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从中午开始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作品集 > 早晨从中午开始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30210154
作者:路遥
页数:510页

章节摘录

我始终认为作者应注重自己对生活的提炼和积累。那种采访一记录一写作的生活方式,完全可能是有害的。要重视精神、心理、情绪、感情的积累。我从来不记什么故事,自动淘汰,生动的留下来,认为自己生活最深切的方面,写作时最能激情勃发,词如泉涌。如果成为局外人,冷静之极,就成了拼凑,缺乏生活的激情,缺乏作家血的奔流。前者创作过程,文字也许粗糙,但读者或有体会,马上会感觉到字里行间跳动美的艺术的生命。生活中材料、故事是搜集不完的,故事是在积累与提炼上自然编织出来,故事不是艺术生命,故事不是奔流的血。而提炼,是指感情的感受与心理冲击这两方面的。例如《在困难的日子里》就有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我从小学时是第一名,当时家境非常苦,贫困的孩子没有卫生习惯,只认识县城。六年困难期间,没有粮,每月每人十几斤粮食,只好在地里刨土豆拔萝卜,吃枣子填肚子。有时为一颗枣消耗十颗枣的力气。穿得破破烂烂,女同学都不在一块坐。十一二岁了,还破腚。老师叫上讲台做题只好屁股朝墙站着。更不讲卫生,头上生虱子,脸也不洗,没有洗脸帕,唯一安慰的是学习好,考初中,家里不让考,粮食困难,上中学就更艰难……这样一种生活,具体的故事、情况,我一点也记不清,但这一种体验,感情上的委屈,全部沉淀在自己记忆之中。我不记日记,掌握艺术工具要表现出来,写出来,故事自然而然地产生。那阵子,我脑海翻腾,一天内可以设计出20个方案。但如果没有这种体验和感情积累,就写不出来。在感情与精神沉淀方面,不能满足笔记本上的,要有真情实感的积累,就能找到真正表现的方法。

内容概要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因家贫7岁时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期间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所小学教书一年。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88年完成百万字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书籍目录

散文
病危中的柳青
十年——写给《山花》
致《中篇小说选刊》
这束淡弱的折光——关于《在困难的日子里》
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
漫谈小说创作——在《延河》编辑部青年作者座谈会上
柳青的遗产
严肃地继承这份宝贵的遗产
答《延河》编辑部问
《路遥小说选》自序
《路遥文集》后记
《人生》法文版序
致青年近卫军出版社
附:《人生》俄译本后记
陕北作家书序小辑(四篇)
一、海波小说集《农民的儿子》序
二、《刘风梅小说选》序
三、《高原之星》序
四、《塞上雄风》序
艺术评论(三篇)
一、萧焕画集序
二、乔维新的中国画
三、惠怀礼的摄影艺术
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
写作是心灵的需要——对文朋诗友的讲话
艺术批评的根基
我与广播电视
路遥自传
少年之梦——为《少年月刊》
杜鹏程——燃烧的烈火
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
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辞
无声的汹涌——李天芳、晓雷著《月亮的环形山》
作家的劳动
出自内心的真诚
需要什么
关注建筑中的新生活大厦
土地的寻觅
希望“受骗”往往真的受骗
答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答《家庭教育》记者问
关于《人生》的对话
关于电影《人生》的改编
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
灯火闪闪
不冻结的土地
吴堡行
银花灿灿
周总理回延安
张文远这个人
关于《人生》和阎刚的通信
致李炳银
致蔡葵
致刘建勋
致孟伟哉
致海波
致明春
致王蓬
致刘凤梅
致商丘地委宣传部
致张兴元
致王宝成
剧本
第九支队
《人生》(电影文学剧本)
诗歌
促拍满路花(新填)
我老汉走着就想跑
歌儿伴着车轮飞
今日毛乌素
塞上柳
电焊工

老汉一辈子爱唱歌
当年“八路”延安来
老锻工
桦树皮书包
进了刘家峡

编辑推荐

《路遥全集:早晨从中午开始》是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主要内容包括:散文、剧本、诗歌。

作者简介

本书收录了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词;生活的大树万古常青;作家的劳动等文章。

