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句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古代名句故事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8-1
ISBN:9787806686867
作者:庄葳
页数:436页

章节摘录

  春秋末年,有个晋国人,名叫豫让。豫让的上代毕万,是个有名的侠义之士。豫让决心学毕万的样,也做一个侠义之士。当时,晋国的大权掌握在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家势力强大的大夫手里。豫让起初投靠范氏,在范家当门客。范氏对他很不重视,把他当一般门客看待。豫让很不高兴,又去投靠中行氏,但还是不受重视。  后来,豫让离开中行氏,去投靠知氏大夫知伯。知伯觉得豫让是一个有胆有识的义士,对他非常宠信,豫让也尽心着力为知伯办事。  知氏这人野心很大,在六家大夫中,力量又最强。他联合韩、魏、赵三家大夫,灭掉了范氏、中行氏,瓜分了这两家的土地。接着,他又联合韩、魏两家大夫,攻打赵氏大夫赵襄子。不料赵襄子派谋士说服韩、魏两家大夫反戈攻击知伯,反而把知伯杀死,瓜分了知伯的土地。  知伯一死,豫让悲痛得不得了。他逃到深山中,对朋友说:“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决心为知伯报仇。”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二句话的意思是:义士应当为知己的人献出生命,女子应当为喜欢自己的人修饰打扮。其中的前一句话,后来经常为人引用。  于是,豫让就改名换姓,装成受过刑的人,到赵襄子家中当仆役,粉刷厕所的墙壁。他把涂墙的瓦刀磨得雪亮,准备伺机刺杀赵襄子。  有一次。赵襄子上厕所,看到新来的仆役盯着自己看,形迹可疑,就马上退出厕所,命人把他抓起来,进行审问。赵襄子问他说:“你究竟是什么人?你为什么把瓦刀磨得这样锋利?”  豫让知道事情已经败露,就坦然地说:“我是知伯的门客豫让,想要为知伯报仇。”  赵襄子身旁的人拔出剑来,想杀死豫让。赵襄子阻止他们说:“不要杀他!知伯已经死了,没有后代,但他的门客却来为他报仇,这不是天下的义士吗?你们放他走,我小心躲避他就是了。”赵襄子说罢,就把豫让释放了。  豫让被释以后,决计改变容貌,再去行刺。他在身上涂了漆,好像生癞疮一样。他又剃掉了眉毛和胡须,扮成一个乞丐。他化装以后,故意跑到自己的家门口,前去讨饭吃。  他的妻子见门口来了个“乞丐”,听了他讨吃的声音,惊异地说:“他的形貌不像我的丈夫,但声音多像我的丈夫呀!”  豫让决计再想办法改变说话的音调。他听说吞炭能改变声音,就吞了不少木炭。这一来,他的声音果然变得沙哑了。  豫让改了容貌,又变了声音。他带着利剑,每天埋伏在赵襄子经常路过的桥下,等侯行刺的机会。  一天,赵襄子骑着马,走到桥旁。他的马看到桥下伏着一个形状古怪的乞丐,吃了一惊,嘶叫起来。赵襄子看一眼,说:“这个人一定是豫让!”   赵襄子派人把他抓起来,认真一盘问,果然是豫让。赵襄子很是光火,责问豫让说:“你不是事奉过范氏、中行氏吗?知伯灭了范氏、中行氏,你不去为他们报仇,反而屈身投靠知伯。知伯已经死了,你又为什么一定要为知伯报仇呢?”  豫让回答说:“我事奉范氏、中行氏,他们像对待一般的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也像一般的人那样对待他们。可是,我事奉知伯,知伯却把我看作是名重全国的义士,所以我就得用义士的行为来报答他。”  赵襄子赞叹地说:“你不愧是一个义士,足以名传后世了。不过,我已经释放了你一次,对你够宽厚了。这一次,我不能再放过你,你自己看怎么办吧。”  这时,赵襄子手下的士兵都拔出刀剑,把豫让团团围住。豫让毫无惧色,对赵襄子说:“我听说,英明的君主不埋没人家的大义,忠心的臣子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以成全名节。你以前宽恕和释放我,天下的人都称赞你的贤德。今天的事,我本来应该立刻伏法而死,但是,我想请求你脱下一件衣服,让我把衣服刺一下。这样,我死了也没有什么怨恨了。”  赵襄子听了,认为豫让很讲义气,马上脱下—件上衣,让人交给豫让。  豫让接过衣服,拔出宝剑,跳跃而起,把衣服刺了一个大洞,同时仰天大呼,说:“我可以报答知伯的恩德了。”  说罢,豫让就自杀了。  唐朝时候,有个大将,名叫郭子仪。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时,郭子仪在乎叛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因此被封为汾阳郡王。  唐代宗对郭子仪非常尊重,平时不叫他的名字,只称他为大臣。代宗还把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的第六个儿子郭暧,招郭暧做驸马。  郭暧和升平公主成亲时,年纪都很小,只有十多岁。他们两人,一个是郡王的儿子,一个是皇帝的公主,骄气十足,谁也碰不得。  有一次,两人为了点事,吵起嘴来。郭暧年少气盛,指着升平公主,破口大骂道:“你不要仗着你父亲是皇帝,就自以为了不起。我父亲才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要他干他还不愿干呢!”  升平公主气得要命,立即命人驾车,奔向皇宫。她回到宫中,一面哭泣,一面把郭暖的话告诉代宗。  唐代宗决意化解这场争吵。他对升平公主说:“这事不是你所能知道的。郭暧的父亲确实如此,要是他想当皇帝,天下哪里还会属于你家所有呢?”代宗对女儿劝告和安慰了一番,命她仍旧回郭家,和郭暖和好。  当时,郭子仪正从前线回京城长安,朝见代宗。他知道郭暧骂升平公主的话以后,大吃一惊。他担心为了这事闯下大祸,马上把郭暧捆绑起来,亲自送到宫中,请求代宗把他父子两人办罪。  唐代宗怎肯为这事处罚郭子仪呢?他一面笑,一面对郭子仪说:“俗话说得好:不痴不聋,不作家(gū)翁。小儿女在闺房里面讲的话,怎么能当真呢?”  “不痴不聋,不作家翁”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假装痴聋,就不能作阿婆阿公。它要求当父母的,对儿子媳妇之间的争吵,采取张一眼、闭一眼的态度,不要去过问。这两句话在民间非常流行,所以唐代宗在宫中也知道了。  