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思想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古诗词 > 中国诗学·思想篇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510433627
作者:黄永武
页数:267页

章节摘录

诗歌鉴赏的视野,随着文学批评理论的进步而日益扩大,它不仅是艺术的活动,也牵联到科学性的实证、哲学性的辨析等方面,世界上已没有一件艺术品是完全孤立的,因为每一首诗,每一张画,无不以庞大的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为其心智的基础。基于这种认识,诗歌的鉴赏活动是有着众多的角度与繁复的层面,以往那种即兴式的批点笺释,只能求得巧遇偶合,这些巧遇偶合大抵缭绕于作品的外缘,能触及诗歌本身的已不多见,因此传统式的随兴批点,以历史性的批评最多,艺术性的批评次之,而思想性的批评则极为少见。严格地说,思想性的批评到今天还只是初辟草莱的启蒙时期,前瞻虽然辽阔,视野诚为远大,但披荆斩棘的草创过程,还有待一番辛劳与努力。试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诗歌鉴赏活动中的各种层面,如杜甫的《阁夜》诗前四句: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就历史性的考证而言,着重于推定本诗作于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五十五岁,冬季作于夔州。在夔州西阁夜晚作的,所以诗题为《阁夜》。再进一步考查杜诗的出处,如“三峡星河影动摇”,《西清诗话》以为是出于汉武故事,是指“民劳之应”。《竹坡诗话》以为是暗用《史记·天官书》,寓有“大兵起”的意思,真是系风捕影,不免穿凿。至于艺术性的分析,则有人称誉联语“壮伟,冠绝古今”,有人叹美句中富有层次,都是点到为止,不想深入探究。其实所谓句中的层次,可用下列方法解剖:寒——一层  冷;宵寒——二层 晚上较冷;霜宵寒——三层 降霜的晚上甚冷;霜雪宵寒——四层  霜雪交加的晚上最冷;霜雪霁寒宵——五层  霜雪融化的晚上尤冷;天涯霜雪霁寒宵——六层  加上飘泊天涯的心理因素更加孤独寒冷。这夜晚的冷,再配合上句所写日短夜长,冷得更加难受:短景——七层  夜长,难耐冷;催短景——八层  催得夜更长,更难耐冷;阴阳催短景——九层  阴阳迅速,夜长得真快,如何能耐这冷;岁暮阴阳催短景——十层  岁暮冬至,夜长到极点,冷到极点。把这二句诗用警拔的联语对在一起,如果寒冷有等级的话,可以感受到寒冷在层层增强的。然而这还是属于艺术性的层面,至于思想性的层面,如从杜甫感受特别冷这一点加以探索,老年人难以耐冷、异乡作客的人对于寒冷敏感,这些是可以理解的。杜甫把夔州称为“天涯”,在天涯飘泊,心理上引起的孤独寒冷很值得玩味,也就是说中国人对“天涯”一词的定义与看法及其心理反应,是与整个民族文化及唐代人的心态息息相关的。以农立国、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是除了故乡以外,都是“天涯”的吧?唐代的诗人出仕时,每以游历四方为出身的条件,但一旦做官以后,就只想在君王的左右,君主集权的时代,仕宦者眼中是除了长安以外,都叫“天涯”的吧?刘禹锡有诗说,“春明门外即天涯”,以为一出长安东门就已经是天涯了,难怪白居易在水路要道的九江府做事,更要浩叹“同是天涯沦落人”了!为什么唐人把服务地方的基层工作,看作是一种处罚?所以形成这种向帝京集中的心态,与当时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环境关系如何?假若归纳“天涯”一词的定义,会获得许多有趣的启示。探讨这些问题便是思想性的层面。