在意的得失,统统是虚无的。
      顺从,无异于自我泯灭。不失者俨然是尼奥(但没有那么神武地臣服于暴力反抗),见到了白房间里的白发组织头领,又聆听了三位老人关于迷宫的往事,他回到象征本体所在的岛,但地道、森林和大雾都是迷宫,连通岛与所谓现实,连通不失者和永失者,他必须杀戮,从死中复活,从一个时空转移到另一个。
      “不失者”本是日本噪音摇滚灰野敬二的乐队名,作者孔亚雷假借而来。灰野他们取这个名的本意来自佛教经书,“若有不失者,泥团不应变为瓶。是则无瓶。”。这便是现实中熟悉的陌生人之间的自动归类吧。如许禅宗智慧,搞得不好就会成为虚无主义,搞得过激一些就成了执着于寻找自我,又成了执迷不悟。说起来,这实在是不适合小说的主题,尤其不适宜于人物地点时间情节确凿如侦探小说的文本,从这一点上说,《不失者》沿袭了村上春树的叙事模式、乃至意象,恰好是合适的。迷宫一个紧接着一个,拥有某种一致性,恍如禅宗所言的。红兔指明了卡罗尔宇宙概念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象,舞舞舞之后,派潜水人来拨乱时间,再也没有让火星人验明正身。海豚大道也仿佛是村上春树该散步的爵士大道。甚至在自救自悟的推进中,也有着村上春树文学孤绝的共性。不失者不是救世主。他不像黑客帝国里的尼奥——救赎不止是他自己,还有整个人类。对不失者来说,连宇宙究竟是哪一个、现实到底是怎样都在迷宫中,遑论救世。与其救世,不如先救己。
      不失者知道,“可怕的是不知道失去了什么。”换言之,是不知道拥有什么。对拥有这个词汇,这本书仿佛很忌讳,或许是自我存在感尚未分明的缘故吧。与此相比,我倒是更喜欢混血女郎——主人公曾有的空姐女友,突然撒了谎去了蒙特利尔、乃至北极圈,她是个没有实际作用的人物,却无比重要。她或许是个对暗示过分敏感的永失者,但她至少确定自己有过爱。这让她可爱、并真实。所以,我相信她是主人公生命中的另一个岛。切实的,温暖的,执迷的。
      假如不失者是没什么可失去的人类,恰好是应和了禅宗的本意。大多数人类或许自认为永失者吧,因而念念苦楚,在庞大机器般的冰冷都市里不明白自己存活的意义。不管用哪位大师的逻辑,这一点都是确凿的:不知所踪的强大集团操控了一切,个体的存在感极度虚无,在无的放矢的救赎开始之前,只能有一场自我救赎的幻想。岛也好、迷宫也好、大雾也好,无一例外都是通俗易懂的迷路和绝境的象征,程度略有轻重不同。这个不够严谨的冥想小说在每一丝细节中都透露出强烈的“身份确认焦灼感”,自我存在感被虚构情节(抑或该说是高科技发展+强权政治环境下的集体无意识?)完全抹煞后,追踪自我的过程近乎温情,时空转换得近乎神幻,回忆叠加得近乎自我矛盾,直至最后,本体的归宿依然暧昧不清,生与死、幸与不幸几乎不存在分割线。结局或许在暗示:哪怕遭受一重又一重的自赎,我们必须接受不失者、或永失者的命运。这多少是有点伤感的。
      对孔亚雷来说,村上保有父亲般重大的意义,曾在十多年前让他惊讶“小说可以这样写”。我相信,村上式的幻想是这一国作者们的洁癖强迫症,他们不可能让笔下的世界像现实一样让人既肮脏又疯狂。所以,这确实是一个超单纯的小说,不预设答案,不设计和现实一般错综复杂的尔虞我诈,只有一个人,不得不踏上寻找自我存在之证明的旅途。
      
      
  •     不错的电波系故事。
  •     当时觉得很有意思,跟村上春树还有点关系
  •     其实吧,自己乐呵乐呵就可以了,居然还还出版了。。。
  •     我明白这是一本烂书,模仿的痕迹随处可见,甚至连作为卖点的逻辑也不甚清爽,但却反复看了好多遍。从理智上我打三分,从主观上我打五分。
  •        挺少有书让我这么喜欢的。也许是因为他很有村上的味道吧。
       生活总是让我们感到迷茫,但是我们不能迷失在其中,就算被雾气笼罩,犹如那个小职员困在森林中,但是我们不能拿起匕首刺杀我们自己是不?一定要努力寻找出口,那盏指引方向的启明灯。
       每个人的心中也都会有那么一座岛,梦中与现实的交错。亦真亦幻。当我们看清它的真实模样,那就会释然了吧。我不知道这要等到我几岁,但是我努力往高处攀爬,以寻找俯瞰岛屿的最佳位置。
  •        这是我见过最拙劣的模仿。说泼屎过了?对,这泼屎好歹是透着林少华似村上春树的屎,但屎就是屎,装在最高级的厕所里也是屎。
      
