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京景物略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古代随笔 > 帝京景物略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7
ISBN:9787532529025
作者:(明)刘侗,于奕正,周损
页数:554页

章节摘录

卷一 城北内外太学石鼓都城东北艮隅,瞻其坊日“崇教”,步其街日“成贤”,国子监在焉。国初本北平府学,永乐二年,改国子监。左庙右学,规制大备。彝伦堂之松,元许衡手植也。庙门之石鼓,周宣王猎碣也。维我太祖高皇帝,先教学,致重儒均,为万世化本。稽古虞商在郊、夏周在国之制,建太学南都之鸡鸣山,去朝市十里。我成祖文皇帝,建北太学,虽沿元址,其去朝市如之。不越都闽,而朝集市纷远矣,而峨峨辟雍之士,敬业逊志矣。庙初设像,嘉靖九年,撤像以主焉,启圣有专祠焉,庑从祀,有陟有黜焉。——从大学士张孚敬等议也。凡我列圣践祚,必躬行释菜礼,皮弁执圭,再拜而献帛爵,毕,仍再拜,临彝伦堂,赐祭酒、司业等坐讲,赐敕戒谕焉。夫我朝之初,兴教国子,升坐、背诵、课试、点闸、假限之严,古莫比也。燕赐之恩,衣廪之给,服、器、庖、汛之需役,其重其详,古莫比也。住号,坐班,积分及格,历岁月,教成授官,内台谏,外藩臬,古莫比也。勋戚重臣,教习必繇太学,四拜而谒师儒,跪而听问,古莫比也。其所得士,德、功、节、学,不之胜书,每礼闱启试,国子生居十有七,古莫比也。

前言

在明清小品名著之中,《帝京景物略》以其内容广泛而著称。作者以城北内外、城东内外、城南内外、西城内外、西山上下、畿辅各地为先后顺序,采用客观描述的笔法,将明代北京以及周边各州、县的重要名胜古迹和富有情趣的风俗民情,尽数作了介绍。北京名胜景观的记录,是本书的重点。书中详细介绍了当时北京各地的寺庙祠堂、山川风物、名胜古迹、园林景观,甚至河流桥梁,许多今天脍炙人口的历史古迹和山川名胜,诸如卢沟桥、白塔寺、天主堂、碧云寺、潭柘寺、鹫峰寺、卧佛寺、戒坛、十刹海、海淀、玉泉山、西山等等,我们都能从本书探寻到它们的渊源所自、本来状貌、风格特征和历史变迁。而且因为本书作者的写作态度比较严谨,所以作为明代北京的地方史料,一直受到重视,明代以后凡是记述北京历史风土景物的书籍,几乎无一例外地引用或参考过本书,就足以证明它的价值。

内容概要

主笔刘侗(1593-1636),字同人,号格庵,麻城(今属湖北)人。
刘侗的合作者于奕正(1597-1636),原名继鲁,字司直,宛平(今北京)人。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略例
卷一 城北内外
卷二 城东内外
卷三 城南内外
卷四 西城内
卷五 西城外
卷六 西山上
卷七 西山下
卷八 畿辅名迹

作者简介

《帝京景物略》可谓集历史地理、文化和文学著作三者于一体。此书首先应当作历史地理类著作来读。它详细记载了明代北京城的风景名胜、风俗民情,是不可多得的都市资料;其次应当作文化类著作来读,它对当时北京的园林文化、民俗、外国宗教在中国京城的传播等,都有较为具体的描述;再次应当作文学著作来读,它是竟陵派幽雅隽洁文风在地理游记著作中的具体运用,因此,可把它作为晚清小品文的典范来阅读、欣赏。