再举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数句为例: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若从历史性的考证来说,首先须知道本诗作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五十六岁。他回忆六岁时曾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到这时恰好五十年。再就科学性的名物考证说,“剑器舞”是怎样舞法的,必然影响到全诗的解释与欣赏。前人因为吴道子观赏将军斐旻舞剑,出没神怪,书画之道大进;又见张旭与怀素观赏公孙大娘舞剑器,神气豪荡,自此草书长进,便有人误以舞剑器即舞剑,或误为“女妓雄妆空手而舞”,不论舞剑或空手,向下一舞,怎么能像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向上一舞,怎么能像群帝驾龙上翔?至于起来时如雷霆收怒、停止时如江海凝光,更加难以联想。清人桂馥根据边疆民族流传的古舞,以为剑器舞是用一丈多长的彩帛,两头打结,舞起来像流星,或许较为接近。近人又据四川成都市郊出土的汉代宴饮观伎画像砖上有一人右手执剑,左手肘上置壶,另一人掷跳丸,怀疑是剑器舞(载于《文物》1973年4月号),理由也不很充分。当然,这些科学性的名物考证对于诗歌的鉴赏,有时关系是重大的。再就艺术性的层面去分析,则如形容公孙大娘的舞技用了六句诗,形容公孙大娘弟子李十二娘的舞技只用三个字,所谓宾主详略、虚实互用,在布局设思方面前人已提及了。至于形容舞姿的“如、矫如、来如、罢如”,用一样的文章句法排比整齐,使舞姿的高低起止兼备着声光动静,写得不厌其详,若就一个六岁孩子的记忆能力来说,五十年后还能记得这般清晰,毕竟是一种奇迹。至于思想性层面的探索,则可就这项“奇迹”追索下去,知道杜甫所以夸张形容童年的记忆,是故意用眼前的李十二娘去烘托五十年前的公孙大娘,而全诗的要点又并不在公孙大娘,实乃是序中所提及的“圣文神武皇帝”。序中称“皇帝”,诗中也高呼“先帝”,正像诸葛武侯在《出师表》中迭呼“先帝、先帝”一样地椎心泣血。因此本诗是着重于五十年来国家的治乱兴衰,而不是针对一二位女妓而发,所以不是白居易的《琵琶行》所能比况。杜甫对当年盛世的怀念,对故君的追思,才是全诗的重心,而作者那种忠爱缠绵的性格,在在都流露奔涌出来了!当然,上述两例对思想的分析只是随处触发,但也足以说明个人心态与民族文化的投影,在诗中触处皆是,任取一环一节都像凿井及泉,可以援汲无穷。如果吾人能就诗歌方面表现的思想情态作通盘归纳,化散漫成系统,集个别为统一,则一片美景,广大无垠。兹将诗歌在思想分析方面可能致力的途径分为十条,来显示这有待开发的无穷资源,可以从哪些路向进行开拓:一、渊源的追溯自来学者对诗歌思想的分析,大都限于分析儒释道三家,把诗人所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从论述或用典中找出依据,就算是完成了分析。其实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已经是很晚的事,群经的思想该是诸子思想的上游,而字形取象,含有哲理的意味,又必在群经形成之前。至于语音命名,更早于字形取象,实是中国思想的滥觞。语音命名的发生,必然依据心意初动时的想法,在这种思维法则中,就带着我们原始的民族性。譬如想要说“天”字,必先有一个“顶上”的概念,至语音命名时,就指着“顶上”说“天”,发出“颠”顶的声音。后来造字时就画一个人站着,把头画得特别大一些来表示:““,天是人头顶上所戴着的。到了《易经》完成,就说乾为天,乾亦为首,把”天“和”首“的含意互通,当然是和文字形体的构成走在同一条思维路线上,《说文》:“天、颠也”,把这个前人造字的原始概念,记录得极精准。从《易经》乾为天亦为首的思想推衍开来,天子也就是元首,到了诸子的时代,有的主张尊天,有的主张尊王,尊天与尊王的含意也就互通了。这种上溯的关系可以简明列表如下:(心意概念)←(语音)←(造字)←(经义)←(诸子)(渊源的追溯)天在顶颠上→用“颠”音比况“天”→→乾为首、乾为天→尊王、尊天(思想的形成)中国诗人所表现的哲理思想,大体上是综合诸子、群经、字义等思想为心智基础。