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茨堡:乐神的摇篮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萨尔茨堡:乐神的摇篮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7544711821
作者:冯骥才
页数:199页

章节摘录

插图:莫扎特糖球第一次到萨尔茨堡时,主人见到我的第一件事,就是笑呵呵地把一包漂亮的糖球塞在我手里。每个金光闪闪的糖球都印着一个彩色的莫扎特头像。进入旅店客房,一眼就看到一盒包装精美的莫扎特糖球和几本旅游性的风光画册放在桌上,以示店主热情好客。此后每晚回到旅店,都见一枚五彩的糖球放在雪白的枕头上。这期间,我还发现城中随处可见这种糖球,甚至还有莫扎特糖球的专卖店呢!我脑袋里闪过一个想法,他们在把自己的音乐大师当做一种城市广告或旅游商品吗?这次再来萨尔茨堡,我把这个猜测和看法告诉给一位朋友。这朋友是萨尔茨堡人。他听罢,笑而不答。把我带到市中心两个小广场中间的一条走道上。道路一边,有一个不很起眼的小店。很小的门,不到十平米的铺面,简朴又古雅。店名叫做“福斯特”。我的朋友把这家店主请出来一聊,才知道这小小的店铺就是著名莫扎特糖球的老店,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店主名叫罗伯特·福斯特。店名是他家族的姓。这家店是他爷爷保尔·福斯特于1884年开创的。最早是一家点心咖啡店。那时,萨尔茨堡有十三家这样的小店。他爷爷精于甜点的制作,所以在城中很有些名气。1891年萨尔茨堡人隆重纪念莫扎特逝世一百周年。保尔·福斯特也要有所表示,就想到做一种甜美的糖球作为心中的敬献。他用一种香味独特的绿色的“阿月浑子果”做成球心,插上牙签,把它放在溶化的巧克力中裹上一层,然后取出来晾干,拔去牙签,再用巧克力堵上牙签留下的小洞,最后包上一张印着莫扎特头像的银纸。莫扎特糖球就这样诞生了。这种糖球在纪念莫扎特一百周年时大受欢迎。1905年在巴黎博览会还获得金牌奖。从此名声大噪,每一个来到莫扎特故乡的游人都会买一些糖球带回去,“莫扎特糖球”已经传遍世界。甚至成为巧克力的一种名品,在很多国家的机场商店里都可以买到。现在,在萨尔茨堡见到的莫扎特糖球有两种,一种是金色糖纸,印着彩色的莫扎特头像,包装华丽,糖球是用现代技术制作的;生产这种糖球的厂家不但有奥地利人,也有德国人。另一种是银色糖纸,印着蓝色的莫扎特头像,看上去简单又古朴,就是福斯特家族百年不变的老牌糖球。他们至今依然严格地使用保尔·福斯特的手工制法。店铺也是老样子,不追求太大。城中只有三家分店,都是这样又小又精,香气四溢。他说,店铺小,糖球不会积压,材料现用现进,总是新鲜和芬芳的。他们坚持手工制作。因为手工做的糖球不太光滑,口感很舒服,容易感受原始的风味。他说,他们除去“莫扎特糖球”,还出品过大主教莱特瑙和音乐家巴赫的糖球。我对他说,你们萨尔茨堡还有大指挥家卡拉扬以及《平安夜》的作者摩尔与格鲁伯,为什么不做系列化的音乐家巧克力糖球呢?他摇摇头说,他们做巴赫和莱特瑙的糖球,是因为当时有纪念巴赫和莱特瑙的大型庆典。有的是活动的组织者请他们做的。不单单是商业考虑,主要是为了纪念。比如今年他们还要出品一种糖球纪念罗德龙大主教去世三百五十周年。罗德龙在任时曾下令建立萨尔茨堡大学,人们至今还感激他。我说,我明白。你们的糖球是一种甜蜜的纪念。他笑了,感谢我理解他们。他说:“这也是我们这家店的传统。从纪念莫扎特那时就是这样。”他说这话时还有一点点自豪。我的朋友站在一旁微笑点头,很高兴我理解了他们。我心里却略感歉疚,因为我曾误解了他们,或者说冤枉了他们。

