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上下)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作品集 > 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上下)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7
ISBN:9787310021017
作者:孙昌武
页数:473页

章节摘录

  王曰:“胜则彼死,弱则吾丧。彼兵吾民,皆天生育。重身惜命,谁不然哉?全己害民,贤者不为也。”群臣出日:“斯天仁之君,不可失也。”自相捡率,以兵拒贼。长寿觉之,谓太子日:“彼贪吾国,怀毒而来。群臣以吾一人之身,欲残民命。今吾委国,庶全天民,其义可乎?”太子日:“诺。”父子踰城,即改名族,隐于山草。  于是贪王遂入其国。群臣黎庶失其旧君,犹孝子丧其亲,哀恸躃踊无门不然。贪王募之,黄金千斤、钱千万。长寿出于道边,树下坐精思,悲愍众生生死勤苦,不睹非常、苦、空、非身,为欲所惑,其苦无数。远国梵志闻王好施,济众生之命,远来归穷,于树下息,俱相问讯,各陈本末。梵志惊日:“天王何缘若兹乎?”流泪自陈:“吾余年无几,故来乞丐,庶存余命。大王亡国,吾命穷矣。”即为哀恸。王日:“子来归穷,而正值吾失国,无以济子,不亦痛乎!”技泪而日:“吾闻新王募吾甚重,子取吾首,可获重赏。”答日:“不然。遥服天王仁济众生,润等天地,故委本土,庶蒙自济。今敕斩首,不敢承命矣。”王日:“身为朽器,岂敢保哉!夫生有死,孰有常存。若子不取,会为灰土矣。”梵志日:“天王布天仁之惠,必欲殒命、以济下劣者,惟愿散手相寻去耳。”王即寻从之。故城门令缚以闻。  国人睹王,哀号动国。梵志获赏。贪王命于四衢生烧杀之。群臣启日:“臣等旧君当就终没,乞为微馔以赠死灵。”贪王日:“可。”百官黎民哀恸塞路,躃踊宛转,靡不呼天。太子长生亦佯卖樵,当父前立。父睹之,仰天日:“违父遗诲,含凶怀毒,蕴于重怨,连祸万载,非孝子矣。诸佛四等弘慈之润,德韬天地。吾寻斯道,杀身济众,犹惧不获孝道微行,而况为虐报雠者乎?不替吾言,可谓孝矣。”  子不忍视父死,还入深山。王命终矣,太子哀呼,血流于口,曰:“吾君虽有临终尽仁之诫,吾必违之,当诛毒鸩。”遂出佣赁,为臣种菜。臣偶行园,睹菜甚好,问其意状。  ……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部分 佛传佛所行赞(马鸣菩萨造北凉昙无谶译)生品第一(第一卷)处官品第二厌患品第三离欲品第四出城品第五车匿还品第六(第二卷)入苦行林品第七合宫忧悲品第八推求太子品第九贤愚经(北魏慧觉等译)须达起精舍品(卷-O)佛本行集经(隋阁那崛多译)魔怖菩萨品第三十一上(卷第二七)魔怖菩萨品第三十一中(卷第二八)魔怖菩萨品第三十一下(卷第二九)菩萨降魔品第三十二上(卷第二九)菩萨降魔品第三十二下(卷第三O)昔与魔竞品第三十四(卷第三一)第二部分 本生经六度集经(吴康僧会译)第十经(卷一)第二十八经(卷四)第八十九经《镜面王经》(卷七)生经(西晋竺法护译)佛说野鸡经第六(卷一)佛说堕珠着海中经第八佛说国王五人经第二十四(卷三)佛说九色鹿经(失译)太子须大孥经(西秦沙门圣坚译)大庄严论经(马鸣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译)第六十四经(卷一二)大智度论(后秦鸠摩罗什译)卷一四(节录)卷一六(节录)十诵律(后秦弗若多罗译)……第三部分 譬喻经第四部分 因缘经第五部分 法句经第六部分 大乘经下册

作者简介

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上下),ISBN:9787310021017,作者:孙昌武编注

图书封面