图书封面


 早晨从中午开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一), 夜晚,当人们又一次睡着的时候,我的思绪再一次跳跃起来。如果下午没完成当天的任务,便重新伏案操作直至完成。然后,或者进入阅读(同时交叉读多种书),或者详细考虑明天的工作内容以至全 书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问题,并随手在纸上和各式专门的笔记本上记下要点以备日后进一步 深思。这时间在好多情况下,思绪会离开作品,离开眼前的现实,穿过深沉寂静的夜晚,穿 过时间的隧道,漫无边际地向四面八方流淌。人睡前无论如何要读书,这是最好的安眠药,直到睡着后书自动从手中脱离为止。二), 我深切地感到,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我不能这样生活了。我必须从自己编织的罗网中解税出来。当然,我绝非圣人。我几十年在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苦苦追寻一种目标,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对我都至关重要。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某种回报而感动人生的温馨。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是,真诚地说,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我渴望重新投入 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三), 是的,只要不丧失远大的使用感,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忘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四), 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如果为微小的收获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一种无价值的表现。最涉小的作家常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创造和劳动。劳动自身就是人生的目标。人类史和文学史表明,伟大劳动和创造精神即使产生一些生活和艺术的断章残句,也是至为宝贵的。 五), 在无数个焦虑而失眠的夜晚,我为此而痛苦不已。在一种几乎是纯粹的渺茫之中,我倏然间想起已被时间的尘土埋盖得很深很远的一个早往年月的梦。也许是二十岁左右,记不清在什么情况下,很可能在故乡寂静的山间小路上行走的时候,或者在小县城河边面对悠悠流水静思默想的时候,我曾经有过一个念头: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感动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四十岁之前。我的心不由为此而颤粟。这也许是命运之神的暗示。真是不可思议,我已经埋葬了多少“维特时期”的梦想,为什么唯有这个诺言此刻却如此鲜活地来到心间?六), 前进固然艰难,且代价惨重,而退回去舒服,却要吞咽人生的一剂致命的毒药。 还是那句属于自己的话:有时要对自己残酷一点。应该认识到,如果不能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你真正的生命也就将终结。七), 每当面临命运 的重大抉择,尤其是面临生活和精神的严重危机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走向毛乌素大沙漠。 无边的苍茫,天边的寂寥,如同踏上另外一个星球。嘈杂和纷乱的世俗生活消失了。冥 冥之中,似闻天籁之声。此间,你会真正用大宇宙的角度来观照生命,观照人类的历史和现实。在这个孤寂而无声的世界里,你期望生活的场景会无比开阔。你体会生命的意义也更会深刻。你感动人是这样渺小,又感到人的不可思议的巨大。你可能在这里迷路,但你也会廓清许多人生的迷津。在这单纯的天地间,思维常常像洪水一样泛滥。而最终又可能在这泛滥的思潮中流变出某种生活或事业的蓝图,甚至能明了这蓝图实施中的难点易点以及它们的总体进程。八), 既然我一直不畏惧迎风而立,那么,我又将面对的孤立或者说将要进行的挑战,就应当视为正常,而不必患得患失,忧心忡忡。应该认识到,任可独立的创造性工作就是一种挑战,不仅对今人,也对古人,那么,在这一豪迈的进程中,就应该敢于建立起一种“无榜样”的意识——这和妄自尊大毫不相干。九),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能如此。这也很好。十), 我没明没黑开始了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的大事和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工作量太巨大,中间几乎成了一种奴隶般的机械性劳动。