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枝禁果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惊悚/恐怖 > 银枝禁果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5
ISBN:9787536686342
作者:(美)丽莎·图托
页数:257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埃希丽·卡蒂斯头靠着冰凉的玻璃,透过巴士车窗注视着外面的格拉斯哥街道。虽然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一座异国城市,但她并不觉得如何兴奋。乳白的街灯、暗淡的街道使她想起过去的黑白电影,这些电影来自一个业已消逝、无法追寻的时代,在她,甚至在她父母出生不知道她以前很久就有了。她像是从远处眺望一般,注视着格拉斯哥的一切,找不到对这个城市的感觉不知道是否只是旅途疲惫和时空变迁的结果。  9月底的家乡正是夏天,人人都穿着短裤、T恤和艳丽的夏裙,格拉斯哥却是一派冬天景象。街上的行人都穿着外套大衣,裹得严严实实。寒冷的空气中夹杂着雨腥,和街上的汽油、燃油的气味混合在一起。  她往座位里靠了靠,闭上眼睛。巴士晃晃悠悠、抖抖索索,在川流不息的格拉斯哥街道上缓慢、艰难地爬行,从一个交通灯到另一个交通灯。她一定会坚持到目的地的。眼下无事可做,剩下的四小时十五分钟内她心无挂碍,就等巴士把她送到。她该休息了。  离家前一天晚上,她激动得睡不着觉,在飞机上又夹在两个陌生人中间,极不舒服,所以现在睡觉对她像是一门生疏的手艺,很长时间无法进入状态。为了暖暖身子,也为了等车时能提高警惕,她在车站喝了一杯难喝的咖啡。可能就是因为这杯咖啡,此时她心神不宁,心跳加速。  她叹了口气,又坐起来,在帆布背包里翻找,希望能找到什么东西来排遣旅途的单调。找了很久,她发觉电话不在身边,这才蓦然想起,此时此刻离她所熟悉的一切都那么遥远,她已确确实实身处异乡,有电话也打不通。因为当初她想,不过短短六个月,不值得为此大费周折,去重新签订更昂贵的电话协议①。更何况即使有电话,她又打给谁呢?她最好的朋友已不在人世,和男朋友也断绝了往来。父母倒是希望她时常联系,但她又担心,经常给他们打电话,会使他们以为她孤独了,或者有什么别的不好。  她掏出祖母送给她的那本漂亮的旧式旅行日记本。到现在为止,她只记下了自己预计的行程,还有部分亲人的零星资料。这些亲人她素未谋面,这次是专程来拜访他们的,他们有邵娜(父亲的堂姐,菲米尔的哥哥的女儿)、邵娜·沃尔克的丈夫格兰姆,以及他们的孩子:杰德(六岁)、尤恩(十岁)、卡拉姆(十二岁)。她边看边想象着他们是什么样子,他们会不会让她帮着照料孩子。她有他们的家庭住址,还随身带着两个电话号码,以防他们当天有事不能按时到村里的巴士站来接她。背包里还有一个钱包,里面装着一张五百美元的旅行支票,一张信用卡,能够和父亲的账号联网,当然只供紧急情况下使用,另有一张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国际直拨电话卡,还有一本《苏格兰旅游简易指南》。她不会有事的,知道她的人不应该有任何担心,她肯定会照顾好自己。  但这种自足感只使她觉得空虚、沮丧。她推开日记本,转过头注视着车窗外一闪即逝的景色。这时巴士已经驶离市区,进入市郊。在看惯了得克萨斯风光的游人眼中,格拉斯哥市郊的景色不免局促扭曲而古怪。她盯着一排排几乎千篇一律的房子,房前草坪只有门垫大小,还有鳞次栉比的珠宝购物街、加油站、超市、汽车经销店……终于看到了一小片开阔地带,有零零星星的空地,还有一所建筑,看上去像是废弃的工厂,厂牌上吹嘘说此处是重新开发的最好选择。  巴士继续缓慢前行,一路吱呀作响,每当刹车时都发出尖锐刺耳的噪音。她低头看旁边车道上的车辆,注意到一个梳着马尾辫的男人伏在小型红色轿车的方向盘上,一边听着她听不到的音乐,一边不住地点头微笑,那种超然物外的沉醉神情令人难忘。她习惯了驾车外出,也坐过几次飞机,但坐巴士旅游总让她觉得充满异国情调,匪夷所思。那是一种旧式的生活方式,就像坐火车或汽船一样,是另一个时代的事物了。她曾经乘巴士进行过几次实地考察,和三十个同学挤在一辆黄色校车上横穿小镇,实在没什么刺激可言。除此以外就只有一次坐巴士的经历了。  一想起那次去安东尼奥的巴士旅行,她身边空空的座位马上显得阴森而恐怖。弗莱尔本来应该坐在她身边的,因为如果弗莱尔还活着,她们会并排坐在达拉斯的一所学校,憧憬她们伟大的法国逃亡计划。法国才是她们要去的地方——法国或者意大利。苏格兰永远不会成为她们的旅行目的地。弗莱尔对燕麦的产地、苏格兰风笛和穿格子花呢的苏格兰男人一向没有什么好感。埃希丽四分之一的苏格兰血统和弗莱尔一半的瑞典身世都一样无足轻重。