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京散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旧京散记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
ISBN:9787539924045
作者:邓云乡
页数:340页

章节摘录

  烫面饺  每想起小时候在小摊边吃烫面饺,口角边好像在往外流油,真是又香又烫,美味难忘。  我小时候在一条小胡同中念中学,中午放学,住校的同学有伙食团的饭好吃,走读的学生,离家近的回家吃,路远的就在学校门口的小饭铺、小饭摊上吃。那时学校门口的小饭馆、小饭摊也真多,大概不下于十几个吧。其中我最爱到一个车子边去吃烫面饺。那是一辆约有两张桌子大的特制的车子,中心是一个炉灶,放有蒸锅和小蒸笼。一边是面案子、馅盘架子,卖的人一边包,一边蒸,一边卖。在车子的三面边上,有一圈木沿,车边放两三条窄板凳,是顾客的座位。卖饺子的汉子做起来真快,又擀皮,又包馅。擀皮子用两条小木棍,包时把皮子托在左手虎口上,用一根五寸多长的小竹片,挑点馅子,往皮子上一抹,大拇指和二拇指一合便是一只。纯肉馅子,不咸不淡,味道极好。小笼蒸,速度快。蒸熟的饺子,个个挺立,皮子透明,里面的馅子鲜红油亮,一咬一嘴油,味道的鲜美,是笔墨难以形容的。生意忙时,卖蒸饺的夫人,一个梳着油亮圆头、夏天身穿月白士林布衫、系着白围裙的健壮妇女也来帮他做生意。  烫面饺,《一岁货声》中也有记载,其注解云:  凡二人,一担前设方盘,中安锅灶笼屉,后则高方柜,背有栏,止抽屉二层,下空,装水桶。一人担二圆笼,内盛各种馅盆,现定现蒸。猪肉、口蘑、干菜、虾仁、香椿、龙须菜、芽韭、藕、羊肉、茴香、白菜、豇豆、芽豆、胡萝卜、卤。  照闲园菊农所写,那馅更是五花八门,其精美更难想象出来,恐怕现在的高级饭店,也难做得出了。而在当时却不过是一个民间小贩的手艺,想想该多么值得珍贵啊!  那年月东西便宜,一毛钱换四十六枚铜板,他的烫面饺卖三枚小铜子一个,一毛钱能买十五个还多。家里给我一毛钱吃中饭,我买十个烫面饺,再买两个芝麻酱烧饼,这顿午饭吃得又香又饱,还能剩下四大枚,下学回家时,在小摊上买旧邮票玩。  “七七”事变之后,物价飞涨,开始半年这人的烫面饺涨了价,卖一毛钱十个,顾客已日益冷落,没有多少了。后来就再也看不见这个卖烫面饺的健壮汉子了。大概他抛弃了祖传的独特精湛手艺,改行从事其他营生去了吧?多少年来我一直思念着。  豆汁  有一出很有趣的京戏,剧名《金玉奴》,是根据明人说部《古今小说》中《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改编的。早年是梅兰芳、姜妙香、萧长华的拿手戏,萧扮“团头”金松,梅扮金松之女金玉奴,姜扮书生莫稽,“酸生”十分当行。现在这样好的戏再也看不到了。在这出戏中穷秀才莫稽在风雪中倒卧在金家的门前,金玉奴可怜他即将冻饿而死,给他喝了两碗热乎乎的豆汁,救了他的命。后来莫稽做了官,却遗弃了金玉奴。因此,这出戏又名《豆汁记》。  “豆汁”是什么东西?北京人看了自然明白,要遇到外地人,不要说云、贵、川、广,就是江南上海一带的人吧,恐怕就不大明白了,也许想着,大概这豆汁同豆乳、豆腐浆、豆腐脑、豆腐花等等差不多吧?  ……