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靡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十一), 一些半生不熟的人凑到一块,还得应酬,这是我所不善长的。我很佩服文艺界那些“见面熟”的人,似乎一见面就是老朋友。我做不到这一点。在别人抢着表演的场所,我宁愿做一个沉默的观众。十二), 所有的一切都还远远地不能构合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整体。需要一些出神入化的灵感。 苦思冥想。为无能而痛不欲生。十三), 脑子常常是一团乱麻纠缠在一 起。走路、吃饭、大小便,甚至在梦中,你都会迷失在某种纷乱的思绪中。有时候,某处 “渠道”被你导向了死角,怎么也寻找不到出路,简直让人死去活来,某个时候,突然出现了转机,你额头撞在路边的电线杆上也觉不得疼。你生活的现实世界实为虚幻,而那个虚幻的世界却成了真实的。一大群从思维的地平线渐渐走近了你,成为活生生的存在。从此以后,你将生活在你所组建的这个世界里,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你是他们的主宰,也将是他们的奴隶。十四), 在以后漫长的写作过程 中,我由于隐入很深,对于处理写作以外的事已经失去智慧,都由他帮我料理。直至全书完结,我的精神疲惫不堪,以致达到失常的程度,智力似乎像几岁的孩子,连马路都得思考半天才能决定怎样过。全赁天乐帮助我渡过了这些严重的阶段。的确,书完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离开他几乎不能独立生活,经常是个白痴或没世面的小孩一样紧跟在他后边。我看见,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比我聪敏。我常暗自噙着泪水,一再问自己:你为什么要这样?你怎么搞成了这个样子?十五),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开始在记谙不停地转圈圈走,走,走,像磨道的一头驴。 从高烧似的激烈一直走到满头热汗变为冰凉。 冰凉的汗水使燃烧的思索冷静了下来。 冷静在这种时候可以使人起死回生。十六), 为了纪念这不同寻常的三天,将全书开头的第一自然段重录于后——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己快到凉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不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十七), 在狂热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主要的精神状态应该是什么? 那就是认定你在做一件对你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工作。甚至是做一件前无古人的工作。不论实质上是否如此,你就得这样来认为。你要感觉到人在创造,你在不同凡响地创造,你的创造是独一无二的;你应该为你的工作自豪,就是认为它伟大无比也未尝不可。这是不狂妄。只有这各“目中无人”的状态下,才可能解放自己的精神,释放自己的能量。应该敢于把触角延伸到别人没有到过的地方,敢于进入“无人区”并树起自己的标志。每一个思想巨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认识这个世界,揭示这个世界的奥妙,为什么你不可以呢”你估且认为你已经发现了通往华山的另一条道路。十八), 童年。不堪回首。贫穷饥饿,且又有一颗敏感自尊的心。无法统一的矛盾,一生下来就 面对的现实。记得经常在外面被家境好的孩子们打得鼻青眼肿撤退回家;回家后又被父母打骂一通,理由是为什么去招惹别人的打骂?三四岁你就看清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处境,并且明白,你要活下去,就别想指靠别人,一切都得靠自己。因此,当七岁上父母养活不了一路讨饭把你送给别人,你平静地接受了这个冷酷的现实。你独立地做人从这时候就开始了。十九), 后来,我和这只老鼠一直和平共处到我离开这里。它并且成了这个孤独世界里我唯一的伙伴。直到现在,我还记着它蹲在我对面,怎样用一双明亮的小眼睛盯着我工作的神态。我感动内疚的是,我伙同别人打死了它的伙伴——那说不定是它的丈夫或妻子。二十), 秦兆阳是中国当代人的涅克接索夫。他的修养和学识使他有可能居高临下地选拔人才和人 物,并用平等的心灵和晚辈交流的思想感情。只有心灵巨大的人才有忘年交朋友。直率地说,晚辈尊敬长辈,一种是面子上的尊敬,一种是心灵的尊敬,秦兆阳得到的尊敬出自我们内心。二十一), 我常伏在窗前,久久地遥望河对岸林立的家属楼。看见层层亮着灯火的窗户,想象每一扇窗户里面,人们全家围坐一起聚餐,充满了安逸与欢乐。然后,窗帘一道道拉住,灯火一盏盏熄灭,一片黑暗。黑暗中,我两眼发热。这就是生活。