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西藏的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一个老西藏的故事

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
ISBN:9787512201934
作者:李朝群
页数:224页

章节摘录

  1955年9月中旬,我回内地探望父母,新婚后,同妻子一起回到 林芝县珍隆邦嘎的第二天,墨脱县白马岗工作组副组长廖忠义,代表组 织同我谈话,说是组织决定,要我去墨脱工作,并向我介绍了一些墨脱 的情况和翻越凶多拉雪山时要做好准备工作等事项。听了之后我十分兴 奋,因为我向往墨脱己久,也正符合我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的要求。我 对老同志尊重,他介绍的情况都做了记录,因为他是“老墨脱”。我满 口答应,并问何时出发。 他说:“当然是越快越好,现在过雪山是最好的时节,一年内雪开 山的时间只有两、三个月,早了雪山封冻,晚了又下雪封山,只有这个 时候,才能在向导的带领下,最少也要十多人结伴同行,才能通得过去。 你怕不怕?” 我说:“怕什么?有你带路,我跟着您,您能过去,我也能过去。” 这样就说定了。 我将这个事情告诉了妻子刘香梅。我除了知道墨脱很远,要走十几 天的路程之外,别的什么也不知道。从参加革命那天起,就学会了服从 组织分配,党叫干啥就干啥,从来就不讲价钱。当时既不留意考虑自己, 也不晓得关心已经怀了孕的妻子,什么事都靠她自己管理自己。到现在 回想起来还觉得愧疚。好在那时候同志们之间的关系都很和谐,很能互 相关心。 经过几天的准备,吃的,穿的,用的都备好了。康藏公路已经通车了 ,物资也相对丰富了。廖忠义我俩准备好后,便骑着马向墨脱出发了。 走了一天,来到了雅鲁藏布江畔的达酿渡口,江岸边停着一只木船。 这种船我从来没有见过,它是用两棵大松树做成的,长约十余米,把两 棵树干挖空,并起来宽有两米多。挖的办法也很特别,因为缺少铁质工具 , 老百姓就在树干上点火将树烧着,边烧边把烧焦的木炭抠出来,越烧越 深,最后把两截松树挖空成船形后,并在一起固定好,木船便造成了。 可以想象,这样的大木船,需要用全村、甚至更多村的劳力,数月 才能造成。 这只船可以一次运送八匹马,连人带行李过江,非常稳当。老百姓帮 我们把马牵上船,行李也搬上船,过江后,当晚住在达酿村。 达酿村头人叫桑杰多杰,表面上很顺从,但思想深处很顽固。1959 年参加叛乱,除派他的手下直接参加外,还大力支援判匪,扬言他的粮 食可把雅鲁藏布江堵起来,吹嘘他支援叛乱的能力。这是后话。 第二天早晨出发,沿雅鲁藏布江南岸,弯弯曲曲的林间马行道行走, 参天大树遮盖了天空,初冬的天气有了些凉意。 晚上住在派村的头人派巴布家,这是前往墨脱、离开属米林县的最 后一个村子,这是关键的一站。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再往前走,就不能 骑马了,十多天的路全是步行。 从派村出发,顺多凶河(意译为石槽河)上行,走两个小时后,来 到多雄拉山脚下,向导安排我们大家住在山洞里,告诉大家明天准备翻 越多雄拉山,一定要吃饱,还要带上在山顶吃的干粮,多穿点防冻衣服。 门巴族老百姓没鞋穿,要用衣服或麻袋把脚包扎好,防止冻伤。 第二天,大家吃饱了早饭。我是第一次过这样的雪山。按照廖组长 的指示:上身穿上了毛衣、小皮袄、皮大衣,戴上皮帽,穿上皮裤,蹬 上毛皮鞋,手拿一根刚削好的拐杖,如临大敌一般,跟在老百姓后面, 向山上走去。当我看到廖组长那一身着装时,心情马上放松了很多,还 觉得自己好笑。他和往常一样,没有多加衣服,头戴黄军帽,披着大衣, 穿一双单鞋,毫不在乎的样子。 他带头先走,我跟在民工队伍的后面,开始时,一个跟着一个,十 多个人的队伍,谁也没有掉队,慢慢地进入了积雪区。雪越来越深,积 雪埋过了膝盖,走不动了。老百姓负重60多斤,每走一步都很艰难, 踩实一个落脚点要踩七、八下才能向前迈一步。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 只要踩上七、八个脚窝,由于高山缺氧,便气喘吁吁,第二个换上去, 同样也只能踩上六、七个脚窝,便退了下来,再换第三个上去。如此这 般,十多个人的队伍在雪山上爬行,象几个小小的蚂蚁一样蠕动着,稍 不留意,如果跌进雪窟窿里,实在难以想象,那是要丢命的。 廖组长没有带很多东西,走在队伍最前面,不久就脱离了队伍,走 到山顶上去了。向周围一看,四面八方白茫茫一片,全是雪山的山头和 山沟,头顶上红彤彤的太阳光芒,照射在白雪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 廖组长找不到下山的路,急得他高声大喊: “李朝群——!快上来——!路在哪里?” “我也不知道路呀!”我回答说。 我马上问向导路在哪里? 向导告诉我路在东边一点,他走错了,西面是一条鸿沟,要小心啊! 我尽快爬上山去,叫他到东边的路上来,他被冻得瑟瑟颤抖,嘴唇 青紫。我赶快脱下小皮袄将他的脚包起来坐在大石头上,捂了一会儿, 又给他吃了我带在身上的饼干,他慢慢地缓了过来。我俩在山顶上等着。 过了一会儿,老百姓都上到山顶上来了,不敢在山顶上休息。我们 跟在老百姓后面,一直下到山脚下的森林里。这里空气新鲜,气候暖和 轻松,经过了一天,小心翼翼地翻越过了多雄拉山之后,大家都累了。 过了山好象到了家一样,吃过饭后,很快都进入了梦乡。 我怎么也睡不着,翻来覆去,闭上眼睛,眼睛象针扎一样,刺得很 疼;睁开眼睛,眼前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由于太累,不知道在什 么时候,还是睡着了。 这是为什么?原来我的双眼 得了雪盲。这是后来才懂得的。 也给双眼患白内障留下了病根。 这在三十年后才反应了出来。  ……

