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另一半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惊悚/恐怖 > 黑暗的另一半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9-1
ISBN:9787532755356
作者:[美] 斯蒂芬·金
页数:485页

章节摘录

  序幕  “砍他,”马辛说,“砍他,我要站在这儿看。我要看见血流出来。不要让我对你说第二遍。”  ——《马辛的方式》  乔治·斯塔克著  人们的生活——他们的真实生活,有别于他们简单的肉体存在——开始于不同的时期。赛德·波蒙特,一个在新泽西州的瑞奇威地区出生、成长的小男孩,他的真实生活始于1960年。那一年,两件事情发生在他身上。第一件事决定了他的人生;第二件事几乎要了他的命。那一年赛德·波蒙特十一岁。  那年一月,他以一篇短篇小说参加了《美国少年》杂志赞助的一项协作比赛。六月,他从杂志编辑那里收到一封信,通知他说他被授予比赛小说类的荣誉提名奖。信里还说,要不是他的参赛申请表显示他的年龄离成为名副其实的“美国少年”还差两岁,评委们本会颁一个二等奖给他。不过,编辑们还是说,他的故事《在马蒂家外》是一篇非常成熟的作品,可喜可贺。  两周后,《美国少年》寄来了获奖证书。为了保险起见,用的还是挂号信。证书上有他的名字,但用的是古代英语的繁复字体,让他几乎无法辨认。证书底部有一个金色的印章,凸起的图案是《美国少年》杂志的标志——一个平头男孩和一个梳马尾辫跳吉特巴舞的女孩的剪影。  他的母亲把他拉进怀里,一通狂吻。赛德是一个安静、认真的男孩,似乎从来都不会对什么事情过于坚持,还经常会被他自己的大脚绊倒。  他的父亲对他获奖一事反应很淡。  “如果他的故事真他妈的那么好,他们为什么不给他一些钱呢?”他陷在安乐椅里咕哝道。  “格兰——”  “没事儿。当你折腾完他后,我们的海明威先生或许可以替我买点儿啤酒来。”  他的母亲没再说什么……但她用自己的零花钱请人把杂志寄来的信和证书装进镜框,挂在他房间的床头上。亲戚或其他客人来访时,她就带他们去房间里看。她告诉她的客人们,赛德有一天会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她一直觉得他注定将成就伟业,此次获奖是第一份证据。这让赛德很尴尬,但他太爱他的母亲了,没办法跟她这样说。  不论尴尬与否,赛德认为他的母亲至少部分正确。他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天赋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但他无论如何都要成为一名作家。为什么不呢?他擅长写作。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开始写了。当文字对路时,他有了一个不错的起点。并且他们无法总是靠一个技术细节不给他钱。他不会永远十一岁。  1960年,发生在他身上的第二件重大事情始于八月。他从那时起开始头痛。起初痛得并不厉害,但到了九月初学校开学时,他太阳穴和前额后的轻微隐痛恶化成了马拉松式的长时间病态巨痛。当头痛发作时,他毫无办法,只能躺在他黑暗的房间里等死。九月底,他希望自己能死掉。十月中旬,疼痛加剧到了他开始害怕自己死不掉的程度。  这种可怕头痛的发作通常都会伴随着一个只有他能听到可怕声响——听上去像是无数只小鸟在远处吱吱地叫。有时,他想象自己几乎能看见这些小鸟,他认为它们是成群结对聚集在电话线和屋顶上的麻雀,麻雀在春秋两季常这么做。  他的母亲带他去西沃德医生那里看病。  西沃德医生用检目镜查看他的眼睛,然后摇摇头。接着,医生拉上窗帘,关掉头上的灯,叫赛德看着检查室墙壁上的一处空白。他通过快速开、关手电筒在墙上制造出一个忽隐忽现的明亮光圈,让赛德盯着看。  “这让你觉得好玩吗,孩子?”  赛德摇摇头。  “你不觉得头晕?没觉得好像要昏倒?”  赛德再度摇摇头。  “你闻到什么气味吗?比如腐烂的水果或燃烧的布片的气味?”  “没有。”  “你的鸟呢?你看着墙上忽隐忽现的光圈时有没有听见它们的声音?”  “没有。”赛德迷惑地说。  “是神经紧张。”后来,当赛德被打发到外面的候诊室时,他的父母说。“这孩子他妈的神经质。”  “我认为是偏头痛。”西沃德医生告诉他们说。“发生在如此年轻的人身上很不寻常,但也并非前所未闻。而且他似乎非常……容易动感情。”  “他确实如此。”莎伊拉·波蒙特不无赞许地说。  “也许有一天会有治疗的方法。