书籍目录

辑一  京都文脉贡院小史旧时北京的会馆古玩铺北京胡同老北京的四合院字轴与苏裱北京人的扇子辑二  茶楼食肆食史谈趣食肆鳞爪广和居与会贤堂谭家菜与谭家词“京味儿”的老茶馆河鲜庆有鱼燕山面赋京师大吉羊京华菜根谈腊八粥的情趣面茶“一品锅”吃食摊之相思辑三  帝京胜迹禁城记趣城南胜迹多城阙怀古卢沟千古月稷园花事太液好风光宝月楼坛苑拾零辑四  故都风俗万象又更新元宵月照华灯春风忆童心端午小景小院乘凉时河沿野趣多七月清韵朝山走会冬煤与骆驼辑五  风物相思早春嘉蔬春盘故事甜品集锦尝鲜夏秋冬消暑清供冬日街头风雪暖意闲话玉壶冰辑六  红楼杂识持螯餐菊说“红楼”红楼茶话湘云烧鹿肉茄鲞试诠画意·诗情·文理辑七  人物风流谭延■与北京谭浏阳诗话黄仲则与宣南弘一法师李叔同寒云艺事苏州殿春■曲园老人到上海

编辑推荐

  《旧京散记》从京都文脉、茶楼食肆、帝京胜迹、故都风俗、风物相思、红楼杂识、人物风流七个方面介绍了邓云乡教授的作品。

作者简介

《旧京散记》讲述邓云乡教授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具有深厚文史功底。他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其著作多描绘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文化、民风民俗之变化,或明清以来文人文事钩沉,探究众说纷纭的历史文化现象,文笔隽永,富有情致,常道人之所未道。邓先生将其书斋命为“水流云在之室”,以云为精神故乡,读邓云乡,手中捧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中华传统文化往昔的历史和衰老垂危的生命。

