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乐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思维的乐趣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7300118307
作者:王小波
页数:222页

章节摘录

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写了一个不肯长大的人。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所以他就成了个侏儒。这个故事太过神奇,但很有意思。人要永远做小孩子虽办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办到的。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 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革”),后来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龙应台女士就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国外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她把保持沉默看作怯懦,但这是不对的。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但是中国人,外国人中也有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我就知道这样一个例子:他是前前苏联的大作曲家萧斯塔科维奇。有好长一段时间他写自己的音乐,一声也不吭。后来忽然口授了一厚本回忆录,并在每一页上都签了名,然后他就死掉了。据我所知,回忆录的主要内容,就是谈自己在沉默中的感受。阅读那本书时,我得到了很大的乐趣——当然,当时我在沉默中。把这本书借给一个话语圈子里的朋友去看,他却得不到任何的乐趣,还说这本书格调低下,气氛阴暗。那本书里有一段讲到了前苏联三十年代,有好多人忽然就不见了,所以大家都很害怕,人们之间都不说话;邻里之间起了争纷都不敢吵架,所以有了另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就是往别人烧水的壶里吐痰。顺便说一句,前苏联人盖过一些宿舍式的房子,有公用的卫生间、盥洗室和厨房,这就给吐痰提供了方便。我觉得有趣,是因为像萧斯塔科维奇那样的大音乐家,戴着夹鼻眼镜,留着山羊胡子,吐起痰来一定多有不便。可以想见,他必定要一手抓住眼镜,另一手护住胡子,探着头去吐。假如就这样被人逮到揍上一顿,那就更有趣了。其实萧斯塔科维奇长得什么样,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想象他是这个样子,然后就哈哈大笑。我的朋友看了这一段就不笑,他以为这样吐痰动作不美,境界不高,思想也不好。这使我不敢与他争辩——再争辩就要涉入某些话语的范畴,而这些话语,就是阴阳两界的分界线。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天真烂漫口无遮拦的孩子,他就在那个无比庄重却又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那么一嗓子,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后来,这批人把这个孩子当成宠儿。并且把他的名字当成了他们互相认出对方的接头暗号。我一向觉得他有两个东西比较突出,一个是他的那种已经形成了的个人的写作风格,我觉得这个并不简单。另外,就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思路,这从他的杂文里可以看出来。  ——李银河

内容概要

王小波,1952年生于北京。中学毕业后在云南、山东等地下乡,先后做过农场职工、农民、工人和民办教师。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匹斯堡大学。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过教,最终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辞世。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书籍目录

沉默的大多数
思维的乐趣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知识分子的不幸
花刺子模信使问题
积极的结论
跳出手掌心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论战与道德
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
我看文化热
文化之争
“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极端体验
洋鬼子与辜鸿铭
我看国学
智慧与国学
理想国与哲人王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百姓·洋人·官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人性的逆转
弗洛伊德和受虐狂
有关天圆地方
优越感种种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
肚子里的战争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椰子树与平等
思想和害臊
体验生活
皇帝做习题
拒绝恭维
关于崇高
谦卑学习班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
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
高考经历
盛装舞步
有关“错误的故事”
迷信与邪门书
科学与邪道
科学的美好
生命科学与骗术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我的精神家园

编辑推荐

《思维的乐趣》:王小波杂文

作者简介

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以自身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为重要矿藏,用杂文以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和理性的反思和书写。由李银河编选的王小波杂文集《思维的乐趣》展示给我们的正是一座巍然屹立于戏谑的笑容和令人会心而战栗的幽默之后的智性的迷宫,并让我们在真切地体会到思维给人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从他那里学会如何去独立而自由地思考。

