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楼人语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阁楼人语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
ISBN:9787506327404
作者:沈昌文
页数:280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读《阁楼人语》  第一次见到沈昌文先生,是吃了一惊的,他看上去太不像知识分子了,不儒雅不清高,整个人暖乎乎兴冲冲,散发着我们宁波汤团似的热气。沈先生得知我是宁波人,就在饭桌上夹起宁波话了。  那是我头一遭听闻他的个人野史。他十三岁进银楼学艺,美国兵带着中国妓女来买首饰,他用不三不四的英文招呼:“Hi, Mr. Truman! Hi, Mr. Roosevelt!”洋大兵听了一激动,生意就做成了。沈先生津津乐道当年伎俩,似乎生怕我们把他和“精神贵族”“知识分子”这些概念扯在一起,生怕我们跟他讨教“敬爱的沈公,您是如何看待人文精神的”;他越说越起劲,连白色情人和红色恋人都和盘脱出,然后在我们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他又从身上摸出一电子记事本,说,看看,我的北京餐馆大全!他记事笔一点击,北京各大菜系便各就各位了。  总之,那天晚上,他基本上把自己糟蹋成了一个老混混,荤话说说,素乐陶陶。见惯了人模人样的大师,没想到大师制造者本人却跟隔壁的“不良老年”似的。这让人想起武侠小说中的那些不世高手,一出场,常常让人误以为是少林寺的烧火僧。  这个天天混迹于北京各大餐馆的烧火僧,已经整整干了五十年出版。而这五十年里,有三分之一年头在编《读书》。十几年,他一手把《读书》拉扯大,一手在中国培育出了几代“读书人”,和一个无远弗届的“读书界”。那些年头,我们带着《读书》去开会,去约会,去旅行,它是那个时代心照不宣的暗号,凭着《读书》我们互相辨认,互相爱慕。那个时代的《读书》,开启了我们最贪婪的读书岁月。  叫人高兴的是,最近,沈先生终于出版了《阁楼人语:的知识分子记忆》,里面收了他十几年的“编后絮语”,和一篇极有意思的“自述”。重温那一篇篇“鸡零狗碎”,读书界的风风雨雨蒙太奇般回现眼前,我也因此读懂了一点点这个至今依旧的“阁楼上的疯男人”。五十年不动摇,此之谓也。  记不住的文字和难忘的人  在大陆出版界,有两位资深杂志编辑的文笔是我最不喜欢的:一位是高莽先生,一位是被人们尊称为“沈公”的沈昌文先生。早些年读高先生写的俄罗斯墓园随笔时就感叹:堂堂俄语翻译家“乌兰汗”的文字怎么如此乏味?生生辜负了书里配的精美照片。后来陆续看一些沈公的短文,多似学生范文,开门见山,末尾点题,中间寥寥几笔把意思说清楚,一无逻辑铺陈,二无笔墨丰润,口语连连,对我这种启蒙于《世界文学》和2000年以后的《读书》的人来说,实在提不起精神来读。  但这并不表示我能遗忘沈公。众所周知,他的贡献不在于写而在于编。大凡吃过点人文墨水的中国人,不会不知道《读书》的大名,念叨沈公的好处。自1979年创刊以来,沈公为刊物贡献了15年心力,其间多少酸甜苦辣,不是耽于思之美、文之悦的读者所能轻易体会的。今年上半年,中国文联出了一本取名《生机》的新时期人文期刊掠影文集,《世界文学》和《读书》赫然在列,高、沈二公各有一篇回忆,高先生文中提及不少人物遭遇令人扼腕,有孜孜不倦却未得善终的,有风暴一来即打入冷宫的,更有莫名其妙被勒令“消失”的;相比之下,《读书》算是赶上了难得的机遇。当初它的定位是“以书籍为中心的思想评论的综合性杂志”,一篇《读书无禁区》叩开了多少人的求知心扉。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知识为人类共同的财富,正是在“书籍”这个再宽泛不过的载体上,文化人逐渐走到了一起。当今知名翻译家和人文社科学者,谁没在《读书》上露过脸?  还是忍不住刻薄一句,《出于无能》是我唯一记得住内容的沈公文章了——在读完整本《阁楼人语》之后更是如此。很多人提醒我,《阁楼人语》一书的重要性在于其资料价值,沈公作为见证人,忠实地记录下他办刊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事实上,书中也确实时有可资回味的片断。但是,这些文章显然更适宜编在每期杂志里作一道佐餐佳品,调剂读者的头脑,播送有关杂志的近期讯息。用作附言,其轻灵的语风有长篇序跋不胜负担之巧;用作鸣谢,其浓浓的人情味足以让人在掩卷深思前会心一笑。

