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雨.飞天卷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花雨.飞天卷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4
ISBN:9787806119440
页数:627页

章节摘录

  天边有了一线白色。江面上更加地寂静。一个男人出来小解,男人留着小小的黑胡子。看见叶桑,很是疑疑惑惑地一步三回头走进厕所。出来时,他两手放在裤扣上,似在扭扣子。他走近叶桑,说:“是干这行的吗?”他的手动了动。  叶桑蹙眉,恶心感顿起。她呕了一声吐出一些清水。男人吓了一跳,说:“怀孕了?”  叶桑说:“不,是恶心。”  男人说:“女人怀孕时都会恶心。”  叶桑说:“是看见你这种人便恶心。”  男人说:“那是因为我能让你怀孕。”  叶桑说:“人渣。”  男人说:“天晓得谁是。”说完他便——副不屑一顾的神情掉头而去。  叶桑在他走后呕出一摊水。她想这个地方没法呆了。  无边的白色由一线变成了一片,其间夹杂有几丝淡淡的红色。船依然以它固有的方式剖开江水;江水依然以它固有的方式弥合成原状,反反复复的,令阅者心碎。叶桑有如醉酒一般在船上转了几圈,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想站在一个什么位置上。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最后她在船头停了下来。因为,她业已看到东方的一点红色了。  那一点点的红色在叶桑的凝视下渐渐地漾开,像一滴红墨掉在水里一样,江水仿佛受到色彩的感染,哗哗地响得更为热烈。红色开始张开了,水也火红地沸腾着。光点像是被人一把洒出的,散乱地跳跃。大珠小珠落玉盘,叶桑竟是听见了它们如是的声音。第一缕光便是在这样的时刻射了出来,仿佛劲箭从紧弓中一弹而出。那声震耳欲聋的“蓬”响令叶桑浑身一怔。而后“蓬蓬”声便接踵而至。光芒四射开来,直至一弯金红的弧线露在了天边,沸腾的江水以更加热烈的涌动朝那光源处涌动。就好像那边是座悬崖,所有滚滚而来的水都将要奔至那里倾泻,以期有瀑布一般壮丽的跌落。叶桑禁不住神摇意夺。恍然凝思中她全身心地感受到一种召唤。月光下二妹的脸有如婴儿般的脸浮出她的眼前。二妹说:流水哗啦啦,芬芳扑鼻。二妹说这话时面带笑意。那怅童稚般的面孔显得何其美丽而动人。叶桑突然觉悟,这种门唤是来自另外的境界。在此前,她的生命早已得到无数的暗示。  此时金红色的弧线升成半轮火球。半江的水都在熊熊燃烧。叶桑在凝视着这种燃烧时也觉出自己的燃烧。燃烧得身体几欲呈现升腾之势。她无法直视这燃烧的天空,因为她恐怕自己会在这燃烧中化为灰烬。  她于是低头下望。而脚下的水都涌动得更加急迫,急迫如有手掌推动着她的脚后跟。急水中且时有高高的浪头涌出来,宛如朝她伸出的手臂。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召唤的声音也愈加地强烈了,将哗哗的流水声全然压下。令她觉得自己汇人其中,正随着激流一起往天边奔涌而去。她不禁亢奋异常。  当一个通红通红火球“波”地一下跃然于水面时,当远处的红色一直波及到她眼皮底下时,叶桑升腾的欲望已锐不可挡。我就是这水。我就是这水上的火。我就是这激流。我就是这燃烧的天空。她如此想过,立即感觉到自己身忽飘飘,轻如飞燕。相随云雾,飚升而去。  后来她便听到“扑通”一声巨响,以及响声后许多人共同发出的惊骇的“啊——”声。那是叶桑听到的最后的声音。  此时的江水复归平静。天边和水面上火烧的红色也在消褪。这些叶桑都知道。因为这个早晨的灿烂需要叶桑横空出现才能完成。  纵是下坠也是升腾。这是叶桑最后的一线思绪。    我必须要着重地强调女性作家在新时期文学里的极其关键的作用。  《爱,是不能忘记的》,在人们中间所引起的激动情绪,至今历历在目。我们还不会忘记,在这之前,关于什么样的题材可进入社会主义文学殿堂的问题,已由《伤痕》掀起的热潮解决;而爱情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也以刘心武雄辩的演论争取到手。