图书封面


 思维的乐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大概是高中的时候才知道王小波,而且还是通过看一篇采访李银河的报道才间接了解的。后来尝试读过他的小说,不过恕我才疏学浅,他的小说我着实是没看下去,嬉笑谩骂间到底说的是什么呢,我不懂。既然小说看不懂的话,就试试杂文吧。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读的依然很困难。记得第一篇是《沉默的大多数》,蛮长的一篇文章读下来,对他想表达的东西只能说是似懂非懂吧。现在回想起来只记得他说的那个不愿吞下同伴耳朵的人的事情了(忽然发觉怎么跟鲁迅常常提起的“吃人”有点像呢)。中间有很多篇文章涉及了当时的文化圈,中国文化,社会现象,读起来也蛮累的。其一是因为年代的距离,自己毕竟对作者所处的年代当时的社会情况,人们的生活状态,思维的方式,思考的内容等等了解甚少,以致对文中想隐射的内容糊里糊涂。不过因为有些共性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所以在我读的一片朦胧之际,突然找到共鸣之时,阅读的快乐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比如在读到一篇有关东西方差异的文章中,提到西方人是想着如何用人力驾驭自然力,而我们却是想着如何用人力取代自然力。这一点是在比较了当下中西方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后依然可以得出的结论。文中还说我们中的大多数只想着“大家活着就好,不管活得多么糟糕”,“比赛谁更不知劳苦,更不贪图安逸”。说来也巧,最近听到“只要活着就好”这句话的频率实在是有点高。记得过年的时候,父辈亲戚们聊天的时候,一人提出这个观点后,大家都表示赞同。上一周,宿舍里的同学听闻一个高中女生自杀的消息后,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当时,我都选择了保持沉默,因为我怕此言一出,定当成为众人抨击的对象。同样在此我也沉默吧,理由是一样的。又比如我非常赞同他的这一说法,“人遇到了不幸的事情就应该悲伤,哪有一天到晚傻呵呵傻笑的。一个人的快乐与悲伤,只要不是装出来的,就必有其道理。你可以分享他的快乐,同情他的悲伤,却不可以命令他怎样怎样,因为这是违背人类的天性的。”记得自己以前也说过类似的话,可是被人说了,说应该要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以致很长一段时间让我对自己的期许是以后变成一个心如止水的人。可现在越发觉的与其说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倒不如说是心力交瘁后的一种对世事漠然的态度。那又何尝是一件好事啊。既然我们有感知快乐的能力,也有感受悲伤的能力。那为什么只要快乐,抑制着自己的悲伤呢?压抑就是快乐吗?还是该哭哭,该笑笑,血性一点的活着更好吧。就这么一页一页的往后翻着,慢慢的也看出了味道。文章无处不透出王小波的睿智犀利。越看引起的共鸣越多,越看引起的思考越多。就像书名《思维的乐趣》一样,那份乐趣让我一口气把后半本看完了。有几篇算是颠覆了我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比如关于崇高,他说“有些崇高是人所共知的虚伪。煽情的伦理流行之时,人所共知的虚伪就无所不在。”平时我们对于一些大口号真的是入耳不入心,没怎么当真过,但也从没想过那些是不是对的。而这句话简直是当头棒喝,透彻!在书中王小波的自我坦陈也是很有特色的,他说“比起世界上的任何人,我最想提升的人就是自己”,他也坦白的承认“我也是经不起恭维的”。这样直白真实的话,恐怕大家只会在心里想想,或者对自己都不肯承认吧,因为我们脑子里有些类似舍己为人之类的仁义道德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有谁敢把它这样坦白的交待出来呢?就是喜欢这样的真实透彻。真希望王小波还在世啊,如此便可看看他是如何看待当下的,如此便可看看自己是不是在笑呵呵的犯傻呢!
