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诗歌 > 《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500470748
作者:张金梅
页数:409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章氏先指出所谓“名”乃是“实之宾”,即“实至名归,自然之理”。接着叙述君子对于“名”和“实”的态度是“当务”,即“顺自然之理,不求必然之事”,既有别于“好名者”,“徇名而忘实”的不良倾向,也不同于“有识者”,“后名而先实”的刻意追求。最后说明“义本无名,因欲不知义者由于义,故曰名义。教本无名,因欲不知教者率其教,故日名教”。也就是说,“名义”与“名教”是由于“不知”才出现的。如《文史通义—史释》云:“道不可以空铨,文不可以空著。三代以前未尝以道名教,而道无不存者,无空理也。三代以前未尝以文为著作,而文为后世不可及者,无空言也。盖自官师治教分,而文字始有私门之著述,于是文章学问,乃与官司掌故为分途,而立教者可得离法而言道体矣。《易》日:‘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学者崇奉六经,以谓圣人立言以垂教,不知三代盛时,各守专官之掌故,而非圣人有意作为文章也。”②即三代以前,既无“名教”,也无“文章”。三代之后,“文章学问”与“官司掌故”分途,“立教者可得离法而言道体”,故圣人“立言以垂教”。由此,“名义”、“名教”就产生了。下面我们暂以司马迁《史记》为例,看章氏是如何以“名教”的标准去评判以往史书的。 在《史德》篇中,章学诚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证明”《史记》符合“名教”。其理由有四:第一,《史记》一百三十篇,《报任安书》所谓“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太史公自序》所谓“绍名世,正《易传》,本《诗》、《书》、《礼》、《乐》之际”,是其撰述的本旨。第二,司马迁所云“发愤著书”,“不过叙述穷愁,而假以为辞耳”。而“后人泥于发愤之说,遂谓百三十篇,皆为怨诽所激发,王允亦斥其言为谤书。于是后世论文,以史迁为讥谤之能事,以微文为史职之大权,或从羡慕而仿效为之”,实在是“以乱臣贼子之居心,而妄附《春秋》之笔削,不亦悖乎!”何况“《封禅》之惑于鬼神,《平准》之算及商贩”,这原本就是“孝武之秕政”。而“相如之文,桓宽之论,何尝待史迁而后著哉?”即早在司马迁撰《史记》之前,司马相如、桓宽就有“发愤”之作,而《封禅》、《平准》属实情,非“发愤”。第三,《游侠》、《货殖》诸篇,“不能无所感慨”,不过是“贤者好奇,亦洵有之”。

前言

  在胡绳同志倡导和主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组成编委会,从全国每年毕业并通过答辩的社会科学博士论文中遴选优秀者纳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项工作已持续了12年。这12年所出版的论文,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科学各学科博士学位论文水平,较好地实现了本文库编辑出版的初衷。  编辑出版博士文库,既是培养社会科学各学科学术带头人的有效举措,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积累,很有意义。在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之前,我就曾饶有兴趣地看过文库中的部分论文,到社科院以后,也一直关注和支持文库的出版。新旧世纪之交,原编委会主任胡绳同志仙逝,社科院希望我主持文库编委会的工作,我同意了。社会科学博士都是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社科学者是我们社会科学的未来,我们有责任支持他们更快地成长。  每一个时代总有属于它们自己的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研究带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内容概要

张金梅,女,1974年生,湖北黄梅人。200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10年从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任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湖北省文艺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与文论,已在《文学遗产》、《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战线》、《江汉论坛》、《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60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1项,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项;获湖北省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恩施州州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恩施州“五个一工程”奖提名奖各1项。