至于现在嘛,我恐怕他只得熬着点了。”  “是啊,我们和他一起受罪。”格兰·波蒙特说。  但那不是神经紧张,也不是偏头痛,事情还没完。  离万圣节还有四天,莎伊拉·波蒙特听见一个和赛德每天早晨一起等校车的孩子开始叫喊。她从厨房的窗户看出去,看见她的儿子正躺在车道上抽搐。他的午饭盒掉在他的身旁,里面装的水果和三明治都翻在车道滚烫的路面上。她跑出去,嘘走其他孩子,然后只是无助地站在他边上,不敢碰他。  假如里德先生驾驶的黄色大校车停车晚一点点儿的话,赛德可能就当场死在车道底端了。幸好里德先生在韩国做过医生。他把男孩的头向后扳,让他呼吸呼吸畅通,才使赛德免于咬舌窒息而死。赛德被救护车送往伯根菲尔德县医院,提他被推进急救室时,一位名叫休·普瑞查德的医生正好在里面喝着咖啡与朋友聊高尔夫。休·普瑞查德碰巧是新泽西州最好的神经科医生。  普瑞查德安排给赛德拍了X光片,并仔细读片。他向波蒙特一家展示X光片,要他们特别留意他用黄色蜡笔圈出来的一处模糊阴影。  “这个。”他说,“这是什么?”  “他妈的我们怎么会知道?”格兰·波蒙特问。“你才是他妈的医生啊。”  “没错。”普瑞查德冷冷地说。  “我老婆说他像是发病了。”格兰说。  普瑞查德医生说:“如果你的意思是他痉挛发作,那么是的,他确实如此。如果你是指他患有癫痫,那么我非常肯定他不是这样的情况。像你儿子那么严重的痉挛本来一定是癫痫大发作,但赛德对Litton Light Test却毫无反应。事实上,假如赛德真患有癫痫,你根本就不需要一个医生来向你指出这一情况,因为每次你家电视机上的画面一滚动,他就会倒在起居室的地毯上发病。”  “那么他得的是什么病?”莎伊拉小心翼翼地问。  普瑞查德转回去对着固定在灯箱前面的X光片。“这是什么?”他再次轻轻地敲了敲画圈的部分,回答道:“之前没有伴随痉挛的突然头痛发作在我看来是因为你的儿子长了一个脑肿瘤,肿瘤可能还很小,但愿它是良性的。”  格兰·波蒙特冷漠地注视着医生,他的妻子则站在他的旁边用手帕捂着脸哭。她哭的时候没有发出任何声响。无声的哭泣是多年婚姻磨练的结果。格兰的拳头既快又狠,并且几乎不留痕迹,经历了十二年的沉默悲伤之后,即使她想要放声大哭,大概也哭不出来了。  “所有这些是不是说你想要切开他的脑袋?”格兰以他一贯的机敏与老练问道。  “我不太愿意使用这样的说法,波蒙特先生,但我认为有必要实施探察手术,确实如此。”他想:假如真有上帝,并且假如上帝真是按照他自己的形象创造了我们,我不愿意去思考为什么像这个家伙一样的人多得要死,这些人手里还掌握着其他许多人的命运。  格兰沉默了好一会儿,他垂着头,眉头紧锁地盘算着。最后,他抬起头,问了一个最让他烦恼的问题。  “跟我说实话,医生——总共要花多少钱?”  助理护士最先看到了它。  她刺耳的尖叫回响在手术室里,之前的十五分钟内手术室里唯一的声响是普瑞查德医生低沉的指示、庞大的呼吸机发出的咝咝声、以及锔子急促的呜呜声。  她踉踉跄跄地后退,撞到了一个上面整齐摆着二十多件手术工具的托盘,把它碰翻了。托盘哐嘡一声掉在铺着瓷砖的地上,接着又是一阵较轻的叮当响。  “希拉里!”护士长大叫道。她的声音里充满震惊和诧异。她失态到了穿着裙裾飘飘的绿色长袍就迈出半步去追逃跑的护士的地步。  正在协助手术的艾尔伯森医生用他穿着拖鞋的脚踢了护士长的小腿一下。“请记住你是在哪里。”  “是的,医生。”她立刻转身回来,甚至没有朝被猛地撞开的手术室门看一眼,希拉里尖叫着从左边的楼梯冲出去,依然像一辆失控的消防车。  “把消毒器里的工具拿来。”艾尔伯森医生说。“马上。快点。“  “是的,医生。”  她开始一件件取工具,边拿边做深呼吸,明显很慌乱但还能控制住自己。  普瑞查德医生似乎一点儿都没有注意到这些。他正全神贯注地通过赛德·波蒙特头盖骨上的切口往里看。  “难以置信。”他轻轻地说。“真是难以置信。这真该被载入史册。假如我不是亲眼所见——”  消毒器的嘶嘶声仿佛惊醒了他,他看看艾尔伯森医生。  “我需要抽液机。”他突然说,并扫了一眼护士。“你他妈的在干什么?玩《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填字游戏?快拿着那些工具过来!”  她把工具装在一个干净的托盘里过来了。  “给我抽液机,莱斯特。”普瑞查德对艾尔伯森说。“快点。我要向你展示一件你在乡村集市的畸形人秀场之外从没见过的东西。”  艾尔伯森拉来抽液机,熟练地摆好各种工具,没有理会给他让道的护士长。  普瑞查德看着麻醉师。  “替我保持血压稳定,我的朋友。我只要求一个稳定的血压。”  “他上压105,下压68,医生。稳如磐石。”  “好,他的母亲说躺在我们这儿的是下一个威廉·莎士比亚,那么就保持住这个血压。给他抽液,莱斯特——不要用那个见鬼的东西搔他!”  