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我的精神家园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7300118314
作者:王小波
页数:186页

章节摘录

译《情人》的王道乾先生已经在前几年逝世了。虽然没有见过面,但他是我真正尊敬的前辈。我知道他原是位诗人,四十年代末曾到法国留学,后来回来参加祖国建设,一生坎坷,晚年搞起了翻译。他的作品我只读过《情人》,但已使我终身受益。另一篇使我终身受益的作品是查良铮(穆旦)先生译的《青铜骑士》。从他们那里我知道了一个简单的真理:文字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看的。看起来黑压压的一片,都是方块字,念起来就大不相同。诗不光是押韵,还有韵律;散文也有节奏的快慢,或低沉压抑,沉痛无比,或如黄钟大吕,回肠荡气——这才是文字的筋骨所在。实际上,世界上每一种文学语言都有这种筋骨,当年我在美国留学,向一位老太太学英文,她告诉我说,不读莎士比亚,不背弥尔顿,就根本不配写英文——当然,我不会背弥尔顿,是不配写英文的了,但中文该怎么写,始终是个问题。古诗是讲平仄的,古文也有韵律,但现在写这种东西就是发疯;假如用白话来写,用哪种白话都是问题。张爱玲晚年执意要写苏白,她觉得苏白好听。这种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文章里的那些字我都不知该怎么念。现在作家里用北方方言写作的很多,凭良心说,效果是很糟心的。我看到过的一种最古怪的主意,是钱玄同出的,他建议大家写《儒林外史》那样的官话。幸亏没人听,否则会把大家都写成迂夫子的。这样一扯就扯远了。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我们已经有了一种字正腔圆的文学语言,用它可以写最好的诗和最好的小说,那就是道乾先生、穆旦先生所用的语言。不信你去找本《情人》或是《青铜骑士》念上几遍,就会信服我的说法。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我心中,小波是一位浪漫的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者。有人说,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只出理论家、权威理论的阐释者和意识形态专家,不出思想家,而在我看来,小波是一个例外,他是一位自由思想家。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贯穿在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之中。  ——李银河

内容概要

王小波,1952年生于北京。中学毕业后在云南、山东等地下乡,先后做过农场职工、农民、工人和民办教师。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匹斯堡大学。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过教,最终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辞世。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书籍目录

我为什么要写作我的师承用一生来学习艺术我的精神家园我对小说的看法小说的艺术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卡尔维诺与未来的一千年盖茨的紧身衣关于文体关于格调关于幽闭型小说文明与反讽关于“媚雅”长虫·草帽·细高挑卡拉OK和驴鸣镇从Internet说起奸近杀外国电影里的幽默电影·韭菜·旧报纸商业片与艺术片我对国产片的看法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电脑特技与异化旧片重温为什么要老片新拍欣赏经典好人电影都市言情剧里的爱情有关爱情片《祝你平安》与音乐电视承认的勇气明星与癫狂另一种文化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电视与电脑病毒在美国左派家做客门前空地·卖唱的人们打工经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北京风情文化的园地环境问题个人尊严君子的尊严居住环境与尊严饮食卫生与尊严有关贫穷有关“伟大一族”有关“给点气氛”生活和小说我看老三届苏东坡与东坡肉驴和人的新寓言愚人节有感工作与人生

编辑推荐

《我的精神家园》: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实际上,人只要争得了论是非的权利,他就已经不战而胜了。

作者简介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思想的盛宴。以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其思想渊源,王小波站在平民的视角,用平民的写作方式,以犀利的批判意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家园,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道闪电,照亮了许多人的心。我们在他的精神家园中穿行着,感受着他对思想,对自己、对写作的真诚,领悟着他思考的姿态、深切的人文关怀、平实豁达而宽容的理性精神。徜徉其中,我们分明听见了他从天堂里发出的笑声和他充满机智妙趣的耳语。

