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我魂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军事 > 追我魂魄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537836128
作者:云杉
页数:135页

章节摘录

  绣袜在民间艺术中,含义是最丰富的,它已经超脱了服饰的概念,表述的是情爱。在这种表述中,婉约与奔放并存。  一双满帮绣花的袜子,是神来之笔。图案和针法都有讲究,极工极细。据说,有绣上成出戏文的,如罗成叫关、西厢记等。我没见过实物,不敢妄评,这应该属于大师级的绣工了,但是一般的女性,都会做得美轮美奂,图案一般寓意喜庆、吉祥,也有直接表述情爱和鱼水之欢的,这样的图案包括喜鹊、蝴蝶、双鱼、鸳鸯、并蒂莲花等,我曾见过绣着一对上下翻飞的蝴蝶,长须互相缠绕,文思奇巧。还有一双袜子的底和面都绣满双喜字,笔画互相连接,每一划都非常清晰,这叫喜字不到头花样,袜子的中心留出空白,绣出一个白胖婴儿,这是新娘送给新郎的礼物,此时新娘肯定情思飘渺。  相形之下,女性自己穿的罗袜就朴素得多,基本以针脚的繁复和细密取胜,如梭子花、对子花、罗纹等,而且,越是不大被人看到的地方,花样越是细密精致,这种隐秘的美丽是留给自己的。  在根据地一带流行的军鞋、军袜等,属结实、耐用型,但是在布袜中,仍然能看到非常精致的花纹,也有用绣字代替图案,在字样周围缠绕细密花样。这里有根据地妇女对子弟兵关切、爱慕等等微妙含意,一般来说,越是细密的手工越带有更多的女性信息和情思。  铜寿:《谈鞋论袜》  李营长收到的并不是一双绣工精妙的袜子,他一直没明白,为什么名震四方的巧手花梨儿,是和他一样的粗针大线的缝纫水平。  ……

内容概要

  云杉:女,新华社高级记者,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在新华社瞭望周刊社主要负责军事和国家安全方面的报道。发表过《骑白骏马的人》、《追我魂魄》、《我心彷徨》等小说。

书籍目录

序言 
一 
为了一张照片去寻觅一场战争——新华社这次忘了哭泣——铜家峡惨案——爱也如渊,恨也如渊
二 
杨太婆语出惊人——日寇如刀俎,百姓如鱼肉——孙二水留不住程长官——一溃千里的中国军队
三 
如幻如梦谈英灵,王俊追怀当年事——花梨儿这次拒绝当积极分子——黑村长的哲学思考,子弟兵能不能得到爱情信物
四 
谈鞋论袜——诡异的日本杀人挺进队——千军危亡系于一线
五 
南艾铺生死决战——我以我血荐中华——美丽的灵魂如花瓣飘落——兔唇上山了——最后的记者
附录 
《追我魂魄》背后的故事 云杉
绚丽壮美的立体画卷——读《追我魂魄》 双石

作者简介

《追我魂魄》以一个记者采访的角度,通过抗战老兵和幸存村民的回忆,再现了1942年八路军总部突围战斗的壮烈史实,展现了太行根据地军民可歌可泣的战斗精神,同时也对当下发出追问。作者说:“我的前辈,我的同事和朋友,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这部小说,我不再是写一段过去的历史,而是‘我们’和历史之间无法回避的思索。” 
云杉笔下的追索之旅,在时空隧道中往来穿梭。出现在历史中的人物培蕊、兔唇、李营长、黑村长等,跃然于作者笔下;出现在现实中的人物老铜寿、王俊、穆易、陈辉等人的故事着墨并不铺张,但都是在起承转合的关键处:由此产生的强烈反差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思索空间。
《追我魂魄》的文字简练、生动,极具穿透力,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促人深思。