你既然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就得舍弃人世间的许多美好。二十二), 亲戚,这个词至今一提起来都让人不寒而粟。我曾在《平凡的世界》中借孙少平的口评 论道:“人和人之间的友受,并不在于是否是亲戚。是的,小时候,我们常常把亲戚这两个字看得多很美好和重要。一旦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我们便很快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生活同样会告诉你,亲戚往往不如朋友对你真诚。”二十三),倏忽间明白,所谓的“青年时代”就在这瞬间不知不觉地永远结束了。想起了叶赛宁伤感的诗句:“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金黄色的落叶堆满我心间,我已经再不是青春少年……”二十四), 一切都是这样好,这样舒适惬意。但我想念中国,想念黄土高原,想念我生活的那个贫困世界里的人们。即使世界上有许多天堂,我也愿在中国当一名乞丐直至葬入它的土地。二十五), 一种深远的动力来自对往事的回忆与检讨。时不时想起青少年时期那些支离破碎的生活,那些盲目狂热情绪支配下的荒唐行为,那些迷离失落的伤感和对未来的涉茫无知。一切都似乎并不遥远,就发生在昨天。而眼下却能充满责任感与使命感,从事一种与千百万人有关系的工作,这是多么值得庆幸。因此,必须紧张地抓住生命黄金段落中的一分一秒,而不管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现在我已全然明白,像我这样出身卑微的人,在人生之旅中,如果走错一步或错过一次机会,就可能一钱不值地被黄土埋盖;要么,就可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浪潮中成为无足轻重的牺牲品。生活拯救了我,就要知恩而报,不辜负它的厚爱。要格外珍视自己的工作和劳动。你一无所有走到今天,为了生活慷概的馈赠,即使在努力中随时倒下也义无反顾。你没有继承谁的坛坛罐罐,迄今为止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劳动所获。应该为此而欣慰.二十六), 撞线的时刻终于来临了。在我的一生中,需要记住的许多日子都没能记住,其中也包括我的生日。但是,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五日这个日子我却一直没能忘记——我正是在这一天最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二十七), 一九九一年三月,当《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在以往漫长而艰难的年月里,我的全部心思都是考虑怎样写完这部书,而不敢奢望它会受到什么宠爱。我已进入“不惑”之年;我深知道任何荣誉并不能完全证明真正的成功。这一切只不过促使我再一次严肃地审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二十八),路遥先生于1992年11月17日因肝病去逝,年仅43岁(1949-1992)。
  •     提起路遥,想必大家对于他所创作的《平凡的世界》并不陌生,那部以写实手法描述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作品,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当然,也就成为了人们心中,路遥的巅峰之作。然而,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阅读《平凡的世界》时无意接触的另一部作品——《早晨从中午开始》。之所以由《平》引出《早》,是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创作随笔,揭示了路遥写作《平》时的生活经历、思想变化和感情历程,而随着这篇随笔写完,不久,路遥便与世长辞,使得这部凝聚了路遥生前最后心血的随笔成为了我们窥探那段写作《平》日子的唯一以及最后途径。对于我来说,在阅读《平》时,我是为文中全景式写实性的庞大社会背景所震撼,为文中刻画的以少安和少平两兄弟为中心的普通民众身上的苦难而心酸,为这些交织的快乐与痛苦而叹息,但这一切的情绪都发生在小说中,由于其背景对于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我无法对文中表现的这些有更深更直接的理解。但是《早》却给我提供了一种理解另一个时代的途径,那就是路遥的精神形象。记得钱钟书曾经劝诫过“何必认识下蛋的鸡”,但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文学作品即使存在虚化,依旧摆脱不了作者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就像是一个满心悲伤的人无法唱出欢乐的歌。而从《早》这篇随笔中,我便由字里行间去了解路遥,了解他笔下的《平》。