       要说有那么点想象力:那是《死亡幻觉》加《黑客帝国》兔子的想象力,是掉进兔子洞的爱丽丝的想象力,是发了霉的博尔赫斯的想象力,是意淫林少华式村上春树的想象力。
      
       这种想象力和你tm的有关系吗?
      
       有个求关系。草!
       就这种书还卖35块钱?他的价值大过《博尔赫斯小说全集》还是大过《黑客帝国》d9碟合碟?他的价值大过《1q84》还是大过林少华的《半岛》小散文?
      
       来,请说说看。
      
       这是中国的村上春树?李修文的《滴泪志》都比这强一百倍!
      
       奉劝一句:孔发雷同志,请别把屎拉在书上!
  •     孔生这本长篇处女作其实写得不错,的确有点村上的味道,就是中间部分较弱,后面挺有趣,但结尾又……
  •     很是莫名其妙,可是又似乎明了一些。看进去一部分。还有开始听古典曲。
  •     在一家咖啡店偶然看到,囫囵吞枣地读下来,半懂,却在最后蓝色大象说我是你所爱和所失去的一切时,有一种极致的温柔和朦胧的希望,不自觉落泪。感觉黑暗而悲伤,悲观的哲学思想。他是不是模仿村上春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又不是文学评论家,我只是喜欢这个故事的一个小读者。
  •     太村上了。即便我读得不多。但我挺不喜欢1Q84,这本书主题很接近,但设定有点中二……
  •     正如古尔德所说,这是一种对个体主义的最终辩护。
  •       书读到一半 放下 觉得还是应该写点东西
      我一直觉得小说只有两种 好看的和不好看的
      怎样区分 其实很简单 当你读到一部小说 有
      想一口气将其看完时 大概它再差也不会到哪去
      突然发现 已经很久没写书评了 可能是这段时间
      都在看专栏类小文章的关系 所以一直没有认真读
      完一部小说 本来以为这个冬天会很寂寞 但现在想
      想 其实有文学与朋友的陪伴 也不会觉得有差 虽然
      偶尔也有点孤单 我想别人也不易察觉 我 还是一个耐
      不住寂寞的人 本以为一个人可以过得很通透 但大部分
      时间 还是不免俗地想要有人陪 现在胡子是越来越长了
      以前我会考虑到别人对我外形的意见 可现只想彻头彻尾地 做回自己 。。
      
  •       一开始不知道为何用这么奇怪的词--不失者,有点想生造的词,来做书的名字,但这也确实是阅读这本书之前很好的一个预兆吧。
      一个普通人,就像我们没一个走在大街上的普通人一样,(所以我们可能就是不失者)莫名其妙被卷入了另一个世界,有一部分自己还存在,但是却被人控制大部分,选择拼死一战的逃离这种状态,可是到最后发现这也不过是被控制的一部分,一个圈,画到最后回到原点。作者是不是想说无论我们怎么挣扎,怎样观望理想的世界,怎样凝视理式世界的大海,到最后我们还是逃不过眼前的一切?所以最后不失者还是回来了,他有没有了记忆,一切restart。
      不失者,拥有一切,就不失?还是一切都没有就是不失?
  •     不断地品味,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是这样的感觉,你是村上春树,还是孔亚雷。
  •     这个作者来渡口读过这本书,当时感觉他好能装哎
  •       好奇怪的书.
      又想给三分
      又想给五分
      
      ~~~如果作者再继续下去写这类风格小说的话会更好吧.
      
