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之鱼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惊悚/恐怖 > 沉没之鱼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200065992
作者:谭恩美
页数:328页

章节摘录

第一部  旧金山     1.一桩凶杀案     天,请宽恕我的过错吧——假设这真是我的过错。     我最大的过错是:我已经死了。     为何要改变日程呢?为何要踌躇再三?若我再提前几周,灾难恐怕就不会降临。     但遗憾的是,厄运确实来敲我的门了。     这本是一次“追随佛祖的脚步”的旅行,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开始,直到亚洲深入的兰那王国。那里风景之优美,恕我难以用语言形容,此等景致一直延续到著名的香格里拉。     你可以在这条旅游线路上,追踪各种文化对佛教艺术的奇妙影响,这将是一次跨越数千里和数千里,通向过去的美妙旅途。而我即将是领队又是讲解员,我将尽力使这次远征变成真正通往我们灵魂的机会。     然而,在12月2日的凌晨,也是我们准备开始远征前的十四天,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我死了。     听来难以置信,但我仍可以看到悲剧的标题:“社交名流被邪教杀害!”     ……

前言

一     两年前的一个凌晨,我做了个怪异的梦,梦见自己来到了一片热带国土,那里有金色的佛塔,黄袍的僧侣,颓败的古宫殿,还有身披铁甲的战象。我意外地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君主,被臣民们尊称为“RAJA”。梦中的我似乎全知全能,这个国家的一切历史都呈现于我的眼前,我既能作为国王指挥千军万马出征,又能潜入某个农夫心底体验他的生活和爱情。在征服了南方无数国家和民族之后,这个国家却又神秘消亡,最终隐没于藤蔓缠绕的“无名之地”。     这个梦一直纠缠着我,甚至让我构思了一篇小说,有个古怪的标题《RAJA RAJA》(RAJA是南亚和东南亚古代对君主的称呼)。几个月前,当我拿到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新书《沉没之鱼》的基础翻译稿时,才发现两年前我的奇异梦境,竟已隐藏在这本2005年出版的美国畅销书中了。我怀疑小说主人公陈璧璧也许真有其人,她的幽灵也许真的向我托过梦。正如在《沉没之鱼》的开头,谭恩美因避雨意外地来到“美国心灵研究学会”,进而发现了陈璧璧幽灵的自述。我也是因为这个两年前奇异的梦,才决定要完成本书中文版的译写工作。     《沉没之鱼》的主人公是个幽灵——六十三岁的美国华裔女性陈璧璧,她是旧金山富有的社交名人,经营着一家东方艺术品商店。从小说开头第一页起,主人公便已莫名其妙地死了,警方认为这是一起凶杀案,然而却找不到真凶的线索。陈璧璧生前计划带领她的一群朋友,从中国的丽江开始,然后进入东南亚某古国游览。虽然作为领队的她在出发前夕意外死亡,但她的朋友们仍然按照原计划启程。陈璧璧便以幽灵的身份,跟随着朋友们的脚步,一同来到丽江和东南亚,讲述他们一路上发生的离奇事件:因为无意中侵犯了云南的一座寺庙,他们遭到了村长的诅咒。在更改行程进入东南亚后,这些美国游客又被丛林深处的部落绑架。原因却是游客中的一个男孩,被部落认为是救世主“小白哥”,他们需要这个男孩来拯救他们。这些美国游客的失踪,在西方和东南亚引起了政治、新闻、社会等各方面的角力,游客们成为新闻宣传的牺牲品,他们的命运被全世界牵挂……     二     1952年,谭恩美(Amy Tan)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她的父母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移居美国。父亲出生于北京,是一位浸礼会牧师,母亲出生于上海。     在谭恩美十几岁时,她的父亲和十六岁的哥哥因脑瘤相继去世。悲伤的母亲认为家里不吉利,便把谭恩美和弟弟送往瑞士。母亲还告诉他们一个秘密:她在中国有过一桩不幸的婚姻,并有三个女儿,但在离开中国后再没有见过她们。这个秘密深深震撼了谭恩美,她对母亲的看法也彻底改变。     多年后,回到美国的谭恩美爱上了写作。1986年,谭恩美的写作老师把她的几篇小说寄给了一位文学经纪人。