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戏剧 > 赵氏孤儿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ISBN:9787806262382
作者:纪君祥
页数:30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春秋战国时期,雄踞山西的晋国乃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晋。历经数代,传到晋献公,由于他宠妻逐子,所以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纷起,直到公子重耳(史称晋文公)归国,晋国才平息了内乱。文公礼贤下士,治国有方,不久晋国便成为能号令天下诸侯的盟主。 晋文公当年为公子时,为躲避后母骊姬的谋害,逃亡在外。当时随公子重耳出逃者除狐偃兄弟之外,还有一位忠肝义胆之人,此人姓赵名衰,文武全才'晋文公掌权后,封赵衰为大司马,列正卿之位。他辅佐晋文公有功,深受文公的信任,故其子赵盾成年后,也官封极品。 晋襄公时,赵衰弃世,赵盾被封为正卿,成为晋之贤相。晋国经历了文襄盛世,国力大增,疆域扩大到现在的河北、陕西一带,威震诸侯,名扬天下。 有道是水满则溢,晋襄公正当英年,不料突然身染重病,不久撒手人寰。临死前嘱咐相国赵盾等大臣说: “寡人继承父亲的事业,未曾让晋国锐气受挫,霸业已成。可是,上天不可怜寡人,寡人现在就要与卿等永别了,寡人心中十分难过。” 说着晋侯泪如雨下。赵盾与晋侯同是在父辈逃亡之中长大,虽为君臣,情同兄弟,听了晋襄公的话也流下泪来,说: “国君偶尔得病,何谈别字。臣心中好难过。请国君安心养病,臣愿辅佐国君,共创大业。”晋襄公素知赵盾父子忠心,拉住赵盾的手,哭着说: “卿父子两代忠良,国人尽知。寡人死后最不放心的便是太子夷皋尚在幼年,不能独撑大业,寡人就将太子托付给卿了。” 说着,晋襄公又抬头看了看其他人,说: “只要卿等与赵卿尽心辅佐,教导太子成人,与邻国友好相处,一定不会失掉盟主的地位。”赵盾等人见晋襄公托孤言切,喘息不止,立刻一齐跪倒在晋襄公面前,说: “国君放心,若日后真有什么不测,臣等—定谨记国君今日的话,辅佐太子登上君位。” 众人话音刚落。只听晋侯说出一个好字,再无声音,众人抬头一看,晋襄公已含笑瞑目了。群臣埋葬了晋襄公,辅太子夷皋登上君位,史称晋灵公,当时年仅七岁,国事一切由相国赵盾主持。 一日,朝事方散,幼主晋灵公已回宫,群臣尚未离去,只见—宫人上前对赵盾说:“赵相国,先君夫人有事,请相国稍候片刻。” 群臣听说夫人召赵盾,便在朝门相候。其中有一中大夫名叫屠岸贾,乃屠岸夷之子屠击的儿子。屠岸夷本是晋惠公手下的一员勇将,因为立有战功,惠公封其子孙世袭中大夫之职。晋文公为君后,赵衰父子相继为正卿,官至相国,他心中不服,暗想: 赵盾有什么了不起,竟然也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如今国君年幼,一切大权握在他的手中,难道我屠岸贾就甘居中大夫不成?