      不过我觉得他筋疲力尽了.毕竟他不是村上春树.
  •       
      
      文学书就是在洗脑
      尽量少看吧
      文学作家写作目的
      就是要让读者跟着自己思维走
      嘿,别怀疑,不是才怪呢
      多看些关于世界旅游、大自然、人类学之类的书
      多长点见识总比被文字影响思路好
      哎 老了老了
  •        身边的朋友在了解我之后总会称我为现代的达芬奇,不过心里总是存在着不满,凭什么达芬奇不是古代的我?为什么一定要步入别人的红尘?其实很简单的,只是因为达芬奇比我早生了几个年头罢了,First in first out这种有趣的思想在实时图形学早被实践,不过FIFO只不过是计算机中比较古老,传统的技术了,并非所谓的最佳,甚至没人会去解释为什么达芬奇出生比我早就会把他视为相似性的类比基础,当然这只是一个逻辑圈罢了,原因只是因为我们认为如此。
       正是如此,我才会反问,为什么村上不能成为中国的孔亚雷,两者的文笔如此相似,心存不满。
       这本小说是很早的时候看到的,读者上,因为自身是搞物理的,所以对小说中提到的卡罗尔宇宙甚是感兴趣,所以买了一本。但是阅读的时候已经是三年之后的事情了,我刚上了大学,中秋在学校闲来无事,便随手抓起来阅读。
      
       是的,很像村上,连我这个天天解微分方程设计机械图的迟钝理科生都有如此强烈的感觉,那种无所谓但有所谓,普通但不普通的感觉充斥在整本书中。当然不同也是存在的,比如类似黑客帝国的阴谋论,不可知论,还有一些理性思辩的极致味道。我觉得有些远非村上所能及,只是因为孔把很多东西都说清楚了。
       维特根斯坦有一句很风趣的话,“可言说之物,务必将其言尽,不可言说的,只能保持沉默。”村上不过是对是对一切保持沉默,而孔却恰如其分的让文章充满了朦胧感和真实感,这种东西只有杂乱和混沌才能带来,但那只是必要条件而已。
      
       我试图学习小说中的那位白衣人,反问各位对其不满的朋友,“这个世界存在真正的创造吗?”
       是的,不存在
       所谓的联想,想象,都是依托于这个世界存在的真实,所谓丰富的联想,充其量是一个极端的世界而已。就好像我们想象自己和梦想的女孩子睡觉,首先你要根据你几十年中见过的所有女孩的外表身材从中选取部分信息,然后你会试图回忆一种令人陶醉的香气,她的头发,瞳孔是什么颜色的,乳房又有多大,腰的粗细,种种你见过的信息以一种自以为是的方式拼接起来,就成为了那个梦想的她,你以为那是你天真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人物,但它仅仅只是一个不三不四的怪物。
       是的,即使是村上,那种文风,也不过是对其他人的模仿,只不过不同的人在不同模仿对象上取了不同的权重,所以造就了各种各样的,独特的,自成一派的荒谬,说白了不过就是几本书上,抄了这一句,补了那一句,人之所以愚蠢的原因就是,几本书拼凑你可能看得出模仿的影子,但如果是上千本的话,就称之为创造,即使逻辑上的本质没有什么区别。而当我们先阅读了村上的作品之后,阅读过这种有点泛滥的大众作品之后,再去阅读,就会认为,“咦,他的作品好像村上啊,抄袭吧。”“这文风比较淡,又是一部拙劣的模仿作品”。而这一切仅仅是自己的无知和幼稚造成的。
      