 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上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孙淑梅 http://www.80075.com/HuiJiLiLun/20080319/343776-1.shtml孙昌武先生编注的《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上下册)是一套关于汉译佛典翻译文学的选集。选集对词语的解释(以下简称“孙注”)言简意赅,大都准确恰当,但也有些错误。我们分析了一些解释的错误,进行了补正,以期对大家准确理解佛典文学有所帮助。   坌(bèn)   《佛所行赞》卷一《出城品第五》:“又见彼农夫,勤苦形枯悴,蓬发而流汗,尘土坌其身,耕牛亦疲困,吐舌而急喘。”《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以下简称文选)第39页注④释“坌”为“聚集”,不妥。   释“坌”为“聚集”不符合文意。从上下文看,这段话描述农夫辛勤劳作,蓬发流汗,满身尘土。但“聚集”这个动作,着眼于点,不是面,不能用于解释“坌身”之“坌”。   “坌”与[坏-不 分]字本为一字,意为尘土。《说文·土部》“[坏-不 分],尘也”,段玉裁注:“凡为细末糝物若被物者皆曰[坏-不 分]。”“坌”有“粘着”义,词典多有收录。《汉语大字典》:坌,尘汙飞扬,着落到物体上。《汉语大词典》:坌,尘埃等粉状物粘着于他物。   增补中古佛经用例如下:   ⑴西晋法炬译《佛说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卷1):“时世尊问王言,今王何故尘土坌身步来至我所。”   ⑵(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28):“尘土坌体,疲极悲泣,住立门外。”   ⑶(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 (卷41):“沙门瞿昙行时不为尘土所坌,所以者何?以本善行故。”   可见,“坌”虽然有“聚集”义,但此处解释成“尘埃等粉状物粘着他物”更合适。   哆(chǐ)   《太子须大拏经》:“婆罗门有十二丑:身体黑如漆,面上三憔鼻正匾虒,两目复青,面皱唇哆,语言謇吃,大腹凸顝,脚复缭戾,头复秃,状类似鬼。”   释“哆”为“哆嗦”不符合词义。“哆”只有与“嗦”连用构成“哆嗦”,才表示颤抖。   “哆”字有两音,一为duō,一为chǐ。音chǐ时,用于形容嘴唇松弛下垂。《一切经音义》:“唇哆……垂也”。《汉语大字典》:哆,嘴唇松弛下垂貌。《广韵·马韵》:“哆,唇下垂儿。”《集韵·简韵》:“哆,唇缓也。”如:   (失译)《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 (卷1):“头上无毛两耳闭塞,复无两目亦无鼻孔,下唇蹇哆手无十指脚无两足。”.   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注解《太子须大拏经》此句,对“哆”此义论证详细,可参。   大家(dà jiā)   《佛说九色鹿经》:“鹿闻人声,走到水中,语溺人曰:‘汝莫恐怖,汝可骑我背上,捉我两角,我当相负出水。’即得着岸,鹿大疲极。溺人下地绕鹿三匝,向鹿叩头,乞与~作奴,供给使令,采取水草。”文选174页下注⑦释“大家”为“对于对方的尊称”,不妥。   从上下文看,“大家”是与“奴”相对而言的,应该不是一个意义宽泛的“尊称”。中古时期,“大家”是“奴仆对主人的称呼”,前辈时贤多有揭示。如:   《汉语大词典》:大家,奴仆对主人的称呼。晋干宝 《搜神记》卷十七:“彦思奴婢有窃骂大家者。”   《中古汉语语词例释》亦释“大家”为“(奴仆)称主人”,《佛经词语汇释》亦述:大家,主人(与奴仆相对待)。   佛经多见,如:   ⑴(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 (卷33):“大家以此五事愍念给恤奴婢使人,奴婢使人当以九事善奉大家。”   ⑵(僧伽斯那撰 萧齐求那地译)《百喻经·奴守门喻》:“大家行还,问其奴言:‘财宝所在?’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   ⑶(北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卷4):“使者受教,辞退出林,急疾还家。到已问婢大家所在,答言:‘彼高屋上’”。   ⑷(西晋 法炬共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卷2):“时奴分那白大家言愿莫愁忧,分那作计月日之中当令胜兄。大家言:‘若审能尔者,放汝为良人’”。   可见,此处“大家”应为奴仆对主人的尊称,释为“主人”更合文意。   