那么,这一篇迟到的爱情故事,又是以什么理由来激起人们如此热烈的情感?这一个委婉美丽的故事决没有与社会方面产生的冲突,纯属个人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私人的小事成为一篇公布于众的小说,这已经夺人眼目了,而事情又远远不止这些。重要的在于这一桩私事并没有与社会政治去凿通关系,而仅仅是与个人的情感发生了联系。多年来我们的文学在一条“集体化”的道路上走到了极端,人人忘我,“个人”仅在受到批评指责的时候方可上升为“主义”。人们再不曾有这样的准备:那就是去接受一桩仅属于个人的心情。这大约是多年以来,个人的、私有的心情在文学中的首次出场。假如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其中还有一些关于择偶原则的训诫,还可与社会的集体意识、公共思想挂上钩,那么紧接着出现的那一篇小小的《拾麦穗》,则是更加彻底地属于个人的了。在此应当坦白,我是在读了《拾麦穗》之后,才觉得做一名作家于我来说是有可能的。之前,我对文学充满了畏难情绪。在我心里蓄满了许多情感,我就努力将这些情感与社会的、使命的共同意识去打通关节,结果事事难成。那时,我绝大多数的文学创作便是日记和书信。因此,我曾有几次说过这样的话——“过去我把日记当小说写,如今,我把小说当日记写。”而一部嚼惮天的童话)则更加走向极端了。《爱,是不能忘记的》与《拾麦穗)固然表达的是个人的东西,但我们无权判断这就是作者自身的故事,我们只能认为这是两个创作的故事。然而却是一部真正的作者个人的故事、一部私小说,将文学的个人性推向了极至。再往后,就有了《在同一地平线上》,在此,“个人”终于上升为“主义”,而这才  真正唤醒并触怒了一些纯洁的集体主义者。被触怒的人们却并没有觉察到这部作品中的个人主义与那时候其实已经走到很远的女性作家作品中的个人意识联系起来,他们用“达尔文主义”、“存在主义”等等深奥的批评指向它。实际上,应该发生的一切都已经发生了。  在男性作家挥动革命的大笔,与官僚主义、封建主义等等反动、落后、腐朽的势力做着正面交锋的时候,女作家则悄然开辟着文学的道路,将战壕一般隐秘的道路,一直挖到阵地的前沿。这时候,中国的文学便呈现了崭新的却也是古老的面目,不再仅仅作为宣传的工具和战斗的武器,已被允诺了宽限的时间,与已在发生的事情拉开距离。迟到地表达个人的意见与心情,并且日益走向独立,却也失去了狂热的欢呼和显赫的光荣,越来越感到寂寞——文学回到了它本来的位置上。我想说的是,在使文学回归的道路上,女作家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抑或是由于社会性的原因,抑或更是由于生理性的原因,女人比男人更善体验自己的心情感受,也更重视自己的心情感受,所以她们个人的意识要比男人们更强,而男人们则更具有集体性的意识。一个失败的男人才会沉溺于爱情,而女人即便成功了,也渴望为爱情做出牺牲。女人比男人更有个人情感的需要,因此便也更有了情感流露的需要。文学的初衷,其实就是情感的流露,于是,女人与文学,在其初衷是天然一致的。而女人比男人更具有个人性,这又与文学的基础结成了联盟。因此,在新时期的文学中,涌现了大量的女性作家,这些女性作家一旦出现总是受到极大的欢迎。她们在描写大时代、大运动、大不幸和大胜利的时候,总是会与自己那一份小小的却重重的情感联络。她们天生地从自我出发,去观望人生与世界。自我于她们是第一重要的,是创作的第一人物。这人物总是改头换面地登场,万变不离其宗。她们淋漓尽致地表达个人的一切,使作品呈现出鲜明而各不相同的世界观、哲学观、情感与风范。也许这一切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特异,因中国的女人比别国的女人更长久地被禁锢在狭小的天地里,而中国的男人又比别国的男人更具有为政为道的人生理想。于是,中国的女人的自我意识越加强烈,而男人们也更强化了集体意识。  然而,接下来的问题却是,女性作家赖以发生并发展的自我,应当如何达到真实。我们都知道,惟有真实的才是可贵的,完美的,真理性的。