      
       最后一提,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的很好,迷宫体现了形式系统中的同构和集合的递归性质
  •     前面和中间其实写的很不错,后面就拖沓起来了。。。。诶
  •       不好看。
      从第一页开始就让我很疑惑,这究竟是村上春树,保罗奥斯特还是孔亚雷的书。模仿的痕迹太重了,变得做作,看不到作者本身。
      又或许这就是译者的悲哀。
  •     不失去 不受伤 好像很安全。但是失去里有珍惜,受伤里有安慰和爱。我宁愿过正常的时间,即使那是不完美有缺憾的世界。
  •     胡子和头发一样自然
  •     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就不用谈故事情节了,情节在我们看来,本也荒诞不经。所谓“不失者”,是作者生造出来的一个词,原本是小说中的一种特定人,被某个势力强大的组织控制从事组织所需要工作的人,组织通过控制他们的脑电波来控制他们的行为,在他们完成工作之后,就有选择性地去除他们的部分记忆,他们对于自己的经历的记忆,只保留在一年以内。“从某种意义上,没有回忆的人生甚至更加美好。世上的人们之所以总会感到痛苦和失落,大半是回忆在作祟。因为回忆总在不断提示着人们失去了什么,逝去的青春啦,消失的爱情啦,过往的欢乐啦,诸如此类。而你们呢,你们永远都活在现在,只活在现在,没有回忆也无需回忆,所以你们永远不会感到失落。所以你们是不失者——不会失去什么的人。”当然这样的“不失者”是小说的杜撰,科技的发展,即使到现在也没有发达到可以控制人的脑电波的程度。但,从某一个角度、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不失者。或者说,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不失者。人总是要活在当下,人总是要活在现实中,所以我们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去忘掉某些记忆。为了生存,人总是要去适应社会,人们总要面对现实,所以无论愿意或者不愿意,人们总是会失去一些自我。作为“不失者”是幸福的,这是“组织”的观点和做法,但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成为了工具的“不失者”,却不是这样认为的“人之所以能在这个很不完美的世界上不顾一切地活下去,是因为人有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因为心能深深地感受到痛苦、悲伤和失落,人才会对幸福更加敏感,更加珍惜。而你们却自作主张地夺去了我的回忆,使我的心变得残缺不全,还美其名曰‘不失者’——不会再失去什么的人。也许我不会再失去什么,但我也不会再得到什么,因为人正是在不断失去中得到的。有得必有失。”得到与失去,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命题,其实是紧密相连的连体婴儿。有得必有失,有失也必有得,这不仅是哲学概念,更是生活的真谛。回忆一下自己的经历,回首看看走过的人生路,哪里有绝对的得与失?哪里有没有失去的得到与没有得到的失去,只不过得与失的比例不同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失者,因为我们在失去的同时,也会得到。看小说之初,儿子就问“你能看懂它的主题是什么吗?”说实在话,一直到看倒数第二章之前,我对小说的主题都没有感觉,作者的思维跳跃而分散,有时会觉得不知所云。看到倒数第二章,我有了感觉,于是这么回答儿子: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里,随着科技的发达、知讯的增加、欲望的增长,也许我们越来越失去自我。作者通过“不失者”对自己丢失的记忆的不断寻找,来反映人们对失去的自我的寻找,对内心深处真正向往与需要的寻找,对灵魂的寻找。很多时候,人们的自我需求与社会要求是矛盾的,这时就只能作出痛苦的选择,要么放弃自我适应社会,要么坚守自我而为社会所弃,无论哪种选择,都是痛苦的,或者说,对个体来说,都是失败的。世界上根本没有“不失者”,没有不会失去的得到。看完全书,看到作者的后记里说“我的这本小说想要做的:在这个纷乱的、喧嚣的、随波逐流的时代里,对个体主义做一次小小的、很可能根本无用的最终辩护。”
  •     有股浓浓的日本味
  •     没有好坏,只有喜欢不喜欢
  •     你应该删了一条回复吧。你这混蛋好久不见,这么晚才出现真想揍你。
  •     我也是因为他翻译了幻影书才燃起阅读的兴趣
  •     毫无意义的修辞语堆砌,一分都嫌多…纳闷这样的字集合怎么能够集结成书…编辑需要去挂挂眼科或者脑科了
  •       这本书的邻居就是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且听风吟,雨天炎天.....
      我是被这个恶俗的广告吸引住的.
      ......中国的村上春树.....
      
      然后看了一下.一本没有序言的书.
      只能说很像村上春树吧.很像很像.
      
      我是感到很欣喜的.中国终于出了这么一个小说,林少华说.这绝不是单纯的模仿....
      
      很有道理.作为一名村上春树的忠实读者.我为中国出现了这样的一部小说而感到很幸福.
      
      "忍不住翻开了六遍"说的是,第一页的第一段看了几遍,中间某一页的某一段又看了几遍.如此这般.
      红兔,混血女郎.
      "
      有趣得很
       "
      11000的印数好像.
  •     很久以前读的书,一直记不得书名,最近突然想起来了。看来是我迷失了。
  •     有点意思。有人说模仿村上春树,很惭愧的发现我对村上春树没感觉,或许需要再看看。
  •        村上春树看得并不多,家里还有《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以及《且听风吟》,但是最喜欢并看过多次的可能最不是他风格的《东京奇谭集》,更像故事,我也更看得懂,呵呵。所以,当《不失者》打着“中国的村上春树”的广告出来的时候,对我是没啥吸引力的。真正看这本书是在某期《读者》上读了其中的一个选段,而恰恰是看完全书后,我最喜欢的一段,也可以整本书的重心和主体,其实和这一段,是游离而并非主线。这一段就是“我”在孤岛上有卡罗尔宇宙和红兔的那段,也是全书的开篇。
      
      看到一篇书评,说世界上的书那么多,每本都看或者每本都喜欢泰强人所难了。很赞同,所以突然意识到评论亦是如此,以前写东西常常只是想一抒己见,大约是年少时感情激烈希望走极端,喜欢,或者不喜欢,态度鲜明,褒贬明确。现在,才觉得看一本书中的复杂情绪,总是有喜有忧,有赞有叹亦会皱眉。
      