规(guī)规欲(guī yù)   《百喻经》卷3《五百欢喜丸喻》:“昔有一妇,荒淫无度,欲情既盛,嫉恶其夫,每思方策,规欲残害,种种设计,不得其便。”文选300页下注①释“规”为“计划”,不妥。   “规”释为“欲,想要、谋求”比较妥当。此义词典多有说明。如:   《汉语大词典》:【规欲】犹谋求。《后汉书·杜诗传》:“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歼灭。”《宋书·鲁爽传》:“ 世祖镇襄阳,轨遣亲人程整奉书,规欲归順,自拔致诚。”《周书·贺若敦传》:“至是陈将侯瑱 、侯安都等围逼湘州 ,遏绝粮援。乃令敦率步骑六千,度江赴救。瑱等以敦孤军深入,规欲取之。”   《中古汉语语词例释》中亦有此义之说明:“规”字此义,前人已发之。“规欲”犹“欲,想要,图谋。”摘录其例如下:《陶渊明集》卷6《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往。未果,寻病终。”《水经注·温水》:“(范)文为奴时,山涧牧羊,于涧水中得两鲤鱼,隐藏挟归,~私食。”   可见,“规”虽本有“计划”义,但此处不能简单地把“规”和“欲”拆开来讲,应释“规欲”为“欲,想要、谋求”更妥当。   墼(jī)   《百喻经》卷1《三重楼喻》:“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墼作楼。”文选290页下注④释“墼”为“砖坯”,不妥。   “墼”释为“未烧的砖坯”较妥当。“墼”字此义词典多有说明。如:   《说文·土部》:“墼,未烧也。”《汉语大字典》:墼,砖坯;土砖。《汉语大词典》:墼,砖;未烧的砖坯。亦指用泥土或炭屑抟成的圆块。佛典中“墼”释为“未烧的砖坯”亦有例证。如:   ⑴(北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卷11):“四城门外,有四大泉,城东泉水,取用作墼。”   ⑵(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48):“尊者舍梨子,犹有目人住高楼上,于下露地有千土墼。”   可见,“墼”并非“砖坯”,而是“未烧之土坯”,孙注释“墼”为“砖坯”不符合语言事实。   末哩(mò lǐ)   《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424页《法集要颂经》卷2《华喻品第十八》:“如末哩妙华,末拘罗清净,贪欲瞋若除,苾刍净香洁。”文选424页下注②释“末哩”为“花名”,不妥。   “末哩”为花名,同“茉莉”,为梵文māllikā之音译。“末哩”此义词典多有说明。如:   《汉语外来词词典》:茉莉(mòli),一种常绿灌木,花白花,有香气,可作熏制花茶的香料。又作“末利、末丽、末罗、抹莉、抹利、抹厉、没利、摩利”。源梵māllikā。因汉语外来词多为音译词,常音同或音近而汉字书写形式不尽相同,“末哩”与“茉莉”即为如此。“茉莉”虽有诸多书写形式,但共同点为其来源相同,则“末哩”即等同于“茉莉”。   抒(shū)   《佛本行集经》卷31《昔与魔竞品第三十四》:“时彼商主即持一 杓,发大精进勇猛之心,抒大海水,欲令干竭,求摩尼宝。”文选136页下注④释“抒”为“排泄”不妥,应释为“舀,汲出”。   “抒”虽有“泄”义,但此义为表达、发泄某种感情。而表达“排水”之义要释为“舀,汲出”。这样,一者符合语言事实,二者符合文义。“抒”字此义词典多有说明。如:   《汉语大字典》:舀出,汲出。《说文·手部》:“抒,挹也。”断玉裁注:“凡挹彼注此曰抒。”《管子·禁臧》:“钻燧易火,抒井易水。”《汉语大词典》:舀出,汲出。《诗·大雅·生民》“或舂或揄” 毛 传:“揄,抒臼也。” 孔颖达 疏:“谓抒米以出臼也。”      孙昌武先生编注的《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上下册)是一套关于汉译佛典翻译文学的选集。选集对词语的解释(以下简称“孙注”)言简意赅,大都准确恰当,但也有些错误。我们分析了一些解释的错误,进行了补正,以期对大家准确理解佛典文学有所帮助。   坌(bèn)   《佛所行赞》卷一《出城品第五》:“又见彼农夫,勤苦形枯悴,蓬发而流汗,尘土坌其身,耕牛亦疲困,吐舌而急喘。”