内容概要

  李朝群,第一批进藏的十一、军老战士、老西藏,《格萨尔》专家。 1930年3月13日出生在河南省郑州市老鸦陈村 1948年11月考入豫皖苏区建国学院水利系 1949年1月 加入随军南下工作团 1950年1月 进军西藏,同年5月分配在53师158团一营一连。任文化干事:同年9月调53师藏语文训练队任教员 1951年5月 由甘孜机场去波密工作 1952年2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7月 参加墨脱县工作队 1956年10月 任墨脱县公安局局长 1959年4月 任林芝专员公署秘书。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我的家乡凤凰宝地老鸦陈迁居老鸦陈村富甲一方的贾鲁河黄巾宝屯演变为老鸦陈第二章 出生在灾荒岁月我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里终生难忘的冰雹洪水冲垮了老鸦陈大旱三载无收成蝗蝻成灾兵灾汤恩伯吃人不吐骨头的妖魔难解的梦游之谜第三章 参军下江南进县城上师范上陕县高级棉科职业学校开封解放家乡郑州解放了参加革命考入建国学院随军南下解放全中国怀念母亲与母亲的牵挂眼泪从何而来接受阶级教育进军大西南第四章 进军西藏为进藏学习藏语文调五十三师藏训队任教员学吃酥油糌粑修甘孜飞机场到昌都去开辟波密地区办第一所小学孜孜不倦学藏文为公路开道——修马行道第一次给妈妈寄钱怀念李士运同志野狗咬伤好友张志鹏泥石流毁我三个村庄波密的大脖子病随公路终点站前进波密人不吃鸡藏獒救主朝圣租靴、赁肉第一次休假知恩当报大家都来关心我假期结束回成都第五章 难忘的墨脱岁月到墨脱去墨脱原名白马岗妻子独自生活298天沉痛悼念高龙同志大米换大米——三赢珞巴辣椒特别辣搜寻飞机残片太便宜它了珞巴族人民抗英入侵珞巴人数数,数不过百难得的户口簿水蜜桃的故事猎物分配法刀耕火种公安局长去接生再见了,亲爱的墨脱第六章 边平叛边改革机关收缩二妮永远留在了普拉村妻子考上咸阳毛纺厂调查匪情途中意外受伤全面战备叛匪围攻波密县委叛匪进攻嘉兴饭站叛匪攻击林芝县擒贼先擒王塔工地区叛匪土崩瓦解反右斗争二十年边平叛边改革查封参叛领主的生产资料翻了身的朗生为民除害打黑熊西藏人过年噬脐不及第七章 平反昭雪获新生斗私批修学习班农牧区天地大有可为顺路回趟家冤案得到彻底昭雪参加落实政策工作第八章 抢救《格萨尔王传》调往自治区文联世界五大英雄史诗“国宝”扎巴老人怀念扎巴老人女文学说唱家玉梅全面抢救《格萨尔王传》一件精湛的艺术珍品——格萨尔青铜像没想到的荣誉离职休养发挥余热

编辑推荐

  《一个老西藏的故事》的作者李朝群,出生于灾荒年代,旱灾、蝗灾、兵灾让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立志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经不懈努力考入建国学院并参加革命,随十八军进藏。在藏区工作、生活近40年,领略了险象丛生的喜马拉雅深谷、“人间绝域”的墨脱边塞,以及藏区各种民俗民情,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学习藏语文和藏文化,最终成为研究《格萨尔王传》的专家。

作者简介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长长短短的故事组成的。《一个老西藏的故事》是一本真实记录作者李朝群在内地的童年生活和在遥远的、被称为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上的人生故事的书。
在茫茫中原大地,在原始森林覆盖的林芝、波密山区,在风雪弥漫的藏北草原,特别是在险象丛生的喜马拉雅深谷,至今还未通公路、被称为“人间绝域”的墨脱边塞,处处留下了作者的足迹。在翻身农奴洒下喜悦泪水的土地上,在《格萨尔》民间艺人的铿锵歌声的说唱会旁,都能见到作者的身影。通过这本《一个老西藏的故事》,您能了解到解放前中原农民的苦难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的历史,以及作者于1950年作为十八军的一员第一批入藏,在藏近40年的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图书封面


 一个老西藏的故事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