她们日思夜想、计议已久的境外旅游计划和“寻根”毫无瓜葛,仅仅只是为了开心,为了刺激,为了在众多伟大艺术品中一饱眼福,也是为了坐在路边咖啡馆里,一边喝牛奶咖啡,一边和当地出色的年轻人调情。至于“寻根”,等到中年以后,她们或许会有那样的激情。  面向车窗,她注视着窗外的市区废墟逐渐变为开阔的乡野,感觉到巴士在车辆渐少的公路上慢慢加速。一切是那么陌生,看不到艺术馆,看不到标志性建筑,看不到路边咖啡馆,没有一个知心朋友,甚至没有一个人值得暗送秋波。映入眼帘的只有起伏的田野,四散的羊群,平缓的小山在乳白色的天空下像一块久置的面包。这就是菲米尔生活过的乡村,是祖母五十多年前离开的家乡,而且她走得毅然决然,从那以后,关于家乡她只字不提。  埃希丽到这里来是因为菲米尔和弗莱尔都不在人世了,如果在世,她们不会希望她到苏格兰来。的确,这次苏格兰之行本来应该是父亲——杰西·卡蒂斯亲自来的。  自从母亲去世之后,杰西·卡蒂斯一直想弄清楚自己的身世。他对自己父系的亲属相当了解,知道他们是希腊人和德国人的后裔,但关于母亲,杰西却知之甚少。母亲在世的时候,对杰西这种好奇心很不赞成。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菲米尔常说,何况她的过去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她只告诉杰西她父母已经去世很多年了,至于她为什么到美国来,什么时候来的,怎么来的,她的解释不仅含糊其辞而且自相矛盾。杰西只知道父母是在加利福尼亚邂逅,并于1952年成婚的。后来母亲加入了美国籍,到杰西出生的时候说话已带着所谓的加利福尼亚口音。他还知道,菲米尔全称是犹菲米尔,在娘家时叫麦克法兰,1931年生于苏格兰的某个地方。这些听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就在母亲去世半年之内,杰西发现一个叫犹菲米尔·麦克法兰的人——也是1931年出生——1950年秋天从她苏格兰西海岸的家乡阿普尔顿突然消失。当地人现在仍然记得她。  菲米尔的父母去世很久了,但并不像菲米尔说的那么久。她母亲1975年在世时,还从来不知道她在美国还有一个外孙。菲米尔的长兄休三年前去世,但他的三个孩子都还健康地活着,各自都成了家。一个在英格兰,一个在澳大利亚,第三个孩子叫邵娜,就留在阿普尔顿。她嫁给了一个叫格兰姆·沃尔克的邮递员。沃尔克后来对当地地方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听说了菲米尔的事,比她的妻子还要激动。杰西和格兰姆一取得联系,格兰姆就邀请他到阿普尔顿来,并且愿意免费提供食宿,还说要把镇上最年长的人们介绍给他,这些人肯定能够告诉他关于母亲早年更多的情况。  杰西本打算自己去,但工作上事情太多,不便离开。埃希丽觉得,父亲永远不会有方便离开的时候。父亲说明年可能能去。奇怪的是,不久父亲对此事热情减退,而埃希丽自己却越来越有兴头。她很爱祖母菲米尔,但以前从来没有真正对她的身世产生过兴趣,就像所有的孩子对待上辈人的故事那样,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她甚至都不相信菲米尔是犹菲米尔的简称,还以为那就是家里人对外祖母的一种爱称呢,就像佛莱尔的祖母和外祖母叫嘎嘎和咪咪一样。对埃希丽来说,祖母是个慈爱但乏味的老太太,她了解她,爱她,现在又听说她年轻时是个冲动而执著的美人,她当年的出走在当地人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埃希丽不由大为惊讶。  她记得圣诞节前和佛莱尔坐在一起包装圣诞礼物时,告诉过佛莱尔关于祖母的故事。  “没人知道她打算离家出走,大家都以为她过得幸福美满,人人都喜欢她,她已经订了婚,准备嫁给镇上最有钱的人。”  “财富不是一切,也许对方是个讨厌的家伙呢。”佛莱尔一边说,一边停下手里正在叠的丝带,端详着埃希丽从父亲那里借来的祖母的照片。照片上的菲米尔五十出头,是一个精力充沛、正当盛年的母亲,怀里抱着刚刚出生的儿子,笑容满面,浑身上下充满了母性的韵味。佛莱尔缓缓地点点头表示欣赏:“她很优秀,她甩掉的那个男人怎么样?”  “我不知道,爸爸没说起过什么。我猜他肯定比她大还有,好像她刚刚甩掉他时,他都快垮掉了。几个月以后他就离开了小镇,家里的买卖也很快就关了门。这可不是件好事,因为那买卖很大,镇上很多人都靠它吃饭。我堂姊妹都说,从那以后镇子就开始走下坡路,经济发展几乎停顿,这全都是由一个女孩出走引起的。不过当时他们也说不准究竟她是不是自己出走的,有人说她是被杀了。也可能这就是她未婚夫离开镇子的真正原因,因为当时很多人都在怀疑他,就好像他杀了她又把她埋在树林里,在外人面前还要装模作样,好像心都要碎了似的。”  “就算菲米尔没有被谋杀,这种情形一般都是男方的不是。不过谁又能知道,她要是留在镇上又会怎么样?”佛莱尔陷入沉思,“他们是不是包办婚姻?比方说,有人认为她应该把他拴在镇上,救救整个镇子,再给他生个继承人什么的。所以除了出走,她再没有什么别的出路了。