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最后的海洋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军事 > 走向最后的海洋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2-1
ISBN:9787119037172
作者:瓦西里·扬;
页数:314页

章节摘录

书摘“金宫”  一支由“青色的不可战胜者”组成的土绵,迅速推进到亦的勒河流进宽田吉思海的人海口附近,在岸边的平原上安营扎寨,放开烈马,一任它们去啃食银羽茅的枯花。  拔都汗的第一支百人卫队跨着乳白色的战马,涉过深水河汊,登上一个狭长的小岛,扎下营帐。在这个小岛的上游方向,也就是北端,有一个小山冈。小山冈上有一座奇妙而罕见的小型宫殿。宫殿顶上耸立着小巧玲珑的塔楼。整个宫殿是用彩色瓷砖砌成的。每块瓷砖都烧制着新颖别致的涡形花朵图案和花纹边饰,而每个花朵图案中又都嵌入纤细精美的赤金花瓣。在清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整个宫殿金光闪闪,发出奇光异彩,宛若一堆通亮通亮的篝火,令人赏心悦目。  这座小型宫殿是根据年轻的统治者拔都汗的命令,以一座古代城市遗址为基础,在极短的时间内建成的。它的建造者是震惊世界的成吉思汗从中原带来的杰出的中国匠人、营造师兼发明家李通波。还有一批汉族奴隶匠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这里——当初共有三千人,来到亦的勒河畔时只剩下其中的一小部分。  此刻,李通波正站在这座童话般的宫殿门口。他身材高大,体形肥胖,着一件宽大的黑绸长袍,戴一顶瓜皮小帽,一根长长的翎子拖在他那宽阔丰满的背上。李通波圆润无须的面孔,永远安详自在的脸色,挂在嘴角的两撇八字胡,以及圆鼓鼓的小眼睛,——这些似乎表明,这位中国营造师具有沉静的哲人气质;而这种气质与他以大幻想家那变化莫测的手段创造出来的五光十色的奇景、生活和神奇般的童话,却有着某种令人瞠目的差距。    P44

前言

《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是前苏联著名作家瓦西里·扬所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曾获得斯大林文学奖,是描写蒙古西征事件的诸多作品中较为成功的一部,曾被译成数国文字,在前苏联和西方史学界影响较大。    诚如本书的中文译者陈弘法先生所言,《蒙古人的入侵》是一部十分具有史学价值的历史小说,对于蒙古西征这段历史,瓦西里·扬的态度是较为严谨的,所描写的主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均见于史籍记载,并与历史记载基本符合。他曾花费数年时间,在苏联的中亚地区和伏尔加河流域对蒙古人人侵俄罗斯经过的地方进行过实地考察,对这段历史进行过相当深入的研究。所以,将这样一本书介绍到国内来,是利于国内的读者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那段特殊的历史的。    然而,也正像陈弘法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由于作者自身的各种局限,这套书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是前苏联人,他对蒙古西征给自己祖先造成的灾难持一种天然的恶感,另外,本书动笔于苏联卫国战争前夕,成书于卫国战争之中,受此影响,作者自然而然地将成吉思汗及其继承人对俄罗斯的征服比作是希特勒德国对苏联的入侵,从而也导致了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对蒙古人不恭敬的描写。    2005年,在出版本中文译本第一版时,出于尊重原著的考虑,对原书中存在的一些倾向性词句都予以了保留,未作任何改动。    随着本书在国内读者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入选了2007年度文化部、财政部送书下乡工程的精品图书,我们认为,原书中的一些观点和对成吉思汗及蒙古族有明显侮辱性意味的语言,不宜让其继续流行,因此,在此次再版时,我们对相关词语作了适当的修订,特此说明。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欧洲人眼中的蒙古帝国西征史,斯大林文学奖获奖巨著。    我要走向“最后的海洋”;到那时,整个世界就将落入我的手中。                        ——成吉思汗    有谁值得信任呢?有谁有铁肩能分担我的一部分重任呢?不久前,我们路过斡罗思的地面。我不信任这个民族。它像一株柔软件的树,可以压弯,却压不折。我曾经毫不留情地消灭他们,但现在不断传来情报说,他们又抬起头来,又在建设,又在集结军队。为了永远压服斡罗思人,我曾在那块地面上折损了我们太多的优秀战士。

