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官场 > 国画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7807428749
作者:王跃文
页数:492页

当官是一门艺术

当官是一门艺术,不是谁都能当。虽然从面上看大家都觉得无官不贪。但是去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当官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的,也不是随便都可以当的。官场有官场的生态,官场有官场的规矩,当官也有当官的艺术。国画是一本描绘官场的小说,既是一本了解官场生态的小说,也可以说是一本让初入官场的人去学习如何适应官场的生活,虽然不一定要求加官进爵,只求在中国这个官场生态环境活得舒畅一些,但从书中了解一些相关知识还是很有益的……精装版之后的人生感悟,的确值得多次品读!

官场小说第一本《国画》

《国画》真实再现官场黑与白,是一本拿起来就不想放下的书。主人公朱怀境身边的三个女人可爱,可悲,可怜!

揣摩国话

最早听人说起这本书是在出游的大巴上,据说王跃文是写官场小说最鞭辟入里的,而这本国画又堪称他的巅峰之作,之后再无能出其右者。只是,也因为这书写得太现实,而被和-谐掉了。
  回来想在网上找找电子书,果然是一无所获,只有书名,没有内容。
  前几天去书店,赫然发现此书在新书堆中格外显眼。上面写着,2010年新修订版本。心想,所谓新修订,就是重见日光、允许再版上市的意思吧。
  回来读了,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真实而细致。作者对朱怀镜工作生活的环境描述得淋漓尽致,人物心理的分析准确到位。同时,你又觉得作者非常客观,既没有刻意渲染腐败,也没有明确描写正义,不像一般文学作品文艺作品中好人坏人虽然性格饱满,但总体还是可以分类划之的。此书中的人物严格说来没有什么绝对的好人坏人、好官坏官,每个人的位置导致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可以理解,就像我们身边的人一样,甚至就像我们自己一样,活生生的寻常人,在中国社会中生存、在人群中生存,可不就是这副样子?你可能感慨其实人的本质都不算坏,是环境磨平了所有棱角,把一个个血气方刚的青年都变成了官场油条,可环境不也是因为聚集了人才称之为环境?如果没有一个个那样的人,又怎会形成那样的环境?然而,说归这样说,环境既已形成,要改变又是比登天还难,只能一个个跳进去,熔进去,不见了骨头。
  若说对官场失望,不入此门,其实也不会摆脱太多。因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早就了中国的官场,而文化骨髓已深深植入我们这个民族中。中国人说话喜欢迂回曲折,经常搞得单线思维的外国人云山雾罩,自己人就只能猜来猜去,很快会意的就被称为悟性高。

说明很多。

50多万字,不到俩月读完,在我这儿,算是神速了。《国画》名声在外,颠覆性之作。初读,承认主要还是为了情节。王跃文的文笔我不敢妄评,但确实对我胃口。相对于阎真反复的心理描写,他的情节对话及场景描写确实更胜一筹,引人入胜。说明了很多问题,那时的大问题在今天有些真的已是司空见惯了。14年的光阴,似乎又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马老师说要读两遍,要仔细揣摩,呵呵,我想以后再说吧!最后才彻底搞懂,“荆都”是个直辖市,“朱怀镜”是个一年多点就从副处升到副厅的官员。搞不懂的是,“皮市长”和“陈雁”到底啥关系?

朱怀镜有点骚不啦叽的

刚看了不到三十页,感觉朱怀镜自作多情的很,有点骚不拉叽的。初步推断:1.作者将自己代入了,所以老有点顾影自怜的感觉。2.成书时是98年,当时人受物质繁华、上层社会、下海经商冲击比较大,影响了作者的知识分子感情。下笔时总是放不开手脚。=========看着评着,还要继续。

两个源头,一条河床

《国画》的读者有两批,一批属于十年前,一批属于十年后的今天。我有幸成为后者。对王跃文先生官场小说的阅读,是从《苍黄》开始的。在读过《国画》之后,我还将去读《梅次故事》。我不知道十年前那个版本的《国画》封面设计是什么样的,但是今年再版的这一套书的封面我很喜欢,白底黑字、简洁的水彩画,给人一种高雅、豁朗的感觉。更能让人联想到毛主席的一句话:给你一张白纸,让你抒写美好篇章。从《苍黄》开始,读官场小说就抱有两个初衷,一是对书中所描写的特殊环境和特殊人的一种猎奇心理,二是从中汲取做人之道。这第二点当然不是要去学习官场上存在的某种不良风气,而是尽可能将其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养分分离出来,为我所用。所谓的养分也就是处世哲学和社交礼仪等等。如果说一开始读《苍黄》的时候,还只是上述两个目的,那么今天读完《国画》,我对官场小说的理解,或者干脆说对官场中人的理解便完全换了一个态度。正如同书的末尾对宋达清的描写,人在本质上并无好坏,但是有时候只能好、坏起来,别无选择。我相信许多读者在读《国画》的时候,都会像我一样,打朱怀镜开始搞婚外情、开始收受贿赂开始,就一直悬着一颗心,等待他何时倒下。可是到了剖析朱怀镜的内心世界时,我们又会站在他这一边。接下来就会以朱怀镜这个人乐于助人,够仗义,头脑灵活等等理由说服自己——他是个好人,至少不像别人那样忘恩负义。朱怀镜是书中的主角,读者难免会站在他的立场,但是如果从一些配角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从百姓或是其他公务员的视角出发。他朱怀镜也无异于“常人”。如果故事的主角是张天奇呢,读者也有可能认为他背信弃义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因此,纵观荆都这个大舞台,本就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书中讲述的是荆都,反映出来的是现实。虽然《国画》创作完成于98年,但是书中体现出来的很多事情——除了寻呼机变成了手机,私家车更加普及以外,直到今天依然没有改变,不仅没变,反而愈演愈烈,比如说“八股文”的写法,十年前就是“在……下”,今天还是“在……下”连标点符号都没改变过。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他们对大院里的事情多数是不知情的,他们的信息来源无非就是新闻和报纸一些媒体。《国画》中对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的两大记者做了充分的描写,一个是陈雁,电视台记者,貌美如花,成了皮德求的情人;一个是曾俚,敢怒敢言,敢说真话,经过各种压力的软磨硬泡,不停打压,最终离开报社,远走他乡。前者不可能说真话,后者不让说真话。那么老百姓在媒体上看到的是什么呢?因此,包括《国画》在内的很多官场小说,对百姓知情权的倡导和启发是有积极作用的。虽然是以文学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非曲直,亦真亦假,读者心理有数。《国画》中有一个在我看来很有趣的亮点,就是对迷信传说的套用。先不说袁小奇这个人是如何做到打麻将想怎么和牌就怎么和,单说对“且坐亭”的那一段的描写就神乎其神,几个人居然真的像卜老讲的故事那样,都梦见了群蛇缠身,并招来厄运,而唯一没有梦到蛇的朱怀镜,也如同传说中那样飞黄腾达了。我之所以觉得这段有趣,是猜测此处是王跃文先生用的小技巧,即明告诉你《国画》这本书中的内容就是假的,某些人也别拿什么“揭露现实”、“恶意攻击”为由来对本书施加压力——传说不是现实,书的内容也这不是现实。读过《国画》,你可能会对一些事情失去信心。但是我想,凡事都需要坚强起来,挺过去,忍过去,也许历史的某一个阶段会很漫长,但并不代表它没有结束的那一天。如同书中援引的一句哲言:人类理性有两个源头,社会发展只有一条河床。因此我们还是应该把目光放远,给自己点信心。