你想有没有这种可能?他是很有钱,但他年纪比她大,而且很讨人厌,但她家人却坚持要她嫁给他,她也没有别的办法,会不会是这样?”  埃希丽皱起了眉头,不能完全肯定:“1950年的苏格兰会封建到那种地步吗?”  “那也可能不是官方包办婚姻,也可能只是他和她父亲两人之间私下里商定的。那时候女人都没什么主见。如果菲米尔不愿谈她从哪里来,里面肯定有原因。菲米尔改嫁以后还在担心什么,不愿意被人发现。她知道镇上的人是不会原谅她的,不管这事过去多长时间,他们都会采取行动,找她报仇。”  佛莱尔突然大笑起来,把热乎乎的手放在埃希丽手上,继续她浪漫的想象:“也可能是因为她爸爸虐待她,她想忘掉这一切;还有一种可能……也可能我看的电视剧太多了。很有可能,那里生活太单调,太沉闷,她甩掉了男朋友自己心里有愧,所以才决定装做什么事都没发生过。菲米尔奶奶是不是那种心里藏事的人?”  “那倒不是,她只是从来不愿提起过去,特别是她家人,还有她和爷爷结识以前的事。”  佛莱尔耸耸肩,“不过,既然她已经不在了,我敢肯定她不会在乎你爸爸会不会去认亲戚。这对你爸爸来说是好事,他又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又制订了一个新计划,有计划当然好啦。所以不要心事重重的,开心一点。”她说这番话的时候,就像平时一样,十拿九稳的,显得比她实际年龄要老成一些。两星期以后,她开着驾轻就熟的深绿色卡米车,在拥挤不堪的休斯敦高速公路上失去控制,离开了人世。  她们从十一岁起就是最要好的朋友,埃希丽觉得失去佛莱尔就像丢了魂,她绝望得简直无法相信自己还活着,一切在埃希丽看来都失去了意义。最后她记起佛莱尔说起过“制订计划”,于是葬礼两天之后就回到了学校,因为在学校她至少能有事可做。老师都很理解埃希丽,大家都对她表示同情,但没有佛莱尔陪伴,埃希丽就像个孤鬼。她试着吸过毒,和男人做爱,全副精力投入学校功课,从不缺课,认真细致地记笔记,坚持课外阅读,按时交作业,还新交了一个男朋友布兰登,这样课余时间也有人陪伴。她想尽一切办法重新开启自己的生活。但所有这些都没有奏效,本学期还没结束,她就知道自己的计划统统失败了。要度过这一难关仅靠毅力是远远不够的,她需要改变,需要调剂。  学期最后一天,她约布兰登4点钟在三明治酒吧见面。那酒吧就在她和布兰登住处之间,很方便,就是地方局促了点,但午饭前后很少有客人。听说他们这个暑假只能分居两地,布兰登倒没什么异议,当然也说不上满意。所以这次见面,布兰登想商量一下,看7月4号的周末能不能聚一聚。  她丝毫没理会布兰登的用心,很唐突就打断了他,滔滔不绝地插了一大段她自己的新闻,中间只停下来啜了一口常喝的减肥可乐。  “我秋天不回学校了,不想上金融课了。我现在不愿意想这些事,谁也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我一直以为我很实际,能把自己的事情计划好,可还是不行。五年后发生什么我都不知道,又怎么能把一个五年计划当真呢?谁知道呢?”  布兰登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埃希①,工作就是工作,不能太感情用事,不能把私人感情带到工作中去。”  “我就愿意感情用事,我就想知道我真正关心的事。”  “比方说呢?”  他怎么会不知道?  “艺术呗。”  他自尊心受到了更大的伤害,“你是说画画?还是美术?”  “我一直喜欢……”  他突然打断了她:“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你画画得不错,但我觉得那更应该作为你的兴趣爱好。你从来没说过你要以画画为职业,你能靠画画养活自己吗?”  她不耐烦地耸耸肩,她本来没打算这么严肃地深谈未来职业的,不过这话题还是她自己引起的:“我喜欢欣赏艺术,也许我应该继续学画画。我能想象我将来会在艺术馆那样的地方工作。”她想象着自己在一大批艺术品中间工作,仿佛看到自己信心十足地出入宽敞明亮的艺术大厅,四周白色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画。  “你是想成为艺术系学生?”他眼睛不停地眨巴,埃希丽想象得出,他此时正在脑海中梳理这一带高校的艺术类院系,“那么你到哪个学校去呢?南卫理公会大学是不是?学校不错,就是学费太贵。你父母供得起你吗?你进得去吗?”  “我还不知道呢!”埃希丽说。专修艺术的念头她中学时就放弃了,觉得不现实。且不说最关键的艺术天分(假设她有),她首先就不具备艺术家或教师的品性。除此以外还有别的几种选择,她曾经和佛莱尔谈过,但现在不想和布兰登一一讨论了。“我需要时间考虑一下,所以打算休一年假。我能找份工作,能住在家里。”  “谢谢你现在告诉我这些。”  “这是什么意思?我不是正在告诉你吗?”  “但你没告诉我以前,早就打算好了。”  她长长叹了口气,既内疚又烦躁:“对不起,但这是我自己的生活,我自己的问题,我得自己来解决。”  ……

