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月色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旧时月色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539919942
作者:董桥
页数:316页

章节摘录

  云姑  那年暑假多雨。我卧房外石阶边那株石榴树长胖了,只见丰盈不见袅娜。芭蕉也反常,蕉身粗,搂都搂不住,蕉叶摊开来够写厅堂上的四字横匾。芒果更糟,满树亢奋,一团团的密叶绿云似的死命逗引过路的风。杨桃倒矜持,雨再大,新叶旧叶都垂着头静静淌泪。白兰显然有点动心,一袭青衫,婉婷里裹不住翩跹的媚思,连花都苍白了。我念完小学五年级等着开学升六年级。明明喜欢阶前点滴的诗意,困久了闷得慌,要等到邻家云姑从大城里的中学放假回来,我心中才觉得那满园的雨花多了一层深意。云姑原名云鹄,我们错把第三声念成第一声,叫惯云姑不叫云姐姐。她一上初中就标致起来了,来我家玩的同学都爱探头看看围墙那边云姑在不在。  她那年高二了,拢到背后编成松松一握辫子的长头发更浓更黑更亮,夜空中寒星似的眼神天生是无字的故事,藏着依恋,藏着叛逆,藏着天涯。她的鼻子不高而挺,雕得纤秀,鼻尖素素的,刻意呵护贴紧人中的那一朵工笔朱唇。云姑下巴也生得好看,尖而丰腴;倒是颧骨高起半分,大人们私底下颇有惋惜之叹。  这五六十年里,想起云姑我总会想起好看的小说。现在的小说不作兴描绘淡然的哀愁和淡然的美丽,文学堂奥上穿着衣服的人比不穿衣服的人少,常常是无端的猥亵伴着无端的欢笑。二十年前ryan Griffin已经在哀悼这套虚荣的语言了。B.R.Myers最近写的《读者宣言》(A Reader’s Mani festo)也在怀念老派的叙事文字,觉得今日文人崇尚忸怩自大,笔下伪装文艺的古典造型不是廉价的深涩就是廉价的庸俗。我在意的其实只是小说里的故事。  我和我的小同学碰见过云姑跟她的画家情人痴痴恋恋的刹那。那是我们那条街上一幢荷兰时代的老大宅,都说闹鬼,荒废了好几年,后来让回教互助会租去做会所,年年麦加朝圣团出发之前热闹几个星期,过后又是一年萧疏闲冷。我们常攀过后院的矮墙闯进大宅四周的荒园戏耍。那天黄昏,我们三个小鬼悄悄沿着游廊视察蟋蚌的行踪,蹑手蹑脚摸到幽暗的转角处,赫然发现那男人光着膀子轻轻搂着云姑,云姑的辫子散了,玉白的脸紧紧偎在那座油亮的胸膛上。  我们都喜欢云姑,勾过手指发誓不泄漏这个秘密,整个暑假谁都不准侵犯大宅里云姑幽会的角落。开学之前一两星期,街头巷尾流传云姑双亲棒打鸳鸯的故事。我看着云姑的脸色苍白,眼睛常常红红肿肿的,心里很不舒服,好几次想悄悄对她说,我们整队小鬼兵都支持她的那段情。可是,云姑见着我总是堆着一脸甜甜的笑容,拍拍我的头,问我暑期作业做完了没有,问我最近又收集到几把童子军小刀,问我那只黑战神蟋蚌战绩佳不佳,提醒我摘几枝漂亮的白兰花送给她,别让她房间里的玻璃花瓶老空着。  B.R.Myers说,现在三百页长的小说,其实只是小说封底作者照片的图片说明:小说都成了小说家自我吹嘘的商品了。幸亏我不是云姑的画家情人,就算我借云姑的故事写小说,似乎也不会掉进自我吹嘘的泥淖里。开学不到两个月,云姑忽然辍学回来了。我放学后见过云姑两三面,脸色不再是苍白,是暗黄;不说话,只顾拍拍我的肩膀淡淡笑一笑。接着,云姑不见了,大人们露了口风说她进了医院;我的一个同学说是他妈妈亲口说的:“云姑有喜了,      插图  

书籍目录

为一轮老月亮写序
辑一 南洋
旧日红
云姑
念青室情事
戴洛维夫人
古庙
玉玲珑
西贡沉沦
流言
台北故宫的水中月色
圆了一帘幽梦才走
榴�飘香才动情
布尔乔亚的肖邦,好!
我们吃猪脚面线去!
那年雨季钟老师走了
电影艺术的尊严
白蛇销魂,断桥不祥
书房阶前的花影
媚香楼里的捉刀人
解读鹤窠
如意・吉祥
辑二 台湾
宝寐阁
灵光
草堂塌了旧梦无恙
一叶一花是故人
台先生的渡海之心
“苏雪林是谁?”