关于《国画》的几点感悟

大抵孩子总是喜欢五颜六色的东西。小时候,看到满堂色彩浓郁、生动形象的油墨画,就特别喜欢,而看着偌大宣纸上残留几块的国画,心里就老想,这国画真是浪费纸,难道它是凭纸张大小卖钱的吗?后来,长大了,才知道,这是国画的基本技巧——留白。国画技巧上的留白,恰如《国画》这本小说的构思。有些时候,一个简单的眼神、一个随意的手势、一丝带着略微弧度的笑,都抵得上一大段一大段的话语台词。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都没有绝对的标准,而是要看听你说话、要你做事的那个人,当时处于何种状态、何种心情。朱怀镜便是如此,刚调到荆都的时候,由于自己无心的一句玩笑话,被人添油加醋地传到了秘书长的耳朵里,给秘书长留下了坏印象,最后导致自己扎根在了副处长的位置上几年。生活的历练、现实的逼迫,让他学会了察言观色,在上司面前奉承阿谀,在下级面前说一不二,在这之后,他开始晋升之路,从副处长一直升到副局长,完成了龙门之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可否认,说话,已经是当下最重要的一门技能。切不提官场,即使在日常生活里,你也经常需要向大家来介绍自己、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夸张点说,没有准确的表达能力,你几乎就丧失了在这个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因为在当今社会,鲤鱼想要跃龙门,必须得靠这张嘴。其实关于这本书,我倒觉得更需要一提的是朱怀镜的知心朋友————李明溪,李人如其名,整个人就像一湾溪水,纯净清澈,却也极易被污染。从开篇时,那一头蓬松长发、如神经质般放纵的狂笑、放荡不羁的言语,成了他贯穿全篇的标志。当朱怀镜要他作画赠与刘仲夏时,他借用“竹苞松茂”典故时的聪明幽默,他和朱怀镜斗嘴时的诙谐讽刺,他和卜老交谈时的谦逊虚心,处处体现着这位真正的艺术家不与世俗同污、不与淤泥共沉的情怀。而因为现实因素,在朱怀镜的劝说下,李明溪也逐渐妥协了,他开始和那些伪艺术家一样,开办画展炒作卖画。而从这之后,他便变得异常敏感,总觉得周围充满着威胁,他开始压抑自己,试图隐藏自己本纯洁剔透的天性,最后在丧失和癫狂中遗失了踪迹。而在其中,一段颇有宿命情愫的情节更是耐人寻味:朱怀镜为了开导好友,邀好友李明溪,曾俚,情人梅玉琴一同出游,不经意间便来到了一座清静幽雅、远离尘世的亭子旁,四人游毕归家之后,李明溪常梦到很多蛇在自己身旁游动,在压力和恐惧之下,他作了一幅画,将当天游玩的景色画入其中,并将自己所崇拜的世外高人裱画匠卜老也画入了画中。在与卜老交流画作时却意外的从卜老那听到关于该亭的传说:原来,该亭名叫且坐亭,曾是古代供官道上过往的行人歇脚用,却因为一个诅咒被封了起来,从今往后,但凡有不怕的人去亭子上歇脚,都会梦见被很多蛇缠住的情景,最后长病不起,怏怏而去。之后,画中的五个人,朱怀镜因靠山倒塌而被贬、曾俚留下一封信后出走、玉琴因贪污而被抓,卜老因一个承诺郁郁而终、李明溪也不知所踪、下落不明,一切正如那个可怕的诅咒所预言的。我想,之所以会加上这么一段,大概是作者希望以李明溪这一故事中唯一的清醒者,来扮演整个故事情节的助推器。到最后李明溪的失踪以及结尾处朱怀镜所看到的熟悉的背影,似乎都在暗示着这个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吃人的社会,已经容不下这群清醒的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怀只会被人认为成迂腐。这个说话永远没有真假,做事始终难分对错的社会,就如同李明溪的《荆都五个人》般,鬼石嶙峋、金玉其外。另外,一个我拙劣的想法,我觉得作者创作《国画》这本书本身,大约只是想借此来批判社会中一些阴暗的元素,来宣泄作者心中的些许悲愤之情;但如今大多怀揣着在官场一搏的准中国式小公务员们,却将此书作为官场的圣经宝典,我想作者看到,也会感慨这等自己不曾料到的结局吧。