后记

《走向“最后的海洋”》是苏联著名作家瓦西里·扬描写成吉思汗及其继承人西征的长篇历史小说《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走向‘最后的海洋’”就是“打到天涯海角”的意思,意指蒙古大军所向披靡,横扫世界,一直远征到西方的天涯海角。    就时代背景而言,《成吉思汗》以成吉思汗亲自出马西征花刺子模国为背景写成,而《拔都汗》和《走向“最后的海洋”》则以拔都汗西征为背景写成,只不过《拔都汗》写的是1236年至1237年问拔都汗征讨斡罗思的经过,而《走向“最后的海洋”》写的是1240年拔都汗征讨中欧几个国家——波兰和马扎尔(匈牙利)、一直打到亚得里亚海滨和撤军萨莱的经过。我觉得,征讨斡罗思的乞瓦(基辅)之战本当放在《拔都汗》中,作者却把这部分内容挪到本书,也许是出于篇幅的原因吧。    就主要人物而言,《走向“走后的海洋”》的主要人物与《拔都汗》的主要人物完全相同,故没有再作介绍的必要。我觉得,《蒙古人入侵》三部曲中,《走向“最后的海洋》是写得最弱的一部,有些地方甚至以史料记载代替故事情节,给人一种强弩之末的感觉。    在这篇译后记中,我打算先谈谈《走向“最后的海洋”》的情节线索,而后就翻译《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过程中如何处理译名问题和传达原作风格问题谈一些我的做法。    先谈情节线索。在《走向“最后的海洋”》一书中,作者首先落笔于巴格达,描述了巴格达的哈里发找到几百年前曾统率阿拉伯大军征服过西欧的著名将领的后裔,派他作为使者去谒见拔部汗,打人蒙古人内部,一面刺探情报,一面设法将蒙古人的进攻锋芒引向别国。接着,作者描述了斡罗思诺甫哥罗德公爵的使者携带重礼来到拔都汗大帐,企图赎回斡罗思战俘,而拔都汗则挽留使者为他效劳,最终使者设法脱身回国。然后,作者才将描述重点转到拔都汗筹划进军乞瓦上。在这里,作者写了蒙古大军内部决定围攻乞瓦,写了地处乞瓦以东而首先遭到蒙古人进攻的库蛮人西迁,写了乞瓦统治集团部署抗击行动和乞瓦市民迎击蒙古大军。而后,作者记叙了拔都大军长驱直人东欧,一直打到巴尔干一带的经过。这里,作者既写了欧洲各国国王和罗马教皇在对待蒙古大军问题上的争吵,又写了山民们的英勇抗击,还写了蒙古士兵长途跋涉的痛苦。最后,作者叙述了蒙古大军首领人物在撤兵问题上的激烈论争,写了拔都汗回到萨莱之后面临王族间勾心斗角而给他带来的妻儿并死的可悲场面,写了拔都汗因后继无人而对未来的重重忧虑。一场西征以轰轰烈烈开始,以悲悲切切结束。最终,成吉思汗家族诸王和将领分崩离析,外国使者也各归其主,只剩下拔都汗一个人背负起支撑金帐汗国局面的沉重责任。    再谈我在翻译《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的过程中处理译名和传达原文风格问题的一些做法。    《蒙古人的人侵》三部曲场景多,头绪多,人物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如实地描绘了13世纪时中亚、东欧和阿拉伯诸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礼仪。单就宗教而言,既有蒙古人崇信的萨满教,又有欧洲人信仰的基督教,还有中亚和阿拉伯人信奉的伊斯兰教。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教义,一套教职人员,一套礼仪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头昏目眩。因此,翻译这部书,译者遇到的困难要比翻译一般的文学作品要多一些。更令人麻烦的是,还有如何处理译名问题、如何传达原作的风格等问题。    关于处理译名问题。    关于人名。三部曲中出现的蒙古人的名字,凡见诸汉文史册的,基本上采用汉文史册中沿用的名字;不见诸汉文史册的,则按汉文史册翻译蒙古人名字的习惯方法译出,如蒙古汗拔都汗,我按汉文史册译作“拔都汗”,而不按现代译法译作“巴图汗”;同理,蒙古将领速不台·把阿秃儿,我按汉文史册译作‘‘速不台.把阿秃儿”,而不按现代译法译作“速不台·巴特尔”;三部曲中出现了一个蒙古万户长,这个人的名字不见史册记载,我按照汉文史册翻译蒙古人名字习惯方法通译作“火儿迷失”,而不译作“库尔米什”。俄国人和其他国籍的人的名字,基本上按照现代通常的译法译出,不再沿用汉文史籍那种不准确的译法。中原人的名字。则尽量译成符合中国人习惯的样子,如中原营造师的名字译为作“李通波”,而不译作“李桐普”,中原女仆的名字译作“伊莲荷”,而不译作“伊拉赫”。    关于地名。这里分做几种情况。一种是沿用史籍中的说法,如“花刺子模”就译为“花刺子模”,不再用其他译法。一种是同一地名因说话人身份不同而分别译做两种形式。这些,原文中有时也作了区分。如俄罗斯,原文中有时拼做“俄罗斯”,这多半出自俄国人或东欧人之口,我的译文译作“俄罗斯”,有时拼做“斡罗思”,这多半出自蒙古人之口,我的译文中通常借用汉文史籍中的说法译作“斡罗思”。同理,“基辅”有时译作“基辅”,有时译作“乞瓦”。另一种是有的地名干脆采用现今的说法,如巴格达译成“巴格达”,不取“报达”,免得给读者增加麻烦。凡是借用史籍地名的地方,笔者都尽可能地加了译注,指出今名。我在网上曾看到一位网友发表意见说,速不台·把阿秃儿名字的译法太别扭,似应译作速不台·巴特尔,我的译作的责任编辑可能受其影响,在再版时也就改成了速不台·巴特尔。我认为,我译的是历史小说,我的译文要像向历史负责,要尊重先人的说法,不能迁就现代,还是用速不台·把阿秃儿为好。    关于传达原作风格的问题。    原文在描写不同的人物(特别是模拟不同身份人物的语言)时,在代拟不同的诏令和书信时,在引述不同风味的歌谣时,都用了不同风格的词汇和句式,用了不同风格的文体。如拔都汗在征询手下诸王(包括阿拉伯使者、汉人建筑匠人、汗帐修史人在内)对“荣誉”有何见解时,各个人的对答就使用了风格显然不同的词语,诸王是直率,汉人建筑匠人是咬文嚼字,汗帐修史人是高深莫测,拔都汗是激昂和武断。同是诏令,窝阔台致马扎尔国王贝拉的信就颇为庄重,且一字千钧,拔都汗手下人模仿贝拉口气向马扎尔百姓发出的诏令则平平淡淡。同是歌谣,诺垓在挑逗尤勒杜兹哈敦时唱的歌就透着轻佻:    我们苗条细柳的蒙古姑娘多漂亮,    她们那两只眼睛在夜里闪亮光,    就像萤火虫飞在春天的草原上。    谁要有胆量逮住这些萤火虫儿,    谁就是个幸运者,快乐又荣光……    而在拔都汗下令处死他时,他唱的另一段歌则透着悲壮:    啊,苍天,你就让我在激战中死去吧,    哪怕利箭穿心,哪怕头颅让敌人击破;    只要能在冲锋中跌落在黑色的土地上,    只要能亲眼看到千万只马蹄从我眼前闪过。    只要剽悍的马队从我身上飞跃而过,    哪怕疯狂的马蹄把我的身体踏成碎片;    只要我忠实的战友是在策马追击残敌,    只要我临死前能听到他们远去的呐喊。    所有这些,我在翻译时都尽可能地设法选择相应的词语、句式和文体,将其原有面貌再现出来。    陈弘法    2012年岁首