永远的林海音先生
伤逝:遥寄林文月
一个经济学家的迷们
听说北京要开新丝路
记忆中那本三色堇
冈山寄来一段梦忆
历史忽然凝住的一刻
惦念旧时台湾
盼的是二字平安
永远的《台北人》
白先勇玩泥巴
湿润是君子的仁
青瓷船上的辜振甫
于右任家书八叶
访烟波缥缈之楼
酒肉岁月太匆匆
桂花巷里挂花香
讲真话的人
轮到我在春风里
画完最后一笔文人画
听说台先生越写越生气
给后花园点灯
上帝不听电话
辑三 伦敦
耳语
风萧萧
初版水仙花
谍影
椅子上的花环
伦敦七六冬天
念奴娇变奏
那年平安夜忆语
妩媚诗人巴西之恋
老师八十岁生日
草莓香气里的孟小冬
替盖茨买书的人
历史的脸得奖了
书店老板娘死了
时代太新太冷了
科学家的挽歌
瑞雪
悼念没有风雪的书店
伦敦公园清谈
说秘戏图
送别金铨
喜欢弄点文化的人
《忆往》的忆往
辑四 香港
南山雨
寥寂
榆下景
雪忆
石头记
砚香楼
湖蓝绸缎
四季草
虚构的风采
南湖:芝瑛
师山庐
字里秋意
隐入中环沧桑史里
押下去打五十大板
用溥儒龙印辟戾气
但愿铁鼻风到凯恩斯
遥想邓芬身边的粉黛
卜老满身酒香过竹院
茱丽雅的花都膳缘
三○一里的沈君山
读《林家次女》浮想
连周南也称赞饶教授
忽然又怀念徐�先生
敬爱的老师
文字下酒,吃得风流
怀念梁医生的叔公
悼“文学良心”之逝
旧时的月色
腊月里的玫瑰
满抽屉的寂寞
辑五 内地
在广州做学顺的贵老
养起一缕乾坤清
吴冠中替风景续香火
信,是有缘的
张家的三姐和四妹
“何可一日无此君!”
张秀那一手闺秀小楷
“弄颜色玩玩的人”
脂砚斋里的刘旦宅
追思一位园林建筑家
漫题郑重的三大画家传记
我请启功先生写字
我跟梁爱诗的舅舅吃饭
冬安

编辑推荐

  前些年陈子善编了一本《你一定要看董桥》,那本书里的文章都是董桥的朋友、同道及研究者的文字,属于作品导读,显然是“读文”。可是如果要看董桥,一定要看《旧时月色》,“读人”。

作者简介

董桥其人何如?他的七情六欲所钟,他的兴趣嗜好所爱,他的煮字生涯乃至少年情怀怎样,一句话董桥是如何成为董桥的,知者恐不多。其因一是董桥向于自律,有学养而不炫夸,富英国绅士风度,二是他的一些自述文字星散在林林总总文章的夹缝中,读者见到的是断片,零珠散玉,故难识“庐山”。
《旧时月色》远别于董桥散文的其他选本,别致的是该书选编宗旨以“读人”为本,有种准“自传”色彩。旧时的往事难忘,月色的诗意撩人。笔者耐不住诱惑,潜入董氏的天空,去品味一番他那或朦胧、或朗润、或清辉一片的月色。
自喻是文化遗民的董桥,他那遗民的种子植根于南洋的土地。年少时,他师从父执亦梅先生习之乎者也,如沐春风。令他不能忘怀的是先生曾教他读一本《博物要览》,书中描写各种珠玉犀象,可珍可玩的雅品,每则仅三言两语,言简意赅。先生说这是教他学会用简洁的笔墨描摹眼前的景物,以后作文不致累赘。董桥反复诵读,默记于心。春雨润物,磨砺成今日犀利之笔,中外典故,信手拈来,相杂以出,调和鼎鼐,既得学者之趣,又有诗人之风。
台湾。董桥读大学的地方。成功大学铸就他成功的阶梯。大三那年寒假,滴水成冰,偌大的校舍空落落只剩下他们几个侨生,白天蒙头睡大觉,晚上当夜游神。一位侨生收到家中汇款,请大伙打牙祭。面对佳肴,董桥像“久违亲人雪夜相逢,满怀是辛酸的温暖”。他们酣饮,乌梅酒烘起了浓烈的乡愁离绪,潇洒一回又何妨?听说同学结识的歌女白媚,家藏甚丰,有陈半丁、黄宾虹等家藏字画珍品,还有沈寐叟的枯墨山水扇面,一睹为快大饱眼福……
董桥怀念60年代的台湾,他觉得台北有点破旧,台南简直荒凉,台中显得苍老。又觉那时台湾的物质匮乏,但人情盈满,世风纯朴,礼数周致,连小摊贩的言行都如小学教员一样温文。更令他难以忘怀的是文人学者名满校园书香怡人。“雨冷,酒暖,书香,人多情”。董桥是苏雪林的学生,他还沐浴过梁实秋、台静农、林海音等文学老前辈的教泽或熏陶。小遗民在习习古风中长大。
伦敦。这是董桥作研究生研究马克思和工作过的城市。凝重古老的英国文化陶冶了他的贵族气息,蓄养了他的绅士风度,这些风韵不仅融在他的作品字里行间,也塑造了他处世做人的人格和品位。
香港。冒险家的乐土,最初他难觅一只称心的饭碗,不得不“过着刻板而清醇的学院生活,亲近知识避免酬酢,生活在办公室、书房逼仄的方寸天地间。费时不久,他凭借自己的实力洞开天地,在此立足、生根、发迹,拥有令人羡慕的美差,在这块被人称为文化沙漠的荒原上耕耘,培植绿洲。把他的人生发挥到了极致。与此同时,他结识了启功、苗子等一批内地的文人雅士,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和素养。最终养成心中“长剑一杯酒,高楼万里心”那一缕乾坤清气。铸就了一个有文人的情怀、学人的博识、书人的雅致、闲人的雍容的文化遗民董桥。
董桥说他是旧派人,窗竹摇影,野泉滴砚的光景挥之不去,尽管电脑吐字的时代到来了,心中向往的竟还是青帘沽酒和纸上风月。这是一个遗民的真实写照。

图书封面


 旧时月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5条)