对方立刻被谭恩美的小说吸引,并建议将这些小说合成一本书。第二年,谭恩美的长篇处女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成了各大出版商的竞争对象。     1989年,《喜福会》横空出世,连续四十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销量达数百万册,获得了“全美图书奖”等奖项。评论家认为谭恩美创造了女性文学的一个新流派。几年前,我曾看过《喜福会》的电影,为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深深感动,遂认定谭恩美是美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喜福会”——这个充满中国味的名字,是四个中国母亲操办起来的聚会。谭恩美以女儿的口吻出发,讲述与母亲浓浓的情意。四个母亲都想让孩子成为中国式的女儿,却发现女儿们成为了真正的美国人。中国母亲经历了故乡与异国迥然的环境,她们的悲欢离合既是所有中国母亲的故事,也是全人类女性共同的忧伤。在美国女儿们发现中国母亲往事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中国基因”流淌在血液中永不磨灭,给母女深情烙上了浓郁的故国情怀。     1995年,谭恩美开始创作《接骨师之女》(The Bonesetter's Daughter)。《接骨师之女》几乎可算是家族自传,主题仍然是母女间特殊的感情。1999年,她深爱着的母亲因老年性痴呆症去世,次年她完成了这部记述母亲的长篇小说。她的另一部作品《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也是以母亲成长背景为蓝本的小说。如谭恩美自己所说,她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发掘她的母亲和家人的故事。     出生于上海的母亲,深刻影响了谭恩美的写作。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母亲就不断用文字记录内心的情感。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作为女人需要熟悉自己的母亲,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国是中国。”这是母亲留给儿女们的珍贵财产。     谭恩美是目前美国一线的畅销作家,也是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华人作家之一。她定居于旧金山,多年来一直勤奋地写作,她把很多版税收入捐献给了慈善机构。她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说:“我是中国母亲的女儿”。     三     《沉没之鱼》是谭恩美最新的长篇小说,2005年10月由美国兰登书屋出版,甫一问世便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且上榜第一周即冲入十甲。     谭恩美以往作品都以美国华裔家庭为背景,主题永远是母女间的亲情关系,但这部《沉没之鱼》却与她的一贯风格大相径庭。故事的叙述者虽然还是一个华裔女性,但主要人物都换成了美国白人(除了维拉与朱玛琳),故事的背景也换到了遥远的东方、神秘的东南亚古国,还有隐藏在丛林中的部落。作品的主题也不再是家庭以及母女关系,而是一群美国人在旅行中遇到的离奇事件、风土人情和文化冲突。     美国评论届把《沉没之鱼》定义为“幽灵小说”,自然是因为小说的叙述者——陈璧璧在故事开头即已神秘死亡,全书自始至终她都是一个幽灵,以死人开口说话的方式,向读者叙述美国旅行者们的遭遇,以及陈璧璧自己的内心世界。姑且不论这种写法以往是否有过,但可以看到谭恩美对小说创新的探索,她绝非一个只会重复自己的作家,而是在不断寻找和尝试新的风格和故事。谭恩美习惯于第一人称的叙述,《沉没之鱼》亦不例外,而幽灵的好处就在于,她几乎像神一样全知全能,小说中每个人物的言行甚至思想,都逃不过幽灵的眼睛和耳朵。这就是谭恩美的聪明之处,如果是通常的第一人称,那么必然会受到视角的限制,仅能从一个人的视角出发单线叙述。而“幽灵小说”则突破了所有限制,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作者的想象力,“我”不仅是一个叙述者,而且还是一个“创造者”——谭恩美在一开始便已向读者说明,整部书是克伦·伦加德的一次“无意识创作”,而真正的作者则是陈璧璧的幽灵。     