官场面子重

被闭关的几天里看了这本《国画》,内中不少笔墨都在勾勒什么潜规则啦,什么官场厚黑啦,书是写的不错,但不可否认——依旧是那么千篇一律。然而,我看好这本书的却在于:其一、作者在刻画人物内心活动上很有一套,尤其是对“面子”和“里子”的落笔,很传神。作者笔下的朱怀镜就是一位对“面子”把握很好的人,他深谙“君子不重则不威”,能在各种场合游刃而有余的把握自己的仪态、言语,特别在宴席上:有领导时如何让领导有“面子”,让领导心理受用;自己是领导时,如何凸显自己的威仪。更精通于“做事不说透”,如他教训内弟:江湖上跑的人,事情做就做了,嘴上还说什么,多难听。其次,朱怀镜嘴巴很含蓄,而作者却抖搂了不少官场规则:“现在的事,不是经济问题还能有什么问题?只要出了经济问题,其它生活作风、以权谋私、渎职等才会冒出来,否则一切都不是问题,身边有女人那是人家本事!”

向王跃文致敬——官场有文学从他开始

有官的地方,就会有官场;有官场,自然就有官场规则;有规则,就会有破译规则者。日熏月染,久而久之,规则和破译规则就都会变成文化,就会融入人的血液中,最后沉淀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在中国,才会有官场文学。但不是所有的官场小说都称得上是官场文学。谈到官场文学,有一个人,无论是读者只为阅读,还是学者做研究,都无法绕过,他就是王跃文。 王跃文是第一个将官场小说提升到文学高度的作家,《国画》更可以说是官场文学的滥觞之作。如果没有王跃文的出现,官场小说恐怕还在权术伎俩、权色交易等低俗的漩涡中打转,或者是在所谓改革、为民请命之类的忽悠中寻找自我安慰。是王跃文将以官场为环境的小说推到了文学作品的高度,也是他将几千年来的官场文化化繁为简地融入了小说创作之中。  十年前,我就着迷于《国画》那清醒又略带忧伤的文字,而后再比较着读了一些其他跟风而来的所谓的官场小说,高低上下立现——只有王跃文,才把自己骨子里的知识分子气质,浸润到他笔下的人物身上,权力、道德、权术、人情,他笔下的朱怀镜、关隐达等人都是那么的可爱可信。 十年后,《国画》再版。在这十年中,官场小说早已自成一系,但无论是从艺术追求,还是对中国官场的解读,或者对官场中人的塑造,几乎无人可出王跃文之右。不仅如此,我甚至认定,即便是王跃文自己也未必能再有超过《国画》、《梅次故事》的作品——其被爆炒的新作《苍黄》亦不能。官场猎奇、权术解密、权色交易等词语是我们通常加在官场小说上面的标签,但如果真以此为创作指向的作品,却往往都流于模式,而后千篇一律。在王跃文看来,他只是在写人,只不过他所写的是一群生活在“官场”这个在中国堪称特殊的环境中的人。将自己的笔触指向活生生的人、指向具有普世意义的人性,这正是王跃文小说之所以能在文学性上达到标高的原因。当然,作为官场小说,我们也能在王跃文那里读到关于权力、权谋的分析,但又不仅于此,我们还会被其作品中的氛围感染,甚至会生出淡淡的感伤。而实际上,官场没有秘密,只是一个略微特殊的职场而已。《国画》最为成功之处,就是塑造了一个复杂的朱怀镜。他内心深处隐有知识分子气质,对自己的操守有一定的要求,但他对权力也充满向往,对婚外情也把握不住,带着对妻子的愧疚,对权力的憧憬,在官场中施展拳脚,然而朱怀镜内心深处对官场又心生厌烦,对权谋、权术又不齿,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人物,让小说的艺术水准、让作品的文学性得以提高。 如果说其他的官场小说总喜欢造一个光明的尾巴,以显示主旋律的正确方向,那王跃文就是一个悲剧主义者,他的小说人物却总陷入困境之中,理想被击碎,仕途漫漫不清晰,尝遍人情冷暖,染得身心俱忧郁,不得志,最后多以出走的姿态完成仕途。朱怀镜先得势,后失势,最后被贬到底下县市。这早已超脱了简单的仕宦升降,官场就是一个壳,换作另外一个壳,比如职场,再比如大学,同样是一件漂亮的文学作品。 中国当代的官场文学之所以能称为“文学”,王跃文的写作功不可没。