  •     冯唐是很懂心理学的,自从看了他的那篇《你一定要少读董桥》,我开始读起了董桥。先是一本三人合集,看得不过瘾,这次是《旧时月色》。封面是晕黄与灰蓝,左下角那一弯上弦月落到树梢后面去了。有一些黯淡和一些温润,在把书拿到手里的瞬间,浮雕纹路纸张里传递出的雅致,涌上心头,正如那旧时月色。   近来浏览颇杂,不过细想想一些东西是共通的,要证明“此”,则有数条“彼”线指过来。傅雷要傅聪多涉猎些钢琴以外的艺术,有道理。“彼”线之一:汪曾祺看过一些名师画的小册页,小到只有火柴盒大小,仍然布局得当,设色精妙;“彼”线之二:章诒和的国画老师潘素有段时间可能是为了贴补家用,画一些小书签,一张也不肯马虎,从布局到设色,处处认真;“彼”线之三:林文月《京都一年》里写到日本的园林艺术------枯山水,方寸庭院里布置精妙,以洁白细沙代水,沙上画线条代水纹,简到极处,美到极处。董桥的散文,与上述三“彼”,绝类。  忽然悟到类比的好处,省却多少笔墨!走过那桥,回望那月,低徊于心,缠绵悱恻。 
  •     这本书,看了好多天,还没看到一半。如同一瓶醇酿,浓度太高,一次不能消受太多,只能一点一点的品。每次打开,看一篇,就觉得够了够了。。。。。。几百个字,往往浓缩了太多人生的转承起合,太浓太酽了。董先生笔下的文字,真的是稠得化不开啊!
  •     头一次知道董桥,是在一个介绍陈子善的文章上,那里面说,是陈子善将董桥引进大陆。我总以为陈先生的眼光是独特的,是伯乐的。然而终究没有去图书馆翻一翻,寻一寻。后来,发现有本书是《你一定要看董桥》,还是陈先生编著的,在图书馆找寻了一圈,没有这本书的影子。于是,便去找董桥的集子,我倒想看看,这个人凭什么要让人一定要读?在图书馆书架的最下面一层,我找到这本《旧时月色》,静静等在那里,和我原先看的苏雪林先生的《浮生十记》一样,昏黄昏黄的封面,显出一种淡淡的也薄薄的忧伤与凄凉感。书大概已经是让许多人翻过了,而我,却才来……有种相见很晚的感觉,相见太很晚的感觉。我总以为现在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美丽的文字的,写出来的更多是一种做作,是一种捏揉,没有文章的美感与韧度。就算是我,也是这样。而董桥却将文章的柔感与力感恰当好处的联系在一起。像他文章里写的“文言文要有白话文的真切,白话文要有文言文的凝练”“文言文像文言文,白话文像白话文,是基本功;文白夹杂而风格自见,是造诣……”,大概是他作文的追求,而这也正是我深爱并愿意追求的。我总是很喜欢民国作家的原因也正是这里。那时的人们既受到传统教育又受到西方教育,只有两者都兼顾后,才能真正领会各自文章的特色,也才真正领会到作文的妙趣来。董桥做到了。“天黑得早,外头冷得厉害,怕是要下雪了。”我喜欢这样的句子。“语言文字的魂魄藏在奶奶的樟木箱子里,藏在爷爷的紫檀多宝格里,藏在母亲煎药的陶罐里。”这喜欢这样的句子。“灯是传下来了,暖暖的,最相思,最怀旧,像红豆,点在后花园里也好看。”我喜欢这样的句子。......这样的句子,信手拈来。而我则在这样的句子中,这样的文章中,这样的美感中,深深爱上了这个来自香港的作家。昨天与一同学说他的《桂花巷里挂花香》怕是当代散文的极品,此话在我看来,绝非夸张。明天若是没有雪,想去趟中山公园或是英雄山,看看那里有没有董桥的书,看看那里可有那熟悉的感觉……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整个四月,断续的看完董桥的《旧时月色》。从风情的南洋到求学的台湾,从满是旧物的伦敦到逐渐发迹的香港,成就了作者丰富的阅历。华丽的文字,对于旧人旧事执着的喜好,成就了作者不一样、而旁人也学不来、且始终散发淡淡轻愁的好文笔。几乎在每篇文末多少都有几句好句子,让你看到作者在缱绻于旧时代之余,也偶尔离开过。如题: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旧物的人,董桥的散文值得一看。
  •     董桥的散文,宛如丽人从林荫小道中缓缓走来的优雅。有时又有些出其不意的幽默、沧桑。文字是雅致的,情感是真实的,是一道可口而又不腻人的甜品,是动荡不安俗世中的安慰。
  •     旧时的风物人情和古迹
  •     十分风雅 不过还是前边几篇比较好看
  •     董桥一如既往细腻,不是很喜这种文笔。 读了几遍,不敢说读懂。
  •     写人写事,都是些回忆的往事。很羡慕他从小在这种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成长,所以现在也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很“古”的人。
  •     挺不错的散文
  •     好书
  •     董桥写来写去总是这样,也许是我看的姿势不对
  •     奶酪
  •     雨冷,酒暖,书香,人多情(好喜欢北京傍晚的雨,还有不期而至的彩虹)
  •     这本不好
  •     无需一次全部看完,间隙时看看,有意思!