艾尔伯森用抽液机清除干净血污。监视器制造出的背景声稳定、单调却让人安心。接着,他大吸一口气,感觉仿佛有人重重地在他肚子上打了一拳。  “噢,我的老天。啊,上帝。耶稣基督。”他退缩了一下……然后又凑近。在他的面罩之上和角质眼镜之后,他瞪得大大的眼睛里突然闪起好奇。“这是什么?”  “我想你看到它是什么了。”普瑞查德说。“只不过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罢了。我读到过这样的事情,但从没指望亲眼看见。”  赛德·波蒙特的脑子呈现出海螺壳外边缘的颜色——一种略带点玫瑰红的中度灰色。  从光滑的硬脑膜表面凸起的是一只畸形的瞎眼。脑子在轻微地搏动。这只眼睛也随之一起搏动。看上去就好像它在试图朝他们眨眼。正是这点——眨眼的样子——把助理护士从手术室里吓跑了。  “上帝,这是什么?”艾尔伯森又问了一遍。  “没什么。”普瑞查德说。“它曾经可能是一个活生生、会呼吸的人的一部分。现在它什么都不是。除了制造麻烦,它什么都不是。而它制造的麻烦恰巧是我们能对付的。”  麻醉师洛林医生说:“可以让我瞧瞧吗,普瑞查德医生?”  “病人情况稳定?”  “是的。”  “那么,来吧。这是可以说给你孙子孙女听的稀罕事。不过动作要快点。”  洛林看的时候,普瑞查德转向艾尔伯森。“我要锔子。”他说,“我要把切口开大一点。然后我们就可以探查。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把它都取出来,但我会尽我所能。”  莱斯·艾尔伯森 现在充当起护士长的角色,当普瑞查德要求时,他就把刚消毒过的探针啪的一声递到他戴着手套的手中。普瑞查德——一边轻轻地哼着《班尼沙》 的主题歌——一边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地迅速处理着伤口,只是偶尔瞄几眼装在探针顶端的齿镜式镜子。他主要是单凭触觉行事。艾尔伯森之后会说,他一辈子都没见过如此令人毛骨悚然的靠直觉和经验所进行的手术。  除了那只瞎眼,他们还发现了一个鼻孔的一部分,三片手指甲和两颗牙齿。其中的一颗牙齿上有一个小洞。眼睛继续搏动着,在普瑞查德用针型手术刀先刺穿再切除它的一刻,它依然试图眨一下。整个手术,从最开始的探查到最后的切除,只花了27分钟。五块血淋淋的肉扑通一声掉进赛德被剃光的脑袋边的不锈钢托盘里。  “我认为我们已经掏干净了。”最后普瑞查德说。“所有的异质组织似乎都由未发育完全的神经中枢相联。即使还有别的东西,我觉得基本也都被我们杀死了。”  “可是……如果孩子还活着,怎么可能这样呢?我的意思是,那都是他的一部分,不是吗?”洛林迷惑地问。  普瑞查德指指托盘。“我们在孩子的脑袋里发现了一只眼睛,几颗牙齿和一些手指甲,你认为这些是他的一部分?你看他缺了任何一片指甲吗?想要检查一下?”  “可即使癌症也只是病人自己的一部分——”  “这不是癌症。”普瑞查德耐心地告诉他说。他一边讲话一边两手继续干活。“在许多母亲产下单独一个孩子的情况下,那个孩子实际上是以双胞胎的状态开始存在的,我的朋友。这样的几率可能高达十分之二。那么在另一个胎儿身上发生了什么呢?较强壮的那个胎儿会吞并较弱小的那个。”  “吞并它?你的意思是吃掉它?”洛林问。他看上去脸色有一点发绿。“我们这儿谈的是在子宫内发生的自相残杀吗?”  “随便你怎么称呼它;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假如人们真能制造出他们在医学会议上一直谈到的声纳记录仪器,我们或许真可以查明此类事情发生得有多频繁。但无论它的发生率频繁与否,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更为稀罕许多。这个男孩的孪生兄弟有一部分没被吞并。它恰巧留在他脑子的前额叶中。它也一样可能留在他的肠子、他的脾脏或他的脊髓中,任何部位都有可能。通常只有病理学医生会看到这样的东西——尸体解剖时能发现它,并且我从未听说过哪个人因为异质组织而死亡。”  “那么,这儿是什么情况?”  “一年前这些组织大概在普通显微镜下还看不见,但某个原因导致它们又再度活跃起来。至少在波蒙特夫人分娩前的一个月,被吞并的孪生兄弟的生长钟就该永久地停止了,但不知怎么搞的,这个生长钟又被上紧了发条……鬼东西实际上是开始运转了。所发生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神秘;单是颅内压一项就足以导致孩子头痛及痉挛发作被送到这儿来。”  “是的。”洛林轻声说,“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普瑞查德摇摇头。