因此要分析中国诗人的思想,除了在儒释道三家的畛域中打转外,从字义物象、语音命名上去分析其象征,更能探索出传统意识根源的所在,我在《诗人看岁寒三友》一文中,就龙与松属同一语根,以追寻中国诗人把松与龙来象征君子的关系,即是试探追溯之一例。假若只从诗人写入诗中的诸子群经典故为研究对象,这种思想性的阐述是明白而易于察觉的;至于反映在古老语音中许多传统意识,自然地出现在诗中,却是诗人也并不自觉的,但往往是中国诗中较深的思想层面。因此就一首咏物诗而言,总是以整个民族文化为其心智的基础,任就一物一名追溯上去,无不包蕴着浓厚的民族性色彩。譬如柳与留的字根相同,同从酉声,折柳送别,也含有挽留的意思。分别时折杨柳,与人死后灵车用柳车、日没处称柳谷(酉时正是日没时分),原始时是否都含有挽留不住的意思?根据这种渊源的探索,去欣赏《诗经》中所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又能深入一层了。二、历史的演进思想既可以向上追溯其根源,也可以向下沿寻其流衍,还可以平向考察其时代性,要之,思想自有其历史性,也自有其社会性,任何一位诗人的思想,无不受其前后左右的影响。这就是证明个人思想必以民族思想为基础的理由。就举梅花为例,周代诗人对梅花的想法和篆文、籀文造字时用意相近,梅字又写作某或楳(梅字以形声造字,某字以会意造字,某字有古文从双木,所以又有重文作楳字,某字又有籀文见于《王伐许侯敦》,可见某字的造成年代较梅为早),媒字也从某得声,因此《诗经》中的《摽有梅》正取梅字来双关媒人。然而周代以后,除了用《诗经》“摽梅之年”为典实外,将梅作媒的想法,几乎呈现出断灭性。下逮唐代,梅花在众花之中,还并不十分突出,就以画家来说,唐人以写花卉出名的很多,并没有以写梅见称于世的,五代以后开始有了转变,到了宋人画梅,始极尽萧散幽逸的风致。诗人对梅的倾心痴迷,也在宋代到达极点。直至今天,仍高居于四君子之首!这就是从历史演进的纵面去俯视思想发展的例子。若从社会性的横面去探讨思想,各代的诗要从各代的文化背景去认识:周代的《诗经》,就必须站在周代以礼乐教化为文化理想的立场去看,譬如周代人将“地道无成”作为共信的概念,而臣道妻道都是地道的推广,所以妻道也以依傍为本色,不以独立为本色,有了这种社会性的概念,才能欣赏周代人的诗:“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为什么把鹊巢鸠居认为是夫人良好的“德性”,而备加赞叹。同样地,唐朝的诗,应该以唐代的社会形态为背景去欣赏,如果不了解唐代男女社交开放及教坊歌伎与诗人官吏的关系,只用后人的眼光看白居易的《琵琶行》,看到白居易身为一州司马,居然夜登“茶商之妾”的船,不问女方的良贱,竟相对着谈情流涕,则必然会怀疑“此岂居官者所为?”“岂唐时法令疏阔若此?”(如清人赵翼《瓯北诗话》所提出)或者坦率地指责“何处有此缪官耶?”(见清人舒梦兰《古南余话》)在这种个人不同的批判观点背后,原是存在着广大的社会历史所形成的不同思想。又如以清人的眼光去读唐代崔颢的《长干行》,见一个女孩为了熟稔的乡音而主动停船,去向陌生的男子借问乡籍,便以为是“倚船卖笑”、“羞涩自媒”,这都是忘了当时社会的实际背景,以致批判观点有了差距,若将这二个思想的差距加以比较,求出社会文化及思想形态的不同,也是诗歌在思想分析上的一项贡献。三、类别的厘分就中国思想的类别性而言,光是谈儒释道三家的分合异同,已经有足够探讨的问题;就儒释道三家思想对千百诗人的错综影响而言,更是永远也分析不完的课题。不过诗人的心灵是活泼的,诗人的思想是自成一体的。诗人写诗,有时在挥斥驾驭诸子的思想,很少存心替诸子思想作鼓吹的,因此当我们在类别区分三家思想对诗人有何影响时,可以说他较接近某家思想,仍须兼顾到诗人的独特性与主体性。类别的区分除直接分为儒释道三家外,有时可以从流别上入手的,像钟嵘作《诗品》,好像偏重于字句风神的艺术性,但在讨论流别影响时,往往也牵联内容哲理的思想性。如《诗品》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隐逸”的想法是儒释道三家都曾提出过的。