前言

《赵氏孤儿》剧本的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又叫《赵氏孤儿大报仇》。它是元代的一部著名历史剧。故事的原型最初见于《春秋左氏传》,汉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有更详细的记载,后来刘向的《新序》、《说苑》亦有记载。《赵氏孤儿》一案是我国春秋史上的一大冤案,案情曲折悲壮,经过纪君祥的加工后则更加生动。    《赵氏孤儿》作为我国古典戏曲的著名剧目,在国外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早在18世纪就已传人欧洲,被译成法译本和英译本等,法国作家伏尔泰还将其改编成话剧,名为《中国孤儿》,在法国上演,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这部剧本的作者纪君祥,又作纪天祥,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之一,生平事迹不详。他一生创作了六种左右杂剧,都已散失,仅存《赵氏孤儿》一种。    《赵氏孤儿》原作主要是写春秋时期晋国统治集团内部赵盾与屠岸贾两大家族间的忠奸之争。晋灵公统治时期,国内的政治黑暗,灵公荒淫无道,不辨忠奸。屠岸贾恃宠而骄,他为了能爬上正卿的高位,陷害忠良,将赵盾一家三百余口尽行抄斩。为灭赵氏满门,又假传灵公之命,将驸马赵朔赐死,并将德安公主囚禁在驸马府中。    公主在被囚时生下一子,取名赵氏孤儿。为了斩草除根,屠岸贾欲在满月后杀死赵氏孤儿。他用重兵把守驸马府,草泽医生程婴伸张正义,借为公主看病之机,救走了赵氏孤儿。把守驸马府门的下将军韩厥为人正直,不愿助纣为虐,放走了程婴和孤儿,然后自刎而死。     屠岸贾为搜杀赵氏孤儿,竟下令将全国半岁以内的儿童统统杀光。为了挽救全国半岁以内的儿童和赵氏孤儿,程婴与辞官在家的公孙杵臼共同商议,并以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代价,保全了赵氏的唯一后代。屠岸贾认为程婴举报赵氏孤儿有功,将其视为心腹,又把程婴的儿子(实为赵氏孤儿)认作义子,教他学文习武。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程婴用图形教子的方法,向赵氏孤儿讲明了身世。又几经周折,终于杀了屠岸贾,为赵家报仇雪冤。    《赵氏孤儿》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历史剧,它生动展现了晋灵公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歌颂了正义,鞭挞了奸佞,塑造了一群为了维护正义而英勇献身的英雄群像。因此,《赵氏孤儿》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封建社会,成为此后许多剧作家创作的主题,明人传奇《八义记》就是根据《赵氏孤儿》改编的。    为便于广大读者阅读《赵氏孤儿》这部作品,我社邀请王彩云同志将其改写成小说,与戏曲本《赵氏孤儿》及《八义记》合集出版。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折子戏,没有回目和标题,改编后的小说《赵氏孤儿》共二十章,每一章标题是作者根据情节填写的。再有,为了展开故事中忠良与奸佞的斗争,作者增加了“开篇明意”、“上元放灯”、“将相不和”三章,意在向读者交待清楚忠奸斗争的历史背景和线索。还有,元杂剧《赵氏孤儿》的结尾太突然,所以作者在改编中有意多增加了—些笔墨,对其复仇、认祖归宗做了详细描写,使其更具合理性。    还要指出的是,屠岸贾陷害赵氏一门这一冤案,本是始于晋灵公时期,经过了灵公、景公、厉公、悼公四朝,直到悼公才得以平反昭雪。而《赵氏孤儿》这一历史剧,则省略了晋景公、晋厉公两朝,将故事集中到晋灵公时期来写,晋悼公只写了一点点。为了尊重原著的创作意图,作者没有按历史的发展脉络来写,而是完全按杂剧的创作思路改编。书中疏漏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纪君祥 元代戏曲作家。一作纪天祥,生卒年不详。《录鬼簿》记他与郑廷玉、李寿卿为同时人。现代研究者考知李寿卿为至元(元世祖年号)间人,由此可推知纪君祥的活动年代。著有杂剧6种,现仅存1种:《赵氏孤儿冤报冤》,一作《赵氏孤儿大报仇》,简称《赵氏孤儿》。另《陈文图悟道松阴梦》1剧,仅存曲词1折。