从故事内容上来看,《沉没之鱼》也是一部相当典型的旅行小说。从中国云南的丽江,到东南亚某古国,再到丛林中的部落,几乎包含了所有异域探险小说的元素。小说里有大量旅途中的风土人情,显然谭恩美是做足了案头工作的,书中甚至包括了很多食谱和植物的信息,内容之详细,以至于一般读者都可以根据本书来安排旅程了。我觉得这也是《沉没之鱼》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的原因之一,毕竟本书的主要人物都是美国人,英语读者也是本书的第一受众。谭恩美采用了这样一个古老的模式:来自文明世界的西方人,进入遥远而神秘的东方世界,因为政治、种族、文化等等差异而产生的误会,使他们遭遇了种种离奇事件。这一模式自凡尔纳时代起便层出不穷,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更是为西方人描绘了一个香格里拉的世外桃源。但这类由西方人创作的小说,在描写东方社会时往往很不准确,甚至是道听途说胡编乱造,是西方人想象中的被扭曲了的东方。于是谭恩美的东方异域就显得更加真实,因为她本就来自东方,她准确地刻画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政治生态和社会状况,抓住了东西方文化冲突最本质的一些环节——这一点又得益于谭恩美以往作品的主题。《沉没之鱼》中陈璧璧的旅行团成员,都是来自旧金山的成功人士,代表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普遍趣味。当美国主流的思维,与其他文化发生碰撞时,便发生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情景,其中也不乏幽默的笑料,而谭恩美则用心地将之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沉没之鱼》是谭恩美全新突破的一部作品,但仍然能发现她以往作品的影子。如前所述,母女间的亲情是谭恩美不变的主题,即便本书中的母女关系已不再重要,但旅行团里还是有一对母女:华裔女性朱玛琳与她十二岁的女儿埃斯米。这是否也是作者自身的投射呢?毫无疑问,朱玛琳是全书中最完美的女性,这个单身母亲勇敢善良光彩照人,令深爱上她的电视明星柏哈利相形见绌。但《沉没之鱼》最重要的一位母亲,却是整部小说从未出场的一位人物,她就是陈璧璧的生母。陈璧璧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富有的资本家的女儿,在马斯南路拥有一栋大房子。陈璧璧的生母是个小妾,因为父亲的妻子不能生育,小妾便担负了传递香火的责任。在生下最小的女儿璧璧后不久,小妾就因为糖尿病而死去了——璧璧甚至不记得亲生母亲的样子,只能从继母“甜妈”刻薄恶毒的口中认识妈妈。璧璧从来就没有享受过真正的母爱,因此她的童年是不完整的,这使她背负上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永远都无法感受到爱——陈璧璧认为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悲哀。而这种人生最重要的情感,直到她死后成为幽灵,才渐渐在旅行的途中,从其他人的身上体会到了。所以,隐藏在整个故事之后的暗线,便是主人公发现爱,以及认识爱的过程——这与谭恩美以往的《喜福会》、《接骨师之女》等作品是一脉相承的。     在《沉没之鱼》全书的结尾,每个人物后来的生活都有所交代,这倒是中国古典小说里常见的写法,比如《聊斋》总会写到主人公寿终多少岁,享受了多少幸福等等。谭恩美生动有趣的语言是她一贯的特色,而本书则将之发挥到了极致,可称是谭式风格的黑色幽默。她对旅行者们的机智讽刺,常能令读者们莞尔一笑,当然这与前述的文化冲突及误解有关,也与谭恩美的个性有关。她组织过一个名叫“滞销书”的摇滚乐队,其中包括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和戴夫·巴里(Dave Barry)等著名的作家,他们常在美国各地巡回演出募捐善款。本书中也提到了斯蒂芬·金的作品,这是否是谭恩美对这位恐怖文学大师兼好友的致敬呢?     四     本书可能是《沉没之鱼》除英文版原著外,最为重要的一个语种版本。