图书封面


 追我魂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让热泪尽情地流吧,为了千千万万这无名有名的英雄,你们的功绩将被后人所铭记,你们的无畏将被人民口口相传,永不磨灭!我中华有不朽之儿女,慨属民族无上之荣光!---读《追我魂魄 》有感
  •     在图书馆里第一眼就被着封面的四个大字所震撼了——“追我魂魄”。心里打一个激灵,第一本抗战小说,就从这开始吧。这个深夜一气读完之后心情有些沉重。作者说“我的前辈,我的同事和朋友,我认识和我不认识的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这部小说,我不再是写一段过去的历史,而是‘我们’和历史之间无法回避的思索。”作者用艺术的手法还原了当时的战役,那场本该血淋淋或是悲戚戚的战争在云杉笔下居然带有一丝丝温暖。因为一张照片,因为一份责任,因为一种使命,一段被遗忘的历史终于浮出水面。1942年,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将军在这次反扫荡中壮烈殉国。还有很多英雄如李营长、黑村长、培蕊、兔唇等等,这些跃然纸上的人物无一不丰富了当时的历史,还原了那一刻的信仰和价值。冈村宁次指挥着“杀人队”对中国的领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劫,所到之处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这是一次泯灭人性的挑衅。“有枪的留下,没枪的跳崖!”很难想象这句话带给当时那些进退两难的人们怎样的冲击。铜家峡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无论男女老少孕妇或是孩子,都在“选择尊严”的同时毅然“选择了死亡”。这是一个民族的选择,一个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民族是不会被打倒的。故事以一张照片开头,也用这张照片引出了一个又一个线索,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息息相关。在那个年代,一面之缘便可以挂牵终身。现实往往不是电视剧中那么理想,不是每一个女子都崇拜英雄,花梨儿就不爱武将爱书生,果敢直率的女子,让人钦佩,我想她一定也是那慷慨就义的一员。兔唇应该喜欢着“李叔”,虽笔墨不多,但已足够丰富,为“李叔”绣袜子,为“李叔”舍命救援。也许这就是革命年代的爱情吧。然而兔唇的“李叔”却挂念着一个不知道名字的文艺兵,那个照片中的女子。铁汉柔情总是让人唏嘘的。李营长临死之前那句问话,让我湿了眼眶,那一刻,他是英雄,更是男人。最后,老铜寿的身世被揭开,原来那个唯一幸存的孩子就是他。他没有辜负自己的使命,他背负这这样的历史和过去,他选择了坚守民族文化,收集和研究民间诗歌。他也是英雄。《追我魂魄》这首诗就出自他手。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八千儿女浴血疆场,天地为之久低昂,青山寂寂壁血无痕,追我魂魄呵还我刚阳,中华女儿呵令人难忘,她好像百合花凋落在太行,热血男儿从容赴难,留下这美丽的故事永远传唱。
  •     《读库》一向是很让人放松的读物,有味儿耐读,但不刺痛,所以刚开始读《追我魂魄》的时候也完全没有防备,直到被自己的眼泪刺痛双眼。读到最让人动容部分的时候刚好是日落时分,红彤彤的落日倏地遁于地下,速度比一滴泪从眼角滑落脸颊还快。我不禁自问,这份震撼又能让人清醒多久?角度《追我魂魄》是一位新华社记者因为一张抗战时期的老照片开始对发生在六十年前的一场战争的追索。由于是《读库》专稿,文章写得很不上纲上线,语调冷静,笔法近似白描,基本没有感情色彩太鲜明的用词。也许正因如此,我才放下警惕心悦诚服的被感染被教育。学语言出身,饱读政治檄文,见惯盲人摸象各执一词,我早已养成习惯不轻易相信情绪太过激动的文字。