读完《早》再去审视《平》,浮现在脑中的便不再是少安、少平两兄弟,也不再是以他们为代表的那群在苦痛中挣扎的普通民众,而是路遥,是他夜夜伏案创作的背影,是焦虑或烦躁夜晚的冷清月光,是路遥注入心血堆砌成的文稿。当我记起《平》中少安、少平等面对的纠结和困难,那些个让他们焦头烂额的日子,便不禁想到路遥创作过程中的艰辛,文稿被拒、思路梗塞、不善于描写庞大背景的弊端、在放弃和坚持中的犹豫徘徊,哪一个都不比书中人物所面对的要简单亦或是轻松。当我被文中角色不甘于命运的拼搏精神所激昂鼓舞,更让我振奋的却是《早》中路遥奋笔疾书的宣言,他坚信只有创作的过程是快乐的,不愿意躺在《人生》的荣誉上消耗时光。是啊,一个在困境中奋起的人是值得学习和尊敬的,而一个在顺境甚至是光环中奋起的人却是值得人铭记并寄以崇高敬仰的!不得不说,在文学的殿堂中,《平》无疑是比《早》更获得赞扬与光环,但从精神层面上说,我认为《早》更容易被时代人所接受并理解,那份人性上的坚韧与奋发不止不受时代的约束,隐于纸页墨迹里,将成为永远激昂的号角,那是路遥的精神,向路遥致敬。
  •     说实话,读完早晨从中午开始,本人有几点看法,望大牛勿喷!书中印象最深的几个片段就是当路遥在写作第三部的时候,也就是45小节部分,摘选如下:“ 是的,孩子,我深深地爱你,这肯定胜过爱我自己。我之所以如此拼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你。我要让你为自己的父亲而自豪。我分不出更多的时间和你在一起。即使我在家里,也很少有机会和你交谈或者游戏。你醒着的时候,我睡着了;而当我夜晚工作的时候,你又睡着了。不过,你也许并不知道,我在深夜里,常常会久久立在你的床前......远处传来模糊的爆竹声。我用手掌揩去曼联的泪水,开始像往常一样拿起了笔。我感到血在全身涌动,感到了人生的悲壮。我要用最严肃的态度进行这一天的工作,用自己血汗凝结的乐章,献给远方最爱的女儿!”第一次看到这段自述的时候,有种潸然落泪的冲动,本人是很看重亲人,尤其是和至亲之间的关系的。就像大家都知道生活中,大家都像小丑,在同时玩多个小球,有事业,有身体,有家庭等等!但是家庭和身体都是玻璃球,而事业更像皮球,随时可以重新开始。但是家庭和身体确实不能落地的玻璃球!否则便会有粉碎的可能性。而路遥却正反其道而行,对他心中来说事业已经达到了无法企及的高度!但是在自述中路遥也有介绍自己为何及时面对死亡和完成作品之间选择,也会毫不犹豫的冒着随时离世的风险而坚持创作完《平凡的世界》。究其原因,路遥也曾分析:“是的,任何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某种抱负的人,在自己的青年时期会有许多理想、幻想、梦想,甚至妄想。这些玫瑰色的光环大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而消散的无踪无影。但是,当一个人在某些方面一旦具备了某种实现雄心抱负的条件,早年间的梦幻就会被认真地提升到现实中并考察崎真正复活的可能性。”正是基于自己维特时期的梦想,“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感觉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一定是在40岁之前”。正是这个萌芽般的想法让路遥有了对于平凡的世界的创作有着初恋般的人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但是宗教般的意志的代价呢?是很惨重的,路遥为了创作,完全慢性自杀式的生活起居,饮食!每日忙于创作,能吃上1顿就不错了。完全埋首于写字桌上,眼睛已经严重发炎,肺部也因抽烟已经严重不适,但是这些都没有丝毫浇灭他的创作热情,反而更加激发了他想去尽快完成创作,在去世前完成创作,这很大一方面是受柳青的影响吧!到最后在完成所有创作的时候,他却愤然地把自己的写字笔扔到了窗外!这背后多少有些讽刺的意味!每次进行一次大的创作,便必然如同或者真的患上了一场大病!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创作中的一只都有的感受!但是这一切?好与不好不能一概而论,与之相对我更加推崇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他曾写过《当我跑步的时候谈些什么》,村上春树每天坚持跑步,每天有非常健康的作息和饮食起居,时值今日依然在创作,从未有过路先生愤然扔掉写字笔的经历吧!真的创作是很痛苦,是很难熬,但是不需要拿生命来做赌注吧!路遥和村上春树先生都是1949年出生,路遥已于1992年仙逝,而村先生如今依然健在!如果路遥像村上春树那样,或许世界上会没有了路遥,但是谁又能说以路遥那样的意志和毅力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呢?纪念英年早逝的路遥先生!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为了收集资料,翻阅报纸翻到手指头露出毛细血管。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
  •     路遥的生活习惯实在是太差了
  •     近乎虔诚的献出了自己的全部热爱、全部生命、全部注意力,他要是不红简直没天理!