“假如三十年后我依然在从事比打高尔夫更难的活动,你那时可以问我。我或许会有答案。现在我所知道的全部就是我发现并切除了一个非常特殊,极为罕见的肿瘤。一个良性肿瘤。而且,防止了并发症,我认为他的父母只需要知道这些。孩子的父亲会让皮尔当人看上去也像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孩子 。我无法想象向他解释,我为他十一岁的儿子实施了一次流产术。莱斯,我们替他缝合吧。”  然后,他又想了一想,愉快地对手术室护士补充道:  “那个从这儿逃出去的傻瓜,我要炒她鱿鱼。请记录下来。”  “是的,医生。”  ……

内容概要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1947年-)有史以来作品最多、读者最众、声名最大的作家之一。
编过剧本,写过专栏,执过导筒,做过制片人,还客串过演员。
作品总销量超过三亿五千万册,超过一百五十部影视作品改编自他的作品,由此创下一项吉尼斯世界记录。
被《纽约时报》誉为“现代惊悚小说大师”,更是读者心目中的“恐怖小说之王”。
六次荣获布莱姆·斯托克奖,六次荣获国际恐怖文学协会奖,1996年获欧·亨利奖。
2003年因“继承了美国文学注意情节和气氛的伟大传统,体现出人类灵魂深处种种美丽的和悲惨的道德真相”而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终身成就奖。
2007年荣获爱伦·坡大师奖——终身成就奖。他以恐怖小说著称,活脱脱概括了此一类型小说的整个发展沿革,他的作品还包括了科幻小说、奇幻小说等其他小说类型。但他的作品又远远超出了类型小说的范畴,他并非一个廉价的恐怖批发商,他的作品深入内心、逼问人性、展现灵魂,他成就的是真正的心理惊悚——一位不折不扣的文学大师。

书籍目录

序幕
第一部 无用的废料
第二部 斯塔克掌控全局
第三部 灵魂的摆渡者驾到
尾声
后记

编辑推荐

  《黑暗的另一半》曾是1989年美国第二大畅销书,1993年被搬上银幕,是一部融入了作家自我经历的恐怖小说名作。斯蒂芬·金早期曾以“理查德·巴克曼”为笔名发表小说;双重身份“暴露”后,便创作了这部作品,以此作为自己的“现身”。  同名英文原版书火热销售中:The Dark Half

作者简介

《黑暗的另一半》曾是1989年美国第二大畅销书,1993年被搬上银幕,是一部融入了作家自我经历的恐怖小说名作。斯蒂芬•金早期曾以“理查德•巴克曼”为笔名发表小说;双重身份“暴露”后,便创作了这部作品,以此作为自己的“现身”。
恐怖小说家赛德在胎儿时期就在其母体内吞噬了自己的孪生兄弟,于是那个未出生便已死亡的兄弟成了他黑暗的另一半。黑暗的另一半试图用暴力和血腥来取代真实作家的位置,制造了一起起惨绝人寰的凶案,再现书中情节。如何才能杀死一个从未出生过的人?如何才能把它送回到本应属于它的黑暗世界?恐怖小说家面临着一群奇特的灵魂摆渡者……

图书封面


 黑暗的另一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很明显,马辛是泰德在年幼时就被剥离的双生与泰德的向往的混合体,残忍硬派,却在某种角度上是温文尔雅的泰德所渴望的姿态。泰德把这种渴望宣泄在写作里,宣泄在虚构的角色马辛身上,又因恐惧而埋葬了他,于是他黑暗的双生就摆脱困在他脑中只能靠写作体现存在感的状态,凭此出现了。我相当喜欢这部书,因为泰德,温柔内敛的无名小作家(他知名的作品都是“马辛”写的)和“马辛”,冷血暴力的杀人犯,他们竟然是双生,或者干脆说是来自同一个灵魂,站在两个极端却又有对方的影子。当泰德与马辛面对面的狂笑,庞波恐惧的从泰德的脸上看出了和马辛一模一样的疯狂。马辛并非泰德“黑暗的那一面”,而是“黑暗的一半”,因为另一半是泰德自己。他们联系的如此紧密又相互憎恨,只是因为他们选择暴露了不同的部分。他们其实拥有相同的灵魂。“你是恶魔爬出的那口井,黑暗的仿佛通向地狱。现在恶魔已经死去,但谁都不知道何时里面会爬出另一只恶魔。所以你依然让我恐惧。”
