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良师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我有良师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515310145
作者:傅益瑶
页数:235页

章节摘录

林散之:“人间八十最风流”“鲤之过庭,必得父教”,这是孔子教诲儿子孔鲤的方法。这种”过庭之教”是中国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中最有魅力的特色之一。因为中国教育最注重变化气质,养育人格,只有在人格形成的同时,才能使知识和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我从小就生活在“过庭之教”的环境里,虽不自觉,但父母的教诲,就随着一口饭,一口汤被慢慢地喂进来了。习惯了的东西一旦失去才会惊觉它的宝贵,才会涌出强烈的难舍之情。文化大革命最初的批斗打砸的浪潮过去之后,我被排斥在造反派之外,成了名副其实的消遥派,无所事事,无所适从地晃荡着,就是在这个骨节眼上,我遇到了林散之老先生,是他让我重温了“过庭之教”的温馨。记得那是个夏天下午,我的表妹兴冲冲地跑来说:“林老搬到百子亭八号来了,我们去看他好吗?”我早就闻知林老——林散之老先生是位大书法家,可从来没有见过。此时我的妹妹和表妹都在练书法,于是我们就结伴去拜访他,而且百子亭离我们家很近,出门转个弯就到。林老住在楼下,他的客厅兼书房就面对着院子,里面是睡房,我们几个人说说笑笑地走到门口,往里一看,竟然没有人,于是我们便又热闹起来。待我们走到客厅里,忽然听到里屋有个低沉的却又爽朗的声音在说话,只见林老坐在藤椅上拿着把芭蕉扇笑眯眯地对我们说:“你们这一群真好像是从大观园里走出来的。”这一说又把我们弄得哈哈大笑。说实话,当时我看林老,倒有点像看刘姥姥,他的头是圆圆的,眼睛晶亮晶亮,也是圆圆的,一双眉毛,长着长长的寿眉,仿佛也是圆圆的,特别是他笑起来,两个腮帮子更堆成圆圆的,真是又可爱又有趣。在这间书房里与林老共度了许多时光之后,我才知道,自己才是书法这个大观园里的刘姥姥。林老是个伤残之人,他双耳失聪,据他说,有一天窗外风雨交加,他看到电光闪闪,却听不到打雷声,心想,为什么这场雨只闪电不打雷呢?从这时起他才知道自己完全聋了。从那以后,他作书落款,便把“散之”连在一起写,看起来就好像是个草写的“聋”字。这似乎是自嘲,又好像是自怒,其实都不是,这是一种自足。我想,这在别人身上也许只能抱残守缺,可林老却能化腐朽为神奇,把不幸变为财富。和他聊天可以说是半作笔谈,我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然后他会回答我们,也许是听不到多余的杂音的缘故,他比谁都能抓到我们内心的悬疑和纠葛。他的回答总是简短而绝妙,给我们留下反复揣摸和回味的空间,诙谐和有趣的话又常常能让我们触摸到深奥恢宏的哲理和玄机。林老的右手曾经被沸水烫伤过,拇指和食指就粘到了一起,不能开,只能合,变成了个硬圈,让人酸楚不忍。我想象他不得不放弃熟练的右手而改用左手来写字,一定十分艰难,十分困惑。待我们彼此熟悉了以后,我把心里的疑虑和盘托出,谁知林老只淡淡地笑了笑说:“那有什么,只是换只手拿笔而已,写字不靠它,只有不会写字的人才用指力呢。”我听后不禁诧然,问:“不用指力,那用什么力写字才好呢?”林老回答说:“当然是离手指越远越好。”我思忖着:那腕力比指力好,而臂力又比腕力好,背力比臂力好……我忽然悟到了,岂不是用脑力最好?我语及于此,林老用手指了指头顶,我一下子明白了,脑力之上还有一种更远更神秘的力,那就是神力。我看着林老沉思着的生动的面孔,心中深深地感动着,原来失去手指的林老,和失去听力的贝多芬一样,困苦反而使他们找到使用神力的道路。《菜根谭》有言,“学问乃是寻常家饭,当随事而讲”,林老就是这样。他从来不大张旗鼓地谈什么书论画理,可是却常常会冷不丁地说一句什么,成为我们一生可究的书法课。有一次他写完长长的一笔悬针后,朝我谦逊地笑笑:“死蛇挂树”。我定睛一看,只觉得那一笔看似下垂却有股向上的力量,仿佛还在微微地颤动着,不禁想用手去碰它,这是悬针用笔的大境界,向上的内力极关重要,最怕的就是有气无力地向下拖。林老在纸上写下这样两句诗: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如圆时更觉方。也就是说,只有内力和外力逆势的相互作用,才能表现出生命来。林老说,写“点”这个笔划,有时要如飞鹰啄食,又轻又快,又准又能狠,有时又要像高山坠石,万钧之力,瞬时落地。