内容概要

作者沈昌文,男1931年9月26日生于上海。在上海租界工部局所办的学校受中小学教育。1949至1951年初在上海私立民治新闻专科学校采访系肄业。1951年3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工作。从1945年3月至1951年3月,基本上是工读生涯。上学的同时,曾在金店、粮店习艺。1951年3月至1985年12月,在人民出版社任校对员,秘书,编辑,主任,副总编辑。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1996年1月,退休。
由他主编的《读书》杂志,曾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范例,延续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

书籍目录

王蒙:序 有无之间
沈昌文:自述 出于无能
1 知识分子――我们的对象
2 病中的列宁
3 预测未来
4 我们的五周年
5 挑战
6 小文章
7 加强书评
8 改革需要知识
9 “荷马”不是“罗马”
10 补白之乐
……

作者简介

本书是关于中国最著名的人文刊物《读书》的历史记录。作者为著名出版家沈昌文。沈昌文任《读书》主编多年。以1984年始开始发表“主编后记”,这些文章涉猎广泛,思想敏锐,文采飞扬,对中国思想界、文化界、读书界诸多话题娓娓道来,既记录着八十、九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精神与学术的发展轨迹,也全面反映了那一历史时期的出版、文化动态。此书必将引起广大知识分子和《读书》爱好者的极大关注。