Be stupid

其实这本书看的不是太认真,远没有前段时间看《青瓷》的那股劲,两位作者的写作风格也大相径庭,浮石好像更加细致一些,把人物内心的各种活动都写的一清二楚,我看的时候有时会觉得有些啰嗦(哎呀,大师,冒天下之大不韪提一点愚见,反正你也看不见的),王跃文相对来说就比较粗,导致一开始都有点不太想看下去,不过后来还是坚持着看完拉,尤其是越到结局的时候越觉得精彩,也是八卦心理在作祟,想看看最后谁谁都怎么样了,看完结局却觉得心里五味杂陈,唏嘘感慨万千。小说在这点跟电影都是相通的,作家和导演都是在给观众讲故事,讲得怎么样取决于很多因素,愚以为主要有两个因素:1、故事本身是否精彩;2、讲故事的人自己的方法和特色。有时一个好故事也会被讲烂,相反有些平淡的生活琐事也能提炼出深意,讲故事的人也是相当重要的。我个人比较偏爱猜谜类型的电影(不是悬疑片噢),就是那种不看到最后一刻都猜不到结局的,然后看完了再思索一下,噢,原来如此。。。伍迪.艾伦就是个讲故事的天才,最喜欢他的黑色幽默,实在是很让人膜拜的才华亚!又跑题拉,我好像经常跑题。。。扯回来~~官场文学,也许是这个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只不过《国画》是以主角的视角来写,而《青瓷》从商人的视角来写,好像甲方和乙方,当然也跟作者不同的生活阅历有关。《国画》是写自己周围几个人的命运起伏,有几天因为看到有些情节让我一度觉得很恶心,想着人的脸皮都可以厚到这种地步了,而大家也都可以视而不见或者默认正常,这什么狗P世界阿?!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时代,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有所得到就必然要有所失去,但是费尽千辛万苦得到的就是心中真正想要的吗?为了那些而又失去原本拥有的,值得吗?作者的观点应该是不值得,因为最后主角在湖边落寞地开着车,想着自己在江湖起起落落这么多年,真正的好友其实还是最初那疯疯傻傻的两位,心中涌起凄凉的感觉。但是小说虽然完了,人生并没有完,也许主人公从此更加心黑手辣,反而一帆风顺,因为原本内心那一丁点善良的东西是完全破碎了,因此也更容易发现和利用人性的弱点;而那位演技高超的势利小人更是步步青云……想起在哪看到的一句话,说中国80%~90%的聪明人都在官场,所以小老百姓的日子才不好过,可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聪明的人都没有去做实业,而天天想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所以我们才有幸目睹现今各种之怪现状,不过我等一介P民,最多不爽的时候骂句脏话,还会被人说不文雅,艾~~~~~后来在网上搜到作者的后记,好像有句话写:“写作必然会把作者内心的一部分暴露出来,所以只要我写作一天说明我还是有良知的一天。”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也很认同他的说法,在有些“世事洞明”的人眼里,也许不够聪明的人都有些迂腐气,或者傻傻的,但是我觉得,生活就是靠这么一点点的傻才有趣味和光采,其实我也挺傻的哈哈,因为我不喜欢拐弯抹角。我的读后感和观后感一般都分两部分,一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二是自己对这故事的感受,对于这本书,就他目前讲到的结局来看,作者想要宣扬的还是正面的东西。我自己对这故事的感受,也就是标题拉,Be stupid~有句古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我觉得人人都是在寻找一种平衡,能找好平衡的人才能真正过得幸福,当然这也是很难的一件事,甚至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难的一件事。但是这也是生活的魅力所在,就好像同样的一个故事,每个人看到的点、得出的结论和感悟都是不一样的。

从《国画》《沧浪之水》到《驻京办主任》,再到《二号首长》

大概大二的时候,看了《沧浪之水》,因为没有过工作经验,对其所写,基本是全信,感受是纠结,和痛苦。究其原因,是不愿意看到一个知识分子的“堕落”;另一方面,又为他的升官发财感到高兴,多少有些“付出终有回报”的公平感叹。大四时看了《驻京办主任》,虽然多少知道一些慕马大案的背景,但看起来,还是精心动魄。这些大人物,耍起手段来,居然如此波澜壮阔。工作后,看了《二号首长》,“当官是门技术活”,在工作中谨言慎行是应该的。前几天,看了《国画》,认为玉琴和朱怀镜的相遇,有点虚假。也看过其他的官场小说,认为这几部,算是不同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几部小说中,有“官场”(毕竟没进过系统,暂且以此来代表小说中的官场世界吧)的共性,也有这些年官场形态的演进。《国画》《沧浪之水》年代较早,可以看出国家经济启动、资本市场发育的痕迹,同时,企业所属关系、所有制方面进行着较为激烈的调整。如国画中皮杰办娱乐城,后来卖给了国有性质的龙兴。而龙兴的雷老板,后来调任商业总公司,属于系统内的“公司”。行政力量、官员力量对于国有资产、民营资产间流动的介入,产生了权力寻租的报酬。小说的结尾,“三个案子”都由此而来。《沧浪之水》里面,池厅长,参与了药企的上市,拿资金低价买入原始股,利好消息发布以后,高价出货。而该药企上市动力,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脱困。也符合当时的资本市场环境。而两部小说中,很大部分,在于描写主人公内心的纠结,《沧浪之水》里池大为更多一些,在职场中,陷入被动后,始终有两股巨大的力量决定着他的方向:来自父亲耿直性格的影响、自己同样耿直的选择与投靠圈子获得回报。两股力量越是强大,人物的纠结就愈加凸显。《国画》里的朱怀镜,身上的所谓诗人气质,倒是有些虚假,更多的是,考虑如何采取更合适的技术手段,来投上级之所好。无论如何,这两本早期的官场小说,重点还是在知识分子或者说精英阶层,面对官场圈子时,选择投靠还是远离。从视角上来看,主人公始终保留了置身事外的一面。《驻京办主任》在场面上更加波澜壮阔——无论是女人、贪污金额、凶杀。官场,高层,仿佛一个巨大的黑洞,将所有的能量、资源都吸进来。而主人公,身在其中,更多的是游刃有余的在各方力量之间周旋。个人在是非方面的纠结,退至可有可无的位置。在女人方面的纠结,反而更为复杂。《二号首长》被认为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同类小说。其开篇便是,主人公从一个受压制的记者变成了省委书记秘书。长久的压抑,突入起来的飞上云端。主人公几乎完全没有了内心的纠结。看后想一想,更多的是以胜利者的姿态,给大家讲一讲“当官是门技术活”时代在发展,小说也在变化