2012年反日浪潮的推手里,且不提受人钱财替人说话的水军写手,光说有感而发的这些“爱国志士”们,激扬文字的背后有多少清醒的头脑?又有多少敢为这些文字砸掉的车砸伤的同胞负责?同样一头大象,抓着不同其部位的几个盲人能把它分别描述成几种截然不同的生物。同样一部《哈姆雷特》,在一百个不同的读者眼里有一百种不同的解读。同样一轮落日,用不同的滤镜可以拍成不同的颜色。同样一个黄岩岛,在不同国籍的人们心里属于不同的国家。同样一场战争,在交战双方的眼里自然对正义有着不同的定义。《追我魂魄》里,被日军逼到悬崖上的八路军总部机关工作人员,毫无犹豫的选择了跳崖,云杉写道:“他们选择尊严的时候也选择了死亡,而且选择的从容不迫。”记得读过另外一篇文章,记录日本大势已去战败投降前夕,妇孺老幼在被俘虏前也纷纷选择了各种方式自尽,以免被俘受辱。面对生死同样的选择在那里却成了“愚蠢的、对未知的恐惧”。作者云杉在一篇后记中说,“事实比我写下来的更撼动人心”。《追我魂魄》最让我感慨的正是这一点,不是作者设局煽情,而是事实让人无法平静。云杉只是有条理地恰到好处的把情节串成串,用了尽可能平实的语言记下了她所了解到搜集到的史实和事实。而这些史实和事实本身,就足以让人泪流满面。新华社记者找到铜家峡一位民间艺术家了解情况,却发现“穆易斩钉截铁地说:‘1942年,也就是总部突围那一年,铜家峡二三百口全让日本人杀光了,这是一件有名的惨案。’‘全死了?’我疑惑地问,‘你的意思不至于说铜寿是一个鬼魂吧?’‘当然不是,’穆易说,‘我是说他没有骗你。这个地方后来就荒芜了,如果有人,也是解放前后陆续迁过去的,他们当然不会了解情况’。”类似的,有个移民澳大利亚的立陶宛人给我解释他名字中间长长的那一段,他老家的那个地区在斯大林统治时期由于饥荒全部村子的人都被饿死,甚至所有知道这个村子的人也都饿死了,所以,关于这个村子的一切一切只剩下一个名字,保留在他的名字里。整整一个村子的人,就这样没了,整整一个地区的文明,就这样没了,不需要渲染,你也会感到悲伤渗入骨髓。八路军突袭抓住杀人如麻的日本指挥官,老百姓闻讯赶来围观,“人们虽群情激愤,但看到此人后反平静,只是有些诧异:也是人样子哪!”老百姓朴实的一句话在这里却堪称点睛,这杀人如麻的,不是鬼,是人。战争最惨烈的时候阵地上忽然一片沉寂,“李营长站立不动。他说:王俊,你帮我看看,我们的人全冲出去了没有?他停了停,又说,我的眼睛模糊,我怎么看不清楚?王俊望了一眼李营长,热泪突然迸出:‘冲过山口了,敌人追不上了。’李营长摸索着,把露出的肠子塞进了腹腔,满怀希冀地问:‘鲁艺的同志呢?都冲出去了吗?’‘都冲出去了,营长,真的,我骗你一句枪毙我!’”事实就是这么催人泪下,鲁艺的慰问演出团其实没有冲出重围,而是跟着其他跳崖的机关工作人员走上了峭壁。然而面对一只脚已经迈进鬼门关的营长,诚实才是残忍的。王俊后来在这场战争中幸存下来,不仅成长成为合格的军人,更曾官至副军长。而对于经历过那样生死考验的军人,在他的心底,他却一直只是李营长手下的一个通讯员,这才是最接近他心灵的角色。在一封尘封的写给李营长的信里,王俊写道:“营长,这么多年,我一直想着你。一个年轻人走到社会上碰到的第一个领导很重要,你要是颗沙子,他们就往心里装颗沙子,你要是颗水晶珠儿,他们就往心里装颗水晶珠儿,大环境咱们管不了,我就是想当那颗水晶珠儿,营长,我错了吗?营长,你可能会笑我吧,我现在老了,真想你哪!我真想跟过去一样,紧紧地跟在你的背后,我盼望你像从前一样大喝一声,王俊,来点精神!我渴望再一次回答你:是,营长!”结尾,“烧毁的房屋还在冒着青烟,街道上,水井里,到处是村民的尸体。这时候,他们看见了一个孩子,大约两岁的样子,赤身裸体,浑身熏得乌黑。他逡逡而来,好像目无所视,在每一处半坍的门前停下来,叫一声:娘!这情景肯定永远留在陈辉的心里,它成为北平学生陈辉的人生转折点。穆易说陈辉抱起了这个孩子,哭得像一个傻子,还说仗打完了叔叔来看你。穆易说,陈辉一直在找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铜家峡唯一的幸存者,上面提到的民家艺术家铜寿。