内容概要

本书是苏联著名作家瓦西里·扬的优秀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蒙古人的入侵》中的第三部(第一部《成吉思汗》、第二部《拔都汗》,均有汉译本),曾获斯大林文学奖。
全书主要记述拔都汗攻克基辅,进兵波兰、马扎尔,一直打到亚德里海滨及撤兵萨莱的全过程。书中不仅人物众多,线索错综复杂,还如实地描绘了十三世纪时中亚、东欧和阿拉伯诸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礼仪。
全书情节跌宕、构思奇特、描写细致、语言风趣,读来引人入胜。

书籍目录

1 治印人——“虔诚者杜达”2 半夜子时3 在大哈里发的宫中4 “马走日字”5 自由猎人的秘密6 “风爱号”双桅船7 罕见的怪事8 蒙古巡逻队9 阿布德·拉赫曼在女占卜人账中10 职明的比比—琼杜兹11 阿拉商人的宴请12 “金宫”13 拔都汗开口了14 死亡之翼15 “世界装饰物”们16 阿拉伯使者谒见鞑靼汗17 “天国”都城的诞生18 审问俄罗斯俘虏19 斡罗斯木筏来了20 戏熊……

作者简介

走向[最后的海洋],ISBN:9787119037172,作者:(苏)瓦西里·扬 著,陈弘法 译

图书封面


 走向最后的海洋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感觉这种历史小说杜撰得很幼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