图书封面


 我的精神家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作为爱猫人士,第一次读到作者说自己总共吃掉1只猫4只狗的时候,愤而弃读。近来读到多篇赞美其人其文的文章,这书又拿到手里。不知自己是近来只读小说,还是跟不上作者节奏,这几十篇杂文短小零碎,每每刚进入文境竟结束了。其中提到的很多观点主张我是赞同的,例如国人普遍不受重视的个人尊严等。但就文笔文风来讲,似乎每篇都在卖弄机智幽默,真叫个不顺眼。书中文章多写于上世纪90年代,或许在那个时候,这类风格属于新生事物,带来的新鲜感令其很受欢迎吧。
  •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实际上,人只要争得了论是非的权力,他就已经不战而胜了。王小波 对于王小波这个人,在大学之前是没有听过的,后来怎么的就无意间留意了起来,特别是他的那本《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听书名,便觉得他是一位有趣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也应该不会是索然无味的。在学校图书馆徘徊,最终借了一本《我的精神家园》。这是他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他自由畅谈,尽情书写他的思想篇章,宣扬他的自由主义精神在那场考试之前就借了,到了那场考试结束后,才发现还没看完。起初是在复习高数时,数字符号公式记得头昏脑胀时,翻开了看两则小故事,既放松了心情,又增长了见识。这种不单纯的目的也让我读完了前半本。王先生经常会在自己的杂文里提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与偶像,像杜拉斯的《情人》,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我们的祖先》,哲学家罗素,他作为一个根部,在自己的纸笔间派生出这么多了作品名人,各个枝干引着读者们去追寻。从他的杂文里,看到了对逝去文化的哀悼。他说美国的城市就是庸俗,塞满了乱糟糟的现代建筑,而作为北京,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有一半是写在故纸上,还有一半是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供人其中漫步。而像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有着世界最美丽乡村,在那里行走,就像在历史的长河里漫步,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文化底蕴,这些不是靠多少页数的史书和不知修葺了多少回的宫殿能够产生的。他又说学生是穷人中最趾高气扬的一种,虽然穷,但前程远大。作为一名学生,穷学生,学习的目的便是脱贫致富,就像学习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这么具有神圣使命感的任务在实践起来常常与初衷背道而驰。在学习的道路上充斥了太多的诱惑,意志一不坚定便会走错道路。思想自由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王先生在他的纸上王国恣意畅谈,他怀念北京的老城区,春天燕子在屋檐角下筑成的小窝,城墙上难得可以建成高速公路,这是梁思成先生说的。他在美国生活,笔尖常常流露出在异国的文化。谈到君子,绅士的区别,关于幽闭型小说,张爱玲,他说张爱玲的小说是病态的,就像一个临死的人之前说的话,但现实却往往没有这么糟糕。把自己关在一个密闭狭窄的空间里,密不透风,思想也就限制在那个密室里,怎么也走不出去。他说,文学的使命就是制止整个社会变得无趣,一流的读者不是天生的,他是培养出来的。他说,任何一种负面生活都能产生乱七八糟的细节,使他变得蛮有趣,人就在这种去为重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萧伯纳在《英国佬的另一个岛》中写道:有一位年轻人这么说他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适应了,本来的进取之心也慢慢消磨了。对着那片土,那只猪,寻找各种有趣的细节安慰自己,证明现在过得是一种平淡但富有乐趣的生活。有关伟大一族,伟大一族不是空想家,不是只会从众起哄的狂人份子,更不是连事情还没弄清就讲沸腾的狂热青年,他们相信,任何美好的梦想都可能成真。他说好东西翻炒几道才成俗套,文化垃圾恰恰是精品的碎片。我写的东西真的是糟粕,这可以理解成精品的碎片吗?