图书封面


 帝京景物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本明人撰写的北京风俗名物谭,牵涉面甚广,惜乎由于两位作者双双辞世,计划中的《南京景物略》未能成书。这个版本是上古明清小品丛刊系列之一,以湖北图书馆藏明崇祯八年金陵弘道堂初刊本为底本简体排版印刷,基本保持了原貌,只对某些词语进行了简注。翻至卷八畿辅名迹之李卓吾墓一篇,感到最后引作者于奕正题李卓吾墓诗甚露倾慕之心,其本人亦性情中人。此翁千古在,疑佛又疑魔。未效鸿冥去,其如龙亢何!书焚焚不尽,老苦苦无多。潞水年年啸,长留君浩歌。又见贾岛墓一篇引唐杜荀鹤《经贾岛墓》诗,忽觉其颔联甚悲,录于此:山根三尺墓,人口数联诗。
  •     《帝京景物略》是一本内容及其广泛的著作,作者在书中将明帝国都城北京按地域分为城北内外、城东内外、城南内外、西城内、西城外、西山上、西山下和畿辅八个部分,对这八个部分的重要名胜和风俗民情作了详尽的介绍。全书以小品文体写成,作为一本历史地理著作,详细介绍了当时北京的寺庙祠堂、山川风物、名胜古迹、园林景观、河流桥梁等。在介绍京城各地景物的同时,就不可避免地会提到周围的居民和游玩的人群,作者用精彩的笔法详略得当地将当时京城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景象描画了出来。总的来说,在明代——尤其是明代中后期以来的北京,是一个安乐繁华,忙碌中又不缺舒适的中国都城。明帝国在经历了初期的重建和再生后,渐渐走向开放,士大夫和市民之间的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中西方文化以宗教为媒介的交流,都使得北京成为了一个文化氛围浓厚,包容力强大的城市。一、 文人生活——传统雅致和世俗享乐中国的传统文人形象中,陶渊明应是最受后世推崇的文人之一。唐宋大家们都曾不同程度地在自己的诗文中透露出对这位“采菊东篱下”的田园诗人的向往。并非是真正期望过陶渊明自耕自种的农家生活,而大概是向往其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状态。古代文人读书只有入仕一条路,成功者入朝做官,一生沉浮宦海,身不由己之时难免流露出对自由的向往,期望在自然中得到心灵的平静。而落第者无奈之下只好寄情山水,在景色中或自嘲或自解。便造就了中国文人对自然意象的情感,风、月、花、酒也渐渐演化成了中国文人——也包括士大夫阶层的独特标志。明代文人也不例外,一旦得闲,必定于寺庵中饮酒咏诗以为消遣。如诗《夏日黄平倩邀饮崇国寺葡萄林》云:数亩葡萄林,浓条青若若。以藤为幡幢,以叶为帷幕。以蔓为宝网,以实为璎珞。蜩蝉递代响,虽聒胜俗乐。对泉坐良久,客衣增尚薄。同来四五朋,一笑破缠缴。依岸排绳床,禅玄入诙谑。煎葵带露烹,摘茶拣水瀹。石砌滴琤琤,铜铛鸣霍霍。拇陈分两曹,奋爪相掷搏。觥小罚已深,取钵代杯杓。三伏此中消,万卷束高阁。从诗中便可看出,同朋友一起论禅饮酒,赏景排忧依然是文人士大夫快乐的源头。此外,许多经济实力雄厚的官员干脆自己修建林园,如英国公新园、英国公家园、定国公园、白时装等皆是。园中景物有天然景色,也有人工修建的。都是供士大夫们出游、聚会玩乐用。明代士大夫如此醉心于山水,也跟明代的社会风貌有关。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化日趋张扬,文化意识、生活情趣和人格追求方面都产生了和前代不同的因素,社会风气趋于浮躁。