      看第一章,《不失者》觉得是我喜欢的类型,卡罗尔宇宙,红兔,孤岛,幽深黑暗的地底迷宫,淡淡的文字间我等待作者铺展开来一个精彩的寻找探索以及解释。我承认我是个并不那么重视细节的阅读者,更像一个追寻者,会很快的抱有期待,并产生无数的迷惑寻求答案。第一章描述的一个绝对孤独的世界,绝对的属于自己,红兔的出现,以及那句:我就是你。还有,这个岛就是你。强烈共鸣的是,一种无边的孤独和无聊感,我不知道过去未来,只在此刻和现在存在,没有任何他人。我们每个人不都是一座孤岛吗?说道了解和表达,我总是有种惶恐,其实我们从未被理解或者被表达,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翻译解读,谁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突然在这里又想到《黑客帝国》,让许多人产生共鸣的不就是对现实世界无力的虚幻感和怀疑么?
      
      但是,第二章开始,剧情就急转,真的朝着《黑客帝国》而去,哲学和文艺般的呓语和幻想顿时消失,变成了一个梦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坚硬和残酷现实:二十九岁的普通公司职员与美艳的混血女郎之间的YY事,还有从第一章开始,作者不时地提到的那些经典的欧美老歌,苏联和欧美读物,甚至引导着某些剧情的发展,成为重要的“暗示”,因为略懂一二,所以常常被忽略,由此产生的,是觉得对人物所在场景的一种模糊感,不过好在所有的大城市给人的感觉或许都差不多,所以这种国界的模糊也无可厚非。人生还是琐碎,还是无聊,在现实中无聊和无力的孤独,和在奇幻的孤岛无聊孤独,实在差别太大。可接下来更YY的,是这个有身份职业生活琐碎内心的男人,要遇到十九岁的天才美少女,全部都是白色的莫名其妙的强大组织对他人生的控制以及他是“不失者”这个身份的解释,再由不同的人串连出几个关于迷宫的经历,死亡与毁灭,还有突然出现的潜水员,这些人的出现与爱憎因为太奇幻就如同电影里的那些角色设定,精彩但是浮浅,男人的YY总是在强大的权力,美女以及内心的追寻和迷失中,喘不过气来又无能为力。
      
      白色人对“我”说,你是万里挑一挑出来的,整个亚洲你是最优秀的“不失者”,原因就是你很普通,因为你太普通了,而大部分人都不想普通,所以你稳定持续的普通导致你被选为“不失者”,并成为最优秀的几个之一。而做不失者就是类似“商业间谍”,在本体不知情的情况下,去做工作,而组织通过读取脑电波来窃取机密,由于电波的原因,不失者的记忆会有一个漏洞,经过一段时间,记忆就会慢慢流失,直到全部消失,但是本体对经历的事情的经验和体会是会留下的,比如老歌,书籍,知识和技能,忘记的是具体的细节,记忆保存只在最近一年。有点像近年流行的“灰姑娘”剧,英俊潇洒夺金多才的无敌贵公子总是不爱那个门当户对貌美如花才艺双全的,要去爱那个普通的“灰姑娘”。真逗。
      
      关于迷宫的描述,其实相当精彩,不过很多是作者的节选,到最后,白色人,未来少女,都没出现了,中间那个孤岛驻军的故事,悬疑篇的场景。我最喜欢的是那头蓝色大象,她说(为什么一定是女她?嘿嘿),我是你遗失的所有的爱和记忆。很温暖的玄幻比喻。所有失去的,寻找的,有一天相遇,面目全非,但那温暖和厚重的感觉,让人踏实。
      
      小说用许多看似哲理的话(其实想起来蛮jiong的,呵呵,因为过去我就喜欢这样的句子),比如:“只要你待在原地不动,你就能够遥遥领先了。”
      
      “真正的寻找就是什么都不寻找,真正的目的就是漫无目的。”
      
      “失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失去了什么。”
      
       还有红兔的自我介绍:“红色的红,白兔的兔”,以及那句“我就是你”,和岛就是你,你就是岛异曲同工。
      
       这是寻找和迷失的故事,如果记忆的细节是我们永恒失去,现实的虚幻是我们身在其中不能自拔的迷宫,死亡也将不会是出口,也许不过是下一座迷宫的入口,所以我们永恒拥有的只有不断的迷失和失去。
      
      
      
        最后要结束了想提一下混血女郎,她一直游离在“我”的故事之外,因为害怕失去而撒谎离去,又因为牵绊的爱而不能忘怀,在异国他乡,在蒙特利尔和北极圈里漂泊,她的文字好似最真实最幻想的现实的爱,可触可及,那是记忆的一种,还是对爱俱化的一种?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十九岁的天才少女,像金属色科幻电影里的平面的传奇女郎,她的爱是男人的YY,但是混血女郎,包括这样俗气的名字,是男人的渴望还是回归?
      