前言

在维也纳戒指路上的蓝特曼咖啡店刚刚坐下,马万里就把萨尔茨堡州的州长艾瑟尔的一封邀请信交给我。他说,州长先生非常希望我写一本关于萨尔茨堡的书,给我的中国读者看。他盛情约我和我的妻子到萨尔茨堡住上一阵子。艾瑟尔州长和马万里对中国都可谓情有独钟。马万里在奥地利驻华使馆做了多年的商务参赞,他妻子是典型的东方女子,曾在北京一家电视台做节目主持人;有趣的是,他家里毫无奥地利的色彩,到处都是来自中国的古陶、漆器、青花瓷和老家具。我对他开玩笑:你这样做是不是怕妻子想家跑回去?艾瑟尔对中国简直有点入迷。他想把萨尔茨堡和中国什么地方像两条彩带那样扎成一个蝴蝶结。他朝夕不能忘却的是,在萨尔茨堡与海南之间开通一条航道——让往来更快捷更直接。美好的情意最能驱动写作人的笔。我很喜欢蓝特曼咖啡店的氛围,尤其是伸到街面上那一片露天的座位。

后记

由奥地利返回天津,调好了身体里的生物钟,便一头扎入书房,开始了本书的写作。此间谢绝了一切活动与邀请,以致得罪了两三位朋友。这样做是担心那些来自萨尔茨堡的种种感觉,日久便会散失。文字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些感觉!因之,一边把那些从萨尔茨堡带回来的音乐——包括阿尔卑斯山山民们唱的歌,一遍又一遍放个不停,用音乐来维持住那些感觉,那种特定的心理氛围;一边用发疯的速度写作。谁料,在三个星期过后,就在本书最后一章的文尾画下了终结的句号。我能如此之快写完这本书,还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的一种激情。实际上,对于萨尔茨堡,我写在书里的比起我所知道的,不足三分之一。这是最舒服的一种写作——没有一点点捉襟见肘,完全是任意挥洒,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应该提到的是,这本书的写作得到了几位生活在萨尔茨堡的朋友的热情帮助。他们有的是中国人,有的是奥地利人。地方史学者、民俗学家威力先生,凭仗着他的博学广闻,使我尽快地进入到萨尔茨堡文化的深层;而严建珍女士可谓竭尽全力,从查找资料、翻译,一直到本书最后一稿,还通过电子邮件为我校勘史实上每个差错。此外,还有萨尔茨堡旅游局的张琼小姐和奥利文先生。由于他们的努力,大大丰富了我在萨尔茨堡的见闻与感受。而孙书柱先生对于大主教谈话的译文,胡博特·伯尔泽先生提供的一些民俗生活照片都为本书增辉。如果没有这些朋友的帮助,我的工作会大大减色。“后记”是作家必须记下来的事情。它不能写在书内,只能写在这里。而且它不是为读者写的,而是作者为自己写的——为了一种美好的回忆和纪念。尤其对那些受惠于人的事都应当长记不忘。

书籍目录

“钻进你们的肚皮!”(分卷序)
莫扎特糖球
音乐之声与音乐之乡
真实的故事
电影的故事
旅游的故事
神童·巨匠·上帝
关于神童
走出大主教的阴影
清贫与自由是天生的一对搭挡
他们为莫扎特做了什么?
萨尔茨堡的性格
白金之城
大主教的故事
大主教和他们的徽
与大主教谈话
老墙里的宝藏
一千年的手工
木偶大师艾威尔
木偶是有生命的
我哪有时间结婚?
奇幻的世界
这里是木偶们的天堂
锤子捶出来的艺术
墓园听鸟
在故乡也找不到他
圣彼得墓地埋着一部厚厚的历史
守墓人的自白
记住《平安夜》
民间的记忆
历史的记忆
今天的记忆
又唱又跳又一年
阿尔卑斯山的精灵
雪山上的音乐
世外美髯公
收藏家园
后记

编辑推荐

《萨尔茨堡:乐神的摇篮》是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萨尔茨堡:乐神的摇篮》是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
《萨尔茨堡:乐神的摇篮》内容简介:萨尔茨堡,无论是城市还是辽阔的山野与乡间,都拥有着绝世之美。但作家的工作远非欣赏美与描述美,而是寻找内在的个性和魂灵,使读者与其神交。作家冯骥才在与莫扎特专家、历史学者、山民、艺术家、大主教、手艺人、“萨尔茨堡通”等人的访谈交流之后,撰写了《萨尔茨堡:乐神的摇篮》,希望能够满足读者,也不辜负这座世界的文化名城——这个乐神莫扎特伟大又奇妙的摇篮!