他写“走之”,或者写“撇捺”,也有说法,那叫阳关三叠,就像乐声,不论你怎样抑扬顿挫,怎样刚柔转折,都不能有一丝音漏,一瞬气断。有一次我看着他一口气写完了一整幅诗文,从头到尾变化有致,悬而观之,更觉前后顾盼,十分有情。我问林老,他是否先打了腹稿再写的,不然怎么能把握得这么好。林老说,“其实也不需怎样打腹稿,只要把要写的东西先放到心里就行了,字有顾盼与人有朝揖一样,是很自然的事情,想想看,在一个屋子里,如果里面的人互不理睬,各不相关,那这间屋子不就变成了牢房?你还呆得下去吗?”我听完后大为感动,没想到书理与人伦竟是如此相通。常有人会拿着自己或别人的作品来请林老点评,林老通常是定睛看一眼,然后就掉过头去,久久不语。大家都在等着,忽尔林老会说出一个字来,有时说“滑”、“流”,有时说“呆”、“滞”之类,真让人费思量。后来我才慢慢悟出,比如说“流”,就是说你的笔根本就没有在纸上站住,所以你笔上的墨全部都从纸上流光了。我心里好奇怪,笔在纸上,同样是轻重缓急,偏正曲折,为什么有的人力轻则浮,力重则钝,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呢?是林老让我明白,万事都须积功累力而可成,所以近名急功者,不是浮丽谄媚,就是剑拔弩张,不自然肯定就不会灵动,不灵动就绝不会有神韵。而自然不自然又全看你是不是从“思”里来,所谓思不竭则笔不困也。林老自己就是在有笔墨处求法度,在无笔墨处求神理,而法度愈严,神才愈逸。到此时,我才豁然醒悟,林老的生活作息是大有名堂的,他每天很早就起来,起来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读书,第二件事就是打拳,打完拳,吃了饭,再睡一个回笼觉,然后才是他写字作画的日课。林老说,“我活着,就要写字,写字不能没有好身体,所以我每天打拳;但是写字的更不能不是一个好人,所以我打拳之前要读书。今天的我不比昨天的好,那我今天的字肯定不会比昨天好。”这真是一个艺术家了不起的自誓。在林老身上,字的精进,就是人的精进。我非常思念林老,不光是在艺术上,而且在我的人生中,他也给了我一把极大的助力。在我最感人生不幸的时候,我读到两句旧诗:“新交遭薄俗,旧好隔良缘”,我一下子哭了起来,以为这两句诗把我的心境处境都说到了,就拿着去找林老,告诉他我的心情,求他给我写成一幅对子挂起来。林老看了以后默坐良久,随后拿起笔在裁好的纸上写起来,我不知道他写什么,不过似乎不是我所求的。写完后一看,原来是陆游的两句:“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这也是我喜欢的诗,只是与此情此境连不起来,我诧异地看着他,他对我说,你好好读读,接着又用手指了指上联中的“乱”字和下联中的“相”字,说:“好好想想这两个字”。我们静静地坐在那里,在煦和慈穆的气氛里,我渐渐颖悟到林老的用心,我揣摸着:青山看起来很乱,但当你走进去,它就会给你一个留连忘返的别样世界,而书呢,更是一个“乱”字所描绘的,然而你若读进去,就能帮你形成你的人生观,你的世界观,学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这就是“乱”而其实“不乱”的妙处,只要你努力,就能从“乱”到“不乱”。红豆是个相思物,正因为它是相思物,所有的人都会向它投以相思;灯,如果把它点亮了,那它就像红豆一样成了相思物,那么我们的心不也一样吗,让它亮起来,它也就会成为相思物,世上万物都会向它报以相思,岂是“新交旧好”这些区区小事可以困扰纠缠得了的呢!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林老,他慈爱地点了点头说:“看来没有白写,你拿回去好好挂挂。”这幅对联现在就挂在我东京寓所客厅的墙上,我只要一坐在这面墙对面的沙发上,就会深深地陶醉在欣赏它的快乐里,重温林老让我“好好挂挂”的用心。而这时,林老写这幅对子的情景也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林老写字的习惯是将蘸饱了墨的笔落纸即书,从湿笔一直写到干笔,写到渴笔为止,中途从不舔墨。我记得那天林老也是这样,那墨汁几乎滴下来的笔落到纸上时,简直就是一泡墨一下子就洇开了,他既不用纸去吸,也不快快提笔,依然神定气闲地写下去。我想这幅字一定写坏了,谁知挂起来一看,那个“书”字浸开来的墨迹竟天衣无缝地在中心留下了一星空白,就是这一星空白,使这团墨成了精灵可爱的“书”字。这真令我叹服之极,林老能把握到如此,非神力而何!“执笔如壮士”,胸中如不心雄万夫,那笔下怎能运斤成风。林老浑身函贯着的那股豪迈之气,正应了辛稼轩词里的一句话:“人间八十最风流”。  ……