      
      
  •     hey 混血女郎~_~
  •       如果把作者的名字换成村上春树的名字,估计也足以蒙混过关了,从情节的设计,到比喻的运用,甚至那种调调,都非常像村上春树的东西,看着看着,我突然觉得是不是太像了一点?!看到中间主人公想吃宫保鸡丁,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       无法定义是何种类型的小说 十五岁那年意外买回的书 和同学一起去买文言文词典 看见一本封面吸引人的书 黑色的 带着树木纹路的 有着年轮般圆环 像是枪眼般对准了银白色字体的“不失者”
      
      翻开来看看目录标题 想着应该是个很美好的故事 就决定买下来了
      买回去之后发现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美好
      
      十五岁 没太看懂 只觉得书里很多话都是很有道理的 很多段落都是别具深意的 启人思考的
      
      十七岁的时候才渐渐明白 有些事物象征着存在我们生活中的事物和欲望 这世界美恶事物都难以两全 从小瞻仰的天真信念有了变化 从中获得成长
      
      不得不说作者实在是很有才华 诡秘神奇又华丽脱俗的想象力 欲掩弥张的行文 让有所经历的人得以慰藉和疏通
      
      一直忘不了其中不断出现的哲理 不断失去 便是获得
  •     很像村上春树。
  •       "我又是梦见了岛
      我总是梦见岛"
      
      比
      "我总是梦见海豚宾馆。
       而且总是栖身其中。
      就是说,我是作为某种持续状态栖身其中的。"
      
      差太远了.
      
      不过我喜欢这本书的装帧.
  •     少女是一生本命
  •     很早看的,都忘光了。。。
  •     想说如果这是“向村上致敬”的征文选,孔亚雷算是在形式上已经别无二致。但一章下来的整体感,包括对追随自我本真的趋向欲望及死亡主题的升华,处理还是比较潦草。以致于真正抓人的是扉页引用艾瑟·拉斯凯-许勒在其作品《逃遁》中的一句:“我要回到无边的自我...”
  •     唉.我都很想买.
  •     挺好看
  •     其实都还不忍心去看.
  •     书中有很多自己的影子 容易引发共鸣的书
  •     所谓“中国的...”,其实是模仿的...当然,里面很有些作者个人的见解,文笔也有赖于作者本人的修为,但,总之,模仿的痕迹还...是太多了,不是由于韵味的重,而是,核心思想不脱村上,读来甚而有刻意的矫情
  •       一边是失眠,一边是清晨闹钟响起却严重睡眠不足的生不如死。几乎每个夜晚我都纠缠在睡和不睡这个问题之间。按照心理学家的诊断,这是一种推脱习惯的延续。 正如每次都是在截稿的最后一秒种才开始写字,临睡前整理衣柜。过分迷信自己的高效,所以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最后一刻才去完成。
      
      而这本书,就是在许多个夜晚,顺手翻着,谈不上喜欢,甚至于,看前半段的时候十分恼怒。 我必须得承认,看了太多村上的书,特别是林少华的译本,多少有点如鲠在后的刺痛感,字里行间都是村上的痕迹。 不止是语言风格,甚至于饮食和主人公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这让人难受,因为你不知道你看的是一个新的故事。还是村上的中文山寨版。 我挺喜欢这个故事的想象力,但是叙述的不够流畅和自然,
      
      向偶像致敬几乎是每个作者都曾做过的一件事情。只是通篇的三明治,老牌爵士歌手, 潮湿黑暗的地道,红兔, 走不完的迷宫,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仿佛是走不出的村上春树的梦魇。村上的文字有一种很奇特的魅力,当然有人说这是林少华译本带给村上文字的感 觉。我算不上村上春树的拥趸,虽然搜集和翻阅了几乎所有的中文版本的书。所以,对于这本《不失折》中的一些片段,几乎照镜子般立刻可以在村上的书里找到对 照。这种感觉不好,因为你总怀疑你在看一个很可疑的赝品,而这点对于一本书来说非常致命,导致整个故事情节再吸引都有严重的复制和抄袭痕迹。
      