世俗生活的繁华反而促使一些士大夫转而追求宁静闲适的生活,在自家庭院中修筑假山池塘,同时也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明代后期社会生活的改变也使一些文人士大夫放弃了传统儒学的道德价值观,追求享乐和个性自由的例子越来越多。装扮夸张,举止怪异,甚至有自谓异端者。书中《李卓吾墓》篇提到的李贽便是明代边缘士大夫的典型。文中描述他“性癖洁,恶近妇人,无子,亦不娶妾。后妻女欲归,趋归之,称流寓客子。”其行为和中国传统观念相去甚远,在待人接物上也和常人不同。如“日数人膺帚、具汤,不给焉。鼻畏客气,客至,但一交手,即令远坐。一日搔发,自嫌蒸蒸作死人气,适见侍者剃,遂去发,独存髭须,秃而方巾。”这样的行为,即使到今天,也不是常人所做,李贽在当时的遭遇便可想而知。李贽是明代士大夫追求个性解放的极端例子,不能当做普遍视之。而当时的士大夫们也确实不似前朝——或明前期那般一本正经的学究样,而是开始追求现实世界的幸福与享乐,京城的各种胜景古迹、私家林园、集市酒家、青楼胡同都成为士大夫驻足玩乐的地方。他们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来世,而是为了今生。袁宏道还大谈“五快活”,作为世俗享乐之极。士大夫如此追求享乐,就不难找出力图恢复明初官僚道德行为的海瑞会遭到朝野疏远的原因。二、 市井生活——节日风俗和民间祭祀城市中人流巨大,人员混杂,贩夫走卒、三姑六婆、医卜星相,商贾文人,王孙官吏都聚集在城市,也造就了市民文化的多样和繁荣。相较于后两种生活优渥的人群,市民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娱乐上都显得更加朴实,也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生产生活。节日游乐是民间必不可少的活动。中国传统节日众多,节日娱乐自然也不少。从正月一日到除夕,节日从不间断。一些古时的遗迹和近郊便成为市民的好去处。如东直门外五里的春场,古时本来是官员祭祀活动的场地,在明代就变成了元旦时游玩的地方,“小民以鬃穿乌金纸,画彩为闹蛾,簪之。”三月清明时簪柳游西城外高粱桥,是为踏青。四月庆碧霞元君诞辰游马驹桥。端午午前入天坛避毒。七月七日乞巧,八月十五祭月。九月九日登高山、高塔、高阁。十二月至除夕过井过庙,奉香拜诵。对成年人来说,这些节日的祭祀成分比较多;但对小孩子来说,则更看重其中的欢乐气氛。除了祭神祭祖外,市民也很看重民族英雄的祭祀。其中尤以于谦的于少保祠和三忠庙为盛。于少保祠位于崇文门内东半里,祀奉的是明初名臣于谦。于谦在土木之变时力主另立新君,稳定朝堂,亲自督战击退瓦剌,在朝中和民间都声望极高。英宗复辟后被杀,遗骸被都督陈逵暗地收葬,之后由其子于冕葬于钱塘的祖茔。文中没有提到由官府下令修建,应是由同志之人自发修建。三忠祠则祭祀的是前朝的三位著名忠臣——诸葛亮、岳飞和文天祥。四人所处朝代、所经历的变故都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忠信义、守节操,盖忠义仍然是民间对英雄的最基本定位。再联系明代小说的发展,传奇也大多朝演义等讲述各路英雄事迹的方向发展,可见当时的市民文化除了追求风月事,对传奇色彩浓厚的英雄也相当追捧。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集市。