唐代宗说罢,便命人给郭暧松绑。他不但没有办郭暧的罪,反而给他丰厚的赏赐,然后命他们父子两人一道回家。  一场风波顿时化解了。可是,郭子仪回到家中,还是没有放过郭暧,把郭暧狠狠地责打了一顿。  现在,戏剧舞台上演出的《打金枝》一戏,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  战国时候,有个孟子。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主张用仁政治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就跑到各国去游说诸侯。  有一年,孟子到了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魏惠王知道孟子是个很有名气的学者,就把他请进宫去,跟他讨论治国的道理。魏惠王自以为有一套治国本领,就对孟子说:“我在治理国家方面,真是用尽了心计。要是河内地方有了灾荒,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灾民迁移到河东去,同时把河东的一部分粮食运送到河内去。如果河东发生了灾荒,我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治,没有一个国家及得上我。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减少,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对这个问题,早已胸有成竹。他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那就让我拿战争来打个比方吧。战鼓冬冬地敲响了,交战双方的士兵打起来了。有一方战败了,士兵们就丢下盔甲,拖着武器,向后逃跑。有的士兵逃了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士兵却只逃五十步就停止了。这时,那些少逃五十步的士兵,竟骂别人是怕死鬼,以五十步笑百步,你认为他们有道理吗?”  魏惠王不假思索地道:“他们骂得毫无道理,只不过没有逃满一百步罢了,但毕竟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讲得对!大王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别指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你在农忙时节,不去征兵征工,妨碍生产,粮食就多得吃不尽了。如果不用细密的渔网去池塘里捕鱼,让小鱼长大,水产也多得吃不完了,如果砍伐木材都有一定时间,木材也多得用不光了。粮食、水产、木材都很富足,百姓还会不满足吗?大王再下令广种桑树,多养家畜,让百姓有丝绵袄穿,有猪肉吃,百姓还会不拥护你吗?”孟子讲到这里,话锋一转,又尖锐地批评魏惠王说:“可是,如今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你没有制止。路上出现了饿死的人,你没有开仓救济饥民。百姓死了,你还怪荒年害人。这跟拿刀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你要是不把罪过推到荒年头上,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投奔你了。”  魏惠王听了这些尖锐的批评,很是没趣。他露出一副尴尬的神色,不肯再接口谈这个问题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留传下来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在这大量的文化典籍中,精辟的名句更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它们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因而经常受到后人的称道。  为了帮助大家读点古代名句,我们挑选并编写了172篇古代名句故事;这些故事都很有教育意义,内容也很广泛,涉及到爱国治国、改革图强、清正廉洁、执法不阿、立志向上、勤学苦读、品德修养、处世交际等许多方面。还有许多故事,则提供了文学、艺术知识和社会、历史知识。  本书中的故事,除个别篇目外,大都选自文言古文。所写故事均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并注明出处,摘引原文,以便读者了解文化典籍,学点古文。本书文字力求通俗生动。很希望能得到广大青少年和其他读者的欢迎和指正。

书籍目录

前言
一 画
第1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2节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第3节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第4节 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第5节 一身都是胆
第6节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第7节 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二画
……

作者简介

本书从古代典籍中精选出名句172句,编写出涉及爱国治国、改革图强、清正廉洁等主题的故事,均注明原句出处。

图书封面


 古代名句故事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介绍很多名言出处故事的一本书,并且有文言文原文,赞一个!
  •     悔恨小学初中的时候怎么就不愿意去读读这些书,那时候就喜欢看什么校园青春,到头来也就收获了幼稚庸俗的幻想,在人格在三观上没有一点良好塑造,现在20岁了,才开始真正发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庆幸能意识到什么才是值得研读的值得回味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