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的重负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军事 > 士兵的重负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
ISBN:9787532750078
作者:【美】蒂姆·奥布莱恩
页数:198页

章节摘录

  “这六个人,”他说,“到那时,已经煎熬得够意思啦。一天夜里,他们头一回听到了声音,像在一个鸡尾酒会上。当然,那只是听着像,这是个大型豪华的亚洲式鸡尾酒会,就在雾气中的某个地方。音乐、闲聊和饮食。他们听到了香槟酒瓶塞的声音,听到了真真切切的马提尼酒杯的声音。真正的轻佻,一切都很文明。  “不管怎么说,这些人可以尽量洒脱一下。他们就躺在那里,欣赏着美妙的音乐。但是,过了一会儿,他们听到了室内乐,听到了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演奏,听到了一位绝佳的女高音。然后,他们听到了亚洲京剧、一个合唱团演唱、海防男童圣乐队演唱、理发店四重唱、各种各样古怪的吟咏和阿弥陀佛之类的东西。所有的声音各不相同。但是,那一切都不是人的声音。因为,那是山区。那岩石一它在说话,那雾,也是。还有那草和那些该死的獠狐猴。所有的东西在说话,那些树谈政治,那些猴子谈宗教……这个地方在说话。越南一它确实在说话。  “这些人束手无策。他们没有别的办法。他们接通无线电,报告敌人的行动——他们说,发现一支部队——而且他们命令火力支援。他们叫来炮火和武装直升机。他们叫来空中部队。而且,他们要彻底摧毁那个鸡尾酒会。他们干脆把那些山脉点着,把丛林浇上燃油,炸毁树木,炸掉合唱团以及任何存在的事物。他们徒步在岭上岭下到处洒凝固汽油,他们叫来眼镜蛇直升机和F-4战斗机,他们使用威利彼得白磷炸弹,烈性炸药和燃烧弹。一片火海。他们把那些山脉点燃了。  “临近拂晓,一切终于平静了。就像你以前从未听过的平静。这是充满阴霾和雾气的那些真实日子中的一天——只有云和雾气,他们就在这个特区里休息——山区鸦雀无声,像音乐剧《布里加东》——纯粹的蒸汽,所有的一切都被吸进雾气之中。

媒体关注与评论

  奥布莱恩在表达惯性的恐怖感觉和作战的超现实主义方面的成功,堪与任何作家媲美。  ——《时代周刊》  小说的完整性和自传的直接性……奥布莱恩的叙述引人入胜,在事件循环往复的回忆与复述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了事实的鲜活与记忆的生动。  ——《纽约客》  故事的释义令人产生共鸣,精确得令人心服口服,而且不等同于美国越战的想象文学。这就好像修昔底德从宏大的政治和战略一下子转到对战争常见效果的冷静的剖析……奥布莱恩把握得十分到位。  ——《华盛顿邮报》  在《士兵的重负》中,他抓住了战争的跳动旋律和令人紧张的危险……本书位于任何战争题材畅销小说名单的前列……这些原创故事的总体效果令人震撼,绝对是一部惊人的佳作。  ——罗伯特·B·哈里斯《纽约时报书评》  《士兵的重负》一书的问世表明蒂姆·奥布莱恩已经完成了一部不可缺少的重要著作——无论是对越南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对任何对写作技巧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  ——米基科·凯库坦尼《纽约时报》  《士兵的重负》一书简洁、生动,以征服人的魅力讲述了一个步兵连在越南的经历……引人入胜且坦诚得令人震撼。  ——《华尔街日报》  奥布莱恩的冥想——对战争和记忆、黑暗和光亮、谎言与坦白——使整部作品充满诗意。  ——《出版商周刊》  《士兵的重负》有着多彩的节奏和精美的记忆诠释——战争中阳光的西斜、一个踩地雷的人的面部表情……这部散文体的小说旨在揭示"什么是越南"这个问题的神经中枢。  ——盖尔·考德威尔《波士顿环球报》  此类小说之最佳——用磨砺的视觉之锋利笔触挥就——是记忆,也是预言。他们告诉我们的不是你往日之所在,而是你今日之所处……这是在我们的时代,乃至未来的时代,人们对战争的最终、不可磨灭的印记。  ——理查德·埃德《洛杉矶时报》  简直是妙不可言……显著的故事次序相互贯穿、回转、反复……奥布莱恩已经开创了一种完全适合这场战争的调子,用一种不加修饰的散文体和一种适中的幽默感的写作方式来表达一些有争议的情感……《士兵的重负》堪称上乘之作,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彼得·S·普雷斯科特《新闻周刊》  奥布莱恩的新杰作!读起来吧,慢慢地读,让奥布莱恩对战争本质的杰出演绎和雄辩的哲理给你以洗涤。《士兵的重负》是一部文学想象的杰作。  ——一个老兵

内容概要

蒂姆·奥布莱恩,美国作家。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沃辛顿,1968年毕业于圣保罗的麦卡莱斯特学院。1966至1970年,他作为步兵在越南服役。战后,他在哈佛大学攻读政府学研究生课程,后担任《华盛顿邮报》的国家事务记者。现居于马萨诸塞。
奥布莱恩的作品主要反映他在越战中的经历以及战争给美国士兵带来的巨大影响。1979年,《追寻卡奇亚托》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1994年《湖畔迷网》被《纽约时报书评》评为年度最佳图书,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最佳小说。1998年,《恋爱中的雄猫》一经出版立刻成为全美畅销书。

书籍目录

士兵的重负
爱情
旋转
雷尼河畔
成为敌人
成为朋友
怎样去讲一个真实的战争故事
牙医
茶蓬河的恋人
连裤袜
教堂
我打死的人
伏击
风格
话说勇敢
作者手记
在河滩上
好的形式
重访故地
幽灵士兵
夜生活
死者的生命
译后记