因为谭恩美本人的华裔身份,以及书中主人公与中国的关系,都使现在您看到的《沉没之鱼》中文版,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此,谭恩美及本书的美国出版商兰登书屋,都对《沉没之鱼》中文版寄予了厚望。     众所周知,因为不同语言间的巨大差异,翻译作品一般都会有语言生涩等问题,阅读时常感觉像在吃被别人咀嚼过的肉。尤其是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大多难以适应欧美原著的小说。许多经典的西方作品译成中文后,往往丢失了大半精彩之处。而越是语言优美的作品,在翻译中的损失就越巨大,这是十几亿中国读者的一大遗憾。     为使本书被更多中国读者接受并喜爱,最大限度减少语言障碍产生的问题,中文版《沉没之鱼》采用了一种特殊形式——第一步,先由译者完成基础翻译稿,原则只有一条:准确表达原著的每一句话及每一个词。第二步,再由中文作家用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将本书的基础翻译稿细致地改写一遍,在忠实于原著情节的基础上,使中文版的语言更加中国化,以适合大多数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让更多的读者认识本书的精髓。     很荣幸由我担任第二道工序——即根据基础翻译稿译写《沉没之鱼》中文版。此时正值德国世界杯期间,我在看球之余(很遗憾我钟爱的阿根廷队未能进入四强),夜以继日地进行译写工作,甚至逐字逐句地推敲修改。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中英文间的差异。基础翻译稿准确表达了原文,但英文作品常会反复出现一些词汇,比如“试图”、“希望”等难以计数。其实用汉语来表达的话,就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词汇选择。汉语也是一种极具审美性的语言,相比其他语种更适合表达文学作品,也使我的中文版译写有了更大的空间。     其实,此种翻译形式早已有之。近代中国有一位大翻译家林琴南(林纾),他本人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教育,不懂外文。林琴南先生翻译西方文学作品,都是通过懂西文者口译原著,再由他以文言文记述一遍。经他之手翻译的作品,竟似重新创作了一遍,以典雅的文言文讲述欧美的故事,别有一番风味。大多数西方经典名著最早的中文版本,都是由林氏的文言文所译,比如《巴黎茶花女遗事》(《茶花女》)、《汤姆叔叔的小屋》(《黑奴吁天录》)等,总共有一百余种,堪称一绝。     原著英文名为《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直译为《拯救溺水的鱼》,为了让书名更贴近汉语,我将中文版书名译为《沉没之鱼》,如此也近似于原著之“溺水的鱼”。除了语言上的改写之外,我还对书中部分情节做了删减,原著一些较为冗长的内容,我做了一定程度的精简。此外,我增加了几部分内容,比如关于兰那王国简史的杜撰等。我还重新编排了章节,对原著进行了更加细化的分割,拟定了中文版各章节名称。总之,我尽最大可能让《沉没之鱼》中文版更适合国人阅读,让更多的中国读者喜爱这部作品。     五     《沉没之鱼》的主人公陈璧璧出生于上海,在马斯南路度过了童年时代——这条马路今天依然还在上海的卢湾区,只是路名改成了思南路。这条闹中取静的小马路很有名,北端连接着繁华的淮海路,一路上有许多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式洋房,周恩来、梅兰芳等著名人物,都曾在这条路上居住过。作为一个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年轻人,我想我命中注定与本书有缘吧。更巧的是,我也曾在思南路上工作过几年,熟悉这条路上的很多地方,或许其中某栋老房子,便是陈璧璧一家住过的,她的亲生母亲、父亲和继母都曾在这条路上走过,还有那个永远孤独的小女孩。     蔡骏       2006年夏于上海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和幽灵一起进入惊心之旅。    《沉没之鱼》一举闯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十甲!带你游历兰那王国,共同体验灵异冒险的惊心之旅!    东西方华人世界两大文字高手联袂出招,美国华裔作家第一人谭恩美倾力巨作,中国悬疑作家第一人蔡骏驿写。