图书封面


 阁楼人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最近床上堆了很多书,看完的,看了一半的,还没看的。心里喜欢得紧,就让它们堆在床上。看沈公此书,好玩的地方也不少。且看此一节:“……高兴得憋不住,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书扔在床上,头不回,门不带,到户外去手舞足蹈一阵,……兴尽回家,再捡起杂志,把自己‘钉’在凳子上,读了下去。”哈哈,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三年前,读到某一节文字,兴奋得读不下去。揣了几张票子,走到书店,把之前舍不得买的书全买回来,走得飞快。回宿舍,接着读前面的文字。嘿嘿嘿。
  •     总算见到了一直心仪的《阁楼人语》,沈昌文老先生的“《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这本书我可是仰慕太久啦,辗转反侧,可是也从来只有寤寐思服的份,好像怎么都不能得缘一见——就连去年我费尽心力起了个大早去上海书展,谁知还是赶了个晚集,人家笑眯眯告诉我:售罄。今天可算见着了,也果然不负我的苦心。沈先生谦虚、达观、积极,为他人做嫁衣裳而不厌苦累更不计名利,那种高山仰止的风范,真的让人心向往之。是啊,虽不能做,也心向往之。书写得很平实,全是大白话,好像一个勤勤恳恳经营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农民伯伯,向大家介绍他是怎样拾掇他的园子,怎样扎下篱笆拔去杂草扶正小苗——对了,就像农民伯伯那样不善言辞,害羞着嗫喏着端出一篮菜,说都在这里一样。老先生为文真诚、做人更是坦诚,堪为楷模。此好书又一也
  •     《阁楼人语》是一本关于《读书》的书。沈昌文将他多年担任《读书》主编为其所写的编后语集结出版,加了一个长长的序,写《读书》台前幕后的种种故事。这书出版也有很长一段日子了,时时在书店进入我的眼睛,不过这次是为了替友人买书才终于搬了回来。长序中写到的很多与《读书》相关的人与事今天都耳熟能详了,如CC(陈原、陈伯翰)、吕叔湘、胡乔木、冯亦代、董鼎山;也有新知,如曾任《读书》编辑的赵丽雅,原来便是写出《诗经名物新证》的“扬之水”,难怪文字学力深厚,也多少带点学究气。所集的编后语每篇文字都很精短,倒是正应了《读书》编辑部一再强调的多写言之有物的短文之吁请,我只是很随手地翻一翻,看得不甚仔细,但就是这随手之间,还是瞥到了20年间这本小杂志的沧桑变迁。那篇被一提再提的名文《读书无禁区》,余生也晚,没能拜读,不过文中所说的道理,我想直到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当然,也许有人会疑惑,在年出版新书达20余万种的今天,还如百废待兴的80年代初一般有很多书想读读不着么?这个,方鸿渐那段聪明的愚民政府让你受某种教育而不能受另一种教育的宏论或可解答。因为是编后语的结集,翻过薄薄几十页便是十年八年的岁月,一路看到纸张的涨价、物价的提升,有老教授因为囊中羞涩在猪肝与杂志之间不得选前者而弃《读书》,还有家长来到编辑部要求退订,因为发现书中内容对儿女考大学并无帮助等等,又是好笑又是心酸。现在的《读书》定价比那时翻了几十番也不止了,但大概对于很多人来讲价钱却不如以前辣手了,可是那些一到出刊日就风里雨里跑好多趟去买杂志的人,现在还有么?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一段历史
  •     编后絮语
  •     平实而趣味横生的文字令人想起少年时有《读书》陪伴的日子。三联和《读书》,还有它们后面的那个沈公昌文,实在是一代人特别而美好的记忆。
  •     《读书》的台前幕后
  •     人生的历练,好
  •     1989年2月到六月期间的那几篇,说明杂志是有良心的杂志,编辑是有良心的编辑,很有时代特色。
  •     沈老送给我的书
  •     此前读过沈公的《知道》《最后的晚餐》《书商的旧梦》,最早出版的这本书竟是最后才读到。该书收录了84年到96年沈公写的《读书》“编后絮语”,03年才结集出版。书中很多想法在今天看来仍很有意思,我的思想还停留在一二十年前,难怪做不出畅销书。。。
  •     《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
  •     邂逅并买下沈公此书,实在是个意外。彼时我正喜欢赵一凡的《西方文论讲稿》及续编,还有陈平原的《千古文人侠客梦》。本来这几本书彼此是毫无情愫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在此书评论中见到了赵一凡和陈平原的名字,心就簌簌素素的哆嗦了一下,手也哆嗦了一下点了购买。买回来一读。心下莞尔。
    就像当年喜欢“脉望”一词,便汲汲买了《酉阳杂俎》。后来,翻完全书,也未找到那个词条,却看到了与《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风情,有描摹寺人呼噜声作曲的怪人有朝生暮死泡酒的菇菌等等。心下豁然开朗,或许,我们要的,只是记忆中的那份欢喜和熟悉,那是另一种“他乡遇故知”。
    就像家里收藏的八几年的整年《读书》。(那时貌似一年只有六本)我看到董鼎山金克木的文,这书中便也提到是冯亦代引荐联系。对呵,《阁楼人语》怎么和《读书》分的开呢?