我们大约都读过鲁迅的《幸福的家庭》,尚记得文中的作家是如何描绘他想象的幸福家庭:自由结婚的夫妻,男着洋装,女着中装,一人一册《理想之良人》,餐桌上铺了雪白的布,厨子送上菜——“于是一碗‘龙虎斗’摆在桌子中央了,他们两人同时捏起筷子,指着碗沿,笑眯眯的你看我,我看你……”然后说出一串洋文,同时伸下筷子。那贫寒交迫的作家所设计的幸福家庭,纵然很幸福,却谬误得可笑。有些作品中的自我表现,会使我想起这个幸福家庭。  一个人,是非常容易将自己想象成另一种形象的,而女人又更加倍地多了这种误入歧途的危险。  女人比男人更爱惜自己的形象,或者说是男人比女人要多——种恬不知耻的勇敢。还因女人更重视更能体察她的自我,因而也更爱护自我。她们如同编织人生的理想一般精心地编织着自己的形象,弄到头来,她们竟瞒天过海,将自己都骗了,以为那编织的自我,就是她们的自我,而事实上却不是。一个纯朴的、未受过教育的女人,因没有头脑与智慧设计自己,倒也许还有几分可贵的真实,她们无力抑制她们的妒忌、贪婪、凶恶、自卑、丑陋的私心和下流的情欲,却因而能够直率地表露。然而,一个有智慧,有头脑,有教养的女人,犹如女作家那样的,又可能会怎么样地对待她自己的形象?她有没有可能不对自我进行修饰和检点?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的小说《女妖》,其中那一位美丽的女人,因为爱护自己以致在做爱时都不能放纵自己了,最后衰竭至死。  我应当说,在我们新时期文学的初期,女性作家们是下意识地在作品中表达了自我意识,使自我意识在一种没有完全觉醒的状态中登上了文学的舞台,确实带有可贵的真实性。同时也应正视,在这一时期里的自我意识,因是不自觉的状态,所以也缺乏其深刻度,仅只是表面的,问题是发生在觉醒和深入之后。    由于具有多愁善感的特质,女人还会有——种将其自我意识扩大的本能,这也是几乎所有浪漫气质的人所容易有的本能,是一种近乎于妄想症的状态。如梁实秋在其三十年代所写的文章《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中所刻薄讽刺的——“离家不到百里,便可描写自己如何如何的流浪”。而女人又比讲究实利的男人更具有浪漫与幻想的气质。她们对外界的参预,要大大少于男人,她们时常地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当她们将自己的心情与体验咀嚼遍了,再回头去重复咀嚼的时候,难免会嚼出一些本来没有的滋味;当她们其实和男人同样蓬勃的创造力被约束在一个比男人小得多的天地里的时候,她们难免会无中生有地创造出幻想;而在她们  狭隘的生活场景无法提供她们更多的体验的时候,她们也难免会在少量的内容里掺进一些水分。在此,我更深地感到悲哀的是,如今有许多男性作家也越来越多地陷入这样的困境,使得我们新时期文学越来越具有女性化的趋向。也许他们陷入的理由不同。例如,男人虽不是像女人那样希冀被人宠爱,而他却更渴望被人尤其是女人崇拜、仰慕,时时处处感受到他们是雄伟的男性。当他们确信可以获其一切时,便滋长了虚荣性,这虚荣性使得他们虚枉的幻象更接近真实。他们的生活原本是开阔的,可是成为一个作家的命运却使他们走进了虽然不是厨房,却也是同样封闭的书房,这甚至比厨房还要单调和乏味,连普通的家务琐事都被关在了门外。而清洁的书房却更可以供他们海阔天空地幻想。当男人们将他们过人的蛮力从外部世界转移到内部来的时候,创造谬误的自我便得到了非凡的效果。  在批判了自我的谬误之后,我要进行的批判则是对于自我的不进步。就是说,假如我们已经保持了自我的真实性,接下来的问题则是对自我的提高。真实的自我与提高的自我之间,我以为应有一个理性的距离,也就是审美的距离,或者说是批判的距离。梁实秋在以上提到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大约可帮助解释:“真实的自我不在感觉的境界里面,而在理性的生活里。所以要表现自我,必要经过理性活动的步骤,不能专靠感觉境界内的一些印象。”困难的也是矛盾的就在于什么是经过理性活动而表达的自我,而什么又是谬误的自我。又似乎是,真实的自我,必须经过理性活动的步骤,否则,便是不真实的了。那么,理性活动中我们应当做些什么?