书籍目录

一章开篇明意 二章上元放灯 三章将相不和 四章劝农行善 五章奸臣惑主 六章赵盾劝谏 七章一害赵盾 八章钮魔触槐 九章再害赵盾 十章千古奇冤 十一章程婴救孤 十二章韩厥死义 十三章投奔公孙 十四章替换孤儿 十五章公孙赴义 十六章孤儿长成 十七章图形教子 十八章孤儿救主 十九章认祖归宗 二十章大结局

编辑推荐

《中国古典戏曲名著:赵氏孤儿》是一本古典戏曲名著。

作者简介

《赵氏孤儿》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历史剧,它生动展现了晋灵公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歌颂了正义,鞭挞了奸佞,塑造了一群为了维护正义而英勇献身的英雄群像。因此,《赵氏孤儿》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封建社会,成为此后许多剧作家创作的主题,明人传奇《八义记》就是根据《赵氏孤儿》改编的。

图书封面


 赵氏孤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戏剧史论文)《赵氏孤儿》是元代著名杂剧家纪君祥的代表作,跟任何一部传世留名的剧作品一样,《赵氏孤儿》的精彩来自于其激烈的戏剧冲突。全本五折,紧紧围绕救孤报仇这一戏剧冲突展开。每一折又都有紧凑激烈的戏剧矛盾,比如:岸贾为了搜捕赵氏孤儿,使出浑身解数;而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人为了救护赵氏孤儿,不惜牺牲一切。灭门与救孤两种无法调和的目的和行动,碰在一起,便激发出耀眼的火花,构成情节强大的吸引力。所谓戏剧冲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但对戏剧冲突内涵的解释,名家们也是众说纷纭。黑格尔认为,冲突是人物性格在某种具体情境中所遭受到的两种普遍力量(人生理想)的分裂和对立。普遍力量本是抽象的,混整的,结合到具体的情境与具体的人物,它才得到“得到定性”,他强调“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德国戏剧理论家史雷格尔也表示了和黑格尔同样的观点;法国批评家布伦退尔的“冲突“说亦由此而来,布伦退尔认为,”冲突是“戏剧的本质”。H.劳森则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发展布伦退尔的意志冲突说,把戏剧冲突的内涵引伸为社会性冲突。以布伦退尔为代表的“意志冲突”论和劳森强调的“社会性冲突”,都从某个角度说明了戏剧冲突的内涵。贾三强老师指出,戏剧冲突是舞台上出现的具有道德正反意义的两个或两组人物之间发生的冲突。其特点包括:1、必须是发生于两个(两组)主要人物之间 ;2、必须贯穿于全局的始终。 3、必须是完整的过程,有冲突的开始(发端)、 发展、高潮、结束,必要的说明也不可缺少(如背景交代等);4、冲突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生活目的或人物基本性格。本文从《赵氏孤儿》戏剧冲突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的过程来分析此剧。楔子是全剧冲突的交代。《赵氏孤儿》的一开头便借助屠岸贾的自陈,道出了冲突的根源,交代了屠岸贾阴险易妒的性格,他为了权倾朝中,铲除异己,先后使尽暗招赶尽杀绝,不料赵盾福大命大,多次逃脱,他只好假传灵公圣旨,将赵家三百口灭门,家中大小无一幸免,唯有赵盾之孙即赵朔之子,尚在公主腹中。