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骚探幽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古代随笔 > 屈骚探幽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04-1
ISBN:9787806595664
作者:赵逵夫
页数:390页

章节摘录

书摘    《离骚》中由现实世界向超现实世界的转换,也特别注意根据人们的传统意识的文化心态,进行引导和暗示,使之过渡自然,宛如由陆到水,由水到陆。如诗中写诗人受了不能理解自己的惟一亲人女媭的数落,感到在混沌人间的巨大悲哀和无比的孤独,便“济沅湘以南征”,“就重华而陈辞”,由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如果说“济沅湘以南征”毕竟还在地上,“就重华而陈辞”可以理解为是对着先圣的祠堂或陵墓倾诉,那么,陈辞之后“驷玉虬以乘鹭兮,溘埃风余上征”便由地上奔向太空,由人间进入了天界。向重华陈辞,事实上成了由现实世界向超现实世界的过渡。诗人在巡行太空,上县圃,叩帝阍,登阆风,求宓妃,皆无所成,再一次认定“世?昆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的状况,在似梦非梦之中,意识到仍处于奸人当道、政治黑暗的楚国现实生活之中,因而,下面又有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的情节,由虚幻神灵的世界转入现实世界。至决定离开楚国之时,说“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粘”,又以带有幻想性质的描述,作为由现实转入神话境界的暗示和引导,接着说:“遭吾道夫昆仑。”昆仑为人间之山,同时传说中又是神仙所居,故诗人以此作为天上同人间的门路,使之起转换的中介作用。以下说“朝发轫于天津”,便明明白白由人间转入天界了。    《离骚》中的神骏(龙马),其作用正是为了沟通现实世界同超现实世界。马在现实生活中驾车的作用,和长时间中人们意识中积累的有关它的一系列传说、幻想,使它成了上下于人间同神灵世界的最理想的媒介。它的行动完全体现着抒情主人公的情感节奏:诗的抒情主人公愁绪萦怀,犹豫无定,则缓辔按节,漫步兰皋;抒情主人公义愤难平,情不能遏,则驰椒丘而不止;至抒情主人公要继续为理想而追求、奋斗之时,则腾云乘风,把诗的主人公带向一个神奇的世界。可以说,《离骚》中的神骏在全诗的构思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是诗人创造的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下面的12句便是陈辞的内容(“矫”,王逸训为“举”,即奉献之义)。如果不把这12句看作陈辞内容,那就给君王(“美人”)没有陈述什么。所谓“结微情以陈词”云云,便成了空话。下面又说:“历兹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这是说自己陈述过了,但怀王不听。这与“结微情以陈辞兮,矫以遗夫美人”相照应,表示陈辞部分已完。这同《离骚》的“就重华而陈辞”及“跪敷衽以陈词兮,耿吾既得此中正”的叙述方式一样。    《离骚》中的陈辞是向重华的,  《抽思》中的陈辞是向怀王的。重华(帝舜)是上古的圣君,向重华申辩,大体就同于人们说的:“此心唯有天可表。”怀王虽然是放逐他的人,但同时也是惟一有能力支持他实现政治理想的人。他向怀王陈辞,不仅是为了分清是非,刷洗冤屈,同时也是为了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每当他倾吐冤屈之时,常想到很多伤痛之事,因而在陈辞时感情激动,涕泗横流。《抽思》中说:  “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儋儋。”《离骚》亦说:“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林云铭《楚辞灯》认为《抽思》作于怀王朝放于汉北时。他说:“故在江南时不陈词,在汉北时陈词;《哀郢》篇言弃逐,是篇不言弃逐,盖可知矣。”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离骚》。    同时,  《抽思》中的陈辞所表现的思想、情绪、心理状况,反映的生活内容也同《离骚》的一致。