编辑推荐

  充满诗意之非凡战争小说,既疯狂又节制,既粗暴又厚重,既精明又睿智,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蒂姆·奥布莱恩经典之作!  这是一部由多个纪实性故事构成的越战题材中篇小说,每个故事短小精悍,既相对独立成章,凸显一个主题,又回转反复,相互衔接,构成有机的整体。作者的笔法娴熟飘逸,散文加纪实,小说兼写真。采用的是将海明威的犀利、不动声色的语言节奏与更柔和、更热情、更奔放的描绘手法相结合的散文形式,使读者的内心深处得到震撼。从带着二十磅重的生活用品、十四磅重的弹药,还有无线电机、机枪、攻击步枪和手榴弹的真实感觉,到徒步穿过布满陷阱的丛林的滋味……  凭借《士兵的重负》,蒂姆·奥布莱恩第二次将他的力作列入有关越南题材的必读书目的候选名单之上。他的第一部越南题材的小说《追寻卡奇亚托》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而在《士兵的重负》中,他抓住了战争的跳动旋律和令人紧张的危险……本书位于任何战争题材畅销小说名单的前列……这些原创故事的总体效果令人震撼,绝对是一部惊人的佳作。  ——罗伯特·B·哈里斯《纽约时报书评》  奥布莱恩在表达惯性的恐怖感觉和作战的超现实主义方面的成功,堪与任何作家媲美。  ——《时代周刊》  小说的完整性和自传的直接性……奥布莱恩的叙述引人入胜,在事件循环往复的回忆与复述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了事实的鲜活与记忆的生动。  ——《纽约客》  蒂姆·奥布莱恩的这部小说,采用的是将海明威的犀利、不动声色的语言节奏与更柔和、更热情、更奔放的描绘手法相结合的散文形式,使读者的内心深处得到震撼。从带着二十磅重的生活用品、十四磅重的弹药,还有无线电机、机枪、攻击步枪和手榴弹的真实感觉,到徒步穿过布满陷阱的丛林的滋味……  《士兵的重负》一书的问世表明蒂姆·奥布莱恩已经完成了一部不可缺少的重要著作  ——无论是对越南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对任何对写作技巧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  ——米基科·凯库坦尼《纽约时报》  故事的释义令人产生共鸣,精确得令人心服口服,而且不等同于美国越战的想象文学。这就好像修昔底德从宏大的政治和战略一下子转到对战争常见效果的冷静的剖析……奥布莱恩把握得十分到位。  ——《华盛顿邮报》  《士兵的重负》一书简洁、生动,以征服人的魅力讲述了一个步兵连在越南的经历……引人入胜且坦诚得令人震撼。  ——《华尔街日报》  奥布莱恩的冥想  ——对战争和记忆、黑暗和光亮、谎言与坦白  ——使整部作品充满诗意。  ——《出版商周刊》  奥布莱恩笔下诞生了一部令心灵震撼且感人肺腑的小说,你几乎听得到直升机在耳边隐约轰鸣,粉红色融铁般凝固燃烧弹的火焰弥漫在越南故事的情景中,《士兵的重负》是一种全新形式的战争文学,是战争文学的非凡典范……  这些年来,奥布莱恩的激情和记忆恐怕一直是他的痛楚,然而,也是他奉献给社会的礼品……  《士兵的重负》有着多彩的节奏和精美的记忆诠释  ——战争中阳光的西斜、一个踩地雷的人的面部表情……这部散文体的小说旨在揭示“什么是越南”这个问题的神经中枢。  ——盖尔·考德威尔《波士顿环球报》  此类小说之最佳  ——用磨砺的视觉之锋利笔触挥就  ——是记忆,也是预言。他们告诉我们的不是你往日之所在,而是你今日之所处……这是在我们的时代,乃至未来的时代,人们对战争的最终、不可磨灭的印记。  ——理查德·埃德《洛杉矶时报》  简直是妙不可言……显著的故事次序相互贯穿、回转、反复……奥布莱恩已经开创了一种完全适合这场战争的调子,用一种不加修饰的散文体和一种适中的幽默感的写作方式来表达一些有争议的情感……《士兵的重负》堪称上乘之作,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彼得·S·普雷斯科特《新闻周刊》  《士兵的重负》一书堪与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相媲美……小说和事实之间的界限被美妙、永久地遮蔽了,这是撰写这类素材的最佳方法。奥布莱恩对这种方法使用得娴熟、飘逸……它既疯狂又节制、既粗暴又厚重、既精明又悟性  ——我向这部小说的作者致敬。  ——阿萨·巴伯《芝加哥太阳报》  高超的艺术技巧……一部非常完美的书。通过不同的层面,一次次看到一块孤独、神秘、致命的石头……奥布莱恩将不同的事件、声音和体裁融合在一起,诠释越南的经历如同噩梦一样,令人挥之不去。  ——安迪·所罗门《费城咨报》  奥布莱恩又给我们带来了一部杰作……这些故事把观察到的具体细节叙述得淋漓尽致,使这些故事似乎成为现实主义作家的艺术典范……最能突出《士兵的重负》一书特性的是奥布莱恩对记忆天性的理解。  ——威廉·罗伯逊《迈阿密先驱报》  笔触之强劲足以使人叹为观止,它完美地抓住了越战的后遗症  ——道德混乱这一问题。当然,《士兵的重负》一书论述的不仅仅是战争,它阐述了人的心理、感情包袱、忠诚和爱情;阐述了“真理”和“现实”之间的差别;阐述了死亡和生命  ——在任何一个层面上都是成功的。  ——《密尔瓦基日报》  奥布莱恩的由数个相关故事构成的新书令人震惊,《士兵的重负》一书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想象力……我带着崇敬且濒于敬畏的心情拜读了奥布莱恩的所有五部小说。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使我感到我所想象的事情,曾经是那场战争的现实。  ——罗伯特·威尔逊《今日美国》  我不得不让你读这本书……在努力评论一本像奥布莱恩写的《士兵的重负》这样珍贵的书时,我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慌,有一种噩梦似的担心,害怕说得不对,害怕自己没有把这本书的惊奇公正地转达给你。