这个世界,毁灭

《国画》很好,好就好在它的冷眼旁观。国画与其说是官场揭秘,不如说是官场百态图。在《国画》中,作者并没有特意去找什么噱头去揭秘,吸引眼球,而是将一块老怀表冷静地,一点点地拆开,让你看其中的每一个零件,以及这些零件精巧的结构与组合。可以说,作者在《国画》中这种冷冷的旁观,已经胜过了种种痛斥与呐喊,这种阴冷笔调下的官场,就是波澜不兴的一潭死水。 在《国画》中,朱怀镜随不乏善良,但那不过是这冷色中的几点暖意,并不能使朱怀镜明哲保身,跟随皮市长往上爬的决心有所动摇。朱怀镜在《国画》中的挣扎、得意与幻灭,都以“升官”为目标,也以“升官”为代价,《国画》从头到尾,不过说了“升官”两个字。国画通篇还讲到了两个字:毁灭。曾俚们在现实碰得头破血流,毁灭的是理想。朱怀镜们在现实里如鱼得水,毁灭的却是良知。王跃文就是要逼着读者们跟他一起冷眼旁观这个世界。这样一个世界,哪还容得下一个结庐而居隐士?要么头破血流,要么抛弃良知。结庐而居的隐士还是有的,不过他死了,卜老先生不就是吗?不过他是旧时代的产物,也必将在这样一个世界死去。国画再版了,不是因为做了删节,而是因为它所叙述的内容在今天看来已经不那么触目惊心。在已经见识过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官们的嘴脸后,朱怀镜们,皮德求们又算得了什么呢?贪官也好,昏官也罢,不过是充斥于电视与网络新闻中的小角色罢了。当他们的所作所为被我们默认,不再成为禁忌,那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悲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倒是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继续禁下去,禁下去,至少还说明有关部门尚有廉耻之心,尚有改过之意。如果连遮羞布都懒得挂上,那就真得危险了。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花了两天时间把这本看完了,这一本是我看的第一本官场小说。以前对于这类小说一直拒绝的,一来是怕是自己没兴趣看完,二者是觉得这小说中的生活离我太远。可是在许多网站都看到了对于《国画》这本书的推荐,忍不住还是在图书馆借阅之。无论对于读书或者看电影我都不排斥在里面找一些人物的众生相,因为我总是感觉那是另一个我,在众多位面中总有一个我是这样的,所以我喜欢去研究每个人说话和生活的方式。对于这本书,介绍的任务并不是很多,但是每个人都入木三分。可能是出于自己的艺术情节我很喜欢李明溪这个人,我想在城市中生活的这类人是并不存在的,这是作者想要的一种生活状态。对于世俗没有那么深刻的理解,也不需要理解,只要自己快活地活。在最后情节中,且坐亭成了画龙点睛的一笔,这个地方转啊转的,总是找不到出路,就像五柳先生笔下的桃花源,只是觉得地方好,但是却找不到地方出来。朱怀镜是我们这一类的普通人的写照,不论生活还是七情六欲。那个男人会对诱惑或者成功说no?本来我读书都是不求甚解的,老是匆匆地读完,然后换另一本,很少去想那么多,尤其是我即使想了那么多也不会用笔记录下来,因为我这人太懒。懒得用手去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记得如何,不记得又如何?

读罢国画,唯有愤愤不平

偶然的百度推荐下,一个涉世未深的并不成熟的我抱着想到窥探社会是个啥样的我怀着好奇看起了这本书,书虽只看了四分之三,我却急吼吼的来写书评了。只因看这本书时,给了我太多太多不好的感受,恶心,愤愤不平,此书写的不留半点美好,赤裸裸的描写现实中的官场,既不给人鲁迅般的末世的震撼之感,也没有给出解决官场现状的良药,既无现实高明的文学般的高明讽刺,也无对打破官场现状的未来的美好憧憬,不咸不淡,一切像是临摹的现实纪录片,所以我感觉算不上佳作吧。我想来不太喜欢看小说,仅看的基本四大名著也是冲着盛名,不看不好意思才去看的!《红楼梦》算是中国封建晚期十分代表的现实作品了,但是不乘想看着国画的我,却竟然产生了无比恶心的感受。(红楼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说着那个丑恶时代的人和事,却在黑暗中给了读者光明,美好的愿景),我甚至跑到本书作者王跃文老师微博下坦然自己,看此书所带来的恶心感,觉得书中的主角至所有人,那些心机,揣度都让我这个未经社会的学生,有了十分厌恶的不良感受。没想到王跃文老师竟然回复了我。寥寥几句话,我开始明白自己为何读本小书,既没有得到点拨醍醐之感,反而只是厌恶,恶心。国画这本书写的是十分现实,不留半点美好的。就像王跃文老师说得,他不想去给人于无谓的幻想。但正是这样我却认为这是此书的巨大瑕疵之处。国画这本是变成了一本记载着官场上为人说话之道的纪录片,所以难怪那么多人,本是阅读书籍的大雅之事,却把国画此书奉为入住官场的教科书来学习,预热着自己将来在官场的亨通。我觉得作为国画此书,甚至对于王跃文老师这样一个作家来说,是件很值得讥讽之事,著书本喻警示世人,如今反倒助人学习官场那套虚伪的为人丑恶嘴脸。为什么抱着展露官场虚伪的目的,反倒助了现实生活中的一批批朱怀镜们更快进入角色呢?在此不得不不说说书中的主角朱怀镜,我觉得主角的设定是此书最大的瑕疵之处。我并非一个非常成熟的人,所以也不敢也不会去评定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朱怀镜有着两个我认为是书中来说,相对正义,真诚,干净的朋友,李明溪,曾哩。一个是不是人间烟火的天才画家,一个是揭漏社会不平之事的正义记者。然而在我看来,主角朱怀镜从一个副处长的官运亨通却很多拜于这两位至交。李明溪的画,曾哩的稿子。朱怀镜一个一穷二白的小处长,靠着送了画,凭了自己和曾哩的关系,硬生生的压制了两次重大官场丑闻的发生。朱怀镜从中得到的人际上的扩展,是不言而喻的。朱怀镜扎扎实实的利用了这两个至交好友。朱怀镜在书中多次言明这二位才是他真心个无所不言,不需做作,有话直说的真朋友,官场那些称兄道弟的所谓兄弟不过只是人际网。然而利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假心的信任,我不禁要问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主角却交了这么两个好朋友,而这两个好朋友竟然如此好哄骗。主角朱怀镜的虚伪,和书中多处身处官场却有时附庸风雅的矫揉造作,就像明明做着婊子,心中却解释自己仍然留着纯洁的贞妇一样。我想是造成我对此书不良感受的一大因素。书中不乏纯粹美好之人,只是为人用所谓的真心交情利用去了。还有朱怀镜同算是女主梅玉琴的那段婚外恋,梅玉琴的出场给人于一种混迹社交圈的高级舞女般的印象,而男主朱怀镜也是带着萎缩的男人意淫美女的心态。然而令我感到讽刺加意外的是,给了我这么个印象的两个人竟然在一首《枉凝眉》中,看似神交的进入了纯洁美好的爱情中。画风斗转,二人爱的痴醉,爱的精神似乎相通,本是皮肉之交,却开始了被描写的女主可怜可叹,浊世中的白莲花,洁身自好,等待男主。我不明白这样给我于浪荡印象的女主,在明知人夫有妇的情况下将自己托付于人,这种节操,甚至于有种把自己往那命途多舛的林黛玉身上靠,这点真心让我愤愤不平啊。她明明可以有选择的去找一个良人,偏偏往人夫身上靠,还幻想自己与他之间是纯美,圣洁的爱情,相知相怜,最后我想说可以不污染我们的林妹妹吗?正是这两个人的设定甚至给了我作者是非不分,甚至在给两个虚伪之人做辩解的感受。书评先暂时写到这,等我看完来,再来补充!