你看《抽思》:    昔君与我成言兮,  日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离骚》: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抽思》:    与余言而不信兮,盖为余而造怒。《离骚》: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一个人对过去事情的回忆,想起什么,没有想起什么,首先同当时心情和心理状态有关;其次同贮存在大脑中各种表象的清晰程度(因记忆时间的长短等因素所致)有关;此外同触发大脑中表象运动的周围环境有关。《抽思》和《离骚》中的这两段陈辞,正说明了它们产生在同一个时期。    《抽思》中的这段陈辞,古今学者—禾注意。学者们在讲解和分段之时,往往归人上段或下段,看成是一般的抒情或回忆文字,甚至从中割裂,分属于两段。对于屈原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我们都还未完全正确地把握它们,这也是影响到正确认识它们的相互关系的原因之一。    下面是《离骚》中人们最熟悉的两节诗: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读此数句,抒情主人公形容憔悴而高冠长剑、佩花带芳,行吟于兰皋江潭的形象立即浮现眼前。那喜洁好修、遗世独立、不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的精神,也可以使人透纸背而见之。要说明这几句诗艺术魅力的形成,自然一方面要联系《离骚》全诗,从艺术整体来谈,另一方面,要从思想内涵、情调、修辞手法等各个因素去分析。然而只从这八句诗所反映出的语言运用上的神妙技法,也足以看出屈赋浓郁的抒情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对此数句语言表现的形式试加分析。    先看前四句。芰,即菱叶;荷,即莲叶;芙蓉,即莲花。菱叶、莲叶和莲花呈较大的片状,又有鲜亮的色彩,似一片片红红绿绿的丝帛。这是用芰、荷、芙蓉以喻衣裳原料的物质基础。一般的比喻,喻体同本体之间的联系都只是停留在这一点上。但是,这四句诗中喻体与本体的联系却不限于这一点;虽然菱叶、荷叶、莲花鲜艳的色彩在烘托、映衬着抒情主人公外部形象的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但诗人的主要目的不在这里。看这节诗的后两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诗人是用香洁不凡的服装来象征自己的“情”——高尚的情操、纯结的品质、美好的胸怀。芰、荷、芙蓉生长水中,洁净清香,色彩艳丽,人们普遍对它们具有一种喜爱的心理,因而也常常用它们来比喻美好的事物。这种比喻性的反复联系,便使它们在物理性质之外,获得了情感意蕴。屈原用它们来象征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建立在这种情感意蕴的基础之上的。    这四句诗从构成形式上来说,在喻体与本体之间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双关词将二者绾合了起来,这个双关词就是“芳”。“芳”本是形容花草气味的,这时用来形容“情”,就使“情”同前面的芰荷之衣、芙蓉之裳自然地联系了起来,于是,前两句的象征意义便有了明确的指向。我们设想,如果末一句作“苟余情其高尚”,亦无不可,然而,这样喻体与本体之间就不会有如此水乳交融的联系,整节诗就不会这样上下贯通、浑然一体,达到最直接、最完善的抒发感情的目的。    后一节也一样。诗人写高其冠、长其佩,并不只是在写服饰,同时也在展示自己的心灵,在暗示小人当权、世风颓败之际,自己始终坚持真理,保持着纯洁、高尚的“昭质”。所以诗的前两句作了这样突出外表特、富有象征意义的描写之后,接着说: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他高其冠、长其佩,是他“昭质未亏”的象征。从形式上来说,诗人以“芳”照应“佩”,以“泽”照应“冠”。香气勃发,光泽照耀,诗人的人格、意志、精神无形中得到了完满的体现。    如果说后一节是纯粹的象征手法,则前一节是比喻(以芰、荷、芙蓉喻衣裳之质地材料)同象征(以鲜艳香洁的服饰喻高尚的品质、情操)的结合,而且,其比喻又用的是暗喻的手法(不出现“如”、“像”、“似”之类的字眼)。这同全诗浪漫情调、奇特的想象相谐调,同上下文联系,显得无比的自然和融洽。    “从一滴水珠可以看见太阳”。