内容概要

丽莎·图托,活跃于尘世与超凡交会处的奇幻诗人,获坎伯奖、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斯托克奖等九项大奖肯定。
出生于纽约,在得州长大,70年代初开始发表小说,1974年便勇夺约翰.坎伯最佳新人奖。与乔治.马丁结为莫逆,多次联手创作,并以《风港》获雨果奖提名。1981年,图托迁居伦敦,同年以短篇小说《骨笛》拿下星云奖。之后陆续发表《猫巫》(Cat Witch)、《安杰拉的彩虹》(Angela’s Rainbow)、《加百列》(Gabriel)、《失落的未来》(Lost Futures),入围阿瑟·克拉克奖、英伦科幻奖和提普奇奖等三项大奖。
《枕边密友》(The Pillow Friend)更让图托登上写作巅峰,一举入围国际恐怖协会奖、斯托克奖、轨迹奖、提普奇奖和英伦奇幻奖等五大奖项。《无有乡》和《星尘》作者尼尔盖曼称赞图托是描写家族疯狂欲望和梦想的第一人。在这之后,图托潜心十年创作《精灵谜踪》,2005年出版后获得满堂喝彩。2006年出版长篇新作《银枝禁果》。甫一问世,即好评如潮。
图托是当代悬疑惊悚文坛的一个创新者,为悬疑小说注入了很多新的因素。不屑于表现现代都市的犯罪风景、千奇百怪的凶残手法和越来越陷入泥潭的斗智解谜的推理游戏,而是成功引进奇幻要素,把悬疑、惊悚类小说推到另一个高峰;对架空式的奇幻不感兴趣,作品多半架构于现实世界,描写现实和虚幻的模糊难辨;场景也从无序紊乱的大都市移至风景优美的乡间,更加重了惊悚与乡村纯真间倒置的震撼效果。
译者简介:
李乃坤,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从事英美文学教学与研究多年,翻译方面的主要作品包括《二十世纪欧洲史》、《伍尔夫作品精粹》、《枯萎的胳膊》、《复活节岛的秘密》、《春天》、《没讲完的故事》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