  •     我喜欢作者的幽默,不会让人大笑,而是会心一笑那种。但是偶尔我还有很多没有明白的地方,大概是自己阅历不够。无法体会。我的纠结就是书里的几篇文章是因为应人要求而作,对于我这种喜欢激情写文的人来说,总是那么让人不爽,有些文章难免给我卖弄的感觉。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坐在市图的自习室里,对面的女生开始翻一本崭新GRE。大红色的封面,哗哗作响。我低头看自己的面前,已经有些毛边了的纸张,是本很旧的王小波。 我的精神家园。扉页上的签名写着Cjm,是高中时候的作风。2002年2月的第二版。呵,高三的时候居然还有这样闲工夫! 翻开来看,空白的地方写着零星的批注。用粗的黑笔划下来的波浪线,旁边是一个巨大的甚!呃其实我也不晓得是什么意思的呀,想来多半是要表达非常正确正确得不能再正确的感叹吧。 重新从第一页开始读起。跟着他的文字展颜皱眉,并且在自己标注过“笑趴”的地方,一字不差的,重新笑趴。 快400页的书,念下来是极舒畅。然后,措不及的,就看到了最后的那篇跋。看到李银河写“小波的生命就像樱花,盛开了,很短暂,然后就磕然凋谢了”。鼻子突然很酸,眼泪也有忍不住要往外跑的意思。 这样的眼泪,无关文字。只是看到了已经奏到高潮的乐曲,却有巨大的休止符在突然降临。要人如何相信? 我看到自己在书的最后一页留下的字迹,说,大概他就是我最欣赏的当代作家了吧,没有之一。只是,世间再无王小波。“那些我所珍视的品格,自由的,宽容的,幽默的,怀疑的。但愿能够留存,不被抹杀。”“为那些我们视若珍宝,旁人却弃之草履的。”呵,几么凛然。 最后的时间在2006年冬。然后自己就被自己吓到,因为在记忆里全无。是在出国之前,还是之后?什么时候读过的书,什么时候流过的泪?现在居然不记得。 不过高三的时候,大概是看不明白的,心思也不在这个上面。想必是粗粗的翻过便放下,然后遗忘很久。 热火朝天的大学生活,忙着翻灰尘厚重的书,零碎的讨论,模模糊糊的。总是看不清想要抓住的那个答案。 直到了大四,大学的尾巴,才又重新从书柜里抽出这本书。而这一次,惊为天人。原来,原来就是这个模样! 那么多黑的划线啊。大概是在其他的任何一本书上都不曾见到。最喜欢的那句话其实出自篇并不那么出名的文章,《写给新的一年(1996年)》。在最后,他说,“对于过去的一年,还有我们在世上生活的这些年,总要有句结束语: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做选择。” 那么,你的选择呢?是不是已经放弃了选择。哦,那也是你做出的决定。只是记得心甘情愿,不后悔。 我很高兴,是在自己思想成熟了以后才遇见的他。所以不用全盘接受,就能击掌相庆。他不是导师,更像朋友。然后就能够相望在江湖, 有些明白了某个一直困惑我的问题,究竟是怎么就长成了这幅模样?我想,大概也是因为了这些朋友的陪伴吧。在失意的时候,不知不觉,不言不语,给了力量。 十多年了啊,太多的人写过太多怀念的文字。而我,却无话可说。只好固执的把这份喜欢,锁成秘密。 不知道要怎么和人谈起他。怕话不投机,反是糟蹋。看,我也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呵。笑。 真的,我只是觉得幸运,能够读到。 其实,在书的最后一页写下的那些句子中,我还说,“希望有一天能找到一起来读王小波的人呢,然后,或许就能够融洽。”“一个人的坚持,太寂寞。是那么的难,会有人信吗?”真是不想承认啊,这样的句子居然出自我手。 你看,现在我都不这么想了。能不能找到这样的人,或许也不重要。能够一起笑又算是什么呢?如果那些笑容转身过去的寂寥,他根本不愿看见。大概,找个心里会有怜惜的人,才是更美好。 咳,说这些又是做么。碰到了便是碰到,碰不到的,说再多亦无益。果然是但凡女人就免不了的空想。。。 六月的一天,普通的日子。却因为又读到了你的文章,有了新的意义
  •     因为敬爱的老师的推荐 买了思维的乐趣 看了思维的乐趣 又买了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的文字 值得一读值得拥有