上面所观察分析的,只是屈赋中的一滴水。然而,我们由此已经看出:屈赋的比喻同《诗经》的比喻是不相同的:《诗经》的比喻一般是取喻体某一自然属性的相似,屈赋的比喻则不只注意到喻体的自然属性,而且更多地注意到它在同人的关系中所获得的情感意蕴;《诗经》的比喻一般是明喻,而屈赋的比喻更多的是使用暗喻或隐喻(对喻)。屈赋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有时将比喻同象征结合起来用,这更是《诗经》所没有的。    从整体上来说,屈赋中的比喻在喻体同本体之间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关系,这就是《楚辞章句·离骚序》中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同一般比喻的不断追求新颖恰恰相反,它是通过喻体同本体的多方面联系和不断重复,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更好的反馈作用。因而,它同一般的比喻比起来,也更富于抒情性。    我们常说:屈赋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当然,文学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对以前的经验总是有所继承的。但是,它究竟发展了什么?以往的回答却总是简略笼统的。比如,很多人举出以男女喻君臣这一点来说明屈赋的比喻系统及其对《诗经》比喻象征手法的发展。其实,以男女喻君臣,在屈赋中并未形成比喻系统;就美学方面来说,并不是什么贡献,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美学意义。屈赋究竟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了比兴手法?以前有的学者虽然作了一些回答,却没有能够揭示先秦时代楚民族语言的基本风格,没有能够从横向的联系和楚地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去加以认识。我以为,弄清这个问题,会使我们对屈赋比兴手法的特色及屈原在语言上的继承和发展有一个更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屈骚探幽》序    郭晋稀    赵逵夫同志的《屈骚探幽》即将付印了,这是他继《屈原与他的时代》之后的第二部著作。无论对他自己来说,还是对研究《楚辞》的学术界来说都是好事。逵夫嘱序于予,我尽数日之力,浏览了全稿。因为老迈,精力日不如昔,又人事丛脞,心难专一,未必能提纲挈领,指出原作的精华。不过,我们是多年来往的师友,也还是应该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的。    一本书首先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样,才能算得学术著作。市场上流行的某些书,虽说有自己的观点,却不一定都是好书。有的作者,是经过一番研究后,发现了古今作者们对某一问题的观点上的矛盾,看出了他们的错误,产生出了自己新的理解,然后发奋著书。这样著成的书,是合于人情,达乎事理,考之载籍而有据,付之日用而无疑,真能给学海中人类文明的殿堂添一块砖加一片瓦。即使其成绩只是沧海中之一滴水,大千世界里之一粒砂,也还应该算一本好书。    当然,在商业经济社会中,学术界的人不能不受社会的影响。所谓名之所在,利必随之。为了欺世盗名,索隐行怪,捏造证据,取信世人。这样著书的人,不过是市场上卖假货的坐贾走贩,专造赝品的古董商,  自称刀枪不入的气功师。这种人著成的书,是假货,是赝品,是登台演法的魔术。    如果把市场上有关文史著作依其走向分为两类的话,  《屈骚探幽》无疑属于前者。它是一本好书,其主要的标志,有下面四点:    一、赵逵夫同志对屈原《离骚》和有关屈原《离骚》的书,是精心探讨过的。前人注《离骚》的书很多,人各一辞,并不是没有局限,互相之间也不是没有矛盾。要对屈赋探幽入胜,掌握前人的局限和矛盾则是第一步的工作。孙卿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庄周亦云:“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这种“积步”和“聚粮”的工作,是著述者的第一步功夫。我翻阅《屈骚探幽》原稿时,其中有一篇《离骚》的释词和诠句,不乏胜义,可补前人注释之不足,这是“积步”。