图书封面


 萨尔茨堡:乐神的摇篮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摘自《新浪读书》 作者:杜仲华《哆咪》、《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古堡巍峨,绿草如茵,阳光明媚,一位金发女郎与一群可爱的孩子纵情歌唱……好莱坞经典名片《音乐之声》为我们描绘的奥地利和萨尔茨堡,是何等优雅美丽,令人心驰神往!  应奥地利总理府之邀,大冯在这个风景如画的音乐之邦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察访问后满载而归。  说“满载而归”,是因为他不仅在头脑中装满有关异域文化的种种奇思妙想和切身感受,而且托运回几大箱重达60多公斤的采访手记、资料和图片。凭借如此丰富的素材,他计划在三个月内完成两部新著——《维也纳情感》和《萨尔茨堡手记》。与他此前出版的《巴黎,艺术至上》、《倾听俄罗斯》一样,大冯将从一个东方人的视角,一个作家和文化学者的视角,重新审视欧洲文化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无穷魅力,而这些对构建我们自己的历史精神和文化精神,是具有十分现实的借鉴意义的。  大冯在欧洲考察访问三个月,正值国内“非典”肆虐,这也无形中对他产生了某种影响。初到维也纳,大冯夫妇被安排在一座艺术家公寓,与之相邻的有捷克、加拿大和美国的作家,彼此虽语言不通,却相处融洽。孰料“非典”一来,大家再见面时,对方眼中则多了几分疑虑和戒备,匆匆打个招呼,扭头便走。这使大冯颇觉尴尬和好笑。当然,也有人十分友好和豁达。一次,大冯在维也纳大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善解人意的校长先生不仅主动对大冯表示欢迎,而且说了一番令人感动的话语:“目前中国正受到“非典”的袭击,我们为中国人民祈福,希望“非典”快快离开中国!”  或许正因“非典”肆虐,大冯比以前任何一次访欧都更深切感到自然、人文环境与人类生死攸关的相互作用。  为写作《萨尔茨堡手记》,大冯与这座因诞生莫扎特和拍摄《音乐之声》而闻名遐迩的世界名城进行了“亲密接触”——从大主教、市长到平民、手工艺人;从山脉、古堡到滑雪胜地,处处看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次,大冯在一家露天酒吧悠然独酌,酒方入杯,一只美丽的蝴蝶便翩翩飞落酒盏,原来,它嗅到了葡萄酒的香味儿!在大冯下榻的饭店背面,他还偶然发现一辆私人轿车,车后安装了一副铁架,里面装满娇艳欲滴的鲜花!大冯当即拍下这个镜头,并对夫人感叹道:“世界上恐怕只有奥地利人,连车屁股上都要飘散着花香,多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大冯还观察到一个细节:奥地利城市里的垃圾箱是分七种颜色的,不同颜色的垃圾箱分装不同类别的垃圾——生物的,纸张的,玻璃的,金属的,塑料的……有一所幼儿园在教孩子扔垃圾时,一位小童将一纸塑包装的牛奶盒扔到纸类垃圾箱内,老师马上纠正他:“你扔得不对,要先把牛奶盒表面的塑料皮撕下扔到塑料垃圾箱,再把纸盒扔到纸类垃圾箱。”这样教育的结果,是萨尔茨堡周边的湖水清澈洁净,用水杯舀起便可直接饮用,真正的“零污染”!  还有一点令大冯感触很深:奥地利虽是一个高福利社会,但人们并不“拜金”、拼命挣钱,挣了钱也不存入银行或挥霍浪费;他们喜欢的是享受自然,享受生活,开车度假,呼吸乡野的新鲜空气,躺在草地上接受日光的沐浴。  在考察了奥地利的文化保护工作后,大冯得到一个重要启示: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一种永久的经济增长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从精神的层面上说,在当今全球化形势下,一个民族的历史精神和文化精神万万不可迷失。  