北京作为明都城,集市的繁盛自然是全国之最。宫市、城隍庙市,上元灯市、朝前市等都是著名集市。城隍庙市多图籍古玩、文房用具,其物品之多令人目不暇接。灯市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开放,灯张乐作,烟火释放,热闹非凡。书中描述道:“市之日,省直之商旅,夷蛮闽貊之珍异,三代八朝之骨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皆集。……于斯时也,丝竹肉声,不辨拍煞,光影五色,照人无研媸,烟罥尘笼,月不得明,露不得下。”其热闹喧嚣,人声鼎沸的场景自然可想而知。城市居民虽然看上去鱼龙混杂,但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市民在选择居住地时也如此;因此京城的很多地方便带上了的职业色彩。如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因会桥临泉,土壤宜花,周围便居住了很多以种花为生的人家。早晨将花担进入门去卖,四时所卖花卉都有所不同。又如许多胡同都居住着从事同一职业的人,其中多半是手工小作坊,也有不少是清客或戏班所在地。如北京的新旧帘子胡同、椿树胡同,因其著名而渐渐成为人们对从事这些行业的戏子们的代称。三、 传教士入中国——中西文明初次直接交流明代社会生活与前朝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适逢地理大发现时期,许多欧洲传教士来到了中国,虽其最初目的是为了传播基督教,但也在无形中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当时中国人对世界了解甚微,对欧洲前来的传教士仅泛称为“欧罗巴国”,文化上的交流也限制在社会上层的少部分人当中。但传教士作为西学东渐的传递者,也实实在在为中西方的交流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在西方来的传教士中,利玛窦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他来自意大利,经广西肇庆进入中土。向皇帝进贡“耶苏像、万国图、自鸣钟、铁丝琴等”,得到皇帝的喜爱,将其召入朝廷。当时的传教士们为了能在中国传教,都换成儒衫,学习中国正统的行为举止,被士大夫称为“西儒”。在传教士和中国官员的交往中,中西方的文明成果得到了互通,如利玛窦和徐光启共译《几何原本》,西方自然科学开始传入中国,而归国的传教士也相应的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在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传教士的到来也相应改变了明代上层社会的生活,西方的器物成为官僚士大夫中新的珍玩。如《红楼梦》中提到的西洋钟,想必也是随着传教士一同来到中国的。主人家亦以家中有洋货感到骄傲。不过,西方的传教士依然只是明代社会个别的现象,对民间的影响并不甚大。《帝京景物略》实在是一部关于明代北京社会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由于奕正摭求事迹,刘侗排纂成文,将明代都城的民间传闻、乡俗地名、园林建筑、器物名称、俗语掌故都尽收书中,可以说是了解明代北京城市生活不可绕行的一本著作。