《诗品》说陶潜“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源出于应璩。又说应璩能“善为古语,雅意深笃”,源出于魏文。魏文则“鄙质如偶语”。从陶潜、应璩上溯至曹丕,所用的评语一脉相承,前后相关,所谓词古意笃,可以看作兼含着艺术性与思想性而言的。今人饶宗颐以为要体味陶诗的心志,须从“读书不求甚解”及“乐无弦之琴”的角度,才能认识他那种“敛襟闲谣,非果有意于诗,而必求其工”的作品,和荀子所说“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的境界完全符合。陶潜不为玄风所染,不因贫贱而戚戚于心,那正是羲皇上人的境地,也是孔颜乐处的境地(见《陶渊明集校笺序》)。饶氏的说法和《诗品》所说“隐逸诗人之宗”及评魏文帝“鄙质如偶语”为陶诗的源头,正可以互相诠释,互相发挥,这种将流别归为一类,下循上溯,对思想的厘分颇富有启示性。类别的区分也可以从时期、风格等去厘分,同样能显示诗的思想性。《诗经·大序》依地域与时期来分国风,如《周南》、《召南》是正风,作于王道未衰的“先王”时期,蕴含着“王天下”的文化理想。最后一首《驺虞》,赞咏文王的仁泽,广被到动植物的身上,宇宙间和气四塞,众物繁殖,使仁民爱物的理想极致表现得很具体。变风则作于王道既衰的春秋时期,诗中充满了政教废失的哀吟与怀救旧俗的理想抱负。可见早在《诗经》编定时,已从时期的分类来讲明诗中的思想性了。……

内容概要

黄永武,1936 年2 月9 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善县,文学博士,教授兼作家。曾任台湾中兴大学、成功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古典文学研究会创会会长,在台湾学界享有盛名。所著《中国诗学》四册(1976年—1979 年出版),风行台湾三十年,并于2008 年修订再版,成为台湾几代读者走近中国古典诗歌、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向导。上述四部作品于1980年获台湾最高奖——第五届“国家文艺奖”( 文学理论)。作者还以散文驰名,所著《爱庐小品》四册,再获台湾第十八届“国家文艺奖”( 文学创作),名重汉语文坛。

书籍目录

新增本序
自序——谈诗的思想分析
总论四篇
中国诗人眼中的植物世界
一、诗人眼中的梅兰竹菊
1.梅
2.兰
3.竹
4.菊
二、古典诗中的桃与柳
三、诗人眼中的草木蔬果
1.坚贞久大的松
2.柏是道家树
3.寂寞梧桐
4.莲是爱情花
5.诗与茶道
6.菜根香
7.笋是雪玻璃
8.茄子知音少
9.餐荔大会
10.西瓜的联想
11.葡萄与共识
四、诗人眼中的岁寒三友
1.松是巨龙
2.竹是君子
3.梅是恋人
中国诗人眼中的动物世界
一、诗人眼中的龙凤麟龟
1.龙是事业
2.凤是爱情
3.麟是德性
4.龟是寿命
二、蝉蝶春秋
1.蝶代表春 蝉代表秋
2.蝶是浪漫派 蝉是高蹈派
3.蝶是享乐者 蝉是受难者
结语
三、诗人眼中的鸟兽虫鱼
1.凤之歌
2.鹤是仙禽
3.鸟语传情
4.猫诗
5.借禽兽讽人
6.诗意的萤
7.蟋蟀说什么
8.蜗牛的联想
9.蛙是水底笙歌
10.横行的蟹
古典诗中的美人幻象
李商隐的远隔心态
一、时间的“晚”与空间的“远”是义山诗中常见的模式
二、时空的遥隔感乃是心态焦虑的反映
三、远隔心态是怀才不遇者自怜自赏的反映
四、远隔心态是由孤独引起的心理疲劳
五、远隔而闭锁的心态是由向外的攻击转向自己
六、远隔而闭锁的心态也可以视作由自我奋斗以完成自我的过程
儒家五篇
《诗经》中的“水”
释“思无邪”
从《诗经》“二南”看修齐治平之道
从人伦的光辉看杜甫诗
杜甫笔下的马
一、马代表英雄的气概
二、马申述暮年的壮志
三、马自况一生的辛劳
四、马象征君臣的遇合
五、马比喻知遇的难觅
六、马暗示国势的盛衰
七、马绾连先帝的追思
道家三篇
魏晋玄学对诗的影响
一、求神理,忘迹象
二、主空灵,后质实
三、重自然,轻名教
四、喜山水,出尘网
五、讲情调,厌世务
六、贵品鉴,鄙庸俗