    书质量也很好 性价比很高

    只是略有暇疵的是在书店买的思维的乐趣是有尼龙纸包装的而这本没有
  •     看的第一本王小波的书,是不是晚了呢?肯定不会!如果早十年看,估计很多滋味都体会不出,很多道理都想不明白!
  •     黑色幽默还是挺喜欢的,提到了很多书和电影,或许是思维和阅历的局限,书中的许多思想还是不能完全接受。
  •     王小波真是个幽默风趣到骨子里的人,而且是富有才华与洞悉力的幽默,如果生活中能遇上这么一个人,我一定会希望每天都能与他聊天被他逗笑
  •     真是蠢,看的是这一版,评论成了老版
  •     97年小波走了,叹息下中国文学史上少了一位诚实的智者。他说他写的其实是哲学,通过最简单的人,最简单的事儿,说最实用的哲学,我想是那样的,在他的文字里,你看不到假大空的华丽词藻,都是那么的切合实际,似乎是我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儿,但处处启迪着我们人生的感悟方向。。。包装很严实,晚上7点半了送货员还打电话给我确认,感谢了当当的送货员,支持当当,一如既往
  •     感觉比《沉》有意思 关于尊严那部分集中推荐 还有几篇突出好看的如伟大一族 给点气氛 一本好书
  •     不得不说本书的一些观点十分具有超前性,很多对于当时中国文化艺术的思考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值得人们关注。虽然他评述的文艺作品对于我们来说很陌生,然而对应的情况当下却时有发生。这么多年过去了,一些不明智的思想却仍然占据着当今社会的主流。
  •     放在这个社会,王小波提到的问题依然存在,他的一些新观点具有启发性。语言幽默,总觉得像个朋友在聊天,气氛也不错。是个十分有意思的人。
  •     其实很多在《特立独行的猪》里面就有收录 但是真的是很好的杂文
  •     有些时事评论文艺评论有些过时,有些仍然有意义,比如尊严,王小波的文字有的时候有一定夸张手法。
  •     很多年前尝试着看黄金时代,不太懂,就搁置了,顺便把王小波也搁置了。看到了这本书才知道,这些年我错过了什么。文学是要让人开心,王小波可以让我开心。继钱钟书后,又一位让我痴迷的作家。
  •     王小波站在平民的视角,用平民的写作方式,以犀利的批判意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家园,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道闪电,照亮了许多人的心。我们在他的精神家里中穿行着,感受着他对思想、对自己、对写作的真诚、徜徉其中,我们分明听见了他从天堂里发出的笑声和他充满机智妙趣的耳语。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
  •     用多了手机,渐渐的不会思考了。小波还是那样,用洒脱的状态,大谈性,谈社会,谈现实。不过对于单身狗来说,李银河的出镜率实在太多啦!
  •     “叙事没有按时空的顺序展开,但有另一种逻辑作为线索,这种逻辑我把它叫做艺术——这种写法本身就是种无与伦比的创造。我对这件事很有把握,是因为我也这样写过:把小说的文件调入电脑,反复调动每一个段落,假如原来的小说足够好的话,逐渐就能找到这种线索;花上比写原稿多三到五倍的时间就能得到一篇新小说,比旧的好得没法比。”提供了一种写小说的方法,自从读过《黄金时代》,平铺直叙的小说变得无味。
  •      王小波是思想家,而不是作家,是自由主义斗士。读完本书,我不禁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起来!!
  •     我坚信,这一幕是当日维也纳最美丽的风景。我看了以后有点嫉妒,因为他们太年轻了。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远大的前程。
  •     王小波以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其思想渊源,站在平民的视角,用平民的写作方式,以犀利的批判意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家园,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道闪电,照亮了许多人的心。
  •     怎么说呢,总觉得王小波有点狭窄。
  •     王小波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自由思想者,他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思想必将鼓舞我们一大批人。错过王小波,我们将错过这个时代!
  •     人和猪的差别在于,猪如果一生追求吃喝拉撒睡,蹬腿后还能被做成各种美味佳肴,死得其所;但是如果人一生追求吃喝拉撒睡,蹬腿后还是要埋在地里,不说污染的话,起码还占地方,现在活人都快没地方住了!
  •     小波还是不错的
  •     王小波的书现在来看还是很不错的