赵朔死前遗志,要赵氏孤儿为赵家报仇。第一折是戏剧冲突的开端。本剧主人公赵氏孤儿降生,屠岸贾命韩厥把守公主府上,企图灭孤。公主想到门客程婴,要托孤与他。程婴言道:“俺一家便死了也罢,这小舍人休想是活得了。”这似乎是推脱之词,公主流泪上吊自尽。观众的目光集中到决定孤儿命运的程婴身上。幸好,程婴乃大义之人。但紧接着,作者并没有给观众松一口气的机会,怎么把孤儿“暗度陈仓”躲过把守兵士的搜查。这时候,另一个孤胆英雄似的人物出现了。韩厥一出现就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且看他一面嘱咐小校“将公主府门把的严整者”,一面紧接着又感叹:“屠岸贾,都似你这般损坏忠良,几时是了也呵。”为后来他的义举埋下伏笔。韩厥看出了程婴的破绽,却没有为难程婴,准备成全重臣之后。他说:“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怎肯做这般勾当?”接下来,作者安排了程婴的“回马枪”,显示了程婴性格的另一面——谨慎。他怕韩厥反复,又讲他“报与屠岸贾知道”,“别差将军赶来拿住我程婴,这个孤儿万无活路。”于是,韩厥成为了第一个为孤儿牺牲的勇士,他为了让程婴走的放心,“愿把这头来刎。”确实,如果要保全程婴和孤儿,韩厥只有死这一条路,他深知屠岸贾的歹毒,所以他这一义举不仅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很可能还要累及家人。可见韩厥的决心和铁胆赤心。第二折是戏剧冲突的进一步发展。说到屠岸贾知道孤儿被人救出之后,不惜又一次诈传灵公旨意,“把晋国半岁以下,一月之上,新添的小厮,都与我拘刷将来,见一个剁三剑,其中必然有赵氏孤儿”。屠岸贾的不择手段铁石心肠又一次展现在观众面前,激发观众对奸臣歹角的愤怒。吕太平庄公孙杵臼的出场转移了观众的视线重心,这个遗世独立的老宰辅也因为和赵盾的同僚之情和嫉恶如仇的善良本性被牵扯到这一“狸猫换太子”的险局之中。。程婴和他二人计定,老宰辅假托程婴之子为赵氏孤儿,由程婴告发,以保全真正的赵家后人。程婴谨慎的做事原则又一次体现出来,他对公孙杵臼嘱咐到:“老宰辅既应承了,休要失信。”公孙杵臼岂非蓬蒿之人,他慷慨陈辞道:“大丈夫何愁一命终,况兼我白发蓬松。……我从来一诺似千金,便将我送上刀山与剑锋,断不做有始无终。”这些话给程婴吃了定心丸,也激起了程婴心中的不忍:“甘将自己亲生子,偷换他家赵氏孤,这本程婴义分应该得,只可惜遗累了公孙老大夫。”自此,程婴和公孙杵臼大义凛然的形象已经深入观众心中,更增添了本剧的悲剧色彩,试想,当好人只有通过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和恶势力斗争,这是怎样一个万恶的社会?!第三折和第四折是全局戏剧冲突最密集的部分,其中高潮迭起,冲突和矛盾发展到了极致。第三折中,程婴将自家孩儿送于公孙家,到屠岸贾跟前告发。屠岸贾对前来报案的程婴产生了两个疑问:你怎生知道公孙柞臼藏着赵氏孤儿?你因何要告他藏着赵氏孤儿?第一个问题容易回答,第二个问题却不好对付。从屠岸贾的问话中,我们看出他的诡计多端,谨慎小心,并不是一般的跋扈愚鲁的恶棍。他要消灭赵氏孤儿,还想消灭赵氏余党,因此,作者这里插入盘问的情节,使人们为程婴捏一把汗,而不是选择跳过询问让矛盾立即解决的写法,直接写屠岸贾搜出赵氏孤儿,处决公孙杆臼。这一来,观众的心弦,立刻被绷得紧紧的。虽然第一次“两人对峙,程婴算是“有惊无险”,但马上,屠岸贾派人到太平庄捉拿公孙杵臼舞台的注意重心也转移到公孙杆臼身上。这里,屠岸贾又一次显示出他的老谋深算阴险狡诈,他道:“程婴,你原是出首的,就着你替我行杖者。”要程婴执杖拷打公孙氏,以检验程婴的可信度。程婴为了大计,忍着心中的痛苦下手,屠岸贾先是嫌他“只拣那细棍子打,敢怕打的他疼了,要指攀下你来。”待到程婴依他的话换了粗的棍子,他又百般刁难:“你头里只拣那细棍子打,如今你却拿起大棍子来,三两下打死了呵,你就做的死无招对。”程婴不得不再遵守屠岸贸的要求,不得不违心地做着他最不愿意做的事情,不得不表面上须毫不动容,不得不装出和公孙杆臼毫无干系的姿态,不得不把痛苦深深地埋在心里。