当作者问大冯,此次欧洲之行的收获对我们自己的文化保护有何借鉴意义时,大冯说,若不是“非典”的耽搁,他早该回来了,因为国内一大堆事情等着他去做——全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天津大学冯骥才研究院土建工程以及最令他牵肠挂肚的海河改造等。所以,出于一个文化人的社会责任感,刚刚返津,他就围着海河两岸跑了一圈,想赶快看看海河改造改得如何。  结果,大冯有三点发现和思考:其一,从领导到群众,文化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如老城厢的杨家大院、华家大院、徐家大院等,均作为有价值的历史街区予以妥善保护;其二,在旧房拆迁中,又发现了一批重要历史建筑,如北门外的益德王家戏楼、一个晚清时期风格独具的“东安市场”和天后宫对面一座与1870年天津教案有关的育婴堂,对这些珍贵历史建筑应下决心予以保护;其三,个别地方拆迁不当,如20世纪初奥租界中一些巴洛克式建筑有的已被拆除,而这块街区正在规划建设奥式风情区,失去了原汁原味的奥式建筑,造假古董会有什么价值及吸引力?  大冯特别强调,塞纳河之成为世界名河,是因为它有亚历山大三世桥、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那是历史沉淀的结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的海河改造也要注意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唯其如此,才能激发人们的历史情感及文化自豪感!
  •     作者:叶 子小时候,父亲告诉我,奥地利是音乐之邦。看着父亲琴谱上的那些小精灵般舞动的五线谱,想象中的奥地利山川土地,至纯至美的音符无处不在。长大了,中央电视台开始年年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金色大厅内外的蓝色多瑙河,与清凉透明的琥珀色香槟酒一起长流不息……谁不说维也纳是音乐之城!  有一天,偶然与一位酷爱音乐的德国朋友提到萨尔茨堡,他说萨尔茨堡是音乐之乡。但他并没有提到任何与音乐有关的话题,而是两眼放光地描述起萨尔茨堡的奶牛,冬天被赶进山里过冬,等到莺飞草长的春天,再把奶牛隆重地迎回来——牛角缀满鲜花,身上披挂璎珞,脖子上系着硕大的牛铃——新娘回门般的喜庆欢欣!从此,叮当叮当的牛铃声便会偶尔在我心里响起;从此,萨尔茨堡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田园如画的大乡村。  直到2007年初春的一个下午,我取道慕尼黑来到萨尔茨堡,才发现到处都是城堡和教堂,触目都是莫扎特,充耳都是音乐之声!在今年暮春的一个雨日,我凭窗捧起《萨尔茨堡:乐神的摇篮》这本书,一口气读完方才罢手!春雨潇潇,暮霭四合,天黑得格外湿润浓厚。我没有开灯,怕灯光扎破这丰盈温暖的感觉。我摸索着找出在阿尔卑斯山买的蓝紫色蜡烛点上,又挑了一张CD,屋子里便响起了莫扎特的《小夜曲》。于是,我在乐神的摇篮里,时而摇到远在天边那个城里的萨尔茨堡,时而摇回近在咫尺这本书中的萨尔茨堡……  《音乐之声》观光大巴上的导游,声情并茂地讲述着雪绒花的故事。他说象征纯洁爱情的雪绒花开在寒冷的高山悬崖上。萨尔茨堡的小伙子往往要冒着危险,亲自去采摘一朵雪绒花,向心爱的姑娘求爱。最后,他总结说,这也许就是萨尔茨堡人口不断减少的原因吧。他的诙谐引起了满车笑声。但是,《萨尔茨堡:乐神的摇篮》这本书的作者冯骥才先生写道:你问他们那首依然传唱全球的电影歌曲《雪绒花》,是不是这里的山歌或乡间小调?他们会撇嘴一笑说:不,那是美国人的歌!我对作者的话深信不疑——就冲着他为了写这本书从萨尔茨堡随身背回的万言“笔记”、三十多公斤资料和至少八百张照片!都说萨尔茨堡人有着德国人的严谨,而萨尔茨堡人和德国人相同和不相同的严谨,冯先生都有!