  •     每个人都要捍卫自己的精神家园,为自己负责。 向小波老师学习
  •     这是个精神萎顿的年代,人们忙于生计,或者为了获取更多而牺牲更多。精神家园似乎被日益挤压,个体越来越平面化、符合化,而王小波思想的价值个人以为,跟多是对同质化的抵制。
  •     “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第一次正儿八经地读他的文字,充满智慧和幽默,又不失正经与严肃,甚至探讨到vr的问题,说明眼界确实开阔有前瞻。
  •     这是一道思想的盛宴,看了以后觉得对生活、工作应该像作者一样——平实、豁达、宽容。
  •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思想的盛宴。以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其思想渊源,王小波站在平民的视角,用平民的写作方式,以犀利的批判意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家园,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道闪电,照亮了许多人的心。我们在他的精神家里中穿行着,感受着他对思想、对自己、对写作的真诚、徜徉其中,我们分明听见了他从天堂里发出的笑声和他充满机智妙趣的耳语
  •     大学时的最爱,第一版的《我的精神家园》一直是我的最爱,后来送给了一位友人。
    这次买了发现不是原来那版,但内容当然没得说。
  •     他是一位自由思想家,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贯穿在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之中。
  •     太贫,难道我已经过了青春的年纪,要是大学读到肯定奉为男神,工作五年后,这种不羁缺不那么真实
  •     自己虽绝不是知识分子,但对王小波的杂文随笔却始终有着“知识分子式”的共鸣,更赞叹他毫无戾气的平和表述。“他喜欢有趣的、飞扬的东西”“是个浪漫的诗人”,看完全书,所有感觉最终被李银河的悼文总结了去。像今敏一样,我常怨恨喜欢上王小波,因为读一篇少一篇TT
  •     好喜欢杂文中的《欣赏经典》篇,不单单经典作品看的次数多了欣赏不到艺术,就拿吃的来说,佳肴在前,一碟为品,二碟为填肚子,三碟就活脱脱吃货了,哈哈
  •     王小波自90年代后日渐走红 成为一拨人心中唯一被冠以“知识分子”之名却毫无贬低之意的神级作家 当然 如果他听到自己被成为“神” 一定是会不高兴的 不过 这仍旧不影响后来人阅读他的精神花园
  •     本科影响我很深的一本书,非典型人大会计系直系大师兄。
  •     是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过程避免不了沉重。如何以微笑穿透人生,在沉重中捡拾快乐?如果可能,还可用嘲讽的姿势,直面这个堕落的世界。感谢王小波,他以他的精神家园,为读者展现自己隐藏在梦中的另一个家园。
  •     小波的书,读着就是舒服!如小波所说:创作就是为了给生活增加一点美,增加一点乐趣!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一如既往的继承了小波的这一思想!幽默诙谐的语言,富于哲理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透着特立独行的气息,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想小波在他自己的路上已经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归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书值得一读!
  •     书的质量不错~~~~王小波的关于人的精神家园的思考,深刻含义颇深!!
  •     高中时读的,唯一记得的一篇是关于翻译的
  •     无论是杂文 还是小说 王小波都是非常优秀的 喜欢读他的书 受益匪浅 用另一种视角去看待世界 看待我们的社会
  •     喜欢王小波这样的人 他的自由思想是现在很少人具备的
  •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第一次读王小波的书。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敢读王小波的书。不知道什么原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的初中高中老师们,每谈及王小波,总只说他写了三本“**时代”的书,其他事情总是避而不谈;以至于,我总以为王小波,是一个思想上非常异类的分子。或者是像韩寒一样对于老师说,是一个不适宜向学生们多加介绍的异己分子。然后我这个“好学生”,就没次见到王小波的名字,总是瞅一瞅就赶快的走开,生怕王小波的思想会有多么巨大的魔力,将我幼小的思想吞噬掉。