《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以下简称文选)第39页注④释“坌”为“聚集”,不妥。   释“坌”为“聚集”不符合文意。从上下文看,这段话描述农夫辛勤劳作,蓬发流汗,满身尘土。但“聚集”这个动作,着眼于点,不是面,不能用于解释“坌身”之“坌”。   “坌”与[坏-不 分]字本为一字,意为尘土。《说文·土部》“[坏-不 分],尘也”,段玉裁注:“凡为细末糝物若被物者皆曰[坏-不 分]。”“坌”有“粘着”义,词典多有收录。《汉语大字典》:坌,尘汙飞扬,着落到物体上。《汉语大词典》:坌,尘埃等粉状物粘着于他物。   增补中古佛经用例如下:   ⑴西晋法炬译《佛说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卷1):“时世尊问王言,今王何故尘土坌身步来至我所。”   ⑵(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28):“尘土坌体,疲极悲泣,住立门外。”   ⑶(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 (卷41):“沙门瞿昙行时不为尘土所坌,所以者何?以本善行故。”   可见,“坌”虽然有“聚集”义,但此处解释成“尘埃等粉状物粘着他物”更合适。   哆(chǐ)   《太子须大拏经》:“婆罗门有十二丑:身体黑如漆,面上三憔鼻正匾虒,两目复青,面皱唇哆,语言謇吃,大腹凸顝,脚复缭戾,头复秃,状类似鬼。”   释“哆”为“哆嗦”不符合词义。“哆”只有与“嗦”连用构成“哆嗦”,才表示颤抖。   “哆”字有两音,一为duō,一为chǐ。音chǐ时,用于形容嘴唇松弛下垂。《一切经音义》:“唇哆……垂也”。《汉语大字典》:哆,嘴唇松弛下垂貌。《广韵·马韵》:“哆,唇下垂儿。”《集韵·简韵》:“哆,唇缓也。”如:   (失译)《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 (卷1):“头上无毛两耳闭塞,复无两目亦无鼻孔,下唇蹇哆手无十指脚无两足。”.   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注解《太子须大拏经》此句,对“哆”此义论证详细,可参。   大家(dà jiā)   《佛说九色鹿经》:“鹿闻人声,走到水中,语溺人曰:‘汝莫恐怖,汝可骑我背上,捉我两角,我当相负出水。’即得着岸,鹿大疲极。溺人下地绕鹿三匝,向鹿叩头,乞与~作奴,供给使令,采取水草。”文选174页下注⑦释“大家”为“对于对方的尊称”,不妥。   从上下文看,“大家”是与“奴”相对而言的,应该不是一个意义宽泛的“尊称”。中古时期,“大家”是“奴仆对主人的称呼”,前辈时贤多有揭示。如:   《汉语大词典》:大家,奴仆对主人的称呼。晋干宝 《搜神记》卷十七:“彦思奴婢有窃骂大家者。”   《中古汉语语词例释》亦释“大家”为“(奴仆)称主人”,《佛经词语汇释》亦述:大家,主人(与奴仆相对待)。   佛经多见,如:   ⑴(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 (卷33):“大家以此五事愍念给恤奴婢使人,奴婢使人当以九事善奉大家。”   ⑵(僧伽斯那撰 萧齐求那地译)《百喻经·奴守门喻》:“大家行还,问其奴言:‘财宝所在?’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   ⑶(北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卷4):“使者受教,辞退出林,急疾还家。到已问婢大家所在,答言:‘彼高屋上’”。   ⑷(西晋 法炬共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卷2):“时奴分那白大家言愿莫愁忧,分那作计月日之中当令胜兄。大家言:‘若审能尔者,放汝为良人’”。   可见,此处“大家”应为奴仆对主人的尊称,释为“主人”更合文意。   规(guī)规欲(guī yù)   《百喻经》卷3《五百欢喜丸喻》:“昔有一妇,荒淫无度,欲情既盛,嫉恶其夫,每思方策,规欲残害,种种设计,不得其便。”文选300页下注①释“规”为“计划”,不妥。   “规”释为“欲,想要、谋求”比较妥当。此义词典多有说明。如:   《汉语大词典》:【规欲】犹谋求。