其中还有几篇,谈到《离骚》形式的继承与发展问题,涉及到句式与韵脚,做了许多“聚粮”的工作。因为著述比如走路,一步一步地走,就不会像邯郸学步,未得国能,反失其故步。著述又比如长途旅行,如果聚的粮食多了,腹常果然,就不会因为饥馁而困乏或中道不前而遂废。    二、书中利用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我们有不如前人处,前人业专而思精,对于古籍很熟,能默诵,使用起来很方便。但是前人也有不如我们处。近年来从地下发掘出的器物很多,有鼎彝,有墓葬,有碑版,也有久已失传的典籍。前人没有见过的,我们看到了。这些东西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文献价值最大,功用最多。殷墟、孔壁、汲冢、流沙坠简、敦煌石室,都是偶然的发现,  已经为中外所艳羡。至于今天,大多是有计划地发掘,又是用科学方法来整理的,我们利用它来研究当代文化,  更方便了。逵夫同志研究《楚辞》常常利用楚文物,在方法上自然比前人进步得多,材料也更为可靠,说服力也更强。比如本书中有《从帛书看屈赋比喻象征手法的形成》,就是鲜明的例证之一。         ……

内容概要

赵逵夫,男,汉族,1942年12月生,甘肃省西和县人。1963年西和一中毕业,1967年甘肃师大中文系毕业,分配武都一中任高中语文教师。1975年调武都七中。在两校均任语文教研组长。1979年考为西北师院古代文学硕士生,毕业留校现为西北师大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导师,兼西北师大对外汉语教育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会、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为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对外文化传播交流协会副理事长,甘肃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诗词学会学术顾问。为甘肃省8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曾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甘肃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项,教育部社科评奖三等奖1项。

书籍目录

《诗赋研究丛书》序《屈骚探幽》序前言上编:《高骚》的创作与艺术 《高骚》中的龙马同两个世界的艺术构思  一、龙与马的血缘关系  二、龙马与《高骚》中的两个世界  三、一个有关的问题悬解――谈“麾蛟龙使梁津” 《高骚》的比喻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貌问题  一、《高骚》的抒情主人公形貌是否统一  二、“男女君臣之喻说”不能成立  三、朱熹“夫妇君臣说”剖析  四、“女性中心说”也不能成立  五、“求女”表现了寻求知音的心情而不是“求君”  六、关于“男女君臣之喻”比兴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七、《离骚》抒情主人公研究带来的启示 《离骚》的创作时地与创作环境  一、解决问题的原则  二、《离骚》作于怀王朝  三、《抽思》中的陈辞与《离骚》的创作年代  四、关于汉北的地望  五、屈原在汉北云梦任掌梦之职  六、几点补说 《离骚》的开关结尾与创作地点的关系  一、站在先王先祖神灵的面前  二、“旧乡”发微  三、“陟陞皇之赫戏”诠解 《离骚》的结构、叙事与抒情  一、《离骚》中的叙事与抒情  二、《离骚》的结构  三、感情发展的线索和叙事的线索  四、虚实相间,首尾照应中编:屈骚的继承与创造问题下编:《离骚》正读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以《离骚》为主,揭示屈原在诗歌艺术创造上所取得的成就与所达到的高度,说明屈原何以能登上世界文学史的高峰。全书分三编,前两编共收11篇论文,曾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上编旨在解决学者们研究《离骚》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并揭示《离骚》特殊的创作背景及其构思、结构上的独到之处。中编联系屈原的其它作品说明屈原创作中如何继承《诗经》以来的创作经验及吸收南方民歌、民间隐语、应用文等的表现手段,在继承中进行创新。下编对《离骚》原文各部分文意进行评点提示,并加新注,对其中一些词语予以辩证,以便扫除迷雾,求得真解。