内容概要

  傅益瑶当代著名水墨画家,画坛巨匠傅抱石之女。一九七九年东渡扶桑,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邓小平亲自批准外派的第一位艺术留学生。师从日本文化巨匠平山郁夫。她将水墨画的功底融汇日本画技法,在佛教、民间祭和诗意画方面,给予水墨画领域诸多新题材。代表作有:《比睿山延历寺图》、《天台山国清寺图》、《三千院四季图》、《春夜宴桃李园》、《佛教东渐图》、《諏访大社御柱祭》、《张骞出使西域图》、《游龙望京图》等。画集有:《傅益瑶水墨画集》、《圆仁入唐求法巡礼图》、《佛教东渐图》、《傅益瑶画集》、《绘画入门——水墨画》、《绘画菜根谭》、《芭蕉——生命的赞歌》、《诗佛王维》、《十牛图》、《傅益瑶国画集》等。专著有:《我的东瀛岁月》、《我的父亲傅抱石》。先后获得日本最高美术评论奖“伦雅美术奖”,和日本“神道文化奖”。傅益瑶在秉承父亲雄浑酣畅风格的同时,又有着女性温婉细腻的笔墨情调,中锋用笔,苍润佳丽,富含人生智慧和感情。把自然的时空、历史的时空和人的精神时空同时融到心里,在其中形成一种新的秩序——艺术的秩序,从而自由地将人、地、时、空穿插起来,将人们的视线从可见的画面带到可以无限联想的世界中去。

书籍目录

傅抱石:“严父”与“慈师”
林散之:人间八十最风流
赵朴初:无言化育最堪师
吉村贞司:在野的美学权威
平山郁夫:日本画坛的哲人
河北伦明:一经品题名满天下
王一羽:立定精神的一生
融进历史
画美人必先画出有品有格的人
笔了意未了
闲话收藏
翰墨清言
从蒙地到觉地
读父画《九张机册页》
读父画《唐人诗意册页》
读父画《平沙落雁》
读父画《风雨归牧》
读父画《不辨泉声抑雨声》
读父画《夏》
《临任渭长水浒人物》自序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图》小序
松尾芭蕉《奥州小路》小序
《祖道传东》小序
《窑火丹青》自序
《绘画菜根谭》后记
《傅益瑶画集》后记
《三千院四季图》图跋
《比睿山延历寺》图跋
《天台山国清寺》图跋
《佛教东渐图》图跋
《登金陵凤凰台》图跋
《春夜宴桃李园序》图跋
《傅抱石扇面集册》跋
承露轩记

作者简介

《我有良师》内容简介:1965年,傅益瑶考取大学的那个夏天。一天晚饭后,父亲傅抱石带着她去玄武湖边散步,与她有一次谈话。父亲说:“今后你会遇到许多老师,寻拜良师是要修的主要的一门课。”“只要你会拜,古人也能成为良师,……不仅如此,山水自然,天地万物,能启发你、引导你的都是良师。”“总之,你的一生应该是寻师拜师的一生。能这样,我就放心了。”
一个月后,父亲蘧然去世。这次谈话成为父女俩最后一次最严肃、最掏心的谈话。
傅益瑶永远铭记父亲的话。从一九七〇年自学绘画直到今天,在艺术道路上,她幸遇良师,如赵朴初、林散之、王一羽、平山郁夫、河北伦明、吉村贞司……他们言传身教,不仅有绘画技艺上的点拨,更有开阔人生境界的教诲;她“行脚”于山川自然、民情风俗,体会四时凉暖、风月移换,参悟大化、受益匪浅。
《我有良师》记录了傅益瑶几十年艺术人生的深情、洞见与妙赏。通过她朴实、真诚的文字,我们得以亲近志向高洁的灵魂,得以与久违的浩然之气相逢。

图书封面


 我有良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东瀛中国水墨传人。
  •     傅抱石女儿的艺术评论集,能够使读者加深了解抱石先生的艺术创作,书中配图很多,图片虽小,但印刷不错。
  •     读着读着,心好像安静了
  •     书画同源,水墨有魂,富胸中之丘壑,方成大境。书的前半部分写得最好,作者细述了傅抱石、林散之、吉村贞司、河北伦明等数位大家为父为师的点滴,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跃然纸上,令人叹服。“崖山之后无中国,文革之后无文化”,以当今文化界的浮躁与功利,这些大师可谓后无来者了
  •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精神和人格的传承,书画的精髓在人格。
  •     开头几篇忆人物的可读。另,我总是很警惕儿女回忆自己的父亲时将之描述成圣贤,这似乎是国人的通病。
  •     傅益瑶的书,我买第三本了,写得很好,不只是文字,更多是心得体会,心路历程,给人启发和借鉴,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