图书封面


 旧京散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听邓老讲故事般的介绍这个京城,那般的亲切。就像有一位和善的老者,带着微笑,带着我踏过京城的角角落落,每一处都有一个典故。让我爱上这个城市,不舍离开。风俗文化、饮食习惯,风景名胜,人物风情......故都的点点滴滴。 也许哪天,不经意踏过的石板台阶,不经意抚摸过的斑驳老树......都是故人所热爱过的。故都的总总好,被如今的金钱覆盖后,还留下多少?
  •     116页——据传李闯王破北京,由德胜门冲进来,直奔皇城西安门(俗名外西华门),远远射了一箭,射在西安门门洞中匾旁木柱上批:此雍正朝林清旧事也。228页——骆驼老了,往往卖到“汤锅”中宰杀,这未免太不人道。所以老舍先生写《骆驼祥子》,为了刻画祥子淳朴善良的内心,特地让他将三匹骆驼卖给老乡批:骆驼本是祥子“顺手”牵去的,多少有点贼赃的意思,自然在乡下偏僻地方贱卖了,如何敢牵到城里。此段颇有“以阶级斗争为纲”之意,当为作者历史局限性。258页——郎家园即乾隆时有名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的坟园,其地在阜成门外。现在还不知道有没有,恐怕知道郎家园枣的人现在也不多了批:此枣出自郎家园而得名,但此郎非彼郎,为清初户部尚书郎球封地,后为郎氏坟地,故名郎家园,在今朝阳区西部,东起针织路,西至北京核仪器厂,北起光华路,南至建国路。据说此枣70年代已绝迹。307页——《红楼梦》第49回,“你们两个要吃生的,我送你们到老太太那里吃去,哪怕一只生鹿,撑病了不与我相干”308页——而宝玉等人,很可能好奇生吃。但他们身体较弱,吃了这种难以消化的东西,胃里受不了,容易生病批:满人食鹿,则马鹿、麋鹿、梅花鹿三种。体型最小之梅花鹿都在百斤以上,二人分食,岂有不撑之理,无关体质肠胃。作者位列“四大红家”之一,岂可臆测。312页——要吃的时候,拿出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等等,那似乎是曹公故加一笔,以显高贵......就酒也好,配粥也好,一定极为佳美;似乎拿“炒的鸡瓜子一拌”,倒有些蛇足了。批:《红楼梦》成书于乾隆朝,满族传统习俗尚保存完好,而茄鲞原料以素为主,以满人惯肉食之性,需加得鸡瓜子这等荤菜方可入口。“故加一笔,以显高贵”一云,不知从何而来。又,曹氏一族先祖为满洲正白旗“包衣”,虽为汉人,但生活习惯则完全满族化。
  •     从家回来半个月,每天睡前翻一点,看完了邓云乡的《旧京散记》。邓老是山西人,自幼在北京长大,求学。虽然后半生都是客居江南,但是对北京孜孜念念,未尝忘矣,全是一种游子思乡之意。书分七辑:京都文脉,茶楼食肆,帝京胜迹,故都风俗,风物相思,红楼杂识,人物风流。其中茶楼食肆自然不用说,全是饮馔之事,而且是七辑里最长的一部分,后面风物相思里,也全是在说吃,红楼杂识也多是和饮馔有关的事,一本书里倒有一半都是在回忆北京的吃。所以这书实在不合适睡前看,看的口水四溢,越看越精神,哪还有瞌睡啊,恨不能翻身下地去,做一碗炸酱面吃了再说。这种书,一是写给异乡人来看个热闹,再就是象我现在一样去国怀乡,身为游子之后,字字句句读来,都缠绵悱恻。如果把读书时候的表情画下来,就肯定一张饧着眼,咧着嘴,口水将要流还没流下来的傻脸。仔细想想,也确乎如此,人思乡也好,想家也罢,第一件想起来,和想到最多,大约就是食物。书里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说到某样东西,只想一想也让人"口舌生津",或是某样美味吃下去无比享受"四体生津"。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食物不仅是生活里第一件的大事,而且也是我们的身体对某处生活最直接的记忆。书里面写过的很多经典名吃,或者大小店面,现在大都不存。少数虽然名字还在,也都改了样子,不仅人非,物也不是旧物了。每到这样的段落,邓老最后总是要说上一句类似,这样的好东西如果能重现街头,该能勾起多少人心里的思念呢;或者,让今天的人也享受到如此美味该有多好,之类的话。每每看到这里,就难免摇头。