敢为天下先

说道近几年火爆的官场小说就不能不说到王跃文老师,而谈及王跃文又不能不说《国画》,作为官场小说的代表《国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现实的官场,中国人的为官思想和仕途在这本书书中表达的淋漓尽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官场。

多读书就能增强见闻

那段时间看书比较少,对新书没有什么关注,知道这本书是跟朋友交流智能手机的时候蓝牙交换过来的,看了几段后有点意思,就没去买书,基本上就着手机看了个通宵。跟看《青瓷》、《驻京办主任》等类似的书差不多,关注的好像不是作者的文笔,更多的像是茶语饭后听人扯谈,好像知道了官场上的一些并不是天天能听闻的事情,就算是看热闹吧。这类故事越来越多,无非是大大小小的人物瞒天过海各显神通,增加了咱老百姓的见闻。

《国画》之感

不知是自己涉世未深,还是作者有意的夸大,这本书读来,总感觉自己比书中人物慢个半拍!也许那才是真正的仕途思维。

揣摩国话

最早听人说起这本书是在出游的大巴上,据说王跃文是写官场小说最鞭辟入里的,而这本国画又堪称他的巅峰之作,之后再无能出其右者。只是,也因为这书写得太现实,而被和-谐掉了。回来想在网上找找电子书,果然是一无所获,只有书名,没有内容。前几天去书店,赫然发现此书在新书堆中格外显眼。上面写着,2010年新修订版本。心想,所谓新修订,就是重见日光、允许再版上市的意思吧。回来读了,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真实而细致。作者对朱怀镜工作生活的环境描述得淋漓尽致,人物心理的分析准确到位。同时,你又觉得作者非常客观,既没有刻意渲染腐败,也没有明确描写正义,不像一般文学作品文艺作品中好人坏人虽然性格饱满,但总体还是可以分类划之的。此书中的人物严格说来没有什么绝对的好人坏人、好官坏官,每个人的位置导致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可以理解,就像我们身边的人一样,甚至就像我们自己一样,活生生的寻常人,在中国社会中生存、在人群中生存,可不就是这副样子?你可能感慨其实人的本质都不算坏,是环境磨平了所有棱角,把一个个血气方刚的青年都变成了官场油条,可环境不也是因为聚集了人才称之为环境?如果没有一个个那样的人,又怎会形成那样的环境?然而,说归这样说,环境既已形成,要改变又是比登天还难,只能一个个跳进去,熔进去,不见了骨头。若说对官场失望,不入此门,其实也不会摆脱太多。因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早就了中国的官场,而文化骨髓已深深植入我们这个民族中。中国人说话喜欢迂回曲折,经常搞得单线思维的外国人云山雾罩,自己人就只能猜来猜去,很快会意的就被称为悟性高。

评价朱怀镜的女人

陈香妹:正常的女人,相夫教子,任劳任怨,既然成为高官夫人,在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也必然要承受丈夫的背叛,而且处于官场的漩涡之中,有时会成为牺牲品,貂皮大衣三万元,至少应感判三年。 梅玉琴和舒畅:属于一类人,开始巴结权贵,而后为情所困,最终的结果只能看朱怀镜官做的大小了。高级官员身边不缺女人,竞争还是很激烈的!

《国画》是庸人的“厚黑经”