  •     著作生死
  •     路漫漫其修远兮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623/20/13293769_389173598.shtml#
  •     “像我这样出身卑微的人,在人生之旅中,如果走错一步或错过一次机会,就可能一钱不值地被黄土埋盖;要么,就可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浪潮中成为无足轻重的牺牲品。生活拯救了我,就要知恩而报,不辜负它的厚爱。要格外珍视自己的工作和劳动。你一无所有走到今天,为了生活慷概的馈赠,即使在努力中随时倒下也义无反顾。你没有继承谁的坛坛罐罐,迄今为止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劳动所获。 ”“动摇是允许的,重要的是最后能不能战胜自己。退回去吗?不能!前进固然艰难,且代价惨重,而退回去舒服,却要吞咽人生的一剂致命的毒药。还是那句属于自己的话:有时要对自己残酷一点。应该认识到,如果不能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你真正的生命也就将终结。 ”"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
  •     好浓的汤,过瘾
  •     一个人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梦想痴迷和专注到如此程度,真的是不疯魔不成活。
  •     近乎残酷的自律,看来作品的长度是和作家精神意志的强度成正比的
  •     #Tina每周一书#读罢,里面收录的很多剧本、诗信大慨略了一下,主要是《早晨从中午开始》写作笔记,比较有利于理解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心路历程,关于“为写部小说把命搭进去值不值?”这个问题 现在不敢像以前斩钉截铁说不不值了
  •     路遥用生命熬成了平凡的世界,然而书买了好几年了一直看不进去。
  •     看了前面的几篇,心想什么鬼,到同名的随笔才看出集子的意义,作者记录书写平凡的世界的心路历程,真是跟小说一样充满血泪,字里行间感受到路遥的那种崇高使命感、对耕耘的孜孜追求以及顽强的意志力,让人又回忆起读小说时受到的感动与激励,在一些书信和访谈以及发言稿中也能看到作家的文学与人生态度。至于后面的一些作品,只能说时代感很强吧。
  •     路遥随笔,大学了解路遥看的书
  •     看完后,真想大哭一场。不过,更重要的,应再读一遍才是。
  •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     纪录片拍得就是这本书wa
  •     务实!作家的劳动! 人要平凡,但人的思想不能平庸。我的导师谢谢你。
  •     伟大的作品都是用生命炼造的。
  •     不愧是路遥,敬佩!
  •     读了《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读到最后一句“那么,早晨依然从中午开始”时,你依然可以感到路遥先生是带着多么大的激情与希望生活着的。非常惋惜近十年苦行僧式的创作生活,令他的身体受到了巨大的损伤,“正午时光”走得太匆匆。让人欣慰的是,落日的之时绚丽缤纷,为人世间留下了令人感动的文字、令人心灵震颤的精神财富。
  •     2010年冬购入,至今已经五年了,现在才读完,这真是我的不争。五年来,它陪我走南闯北,不是在箱底压着,就是在架子上竖着。今天读完了它,突然还有一丝虚伪的释放感,哈哈!