《后汉书·杜诗传》:“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歼灭。”《宋书·鲁爽传》:“ 世祖镇襄阳,轨遣亲人程整奉书,规欲归順,自拔致诚。”《周书·贺若敦传》:“至是陈将侯瑱 、侯安都等围逼湘州 ,遏绝粮援。乃令敦率步骑六千,度江赴救。瑱等以敦孤军深入,规欲取之。”   《中古汉语语词例释》中亦有此义之说明:“规”字此义,前人已发之。“规欲”犹“欲,想要,图谋。”摘录其例如下:《陶渊明集》卷6《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往。未果,寻病终。”《水经注·温水》:“(范)文为奴时,山涧牧羊,于涧水中得两鲤鱼,隐藏挟归,~私食。”   可见,“规”虽本有“计划”义,但此处不能简单地把“规”和“欲”拆开来讲,应释“规欲”为“欲,想要、谋求”更妥当。   墼(jī)   《百喻经》卷1《三重楼喻》:“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墼作楼。”文选290页下注④释“墼”为“砖坯”,不妥。   “墼”释为“未烧的砖坯”较妥当。“墼”字此义词典多有说明。如:   《说文·土部》:“墼,未烧也。”《汉语大字典》:墼,砖坯;土砖。《汉语大词典》:墼,砖;未烧的砖坯。亦指用泥土或炭屑抟成的圆块。佛典中“墼”释为“未烧的砖坯”亦有例证。如:   ⑴(北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卷11):“四城门外,有四大泉,城东泉水,取用作墼。”   ⑵(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48):“尊者舍梨子,犹有目人住高楼上,于下露地有千土墼。”   可见,“墼”并非“砖坯”,而是“未烧之土坯”,孙注释“墼”为“砖坯”不符合语言事实。   末哩(mò lǐ)   《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424页《法集要颂经》卷2《华喻品第十八》:“如末哩妙华,末拘罗清净,贪欲瞋若除,苾刍净香洁。”文选424页下注②释“末哩”为“花名”,不妥。   “末哩”为花名,同“茉莉”,为梵文māllikā之音译。“末哩”此义词典多有说明。如:   《汉语外来词词典》:茉莉(mòli),一种常绿灌木,花白花,有香气,可作熏制花茶的香料。又作“末利、末丽、末罗、抹莉、抹利、抹厉、没利、摩利”。源梵māllikā。因汉语外来词多为音译词,常音同或音近而汉字书写形式不尽相同,“末哩”与“茉莉”即为如此。“茉莉”虽有诸多书写形式,但共同点为其来源相同,则“末哩”即等同于“茉莉”。   抒(shū)   《佛本行集经》卷31《昔与魔竞品第三十四》:“时彼商主即持一 杓,发大精进勇猛之心,抒大海水,欲令干竭,求摩尼宝。”文选136页下注④释“抒”为“排泄”不妥,应释为“舀,汲出”。   “抒”虽有“泄”义,但此义为表达、发泄某种感情。而表达“排水”之义要释为“舀,汲出”。这样,一者符合语言事实,二者符合文义。“抒”字此义词典多有说明。如:   《汉语大字典》:舀出,汲出。《说文·手部》:“抒,挹也。”断玉裁注:“凡挹彼注此曰抒。”《管子·禁臧》:“钻燧易火,抒井易水。”《汉语大词典》:舀出,汲出。《诗·大雅·生民》“或舂或揄” 毛 传:“揄,抒臼也。” 孔颖达 疏:“谓抒米以出臼也。”      《中古汉语语词例释》亦释“抒”为“舀”。摘录其例如下:慧琳《一切经音义》卷46《大智度论》卷5音义:“《通俗文》:‘汲出谓之抒。’”《广雅·释诂二》:“舀,抒也。”(北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卷8):“菩萨出器,诸天举衣,弃著余处,一反抒海,减四十里。”   此外,“抒”释为“排泄”不合文意,故应释为“舀,汲出”。   严车(yán chē)   《贤愚经》卷2《波斯匿王女金刚品第八》:“王闻是己,答女婿言:‘审如是者,速往将来。’即时严车,迎女入宫。”文选339页下注①释为“驾起车”不妥。   “严车”释为“整备车辆”较妥当。“严车”此义词典多有说明。如:   《汉语大词典》:严车,谓整备车辆。三国·魏·郭遐周 《赠嵇康诗》之一:“严车感发日,翻然将高翔。”《太平广记》卷三一六引晋·干宝 《搜神记·卢充》:“(崔)敕内严车送客,充便辞出。”   