图书封面


 屈骚探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想當初趙逵夫先生發表《我國最早的歌舞劇〈公莫舞〉演出腳本研究》一文,被認為是漢樂府研究的“里程碑”式的成果,不料之後連續遭到質疑。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赵奎夫和姚小鸥兩人學術恩怨始終未解,姚始終堅持趙在抄襲楊公驥的學術成果,而趙的辯護者則竭力反駁。率先發難的是姚小鷗先生,他也是和趙逵夫先生直接或間接辯難的主要人物。在這場辯論中,寫文章為趙逵夫辯護、反駁姚者多達八人。不過耐人尋味的是,趙逵夫在這場與姚小鷗的辯論中,始終沒有親自回覆,為他辯護的人也不是同儕,而是他的嫡系後學。是以見得趙的“西北王”之名,非但是學術的多方面開花,更是其強大的學術人脈勢力的具體體現。言歸正傳,巴蜀書社版的《屈騷探幽》是趙氏本著(原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重版,它可以算是趙氏楚辭學專著和學術地位奠基之作,從這本重版書中,我們可以窺得一些非常有趣的東西。關於書後注解《離騷》一篇的錯誤。在甘肅人民出版社版本中,有這麼两條——1、薰草,蕙草 (Coumafouua oaorata),豆科草本。(第221頁注28)【按:在植物分類學書籍中,惟有《植物學大辭典》 以零陵香為豆科零陵香屬(Coumaroua odorata Aubl.)。但注釋者引述與之尚有些許差異,應該是抄寫錯誤。今考《中國植物志》豆科各屬,並無“零陵香屬”之名,今零陵香(即羅勒)亦不屬豆科(Leguminosae),而屬於唇形科(Labiatae)。《植物學大辭典》的科屬分類及學名均有誤。考慮到此書過於陳舊,沒有跟得上分類學進展,應遵循《中國植物志》為宜。】2、肉桂Cinnamomum loureirii nees (第221頁注27)【按,此说亦誤。肉桂拉丁名為Cinnamomum cassia Presl,按《中國植物志》,注釋者所引,似為前人對於屏邊桂(Cinnamomum pingbienense H.W.Li )的錯誤命名:Cinnamomum loure auct.non Nees。與前例相較,此處作者所引拉丁名稱加上了命名人縮寫nees,但還沒有寫成標準格式Nees。】而这次巴蜀書社重版的時候,這两個拉丁名稱被作者刪除了。或許,趙逵夫還是怕被姚小鷗這樣認真的人抓了把柄吧?另是關於傳世史書並無屈原記載的疑問趙逵夫宣佈揭開了“謎底”——這不啻一聲驚雷,然而考索的過程卻讓人雲裡霧裡:他認為,《戰國策·齊策三·孟嘗君出行五國章》有屈原。——但《戰國策》並非難得之書,幾千年來難道竟無人知曉?趙的根據是:其中原文出現“楚之登徒” ,即是屈原。細尋趙氏所證,純系單線論證,因果之間,並非互為充要條件,且音義輾轉互訓,完全已不成樣子,是以這條結論雖然驚人,但終究過不了邏輯這一關。(而這又是《屈原和他的時代》中的一些論述了,另當別論。)小小的總結一下:趙逵夫的研究套路,符合一切炙手可熱的著名學者的特點——所論都是大問題、敏感問題,甚至是公案,結論也出人意表,似乎總在人不經意的地方摳出新東西。而細細考校起來,這些所謂成果是要打個問號的,打個比喻,就是探驪得魚目。所以讀趙逵夫的文獻考證,倒不如看他的巔峰時期的文學評論了。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第一页有些发黄,还有不少斑斑点点。
  •     赵逵夫先生足以凭此书名世。在楚辞研究界中,赵先生的这本书中所提到的诸多问题,均为近人所忽略或牵强附会解释。如龙马关系、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的转换等,均为赵先生首倡。足以对学术界有莫大启示。只是此书是一版二次印刷,收藏价值较次。
  •     赵逵夫先生足以传世之作。其中 龙 马 与现实、非现实世界之辨,着实精彩。
  •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是研究楚辞的专著,但不是一种楚辞的普及本。作者之前有一本《屈原与他的时代》,对于楚辞研究贡献很大。这本书也很棒,适合喜欢研究楚辞的专家和爱好者。
  •     屈原啊屈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