天祚尚且更替,家国性命常有不保,多少珍宝重器都涂炭去尽了,何况这些口腹小事呢。可能因为在北京的时代,邓老还只是求学的学生,也不会有很多钱光顾大饭庄,书里写的店面多是些街边小摊小店,或者物美价廉的中档食肆。文字斯文诚挚,写起食物美味来,全是一片赤子之心。让人读起来不仅可以会心莞尔,还有很深的感动。字里行间的东西,都象是活的,在眼前晃过去,恍惚觉得可以扭头追溯而去,看个究竟,尝个新鲜。端的是好文字,又雅致又生动,而最难得的,还是有趣有味。所以一路读过来,就有无限的感慨。出现最多的感叹,是七七事变之前,北平物价之贱。即便从今天看来也是很好的东西,常常也就卖几分钱。而就算是普通学生,3分5分钱也能吃饱一餐荤素搭配,相当不错的饭食。比如作者当中学生时候,一毛钱的午饭看起来就很奢侈,能吃2个芝麻酱烧饼,加15个烫面蒸饺。这蒸饺的馅儿里,有猪肉口蘑虾仁干菜十分丰盛。而且个个饱满,一咬一包油。要是吃馄饨的话,就更便宜了,5分钱可以吃上一大碗,里面还加一个"窝果儿"(水浮鸡蛋)。老东安市场里的咖啡店一段,最后讲黎元洪当年做大总统的时候,常单身骑马去东华门附近看个电影,然后到东安市场的国强咖啡座里喝杯咖啡。这国强咖啡也不是什么上流享受,是附近北京大学的学生教师都能来光顾的普通店面而已。这在今人看来真是无法想象的事。莫说大总统,就是保定市一个城区公安局的副局长,派势也是不小的。若是以此思量,民国人物,还真是让人神往。写北京面食的一篇,里面依次写了炸酱面,麻酱面,打卤面,荞麦面,扒糕等等。直看的我眼泪汪汪的。打卤面这样东西,是北京人百年没有变过的当家饭。日常吃又方便又好吃,生日吃是挑寿,加上几个炒菜就是很好的待客之物。每次回家,第一顿饭都一定是打卤面。"上马饺子下马面"。黄花木耳香菇冬笋海米玉兰片,打上鸡蛋勾上芡,又香又浓的浇在热乎乎的手擀面上,再搭配上新鲜的黄瓜条。只要吃到这个味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服帖下来,心里会觉得,啊,是到家了。后面风物小吃,说到面茶。这样东西,我小时候并没有吃的记忆。原来前门的小吃店里,炸糕切糕爱窝窝驴打滚都是有的,面茶就没有了。印象里磁器口的锦芳清真小吃店还有的卖。一直到大学毕业后的一年,舅舅回北京看病。他是50年代离开北京,文革里就受姥爷的历史问题牵连,从北京到吉林到黑龙江一路越来越远,哈尔滨是呆不住的,下放到大庆一个乡镇小学去当老师。后来虽然恢复了名誉,户口就再也没调回来了。那次回来,他就跟我妈说想喝面茶。其实那时候他已经不怎么吃的下东西了。那是冬天,我妈赶紧吩咐我骑车跑一趟,用保温桶买热的回来给他吃。我因而想,其实失传的东西,没了就是没了,无所谓恢复。这样东西只对从小吃过它的人有意义。人的味觉系统不止是有记忆,而且是甚为顽固的记忆。从小吃惯的美味,永远都是美味。而以后就算挖掘恢复出来,且不说还能不能符实,对于后人,也不过只是多了一样普通的吃食,不值得大惊小怪,甚至吃过就忘,并不会念念于心了。面茶这一段里,关于面茶摊子的描写,真是让人击节称叹。就象小电影一样,由远而近,有长焦有特写。冬天里的一副走街串巷的担子,虽然是小贩,也衣着干净,雪白的围裙套袖,尤其是用筷子把麻酱拉成丝飞快的淋在面茶上这个手艺,让人心驰神往。类似的手艺也好,口味也好,其实我已经没有见过了,只有偶尔能从老辈人的口里听说一二。民国是个奇妙的时代,贵族有贵族们的斯文,庶民有庶民式的体面。大家都还守着一套属于自己的规矩礼仪。在自己能力可及的范围内,努力的成为一个"人"。这套价值观,我们是早已打破丢掉了,而在其上新的构建,至少以今天看来,确乎无甚可观。后面写什刹海荷花市场的茶棚。每到了夏天,荷花市场就在河沿兴隆起来。水面上也有很多采藕采莲,摘菱角鸡头的船。到我小时候,北海和什刹海的荷花都还很多,白色的粉色的,一大片一大片的覆盖在水面上。观赏自然不用说是很好的,湖边也还有卖新鲜莲蓬的。现在这些都没有了。没想到的是,按照邓老所说,古籍里写,后海的荷花市场在清代同光年间就很热闹了。不仅是有茶棚可以赏花喝茶,而且有各种摊贩,还有唱戏说书卖艺的人。这可真是让人有点想不到呢。要知道一墙之隔,北海公园那个时候还是宫苑禁地。看来,就算是西太后老佛爷的威赫,也没有禁止百姓在自己的宫墙外面摆摊谋生,或是喝茶听曲。看到这里,难免节外生枝的想一下,一个有底线的时代,总是更有可能有趣一些吧。