  •     这是一本当代的散文作品集,全书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是文学爱好者的首选。
  •     凝炼干净
  •     吴晓波说他的书和加缪,桑塔格,卡尔波普尔,三岛由纪夫,北岛一样,文字美到极致,知识密度极大,都比较薄、适合消乏、利睡眠。。。哈哈---不过文字确实甜糯,不适应一次读太多,话说冯唐为什么那么不喜欢董桥,觉得他明明就是一个现代版的董桥啊
  •     有的故事好,像一部老电影带你回到旧时.
  •     笔法极其漂亮。我自认为粗鄙之人,总不能抓住那闪烁言语背后的中心思想。
  •     第一次知道董桥这个名字,还是前些年得益于洁尘的文章,对于董桥运用文字的水平她很推崇。我一向以为洁尘的眼光和阅读品位很独特。因而,她的不少书评都被我用来作为买书的依据。加上前天刚买的《旧时月色》,董桥的作品已经读了些许。不敢说完全能够读懂,只在内心深处觉得通透了许多。以前,内地的一些文人撰文评述港台文化时,总说香港是文化沙漠。对此,我是极不认同的,香港有李碧华,香港有董桥,香港的大公报的副刊总是最最吸引我的了。每每拿起董桥们的文章,总是清风明月,古意盎然,犹如明朝的古家具,简约而不简单。有人称董桥是文字家,有人喜欢把董桥的文章奉为写作时的文字用法参考。据说,自从大陆的一位弃医从文的畅销书作家冯唐写了一篇《你一定要读董桥》的文章后,引起了80后一大拨人的好奇心。似乎一夜之间,街头的报刊亭书摊就摆满了董桥的各式书册,大有赶超易中天、郭敬明之流的架势。然而经典的终归是经典的,虽说散文的好处可以一读再读,可董桥的文章却不是谁想读就能读的了得。也就是说读董桥的人一定是那些稍稍有了些年纪、又有些旧派心思的,才会觉得入眼和对味。就如同他的这本《旧时月色》,封面是旧旧的晕黄与灰蓝,左下角那一弯上弦月落到树梢后面去了,有一些黯淡和一些温润,在把书拿到手里的那一瞬间,浮雕纹路纸张里传递出的雅致,就已经涌上心头。哎,这才是旧派人的感觉!
  •     筆下的文字,像一幅年代畫
  •     细回味,名字取得好!月色虽然发旧,却更加温婉可人。我喜欢怀旧的东西,所以董桥的东西比较对我的胃口,“吃”起来比较香。感觉他的《故事》更精彩一点。
  •     董橋先生依戀的是那一种高雅的柔情 平和的氣質 自在的心境
  •     董氏文章的做作不用多说了。《旧时月色》更有拿陈糠来贩卖而又原非五谷良种之嫌。说实话我都不知道这书是怎么编的,无头无尾,也不说明每篇文章的来历,是首次发表还是以前在别处发过,甚至连日期都没有,搞不清作于何年何月。
  •     印象中,还是选本好些
  •     因为董桥,认识了很多那个时代的人物;因为董桥,爱上了散文;因为董桥的这本书,喜欢上了这一系列套书,好书,绝对值得收藏,只是可惜,没有一整套出售,一本本买,累死我了
  •     看董桥的书..是因为一场球赛..哈哈哈...谁知道就这样爱上了..旧时月色..写的不错..
  •     看董桥的文字就觉得自己连中文都没学好啊,驾驭文字的能力太高超了,但不得不说只有真性情的人才能做到如此!少套路多真诚的任何东西都是感人的!