李白的野性美
一、狂放的字汇
二、粗犷的比拟
三、泼野的想象
四、复古的风格
五、横溢的豪情
六、游侠的向往
七、异国的歆羡
八、成仙的梦想
九、现实的征逐
十、率直的性爱
透视李贺诗中的鬼神世界
一、虑病幻念
二、虚无幻念
三、伟大幻念
四、鬼神幻念
1.安全需要的补偿
2.被尊敬需要的补偿
3.苦闷、伤害、挫折的补偿
4.自我实现需要的补偿
5.迷信观念的内射与同化
释家二篇
诗与禅的异同
一、诗禅相同处
1.诗与禅都崇尚直观与“别趣”,或者是从违反常理之中
去求理趣,或者是从矛盾的歧异之中去求统一
2.诗与禅都常用象征性的活句,富有“言此意彼”的妙处
3.诗与禅都常用双关语,喜欢将“超”与“凡”两种境界
同时表现在一句话里
4.诗与禅都常用比拟法,使抽象的哲理形象化
5.诗与禅都喜欢站在一个新的立场去观照人生,必须有
超脱现实的心理距离
6.诗与禅常以不说为说,使言外有无穷意味
7.诗与禅常以妙悟见机,时有互通之处,诗可以有禅趣,
禅可以有诗趣
8.诗与禅都重视寻常自然,日常生活即是禅,寻常口语即是诗
9.诗与禅均反对任何定法,不得“缚律迷真”
二、诗禅相异处
1.诗与禅的指向有别,禅的指向只在明自性,而诗的悟性却
是多方面的
2.诗与禅的机缘有别,禅的机缘往往是以眼前事作问答,
机锋相对,而诗句中的呈机则是自由的
3.诗与禅的凭借工具有别,禅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诗则必须以文字为表现的工具
4.诗与禅在内涵上自有其分界,诗可以有禅味禅趣,但
不能有禅理禅语
寒山诗的巅峰境界
附录二篇
谈诗的完全鉴赏
一、科学性方面求真的层次
1.诗篇的真伪
2.字句的异同
3.注释的正误
4.作品的系年
5.实物的证验
二、艺术性方面求美的层次
1.造意方面
2.布局方面
3.修辞方面
4.音响方面
5.神韵方面
三、思想性方面求善的层次
1.思想的渊源性
2.思想的类别性
3.思想的层次性
怎样研读《诗经》
一、研究《诗经》先辨家法
二、研究《诗经》必读《毛传》
1.《毛传》与孔门思想最契合
2.《毛传》的解释最切合古代的礼制
3.《毛传》的训诂不断地获得实物的证验
4.《毛传》绝无怪诞之说,最平实可信
5.《毛传》与《左传》时时相合,史证具在
6.《毛传·小序》是最古的训诂书,最接近赋诗的年代
7.《毛传》与《小序》应合无间,绝非无本之学
8.《毛传》与荀子之学并出子夏,每可互证
9.《毛传》与《尔雅》相异处,往往《毛传》正确
10.《毛传》数据最完整,能自成体系
三、研究《诗经》的步骤
四、研究《诗经》的简要书目

编辑推荐

台湾学者、散文家黄永武先生最知名作品首次引进大陆。荣获台湾 “国家文艺奖”, 风行台湾三十余年。作者以商量旧学、汇通新知的方法,在抽象的诗艺中发凡起例,建立起客观、审美的体系,分别从设计、鉴赏、思想和考据四个维度,条分细缕地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别开生面的分析,开创了中国诗歌欣赏的新境界。为一部讲论古典诗歌的顶级作品。在诗歌鉴赏沦为玄学,在面对诗歌人人皆可开讲的今日,本书为读者开辟途径,建立章轨,让诗歌鉴赏有路可徇,有法可依。读者可藉此明了真正的诗歌鉴赏是有所凭据的。章法谨严,文字清丽,将复杂的道理讲得明晰清爽,将通往诗歌的崎岖小径拓成平易大道,读者可藉此走向诗歌,走向真正的诗歌鉴赏。《中国诗学》中,作者出入文史,横行百代,征引繁富,见解明澈,文字清丽晓畅,在预期之外。海报:

作者简介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大传统。因此,读诗赏诗者必究诗人诗作之思想,把诗之华美植于深厚的思想台基之上。本书给出了渊源追溯、历史演进、类别厘分、层次阶进、心理反映、原型套用、神话探索、意识比较、思潮影响、哲理研采10 个路径,除深入传统思想的核心儒、释、道三家之外,还特别着意于鸟兽虫鱼、花木瓜果,乃至江水美人等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思想原型,探讨中华民族思维的集体理念直至集体无意识层面。作者指出,诗人任取寻常卑微的花木昆虫,一经触及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常能鎔铸成壮语伟词。