而且,我害怕你只是听起来热情高涨、如醉如痴,然后就不屑一顾。如果我没能使你出门购买这本书的话,那么,我就已经有负于你了……在充斥着麻木且价值观正在转变的世界里,这些故事的亮点显现在奇怪和相反的方向,逆流而动,阐述着生命的奇迹、生命的脆弱、生命的重要。  ——里克·巴斯《达拉斯晨报》  奥布莱恩准确无误地塑造了一部战争题材的最有说服力的著作。  ——《哈特福德新闻报》  一部令人感到震撼且难以置信的书,呈现出小说领域全新的东西。或许,它对小说进行了引人注目的重新定义。它将成为一部畅销书,或许被拍成电影,而且,它会被提名获奖。但是,我不知道是否有哪一个奖项会显示出公平。或许一枚银星能褒奖它激情昂然、优雅脱俗地讲述从来没有发生的事实。  ——《夏洛特观察者》  《士兵的重负》不仅仅是“又一部”关于越南的书,它是形式和想象的点睛之作。《士兵的重负》讲述的是生命、那些战斗和死去的男人、伙伴以及通过故事的回忆或许能重新找回一种失去的天真。奥布莱恩将这些故事讲给我们听,因为他必须这样做,因为这些故事以前从没有人讲过。如果《追寻卡奇亚托》是讲述越南的书,那么,《士兵的重负》就是讲述如何在越南生存下来的书。  ——《里士满电讯时报》  自始至终,《士兵的重负》讲述的都是些极为寻常的有关人的事情  ——这也是此书超寻常之处。每个故事是独立的,但是,与前面的故事内容又是相连的,柔中带刚。越南丛林战争的流血和惊恐聚积成了一个庞然大物。  ——《休斯敦纪事报》  实际上,《士兵的重负》一书用常规的术语是概括不了的,它甚至超过了《追寻卡奇亚托》。如果一定要说点儿什么,那就是  ——它是一本更好的书。奥布莱恩的小说故事与其他人的不尽相同,他把诗的现实主义和喜剧的幻觉相结合的写法独树一帜  ——总之,批评家们对奥布莱恩确实不能有一点微词,因为他笔下的越南故事真正反映的是对和平的渴望,目的是让人类了解战争,而不是对战争的某种“确定的”理解……奥布莱恩采用想象从未发生的故事和对发生的某些故事进行修饰的手法,将往事重现。他能感觉到恐惧、忧伤、疯狂和刺耳的笑声,他能把死者写活,也能返回往日的梦幻之中。  ——吉恩·莱昂斯《娱乐周刊》  才华横溢  ——奥布莱恩再一次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能。这不仅是一本小说集,而是体会一种极度痛苦的阅读经历。自从库尔特·冯内古特出版《第五号屠宰场》以来,再也没有人用如此的惋惜和真诚来描绘美国士兵。  ——《图书馆杂志》  真是一本好书。你几乎读不到如此真实的书。  ——《圣路易斯邮报》  奥布莱恩的《士兵的重负》一书不仅用一种活泼和极度的优雅来讲述士兵承载的无形负担  ——悲伤、恐惧、爱情、渴望  ——还承载着沉重的记忆与可怕的内疚重量。  ——《奥兰多哨兵报》  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作者以一种独特的形式为我们奉献了新的作品,以一系列相关的故事累积成为一部完整的小说的方式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纪实”体小说。作者从对士兵不时想到暴死的原始描绘,写到个人的强烈沉思,似乎没有一点是虚构的。就在你认为关于越南的经历没有什么可说的时候,很多事情出现了。  ——马丁·布雷迪《书目报》  《士兵的重负》是部令人惊叹的作品,精心打造且充满战争的反语。它值得一读再读,甚至读第三遍……奥布莱恩将美国战争小说提高到了新的艺术领域。  ——《波士顿先驱报》  在《士兵的重负》一书中,蒂姆·奥布莱恩富有经验地发射曳光弹,将战争的艺术照得通明,呈现出战争所有的可怕和令人痴迷的复杂,细化了狂人和凡人……《士兵的重负》一书和小说家克莱恩、海明威、梅勒的杰作一起成为伟大的战争文学。  ——《坦帕论坛与时代报》  《士兵的重负》一书的显著优点是它展示出的新颖和复杂性。奥布莱恩是一位超级散文家,或许是越战小说家当中最棒的。他对战争想象性的重述就如同战争本身一样真实,或许更甚,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有了这种叙述的经历,都会感到心灵受到了深刻的陶冶。  ——《亚特兰大宪法报》  美国作家对伟大小说的搜索从来没有停止过,《士兵的重负》一书的问世又向目标迈进了一步。  ——《底特律自由报》  他的语言淳朴,没有把戏、没有虚假的巧妙、没有“艺术”的窍门,文字如同明尼苏达州的湖泊那样清澈。《士兵的重负》勾勒出宏阔的感情领域,从头到尾紧紧地抓住了读者  ——这是你应该读的那些书中的一本,也将是你读过而感到高兴的那些书中的一本……这本书以及这些人物,将永远活在你心中。  ——厄恩斯特·乌尔里克·弗兰岑《密尔瓦基哨兵报》  电影、戏剧、书籍不计其数,但是,就视觉独特性而言,没有什么比得上蒂姆·奥布莱恩的《士兵的重负》。我们所有的人,只要拿起奥布莱恩的这部小说,就能接近越南和真实。  ——《圣地亚哥联合报》  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相当独特,催人泪下且恰到好处。他的散文非常了不起,令人无法忘怀。  ——《明尼亚波里星坛报》  一部强有力且情感饱满的小说。  ——美联社  当《追寻卡奇亚托》横空出世,一举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时,许多人  ——包括我自己  ——似乎觉得从那时起,在二十世纪接近尾声的岁月里,或者很可能在今后的年代中不会再有人能写出更好的战争题材的小说了。《士兵的重负》一书打破了这种预言……蒂姆·奥布莱恩是他那一代人中最好的美国作家。  ——汤姆·道林  奥布莱恩的新杰作!读起来吧,慢慢地读,让奥布莱恩对战争本质的杰出演绎和雄辩的哲理给你以洗涤。《士兵的重负》是一部文学想象的杰作。  ——一个老兵  在《士兵的重负》这部无可比拟的文学作品中,奥布莱恩摒弃一丝一毫的假象,抒发出发自心底的呐喊……《士兵的重负》是一部成功的、温柔的、优美动人的好书。  ——约翰·莫特《堪萨斯城星报》