同为严谨,萨尔茨堡人趋于执著敦厚,像是木匠活的严丝合缝;德国人更注重精密细致,连一个小小的鞋掌都做得精美绝伦。  如果说萨尔茨堡是乐神的摇篮,是因为这里出了莫扎特和卡拉扬,那他们的灵魂岂不是太孤单了?莫扎特和卡拉扬赢得全世界的尊敬,是因为他们的音乐成就,但是知道这两个伟大名字的人,却不见得能够一口说出他们的伟大作品。与之相反的是,几乎人人都知道《平安夜》这首圣诞颂歌,却鲜有人知道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萨尔茨堡的摩尔和格鲁伯,前者是位年轻的助理牧师,后者是教堂的风琴师。另外,还有一位阿尔卑斯山的儿子——塞伯•肖奔斯坦乐。这位传承经营着一个山间老店的主人,习惯于用音乐表达代替语言交流,他自己创作的契他(一种小型弹拨乐器)弹唱歌曲《我的家乡我爱你》,让我们既听说了这位萨尔茨堡乐神的名字,也知道了他作词作曲又弹又唱的这首歌。我打心里再次深深感谢冯骥才先生,他让读者更进一步领悟到音乐无国界,音乐家无尊卑——无论是大师级专业音乐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业余音乐人,甚至什么都不是的音乐爱好者。在萨尔茨堡,爱乐者人人都是乐神。  我至今印象很深的还有一位“乐神”,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这尊乐神是个卖节拍器的生意人。我弟弟从小用起的日产节拍器摔坏了,我答应给他另买一个德国Wittner牌机械节拍器。之所以选择这个牌子,首先是因为它与一位德国朋友的名字谐音;其次是因为据说它是世界上的第一个节拍器,1895年就诞生了;最后一个原因最重要:信任德国人用严谨态度和质量意识制作的“精密仪器”。既然萨尔茨堡是乐神的摇篮,买个节拍器应该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吧。错也!各个器乐商店出售的Wittner节拍器都是塑料外壳,竟然找不到一个是木头做的!后来,在星期六旧货市场上,我顿时眼睛一亮,看见了一个Wittner!那深褐色的纹理外有手感内蕴历史感。卖主是个人高马大的老太太。我问价格,“60欧。”凭什么呀?新的才49欧!老太太仿佛精通读心术,一眼就看穿了我的心思。她瞪着一双蓝眼睛,骄傲地看着我说:“这是木头的!”瞧,萨尔茨堡的这位乐神尊重的是节拍器所蕴含传承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而不单单是节拍器材质的价值。  萨尔茨堡的乐神不是神是人,别以为乐神都过着锦衣玉食舞音弄弦的神仙日子。乐神既然是人,就有人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即便是莫扎特也不例外。在萨尔茨堡这个乐神的摇篮里长大的莫扎特,是萨尔茨堡人永远的骄傲。我在萨尔茨堡逗留期间,觉得莫扎特无处不在。各种旅游纪念品上选用的莫扎特肖像涌动着耀眼的金色和热烈的红色,使人感觉商业气息的浮躁嘈杂,盖过了音乐的旋律。但是一走进莫扎特纪念馆,我的心便一下子沉静下来,如同清溪底的一枚鹅卵石,任流水潺潺,滋润心田。由于纪念馆原本是莫扎特的其中一处故居,所以走进去的感觉如同去一位老朋友家串门,而不像是朝拜乐神的圣殿。特别是入口双扇玻璃门上贴着的黑色琴童剪影,仿佛耳边响起一个孩子的声音,“我们一起去后花园里玩一会吧。”   莫扎特,萨尔茨堡乐神中的乐神,以三十五年的短暂生命,创作出这么多优美精湛的音乐作品,却没有给我们留下一张微笑的照片。临别时,我在纪念馆买了一件黑色T恤,白色的五线谱流淌着那首著名的《小夜曲》。夜色温柔如水,天籁大音稀声,“音乐与他同生,并伴他到了最后一刻。”乐神离我们远去,把天国之音留在了人间。感谢大自然之母厚爱萨尔茨堡,让音乐诸神在这个摇篮里尽享天赐安眠。
  •     喜欢萨尔茨堡的田园风格与安静的生活,或许自己有一天会放下所有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安静生活,期待。。。。