  •     沉默的大多数依旧沉默,而且已经言轻声微。知识分子已经不再单纯,学术抄袭层出不穷。花剌子模信使越来越多,就连CCAV也成了其中一员。文化热不退,国学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热爱极端体验,每个人都不得不被极端体验。百姓,洋人,官,三者关系依旧,百姓依旧是最底层的。吃苦变成乐,快乐观越来越奇葩。李银河的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多年提交两会,无果。这个社会怎么了?二十多年前的现象,如今变得越来越深刻和尖锐。。。。。。。。。。。。如果王小波还活着。他会写出什么呢?
  •     黑色幽默,整本书都是这一个基调。事实上我没有看完这一本书,只看了一半。这一半,每一章的评论都是用反讽的手法来讽刺一些国内的状况。也许是我没耐性,耐不住闷看不下去了;也许是我的爱国心大爆发,有些言论我觉得不应该这样说的;也许我就是他书中所说的那些盲目地信仰。反正看一半就将书还给朋友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英年早逝的王小波,被称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最“另类”的作家,有评价说他是中国白话文的第一把手,其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和风格贯穿作品。1977年,李银河已大学毕业,在《光明日报》社做编辑,而王小波还是个街道工厂的工人,两人第一次单独见面,王小波就单刀直入地问:“你有朋友没有?”“你看我怎么样?”李银河被他的率情率性所震惊。此后,两人就开始了通信和交往。王小波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     书里写的很多事情是我未曾经历过的,比如78年恢复高考,知青下乡等,以前从教科书上看过那段历史,但是王小波写的和教科书不一样,让人不得不认真思考一番。
  •     看上去好有趣啊(确实好有趣啊)
  •     有些事你可以不同意,但不要嗤之以鼻——没你想的那么糟。 犹太教徒要割包皮? 受益匪浅
  •     有点意思。
  •     他的文章我一开始看时真的不太能跟上节奏的感觉 但越看越有感觉 觉得他很幽默 对事事也有自己的思考能力 这个我很欣赏 希望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能提高
  •     王小波的杂文,不错!
  •     读书多的人最爱瞎琢磨,文艺的骂街也挺有趣。
  •     普黑
  •     对现实透彻且极具个性化的揭露,细细想来,并非真的犀利至极,而是说出了人们“想而不敢说的”、“想都不愿意想的”种种。各种各样的比喻、类比、举例,简直成了招牌,大道理也变得很简单。书中没有密不透风的逻辑网,看似杂乱无章、指东打西,却总能命中要害。思维本就是充满乐趣的,不过思维和现实总有着一道鸿沟,毕竟社会是人的社会,而非物的社会。看完后,最为强烈的想法是:要有独立的思考,同时又觉得经历的、知道的太少太少。
  •     知识分子要说实话,说良心话,说人话。不过这么多篇类似的文章放在一起看,有些观点重复得就比较多了。
  •     有那个年代的味道
  •     通往理智
  •     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以自身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为重要矿藏,用杂文以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和理性的反思和书写。由李银河编选的王小波杂文集《思维的乐趣》展示给我们的正是一座巍然屹立于戏谑的笑容和令人会心而战栗的幽默之后的智性的迷宫,并让我们在真切地体会到思维给人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从他那里学会如何去独立而自由地思考。
  •     有趣的人,喜欢
  •     独立、自由、百家争鸣的思想才有乐趣。
  •     王小波觉醒得还是比较早的,现在看他的思维依然很入流。
  •     王小波真是太有趣太可爱的人了!!!
  •     据说王小波有自己的生计,92年就作了自由撰稿人。于是这有两点好处,一是他不用吃体制饭,虽然一直凑合着过日子,但写字不是他赖以谋生的手段;二是他理工科出生,熟悉会计学和计算机使得他锻炼了思维,不同于一般书堆里爬出来的作家,文章显得更理性,也自然更有趣一些。
        