作者简介

本书是美国作家蒂姆·奥布莱恩关于越战的一部经典作品,出版于1991年,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最佳图书之一。本书曾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及普利策奖,被誉为“最值得看的战争小说之一”,是反映美国越战真像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本书的标题小说《士兵的重负》曾获美国国家杂志奖,而《茶蓬河的恋人》一篇曾被改编为电影《一位战士的情人》。作者通过高超的文学手法将发生在千千万万士兵身上的故事化作书中多个鲜活的人物,对战争的回忆,对黑暗与光明的冥想充满了整部作品。作者用史诗般的语言创作了一部独特的、饱满的、发人深省的作品。

图书封面


 士兵的重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深圳晚报》特稿)战争是狂妄自大的人类用自己创设的先进文明倒戈一击,毁灭自我。作为人类史上最为冒险和刺激的游戏,它势必会成为诸多艺术家——比如作家和编剧导演——始终无法回避的题材。在第一部反映越南战争的小说《追寻卡奇亚托》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后,作为一个参战者和亲历者,蒂姆•奥布莱恩再次把每一个字都变成一颗子弹,把朝向越南人那边的炮筒调转头,对准那些当年发起这场战争的尼克松们,好让这帮病态的政客也承受一下战争给士兵带来的心灵上的困顿,以及感情上的创伤。奥布莱恩摒弃掉传统中的类似白描的写实手法,延续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诸多写作技巧,有意识地让笔下的文字呈现出一种微醺的醉意——开枪如开车,杀人如杀鸡,貌似荒谬、怪诞,总有别有用心的真实。士兵们中弹倒下的身姿,也被他处理成蝴蝶折翅般陨落的幻象。战争对人的摧残也不再像以前众多作品那样显得直白和血腥,《士兵的重负》实验性地将血肉横飞的场景轻淡下来,反而在情绪的推陈下埋伏了更深层的杀机。整部作品由若干个独立成文的小章节组成,看上去非常类似电影分镜头的剧本。比如,第一篇《士兵的重负》交待当日在战场上每一个战士身上背负的物品,紧接着第二篇《爱情》把叙述拉到白发苍苍的老战友见面回忆当年的场景,再接下来的第三篇《旋转》又把视角转回到对于战场的记忆之中——奥布莱恩的笔像不断伸缩的镜头,借助远景、中景、近景地转换来表现事态之间的关联与发展,这种富有画面感的结构设置,如同歌曲里的附点音符、人说话时的顿点喘息,使得这部作品节奏感十足,也拓宽了叙事角度的景深。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无法摆脱的沉痛记忆,对于美国人来说,越战虽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压在很多人的心头,但随着时空的间隔越久远,遗忘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在一部接一部以揭发“越战之罪“为目的的文学和影视作品的轰炸下,人们的情感反而有可能变得麻木和淡漠。在严肃黑色的笔触之外,《士兵的重负》里总时不时地安插着些小笑话、小俏皮,比如,每个士兵的行军包里除了有常规的军事装备,还有弹弓、糖果、维生素甚至女友的连裤袜等物品,一群沦为战争机器的普通人那生动的血肉和情感已然被枪炮无情地摧毁殆尽,因此,奥布莱恩叙述时略显狡黠的笑容里又分明闪烁着晶莹的泪花,这使得作品不仅仅弥散着窒息的硝烟味,还分明有几丝人间烟火味慰藉寒凉人心。每一个士兵身上的装备各有不同,与他们的性格十分吻合,这应当可以被视为一种刻意而为的意象——就像他们脖子上刻有姓名的铭牌一样,每个人携带的物品昭示着它们主人的个性,可是在残忍战争的魔爪之下,个性被扼杀,个体被无端忽视,《士兵的重负》抽丝剥茧地,把人在特定环境里因为战争而无法卸下的哀伤、悲恸、激愤一点一点地丢还给历史。可有些教训实在比枪炮还锋利,放在什么时候说,都把记忆戳得如此千疮百孔。
  •     《士兵的重负》译后记译稿的最后一个句号已经落笔,而我的思绪还在继续。或许是当过兵的缘故,当我读到书中揭示的战场上那些士兵的内心世界时,心中立刻产生了共鸣。我不由想到: 任何一个即将走上战场的人、正在战场的人、从战场归来的人,除了背负的行囊,他们内心都承载着爱情、思念、眷恋、祈祷、渴望、寂寞、彷徨、恐惧、惊愕、懊恼、悔恨、内疚、忧虑、悲痛、绝望、疯狂、回忆……是的,打仗的行囊可以卸下,战争的硝烟可以散去,肉体的创伤可以治愈,而这些情感却时刻萦绕在他们的心头,难以磨灭,这些情感造就的心灵伤痛永世难平。本书作者的语言没有丝毫做作,没有“艺术”的窍门,而是发自心底的声音,淳朴清澈,描绘了一处处鲜活的战场,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揭示了一缕缕鲜活的思绪……这是一部由多个纪实性故事构成的越战题材中篇小说,但是,与通常的战争题材小说不同,作者没有渲染战争的惨烈、残酷、壮观与宏大,没有突出人物的英雄行为和豪言壮语,而是通过对一位中尉军官率领的一些普通士兵在越南战场上的日常生活、行军经历、执行任务的行为描述,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而通过他们的思维活动和日常语言展示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看到本书开篇的主角“吉米·克罗斯中尉带着一位名叫马莎的姑娘的来信……他把这些信件折好,用塑料布包上,一直珍藏在背囊的底层”这句话,克罗斯的情感世界就那样不动声色地在你的面前展开了。他是带着恋情和思念来到战场的,他的士兵除了战场必备的物品之外,每个人都带着珍贵的东西——奶奶的嘱咐、爷爷的轻便斧、老父亲给的插图版《圣经》、女友的照片……这些都承载着思念、祈祷和渴望。在行军和执行任务中,克罗斯对未来爱情的种种遐想与日俱增,几乎占据了他的整个精神世界。而当一位战友牺牲后,他的情感世界又增添了内疚与懊恼,同时也增添了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忧虑。他的士兵在潜伏中由于寂静而产生的落寞、面对越南坑道的彷徨、对营区周围森林旷野的恐惧、对同伴死去的不解和惊愕、看到临终战友对生命眷恋的眼神、目睹生命转瞬即逝而体会到的绝望、失去爱情的悲痛……都无比沉重地压在他的心头。士兵背负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走过战场,回到了日常生活中。作者用纪实的方式穿插讲述了他们战后的境况。往事不堪回首,士兵们青春已逝,风华殆尽,记忆犹存。每位主人公心中都有挥之不去的情感: 或悲、或忧、或自责、或遗憾。有对死者往日的怀念,有对生者未来的祈祷,有战场噩梦的延续,有对旧梦重圆的企盼……这些战场经历的“后遗症”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正常生活。当然,写战争题材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战争本身的正义与否。