编辑推荐

  英国一个旅游小岛,在一次地震后,成为漂移的古道,与现代文明隔绝,而当地的神话、传说纷纷实现,在这背后,隐藏着什么骇人听闻的秘密?  活跃于尘世与超凡交会处的奇幻诗人!  获坎伯奖、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斯托克奖等九项大奖肯定!  作品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出版。以八万欧元高价售出德国版权,并售出意大利、俄罗斯、以色列等多个国家版权!

作者简介

英国一个旅游小岛,在一次地震后,成为漂移的古道,与现代文明隔绝,而当地的神话、传说纷纷实现,在这背后,隐藏着什么骇人听闻的秘密?
在苏格兰西海岸,“悬挂”着一个以种植苹果闻名的苹果形小岛。突如其来的一次地震和泥石流,导致唯一一条连接大陆和“苹果”的细长公路被切断。小岛就像一个瓜熟蒂落的圣果,落于茫茫大海,孤立于俗世之外,呈现种种怪异之相:完整细密的石墙突然洞开一扇橘黄的窗;死去的魂灵拨响亲人的电话;童年的自己与成年的自己在同一街道奔跑追逐;美人鱼袒露如雪的肌肤,在海面向你招手;健硕性感的年轻绅士已经九十高龄,拥有永不老去的容颜……
空间错乱了;时间颠倒了;梦与现实重叠了……在浓雾的笼罩和黑夜的驱赶下,孤岛仿佛离苏格兰越来越远,离尘世越来越远,滑向另一个超自然的星空,一个不可知的时空维度。岛上那些平凡的生命将在不自知的梦中与人世告别……
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变故?又该如何寻回救赎之道?
一群有着特殊血统和经历的岛上外来人,恐惧又期待地寻找着一个金色的苹果——它既曾是罪恶的禁果,又将成为救赎的圣果。重食圣果,或许一切可以重来。而在他们共同的人生苦闷之际,情感纠葛之中,救赎孤岛,同时也意味着救赎了他们自己曾经失落的爱与灵魂。

图书封面


 银枝禁果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总体说来还可以,作者对言情部分处理得比较好,但是神话部分力度不够,一笔带过似的,没有给人感觉很神话,也许是我的口味比较重吧?作者也稀饭帅锅,而且和我英雄所见略同~~哈哈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如此形容不大恰当——“魔幻现实主义”,可这是给我直观的感觉。 虚幻与现实相交融,感觉和提姆波顿的《大鱼》风格很类似。 果真没有架空式的奇幻,却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那份神奇。这种淡淡的感觉很好啊。
  •     这种POV写作方式,很容易使书中角色立体化

    这本不如 精灵迷踪 吸引人
  •     当初是看到书的介绍,还以为是多好的一本书,现在我看到第8章了,还不知道到底哪里悬疑。从开始到第8章,每章都分几段分别写好几个女人的事情,然后把这几个人相遇到一起,不符合中国人读书习惯,不认真看不知道作者想写什么。上一段还写一个博物馆管理员,下一段写图书馆管理员,然后就写种果树的事情。但是开头写的是一个女孩想回她奶奶还是姥姥的老家,看她奶奶是怎么从那跑出来的。说实话,很无聊。翻译的还是不错的,有很多景物的描写,但是这有什么用啊,看那么半天就看一些家常的事情,什么整理图书馆一类的。完全和达芬奇密码那样的书不一样,没有让读者想看的念头,没有大家想知道的秘密。这8章我几乎看了一个月,看一点就看不下去。说了半天悬疑,到底悬疑在哪里?
  •     内容还可以
  •     丽莎 图拖的作品总是让人无法舍弃,奇幻和现实交织,总之爱上了那个从未涉足的苏格兰,想象在那些古老的建筑下在发生着什么的故事,又怎样的人生交织在一起。童话传说预言各种巧妙的融合。
  •     看到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名字我已经再也读不下去了……这是女文青的手淫小作吗?那还写得跟懒婆娘的裹脚布一样长
  •     苹果的正确切法是横切,露出五角星,亚当和夏娃分享
  •     适合女生看的悬疑带点神话色彩的小说。
  •     4本丽莎·图托的书读下来,每本都让我心里冷嗖嗖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