媒体关注与评论

  《花雨——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获奖作者精品卷》序  1998年初秋北京,临近国子监附近街道上,骤然之间出现的艳丽衣裙和神采飞扬脸庞,让人不禁要想到1995年那些称之为女人“狂欢节”的日子。  这样的日子使不容易相聚的女人们心潮不息,这样的日子引导着女人们下一次和再下一次期待,而期待就会带来令生命感动的事物。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借世妇会东风诞生,到1998年的这个秋天,组织和主持“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讨会”正值第四届。第四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讨会由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委员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中国作协创研部共同主办,并且,在本次会议上,三家主办单位联合颁发“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奖”。这是建国以来首届以女性文学为题旨的评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站在关怀两性和谐,凸现女性独立文化空间,促进人类文化整体发展的高度对在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和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者的高规格评奖。它在我国已有各类文学奖项中独具一格,具有崭新的开创意义。评奖“以看评奖对象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写作或工作实绩”为主要特征,分设“创作奖”和“建设奖”两个奖项,其中, “创作奖”颁发给当代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比较活跃的大陆女性作家; “建设奖”颁发给当代尤其是近年来在女性文学理论建构、译介和组织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工作的成绩突出者。获奖候选人由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委员会推荐,获奖者由特设评委会无记名投票选出。获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奖”者共四十余人,她(他)们的“集体亮相”,展现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实力阵容。  全国人大、全国妇联、中国作协、中国文联、香港妇协等单位领导万绍芬、顾秀莲、张锲、张炯、陈建功、董良晕、郑苏薇以及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李世文到会祝贺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雷洁琼、程维高、李海峰、陈香梅、崔晓浔等领导和女性朋友也纷纷打来祝贺的电传、电话,数十家新闻传媒与会并对颁奖和会议进行报道,来自全国近150位女性作家、女性文学研究专家出席了会议及颁奖仪式。颁奖在全社会尤其是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应邀与会的花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李世琦同志当即委托我们结集本次获奖作者代表作品,交由编辑室主任梁东方同志任责任编辑, 以高质量、珍藏版尽早推出,以满足各界读者的需要。  这本是卷帙浩繁的工作,因为,以有限的篇幅浓缩、反映获奖者长达几十年的文学写作,或者说是以几卷本、百余万字的篇幅囊括或全面反映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整体写作成就与精神风貌,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即使我们认定得失掌握在人,可那又当如何裁剪取舍?——好在,这次评奖中几乎所有获奖者都按评奖要求提供了“个人女性观”和个人代人作,我们依此“照搬”而来,倒也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另外,对每位获奖者和所提供的作品我们都组织了尽可能针对性的“点评”, 以便读者对自己关于女性文学的识见映照和呼应。  附录于卷尾的万绍芬、顾秀莲、张锲、张炯、李世文同志的讲话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中国女性文学辉煌成果的充分肯定,对于广大女性作家、女性文学研究专家所寄予的厚望,无疑加强和深化了本届研讨会暨颁奖的意义。  即使如此,我们也依然无法保持一份真正平静的心情,在组织编撰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一次又一次为众多姐妹们的卓著才华击节赞叹,在她们所营造的瑰丽宫殿前留连不舍,我们一次比一次更强烈感受到本书的沉重意义,感觉到历史严厉而又无言的检阅——中国女性文学会因之起承转合吗?……愿你的心和我们一起跳动!  感谢广东南方自然博物园有限公司,感谢中国乐凯胶片公司,感谢花山文艺出版社以及所有对此次颁奖和图书出版提供支持的单位和个人,他们对中国女性文学事业所作的贡献将永志卷册。  编 者  1999年6月于石家庄

书籍目录

关于女人(我的女性观)  方 方暗示  方 方没有家的女人(点评)  谭 湘女作家的自我(我的女性观) 王安忆天仙配  王安忆故事和讲故事(点评)  荒 林顺其自然(我的女性观)  池 莉让梦穿越你的心  池 莉宽容和无私(我的女性观)  迟子建雾月牛栏  迟子建亲亲土豆  迟子建温馨与忧郁(点评)  刘思谦找回你自己(我的女性观)  宗 璞心祭  宗 璞鲁鲁  宗 璞蜗居  宗 璞认真与自由(点评)  陈骏涛忧伤荆棘路(我的女性观)  徐 坤厨房  徐 坤狗曰的足球  徐 坤女人的路(点评)  谭 湘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我的女性观)  徐小斌天籁  徐小斌银盾  徐小斌寓言(点评)  丹 娅孕妇和牛  铁凝麦秸垛  铁凝现代女性身份的彷徨  (点评)  戴锦华要一面自己的镜子  (我的女性观)  舒婷致橡树  舒婷神女峰  舒婷惠安女子  舒婷水仙  舒 婷最后的挽歌  舒婷成熟起来的诗心(点评)  吴思敬超性别意识(我的女性观)  陈 染破开  陈 染……

编辑推荐

  1998年秋的"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奖"是建国以来首届以女性文学创作和研究为题旨的评奖,也是文学界第一次站在关怀两性和谐、突现女性独立文化空间的高度对在本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者的高规格评奖。《花雨》即是本届奖项获奖作者作品的精选集。

作者简介

1998年秋的"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奖"是建国以来首届以女性文学创作和研究为题旨的评奖,也是文学界第一次站在关怀两性和谐、突现女性独立文化空间的高度对在本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者的高规格评奖。《花雨》即是本届奖项获奖作者作品的精选集。

图书封面


 花雨.飞天卷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