      叙事的技巧我不是喜欢。每个故事,你以为它开始了,实际上正打算或已经结束。全书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或者四个故事:红兔和他的岛,混血女郎,未来女郎和舅 舅和麻烦们,老人。注意力涣散的时候最好别看,容易头晕。 从意粉,三明治,羊肉炒面,辣椒炒墨鱼丝,烤香肠。。。。。。。作者在吃的方面没什么建树,象征全球化的麦当劳出现的时候,我很不厚道的乐了,之后还有新 疆面馆儿,原谅我,我始终无法把村上的语言和机场路周边的大排档联系在一起,加之我一厢情愿的以为这个机场是广州机场,那么机场生活区那里,那么多令人怀 念的水煮鱼和烤肉店为何全无出现的荣幸。但是到了不知名的西山海滩,沉默寡言性情古怪的和老板娘和辣椒抄墨鱼丝,我就只能皱眉了。村上的小说里,出现的最 多的是摇滚,警察乐队,沙滩男孩儿,滚石。。。。。。。于是,这本书里就反复的在听,比莉哈勒黛和巴赫。真的是反复听,主人公最后住院苏醒的时候,耳边还 传来比莉哈勒黛的音乐。我还在想医院貌似没有这么好的情调。果然,医生说,有人交代,一直放这个音乐。
      
      巨人舅舅说:“能否请你先总结一下自己二十九年的人生。简明扼要的。”
      我略微动一下身子:“无聊之极。” (不厚道滴说,这句话还真是矫揉造作呀。)
      “无聊之极,好一个无聊之极。”舅舅接着说:“不过,你却以此为乐,是吧。”
      “谈不上乐不乐,逆来顺受罢了。”
      
      这个,会不会让你想起《挪威的森林》里,主人公说:哪里有人会喜欢孤独,不乱交朋友罢了。那样只会落得失望。觉得像吗?
      
      而书中人就不必赘述了,红兔先生和寻羊冒险记里的羊男;象的失踪和这本书里的蓝象;和直子一般的混血女郎、活脱是绿子变装出来的,活蹦乱跳的未来少女。。。。。。
      
      看外文小说的好处是,如果对这个国家不是特别了解,那么,文字带给你什么,就是什么。而这本书在中文阅读者里,首先面对的第一个考验就是,我会不自觉的把 环境带入现在的社会大背景下。于是,故事就变得无法推敲,我又如此的喜欢窥探月亮背后。所谓玄幻,或者魔幻,所谓超能力,或者罗尔宇宙,我都会把它想象在 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时代里。
      
      但是不得不说,里面有句话,写的真美:奔跑中,一颗泪珠滑过眼角。不知为什么,我好像在心里听见了那可泪珠落在身后水泥地面上的声音——声音大的惊人。
      
      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书中反复在使用的一个词:毅然。这句话跟着的,是一个惊叹号。我不太喜欢这个词,也不喜欢这个语气,挺不喜欢的,和作者无关,完全是个人喜好。我尝试去理解主人公,一个二十九岁,普通到无法再普通的男人的心境,尝试他说这句话的合理性和普遍性。只是。。。。。。还是不太能接受。
      
      温水煮青蛙这个情节出现的毫无意义,而且太狗血了。把青蛙放在一个咖啡壶里加热,指望它感觉不到温度变化等水烧开死掉那是痴人说梦,稍微有点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么小的水壶,水一加热,青蛙蹦得比谁都快。
      
      我 读中文书总有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别人不清楚会如何,我是很难想象有个富豪开发过了超豪华岛屿没有手机信号和通讯设备,再偏僻的岛屿也有信号,何况我老觉得 这个岛距离大陆很近,不然你觉得能从一个海边地道走多远呢?好吧,不管岛屿和青蛙了。不失者,仍然留恋那个温暖的,所爱的,所失去的世界。
      
      怎么选择?我深呼吸一口气
      
      转过身,往后走,便能走出地道,永远的留在岛上。往前走,一直走,便能回到从前的那个世界。回到那个有绝望也有希望,有伤害也有爱,有失去也有得到的世界。大象是这么说的
      
      故事的最后,看完了混血女郎的最后一封信,主人公戴着没有记忆的身体和一个银行卡回到了那个有绝望也有希望,有伤害也有爱,有失去也有得到的世界。只是, 他忘了他的恋人。带着已经不复记忆的恋人的信和礼物,回到滚滚红尘,多么幸福,重获一颗白纸般洁净无暇的脑袋,还有银行卡。不失者起码不会很绝望, 不管是哪个世界,或者哪个世代,有钱总让人觉得比较安慰。
      