  •     香烟,咖啡,稿纸,馒头,通宵
  •     我不喜欢《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却很喜欢这本。大概是因为 一个是文学一个是现实吧。
  •     平凡的世界意犹未尽 的后续读物。
  •     春节在家断断续续的读完,想想那种在老鼠横行的房间内创作的场景,内心为之一颤。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我该找点儿东西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     路遥实在是太可惜了…
  •     介绍了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始终
  •     在杭图花四个小时一口气看完路遥的文章《早晨从中午开始》。从1读到50的过程,就好似经历了《平凡的世界》三部百万字全景小说巨作的创作过程,当然其中的困难程度远不可同日而语。最大收获就是触及了一直想涉猎的作家的内心,特别是写长篇小说的,从构思到人物登场到情节发展到高潮到最后不算结局的结局,是要承受多大的孤独,翻阅多少的资料以至于手指出血,只能用手掌根部最厚的部分艰难翻看。这是超乎常人,超乎我所有想象的伟大意志。 话说回来,路遥在《漫谈小说创作》中写道:“各方面都要成熟,要做到某种平衡。有些人很有才气,仅仅以才气作战会毁灭自己,很可惜的。”便也像在说自己。可惜才气之人英年早逝,因病逝世,年仅42。
  •     平凡世界读过之后马上翻开的一本,仍旧是朴素的讲述,为数不多的告诉你大家背后的积累和勤奋,甚至可以说是燃烧生命之灯的历程。
  •     人生要有理想,更要有付出,六年的呕心沥血,孤独的日日夜夜,每一个角色的重生与塑造,三年的材料搜集,最后把笔从窗户愤手丢掉,身体的病痛,这其中是怎样挺过来的。读书要尊重每一位作者,那是用生命创作的书,是作者毕生的精华心血,尊重自己的时间与人生
  •     虽然对《平凡的世界》无特殊情感,但对路遥一类真正的作家不无敬佩。
  •     写得比较真实,朴素,自有一番动人的艺术力量,比起长篇累牍《平凡的世界》,感觉这书里的随笔,更好地体现了路遥的“苦难之美”
  •     路遥呕心沥血写作之路
  •     因为喜欢路遥,买了这本书。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没有谁是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写的好,被人认可,是因为路遥写作前不断的了解自己要写的大背景,写作时遇到困难也不放弃。就像路遥所说:动摇是允许的,重要的是最后能不能战胜自己。
  •     《平凡的世界》写作随笔,真实
  •     之前阅读《平凡的世界》,萝卜书摘里就有朋友推荐给我这本路遥的随笔集,确实这本书让我对路遥的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看似简单的小说,实则凝聚着作者无比的艰辛和智慧,小说里每个故事,每个情节,每个人物,都是在作者万千考虑下才敢决定的,有的甚至是改了无数遍,平凡的世界里渗透着路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在随笔集里反复强调文学中要体现出作者本身的态度与思想,我想路遥做到了,小说里许许多多都是路遥的真实经历真实想法,是他人生的写照,看到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安排到小说里的一些人物中,感觉非常真实很贴近生活,尤其是对于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的主题来说。路遥的创作过程令人敬佩,他在随笔集中教给人们的不止是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更是生活的哲理和智慧。
  •     经典文学背后关于作家与作品的点滴,一个感性有良知的作家,一部泣血之作。
  •     这么样的拼命的状态来写作,难怪英年早逝啊!虽然没读过《平凡的世界》,但路遥这个名字经常听到别人说,这本书就是继续了他写《平凡的世界》时候的一些状态,真是字字锥心啊!
  •     最喜欢的作家是路遥
  •     作家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啊,想到贾平凹写的废都,真的没有哪一行是容易的,都是表面风光。
  •     有人说,有的人,让人想到就想给他打个电话,跟他握个手,交个朋友。 读的时候,我不止一次这样想到路遥。
  •     推薦反復閱讀
  •     励志
  •     9月读完。
  •     伟大作品的产生绝非偶然,背后是坚韧的意志和坚定地决心。难以体会他承受的痛苦和孤独。。。
  •     以勤恳无私的笔触给人温暖和力量。特别是开篇。。
  •     路遥是一个用生命在写作的作家,也确实是为了作品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     真心羡慕心中有理想能够吃苦的人
  •     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艰苦历程,简直像是凤凰涅槃般的痛苦和伟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