《中古汉语读本》亦释“严车”为“置办、准备车子”。   “严车”本有“装备、置办”之义。《中古汉语语词例释》:严,装备,置办,部署。摘录其例如下:《魏诗》卷8郭遐周《赠嵇康》诗之一:“我友不斯卒,改计适他方;~车感发日,翻然将高翔。”“严车”此义佛典亦有例为证。如:   ⑴(后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1):“即便敕严车千乘,马万匹,从人七千。严毕升车,出宫趣城。”   ⑵(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4):“严车马,疾行迎女,到其乡土。”   ⑶(西晋·竺法护译)《生经》 (卷2):“五百骑乘,皆使严整,王即敕外,疾严车骑。”   ⑷(西晋·法炬共法立译)《法句譬喻經》(卷4):“承相受教即严车马往至精舍,前到佛所头面著地为佛作礼”。   通常,“严”字后跟宾语,“严”字在此义上为及物动词,后面常跟有被修饰语。文选原文“王闻是己,答女婿言:‘审如是者,速往将来。’即时严车,迎女入宫。”中之“严车”符合此语法规则,“严”此处为及物动词,释为“整备”。故,“严车”应释为“整备车辆”。   原丐(yuángài)   《贤愚经》卷9《善事太子入海品第三十七》:“王见瞋恚,欲加刑罚。园监惶怖,向王自陈家乏人力,故使尔耳,唯见宽恕,原丐刑罚,当索守人,更不令尔。王便恕置,不问其罪。”文选356页下注③释“原丐”为“请求原谅”不妥。   “原丐”释为“请求原谅”不符合上下文语境,文中是说园监请求大王宽恕,免除刑罚,他会叫看守人严加看管,保证不再出现此事,大王为此宽恕于他。通常为“请求原谅某人之错误”,而并非“请求原谅刑罚”。“请求原谅刑罚”文意不通。此外,“原丐”释为“免除”符合语言事实,“丐”与“原”均有“免除”义,此义词典多有说明。如:   《汉语大词典》:丐,犹言免除,宽免。《晋书·慕容輄传》:“以久旱,丐百姓田租。”《北史·魏纪三》:“诏以州镇十一水旱,丐其田租,开仓振恤。”《汉语大字典》:丐,免除。《汉语大词典》:原,免、蠲免。《陈书·高祖纪下》:“晚订军资未送者竝停,元年军粮逋余者原其半。”   “原”本有“免除”义,后接“刑、罪、贷等”词时表现尤为明显。如:【原刑】恕罪。《后汉书·梁慬传》:“明年,校书郎马融上书讼慬与护羌校尉庞参,有诏原刑。”《后汉书·庞参传》:“ 良(祝良)能得百姓心,洛阳吏人守阙请代其罪者,日有数千万人,诏乃原刑。”【原放】免罪释放。《宋书·武帝纪下》:“秋七月丁亥,原放劫贼余口没在台府者,诸流徙家并听还本土。”【原贷】宽恕;免罪。《三国志·魏志·钟会传》:“ 仪者,许褚之子,有功王室,犹不原贷。”【原罪】宽宥罪过。《后汉书·杨伦传》:“遂征詣正廷尉,有诏原罪。”   因此,“原”与“丐”连用有“免除”义,《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中“原丐”应释为“免除”。   踊跃(yǒngyuè)   《生经》卷1《佛说堕珠着海中经第八》:“菩萨踊跃,住于海边,低头下手,咒愿海神,珠系在颈。”文选167页下注③解释“踊跃”为“欢喜跳跃”,不妥。   “踊跃”在某些语境中并不能释为“跳跃”义,以上经文是说菩萨高兴、欣喜,并无跳跃义,如说成“菩萨欢喜跳跃”不合情理亦不合文意。“踊跃”释为“高兴、欣喜、欢快异常”较妥当。“踊跃”此义词典多有说明。如:   《汉语大词典》:欢欣鼓舞貌。(失译)《菩萨本行经》 (卷2):“冰寒狱中自然温暖。地狱终生既得休息欢喜踊跃。”   《中古汉语读本》亦释“踊跃”为“欣喜的样子”。摘录其例如下:(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1:“法宝藏菩萨闻世饶王佛说经如是,则大欢喜踊跃。”“踊跃”此义《中古汉语语词例释》(392页)中亦有明确说明。   因此“踊”“跃”虽有作“欢喜跳跃”义用者,但更多情况下,“踊”“跃”只是比喻性修辞说法,而并无实在跳跃或雀跃义。“踊跃”常用来形容内心喜悦异常,释为“高兴、欣喜、欢快异常”较合适。   震越(zhènyuè)   《法句譬喻经》卷3《象品第三十一》:“佛往见这,罗云欢喜,趣前礼佛,安施绳床,摄受震越。佛踞绳床,告罗云曰:‘澡盘取来,为吾洗足。’”文选400页下注②释“震越”为“震颤”,不妥。   “震越”释为“震颤”文意不通。