  •     第一次看散文,至少能吸引我,还不错
  •     是一本当代的散文作品集,内容丰富,题材新颖
  •     很可以一看的散文
  •     在徐州的最后一个晚上,当着诸多生人面,吧唧吧唧地硬在人潮中吃到了董桥的字。旅行的路上,习惯寂寞了,越发觉得自己真如木心所言的,我只是文学的门徒。撇去尘埃里的日常,留下来只能窝倚在沙发上手执一卷,扎个猛子再扎下去。董桥的字句是浸润了古中国绮幻的诗词歌赋里的,在火车上看到他引的一句:夕阳穿树补花红,眼前就有了那般景象,想来好诗句与好诗人之间的距离。如若干年前有人说我有好词句却没有好丽章。《旧时月色》的“旧时月色”出于哪里?那天读姜夔的先生拿来取笑地问我,没料到他的床头书也是我的下酒菜。我倒真告诉他是姜夔的一朵“心言”。书名与董的记忆的脉纠缠得绵密,台湾、香港、伦敦等等就这样将人物进行了地理划分,但那些人生路上的知交就这样被他的秀口娓娓而来,不同有人回忆自己的情人那样爆涌,如夜阑下的夏夜,途径一道黑色的巷口,忽然遇到了丛丛的野茉莉。我还是喜欢他笔底的台湾或是香港的故人,想到川流不息的时光到底在某刻会在不同的人心埋下一颗相似的情苞。当读到他说道一根碧簪,总想拍拍那个女子的香肩,请她转身与我扑面。当读到他说的一柄扇面,心坎里总将博物馆里见的那人的字嫁接到印象里。老男人的字如此媚人心骨,真是风雅到稠糯,他说他是福建人,总觉得不像是天天捧啜铁观音的,总疑心他祖籍该是盛产碧螺春的苏州古里。无论男女都能在他的文字里活色生香,宛若眼前,潜游到董桥的内心,一定也是绵软而湿润的。当初读他的字,有惊心动魄的惊艳之感,是蜜汁杨梅,也是氤氲的碧螺春,最近读他的《旧时月色》,他在文字说有人能捉到他对古诗词的“挪移和篡动”,可见他还未能真正将“用典”幻化到神龙不见首尾。但到底旧派文人的气质真是迷人的,一袭青衫虽然褶旧,裹箍的人也鬓白,但眉间的神气和嘴角的从容真如毒药,稍微嗅触则神不守舍。因问一人何以对现当代的我眼里的大家的文字不肯俯首?……以前当然喜欢读李白,读杜甫,现在大不同了,还是喜欢乐府,或者古诗十九首。这一段拿来说董桥的字,怕真不能说最好的字。还听一个人说过陈乐民,一段清浅到白开水的文字,读后回思却能有甘美。我未真倾心与陈乐民老先生,却也真喜欢说“美丽是愁人的”的沈从文,喜欢说“花开了就像花儿睡醒了”的萧红。上周的晚上,我读老舍的《月牙儿》,读到“夜风来,吹开了一朵欲睡的花儿”,真是至美。董桥漫读诗书,能够不那么硬生生的掉书袋已是不错,不能强求他将清辞丽句幻化到古诗十九首的高境了。东坡肉肥而不腻,不如家常的荤腥总要伴醋吃已然让诸君吃惊了。不拿腔捏调地絮絮叨叨,如一个在诗意上城府深重的人对着一个黄口小儿开始一段婉秀的民间传说,不由得将身心往他的热气盎然的胸怀里靠了又靠,以给予体己的温暖和安全。虽然是齐鲁的一段孤旅,夜半三更董桥和他的故人随我一起斜倚在一豆星光下,我跟董桥一样摸着书里一颗古玉,从冰凉到温软,从清醒到炽迷,从冥顽不化到受之由之。美丽的心与字在秋夜里伴着墙角一只未眠的蛐蛐,伴着吹佛到高枝的风的呓语,也伴随着周身浸骨的丝丝冰凉,走入了梦里。
  •     看多了,就差不多了。
  •     最后还是拿一本董桥充数,今天真是破纪录一天干了4本(๑•̀ㅂ•́)و✧
  •     最喜欢董桥的散文
  •     古色古乡的名字,董的散文实在很有特色,值得玩味!
  •     看一页董桥和看一辈子董桥是一样的。然而越看坏处越大。
  •     再多的闲情往事,只剩这一轮好月色了。。。
  •     旧时的月色,有没有让你想起了城里的月光?
  •     董桥的书,喜爱的人如痴醉一般,而不感兴趣的人,则不忍卒读。其实经典的文章,书籍,都不是大众的。董的经典就在于,纷繁乱世里,自有一方文字的净土。这本有如柳梢月色的清雅小集,读之怡神,藏之尚品!
  •     其实,年纪轻轻的真的少读董桥为好,因为读了十本都还是那股怀念老南洋老台湾老上海的旧旧的氛围。
  •     第一次阅读董桥的散文,清新、细腻,让人久久回味!
  •     大学时有朋友推荐过,但散文看得比较少。
    最近买的,散文居多。
    买了觉得还行。毕竟本人对散文没有太高鉴赏力。
  •     董桥先生在《为一轮老月亮写序》的文字中说“久违的民国味——这样妩媚的柳梢月色,也许只有我们这辈带点遗老襟怀的人才倾倒。”此言不无道理。多少年过去了,董桥的文字依旧,带有民国意蕴的柳梢月色依旧,而喜欢董桥的人呢,就像仅有的那几个肯高高挽起标准发髻的颦笑中不无宋氏姐妹气韵的女子依旧,和舍了一片云海而单恋一钩新月之小襟怀的红木先生依旧……

    文字也是有梦想的吧,那么它在似图挽留什么?又在唤醒什么?一些用旧的时光或者美好,或者一段历史一种记忆吧。就这么跟随着文字一路走下去,景致、心绪,喜忧掺半中南洋、台湾、伦敦、香港、内地的过往就交错而至了。尽管都无法摆脱旧的标签,可是有谁又能说得清在南洋一棵椰树下,旧日红的馨香与缱绻是一把折扇的潺湲,还是几多年少时节的喜或狂?云姑的美艳云姑的凄绝,是一缕月华投在一祯已然老去的大地之上还是作者对已逝华年的点点缅怀和祭奠呢?

    热爱董桥的文字,就如同热爱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他风雅的笔下,你会轻易获取一些关于古诗词、字画、收藏、玉器、历史、人文等诸多方面的种种知识,不存半点枯燥和生僻。或者这才是董桥散文魅力长存的一个重要之处吧。

    张若虚沉浸在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之中,做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吟唱,那么现代人在喧嚣的缝隙中偶尔踏访于如此静美的旧时情怀之景,恐怕也要发出“何可一日无此君?”的慨叹吧!