图书封面


 中国诗学·思想篇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通讀了一遍。至於收穫,除鍛煉了眼力找錯誤之外,當是發現自己對於詩也有不可動搖的觀念。《中國詩學·思想篇》思想篇將詩的思想分為總論(植物、動物、美人、李商隱的遠隔心態)、儒(詩經、杜甫詩、杜甫筆下的馬)、道(魏晉玄學、李白詩、李賀詩)、釋(詩與禪的對比、寒山詩),和附錄二篇(詩的完全鑒賞、詩經研讀)。這樣的分法我覺得不合理,甚至難以理解其中的邏輯。其敘述根本不能概括詩的思想。詩的發源是詩經,而後不同時期有體裁上的發展變化,思想也隨著時代演變。但儒家精神一直伴隨著士大夫文人的成長和詩的創作流傳。對於詩來說,技巧只是末流,詩真正的標誌應當是對人內心的表達,這也是文學的本質。以下依舊分點敘述:一、本書花了將近一半的篇幅講述歷代詩中的動植物意象。雖說詩中少不了意象的描繪,且所詠之物多少包含著中國文化的蘊涵而成為一種“典”。但是,詠物並非詩最重要的部份,並不值得如此鋪張敘述。且令人疑惑的是,所挑選的植物除了梅蘭竹菊等在文化獲得固定形象的重要植物之外,還專門列舉了作為食物的菜根、筍、茄子、荔枝等。這些食物重要是宋代蘇軾、黃庭堅等幾位詩人兼美食家吟詠過。並不能在詩的領域中有多大的影響。似乎是黃先生本人對此較為感興趣,將其舊作《詩香谷》錄入導致的結果(第2頁,新增本序)動物中敘述貓、蝸牛等亦是。我以為這體現作者對“思想”一詞的不理解。二、將以西方心理學分析的義山詩之朦朧境界與“動植物合輯分析”並列,顯得十分不相稱。但可見作者對義山《無題》詩一類的詩境十分讚賞。雖說義山詩代表著唐律的頂峰,但是所謂的“遠隔心態”並非影響最大的一點。西昆體便是學壞了的,虛情假意的詩境。且“李商隱的遠隔心態”中的六項分析區別並不甚明朗。這種心理分析並不能得出什麽對義山詩的理解有裨益的結果。三、從儒的角度分析詩的思想,看起來卻與分析動植物接近。詩經先整理了“水”在其中的內涵表達,再是簡要呈現了《詩序》和《毛傳》對詩的詮釋。而後提及杜甫,還有“道家三篇”部份分析的魏晉玄學、李白、李賀均是泛泛而言其詩的個人特色。對其中思想的解析不足。所敘述內容,覺得連《中國文學史》(曹礎基主編,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都不如。四、儒、釋、道對詩多少都有影響,以儒為主。粗略翻過葉維廉先生的《中國詩學》,其中亦談及道家“言無言”思想對詩歌審美的影響。然與此書中所述魏晉玄學之寄情山水、李白之野性、李賀之鬼神意象,區別很大。不僅僅是在於葉先生所用的西方式的分析方法,更在于理論的角度和重點的不同。我目前瞭解有限,無法多言。五、在佛教方面,禪宗的影響下有禪詩的出現。許多詩人自稱居士,與僧侶交遊,修習佛法。但是書中對比詩與禪的異同,令我不禁思索:詩和禪本就是不同範疇的概念,雖然二者的相互影響,在一部份詩中的相互結合值得探究。但是作對比則未必佳。釋家二篇的另一篇是“寒山詩的巔峰境界”。竊以為,寒山的詩有一定的典型性,但是不能完全代表禪與詩的結合。王維,還有眾多禪師的詩亦很有特色。六、附錄第一篇“談詩的完全鑒賞”有一句話(第241頁):“詩的鑒賞……它不單是讀者自詡悟性深淺的猜謎活動,而是有法則、有門徑的學術深究工作。”這句話可謂是這套《中國詩學》的概括了。儘管我認為,理解詩是需要個人悟性和經歷的。但是單憑著興趣,毫無原則地去想像、擴充詩境,用上一切靡麗的語句寫出來,也只是佔據暢銷書架,博得中學生的幾滴眼淚罷了。七、附錄第二篇是“怎樣研讀《詩經》”。作者堅持《毛傳》得詩經真義,並列出了《左傳》、《爾雅》、孔學、荀學中與《毛傳》契合之處佐證。但所討論的主要還是在於風詩的美刺上。讀過後,我覺得作者並未直接談及詩的創作初衷。詩的最初創作意旨和後來用於教化、外交中的含義當是不同的。“創作”和“使用”這兩層被割裂開來。或許,《關雎》最初是貴族青年的戀愛詩。