上句经文意为佛看望罗云,罗云欣喜,他整理坐具,接过衣服,请佛坐下,为佛洗脚。“震越”如释为“震颤”,则“摄受震越”即为“接受震颤”,不合文意。   此处,“震越” 应为“梵语cīvara的译音,上衣,衣服”。“震越”此义词典多有说明。如:   《汉语大词典》:【震越】梵语cīvara的译音。上衣;衣服。“震越”此义佛经中亦多有用例。如:   ⑴(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1):“以诸衣被及缽震越诸供养具,皆用託之”。   ⑵(后汉 安世高译)《佛说自誓三昧经》 (卷1):“尽令诸佛所送袈裟合成一服,名曰萨披佛头震越,此衣今在梵天”。   ⑶(后汉 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卷2):“若欲夺人缽震越,若坏人禅夺人念”。   ⑷(后汉 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經》(卷3):“皆供养是菩萨,震越衣服饮食床臥具病瘦医药”。   故,“震越”虽有“震颤”义,但用在此处不合文意,应释“震越”为“衣服” 。   众所周知,汉语语言词汇丰富,词义错综复杂,词语训释要结合其古今义项及其所处之语言环境,语言环境不同,释义常不同。此外亦要兼顾词义之历史演变、发展。但是,佛典词汇颇有深意,对其进行训释难免存在诸多不足,以上十几条词目之训释,系本人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而形成,亦代表本人之微见,不当之处,还望见谅。      参考文献:   [1]许慎著.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99.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第一册)[M].中华书局,1976.   [4]李格非主编.汉语大字典[M].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   [5]徐中舒主编.汉语大词典[M].中华书局。   [6]孙昌武.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7]王云路、方一新著.中古汉语语词例释[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8]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高名凯、麦永乾、史有为 编.汉语外来词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10]李荣主编.《哈尔滨方言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1]唐/李延寿撰.北史(第一册)[M].中华书局,1974.   [12]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第九册)[M].中华书局,1974.   [13]宋范晔撰 李贤等注.后汉书(第六册、第九册、第四册)[M].中华书局,1965.   [14]梁/沈约撰.宋书(第一册、第七册)[M].中华书局,1974.   [15]戴望著.诸子集成(第五册)[M].中华书局,1959.   [16]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第二册)[M].中华书局,1974.   [17]王力.古汉语词典[M].中华书局。   [18]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下)[M].中华书局,1983.   (孙淑梅,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注释补正 孙淑梅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选文还好
  •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6月15日捐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