  •     有点恐怖,但绝没有到让人把书扔开的恐怖。合上整书,我思来想去的就一个疑惑:霍默马尔奇大叔的死,是鸡肋么?我只能想出肤浅的解释,他的死,仅仅是为了给乔治斯塔克提供一辆车么?而看过书的人都知道,此魔王,偷车是手到擒来,哪需为此浪费精力搭上条人命呢。同样的,在所有死者当中,唯独霍默大叔没有和揭穿/埋葬乔治这个笔名人物有着丝毫关系,也唯独霍默没有死在读者眼前——我指的是——细节展示。整部小说塑造的恐怖气氛,就像一把拉满弦的弓,由于等待的太久,或者说弦拉的太满,至结尾处,有点失去了弹性。至少我是猜测到结尾了,这对于一个悬念的制造,是大忌。对铺天盖地的麻雀描写,我想到了同样身为恐怖大师的希区柯克的那部经典名作《鸟》,也许是致敬?另外对一人分得双身的处理,也让我想到了《道连格雷的画像》。同样是肮脏落堕的灵魂,为了保持容颜依旧不变,用日益衰老丑陋的画像做出交换。全篇出彩的地方,在于史蒂芬的文笔。当然不是对蓝天白云美好人世的描写,是对谋杀现场,内心独白和人性恐惧面的丝丝入扣。我得承认放下书的有个夜晚,连着梦到了书中的杀人场景,着实够惊悚的了。书中也不乏一些对伤口的细节描写,读的我都觉得在疼。全书最大的爆点应该是斯塔克的出现,可是他一直这样存在着,在否认中被一次次印证着,推翻着你所有不相信的犹豫,于是他出现时,反而是舒了一口气,不是倒吸一口气。接着读者便只想快速的翻到结尾,把焦点集中在谁死谁活上。这种关注,有点削弱了我对斯塔克存在的兴趣。之前埋下的伏笔,没有草蛇灰线的那种暗自惊喜了,换句话,就是作者的构思,不再让你觉得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更像是一条大道,只有这条大道通往结局,而且结局在不远处,还隐约的能看到轮廓。少了一把倒吸凉气的劲,也许本书对我而言,差的就是这么一点。
  •     史蒂芬•金这本400多页的小说,作为89年全美销量第2的书籍,它虽缺乏内涵,却娱乐性甚佳。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恐怖故事,其中多起凶杀的血腥描写,都足够刺激到读者越来越粗壮的神经。故事讲述了一位作家,在停止使用笔名写作并通过杂志曝光那个鲜为人知的笔名后,那个笔名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像以笔名的名义所写的那些犯罪小说里的罪犯一样行凶杀人,并且希望从作家本人那里攫取生命的故事。足智多谋的作家赛德、深爱他的妻子丽姿、心狠手辣的“黑暗的另一半”乔治•斯塔克、稳重机智的治安官艾伦,这四个人构成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关系网。赛德因受到“龌龊鬼”的敲诈,和妻子商量后主动曝光了自己另一个身份,乔治•斯塔克——一位优秀的犯罪小说作者。自此,和曝光事件相关的一系列凶案发生,所有的现场线索都指向赛德,当艾伦追查到赛德家时,却在赛德难以撼动的不在场证明前陷入迷茫,随后一系列难以解释的事件,相同的指纹、相同的声纹,虽然艾伦打消了对赛德的怀疑,但这些事却让艾伦开始怀疑自己多年以来的常识。而只有赛德从一开始就猜到了原因,他黑暗的另一半,乔治•斯塔克——一个鬼魂,确确实实成为了一个实体,并且开始行凶,最终也会找上赛德自己。在乔治•斯塔克令人胆寒的凶暴面前,赛德唯一的底牌就是麻雀——据他的朋友罗杰称是“灵魂的摆渡者”,数以万计的麻雀出现在赛德的周围,乔治•斯塔克却看不到它们。在乔治•斯塔克将丽姿以及赛德的双胞胎儿女劫持到赛德一家的乡下别墅,准备通过写作夺走赛德的生命力的时候,艾伦、赛德先后赶到。当乔治•斯塔克梦寐以求的犯罪小说再次动笔的时候,乔治•斯塔克身上的伤痕和皱纹都逐渐的转移到了赛德的身上,这使乔治•斯塔克欣喜若狂,同时也放松了警惕。赛德吹响了鸟哨,麻雀起飞了。铺天盖地的麻雀用血肉之躯当做炮弹,砸开了房间的门窗和墙壁,它们扑到乔治•斯塔克的身上,用亿万个鸟嘴将乔治•斯塔克生吞活剥,最后,带着斯塔克变轻的尸骨,消失在黑夜中。赛德救下了妻子和儿女,也救下了艾伦,但是当他开始写作犯罪小说时,他的表情简直和乔治•斯塔克一样疯狂,他黑暗的另一半,真的消失了吗?这是一个令人惊异的故事,我想没有人会在意故事对人们生活常识的挑战,吸引人们的是灵异的复生、诡秘的麻雀、被威胁者的命运以及一个好警察是如何带着读者解开谜团,有时候读者跑到警察前面,有时候又被警察超越。作为恐怖小说,史蒂芬•金对凶杀现场的描写,令人咂舌,摘录如下。78页,克劳森的死。史蒂芬•金花费了相当多的篇幅铺垫气氛,十分精彩,此处略去,仅保留对凶案现场的描写。这种凝视只持续了不到三秒钟,可她却觉得长得多。她看到了一切,包括最小的细节;她的脑子拍下了她的所见,就像那些拍摄犯罪现场的摄影师一样清晰而准确。她看见咖啡桌上放着两个啤酒瓶,一个是空的,另一个半满,瓶颈处还有一圈泡沫。她看见烟灰缸弯曲的表面上写着“芝加哥大都会区”的字样。两只不带过滤嘴的香烟头被按灭在烟灰缸中间干净的白色区域,可克劳森并不吸烟——至少不吸纸烟。她看见曾经装满大头针的白色小塑料盒倒在啤酒瓶和烟灰缸之间。克劳森过去用来在厨房的记事板上钉东西的大头针,多数都散落在咖啡桌的玻璃台面上。