精彩短评 (总计92条)

  •     图美文美,冯骥才先生妙笔生花,让我们对萨尔茨堡心神向往。
  •     好评 整体不错好评
  •     冯骥才的域外游记系列非常喜欢,包括《萨尔茨堡 乐神的摇篮》、《巴黎 艺术至上》、《维也纳情感》、《倾听俄罗斯》等都已买了。这套书不仅仅是游记,更是介绍了域外文化、艺术和历史,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且图文并茂,很吸引眼球,非常喜欢,希望冯老师继续写下去。
  •     还可以的
  •     作为一个没去过那个地方的人,冯骥才先生的游记勾起了我无限的憧憬,同时又不会破坏将来真的到达彼地后的新鲜感。好的游记是在传递文化,而不是流水账一样聒噪的表达那些俗气的表面。特别的是,如果某个土地上的人热爱自己的城乡,国家,那他们对待游人的态度会更礼貌而热诚。
  •     萨尔茨堡无疑是美丽的,她的美丽源于她精致华丽的风土建筑及伴随着音乐成长的文化历史。冯骥才先生的文字与这座古城一样,朴素美丽生动,人文气息浓郁。书中的插画也很精美复古。 嗯,因着萨尔茨堡人对其文化历史的那种信仰,所以这座音乐之城才这么的华美典雅。
  •     用画家的眼睛写文化,内容不错。
  •     其实我想说写的很很很一般……只是商业性的书籍而已。图片加星。目前读到最吸引的游记是《翡冷翠的薄暮》
  •     原来好多自己不知道哦
  •     就是基本简介,但是到蛮想去萨尔茨堡走走。
  •     作家的游记,值得一读。
  •     冯骥才域外手札第四本(按照阅读顺序)
  •     图书馆的收获。
  •     萨尔茨堡 乐神的摇篮 冯骥才的作品 每出新书就抢购
  •     作为随笔和游记看看还是不错的,有助于旅行前培养情绪。图片丰富,印刷精美。毕竟对于游客来说,每个城市顶多呆上两三天。能做到走马观花,已经很不容易了。
  •     3星半 图不错 
  •     可能期望太高了,内容让我有点失望,冯骥才写的东西在我心里应该不止这样
  •     随便翻翻,出游前的概览
  •     冯骥才的这一系列十分华丽,展现了一代文豪于西方文明的历史积淀中,悟心,悟世,悟人,读起来,并不十分严肃刻板,反而使读者以游记的方式记住了萨尔茨堡,维也纳,俄罗斯,地中海式的欧洲。
  •     #一句话#多希望我们也曾这样保护文化,保护历史
  •     书很好,第一眼就看中了,希望出版社多出此类书籍。
  •     文字很简单,很好看。
  •     倒不是感发 是科普性质更多
  •     艺术在这里返朴归真
  •     形而上下的东西兼具,奢侈的享受;很少的游记可以让人落泪,或者会心的微笑,抑或由衷的赞叹。这绝不是一部游记,如此简单。
  •     图文并茂。值得收藏。
  •     萨尔茨堡因音乐而举世闻名,音乐亦是这个城市的灵魂。喜欢这本书,让我知道了眼睛不曾看到的萨尔茨堡。
  •     随着书里的文字和图画好像重返萨尔茨堡,好像莫扎特巧克力球的香味还留在口中。去年夏天去萨堡时因为夜车、因为对当地的功课做的不太好,所以好多地方只是简单的游玩,看了冯先生的书对这座古城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朋友也是在先看了此书后,才决定排除万难带小女儿去萨尔茨堡游玩。不错是本好书,值得一读。
  •     买这本书算是物美价廉。
  •     冯骥才这个游记系列都不错,值得买来收藏。
  •     读到莫扎特那一章,我突然哭咯.
  •     冯骥才的写作风格我很喜欢,读这本书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
  •     小小的城市的浮光掠影下有着许多耐人寻味的历史
  •     大冯的 插图本 好多图片 看起来比较有意思 不是所谓的游记 挺不错的
  •     如题,不错的休闲阅读书籍,能感受到Salsburg的纯净与纯朴。但是更喜欢《巴黎 艺术至上》,比较浑厚。
  •     Hbjh
  •     快递很快。。。非常喜欢
  •     有些搞笑的段子
  •     早就想买这本书了。虽然折扣不多,但是觉得很值。
  •     一口气读完了《萨尔茨堡》,从心底里说一句实实在在的话:好书,没说的!
  •     奥地利回来后买来读,感受很深。文笔好,可以一口起读完。
  •     想去那儿啊,想去看看Mozart生活的地方~
  •     感受文化城市的灵魂需要感知该城市的人以及由人所创造各种产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静止的以及流动的。阅读关于城市的书籍是感知城市的一种方法,但最好的方法还是带着一颗谦虚而热忱的心置身其中。