内容概要

作者:(美)谭恩美 译者:蔡骏谭恩美,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 作品有《喜福会》、《灶神之妻》、《接骨师之女》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 旧金山第二部 云南第三部 兰那王国第四部 无名之地第五部 不是终局

编辑推荐

《沉没之鱼》是谭恩美最新的长篇小说,2005年10月由美国兰登书屋出版,甫一问世便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且上榜第一周即冲入十甲。  美国评论界把《沉没之鱼》定义为“幽灵小说”,自然是因为小说的叙述者陈璧璧在故事开头即已神秘死亡,她以死人开口说话的方式,向读者叙述美国旅行者们的遭遇。  同时,《沉没之鱼》也是一部相当典型的旅行小说。  从中国云南的丽江,到东南亚某古国,再到丛林中的部落,几乎包含了所有异域探险小说的元素。而相较于其他作者,谭恩美的东方异域就显得更加真实,因为她本就来自东方。

作者简介

文:胡蘅蘅
出处:文汇读书周报 2006年9月
此书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沉寂五年之后的一部力作。在这里,作者似乎逃离了一贯的面目,摇身一变,轻松幽默地讲述起了另一个世界的精彩。
小说讲述一位叫陈璧璧的旧金山社交名媛兼艺术品交易商,计划带领一群大人物级的朋友从中国丽江开始,穿越边境进入缅甸,沿滇缅公路游历,欣赏沿途文化名胜和自然风光。但出发前,璧璧突然莫名其妙地死了,她的朋友们则仍按原计划启程,璧璧以幽灵的身份随行。他们一路上发生了许多离奇的事件……
谭恩美以往的作品都以美国华裔家庭为背景,主题永远是母女间的亲情关系,如作者的成名作《喜福会》和前几年的《接骨师之女》。但这部《沉没之鱼》却与她的以往风格大相径庭。故事的叙述者虽然仍旧为华裔女性,但主要人物却换成了美国白人,故事的背景也移到了神秘的东南亚古国和丛林中的部落。这绝对是耳目一新的尝试。
陈璧璧的母亲是陈家的小妾,很早就去世了。在陈璧璧记忆中甚至没有母亲的印象,唯一的信息来源只能是正妻“甜妈”恶毒的言语。璧璧认为自己一生中最悲哀的事情就是无法感受到爱,而后来在旅行途中她渐渐体会到了人世间的这种情感。所以说,这个故事里透露着一股淡淡的爱的情意——其实,这与谭恩美以往的《喜福会》《接骨师之女》等作品无疑是一脉相承的。
选择一个幽灵作为主人公和故事的主要叙述者是这本小说的精妙之处。有了“幽灵”,作者可以自如地讲述而不受限制,读者又可通过“幽灵”的眼睛轻易地洞察到小说中所有人物的行为和思想。这个充满激情又生动活泼,充满诡异又先知先觉的古怪叙述者,时而一筹莫展,时而又无所不能,为跌宕起伏的情节突破了所有限制。

图书封面


 沉没之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条)