作者没有简单地作出评论,但是,在《雷尼河畔》一章中,主人公复杂、矛盾、痛苦、彷徨的内心自述已经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主人公为了逃避到越南服兵役,他承受着背井离乡、抛弃亲人、众人鄙视、国家惩罚,自己感到终生可耻的巨大压力,逃到了边境。他从骨子里厌恶战争,并深深地感到越战不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觉得不坚持真理、屈服压力、听命从军是一种耻辱。但另一方面,国家选择了战争,作为公民,逃避国家的需要就是背叛,也是可耻的。他最终选择了尽一个公民的义务,毅然从军。尽管内心消除了一种耻辱的压力,似乎轻松了;但是,最终从战场归来时,他又为没有坚持正义的做法而永远承受着另一种耻辱的压力。书中还写到另一位从战场归来的士兵,战场的阴影、身心的疲惫、就业的艰难、未来的渺茫使他终日不宁,最终走上了不归路——这也是作者对战争的一种解释吧。奥布莱恩这本小说的写作方式妙不可言。作品构思独特,以一个个故事构成一部中篇小说,每个故事短小精悍,既相对独立成章,凸显一个主题,又回转反复,相互衔接,构成有机的整体。作者的笔法娴熟飘逸,散文加纪实,小说兼写真。写景,把大自然的物体和现象——山、石、林、地、声、光、雨、夜——与人在其中的感受描绘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景交融。岩石的回声犹如天籁之音,黝黑的夜色勾起神奇的幻觉,茂密的森林蕴藏无限的遐想……环境背景奇异而引人入胜,有绵延深邃的高山峡谷、广袤无际的丛林原野、万籁俱寂的黑夜星空……写人,各个人物行为自然又各具特征。他笔下的主人公是一个群体,不同章节有不同的主角和不同的意旨,又都处于一个庞大的背景与主题范围之内。他的笔调疯狂中有节制,粗暴中含厚重,精明中见悟性。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入木三分,对读者心灵的震撼力和冲击力难以形容。一本好书的潜在意义、精神实质及影响作用,绝非少数人的见解所能涵盖,更非我一个译者所能诠释,更为厚重的东西还是留给读者自己思忖、品味、挖掘和感悟吧。 刘应诚
  •     我现在在美国念书,这学期选修了一门主题为“越战与二战”的写作课。这本书是我们的阅读书籍之一。讽刺的是,当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完全不能对美国士兵产生同情。Tim O'Brien以美军的视角,将他们的军队描述成一群 “天真懵懂”,具有道德感的美国青年。但这反而让我觉得有些可笑。其中有一个情节,是一个在树下死去的士兵,作者反复描述他被射击的一瞬间,阳光洒下,风吹过树梢,一切是那么的诗意和浪漫。但是在我看来他是死于战争,而且原因是他和战友在说笑,完全不顾他们是在战争当中。他死于自己的疏忽。而他的朋友以为他的死而愤怒,疯狂射杀了一只小水牛,我有很多理由去相信可能事实中他们射杀的并不是一只动物。我们教授也说“设置这样的一个情节,读者会更多的去同情士兵,而不是一只动物。”还有一个小细节,一个士兵的幸运符是一个越南小孩的断指(我就不详细介绍了),士兵说“you can see morality here”. 这本书很多提及“morality“这个单词,但是我丝毫感受不到”道德“在他们心中,或许有,但这只是对自己人的,对于那些同样遭受痛苦的越南人呢?对于他们烧毁的村庄呢?介于这样的原因,原谅我无法欣赏这本书,”为这些失去美好的人痛哭一场“,这本是关于越战值得去读的书,但在我看来更多的信息是出于书外的,美国人怎么看待战争,我们又是不是只能顺着他们的眼光去看待战争。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士兵背了什么这么重?是生活。
  •     茶蓬河的恋人
  •     拒绝战争
  •     看了英文版,很真实
  •     用细节击垮你所有的信仰 战争是统治者擅长的武器 与正义无关
  •     三星半。有点碎片化了,整体感欠缺一点。
  •     有的时候,故事的真实比生活的真实更真实。
  •     一个真实的战争故事从来就是不道德的。中尉的信、玛丽失踪和葬身粪坑那几段足够拍成风格化强烈的电影了,拍了就是神作
  •     有点像激烈直露版的尸体
  •     7.31下完。如果讓我上戰場,並有幸沒少什麼東西的回來,那麽我也能寫出與這部小說大致相同的內容,只是更直白讀起來歇斯底里。每一個對戰爭的定義都不相同,很難總結;但經歷過戰爭的人再對戰爭去定義大致都會說愚蠢不要再發生不願意去想,前提正壓住了邪。越戰我不清楚,但我清楚的是戰爭決不浪漫,生命沒必要交給戰爭,可是又身不由己。中國的軍人時刻準備著,中國的國土不太安全,幸好的是中國有二炮,中國的敵人可能是自己。
  •     看到有人拿巴别尔来比较,总感觉哪里有点微妙的别扭……( ̄_ ̄|||)
  •     关于那场战争的影像和文字看过不少了,但没有一部能像这样直击心脏。在故事真实与发生真实之间穿行,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重负。
  •     战争的荒诞与矛盾、人心的无迹可循却又引人深思,很难具体描述这部书所试图表达的内容,但不可否认撞入心底的那份震撼是独一无二的。
  •     不知道中文翻译得怎样,不过上海译文的应该不错。英文原著太好看了。
  •     首先是幽默以及黑色幽默,把女友的连裤袜当作幸运符围在脸上甚至分手了也依然认为魔力还在是幽默,在越南村庄旁的大粪坑里溺死则是黑色幽默。战争是一种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是极端化了。《茶蓬河的恋人》《我杀死的人》俩篇印象深刻,是描述战争导致的人的异化。一种人被战争所吸引,甚至最后融入了那战争,从肉体到灵魂成为了战争的一部分,另一种人则被自己亲手进行的杀戮吓傻了。
  •     与所读的所有战争小说都不同。采用散文的笔法叙述不连贯的故事。尤其头一篇《士兵的重负》超级好。
  •     战争完全是一种摆弄姿态的事,所以,负重前行也就包含了一切:一种惯性、一种空虚、一种迟钝的渴望、迂腐的智能、麻木的良心、暗淡的希望和呆滞的人体知觉。P12 精彩至极精彩至极,
  •     写出了真正战争对人的伤害,死亡并非最大的恐惧,而是你没有选择,必须放弃一切变成野兽
  •     对着原文看了几篇故事,翻译很烂,低级错误一堆,43翻成34,还有翻得前后矛盾,莫名其妙的地方。
  •     他们携带的物品
  •     英语水平稍高的建议读原版,相当好的一本书。以越南战争为背景
  •     发货速度真快
  •     还没看呢。应该不错!
  •     感谢日!
  •     No one should suffer the pain.有时候写作真的只是一种让自己回归生命道路的一种方式。
  •     “一个真实的战争故事从来就不是道德的。它既不传授、鼓励美德,也不提出值得效仿的人类正当行为的典范,更不抑制人类去做人类一直在做的事情。”战争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这是人类千万年来一直在重复的罪恶,个人在这种大规模的癫狂中显得如此渺小,崩溃并非是懦弱.....