      在这个年代有人用感情写作,有人用政治写作,到后来还有人用身体写作,但在王小波看来,能够用思维来写作,似乎是一件幸福的事。这跟他自己鼓捣出一个软件来打字一样,都是自食其力的光荣,也是自得自乐的营生。
        
      于是,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他叼着烟,乱着头发,在你面前侃侃而谈,带着王小波特有的神情和语气。
        
      有趣在王小波的写作里,是一件顶重要的事。这一点在他的小说里可以看到,在他为数不少的杂文里也可以看到,比如这本《思维的乐趣》。他从来不把道理说得太清楚,但你仔细一琢磨,也能明白他在说什么。似乎说清是他给你的,不说清是你想明白的,而这琢磨的过程,也就成了一种思考的趣味。写作和阅读一样,都需要有趣味,都需要把一切庄重和崇高拉下台来,戏语一番,落下满纸荒唐言。说俏皮话、讲黑幽默、讽刺而不怒骂、谈笑而不猖狂,有时我常常想,与这样一位朋友聊天喝酒,一定也是件很有趣的事。
        
      王小波对于有趣的定义,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可见王小波是一个讲道理的人,他讲的道理不很大,但足够他被称作异端;也可见王小波是一个重独行的人,他走的路不很长,但到今天,却少有人能够重行。王小波说过,趣味是感觉这个世界美好的前提。这种美好之中,也就糅合着冷静严谨的思索和奔涌而出的热情。如果需要打个比方,那我们可以说:这世界上有趣的思想就正如王小波蓬乱的头发,永远交错杂乱,但是自由生长。
        
      而在王小波看来,最不幸的,就是被扼杀掉这种有趣了。也就是说,当有一天没有办法讲道理了,在他看来比尸横遍野更遭;又或者,别人的思维被强加在你头上,人丧失了自己作出判断的能力和掌握话语的权力,这也是极其痛苦的一件事。然而王小波恰恰目睹和经历了这样的痛苦,在他父亲的身上,在他自己的身上,在文革跃进的口号中,在上山下乡的山路上。于是,王小波仿佛很痛苦地看到,乱糟糟的头发被一根根地拔去,又被别人植上了假头发。这头发不是他的,终究水土不服,估计后来都掉光了。于是,王小波自喻为一个时代的幸存者之一;于是,王小波写出了他的黄金时代。
        
      王小波说过:“作为一个有过幸福和痛苦两种经历的人,我期望下一代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间来感到幸福,而且这种空间比给我的大得多。”转眼到了如今,不知道王小波的这个愿望实现了多少。倘若看到很多人还在争取这样的空间或者不自知有这样的空间存在,我想他会不耐烦——我们进步也太缓慢了一些;倘若他看到今天的狼牙山十博士,可能就会有些无奈了——这样的人怎么还没有灭绝;倘若看到看到我们还把他挂在嘴边,我想他也是会不乐意的——说自己的话才更有趣一些。但是我想,记挂他,总比记挂别人要好一些。
        