书籍目录


绪论《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的研究场域
一 《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课题的学理依据
二 《春秋》笔法、中国文论释名
三 近30年国内外《春秋》笔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四 《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课题的入思理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春秋》笔法作为文化话语
第一节《春秋》笔法作为文化话语的历史渊薮
一 从“百国春秋”到孔子《春秋》
二 孔子《春秋》笔法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春秋》笔法作为文化话语的基本内涵(一):《春秋》书例
一 《左传》:因“本事”昭示《春秋》书例
二 杜预:借《左传》总结“三体五例”
第三节 《春秋》笔法作为文化话语的基本内涵(二):微言大义
一“借事明义”之“微言”
二 “正名为本”之“大义”
第四节《春秋》笔法作为文化话语的基本内涵(三):史家笔法
一 史笔:“实录”、曲笔
二 史用:“名教”、褒贬
第五节《春秋》笔法作为文化话语的内在质因
一 “征圣宗经”
二“依经立义”
第二章《春秋>笔法与诗史关系
第一节“《诗》亡然后《春秋》作”何谓
一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何谓
二 “《诗》亡然后《春秋》作”何谓
三 “《诗》亡然后《春秋》作”的象征意义
第二节“史蕴诗心”
一 “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
二 “作史贵知其意”
第三节“属辞比事”:诗史《春秋》笔
一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何谓
二 “属辞比事”:中国文章学创作方法论
三 “诗史《春秋》笔”:以杜甫为例
第三章“《春秋》无达辞”与中国阐释学
第一节“《春秋》无达辞”何谓
一有“常辞”无“通辞”
二“微言”、“微辞”
三 “微旨”、“大义”
第二节“《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一 “《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历史语境
二 “《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阐释实践
三 “《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理论意义
第三节“《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
一 “断章取义”:“《春秋》无通义”与“《诗》无达诂”
二 “从变从义”:“微言大义”与“定向阐释”
三 释义方式:“察外见内”与“以意逆志”
第四节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
一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的历史流变
二 “诗无达诂”的理论内涵(上):“从变”
三 “诗无达诂”的理论内涵(下):“从义”
四 “诗无达诂”与西方阐释学
第四章“《春秋》五例”与中国文论话语
第一节“《春秋》五例”与“赋比兴”
一赋:“尽而不汗”
二 比兴:“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
第二节 “尚简用晦”与简约含蓄
一 “简言以达旨”
二 “隐义以藏用”
第三节“《春秋》五例”与评论话语
一 “微而显”作为诗评话语
二 “婉而成章”作为诗评话语
三 “《春秋》五例”作为诗评话语
第四节“惩恶而劝善”与中国文学伦理化
一诗:“主文而谲谏”
二赋:“劝百而讽一”
三 戏曲小说伦理论
第五章《春秋》笔法与中国文学批评
第一节《春秋》笔法与小说评点
一 直接以《春秋》笔法相比况
二 “章法句法本诸盲左腐迁”
三 曲笔褒贬与史家笔法之融通
第二节《春秋》笔法与索隐批评
一 从索隐到索隐派
二 索隐方法与《春秋》笔法之融通
第三节“《春秋》义法”与“义法批评”
一 从“《春秋》义法”到“古文义法”
二“义法批评”
三 “义法批评”与“《春秋》义法”之融通
四 余论
第六章《春秋》笔法的现代意义
第一节《春秋》笔法与文学精神
一 直接借用
二 间接活用
第二节《春秋》笔法与新闻精神
一 客观报导
二 新闻写作
第三节《春秋》笔法与人文精神
一 政治斗争
二广告策划
三 日常生活
结语《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的会通化成
一 《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相互吸纳和中国文论的宗经意识
二《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彼此融汇和中国文论的诗史精神
三 《春秋》无达辞与阐释学交互影响和中国文论的诠释方式
四 《春秋》五例与文论话语交相渗透和中国文论的价值系统
五 《春秋》笔法与文学批评双向会通和中国文论的
批评模式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编辑推荐

《笔法与中国文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 笔法与中国文论》以《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的关系为论题,从历史发生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视角,以《春秋》笔法对中国文论的渗透、中国文论对《春秋》笔法的接受为论域,在把握《春秋》笔法思想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散见于各种文献典籍中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寻绎出中国文论中较为确凿的受到《春秋》笔法影响的因素,并进行分析、总结。既着眼于《春秋》笔法的思想内涵,又探析《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的会通化成,从文化探源中寻求中国文化与文论所赖以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并揭示其在现当代文学艺术中的普适性。

图书封面


 《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不错not bad
  •     这绝对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尤其报考川大的同学
  •     《毛泽东诗词英译比较研究(社科博士文库)>>,是一本综合资料,它将各种毛诗英译进行对比参照,很有专业性。难得的一本好书!
  •     很全面而且易读。对研究毛诗英译很有帮助
  •     经典就是经典,值得好好学习!
  •     翻译家的博士论文,做的还是不错的。
  •     不是想象中的。里面多介绍方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