  •     还是专业作家的文笔好
  •     从萨尔茨堡回来后再读这本书真叫人怀念.
  •     有诗意有画意更有情意。一句话,一定要去萨尔兹堡。
  •     生活逼你选择的,都是难以选择的。温饱与平庸,清贫与自由,从来都是一对搭档。
  •     图书馆第七本。
  •     书不错,图文并茂,我喜欢
  •     这套游记,,大爱
  •     观光游记
  •     文史 10:05~13:37
  •     大冯的书,读的轻松而畅快,却又能留下点儿什么在脑海中。
  •     2012-5
  •     我最喜欢的音乐家之一:莫扎特。
  •     大冯的域外随笔,很好,比人民文学版装帧质量好多了,当然价格也贵一些
  •     一直很喜欢这个系列,终于把一套凑齐了。
  •     一看到书名我就知道这本书我买定了,最爱莫扎特,内容也不错,我一定会去萨尔茨堡的!
  •     书送给小朋友了,相信译林出版社。
  •     这一个系列的游记都值得买.
  •     冯老师的文章写的都很好,维也纳情感更棒。冯老师做导游,书上游欧洲
  •     喜欢阿尔卑斯山的那部分。真希望中国人也有那样一处自然的地方。不要冠以任何经济政治的名号。
  •     好书,美的文字,美的图片。
  •     记错了,这本才是有关于音乐之声的描写吧。
  •     送货很快,包装很好。十年前去过萨尔茨堡,当时就留下深刻印像,这本游记读起来非常亲切,好像又来到了这个美丽的城堡。很值得阅读。
  •     莫扎特莫扎特。只是叙述太凌乱。匆匆翻阅,只记得萨尔茨堡的绿野真美好。
  •     还是可以一读得 图片很多
  •     刚从那回来,感觉很亲切。
  •     作者的身份和出发点让这本游记更文化,奥地利是一个值得想往的地方。
  •     买给小孩子的,还没有看!
  •     那是一个充满了音乐的美妙与风景的优雅的地方,感觉在那里可以恢复最纯最自然的状态
  •     一个小城竟能孕育那么多音乐人。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最可贵的是创新与守旧并存吧。可这在我们这里,却还没能行得通。希望有一天,这个公鸡版图不会变成同一张图纸的产物。
  •     很不错,跟想象的一样
  •     书不错,可书壳没了,有点影响阅读兴趣。
  •     爱不释手,插图美,读来仿佛置身奥地利这个音乐国度。向往。
  •     真的很棒的书 一直想收藏这个系列的 只可以巴黎的那本一直没买到 是我最喜欢的~
  •     因为要去萨尔茨堡先买来拜读,可惜让我失望了。说是游记,真的只是游记,图片当然是美好的,可是作家自己的感悟体会或者对于这个城市和乡野更深层次的内涵挖掘我并没看到。
  •     爱无理由
  •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我最喜欢冯骥才的作品,因为它们有诗意有画意更有情意。
  •     音乐之乡萨尔茨堡 莫扎特的音乐摇篮
  •     挺好的~ 想去
  •     冯先生的作品,图文并茂。读作品陶醉在萨尔茨堡秀美的自然风光中,陶醉在这里浓郁的人文风情中,一切都是那么的让人沉静。
  •     2014064,有些挺独特的细节
  •     也是出国之前想恶补一下文化储备而挑中的书。由于出国前的寒假里忙于音乐,只看了本书的开头。但是印象还是挺深刻的,冯老用外来人的好奇与近似于本地人的细致了解描绘出一座栩栩如生的萨尔茨堡。也让我对萨尔茨堡心生向往,无奈真的去到那里的时候天气恶劣,加上只有不到一天的时间,没能体验到冯老所写的底蕴。回国之后倒也没有再拿起来看的心情了。
  •     冯骥才的这一系列已经全部看完了,非常喜欢。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周遭喧嚣还是寂静,内心总是淡淡的欢喜,因为,行走在艺术的殿堂里。
  •     英文版的马克吐温,欧亨利,价钱这么公道,谢谢。
  •     就是喜欢他
  •     买了一套四本,看后有价值又买一套送朋友 世界上有很多美丽的地方我们没有见过 从书中先去领略
  •     把萨城的美都稀释了。偶有感动,说教味太浓。
  •     有冯骥才先生这一整套的书,很美的文字还有照片。印象深的是书中冯先生和妻子的合影,有种优雅从容大气的美。
  •     看这本书感觉我的艺术细胞所剩无几了。。。。
  •     从民间文化学者的视角看萨尔兹堡,用散文家的笔触描写萨尔兹堡,可读性很强,填补很多旅游书涉及不到的空白。去过两次萨尔兹堡,第三次再去,一定把书中讲到的街巷再去一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