  文/严立真  王跃文先生的长篇小说《国画》,是当代“官场小说”的鼻祖,也是当代官场小说中难得的力作,在同类题材小说普遍黑白颠倒和粉饰太平的情况下,此书能够将丑恶与腐败的黑幕真实地揭露出来,讲出些真话,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的。然而这部小说在探求“知德合一”的人生终极目标方面的问题,却是完全失败的。  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来讲一讲。  此书以主人公朱怀镜的宦海沉浮为线索,通过对荆都市一幅幅台前幕后世相的传神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批生存于权力中心或权力边缘地带的人物形象。对社会和官场的丑恶与腐败滋生原因,作者做了人性和机制等多方的面有益探索与提示,这些成就都是值得肯定的。但今天我们不是来讲这些的,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此书对知德合一知识的错误解读。这是此书的巨大死穴,也正是因为这个巨大的死穴而使得此书无资格进入世界文学的行列;可以说也正是因为这点,将此书定义为一部庸人为人处世的“厚黑经”也不为过的。  比如此书里的两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一个画家李明溪、一个著名记者曾俚。在他们俩的身上作者没有发现知德合一的知识,而是用庸人看人事的眼光将这两位有良知、有才华的知识分子描写成被丑恶和腐败打压成的牺牲品,将他们俩的知德合一的精神家园彻底否定和拆毁。李明溪最终被丑恶和腐败逼疯,曾俚最终被丑恶和腐败逼得带着满身心的穷困“逃走”。这乍看起来,没有错啊,现实中有这种遭遇的知识分子不是很多吗?当然有很多,但很多有这种遭遇的知识分子的背后有着很多不同的原因,比如有的是因为自身的能力不行斗不过恶势力,因而受了迫害;有的则是因为自命清高而不懂何为知德合一的庸才,他们一时不走运受到他人的排挤,最终落得穷困潦倒。但李明溪和曾俚在作者的笔下,却是追求知德合一之人生终极目标的有良知、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他们俩不仅有良知,而且才华横溢,他们风骨铮铮,不媚俗,不与丑恶和腐败妥协。在他们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儒学精神的最高标准不迁就而又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因此,李明溪和曾僧完全跟此书中的走狗文人鲁夫以及不得志的庸才邓才刚,是迥然不同的知识境界的知识分子,在才华和知识水平方面李明溪和曾俚都远远超过走狗文人鲁夫和庸才邓才刚,按理说他们应该会活得超脱,会自行解脱丑恶和腐败方面对他们心灵所造成的困扰问题,全身心地进入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人生的境界。好比现在的严立真先生这种穷困而又倍受庸人歧视的自由撰稿人,生活虽然过得穷困和孤独,但心灵却是自由和安乐的。  但王跃文先生却没有搞清这些问题,相反作者居然将李明溪和曾俚的精神家园(追求知德合一的人生终极目标)完全否定和拆毁,使其二人最终如同失去精神家园的“流浪汉”似的可悲,在世俗间找不到精神家园的归宿点。这点,对于势利眼来说,是对的,因为在势利眼的眼里:有权有势才是爷,这好比俗语说的:“有奶就是娘”;而无权无势再怎么“穷则独善其身”,只是让人瞧不起的穷光蛋,在知识分子的阶层里用势利眼看这是不识时务的“迂腐人”。记得曾经有个极漂亮的女孩对我说过:“我宁愿喜欢强盗,也不喜欢善良的穷光蛋。因为强盗有钱跟他过日子不会受穷,跟穷光蛋什么都没有。”我说:“善良的穷光蛋能给你一份心灵的安乐,而强盗是给不了的。”她说:“鬼才要你给的心灵安乐。”要是这个问题摆在庸人的面前,他肯定会气得要掐死她,或者跟她同归于尽什么的;而对于懂得何为知德合一的人来说,他会洒脱地说:“那好,拜拜!”因为当这女孩说出这话时,这女孩已经在追求知德合一的人生终极目标的人眼里死了,所谓“死的人活着,活着的人死了。”就是指这种女孩之类的庸人(行尸体走肉),所以一个聪明人为了自己能够继续幸福和安乐地活下去,会理智地选择跟她拜拜的。  不知道大家弄明白了我的意思没有?没有弄明白,咱们下面接着说。比如曾俚在《国画》里的形象完全是一副孤独者连殳的形象,但曾俚的人生跟连殳的人生却完全不同。连殳是生活在四周都是“铁皮”和黑暗的“铁皮屋里”,他无任何退路也无任何外援,而他自身也并不是一位像曾俚这般有才华和有“谋生”自由空间的知识分子,只是一位普遍的知识分子,他自身在才华方面的缺陷和社会的腐败、黑暗、穷困使得他的人生根本没有出路可言。而曾俚的处境虽然跟连殳一样不幸,但他的人生道路完全跟连殳不同。因为曾俚有才华,也有“谋生”的自由空间,他可以选择做斗士跟丑恶和腐败斗争到底,也可以因为自己能力有限干脆退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隐士位置上去,过他的独善其身的安乐生活去,而不是最终被丑恶和腐败逼得带着满身心的穷困逃离荆都市。以此类推,李明溪也决不会最终落到被丑恶和腐败弄疯的程度。  因为根据作者对李明溪和曾俚的描写来论,此二人是才子,有思想、有才华,根本不可能最终会沦落到像那些庸才那般受到排挤后似的而找不到活路,走进思想的死胡同里,一个发了疯,一个被迫“逃走”,其实这完全是作者把庸才和才子两者的性质没有弄清的结果。按照作者前面对李明溪和曾俚的才华和思想的布局,在那种丑恶和腐败的环境里,即使他们在名利方面无法实现名副其实的愿望,但他们至少会退守到心灵的安乐中去,如古人一样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中安乐地度日子。但是很遗憾,作者根本没有弄清这些问题,当我看完《国画》,我只见到知识的力量和知德合一的知识在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里被作者完全否定和拆毁了。因此,我很想问王跃文先生:你如何评价布鲁诺为追求真理献身的精神?你如何理解颜回“用则行,舍则藏”的人生选择?你如何看待杜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说实话,王跃文先生在此书里根本就没有搞清这些问题。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颜渊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钦,不改其乐,人生主要目标,在自求心乐。而作者笔下有良知、有才华、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居然把自己的精神家园(追求知德合一的人生终极目标)如此轻易地让世俗的丑恶和腐败风气否定和拆毁,最终不是发疯的便是带着满身心的穷困“逃走”的,这完全是作者对知德合一知识的严重误解。可以说《国画》整个思想内容是对知德合一知识的全面否定,李明溪和曾俚的知识、良知、思想如同不堪一击的鸡蛋似的脆弱和无价值,他们的生活不仅被丑恶和腐败迫害得极其艰难,连自己的精神家园也被丑恶和腐败摧毁了,这让愚昧的庸人看后挺害怕的,会吓死庸人的。他们本来就不懂什么知德合一,见到这么优秀的知识分子的结局不是发疯的便是穷困潦倒的,他们哪还有信心去追求知德合一的人生终极目标。古人说过:“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如果这样优秀的知识分子都如此不堪一击了,那么我们的人类还有文明和幸福的前途吗?肯定没有了。  然而,此书中与李明溪和曾俚形成强烈对比的朱怀镜,他的生活却过得呼风唤雨,有权有势,香车美女样样有。当然,我们不能否定现实中确实存在着朱怀镜这种庸人,而且可以说很多,这点我们都清楚。但作者却没有处理好朱怀镜跟代表知识分子形象的李明溪和曾俚的对比问题,使得应该受到批判的朱怀镜形象却占据了上风,而错误地将李明溪和曾俚描写成了庸才似的无用的知识分子形象。这样一来,此书的思想内容便无法避免地沦为诱导庸人向恶发展的可怕的“传道解惑”的厚黑经,进而将人类追求生之希望的知德合一的人生终极目标完全否定和拆毁。当然,庸人的确是这样看待世事和人生的,他们会认为知识分子就是疯子和穷光蛋,有权有势的人就是活得风光,就是爷,他们就是要追求朱怀镜那种生活,李明溪和曾俚不媚俗的原因是他们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  但我们必须要弄清一件事实,就是世界的确是多元化的,但真正能推动人类向文明进步的知识是知德合一的知识,不是“无知和丑恶合一”的知识,人类有今天的文明程度,都是靠一代接一代有思想、有才华、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努力朝知德合一的人生终极目标探求得来的结果。  因此,无论何种小说,是审丑的还是审美的,都不应该偏离知德合一的知识轨道,一旦偏离,这种小说不但无意义而且还会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无法估量的破坏作用。《国画》虽然在揭露丑恶和腐败问题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对丑恶与腐败的滋生原因,做了人性和机制等多方面的有益探索与提示;但它整个思想内容却是一部庸人的厚黑经的价值,因为作者没能探求出知德合一知识的重要意义,里面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都被作者用庸人的势利眼写死了;所以此书好比庸人用傻瓜照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一点美感和诗意都没有。我希望这样的小说今后少些,最好别再有了。如果这种小说多了,盛行了,人类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甚至是世界末日都会有可能到来。因为那时的人们会觉得做李明溪和曾俚那样的知识分子最终是以发疯和带着满身心的穷困“逃走”为归宿点;而做朱怀镜则能过上香车和美女的享乐生活。那么,我想谁还愿意去追求什么心灵的安乐和真善美之类的人生意义呢。到那时谁还不识时务地对人讲布鲁诺为了捍卫真理的从容赴死,讲嵇康临刑前弹奏《广陵散》的超脱精神,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风骨,讲贫穷的苏格拉底教人如何“认识你自己”,那么他肯定会被庸众嘲笑死的。  最后我不得不说一句:真正有意义的写作,决不是用傻瓜相机拍拍照片那么简单和通俗的事情,而是作者是否真的具有写作的天赋和拍照的技能;如果没有,拍出来的照片虽然能得到庸人的共鸣,但决不可能提升人的审美情趣。