“我对穆易说,他终于找到他了。”人性的震撼,不需要言语的渲染,就是有力量的。选择性遗忘作为一个生在东北的八零后,我结结实实的接受了全套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个干休所退休解放军师长的孙女,我感同身受地受到过全方位的抗战情怀熏陶。“日本”于我,长期以来是个贬义词,可憎的国家、畸形的民族、变态的军队。狭小的岛国,挤满了蚁群般的国民,为了生存习惯在彼此间保持隐忍和平相待,也是为了生存会在时机成熟时对外兽性大发啃噬一切爪牙所触之处,所有人类的价值标准此时全部失效,因为在蚂蚁眼中,除蚂蚁之外均为异类。在所有的反日教育中,我最深以为然的是,日本时至今日仍不肯认错不肯悔改。同样作为一个东方民族,日本自然亦有专制传统,其立国之本即在其蚁众的耿耿忠心,而这忠心也必然来自于如一的教育:亲爱的蚁后从来做的是正义的决定,为了广大蚁众的福祉。到了教育的后一阶段,忽然豁然开朗,施教者不再唯一,听到不同话语的声音,在各种不同的语境里,大是大非也因标准的不同而开始易位:原来空气质量并不像天气预报说的每天良好,只是气象局把仪器放在了花盆里;原来政治正确不再那么重要,只要经济上有保障……当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的时候,看待“日本”也开始谨慎了起来:朋友相约出游,有人带了日本友人,我也会微笑点头——我们也只是一介草民,对于家国历史这样沉重的话题还是不要带到生活里吧;历次反日游行、砸车狂欢,我也敬而远之——都是经济上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相煎何急呢?就像美国大片里的反派角色总会因时而变,苏联朝鲜本拉登,中国的文艺娱乐也总要有个顶角的,只不过这个反派从来没被替换过,一直是日本。日子久了也终究有个审美审丑疲劳,毕竟,家仇国恨不宜在和平年代过多使用。为了轻装上阵,卸下几个包袱也是合理的,于是,眺望新世界的声光电化和幸福生活的千变万化,太过沉重的负面记忆我选择回避或者遗忘。就像音乐,年轻时可能热衷摇滚,但随着年纪的增长,轻音乐似乎最适合时常胀满的大脑。在轻音乐的氤氲里昏昏沉溺的我,是忽然间被《追我魂魄》惊醒,像是忽然还魂一般忆起一切,泪雨滂沱。我知道,明天一早醒来,我又会是原来的样子,选择性遗忘。只是我还是会记得我的出身,记得我家人的记忆,记得我国人的苦痛,记得我是谁。铜寿《追我魂魄》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叫铜寿的民间艺术家,他的一生颇为潇洒,学业有成后抛下别人眼中稳定光鲜的工作,回到家乡一头扎进深山扎进农村,做起了整理民歌民谣和其它民间艺术的工作。在年轻人眼里,铜寿的生活态度是“闲云野鹤”般的,“普通人无法领会的境界:文雅,优美,忧伤”。在这样物质的年代里,一切舍弃物质回报的举动都会被视作异于常人。而物质以外的财富,往往不在人们惯常的视界里。其不提已然消逝的老北京建筑,光说现在我们还来得及抢救的东西,传统曲艺、民俗、动植物和清新的空气……还有几个曲艺品种后继有人?还有几个人知道哪天立春哪天祭灶?还有几个城市抬头有湛蓝的天空四周有飞禽鸟兽而非垃圾成堆?好在每个时代都有几个“逆潮流而动”者,建筑幸而有梁思成,相声幸而有郭德纲,民间艺术幸而有铜寿这样的有心人。经济跑得太快,社会往往跟不上,更别提斯斯文文的文化了。其实越是在这样急速变迁的社会中,越需要人们留心颠簸中散落的宝贝。祖母的一位大学同学就有这样的紧迫感,在退休后自费奔波整理母校——齐齐哈尔第一所大学的建校史。每每提到这件事情,老先生都颇为感慨:“当今这个社会啊,人们都没有责任感,跟钱挂不上关系的都不感兴趣。”——当老先生拿着整理好的史料文献要免费送给齐齐哈尔市图书馆的时候,工作人员都嫌入库手续繁琐劝老先生拿回去自己留着。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情?