精彩短评 (总计93条)

  •     很喜欢邓老先生的风格,清新淡雅。
  •     看到不是洋京的北京了
  •     单单这三个字,就能唤起多少忧伤的向往和无奈。对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追怀,对现实的无奈。
  •     喜欢这样的老北京,可惜如今的这里,只有帝都,没有北京。
  •     如果有朋友来北京读书或旅行,这会是一本我推荐给她的读物
  •     絮絮叨叨的说一些事,一些人。我喜欢里面描写的吃食,还有老北京的气息...
  •     当做一般的消遣读物就可以了.感受一下前清遗少的视角和心态.
  •     算是这系列的书里面顶好的一本,写的雅俗共赏,十分有趣
  •     在家读着,画面感十足
  •     风土人情,如数家珍
  •     读此一卷书,仿佛走了万里路。接地气。
  •     看邓云乡的旧京散记 就跟听爷爷说着老北京的故事一样 温和而缱绻 真的是回忆 而在如今的京城也能透出他所说的景象
  •     2006年9月第1版
  •     适合在茶余饭后品读,了解京味文化。
  •     十几年间书中所述已消失殆尽,今日的北京大概只是地名上的北京了吧
  •     看了会饿,但却不会想家。老北京已经成为旧纸堆中的回忆,仅供凭吊。
  •     这套散文有个性,喜欢···推荐阅读···
  •     虽然年代有差,但读来总觉得怀念,旧都风情,美不胜收
  •     喜欢沉浸在过去,那些精典的文化,令人久久难忘,可惜现在有些东西已经很难觅踪迹了,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     茶楼食肆,民风民俗,京华风貌,跃然纸上。
  •     去感受旧北京吧
  •     無愧“大家散文”,詩詞故實信手拈來,描述優美詳盡,帶讀者領略一幅風情萬種的舊京畫卷。亦能明白帝京緣何為國都,能如此恰如其分地將南北文化融會貫通兼包并蓄的地方,估計亦非帝京莫屬了。但是,必須惡狠狠地踩一下鳳凰傳媒江蘇文藝出版社的圖書質量,封面質地像廁紙真的以為那很特別嗎?內頁毫無質感,中間微翻就脫頁。明明是好書卻做成這副樣子,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產品指望讀者買單?極不負責。
  •     去京城之前先做做功课。
  •     我还要去北京!
  •     别有一番韵味的散文
  •     没看呢~~~~~~~~·
  •     断断续续地从寒假看到现在,终于看完了。描写了很多老北京的风物旧俗,有几篇描写吃食的真是让人各种(¯﹃¯) 不过字里行间透出来的一些语气总是让我感觉微妙=。=
  •     了解北京的文化,必看的一本好书
  •     没感觉没感觉没感觉没感觉没感觉没感觉没感觉没感觉比起别的几本这一集真没感觉
  •     书刚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看。和介绍的内容一样,质量很好。
  •     邓云乡先生的文章极好,后人难望项背
  •     有点吃惊,他似乎比我想的年轻多了,为什么当代男性作者的文字几乎总会给我一点油头粉面的感觉呢……这种感觉有一点影响了我的阅读
  •     文字并不十分华丽,却觉得很有童真,能感受到先生对生活的热爱
  •     缺点情趣,不过比现在的强多了
  •     如果没有看过朱家溍先生的的《什刹海梦忆》,那么邓老师的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但是如果相比之下,朱老先生的书以及对背景的回忆与描述更到位更有文化层次。毕竟,朱先生是吃过他书中写的“谭家菜”而邓先生只是听说。朱先生的《什刹海梦忆》像是他描述的谭家菜的鱼翅,而邓先生的《旧京散记》也就是邓先生书中的炸酱面了。都是对老北京的回忆,朱先生的感觉更家直观,更加深刻,更加高端一点。邓先生的描述感觉上“平-贫民”化一点。当然,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北京。但是毕竟邓先生在北京的时间比不上朱先生。对于典故的考证和故事也略次一等。朱先生的书可以和启功的《启功口述历史》视作翡翠的A货。是茶里的顶级大红袍邓先生的书就是高级的青玉了。或者说是特级龙井但是不是“明前”的。亦或是“走酸”铁观音。文笔上,朱老先生的文章更好一点。
  •     老北京老风俗,了解过去。
  •     不错,这本书性价比蛮高的
  •     老北京亡了,我可以准备滚了。。。
  •     旧京散记
  •     很喜欢老北京,喜欢她的美丽精致的建筑,喜欢古朴的老四合院,书中的《老北京的四合院》以一年的四季来描述,令人向往,在古旧的建筑日益减少的时候,读此文,令人体会颇深,“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     这一系列的书都很好,买过多本,主要是原来涉猎较少的作家,学者,开阔了眼界,文字优美,内容丰富。