有几枚大头针落在一本翻开的《人物》杂志上,正好是刊登赛德•波蒙特/乔治•斯塔克故事的那一期。她能看见波蒙特夫妇在斯塔克的墓碑上方握手,虽然从她的位置看那张照片是倒的。根据弗雷德里克•克劳森的说法,这是一个永远也不会刊登出来的故事,但它会使他成为一个小有财富的人。事实上,他似乎大错特错了。她能看见弗雷德里克•克劳森,他坐在客厅的两把椅子中的一把上,一点自以为是的气焰都没有了。他被绑在椅子上。赤身裸体,衣服被揉成一团扔在咖啡桌的下面。她看见他的腹股沟上有一个血淋淋的窟窿。他的睾丸还在老地方;他的阴茎被塞在他的嘴巴里。他的嘴里有足够的空间,因为凶手还割掉了克劳森的舌头。舌头被钉在墙上。大头针深深地扎进粉红色的肉里,深地她只能看见明黄色的大头针顶部的一小瓣,她的脑子也无情的拍下了这个细节。血顺着舌头往下淌,在墙纸上构成了一个模糊的扇形图案。凶手还用另一个顶端是鲜绿色的大头针将《人物》上那篇文章第二页钉在克劳森裸露的胸口上。她看不见丽姿•波蒙特的脸——它被克劳森的血盖住了——可她能看见丽姿的手,丽姿正伸手举着一盘果仁巧克力蛋糕让赛德微笑着检查。她记得克劳森特别讨厌这张照片。多么装腔作势!他大声地评价。她不喜欢烹饪——她在紧接着波蒙特出版第一本小说后的一次采访中这样说过。被紧钉在墙上的舌头上方,有人用手指蘸着血写了一句话:麻雀又在飞了。上帝啊,她的脑海深处想到,这就像一部乔治•斯塔克的小说……像亚历克斯•马辛会干的事情。从她后面传来一个轻轻的撞击声。……摘抄到此为止,从这段也可以看到史蒂芬•金这位恐怖大师超凡的细节描写能力,恐怖场景历历在目。当然这样大段的细节描写读来也让人感到稍微吃力,这是史蒂芬·金吓唬人的专长,虽然琐碎,但很接地气,我可以想象,那些细节会让美国读者感觉这些场景就在自己身边,或者这样的凶案也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桌上的酒瓶、《人物》杂志,栩栩如生的杂志照片,这些东西正是每一个人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细节增强真实感,增强恐怖程度。之前之后通过目击者视角的铺垫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恐怖气氛,这些无疑会强力的撞击读者神经,用现在描述网文的词,这真是“爽文”。除了凶杀现场描写,史蒂芬•金细致的人物心理描写也让人印象深刻,这是这本书里的一个风格化的东西。每一个重要角色的心理活动我们都可以看到,都让人感到栩栩如生。看看他是怎么通过人物心理描写增强恐怖气氛的,紧接上面的场景。多蒂•艾伯哈特尖叫着急转身。马辛拿着他那把可怕的剃刀朝他走来,闪亮的钢叉上现在蘸满了弗雷德里克•克劳森的鲜血。他的脸上全是扭曲的疤痕,它们是诺尼•格里菲丝在《马辛的方式》的结尾处割伤他后唯一留下的东西,不过——不过那儿根本没有人。门旋上了,如此而已,有时门会自己关上。如此而已?她在脑海深处发问……只是这次脑海深处的声音更近了,提高了音量,急迫而惊恐。你走上楼梯时,门毫无疑问是半开着的。不是敞得很开,但足以让你看清它不是关着的。此刻她的目光回到咖啡桌上的啤酒瓶。一只是空的。一只半满,瓶颈处还有一圈泡沫。她走进来时,凶手躲在门后。假如当时她转头,她几乎肯定能看见他……如今,她也要死了。……史蒂芬•金是有怎样的经历,能把惊恐人类的心理活动描写的如此真实?这或许就像《东成西就》里的那个谁,刀划破喉咙的声音,虽然听说过很多次,但直到自己被刀划破喉咙,临死前才真的知道。而史蒂芬•金尽可以大胆的瞎掰,只要有一些让读者似曾相识的细节,那么读者就会觉的,哦,是这样,真的太真实了。史蒂芬•金在场景描写以及心理描写方面,功力深厚。史蒂芬•金在《黑暗的另一半》里提到的那第三只眼,那不仅是创作之源,还是一个钻头,钻进史蒂芬•金自己的内心,钻进史蒂芬•金所观察的人的内心,捕捉每一个流转的思想和惊悸,诉诸笔端。另外,书中偶尔出现的奇妙比喻,让人佩服,诗意的比喻能把人引向意象之乡。

精彩短评 (总计76条)

  •     史蒂芬金的作品好棒 推荐推荐
  •     不管怎么说,这本书和它的电影版都在我当时还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     实在太长了,有些无聊,看了一半就去翻结尾了
  •     整个故事走向并不出人意料,给人感觉是教科书般的套路铺陈,家庭作业般的作品展示,不过,毕竟是史蒂芬金,在文字表现力方面,很多东西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已经出神入化了。