      以97年4月11日为起点,许多人经历过了他们的黄金时代,厮磨过了他们的白银时代,追忆过了他们的青铜时代。
      
      往事匆匆十年,仿佛又回到原点,大家仍然还记得一个叫王小波的人。大家说,这是一个有趣的人。
      
  •     时代的思想者,犀利地道出了社会的问题。思想和观点我欣赏,不过表述和行文方式不是很喜欢…感觉一直在充满怨气地表达同一个观点。不过这也是时代的烙印吧。
  •     王小波的书!赞!,因为他总是细腻的描述对于思维的一些见解。
  •     開啟新思路
  •     大二时第一次看王小波,觉得无聊至极。再次重读,每次咂摸这些平淡却有趣儿的词儿都会想起大头帅笑着说“有意思”。
  •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剧并不在于醉和醒的区别,而在于我和众人的关系
  •     王小波的杂文代表作,值得一读
  •     第一次读王小波的文字,挺有感觉的,以前就一直想要读的文,里面写的内容都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比如第一篇关于“沉默”的,我也是一个在平时比较沉默的人,所以读起来会很有同感!
  •     王小波也自恋,但没有过分张扬。事实上,有些崇高是人所共知的虚伪,这些东西比堕落还要坏。错的越厉害的错误越有人信,因为很令人振奋~
  •     通过这书可以深入领略王小波的思想,另外他睿智幽默的语言同样是打动人的一大要素。
  •     由李银河编选的王小波杂文集《思维的乐趣》展示给我们的正是一座巍然屹立于戏谑的笑容和令人会心而战栗的幽默之后的智性的迷宫,并让我们在真切地体会到思维人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从他那里学会如何去独立而自由地思考。
  •     王小波杂文没的说,这本质量还行值得入手
  •     王小波的书值得一读的,思维的乐趣,思考给人另一个美妙的世界
  •     很是有些意思的。时势造英雄,没有素材也创作不了。这是个有趣的人,或许是和“这是个伟大的人”同样高的评价啦
  •     感觉不孤独
  •     相对于小说 更喜欢王小波的杂文 逻辑清晰 言语犀利 恨不能早相识
  •     非常非常非常喜欢这本书!看完后对王小波崇拜地不得了。只可惜斯人已逝。不然面对今日世界之光怪陆离,不知王小波老师会如何看?又会如何说呢?
  •     真正自由的应该是我们参差多态的思想。能阅读,能思考真是最幸福的。
  •     不同时期的人造就了不同的写作风格,但是王小波的文字里你能看到众多深层次思考的东西
  •     小波的杂文真是经典。。带领人思考,带来思维的乐趣。。每个青年人都该仔细读读。。
  •     王小波思维活跃,深刻,很有好处
  •     能阅读,能学习,能思考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     王小波的书总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相当好
  •     王小波的杂文卓尔不群
  •     用这个做标题是因为对这书中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印象深刻,而那被王小波唤做猪兄的显然是作者的楷模。 那猪兄的确令人钦佩,很少有人能活得像它一样潇洒和自由。它竟然敢以猪身挑战人类给它规定的命运,并且居然成功冲出自己宿命的牢笼。 我猜,如果孔孟老夫子听说这件事,一定是不赞成的。作为人况且要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只猪怎么能逃脱被杀戮的命运呢?估计佛祖知道也不赞成,会劝它:谁让你这辈子是一只猪呢,争取来生转世为人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只猪值得全体人类钦佩。一只猪能如此,况且人呢?人为什么要屈服于那个叫作命运的东西?命运真的存在吗,还是一种拒绝改变的托词和借口? 我想,这只猪寄托着王小波对人的理想,准确地说,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王小波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这本书从头到尾只是确认了这样一件事。 什么是知识分子?不是以读书多少来衡量,也不是以在业界的名望来衡量。