    沈公的文字清浅亲近却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在百度百科上看到的媒体评论是这样的“后来陆续看一些沈公的短文,多似学生范文,开门见山,末尾点题,中间寥寥几笔把意思说清楚,一无逻辑铺陈,二无笔墨丰润,口语连连,对我这种启蒙于《世界文学》和2000年以后的《读书》的人来说,实在提不起精神来读。 ”为之形容的精辟入木而拍案叫绝。我读沈公,亦是如此。然,沈公之地位贡献毋庸置疑。还有那一点点传说的雅痞。
    原在图书馆亦看过“扬之水”的《诗经名物新证》。看罢沈公此书,原知扬之水编辑见作者会羞涩寡言分手之后却锦笺一纸,蝇头小楷,骈四俪六,情真意挚,进退得体。在在是可爱。
    《阁楼人语》的扉页用了美国绘本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阁楼上的光》的图画。那图画下的原话是这样的“阁楼上孤灯一盏,我却看到微光在闪,阁楼上孤灯一盏,站在外面我看得见,你就在里面……往外偷看。”
    沈公说,“我喜欢把出版人形容为阁楼里的单身汉。他从阁楼里的窗子往外看,而窗外的人也看到窗里的灯光”。
  •     书人前辈的回忆录,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     沈昌文主持《读书》凡二十载,本书是沈公为每一期读书杂志写的编辑手记合集。
  •     还是对沈昌文沈公文笔印象深不起来。(云也退?也说“记不住的文字和难忘的人”。)
  •     琐事好多
  •     是读书每一期的合集。沈先生写的。
  •     沈昌文先生作为《读书》人,在有些年份里,是在夹缝中,既要前行,又要顾及有些人的看法。作者有此记忆,有助于后来人认识那段历史。
  •     三四年前读过。
  •     给同事买的,说很好@
  •     《读书》开了一个读书的好头。
  •     出书人写的书。出《读书》的人写的书。“读书无禁区”这句话,总是那嘲笑着。
  •     关于《读书》的记忆 都是《读书》创刊前20年的事 所以多不明所以 但关于此刊的编辑和社会反馈可谓况盛 当然是属于知识分子的……
  •     《读书》正火的时候,年纪还小,要不是因为沈老,估计都不会来了解《读书》,这个算是中国文学在时代变迁洪流中的成长经历,沈老主编,读起来,蛮有意思
  •     了解一些往事,能引起一些思考。
  •     里面说了不少没钱的事,笑,脑体倒挂到处有啊~
  •     “读书”是什么与不是什么
  •     主要说一下当当的速度,今天下单,明天就收到。可称之为当当速度。
  •     早年做过什么坏事,都一一老实交代,采访过他,自述的文体让人觉得他就在耳边说话。精力很好的一个小老头。
  •     我这辈子买过的最莫名其妙的一本书哈哈~
  •     读这本书是出于对于作者以及作者曾经领导的杂志好奇。
  •     期望大了失望或许就更大
  •     认识沈公,也从而深读此书,简单幽默的只言片语中传达出一个老传媒人的新锐理念,还有对文化的深厚情感,这个可爱的小老头独有的文字魅力!
  •     论文资料用,就是编后语的结集。前言写得比较有料。
  •     沈先生的几部书,内容是有重复的感觉。这本书的后记写出来他的真话。喜欢
  •     王蒙说过:“可以不读书,不可以不读《读书》。”《读书》杂志,曾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范例,延续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沈昌文公将从1984年第1期至1996年第1期,共计116篇他担任主编期间所写编后语集结出版,加了一个序讲述了《读书》台前幕后的种种故事。文章保持了原貌,我们可以看到《读书》的成长过程,更能感受到浓浓的时代气息。
  •     11
  •     书的内容没得说,这次赶上特价,物超所值!
  •     沈昌文先生开启了继邹韬奋先生之后的三联高峰,三联书店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地位如同单反相机中的尼康。
  •     领导在外出差,打电话叫我代买的,说是书不错,我就看看,果然很好,值得一读。
  •     书写得很有趣,书写得很有趣
  •     省图用了半下午翻完了这书和陈染的一部小说集。对故旧的事物的留恋是性格中难以舍去的一段。我曾经在地摊上买过八几年的几本《读书》合订本,那时候的书和文章真是一种享受,但后来的呢?后来的我读不懂,所载的都不是我所关注的宏大话题。我喜欢细微的生活,越是琐碎,越能还原某些记忆。两年以来读了三年的《万象》,在省图的某个架上也读过九几年刚创刊的几期《万象》,趣味已然这么偏狭,就不要改来改去了。
  •     矫情
  •     这样的编法来看一本杂志的生存起伏很有趣。笔下的春秋及背后的风雨着实让人玩味,1989年6月刊的寄语尤其特别,可作史证用。沈公的文字在卷首终归受些束缚,自述部分写得很好。
  •     早年讀的
  •     书中说的很多现象和问题,当年有现在依然,可能还更厉害了
  •     没有想象中的好
  •     以前学校食堂刚进门有一家好同学书屋,在那儿我偶然购买了一本 读书 杂志。
    一直对以前的知识分子心向往之,敬佩他们的学识和风骨。
    小小的开本,取阅很方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