  •     开始读的时候不太适应 其中的两三个故事给人印象还是很深的
  •     故意去看了越战纪录片,为了做presentation,真的是非常压抑,尤其是monk自焚被说成barbecue,惨无人道
  •     一般,也许需要多读几遍
  •     有点恍惚,是我这两个月来读得最棒的一本书。同类越战题材,仅次于《猎鹿人》。最喜欢接到征兵通知之后,作者跑到加拿大边境,打算偷渡,抗拒参战,在小旅馆与老人埃尔罗伊相处的那几天的安静与沸腾。
  •     “记者的自我修养”书单。要写好新闻报道,必须会写小说。
  •     沉重。。。
  •     看完了前半部分,求后半部分的电子版……
  •     能让我们这些没有亲历过战争的人们体味些许恐惧的滋味,让我们对生活与生命多一些敬重。喜欢“雷恩河畔”,“茶蓬河的恋人”有种斯蒂芬金小说的恐怖。
  •        1960年代,美国人Will Holt根据一首巴西民歌改编创作了讲述爱情与青春的《Lemon Tree》。2007年,一部《斯巴达300勇士》呈现古代战争的视觉奇观。现在请闭眼,想像一下,在后者那棵挂满平民尸首的树下,有个大兵一边从树上往下搬尸体,一边唱着《Lemon Tree》。这画面,很荒谬吧?
       蒂姆·奥布莱恩在《士兵的重负》里,就打造了一个荒谬但真实的越南。作为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1979年《追寻卡奇亚托》),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和Larry Heinemann、Robert Stone等一起引领了越南战争文学体系。尤其是罗伯特·斯通和蒂姆·奥布莱恩,在学术界看来,两人在小说内容和创作技巧上分别代表了越战文学的顶尖水准。
       奥布莱恩把书名定为“Things they carried”,并用开卷一个篇章描述一切:从武器、身份牌、小刀、口粮、水这样的必需品,到中尉的密码本、地图,卫生员的吗啡、血浆,山区用的帐篷、砍刀,搜索破坏地道的炸药,还有个人携带的圣经、卡通书、悠悠球、女友的连裤袜、大麻、维生素等。士兵们带着这一切,行走在越南的土地上。在他笔下,每件装备都是属于每个士兵的身理“负重(hump)”,其目的则是勾画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负重”:中尉藏着的女孩照片是他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痛苦摇摆,拉文德的镇静剂代表恐惧,上等毒品则是从精神重负中解脱的挣扎,鲍克的日记本、基奥瓦的圣经、基利的漫画书是他们对从战争中幸存下去的祈祷,多宾斯女友的连裤袜、基奥瓦爷爷的轻便斧是对保全自身的渴求。
       悲哀的是,奥布莱恩通过每个人的“hump”赋予其个性,但在越南的红色尘土洗礼下,“个性”被磨砺干净,变成一种在惯性、空虚、迟钝、迂腐、麻木情感控制下的机械运动。就像《在河滩上》一节所描述的,深陷污泥的每个士兵都消去了各自的特征,变成了“单个士兵的复制品”,“没有选择,没有意愿”,他们是“可互换的支配单元”。这,大概只有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体验到。
       战争题材的小说或电影,无外乎讨论战争的正义与否,或者从战争中个体身上发掘深邃的人性。《士兵的重负》同样讨论这两大主题。奥布莱恩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视角不停在代表自己的“蒂姆”,和每一章当事人的眼睛中切换,展开单个普通士兵的故事。类似写作手法并非稀奇少见,但通读全篇就能发现,作家在前一章中写下的事实,往往在另一章里被另一个视角的陈述者推倒重建,然后蒂姆自己又站出来,坦陈之前所写的都是虚构,并没有发生,真相其实是那样的。比如《我打死的人》,蒂姆写下了自己杀人的痛苦,可在《好的形式》,面对女儿“你有没有杀过人”的提问,他的描述又变成了“我没有杀他”,只是“我在场”。这是一种战争参与者潜意识里的掩饰,揭示的却是其内心难以摆脱的挣扎。“我在场,这就足以令我内疚了”。
       这样虚实相间的写法留给读者强烈的情感体验,战争中命运的无常、生命的脆弱、战争留给参与者的阴影,就在一实一虚的心理磨砺中,被无限扩大,被深深烙刻在每个人的心里。
       奥布莱恩特意在《话说勇敢》后写下《作者手记》,解释描写战争对一个作家,尤其是亲身参与过战争的作家来说有多么艰辛。他以为自己“轻易地完成从战争到和平的转换”,但拿起笔写那个人、写那段经历的一刻,他就陷入了记忆的漩涡,变得麻木不仁甚至更糟,以致于写下真相的同时,不得不杜撰另一些虚构的故事。但士兵的身份清晰地提醒着蒂姆,这样的文字只是起澄清和说明的作用,如果说有价值,仅限于对往事的理想化,而对战争参与者这是虚弱无力的,因为缺少战争最可怕的杀戮力量,没有这种力量,小说的魅力,或者说创作的意义就失去了。
       在技法之外,奥布莱恩没有回避对战争正义性的探究。阿甘在电影里说:在越南,我们就是不停地走,找一个永远找不到的叫查理的家伙。奥布莱恩笔下的士兵们同样如此:他们永远在搜索,却不知道寻找的是什么,一切都是出于本能出于惯性。似乎绝大多数在战争题材作品中出现的人,最后都会出现奥布莱恩描写的这种状况:因为残酷环境产生的落寞、彷徨、恐惧,因为战友死去产生的惊愕、遗憾、悲痛,最终变成永远难以抹去的影响一生的触动。
       如果说“惯性”是对“士兵”这一群体名词的描述,具体到个人,小说中不乏让人刻骨的个体形象。《茶蓬河的恋人》里,年轻女孩安妮从天真、胡闹地与男友行走在营地,到不修边幅、不讲卫生地参与到救护中,再到最后眼中看不到任何情感,完全地被战争吞噬,成为越南红色土地的一部分――“又多了一个动物”。《雷尼河畔》,奥布莱恩描述自己在“作为人的道德”,和“国家、忠诚”之间摇摆,最终让他屈服的,却是想像中“变节者、胆小鬼、不是男人”的声音。和绝大多数战争题材作品一样,奥布莱恩没有给出正义与否的答案,他只是用每个普通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战争是地狱――“杀人、被杀、雨中露营、看着战友沉入泥潭”。
       但这远远不是全部。战争让你恨他,但“你的眼睛不恨”。士兵的身姿,曳光弹拉出的灿烂红丝带,燃烧弹的紫橙色亮光,直升机发出的金属光芒……真正的战争有一种“强有力、无情的美”。试想开篇所讲的大兵收尸时唱着《Lemon Tree》,那画面荒谬得让人发指,可就在几分钟前,这具尸体还叫“柯特·莱蒙”,正在阳光下和战友扔发烟手榴弹玩,然后,在饵雷爆炸的白光中,美妙地、仿佛被阳光托起一般地飞入“一颗长满苔藓、藤蔓和白花的树中”。还有带着士兵们穿越雷区的越南老伯走路时身体的韵律美,在烧尽的村庄废墟里,少女用脚尖跳出圣洁的舞蹈,监听员们从耳机里听到充满无限想象之美的越南的声音。
       “一部真正的战争小说,不应改仅仅是描述战争。如果一部战争小说让你的灵魂得到升华,那多半就是扯蛋了。”奥布莱恩关于战争小说的创作理论、包括他作品中的战争看似矛盾,可真正矛盾的,是小说吗?抑或是战争本身?
      