我和王小波共同认为,知识分子必须尊重科学,必须追求自由民主、藐视权威,必须有怀疑一切的勇气,必须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是一种能力,是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的。我承认,这种能力我还不具备。 我佩服那只敢挑战自己命运的猪,也佩服聪明而幽默的王小波。王小波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中看出可笑和愚蠢,并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有些令人发笑,更多是让人悲哀。因为我们不是超脱于事情之外的观众,我们经常就是当事人! 我相信,如果有更多的人学会用王小波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中国会离天堂更近。
  •     思维是件很愉快的事,王小波以其睿智引导我们
  •     再一次拜读小波的杂文。至此,他的小说、杂文基本上全部看完了;但尽管如此,每一次重新阅读,依然会感受到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开明包容的智慧、犀利幽默的语调、快乐自由的思维、浪漫单纯的格调,享受其中、陶醉其中,非常快乐!正如司汤达所说“活过、爱过、写过”。而且积累了那么多阅读,我也渐渐有所收获和感悟,在阅读王小波的文字过程中,我觉得我慢慢的把自己二十多年来的见识、认知、感悟、以及很多想法,慢慢统一起来,变得平和、客观、理性,但也不失浪漫、天真、感性,对于科学和艺术报以最单纯的热爱,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无论自己从事于何种职业,我想必都是快乐和完整的。所以说,王小波是我的精神导师。
  •     王小波的作品看了些,他的杂文还没有,这本书里都是他比较经典的杂文。从只言片语多方面更深的了解他,他是个勇者或者说是个赤子,很多人看清楚了不说,他说了。书不贵,特价不过10快,装订很好,印刷和篇章都很舒服。
  •     王小波的文章一直是我的大爱……从初中课本中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到《沉默的大多数》,语言诙谐有趣,喜欢王小波式的幽默……
  •     王小波堪称文学怪才,小说了得,杂文也很耐咀嚼!
  •     牵引读者面部与思维的小波经典杂文
  •     太惊喜了!太逗了!各种黑色幽默
  •     很有意思
  •     飞机上乐得合不拢嘴,最爱我波的杂文。
  •     思维的乐趣,真是一本好书,王小波的思想,便是思维的精美舞蹈。
  •     王小波的杂文思路非常清晰,理科出身的人对一些中国文化问题往往比纯文科出身的人看的更深刻,因为接触过理科之后就能更深一层理解西方的文化,科学是文化的一种表现,中国没有出现过科学,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硬伤。
  •     思无邪
  •     大概两年前的暑假看过,现又翻一遍,读感变了;幽默,理性,痞
  •     同学有推荐,刚好跳舞的地方有,闲时翻翻发现写得太有趣了,然后就放不下了。工作忙有时候会没时间读,一旦挤出时间就停不下来,太喜欢这种奇妙的思维不同的视角和幽默的语言了。值得收藏!
  •     王小波总是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善意。
  •     思维中的乐趣
  •     正在读大部头红楼梦,所以暂时只想读点王小波的杂文,他的大部头留待之后再拜读,一定不会让我失望
  •     人的脑子是一门机器,常常思考才不会生锈,思考什么?人生,社会,自我。若只有吃喝拉撒,便是畜生了。王小波的书让人有了阅读的欲望和体验思维的乐趣。
  •     这本书编得比《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好一些。几乎整本书都是逻辑的思辨加上王小波式的黑色幽默调侃。很有分量的一本书。
  •     王小波的杂文怎么可以放过
  •     还是王小波的,这本杂文还是看的懂的,里面一些思维方式很有趣。
  •     不知道为什么,看着,看着,眼前却浮现出李银河,他们两人真是厉害啊,敢于如此真实地剖析自己,真不容易,耐得住寂寞啊。