他一边打,一边煞有介事地高喊:“快招了者!”在这里,作者让观众们看到程婴内心的痛苦以及老宰辅为了孤儿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灵和肉体的折磨。最后,孤儿从山洞中被找出,公孙杵臼撞阶而死。屠岸贾这时才放松警惕道:“程婴,你是我的心腹之人,不如只在我家中做个门客,抬举你那孩儿成人长大。在你跟前习文,送在我跟前演武。……就将你的孩儿与我做个义儿。”第四的时间跳跃到二十年之后。赵氏孤儿被过继与仇家屠岸贾,唤作“屠成”,在程婴跟前叫“程勃”,两人一文一武,培养程勃,程勃也果然不负”父”望,长成了文武双全出类拔萃的青年。某一日,程婴见程勃掩泪,大为不解,程婴故意留下画有赵家故事的手卷,程婴以讲解画卷的形式道出了当年血泪交错的历史,勾起了程勃——甚至观众又一次的心理高潮,观众的信和程勃一起激愤到了极点,恨不能手刃奸臣以告慰死者。程勃作为剧情矛盾的集中和观众的情感寄托,认清了自己的身世“也只为二十年的逆子妄认他人父,到今日三百口的冤魂,方才家自有主。”使得“报仇”这一结局顺其自然,也符合人们的情感线索。正是对历史的重述和提点,把观众的情绪和整个舞台气氛都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这个时候,全局的最终折拉开大幕。晋国上卿魏绛首先出场,为“报仇”作道义和正义性上的揭示,他“奉悼公旨意:道屠岸贾兵权太重,诚恐一时激变,着程勃暗暗的自行捉获。仍将它阖门良贱,龆龀不留。”程勃在闹市中等候屠岸贾,正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赵氏孤儿认贼作父含屈忍辱二十载,终于有机会喊出:“兀那老贼,我不是屠成,则我是赵氏孤儿。二十年前你讲俺三百口满门良贱,诛尽杀绝。我今日擒拿你个老匹夫,报俺家的冤仇也。”作者写到这,早已料到义愤填膺的观众肯定还不满足,于是借魏绛之口:“令人,与我将这贼钉上木驴,细细的剐上三千刀,皮肉都尽,方才断首开膛,休着他死的早了。”奸臣的下场只有千刀万剐,方才大快人心。接下来“主德无疆、死丧封葬,现生存受爵赏”的结尾也就显得顺理成章。参考书目:《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董健 马俊山 著《西方美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朱光潜 著《元杂剧公案卷》华夏出版社 【元】关汉卿等 撰 徐燕平 注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排版,纸质都是令人满意的。
  •      且待电影版
  •     世仇之下感情交杂,到底什么才是真道德……简直崩溃
  •     第一次看古典文学,半文言文大体上能看懂。程婴,韩厥等人为赵氏孤儿的复仇愿意舍弃自己的性命,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没有提到,实在不得不说有点小遗憾。
  •     猛回头早老尽英雄。有恩不报怎相逢,见义不为非为勇
  •     第一次试着读戏剧。相比于其他文学,戏剧确实略短,为了凑押韵,可能会使读者读起来有点生硬。不管怎样,还是一部国粹经典。这大概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蓝本吧。钦佩各人为保赵孤而甘愿牺牲性命的行为。赵孤得知自己身世后若不马上报仇,用点计谋,就会显得更符合实际。
  •     忠孝的在市曹中斩首,奸佞的在帅府内安身。
  •     不是故事不好
  •     抱歉的是我真心没办法体会那艺术性,骚瑞
  •     为了古代文学作业 分析《赵氏孤儿》的悲剧意蕴 写了3000多字的论文
  •     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     感觉不错,是正版,下次还会再买的。谢谢啦
  •     国粹经典!