  •     看过最好的越战小说。
  •     非常真实的一部关于越南战争细节的自传
  •     有种东西叫前世今生,或许我就曾在那片土地上战斗,然后或英勇或窝囊的死去,轮回之后的新生没有洗净过去的痕迹,所以,寂静清冷的夜,我依稀还能听见休伊直升机螺旋桨的飞速旋转,雷公轰炸机的尖声厉鸣,看到隐秘深邃的密林中一队士兵渐行渐远...
  •     基本上都是用两个故事——一个战时,一个战后——描写一个人物,有时还会加上战前……一个真正参与战争的人是没法描述真实的战争的,因为他根本没空去了解战争,他想的只是活下来。
  •     战争的重负
  •     人性的观察
  •     20130217购买。0227开始读。感觉很好。还没读完。提前给5星。真不错。3.2读完
  •     还没有看,应该很好的
  •     关于越战的一些思考,很深刻
  •     战争是人们心中永远的痛
  •     尚可。
  •     如何正确讲述一个真实的战争故事。中文版跟英文版之间的差异会影响对书整体的理解和感受。英文版的用词很值得琢磨。
  •     其实我更希望这本书没有出版的机会。针对平民的不符合国际道义的攻击方式叫恐袭。其实战争就是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恐袭罢了。
  •     很精彩的一本书,很值得所有人去读。美国文学课老师要求的书,作者用了特别的角度描写了战争。 :D
  •     相当好的小说,非常写实,可惜太短了。
  •     便宜,买来闲了看看不错
  •     等着看原文。
  •     用没有结尾的方式讲一个真正的战争故事,活下的人在思忖故事是已经发生,还是正在发生,还是从未发生。死去的人像进了一本没人看的书,你所能做的只有等待,只是希望有人会找出它并读起来。
  •     让我对战争沉思许久了
  •     就像在肉体之上的阅读体验,多年以后,吞噬战友的河滩也四处鸟鸣蝶舞,情感波动虽然变得冰冷但寒意从未消失。如果说这是一本战争小说,未免也太过质朴,在剥离狂热爱国主义的客观审视下,这只是一群经历过战争并在战争后不知何去何从的政府牺牲品。
  •     越战题材在美国应该如二战题材在欧洲一样吧,总是比较容易成功。作品还可以顺便还是吐槽下翻译吧,唉
  •     士兵的人类属性
  •     角度不错,但翻译质量欠佳。想看原版。
  •       (《深圳晚报》特稿)
      