后来,我看一本书的简介,名字叫做“浮城”,讲的是有一个城市由于地震而从大陆的版图上分割开来,而且越走越远;城里面的人,以为可以漂流到大洋彼岸的美国,而不接受救援;最终,城市沉没在大海里。”故事内容很吸引我,但是当时的我没有能力去买一本书。我再一次看到这本的书作者处,写着“王小波著”。他的名字吸引我,但只是把它留在心里。 后来,过了好久好久。渐渐长大了,我已经知道,王小波是一个知青,是一个英年早市的作家。我鼓起勇气,买了一本王小波的书,这年我24岁。 读完王波小的《我的精神家园》,首先是佩服王小波的思维和超强的逻辑能力,说理很透彻,条理清晰;其次,是感觉王小波非常博学,涉猎很广,设计的领域很多。书的后来辑录的,开始的几篇是将自己写作的;然后是将自己对于文学和写作的看法,以及对于娱乐和电影的看法。 王波小的文笔很犀利,想法很不拘一格,他想要自由。
  •     看了王小波的三部曲后,想再看一下他的其他作品。这个我的精神家园是很好的选择。
  •     看的电子书,找不到版本,随便标记一本吧
  •     体现了王小波的精神家园
  •     小波的书是非常适合80后90后看的,特别对于男生来说,在大学里不看看小波的作品就几乎白读了几年大学。当当发货的速度,服务都没什么话可说的,个人认为价格还是稍稍高了点。
  •     喜欢王小波,去年在学长毕业时旧书交流得到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读后特别喜欢。前几天有从当当网购到《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及《思维的乐趣》。回去后好好看看王小波的作品,这些是值得读的好书。
  •     距离第一次读这本书已有三四年,现在读仍然充满乐趣,不同在于他的精神家园的一部分已经融入我的心灵。
  •     生活随笔
  •     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     逻辑也存在套路 不过有点意思
  •     王小波的书无非是为自己而写,为自由而写。我是个浪漫自由的人,所以我很喜欢他的书。
    这是本杂文集,凭心而论小波的杂文没有他的小说写得好,但我还是比较满意。
    书的质量也不错,喜欢小波的朋友我想会喜欢此书的。
  •     王小波与其说是作家,不如说是个思想家,有自己的价值观、思想体系,这是很不容易的,出生于五六十年代,在那个时代长大还能有如此清醒客观的头脑是很伟大的,而从他的杂文中也可以看出他的精神世界是多么的丰富,不随众,没有羊群心态,坚持自我,很厉害的一个人
  •     发现很多早已看过/34
  •     真想统计一下,这本书一共提到杜拉斯的《情人》多少次,王小波说,读过了《情人》,就算知道了现代小说艺术,对这本书称得上是推崇备至。可惜我只看过电影,王小波总是引导我想到梁家辉性感的东方屁股。
  •     这本书在海事学院时候读的,从中又生出两本《情人》、《1984》很酣畅!
  •     王小波的伟大,不在于安利了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卡尔维诺,杜拉斯等等,也不在于时而荒淫时而严肃的反映了那个疯狂的年代,更不在于激起了一波自诩小资,现在在豆瓣和知乎无处不散发“老子就是要站着装逼”的群体。他的伟大,在于,用自己独一无二的视界去描述这个世界,用我们习以为常又讳莫如深的语态去抨击这个世界。天堂有你,估计也是黄色的,但不是炎黄子孙的黄,更不是黄赌毒的黄,是一抹金灿灿的黄,闪瞎你们狗眼的黄。有鲁迅,足矣,有王小波,足矣。韩寒,我敬你是条汉子,但你不足矣。
  •     停电,坐在床上把剩下的一半,这种时候杂文比小说更有意思,会觉得你不是一个人,是在听写文章的人扯淡,有种热闹又开心的感觉。
  •     王小波是新中国自由主义精神的先行者,敬佩!
  •     《我的精神家园》,好书,幽默,令人反思。一位自由的思想者,喜欢王小波的书。
  •     相比王小波的小说,更喜欢他的杂文
  •     王小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最优秀的作家,是非常难求的人才,可惜早逝。这本书和他的小说风格不同,现在看有些文章也有些过时,但整体思想是现代年轻人要学习的
  •     以平民聊天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没有说教,不装腔作势.敞开心扉,满腔真诚.穿越时空,王小波就在面前娓娓而谈.
  •     总体来说,这些集结起来的篇目的主题没有什么出入,精神家园的意义很顺利的写出来了。只是好久没有看小波先生的书了,大一时候看的黄金时代,爱你就像爱生命,还有那本可爱的《沉默的大多数》。无论是思想上的理解,还是语言上的肆意,都是很好的想法。
  •     这本书是大家熟知并喜爱的已故学者、作家王小波的一部杂文自选集。全书分文化篇、艺术篇、社会篇三部分。王小波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与直率,道出了我们身在其中却从未虑及的生活,这就是真实,使我们不再混混噩噩地生活在世俗社会中间。因为他,我们知道这世界还有智慧,还有有趣存在。