  •     很多年了,但一捧起董桥先生的书,还是那么温婉动人、满纸书香。旧时人物现实生活,曲折寻觅淡然相对。生活求静逸二字而已罢了......
  •     客居豪洲的良伴,掌故尤多。
  •     喜欢这种小散文,不错
  •     喜欢这种调调,感叹他生活内容的丰富,阅历的不俗!
  •     董桥的文字,充满了古典的味道。不经意间走进了唐诗,走进了宋词,不经意间心里就会充满了旧时的月光,恍惚中有着淡淡的忧伤。就象那长长的桂花巷,悠悠的飘着桂花芳香,于是,真的很惦念那个叫春燕的女人。
  •     装逼失败
  •     ..然老人家(伙)极爱挤词藻 我少时还蛮喜欢他的觉得此老先生文章真真儿是极好的精致得不像话惊为天人之类的。。
  •     去日儿童皆长大 昔年亲友半凋零
  •     文字下酒 吃得風流
  •     旧时月色,承载着一份温馨的浪漫,一抹飘然于心的温婉,荡开思绪的大门……
  •     董桥先生的文章做得好是早就听说了,可是一直没空买来拜读,借着在当当给女儿败书的机会,把它一起带回了家!晚上坐在床边细细阅读,董先生的旧时月色像一股月下清泉流进了心田,让我跟着他在那些旧时光里梦游不醒.
  •     关于收藏、治学、友谊。文字有些过于雕琢。但还是非常值得一读。
  •     装x之最
  •     1.确实甜腻。“吃一口,有滋味。吃几口,倒胃口。”2.“尽兴玩乐,尽兴读书。”
  •     确实可读,多读也无甚大益,都一个味。董先生之才好像真是仅此等篇幅罢了。
  •     因为同是怀旧的人所以有所共鸣,年轻的身体里住着一颗饱经沧桑的心,念旧的一塌糊涂,喜欢过去的人和事,也喜欢这本书泛黄的纸张,仿佛渲染了那段旧时月色。
  •     ★职场、官场、商场智慧修炼之必读经典 《长短经》是传统谋略经典中逻辑体系最完整、最严谨的一部。全书从谋略智慧的养成、历史上的谋略智慧、谋略智慧的应用技巧三个层次,彻底讲清了谋略应用方方面面的问题。虽然全书的案例是以官场为主,但其中的智慧、谋略在职场、商场上也一样适用。要想在职场、官场、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那《长短经》一定要看,更要比你的对手早看。 ★乾隆、毛泽东、南怀瑾等古今名人一致推崇的旷世奇书 《长短经》在诞生以后,以其极强的实用性被广泛地应用于官场谋略,帝王之术。但它没有取得像《资治通鉴》那样的知名度,是因为它彻底脱去了传统经典的道德伪饰,一针见血地直指问题的核心,让当权者非常担心会被反对势力利用,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一直以来当权者对《长短经》都是只用不说。但近代以来,从乾隆专门为它题诗开始,毛泽东把它与《资治通鉴》并称,南怀瑾著书解读,连当代著名创意人李欣频在《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中也着重推荐,都表达出对这本长期被忽视的旷世奇书的重视,认为它不应再被错过。 ★以历史为基石构筑最完备的谋略体系,以谋略的视角解读唐代以前的华夏历史 《长短经》堪称古今谋略第一书,用谋略的思想穿起了唐代以前的华夏历史。它比《孙子兵法》更实用,比《资治通鉴》更精彩。一方面,通过精彩的历史解读,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赵蕤的谋略思想,通俗易懂;另一方面,用谋略的视角去解读唐代以前的历史,充分挖掘历史事件中历史人物的高超智慧,让读者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 ★原汁原味,绝对全本未删节 《长短经》一个很大的特色是作者自为经传。除了正文,作者赵蕤还亲自为本书做了大量的注解。而很多现行版本出版时将这些注解删掉,甚至把很多章节都删掉。这相当于把长短经进行了肢解,已经让《长短经》面目全非了。而此次出版,我们完全保留了《长短经》原书的全部内容,不做任何删节,同时进行了白话文的注解和翻译。因此这本《长短经》不仅原汁原味,而且以方便读者理解原文为宗旨,介绍了更多书中提到但未经展开的人物、事件等,是广大普通读者了解《长短经》的最佳读本。 ★最具版本价值的宋刻绝世孤本简体重现 《长短经》的版本有四库全书本、读画斋丛书本等,而最具版本价值的当属宋刻绝世孤本——杭州净戒禅院刊本。这本宋刻本也是目前发现刊行最早的《长短经》。此次以简体标点本的形式重现这一绝世孤本,可以让广大《长短经》爱好者更方便地一睹最权威、最具版本价值的《长短经》。 ★职场、官场、商场智慧修炼之必读经典 《长短经》是传统谋略经典中逻辑体系最完整、最严谨的一部。全书从谋略智慧的养成、历史上的谋略智慧、谋略智慧的应用技巧三个层次,彻底讲清了谋略应用方方面面的问题。虽然全书的案例是以官场为主,但其中的智慧、谋略在职场、商场上也一样适用。要想在职场、官场、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那《长短经》一定要看,更要比你的对手早看。 ★乾隆、毛泽东、南怀瑾等古今名人一致推崇的旷世奇书 《长短经》在诞生以后,以其极强的实用性被广泛地应用于官场谋略,帝王之术。但它没有取得像《资治通鉴》那样的知名度,是因为它彻底脱去了传统经典的道德伪饰,一针见血地直指问题的核心,让当权者非常担心会被反对势力利用,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一直以来当权者对《长短经》都是只用不说。但近代以来,从乾隆专门为它题诗开始,毛泽东把它与《资治通鉴》并称,南怀瑾著书解读,连当代著名创意人李欣频在《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中也着重推荐,都表达出对这本长期被忽视的旷世奇书的重视,认为它不应再被错过。 ★以历史为基石构筑最完备的谋略体系,以谋略的视角解读唐代以前的华夏历史 《长短经》堪称古今谋略第一书,用谋略的思想穿起了唐代以前的华夏历史。它比《孙子兵法》更实用,比《资治通鉴》更精彩。一方面,通过精彩的历史解读,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赵蕤的谋略思想,通俗易懂;另一方面,用谋略的视角去解读唐代以前的历史,充分挖掘历史事件中历史人物的高超智慧,让读者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 ★原汁原味,绝对全本未删节 《长短经》一个很大的特色是作者自为经传。除了正文,作者赵蕤还亲自为本书做了大量的注解。而很多现行版本出版时将这些注解删掉,甚至把很多章节都删掉。这相当于把长短经进行了肢解,已经让《长短经》面目全非了。而此次出版,我们完全保留了《长短经》原书的全部内容,不做任何删节,同时进行了白话文的注解和翻译。因此这本《长短经》不仅原汁原味,而且以方便读者理解原文为宗旨,介绍了更多书中提到但未经展开的人物、事件等,是广大普通读者了解《长短经》的最佳读本。 ★最具版本价值的宋刻绝世孤本简体重现 《长短经》的版本有四库全书本、读画斋丛书本等,而最具版本价值的当属宋刻绝世孤本——杭州净戒禅院刊本。这本宋刻本也是目前发现刊行最早的《长短经》。此次以简体标点本的形式重现这一绝世孤本,可以让广大《长短经》爱好者更方便地一睹最权威、最具版本价值的《长短经》。 ★职场、官场、商场智慧修炼之必读经典 《长短经》是传统谋略经典中逻辑体系最完整、最严谨的一部。全书从谋略智慧的养成、历史上的谋略智慧、谋略智慧的应用技巧三个层次,彻底讲清了谋略应用方方面面的问题。虽然全书的案例是以官场为主,但其中的智慧、谋略在职场、商场上也一样适用。要想在职场、官场、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那《长短经》一定要看,更要比你的对手早看。 ★乾隆、毛泽东、南怀瑾等古今名人一致推崇的旷世奇书 《长短经》在诞生以后,以其极强的实用性被广泛地应用于官场谋略,帝王之术。但它没有取得像《资治通鉴》那样的知名度,是因为它彻底脱去了传统经典的道德伪饰,一针见血地直指问题的核心,让当权者非常担心会被反对势力利用,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一直以来当权者对《长短经》都是只用不说。但近代以来,从乾隆专门为它题诗开始,毛泽东把它与《资治通鉴》并称,南怀瑾著书解读,连当代著名创意人李欣频在《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中也着重推荐,都表达出对这本长期被忽视的旷世奇书的重视,认为它不应再被错过。 ★以历史为基石构筑最完备的谋略体系,以谋略的视角解读唐代以前的华夏历史 《长短经》堪称古今谋略第一书,用谋略的思想穿起了唐代以前的华夏历史。它比《孙子兵法》更实用,比《资治通鉴》更精彩。一方面,通过精彩的历史解读,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赵蕤的谋略思想,通俗易懂;另一方面,用谋略的视角去解读唐代以前的历史,充分挖掘历史事件中历史人物的高超智慧,让读者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 ★原汁原味,绝对全本未删节 《长短经》一个很大的特色是作者自为经传。除了正文,作者赵蕤还亲自为本书做了大量的注解。而很多现行版本出版时将这些注解删掉,甚至把很多章节都删掉。这相当于把长短经进行了肢解,已经让《长短经》面目全非了。而此次出版,我们完全保留了《长短经》原书的全部内容,不做任何删节,同时进行了白话文的注解和翻译。因此这本《长短经》不仅原汁原味,而且以方便读者理解原文为宗旨,介绍了更多书中提到但未经展开的人物、事件等,是广大普通读者了解《长短经》的最佳读本。
  •     在微博上读到一小段旧时月色里的文字,觉得喜欢,就买了这本书。封面很朴素,但很贴合书名及内容。一读就能感觉得到作者文字功底深厚,晚上窝在床上看很舒服。
  •     很多年没读董桥了,以前还蛮喜欢他的,觉得他杂学旁收,文字也幽默。这次读这本书,却完全没有感觉。他回忆的那些人,仿佛都是差不多的样子,老派,风雅,作者甚至连用词都雷同,形容女子必是像某某人画的淡彩仕女图。连着出现几次,我就觉得他不是词穷就是敷衍塞责了。甚至有两篇写同一件事,有一整段都是完全相同的。我比较喜欢的是书的装帧,米黄的封皮,素朴的色彩,倒确实有那么一股子“旧时月色”的味道。
  •     我最喜欢的散文风格
  •     九十年代读董桥的《乡愁的理念》就被他吸引,现在再读懂桥的《旧时月色》已到了舍不得读的地步。怕读完董桥就无书再读了
  •     董桥的文字别具风格、博古通今、中英夹杂、幽默睿智又情趣盎然;他的书也一直让我收藏了细读、静读并慢慢读,这样的文字魅力对我来说实在是难以拒绝的!最近刚从当当网买来了江苏文艺版的《旧时明月》,收到书后很是开心,浅褐黄的封面显得半新不旧,两棵稀疏的树枝映衬存着一弯明月,很符合书名的意境!董桥的文章,许多东西读来并不易懂,他所罗列的旧时名人认识不多,所提及的古董字画更无缘可见,所引用的诗词警句也不知出处,但是这些都丝毫都不妨碍整体的效果;他笔下的人物有个性、有故事、有才干、更有情致,那些前尘往事不是构思后的小说,而是真实难忘的记忆;他的政治随谈颇具幽默,感慨和叹息之中也掺和了讥讽与怀旧,让人忍俊之后还反思其味;他笔下的南洋、台湾、香港、伦敦和内地往事是中西和两岸文化沟通便桥,更是科技文明、经济发展、文化推动以及生活情趣如何协调前进的思考。喜欢董桥的书不单单是其文字的功底,更是缘于那份不羁的洒脱,奇妙的联想和博长的见识。那些被一弯明月勾起的往事,有风情,有雅韵,更有品位!