    思维,乐趣,
    呵,纯真的人
  •     我之所以说这是王小波经典思想集,是因为我觉得这本书相对于其他,思想性非常高,而且比较其他针对点很强烈,无论是论据还是论述道理都是非常不同常人的,最重要的是他的幽默风格依然体现,看着几遍都会笑声盈盈,笑过之后又是对文化对历史的深深感慨。
    比如里面讲到农民,讲到我们孔子思想破坏,我们所处在的大环境文化等等,都是非常经典的。要相信里面比较长的文章是简练而深刻的。一定要有耐心的看。
    再者,他的行人处事,幽默乐观对待生活等都是我们可以向他敬佩以及学习的。他对一个思想观点的论述也是适合高中生学习的,如果你处在高中一定别错过他 ,因为他怎么论述,都是高考作文立意新颖的。不会说下笔不会写的,有思想就能侃侃道来。
    有个朋友让我推荐几本书给他的妹妹看,我第一想到的是余秋雨与周国平,我是从文章笔风着想,对读书不多阅历浅薄的人,我一般推荐给他看文采好点的书,这样能一步步导向。但我想起了对一个读书者思想的塑造考虑的时候,王小波是最适合当选的,读书不仅是读出一个人内心丰富的感情,我想,对一个人的来说,思想才是最重要的,会思考更加重要。而王小波,又不同于李熬等人,相对于一个人的亲切感以及更容易接受,还是王小波。
    相信这本书,相信王小波,你会很坚定你的生活,生活有了思考而美
  •     很好很喜欢买了两本王小波的书,和男友一人一本,看完互换,都很喜欢
  •     王小波的书,读来总是那么有味道。思考深邃,语言带着冷酷的幽默。
  •     文章写的不错,不过感觉王小波真是仇视中国古代经典的,他好像觉得一无是处,亚圣孟子在他眼里就是一个流氓痞子。
  •     第一次看的王小波的作品是《黄金时代》,很喜欢他的作品
  •     我是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酣畅淋漓。
    王小波的嘴真是什么都敢说、谁人都敢批;古至孔孟至圣、今至教育政府;殃及哲学、又触及自然科学,可谓面面俱到、罕出其右。
    不过,行文中还是隐约可见他也有推崇的个把名人,但总体上老外居多,比如罗素“须知参次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人们的见识总爱受处境的限制,这种限制既不知不觉、又牢不可破”
    我是被他的思考的巧妙折服的,真称得上是思维的乐趣(看来做知青的无聊日子不能说全无用,至少多出了许多无聊的时间各个角度的琢磨、找茬)。
    1 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多与高手过招,虽然总被高手击败,但也有机会领略妙招;
    认清自己,不自卑、也不要假清高。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总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谁就成了问题;
    做一个聪明、达观、多知的人。
    2 我们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
    孔老夫子教给我们的是一种学习的氛围,他强调礼,对于幼稚的人也许必不可少,但对有文化的成年人就是一种负担;
    中华文化遗产的精华:孔孟程朱?几千年的文明史,为何出不了自然科学家?那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背得烂熟,随便说出两个字就知道该背何处,这种钻研精神虽可佩,但却是十足神经病。自然科学不是靠背诵就能通晓的。
    读哲如同嚼口香糖,嚼久了会无味,也不排除会嚼出牛肉味——最大的文化传统是钻研精神;不要把大千世界塞在几本书里,世界不会因此得益,只会受害。
    解几何题和编程序都是对自己智力的考验,有种大便通畅似的快感。
    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而现在见到的是一种远说不上合理的信仰在公然强奸科学——一个弱智、邪恶、半人半兽的家伙,想要奸污智慧女神,它还流着口水、吐着黏液、口齿不清的说道:“我配得上她,她和我一样的笨”
    3 怎样看待自己知识和理想?
    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
    解放他人的欲望可以分两种,一种是镇解放,比如曼德拉、圣雄甘地、我国革命先烈,他们是真正为了解放自己的人民而斗争;还有一种是假解放,主要是想满足自己的情绪,硬要去解救一些人,这种我叫它瞎浪漫。
    石头剪刀布,循环相克;如何提高地位,让人刮目,就要学会“隔山打牛”。
    要逆转人性,必须有三大因素:无价值的劳动、暴力的威胁和人性的脆弱。
    有些崇高是人所共知的虚伪,这种东西比堕落还要坏。
    4 如何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需要宁静的童心来看。
    体验生活:人想要受罪,实在很容易,不必特别去体验。
    想做个纯粹的文艺青年,也要想清楚: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所有的所有,给我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乐趣,个中体会还需仁者见仁。