极短评

书中所描写的官场生态为十年前的官场生态,与现在已大有不同,不过十几年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也不容易。还算喜欢。 给三颗星是因为这本书有多处硬伤,曾李皆妥协性太强,不符合人物性格。最大的硬伤来自梅玉琴,这女子不似人间有……

消费智慧

国画中描绘的官场,让人感叹其中人物的智慧,没说一句话都可以用做语文高考题,让广大“考生”挠破脑袋去揣摩中心思想,你要是没有这点智慧,就只配永远去坐了“干事”,任劳任怨吧。希望不会随着公考热,官场小说也跟着热起来

其实更推荐看另外一本《情画》

虽然本书有些完美,但是对比《国画》之暗淡,更有一点点光彩流入读者心田。国画看了之后,青年人是会非常悲伤和压抑的。但中年人或者老年人,可能要更喜欢一些。毕竟他们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段,完全的经历了这种体制。就写这么多吧。

官场第一书,官场第一人

同样是官场,《国画》的生命力在于人性的深层描写,开创了官场非脸谱化刻画的先河,是谓,《国画》为官场第一书,王跃文为官场第一人。

很不错的一本小说,但也仅仅是本小说

初读国画,大概五年之前,当时所读为何版本,已经记不得了。当时没有太多印象,也可能与自己初涉行政场,涉世不深、处事不明有关。数年后的重读,我不禁唏嘘,进而一发不可收拾,也许缘因自己深处行政场,目睹诸样权力角逐和比拼,以致常常看到“血洒疆场,长使英雄泪满襟”,在读此书产生共鸣吧。此书以写官场的强烈真实感而出名,然其中很多描写与事实还是大相径庭,因此,它也仅仅是本小说。我在读此书时,对前半部分是爱不释卷,后本部分却有味同嚼蜡之感。王先生官场阅历之深,令人叹服,不过纯粹就小说而言,写后半部分的时候恐怕是有些倦怠了罢。而《梅次故事》更是如此,整本书很难和《国画》媲美,但仍值得一读。个人认为,此书适合在行政工作岗位,工作五年以上的人阅读,定有所得。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本书究竟价值几许,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又能产生怎样的影响,则不一而同咯。如果你在行政岗位工作,不论是公司还是机关事业单位,我都建议略读读。但千万不可尽信之,须知,官场积弊久矣,然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不能因噎废食、夸大弊端。工作和生活还是应该更积极向上一些,看待事物,应该“难得糊涂”。

平淡里的惊心动魄

官场笔记的侯卫东可以说是幸运的,因为他每一步都没有走错。这在官场并不现实。相比之下,国画的朱怀镜则平凡的多、更贴近大众公务员。他也有很多龌龊、狭隘、可笑的酸溜溜的想法,但更真实。虽然这本书比起一些官场小说,没有那么惊心动魄。语言甚至平淡,但它写出了每个公务员内心都会有的跳跃、躁动、九转回肠~~就是说,内心戏更细腻。比官场笔记更值得推荐。


 国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