    王小波明辨是非,他以黑色的、深沉的幽默向身后人亦庄亦谐地喊?但不是发狂或媚俗 。读他的杂文后,你会恍然有一种通透感。原来,文化和精神这类话题并不只是书生或学究们正襟危坐的清谈,它也可以是"痞子"们"坐在马桶上去反对到底有没有效力"。

    《我的精神家园》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的命运,除了文人的处境便是人的处境,这类话题自然少不了尴尬与苦涩,但在王小波笔下,即使你踩破了一个诙谐的外壳,打开了"文化"神秘幽黑的洞口,以至偶尔会为痞子之极的语言开怀一笑,但是你绝不会认为王小波是一个痞子。
  •     此书印刷包装精良,性价比极高。更为重要的是,书的内容相当有价值啊,是小波迷必读经典之一。王小波的杂文真是太美妙了!后来的作家很难超越了!
  •     早就听说王小波,但是,真正读他的书,还是比较少的。同时,对他也是非常好奇,读他的《我的精神家园》感觉他是个真实的人,敢于表达,善于表达。感觉不错,值得一读。
  •     从一个小点或讲一个小故事讽刺社会丑态,作者在九几年的时候就写出超前观点也甚是厉害,但文笔实在欣赏不来(或许是我学识浅导致),一本书看的不痛快一度想放弃,最后还是有几篇没看(不想委屈自己哈哈哈哈哈)。
  •     这位独立的精神骑士,以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直爽的文字见地,令我打开一扇关于写作和写什么的门,而且在这本书中,小波阐述了为什么要写作和写作的风格和标准问题,还直接认识了另外两本书《情人》《青铜骑士》,反复推崇的,准备买来再读。
  •     高中时期到我叔叔家里,看到那堆王小波全集,谦虚好学的我请求借阅,他却一脸难堪的予以婉拒。以致我不由萌生了真正的兴趣,然而充其量只看了一两部杂文集,然而想说的废话已经很多了……
      
      这位学者型作家(也不知是哪个学科领域的学者,还百度不到),在那个精神生活无比贫瘠的年代,能够积极向上的思考身边事,而侥幸未被当局枪毙。如果他生长在当代,或许还会套用时髦的社会学心理学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装饰性的评论一下工作,环境,个人尊严之类的散文杂文永恒的话题。
      
      据说,陈清扬是一位思想超前的女性。她要做爱,这就是走在了时代前列……我大惊失色。原来陈清扬是和据说是“领先时代50年”的斯坦利库布里克一样重量级人物。王小波的高明之处在于,一般的作家,自己玩自己也就算了,他偏不然,还要拉别人和他一起玩,玩够了还硬逼着别人承认说自己是认真严肃的。所以,不管他是不是在玩,我们这些后人硬是要当了真,然后把他推崇为高人。玩文学的同志们,玩到这种程度也可谓超凡入圣。
      
      我一次次的被他那些启迪新思维的知识分子趣味的评论震慑住。他说,写作是登顶的过程,是熵增条件下反熵的过程。这是一个综合了各学科领域融会贯通的知识分子。因而,他得以跳过文体塑造的环节,没有用工巧的辞藻雕琢自己的作品,就一眼看透了文学艺术的本质。他又说,文革是一场集体癔症。在那样一个贫穷落后的转型期中国,这无疑是极富天才的论断。他说,科学是把一件事做对,艺术是把一件事做好,这成了我准备GRE作文“科学是为了安抚,艺术是为了颠覆”的素材。他又说,现在写古文是发疯,用查良铮的语言写作才应景。暂且不论趣味高下之别,其实这话非常实在,非常在理。他还说,男女主人公表白,男主人公对着山谷吼“我爱祖国!”离题太远。其他,所有那些关于自由的论述,看他写的散文已经够了。
      
      在孙甘露,苏童,贾平凹,虹影还没出现之前,中国就出了一个王小波,这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不平衡的产物吗?或许,这只是天才的电光石火昙花一现。然而,在他酣畅淋漓的写性小说里,我们很难看到个体意志“反熵”的努力。不仅语言粗陋,让人起鸡皮疙瘩,而且精美的情节也全然尽失,审丑效应卓著。wxb消化了托尔斯泰卡尔维诺,吐出了一大堆性描写。吃进去的是奶,挤出来的是草。我不是保守,我是不忍心看到文艺这样精致高贵的东西被他个人的生理需求消耗掉,然后借着自由主义的美名,成了许多心智蒙昧的人民群众枕边偷偷搁放的一本色情读物。或许可惜的是,他出现的太早了,以致人民群众普遍无法接受。
      
      另外,他似乎毫无愧色的谈论自己作品里的格调问题。是重礼轻色还是重色轻礼。这一句话道破政治,外交与艺术的关系,令我近乎开悟。然后开始计算礼与色的权重,转换成格调公式,非常先进非常有创意。然而,说了半天,敢情他是把文字的直白浅露当成反抗封建文化,反对当局约束的操作性工具了。就连他也会发自内心的认同,写作不是技术工作,写作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事业,哎,这人真是死脑筋啊。
      