精彩短评 (总计61条)

  •     上海古籍出版的书籍值得信赖,字体合适,说明资料翔实,推荐。
  •     不错!印刷质量好!有注解!
  •     城隍庙 vs 窑器说
  •     唔。
  •     燕不可无书而难为书
  •     抱着地图读。。。。。。
  •     我儿时的北京还有明朝浪漫的气息。一点点破败一点点冷峻。现在都没有了。聊慰人心。
  •     很多地方从小就很熟悉,这种地方志果然还是要当地的人来读,否则是没有感性认识的
  •     除了海淀,原来现在的三里河五里河这些地方也都是湖泊,
  •     读完于奕正的《钓鱼台记》再读这本书差不多就知道主笔一定是刘侗了,一方面于奕正写不了这么美,另一方面于奕正也不会写的这么艰涩。以前确实不知道刘侗,现在是极佩服他的,审美布局真是匠心独运。
  •     嘉靖版的这里是北京
  •     书很好。不过我不太喜欢里面的内容,有点流水账的感觉。文字没有《东京梦华录》等书的生动感!
  •     我对北京的掌故其实没啥兴趣。但这本书翻阅,可以做资料,亦可吹牛逼时候得瑟用。总之,在北京的饭桌酒桌上,文化就来了……
  •     达生适情。
  •     文五诗三
  •     还没开始看,书太多了
  •     笔记中的上乘作。
  •     好像都再走一遍
  •     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
  •     好多都已经没有了的景点啊……想去灯市也不知还找得到不……
  •     都是北京及附近的物、景。
  •     印刷不错,封面是我非常喜欢的类型,简洁而且古典。古书的内容就不说了,单看字眼就觉得美。
  •     明清小品
  •     纯粹为了长见识、开眼界而买的,在朋友一起聊天时可以显得我博古通今,目的达到了
  •     注解过少
  •     所记民俗很有意思,但是语言稍显深涩,个别语句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     描写得极好。可是一想到京城的冬天就怂了,还是南方好啊~~~~
  •     147♛ 这本书看的我好困,逢看必睡,看来我不太适合看这种书啊…不过第二卷讲帝京旧俗最为有意思…
  •     是我喜欢的一本书书的质量不错
  •     一過清光四百年,帝都景物不依然
  •     俱往矣,物非人似,依稀残梦裡。
  •     论文参考
  •     哈哈,许多很多熟悉地方~帝都古迹寻踪指南~
  •     再读一遍,仍旧喜爱。
  •     书很好 印刷也不错,借着活动一下买了一套 希望亚马逊能经常搞 “图书音像满300减100”这种活动 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阅读此书,可以了解很多古代北京的真实状况。
  •     好玩儿 明朝的北京太不一样了 最震惊的还是古时候海淀真的是个湖 …
  •      在描摹人情上,张宗子一时无匹,而在刻画景物、营造场景上,刘同人也是不遑多让。其文字的冷隽,造语之奇崛,状物拟人,绘声着色,不仅把景物的形状,而且连内在的气质一并推出,就是张宗子见了也是要心服的吧。这不是我信口开河。《滴水岩》写岩洞水滴,“水渗渗生石面,既乳乃垂,既珠乃移,既就乃滴。上百千点,下百千声,乱不成听。剟剟密于棋方酣,局欲阑;删删疏于秋雨去,檐疑住。身岩滴中,视滴透莹,如失串珠,如侧下冰帘,散未编也。”从生成到滴下,既写其形,复写其声,细腻传神,算是古今无二了。而写吏部堂院中古藤,“縱送千尺,折旋一區”,仅八个字便把古藤的气势和风度烘托起来,进而想到亲栽此藤的吴宽尚书的人品。全书的佳构妙句层出不穷,难怪周汝昌先生每读此编,便禁不住拍案叫绝了。
  •     刘侗欲效古文不得法,行文艰涩刁钻。
  •     快收齐了
  •     這個書讀起來很費神,你要對北京的沿革非常熟悉才能讀懂這本書所指的每一個景點;不過他所抄錄的詩詞偶有佳作,值得細品
  •     帝京景物略
  •     在北京混不得不看的书。
  •     以前还能看文言文的 现在基本看不下去的买之前不知道是文言文的啊 受伤!很多地名也有了变化 看书要配合搜索引擎一起用 很累!
  •     一本介绍老北京的书,我去北京之前细细读过,可惜却没有在今日的北京找到一丝书中的线索。
  •     骨气高拔,章辞清奇,有鲍阮遗风。可惜爱用巧字僻字,有以文害意之失。
  •     以生涩为高……别扭的滋味……
  •     佳品,可供反复回味
  •     作者是嘔心瀝血的田野工作者
  •     介绍北京景物很好的一本书
  •     没耐性~算是翻完了吧
  •     我的工作参考书,必读经典书目。至今只是翻阅、查询,并未通读。
  •     很好的明代北京笔记。笔触清丽,保留了重要的北京史料。三虎桥、长椿寺等等。还有王恭厂大爆炸,哈哈。但诗作所占篇幅过多,实在有些不习惯。但有些诗确很纪实,可以感受当年的场景。如王士禛“玉水轻阴夹绿槐,香车笋轿锦成堆。千钱更赁楼窗坐,都为河边洗象来。”此外,注者出现了应注而未注,不应注而注之处。
  •     应该是“明清小品丛刊”不是“明清小说丛刊”吧。
  •     看完这个瞬间觉得自己在北京这二十多年白过了
  •     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
  •     小品文。
  •     待后阅读
  •     古籍出版社的,多数很经典的。
  •     明人的文笔,或许是受宋濂影响之故吧,免不了佶屈聱牙的毛病。
  •     文字清雅耐读,而且叙述历史沿革地理变迁的时候还收录古人时人的相关诗作,有料有趣有味道。特别适合出游前后翻翻小装一下 xD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