一定要金榜题名、加官进爵、娶妻生子、买车买房、移民国外,人生才有意义吗?敢于放弃常人眼中发达的机会便成了“傻子”、“勇士”或者“隐士”。有人嘲笑,有人羡慕,有人不解。然而,人们只需要理解一点:他们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不太一样。他们金贵的,也许是自由,也许是成就感,也许是使命。就像《读库》的老六,加官进爵涨工资?好像没有专心做一本自己认可读者认可的杂志书更有意义,于是,我们才有了这滋味十足口味纯正的读品加藏品,对于读者,这样的老六,也显然比某座大楼里某某机构的某某领导有意义多了。《追我魂魄》的最大伏笔就是铜寿的身世,谜底在最后才揭晓。铜寿就是铜家峡惨案唯一幸存下来的那个两岁的孩子。我不知道这跟他的人生选择有没有关系。但我相信,背负这样身世的人,很难潇洒地作个叛逆的孩子游戏人生。我不知道,是不是使命感的缺失,让我们在铜寿们面前自叹弗如。不知道,是不是多些对我们身世的思索,多些对历史的关照就可以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使命,就可以让我们活的更负责任。毕竟,只要每个人把自己份内的事儿管好了,小康生活就有保障了,大中华也就能崛起了。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真是的历史比被过分渲染的爱国主义更震撼人心!
  •     中华有不朽之儿女,概属民族之无上光荣。
  •     读库上看到,连夜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遗忘历史就是犯罪
  •     半夜读来,涕泗横流
  •     有点儿忘了,挺惨的,我应该多读这一段的历史知道的太少了好么....
  •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     白描手法 没有任何修饰 战争史实的冰山一角 曾经的八路军
  •     中华有不朽之儿女,慨属民族之无上荣光。
  •     可以落魄 不能丢魂
  •     以史实为素材的内容原本就颇具震撼力,而作者选取的叙事角度(采访)和手法(插叙)更为内容增色,另外还可以为作者洗练又不失文采的语言加分。然仅就内容,只有无言。
  •     人可以落魄,但不能失魂。一个失魂的人就会成为被人摆布的木偶,他的命运会比死亡更悲惨。
  •     我记得我看哭了。。可是我现在想不起来了。。
  •     追我魂魄还我刚阳!热血男儿亦当从容赴难!
  •     部分历史观不敢苟同
  •     文笔如此轻简洒脱。主旋律,却让人读出了不一样的兵与民,国与家。
  •     不为人知的战争
  •     在读库里看到的。简直是困顿课上的精神良药= =
  •     一晚上,一口气读完,意犹未尽!孤灯一盏,独在家中,感动、震撼、刺痛,空谷绝响,仍有回声。有机会,一定要到十字岭看看。至今,仍向往那英雄儿女的年代……
  •     特别好的一本书,写革命的,让人落泪。
  •     去年上了十字岭。他们的魂魄依然在。
  •     命在,粮在;命不在,粮还在。 人可以落魄,但不能失魂。
  •     用一袋烟的工夫看完了,感觉这部小说还是非常主旋律:老百姓都是爱八路痛恨国军的。而且没有涉及到农民在多种势力夹缝中艰难求生的状况,相同题材的还是《历史的天空》和《亮剑》看着厚重真实,当然是原著了,不是改编的影视作品,那些编剧删减的太多。还可能因为篇幅太短,人物描绘得远不如徐贵祥
  •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     起转简单,极具感染力。
  •     中华有不朽之儿女。为了忘却的纪念。
  •     中华有不朽之儿女,概属民族之无上光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