      最后罗嗦一句,故事还是好故事,只是,如果没有这个诸多名家吹捧的腰封,就自然多了。
      
      另:《幻影书》翻译的真不错,我很喜欢。
  •     书的名字和设计是很酷的,但是读着读着却发现里边表达的东西应该是高中时期在类似萌芽这种读物上看到的,翻到末尾看出版日期,果然是08年,作者也是一个不到30岁所写,我想如果我在高中看到这个会很喜欢吧,但是现在看起来就是感觉一个颓废的文艺青年邂逅美女然后被神秘组织盯上逃亡的意淫。我只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感觉后面无非充斥对世界的一些想法,以及找寻自我,"梦游文“这个词用得好
  •       有些书会像迷宫,大退三步,才能恍惚见到全貌。侦探书的尽头是千丝万缕缠起的线球,爱情书的出口是大喜大悲的情绪,但也有种书,每一页都是结语,翻到末尾却仍在局中。还好,阅读只是一场旅行,途中风景才是目的。
      
      读了很久,在“万宝路”、“七星”、“普通话”等熟悉的词汇中,我才醒悟这并不是一部架到大陆外头去的小说,它瑰丽变幻的描述和意境欺骗了我,《幻影书》译者的身份亦成帮凶。不过归根结底还是我的错,我的脑子里装满了商战、鬼怪、政论和萎靡的爱情。谨此向作者致歉。
      
      我还曾一度怀疑它能否被称为小说,因为它缺乏小说应有的张力,主线故事也乏善可陈,只能在二流左右徘徊。看到一半,我才决定爱它。红色兔子,绿色森林,蓝色大象,玻璃大厦,意识统治,时间阀门,世外桃源,不失者。每个细节竟然都是一个小部件,包括故事本身,包括那些远远近近的幻像,都只是用来阐释的工具。在一切拨云见日后,本该让人流连的情节却成了最大的圈套。这真让我失望,同时又雀跃不已,仿佛失落才是最大的期盼。
      
      书中有那么一个小人物,他在大公司任无关紧要的职务,在大城市过稀松平常的日子。在巧合下,他发现一切简单其实并不简单,他所谓的自我竟是被人操控下的意志,他遵循的价值观原来一钱不值。
      
      这是对个人特质的最奇特称赞:你与众不同,因为你太普通了。 而就是这个“普通”,使一切成为可能,也磨灭了一切的可能性。“不失者”即是这样的身份。我不想解释这个词的意思,因为寻找本身就是无尽的乐趣。借助一个有点类似好莱坞影片的构思,作者在怪诞情节中插满了思想的玫瑰,使一场夺命逃亡更像是朝圣路上的自言自语。“回忆总不断在提示人们失去了什么”,“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的暗示组合而成的”,“一旦做出选择,其实就已经不存在是否正确的问题了”……在小说中,片段式思索像城堡外错落排列的琉璃瓦,而城堡里的曲折迂回,却让人不禁想起博尔赫斯文中交叉小径的花园,或是达利淌了一地的钟。
      
      魅幻之外,小说里的真切感片片零落,如同忘记精加工的磨砂玻璃,糙手而朦胧。尽管如此,它是可爱的。繁花铺陈的背后,是面对尘世无奈里的小小狡黠,其中对于迷宫的变形运用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真实的地下通道、幻境中迷离的自我意识、错位交叠的时空和事件,让人觉得为寻找自我而进行的逃亡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其实对于迷宫的偏好,曾在罗伯·格里耶的《一座幽灵城的拓扑学》、卡尔维诺的《命运交叉的城堡》、贝克特的《失去的人》等名家作品中已屡现笔端。它们大多有着与文风本不相符的朴素,却在荒凉的阅读背后潜藏了深层危机,读者必须在阅读中捕捉每一个语言细节的神秘味道,才能将故事抽丝剥茧。当然,在《不失者》中,迷宫只是一个隐喻,岔路与分歧就像永存于世的偶然性,个人却只能在这一个个偶然性中无力抗争,“用毫无意义、异想天开的手段自我否定,碾碎自己的生活,”最终走向唯一的必然。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人生的迷宫中消磨或肆意滋长着盲目的自信。原来真的像有首诗里写的,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而对于作者而言,他只是“在这个纷乱的、喧嚣的、随波逐流的、身不由己的时代里,对个体主义做一次小小的,很可能根本无用的最终辩护。”
      
  •     救命。。
    这排版 读到最后一个字一定转行 觉得要被噎死了。。。噗
    做自己就够了。世界这么大,总会有一样的人欣赏你,喜欢你。
  •     《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奇鸟形状录》+比莉·哈乐黛。 虽然略觉得有些为了村上而村上的意思,但莫不说是更林少华一些吧。
  •     在村上的影子里起舞
  •     从文风到精神最像村上春树的人。。。
  •     模仿的痕迹太重,不喜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