  •     故事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有些时候邪恶的人只是恰好是少数人,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于是被多数人指责、群殴,最终被铲除。胜利者总认为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其实真的如此吗?一切自私都要付出代价。
  •     人都是有两面性的,黑暗的一面和光明的一面,情节有些拖沓,血腥的部分看着还可以
  •     2015.07(26)
  •     如同书中主人公的双生,小说本身也在犯罪小说与灵异小说、跨层次叙事方法与传统叙事方法中摇摆不定。金对于节奏的把握依旧炉火纯青,不断拉近书中人物与读者的距离,而后将恐怖的场景满满在读者周围搭建起来,除了金之外,我不相信还有谁能做到。不过最强烈推荐的还是《宠物坟场》#恐怖小说毕业,麻雀起飞了
  •     黑暗的另一半,不是一本很好的书 (要不是一开始看书就忍不住看完我才不读呢
  •     地鐵讀物
  •     麻雀又在飞了
  •     这是斯蒂芬金的小说里我最喜欢的一本,尤其喜欢快结尾时“麻雀起飞”。曾经那一本不知藏到哪里去了,那么就再买一本,不知看过多少遍了,隔一段时间又会重看。
  •     如果意识到了自己“黑暗的另一半”,就要拿出勇气和他正面交锋。因为这场明与暗的对决是迟早的事,不要让他困扰我们的人生才好。要不是故事好,真的受不了斯蒂芬金的话唠和神经质。五百页的书其实两百页就完全能讲完,密度太小。
  •     烂尾…
  •     质量可靠,不上火
  •     要想不怕黑暗,最好的办法,就是成为它的一部分。
  •     金的作品都很好,推荐!!!
  •     算他长篇里面好看的了
  •     看了蔡骏的《谋杀似水年华》后在豆瓣啃了评论,看到有那么一本书,,就买了
  •     双胞胎脑洞满分,书长至少应该砍掉一半
  •     中规中矩的老金作品
  •     麻雀:潜鸟,尤其是夜里出没的怪鸟,是灵魂摆渡者。指那些在生者世界和死者世界之间摆渡人类灵魂的人。据说它们总是聚集在死亡将要发生的地方,它们不是预示凶兆的鸟。它们的任务就是把刚死去的灵魂引导到他们死后该去的地方,它们的任务是引导迷失的灵魂回到阴间。换句话说,它们是活死人的先驱。
  •     还行。但不是偶喜欢的类型。
  •     最深的恐惧应该不是视觉感官上的,而是内心上的那种恐惧。这还是斯蒂芬金早期的作品,我深深觉得他是个大神经病。
  •     还没开始看,只是看了简介就觉得有种后背发凉的感觉。确实是大师的手笔。而且书的质量确实不错。最后说一句,买史蒂芬金的小说还得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     一如既往的斯蒂芬金风格,绝对推荐!
  •     king大师说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有他自己的影子。当写作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在内心深处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恐怖嗜血的怪物,在经历过所有的痛苦之后,再将那个“自己”杀死...关于麻雀的描写感觉看到了希区柯克《鸟》的画面。这个版本的翻译感觉很一般,很多字句没有译出精彩~
  •     永远的惊悚小说之王,天朝小说和国外同类小说最大的差别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对细节节奏和氛围渲染的处理。小说非常棒。
  •     在还剩下100页时 实在提不起兴趣读下去
  •     逻辑强迫症从头到尾都在纠结实体化也是不能好了,忽然触动我的竟然是这个腐烂的已死之人对待婴儿瞬间的温柔。
  •     老爸挑的。
  •     斯蒂芬金的书一贯如此,如果你能坚持读完前面的大段铺垫,那后面就是引人入胜了。
    分裂的人性,恶的化身要成为主体。这样的题材还是很刺激的
  •     印刷瑕疵了点
  •     267「结果是麻雀带他装逼带他飞了」
  •     斯蒂芬的书里,这本算是特别有意思的一本,特别是有关于麻雀的
  •     黑暗的另一半
  •     黑暗的另一半,每个人心中都有的另一半,这一次他活了过来。前段悬念十足,中段斯达克的虐杀血腥惊悚,后面太意识流了。金老爷子内心里绝对是个严肃作家。
  •     不是邪教崇拜的小说 差评!