但作者避開這一點,主要在強調:詩的重要價值不在於最初的愛情或生活悲歡之表達,而在於對禮的闡發,“研究經學的關鍵在於禮制(第259頁)”。八、有一處質疑:第259頁有“孔子當時即以學詩學禮教伯魚,可知詩與禮相為表裡,不學禮則無以言詩。”《論語》原文是伯魚對陳亢關於孔子教學的問題的回答:“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二者均是孔學的重要內容,不學詩就不會說話,不學禮就沒有立足的依據。(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第3版)卻不知作者所說的“不學禮則無以言詩”是如何理解得來的?九、另見錯別字:第247頁倒數第6行“哪就要找更堅強可信的證據”中“哪”應作“那”;第263頁第3行“許慎着《說文解字》”之“着”應作“著”。第211頁第三行“此管沈埋虞舜祠”之“沈”應作“沉”。十、一處錯誤:第111頁有“黃季剛以為本詩作於滯居長安時……(參見李義山《詩偶評》)”,括號中當是“參見黃侃《李義山詩偶評》”。這套《中國詩學》通俗易懂,作為最後一篇的“思想篇”亦可見作者貫徹始終的詩學觀念。雖然不甚贊同,但我個人學識尚淺,不能做出什麽中肯的見解,只好將主要的疑惑列舉在上,希冀著豁然的那一日。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不错的一本书,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古诗词!
  •     减一星主要是其他网友提到的名字出错的问题。板子应该打在出版社身上。
  •     书有点脏,内容很好。
  •     同事买了一本,还行,所以自己也买了一套,应该不错
  •     赏析之作,能别具一格,且征引丰富新鲜,分析细致;对初学者而言,当可激发其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     开版有点大,喜欢。
  •     诗学,希望中国诗歌可以继续大爆发
  •     阅读后非常有用,赞一个!
  •     受朋友推荐,并向很多朋友推荐,诗学翘楚,值得一读。
  •     这样去研究中国诗歌,可能才是文学研究的正轨。文学首先是来自内心的感动,其次才是形式、技巧等。
  •     在书店看,写的很好,太贵了,就去当当网吧
  •     丛书共4本,买了2本,思想和鉴赏,感觉还行。可以买齐一套。
  •     厚重之作,留着细细地读
  •     培根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看不同的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东西,多方涉猎,才能让人博学多闻。”——读一本好的诗歌解读能让人灵秀。
  •     品评角度原来有这么多,大开眼界!
  •     一看目录即被吸引,装帧也好。4册在手,不忍释卷。
  •     书买回来今天下午就迫不及待的看了一个下午,挺喜欢的,老婆也很喜欢
  •     读了很久,也收获了很多。值得再一看的。
  •     一口气买了黄学者的四本,学术味儿比较浓些,不错推荐!
  •     雅俗共赏,一个人能够研究诗学研究如此精深,又能如此信手拈来的联系具体诗作加以阐释,让人叹服!好书!
  •     分得好细致
  •     李白李贺李商隐三章尚可。
  •     太规矩,反而隔岸观火。尤其【思无邪】之解读。
  •     形散意也散
  •     不平凡生活的心灵书,非常喜欢——这本书非常好看
  •     非常推荐这本,注解挺不错的
  •     好,就是自己粗心,买重了一本。
  •     诗词创作必读之书
  •     從毛傳入手讀詩經,好
  •     黄先生的作品真好
  •     书好,品相也好,只是不清楚为什么其中一本的腰封上会有圆珠笔印?
  •     看着目录还可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