  •     我迷上了董桥的文章,我一气买了他的《从前》,《记得》,《旧时月色》。
  •     如果你是一个相对比较怀旧的读者,特别是对民国那段岁月有着特殊情感,如果你喜欢诗词般语言的散文,这本书不容错过!
  •     从南洋到台湾再到伦敦,每个时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文字,唯有月色依旧。喜欢董桥的书,从旧时月色开始,旅行的途中,或闲暇之时,偶尔翻阅一下,一定可以体会到每篇短文中,作者那种浓浓的情义。
  •     文笔颇赞,满满的书生文化气息~
  •     要放假了 问老师在假期读读什么书好 董桥的散文 很好 看了这本书 总觉得有种岁月沉淀 无法窃取的风情
  •     《旧时月色》远别于董桥散文的其他选本,别致的是该书选编宗旨以“读人”为本,有种准“自传”色彩。旧时的往事难忘,月色的诗意撩人。笔者耐不住诱惑,潜入董氏的天空,去品味一番他那或朦胧、或朗润、或清辉一片的月色。
  •     典雅十分,但终无出白石之流
  •     有一些极精彩,有一些极造作。
  •     董桥的散文确实值得一读 这本书质量什么的都不错 蛮喜欢的
  •     2009年10月17入手的,读大学时就很喜欢董桥的散文,台湾散文和内地老一辈人的散文总有股不一样的气质,大概是历史的沧桑感吧,很喜欢。
  •     真是矫情得可爱
  •     第一次读董桥散文,很美
  •     实在无聊的时候看一两篇就可以了,不能再多了
  •     艰深怪诞的其实不是文艺,是命运。
  •     旧时月色旧时情
  •     散文风,我觉得还可以
  •     董桥的文字,能让人不由自主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旧时月光,印照的那片风景,隔了时光看过去,如同一张老照片,别有动人心弦之处。
  •     慢读慢品,只有心慢下来,才能体会“旧时月色”沉淀下来的耐人寻味的人生感悟。
  •     文字精巧隽永,虽说有些太过秀气了,稍觉有些胶柱鼓瑟
  •     早些年陈子善曾撰文曰:你一定要读董桥。《旧时月色》照出了这个老派而婉约的“香港一枝笔”的侧影。喜欢董桥先生的文字,疏秀妍雅非常。因为早年接受了旧诗词的学习,先生的文章处处流淌着唐诗宋词的娇韵。谈字画,谈人物,谈生活,字字句句都灵动着一种文化人的清傲,以及对风雅生活的执着。我对香港的最初印象,是旧时代的荒蛮边地,新时代的国际大都会,文化的成分却是微乎其微。还好,“香港有了董桥,才不致于沦为文化沙漠”。旧时那轮老月亮,也许我们许久没有看到过那么明亮的月色了,那么,就在董桥的书中,找寻曾经的“清辉月光寒”吧。
  •     在Q8那个败家手机上读的 董桥好矫情啊
  •     很喜欢董桥的文字。只是“雨冷,酒暖,书香,人多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读来屡屡觉得伤感。
  •     2014.03阅读
  •     如题,多是对过去的回忆。文笔优美,朴实,是我为数不多的最喜欢的散文读本
  •     旧时月色,终究是旧时。也因是旧时,所以更加美丽。
  •     董桥的散文,处处都氤氲着翰墨香气,耐读、耐人寻味。
  •     typical董桥,碎碎念我也喜欢
  •     都说这本旧时月色是散文中的经典,必读。
  •     董桥很多版本的书都定价偏高(当然他的书也值得定高价),但这一本却是少有的实惠。书的开本也大气。文章当然无需评说了,那是很多人爱到骨子里的旧时月色。
  •     智慧自然
  •     董先生文笔带着浓浓的旧时的水墨味道,也简单有趣。什么是“大家”,读这本书学到很多。总的来说值得收藏。
  •     董桥的散文读起来真的非常有味道。
  •     买不到三联的董桥自选集,只好买江苏文艺的凑数。
  •     都是遗风在醉人
  •     有一种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叫董桥
  •     这样的散文,这样的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