      照片里的那张顽童般的脸,在人人都红装素裹,人们一举一动都刚正有力的七十年代,洋溢着二十一世纪的美国人特有的笑容,那种高消费重享乐,松松垮垮的笑意。我又设想,换了是在当代,wxb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会不会反其道而行之,秉持一副目光坚定,面容精瘦的理想主义者的姿态,为国为民,救国救民呢?
  •     喜欢这种生活中的文字,突然发觉我也是写的这种杂文风
  •     传授科学知识就是告诉你这些法则,而艺术的修养是无法传授的,只能够潜移默化。
  •     王小波的精神家园,杂文如其人
  •     为什么叫小波或者晓波的人都命运多舛呢?王小波的书是耐看的,一遍一遍都不觉得多
  •     昨晚又翻看了一遍,还是很喜欢
  •     王小波“以人为本”的精神立场对于今天的现实道德生活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群体之人, 是当前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心所在, 具有很强的操作意义和现实意义。 “集体第一, 个人第二”作为道德准则是无可挑剔的, 但不能无限泛化, 甚至发展到“目中无人”———忽视了个人的存在。个体之人更应受到尊重。人权, 其精髓是“个体的权利”。面对强权,个人是弱者。更容易受到侵犯。所以, 整体的人,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 而不平则鸣甚至铤而走险的人, 则主要是个体的人。
  •     谈了文学,影视,环境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他自己所说,杂文只是把道理说清楚。对于智商在线的人,就算不是很容易也不至于太难。
  •     很有共鸣
  •     第一次读王小波,教人思考,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精神家园
  •     小波去世十余年,仍拥有大量的拥趸,他开拓了一个广袤的、为我们自幼接受的教育所不兼容的精神天地,可以说,如果没有小波,我的一生也就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或者不知要到何时才会发现有这样一片天。这本书对于小波精神世界的获得做了一个随笔式的记载。作者信手拈来的记叙更可在平淡中见真实,也是充满了智慧的小文。
  •     王小波的这本我的精神家园,让我领略到一种随意自在,文字朴实似作者真情的流露,看一本书能给人享受另一种生活的愉悦,是一本值得看的书
  •     王小波先生的文字犀利而不失幽默,着实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非常敬佩王小波先生,不论从品格上来讲还是从思想上来分析,他给予我的是精神的家园。叹其英年早逝,我想,真正的了解他的思想是我纪念他最好的方式吧。
  •     每一次读王小波,都能让我渐渐地喜欢上他“贱贱”的幽默。
  •     找不到我的精神家园,只好去阅读别人的精神家园,明白了哪些,我也不知道,反正读完了,会觉得很有感触,说不出的感触,也说不出的失落。读王小波的书,总是有种遗憾在,若他还在,就好了。不管怎么纪念这个人,都换不来他的愤怒、清醒与才情。
  •     被王先生狠狠地安利了《情人》,滚去看
  •     王小波的小说看过,不是很喜欢,可能个人比较喜欢散文。王小波算一个,每个故事从平淡到高潮,就像重峦叠嶂的山。很平淡,但是很有趣,平淡的文字揭示真实的人生哲理。很喜欢。
  •     满好玩的
  •     经常看到关于小波的书的介绍,赶紧买来看看。读着就是舒服,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幽默诙谐的语言,富于哲理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透着特立独行的气息,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书值得一读。
  •     这部杂文集感触不深,当然了还是很好看
  •       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当然,他是把尘世的嚣嚣都考虑在内了,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蜒。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虽然我对他的事业一窍不通,但我觉得他和我是一头儿的。

    小波不死
  •     早期知乎,但是真俗!
  •     王小波站在平民的视角,用平民的写作方式,以犀利的批判意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家园。
  •     很久以前就听过王小波这位作家,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曾读得他的书,看了这本《我的精神家园》前面几篇文章,发现他的思想很的不是一般人能企及,或许这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又因为此,他的思想将会长久留世!
  •     幽默
  •     《沉默的大多数》是因为在网上看过,所以想买个实体书,以前年纪轻的时候觉得王小波不是我的菜,之后大概是在社会上打拼了几年,经历过的事情多了,再回头看他的文章才觉出一点味道来,现在教科书里连鲁迅的文章都没有了,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真的太难看到了
  •     共享小波的精神家园 幸福
  •     都说王小波的杂文是最好的,相比于其小说评价的悬而未决,杂文毫无疑问赢得了观众。96,97年代的文章,20年后我们讨论的还是这些问题。时间飞快,生活还是那个生活。推荐杂文。
  •     王小波实在是太有趣了
  •     尤其那段有关人对精神满足和对奢侈品需求的描述让我想了很多
  •     读了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才看得懂他的《青铜时代》,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又可以这样写,还可以那样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