      战争是狂妄自大的人类用自己创设的先进文明倒戈一击,毁灭自我。作为人类史上最为冒险和刺激的游戏,它势必会成为诸多艺术家——比如作家和编剧导演——始终无法回避的题材。在第一部反映越南战争的小说《追寻卡奇亚托》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后,作为一个参战者和亲历者,蒂姆•奥布莱恩再次把每一个字都变成一颗子弹,把朝向越南人那边的炮筒调转头,对准那些当年发起这场战争的尼克松们,好让这帮病态的政客也承受一下战争给士兵带来的心灵上的困顿,以及感情上的创伤。
      奥布莱恩摒弃掉传统中的类似白描的写实手法,延续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诸多写作技巧,有意识地让笔下的文字呈现出一种微醺的醉意——开枪如开车,杀人如杀鸡,貌似荒谬、怪诞,总有别有用心的真实。士兵们中弹倒下的身姿,也被他处理成蝴蝶折翅般陨落的幻象。战争对人的摧残也不再像以前众多作品那样显得直白和血腥,《士兵的重负》实验性地将血肉横飞的场景轻淡下来,反而在情绪的推陈下埋伏了更深层的杀机。
      整部作品由若干个独立成文的小章节组成,看上去非常类似电影分镜头的剧本。比如,第一篇《士兵的重负》交待当日在战场上每一个战士身上背负的物品,紧接着第二篇《爱情》把叙述拉到白发苍苍的老战友见面回忆当年的场景,再接下来的第三篇《旋转》又把视角转回到对于战场的记忆之中——奥布莱恩的笔像不断伸缩的镜头,借助远景、中景、近景地转换来表现事态之间的关联与发展,这种富有画面感的结构设置,如同歌曲里的附点音符、人说话时的顿点喘息,使得这部作品节奏感十足,也拓宽了叙事角度的景深。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无法摆脱的沉痛记忆,对于美国人来说,越战虽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压在很多人的心头,但随着时空的间隔越久远,遗忘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在一部接一部以揭发“越战之罪“为目的的文学和影视作品的轰炸下,人们的情感反而有可能变得麻木和淡漠。在严肃黑色的笔触之外,《士兵的重负》里总时不时地安插着些小笑话、小俏皮,比如,每个士兵的行军包里除了有常规的军事装备,还有弹弓、糖果、维生素甚至女友的连裤袜等物品,一群沦为战争机器的普通人那生动的血肉和情感已然被枪炮无情地摧毁殆尽,因此,奥布莱恩叙述时略显狡黠的笑容里又分明闪烁着晶莹的泪花,这使得作品不仅仅弥散着窒息的硝烟味,还分明有几丝人间烟火味慰藉寒凉人心。
      每一个士兵身上的装备各有不同,与他们的性格十分吻合,这应当可以被视为一种刻意而为的意象——就像他们脖子上刻有姓名的铭牌一样,每个人携带的物品昭示着它们主人的个性,可是在残忍战争的魔爪之下,个性被扼杀,个体被无端忽视,《士兵的重负》抽丝剥茧地,把人在特定环境里因为战争而无法卸下的哀伤、悲恸、激愤一点一点地丢还给历史。
      可有些教训实在比枪炮还锋利,放在什么时候说,都把记忆戳得如此千疮百孔。
      
      
  •     有一篇写得相当好
  •     这是我今年读过的书中最喜欢的一本,比起the catcher in they rye,我更加能理解作者的本意。
  •     挺多样的
  •     醉卧沙场君莫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