  •     大多数人在骂蔡骏,人我认识,他的书没看过。译写不是个好事儿,何况连人家原译者名儿都没提。至于林纾的翻译那是空前绝后,倒不存在局不局限,谁让人家中文太好了,那种译写是锦上添花,古今无二,不能推广,也不能作对比。蔡骏也是受害者。小说前半部分还是很好看的,从失踪开始无聊之极。幽默感的确是加强了,前半部分常有佳句,是不是蔡骏加的不知道。比《喜福会》《接骨师之女》差得远。没有写擅长的母女情感不是理由,蔡骏到底是看过原作,晓得谭伏着的陈璧璧与母亲的这条线索,在序言中点出这是与谭之前的作品一脉相承的,但我在读的时候丝毫没读出来。翻译的不好是肯定的,还是《接骨师之女》译得好。《喜福会》译得也还行,至于说它译得不好也许是由于三个人合译的,到底不如一人贯通。《沉没之鱼》或是《拯救溺水的鱼》之类的名字,大概是翻译原因,没太明白是什么意思,其含义在叙述中大大弱化了。
  •     如果你有个温暖的长长的下午,建议你座在靠阳光的位置,别带音乐,静静的看这本书。这是趟漫长的旅行,或者你并不觉得它有多让你激动,它并不是以悬疑取胜的小说,但是你若安静的一气呵成看完,我想你再合上书的那一瞬间会有微微的感叹。之前并不知道这个美籍华人作家,直到上星期的南方周末的写作栏里写了长长的关于她的资料,了解到她之前写过三本小说,都是以家人的亲身经历为写作题材的,也有在大陆地区出版,但是销量不是很好。于是出版社为了提高这本沉没之鱼的销量就借了蔡骏的高人气来改写此书。没有读过英文版的原文,所以无法比较,虽然书本上蔡骏为译写者,但可想而知当作品经过另一个作家之手并有所改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和原作者最初想要表达的可能大相径庭。但无论如何,那些令我感动诧异的,无论出自何人之手都应该是漂亮的。沉没之鱼。描写了一段旅程,一段困顿,一段欣喜,一段改变,然后归于平静或者彻底破坏。作者的语速并不快,也没有太过跌宕的情节,我甚至反感媒体把它塑造成一本悬疑小说,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的情绪起伏始终停留在微微的程度上,微微的惊讶,微微的激动,微微的感动。这个年代,这样的缓慢似乎是已经过时了,它像杯温吞水,在你厌倦了达芬奇密码的紧张刺激,厌倦了理想国的晦涩干瘪,它让你重温了阅读的快乐。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历,可能和冒险无关,可能和旅行无关,可是这样的一段经历的确让你激情澎湃了好长一段时间,或许没大的改变,但一定终生难忘。而和你共同经历的可能是原来生活里毫不相关的人,你们只是因为某些原因很巧合的走在了一起,比如刚好是一个旅行团,刚好是一个合作组织等等。当然我们在起初的时候都会保持相当自我的作风,并不是特别欣赏对方,甚至讨厌对方的某些作为,故意的找茬起冲突。可是在某个时刻,当有了合作的契机或在陷身必须互相帮助的困境时,改变便开始了。因为了某些共同的目标,我们都八面玲珑的把自己改头换面,变得随和温柔不斤斤计较。或者那还是真实的你,或者只是你的一面,但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改变中我们都慢慢的看到了对方的优点,一点点的化学作用,加上物理改变,于是产生了友情,产生了爱情。原本陌生的亲近了,而原本亲密的或许更清楚彼此了。人性原本便是美好,只因我们缺少宽容的心。于是那一瞬间,爱以光的速度飞奔,直抵内心。柔和。平静。满足。你知道生活总是会给你这样那样的遭遇让你有新的发现和体验,这可能只是巧合,但它确实难能可贵。或者我们本来就善良可爱,本来就美好向上,我们并不是那么糟糕,并不是必须要忍受这样的指指点点,那些领会不了的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之后,你成为了那样的领悟者,并一直快乐的享受。
  •     好吧,我觉得这是我迄今为止度过最好的书了。现在貌似接触的一般都是以死者口吻记述的。其实并不知道谭恩美,在图书馆看到被题目吸引才看的。作者是美籍华人,还带点历史背景的,便更喜爱了。蔡骏的书看过一点,不过实在看不下去。内容真的很有想象力!最后都标出泪了。。想读英文版的。。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好烂尾啊,前面还比较扯吧
  •     = =
  •     非常无聊
  •     故作神秘,无聊
  •     一队驴友旅游时失踪,后来又被找到的故事。看完之后真没什么感触。
  •     为了防止鱼被淹死,所以必须打捞,可惜救得不够及时,一上岸鱼就死了,把死鱼卖掉的钱买更多的网,救更多的鱼。。