  •     做人文“京味儿”那一期时,一个旗人朋友告诉我,此书作者尝访其祖父,围炉长话,细品京华,诸般往事,今已如云烟矣。
  •     体现不出邓老多面手的风格。
  •     以后写吧,都放豆瓣的。现在让我贴过来真是。。。
  •     明显不如什刹海梦忆,不知道为啥。邓喜掉书袋,有时很成功,有时又不行
  •     我老喜欢邓云乡了
  •     水流云在
  •     辑二和五
  •     老北京回忆
  •     旧时那有些残破,有些市井的回忆,如路边的杨柳一般如今已成梦境中的一段故事,但梦中那些最美好的部分是不会忘却的.
  •     看着那些食物啊,口水就忍不住啦
  •     旧北京的风物民情,非常好!
  •     书里的东西固然令人向往 现在 很少能看见老北京的风貌了吧 旧街老胡同似乎也改成了商店小餐厅。
  •     挺有价值的民俗志。
  •     看完好想回民国
  •     我非常满意。一本很经典的书。
  •     买重了袄呜~~~~~~~~~~~
  •     这些旧时传统和着声色光气都如此令我着迷……作者写自己的记忆,却又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强迫读者进入他的自我,而重在带怀旧色彩的描写实事。喜爱的文风。
  •     寻找老北京的影子
  •     我已向老友推荐
  •     感觉不错,很有意思。老北京写的。就是排版稍差。
  •     书不错,这个系列收藏了不少,文章选的好
  •     过去的好书,买一本少一本,现在很少能有这么好的书了。赶紧收藏
  •     非经动荡,不解平淡
  •     书很好看,写的很真实!
  •     不错,很好的一本书,喜欢怀旧或者想了解那个时代的朋友可以买。囧。十个字你们懂得的
  •     写的不错,但写的比较让人感到饿。好久没去北京了,看着看着就流口水。想念在北方的日子。
  •     每想起小时候在小摊边吃烫面饺,口角边好像在往外流油,真是又香又烫,美味难忘。
  •     说句实话,我还不能完全看懂,毕竟里自己的城市很远,文化背景不同,不过既然买,就说明有兴趣,慢慢看吧
  •     馋涮锅子
  •     老北京的东西太有意思了好买书成功
  •     老先生似乎很爱嘲笑江南书生
  •     有点杂有点碎,或许已经没有那种平和稳定的心境,去体会旧日京城那股浓静醇厚的风味了吧。
  •     当当速度很快,表面也很干净,超值
  •     跟什刹海梦忆一样,内容蛮经典的。
  •     有味道!
  •     质量不错,书是正版。留住收藏用。
  •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     只得收藏。既严谨又通俗,很长见识。
  •     家裡只找到這本和北京有關的書,再翻翻,但又覺得翻了再看今日北京會失望吧。。。
  •     北京好好吃!好好吃!我都想吃大白菜了!
  •     邓老是山西人,自幼在北京长大,求学。虽然后半生都是客居江南,但是对北京孜孜念念,未尝忘矣,全是一种游子思乡之意。书分七辑:京都文脉,茶楼食肆,帝京胜迹,故都风俗,风物相思,红楼杂识,人物风流。其中茶楼食肆自然不用说,全是饮馔之事,而且是七辑里最长的一部分,后面风物相思里,也全是在说吃,红楼杂识也多是和饮馔有关的事,一本书里倒有一半都是在回忆北京的吃。可能因为在北京的时侯,邓老还只是求学的学生,也不会有很多钱光顾大饭庄,书里写的店面多是些街边小摊小店,或者物美价廉的中档食肆。文字斯文诚挚,写起食物美味来,全是一片赤子之心。让人读起来不仅可以会心莞尔,还有很深的感动。字里行间的东西,都像是活的,在眼前晃过去,恍惚觉得可以扭头追溯而去,看个究竟,尝个新鲜。端的是好文字,又雅致又生动,而最难得的,还是有趣有味。所以一路读过来,就有无限的感慨。
  •     200-80买的,很好,便宜。
  •     反复读了好久
  •     老时光老北京
  •     了解老北京的生活是如何的,喜欢这样清新淡雅娓娓道来的文字。
  •     喜欢书中稳重的文风和娓娓道来的感觉
  •     通篇只见得一个字:吃
  •     老北京的东西太有意思了
  •     旧京的淳朴,旧京的味道,旧京的姿态,淋漓尽致置于书中,仿佛回到孩童时代,闻着纸张的古典气息,感受到旧时北京的灵魂。
  •     低于预料
  •     这书实在不是我的菜,没看完。。。并不是作者的问题。
  •     未及细看,留待慢慢品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