  •     前面半部分感觉非常引人入胜 突然笔锋一转变成了魔幻小说。。。转的让人措手不及 转折感觉太生硬了 前面各种的伏笔铺垫让人觉得 不应该是这样的啊 但其实翻拍成电影的话 这一本书可以分开变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影视作品 但放在一起效果就不太好了
  •     所以 他是怎么犯案的 凶手真的是本人吗?
  •     金的魅力就在于,能把普通的恐怖故事,细节描绘到极致,让人身如其境,尤其喜欢剃刀杀两警察和最后麻雀乱舞那两段。
  •     期待阅读过程
  •     想一口气看完
  •     乔治斯塔克啊 我也觉得你迷人的可怕
  •     最触动我的部分是小说家自己承认了"他其实也觉得这个残虐的灵魂很迷人,他其实并不想让灵魂真正消失",那么,究竟是双胞兄弟的灵魂作祟,还是说,只是小说家内心的黑暗具现成了现实?PS,我买的是电子版,可能是录入错误,可能是别的原因,总之,翻译得简直就是屎。
  •     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小说整体结构完全美式的中规中矩,感觉作家写作功力超强,场景描述栩栩如生,看书就像看电影一样每个场景清晰呈现在眼前。唯一不足,结尾处有些拖沓。
  •     超好看哇!!!想把老金的书全看完!!!乔治大概是我最喜欢的反派啦!!!金发尤物擅长杀戮的设定太好了!!!杀人的部分看得少女心泛滥!!!买的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书,封面的麻雀恰到好处,结尾完全没料到麻雀的作用,好一个线索啊!!!
  •     有人说国外的通俗小说,有的文学性都要胜过我国的“严肃文学”,那么这本算一例。
  •     书很好,但封面有点折痕。
    但总体还是很好的!!!!!
    推荐去买!!!
  •     老金的老作品,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这个版本个人很喜欢,比较值得收藏
  •     梗不错。看过黑暗塔后给它减一星。
  •     内容不错,性价比很高,值得一看!
  •     一直很喜欢史蒂芬金的书,他很高产,我总是挑自己喜欢的题材来收藏。
  •     我看了很多本老金的小说,都非常棒,这本也一样出色。
    不过,翻译好像差点火候(仅仅是感觉),后面好点。
  •     是为了学写恐怖小说看的,斯蒂芬金文字的画面感好强
  •     大师的作品,值得拥有,值得拜读。值得购买
  •     可能是因为被更恐怖的吓过,而且对这本书的反派很期待,所以不觉得吓人。描述太详细了,为了烘托出那个阴森的气氛,通过不少人的遭遇和心理拼凑出来的,老实说这不是我讨厌的类型,但没能看下去……还有那个孪生兄弟斯塔克(其实我把他的名字给忘了,但幸好豆瓣有目录),本来对他期待很大,但是看到后面感觉他……弱爆了……文中赛德以“斯塔克”为笔名写的那些故事倒是很棒。总之,这本书我扔了。
  •     对于恐怖的把控并没有那么深入人心,倒是很符合斯蒂芬金对自己惊悚的定位。
  •     “麻雀又在飞了”——“麻雀正在飞”。
  •     没有第一次看斯蒂芬金那种半夜睡不着,像被催眠一样控制不住的回忆情节。而且到底也没有给出一个合理解释,这应该算是恐怖灵异小说吧
  •     太拖拉导致完全没有惊悚感····送自己的黑暗另一半回地狱也不怎么让人能够真心接受啊
  •     看过 2遍很不错
  •     故事很悬疑,结局在意料之外。。。麻雀又在飞了。。。
  •     这样的节奏对我而言实在是有些拖沓。
  •     一直在考虑是否要收藏这本书,并不是不好,而是不敢再看
  •     故事本身有点虚幻 三星 而斯蒂芬金先生对凶杀过程的描写着实有种令人不寒而栗之感 似乎真的看到眼前刀光一闪 随即温热而粘稠的血液咕咕地迎面喷涌而出。。作者塑造的黑暗斯塔克让人畏惧又好奇 读后赶紧反思一下自己内心是否也潜藏了一个无人知晓的黑暗邪恶面?还有好想生一对双胞胎~
  •     不怎么样。
  •     麻雀又在飞了。
  •     不算恐怖,也不悬疑。太拖沓了些
  •     还可以,不过不失
  •     很久没看小说了,这本是今年买的唯一的一本小说
  •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 但个人觉得比不上《尸骨袋》
  •     哪来的那么多麻雀……
  •     记得很小的时候父母看过电影 我正好看到最后麻雀吃人的那个桥段 后来看了小说就想起来了
  •     以为有个合理的解释,却是超现实主义的。失望。。。
  •     前一半写的紧张刺激又精彩,叙述视角的转变自然流畅,让人大概猜到是怎么回事,却又不敢完全确定;后一半写的就有点处处都在读者的意料之中的感觉。但是最后的结局的章节依然写的很精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