  •     冲着谭恩美的名字去的,但是实在是不好看,不知所云。看的版本似乎是不全的,不过也不准备去找后半部了。 刚才看了一下书评说是因为是译写,所以更糟糕……
  •     蔡骏改写,倒不如看看原著,不置可否。可能跟蔡骏的某部小说不谋而合。
  •     日……差评!浪费我时间了。简直就是个枯燥的游记
  •     我去这本还没有读完啊我。。
  •     我还是比较喜欢蔡骏的原创,这本译本实在不是那么吸引人
  •     不知为什么。读了好几遍都读不了几页。= =
  •     其实中文版的还不错
  •     07年
  •     书还不错,送货速度也OK
  •     打亲情牌在这里没用
  •     其实主要是谭恩美写的,蔡骏好像是翻译然后略修改了?记不清了诶,还是初中时候读的书呐。
  •     怎么说呢,选择这本书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作者的名字才欣喜不已的,毕竟作者的《喜福会》还是很喜欢的,但是这本书就有点失望了,首先感觉噱头有点大,读到实本的时候完全低于预期,内容嘛没有想象的吸引人,情节一般,语言也过于贫乏,看的时候没有那种让人口气就想读完的欲望,所谓的故事陷阱是不是也不是期待的那么吸引人
  •     书的结尾让人回味,我很喜欢!
  •     。。。。
  •     商城的服务是很到位的,呵呵,就本部书来讲,我觉得比起蔡骏的自撰大作来讲,稍见逊色,总是缺少了一些比较能让人“熬夜来读”的冲动,呵呵,,,当然,一家之言,不足为信,还是各取所需,各品滋味吧!
  •     这该死的译写,蔡骏你...唉...毁了毁了。
  •     可怕的译写!蔡骏是谁!跑龙套也要找个专业的!
  •     略失望
  •     读到开始还饶有兴趣,中间根本就是游记了。所有我想象的神秘的,离奇的,古怪的事,都没有发生。幽灵陈壁壁还是位六十多岁的老奶奶。越读越没有期待了。
  •     差强人意
  •     蔡骏这傻逼翻译的叫个啥?
  •     很久之前看的,情节忘得差不多了,不过记得的是越看到后面越不知道在说什么,开始混乱起来,到最后也没理清个头绪。
  •     不能归类为悬疑小说,游记而已
  •     感觉这本书勉强可看 ……来看豆瓣才知道这本书的翻译坑
  •     蔡骏这个译写者恶心又讨厌
  •     出版社你丫的脑袋被屎糊了搞个啥又译又改出来对吧?译文一塌糊涂,风格不统一,词不达意。蔡骏的话我一直都觉得他的文章毫无逻辑可言。我是冲着谭恩美借的书,却非常失望。
  •     原来是因为“译写”,才变的这么难看的,,本来想好的那么多的评语,就算了,,真想朝这个蔡骏跺上两脚,糟蹋,,
  •     对于打开视野还是不错的
  •     好一般 中二游
  •     第一次接触到译写的概念,也是醉得一塌糊涂了
  •     翻译的烂
  •     可能是翻译的缘故,读来没有那种引人入胜的神秘感,故事没有太多悬念,只是一个幽灵的所见所感,情节安排很到位,不拖沓,故事的最后揭开了“我”死亡的真相。当初只是被图书馆的封面吸引了,作为一步游记型小说也是可以,纯属的作为一步悬疑或者幽灵小说,个人觉得故事吸引性不强。
  •     我真的只能呵呵呵了...
  •     一般。
  •     图书馆借的,我对书还有莫名的强迫症,不管好不好看都会看完。。
  •     完全是为了消磨一节不喜欢的课而去图书馆借来课上看的。和大部分西方华裔所写的亚洲故事一样,带着故弄玄虚和不知如何收场。不知是不是译写的缘故,语言倒是流畅许多。经过「雪花秘扇」和这一本,彻底对在美华裔的文字水准抱怀疑态度。
  •     有些荒诞,读起来很昏沉的感觉。。。
  •     當時看的可入迷了,可現如今居然一點精彩情節都想不起來了...
  •     结局让我有点。。。失望,纯粹是冲着Amy TAN去看的,有机会一定要看喜福会的书
  •     很清新的书
  •     这本书是蔡骏翻译的么?我不记得是啊。封面是这个,但。。。总之这本书的封面还有标题把我吸引过来了,但是内容只能说还行,没有想想中的好,也没有太失望。
  •     没坚持看完,结局怎么样了。?
  •     我觉得……一般般。时间太久远,如果好看起码会记得剧情啊,不记得了……那就是不好看吧……
  •     这本书居然是蔡骏译的!!为这多加一星吧,其实不好看...
  •     读了几段,实在没有继续下去的念头了。
  •     说实话,没太看懂,但是挺有深意
  •     类似蔡骏的风格,很好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