  •     今天做完实验去王小波在匹兹堡的住所看了看,回来重温了一下这本书。只能说是有代沟吧... 如果他还活着,会用微博什么的,受欢迎程度还会像这样吗?
  •     我已经做了我想做的事,现在沉默更加适合我。
  •     这本书其实和王小波另外一本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样的 连目录的顺序都一样 不过是少了一两篇 都怪自己购买时没看清内容
  •     语言幽默且蕴含深意,喜欢王小波的文风。
  •     人文主义的气息透纸而出 非常精彩的杂文
  •     王小波叔叔的书读了能让你平静下来,在这个浮躁的现实世界,多一些思考。以前买过 沉默的大多数,这回应该是重新结集出版的
  •     kindle浏览
  •     看这本书忽然就想起来《血色浪漫》,文革,插队。其实那个时期的他们好像都差不多,可是写的东西是那么的不同。王小波这么痞里痞气的比钟跃民可爱多了,阿城的棋王看完觉得一般般,都梁写的血色浪漫和亮剑改编成电视剧都是我非常喜欢的。这么个诚实的人写的文章,怎么能不看看呢?
  •     王小波的思维乐趣。
  •     王小波的文字,独立于大多数的当代中国文人,他自己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怀念!
  •     在当代文坛,像王小波这样真诚的作家真的很少见了,可惜英年早逝。幸而留下许多作品,让我们再度感受到思想的乐趣。
  •     这又是王小波的经典之作,他留下了一种思维的方式,后来模仿者众多却很难超越他。喜欢思考的人未必是快乐的,但至少证明自己活过了,没有虚度过。
  •     书本身棒棒的,可是李银河用已故的王小波赚钱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你特么跟《沉默的大多数》同一本书换不一样的名字是几个意思,这银河的浪很大啊。《特立独行的猪》没看过,估计也是这个路子。
  •     从第一次接触王小波的文字就喜欢上他的思维···哈哈···这是本好书···
  •     国内文学看的不多,尤其是近现代带有浓烈政治色彩和国情的文学。不过,王小波挺有意思。
  •     邏輯狂人。 有很多篇很經典,什麼時候拿出來讀都不覺得過時的那種。
  •     有意思,每次读还有
  •     这是王小波写的杂文,很不错,推荐。
  •     豁然开朗
  •     正在读,一下买了王小波四本书,慢慢体会中。。。书的质量很好!
  •     很少看杂文,更少看文革时期的文学,王小波的幽默让文革时期的各种疯狂更添了几分无奈和乐趣,反而看得很开心!
  •     应该说读王小波的书很有意思。第一个有意思是指有点冷幽默,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人生问题的“真思想”,这种思想不为任何利益集团所左右,纯粹是自由的心声。第二个有意思是指他用很通俗的语言(特殊的杂文语言)点明了一些“大道理”,结合历史上的一些宏篇巨论,对人生加进了新的理解,因此,细细读来,也不是很容易读的。第三个有意思是指,由于他是下过山、下过乡的,所以对那段经历的理解很深刻,对任何可能的导致极权的思想本来存在一种抵触心理。所以,读他的书,很轻松,很愉快,也很沉重。绝对不像读大作(比如霍布斯的《利维翰》,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等)那样累。当然了,毕竟是杂文嘛!所以本身与人生比较贴近,容易理解一些。作为一个文学学者,这一点已经很不错了!还有一点就是:这个价很便宜,印刷也不错,所以对于那些想理解王小波的人,不仿读一读,也算是换一种对生活的品味吧!(尤其是那些思想自由惯了的人,不为任何思想所左右,而寻求一种近乎解脱的人,看了不算白看!)
  •     王小波很火,可惜英年早逝,天妒也!喜欢他的文字,痛快淋漓,就是那个《皇帝新衣》中的小男孩但愿爱看他作品的读者在他的文字中享受到天马行空的思维的乐趣!
  •     在云南插队,在国外留学,文化大革命,这本书写了自己在这些经历中的见闻,自己再表达出见解。小波就像一个口无遮拦的小孩,说出生活中种种怪异之处,捅破这层窗户纸,让人警醒,也只有他敢于去说,他本人沉默,但他的文字却极有力量的在发出声音。
  •     这个书写的内容关于文革的,我对那个时期发生的事情比较感兴趣,想了解。所以挺喜欢这个书,而且王小波先生语言非常幽默风趣。
  •     王小波的名声如雷贯耳,慕名很久了,现在终可亲近,不知道是否如其名,先买一本,待读完好看的话再收集其他的作品。
  •     纸质书,这也是《沉默的大多数》的一部分内容。
  •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李银河是王小波的妻子,还一起从事过研究工作,又能力理解小波的这种性格与写作风格。相知相伴,夫复何求。对于这杂文集,也就挑着爱看的标题读。
  •     自由二字
  •     王小波的书充满了自由的灵性,值得一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