  •     程婴不可复制
  •     因为哈姆雷特是个知识分子,程婴是草泽医生。港真,一定要比哈姆雷特,我喜欢赵氏孤儿。
  •     额。。。。。。。。。。
  •     据说伏尔泰还根据此文改编了《中国孤儿》,可是我觉得三观有问题,仇恨这么燃?
  •     古人轻生死,重然诺。
  •     前三折尤为精彩 后两折人物缺少情感动机 昨天看韩版话剧赵氏孤儿 剧本在原著基础上添加程婴的妻子 以及后两折情感动机的深化加强 整体而言非常成功 纪君祥的原本多处留白 很有改编空间
  •     中国古典戏剧的结尾,总是让人感到遗憾。这样好的一个故事和题材,结尾对于人性和人生的思辨几乎为零。
  •     戏剧比较有意思.
  •     可以,挺好,白话文,易懂
  •     从现代眼光来看剧情还是很简单的,但是没想到元曲这东西读起来还真有些意思。
  •     你设下万千陷阱捉拿孤儿 便有义士尽己所能 行大义而救之
  •     比西厢记好看,只是程婴这位爷吐槽点也太多了。。
  •     人性泯灭的复仇
  •     如果不是为了论文,绝对不会看这么荒诞的情节
  •     这是给老妈买的。两天就看完了,呵呵
  •     哈姆雷特问为什么程勃的复仇没有手抖心慌着延宕。。。。
  •     凯哥果然很会大颠覆么= =
  •     复仇小王子,刚把跌。
  •     好时,义重于名;奸时,命如草芥。
  •     在外国图书馆读中国经典=O= 好久不读书了TTTTTTTTTTTTTTTTTT 2013.11.13at AUT WG顶楼
  •     看看原版故事
  •     中国式的王子复仇记。
  •     就看了纪君祥那版,孤儿长大前还是蛮好看的,二十年后就没劲了,孤儿那个复仇也是来得毫无负担,杀你义父好歹也挣扎一下吧…最后还非要强加一个貌似于考状元的happy ending也是够了
  •     拿kindle看一本元剧剧本真是难得,太好看了,我想看戏
  •     当时好像还觉得写得挺好的?
  •     中学时超喜欢看的
  •     不错
  •     一个伟大的,善良的人程婴,恶人终有恶报
  •     每一次阅读都是震撼。
  •     服了我的记忆力,明明看过,提起的时候又懵了。我需要脑白金。
  •     三颗星是为中国古典戏剧打的 前面的小说本特别特别烂 读了纯属浪费时间
  •     看的是电子版的《赵氏孤儿》,有小说和戏曲两部分,看完小说之后再看电影版,感觉味道淡了一些。
  •     曲词悲壮,节奏感强。讽刺意味浓厚,忠臣惨遭灭门,奸臣专权。中国典型大团圆式结局,也是一种特色。
  •     垃圾!
  •     白话文改编得不忍卒读
  •     卧槽
  •     巨大的心灵悲剧。
  •     紧凑激烈。
  •     相较于现今的戏曲舞台版及民间流传版古朴多了,孤儿原定名字就是“赵氏孤儿”,程婴献子时没有描写其妻的纠结阻拦与悲痛,大功告成后程婴并没有自杀。整部剧读来就像一切情感堆积成了一座悬崖,最后一幕彻底崩泻,一切报仇雪恨惩恶扬善的事情水到渠成。非常成功的悲剧。总体看舞台改编版情感更为细腻。
  •     大多数情况下,看原著再看电影,比起电影,会更喜欢书。一个接一个的死人,被震撼到。十大古曲主义悲剧最喜欢这部。但如果内心戏再复杂一些,会更好看、
  •     元杂剧
  •     好感人
  •     粗粗看看,感觉一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