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说昆曲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戏剧 > 白先勇说昆曲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
ISBN:9787563346370
作者:白先勇
页数:231页

内容概要

白先勇,当代作家,广西桂林人,白崇禧之子。童年在重庆生活,后随父母迁居南京、香港、台湾。中学毕业后入台南成功大学,一年后进台湾大学外文系。一九五八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一九六○年与同学陈若曦、欧阳子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一九六一年大学毕业。一九六三年赴美国,在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研究创作。一九六五年获硕士学位后旅居美国,任教于加州大学。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树犹如此》等。 在读小学和中学时,深受中国古典小说和五四新文学作品的浸染。后来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尽显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

书籍目录


赏心乐事
――白先勇的昆曲情缘
惊变
让上海昆剧团《长生殿》的演出
昆曲的魅力 演艺的绝活
与昆曲名旦华文漪对谈
认识昆曲在文化上的深层意义
访“传”字辈老艺人
我的昆曲之旅
兼忆一九八七年在南京观赏张继青“三梦”
与昆曲结缘
白先勇VS蔡正仁
与余秋雨论《游园惊梦》
所涵盖的文化美学
游园惊梦二十年
怀念一起“游园”、一同“惊梦”的朋友们
我的昆曲缘由
忆梅兰芳与俞振飞文
曲星竞芳菲
白先勇VS张继青对谈
青春版《牡丹亭》
梅少文访白先勇谈昆曲
绝代相思生长殿
文学与历史的对话
与许倬云的对话
跨世代的青春追寻
符立中访谈白先勇
附录
让《牡丹亭》重现昆曲风华
《游园惊梦》与昆曲《惊梦》及《牡丹亭》的关系
水磨一曲风流存
为逝去的美造像
白先勇要做唯美版《牡丹亭》
昆曲传承 拜师行古礼
白先勇的《牡丹亭》青春梦

作者简介

每个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日本人有能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德国人有古典音乐,他们对自已民族这种“雅乐” 都极端引以为傲。我们中国人的“雅乐” 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昆曲。这种曾有四百多年历史、雄霸中国剧坛、经过无数表演艺术家千锤百炼的精致艺术,迄令已濒临绝种之危,如何保存我们唯一现存的“雅乐”,应是文化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笔者访问中国当今昆曲第一名旦华文漪女士,畅谈她对昆曲的看法及学艺经过,希望能够引起文化界的注意,共同爱护保存昆曲这项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图书封面


 白先勇说昆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那年白先勇大力推广青春版《牡丹亭》的时候,还兴冲冲的特意买了票去看。真的很美很惊艳啊,即便如我这样一个没有艺术细胞的俗人,看完之后心中也存了一份感动。从此对昆曲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偶然发现有这样一本书,就找来看了,原本想从中感受一下昆曲的美,可读完之后却大失所望。说的不好听一点,整本书就是拼凑起来的,一些与昆曲相关的随笔,和一些老艺人、演员的对话录。随笔尚能一看,可有些对话就是些十足的官样文章,完全感受不到昆曲的魅力啊。如果就以这样的文章来推广昆曲的话,只怕要让白先勇先生失望了。
  •     很不一般的评说。看昆曲真的是要耐心的,但是白先生的评说太好看了,像是在一个温度适中稍有微风的下午被清新的空气包围,阳光里散发着一种极其淡雅的酒香,让你觉得陶醉,欲罢不能地要把所有的文字印在心里,反复揣摩,每回味一次享受的就深一层,昆曲是什么,倒不是那么重要了。误读了吧,但愿没亵渎。
  •     之前以为是专业评析昆剧的,看了才知道并不是。其实也应该有所觉,因为白先勇并不是专业昆剧表演艺术家,他是文人,不会也不能写一本书,来专门分析昆剧的身段与唱腔,最最深入的写作,也是侧重于文本及表演背后的文化。但是这本书还是很好读,比专业评析类的好看的多,收录了白先勇忆叙的自己与昆曲的往来缘分、他与各昆剧表演大师的对话,还有一些微偏离昆剧而从戏曲大局面角度出发的关于传统古典戏曲今后的发展方向等等相关的思考。文人说戏就只能说到这种层面,但这是最好的方式了。更何况白先勇自己在推广昆曲方面始终不懈,他自身的感触化为文字,很能打动向我这样的外行人。这本书里也收录有白先勇与余秋雨关于戏曲文化的对话。这场对话发生十二年后,余秋雨也写了一本关于昆曲的书,叫《笛声何处——关于昆曲》。我觉得那本书很尴尬。它开篇说,以往大家分析戏曲,多是从文本角度出发,说传奇或者元杂剧的本子怎样怎样,结构啊戏剧冲突啊用字遣词啊之类的,但这样是不对的,因为戏曲是舞台艺术,它们当年能至万人空巷,人人争看,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剧本的文学性,也更有它在舞台上的巨大吸引力,唱腔的优美动听,身段表演的摄人灵动等,只看它的本子怎么好显然是不对的。我当时看了很同意,心里频频点头:就是啊,我们学到戏曲部分时,杂剧散曲的文本都看了,也感概也动容,好的段落还能背诵,但是我们都不知道它真正到了舞台上表演时是怎么样的!它到底是戏,而不是书。可是,《笛声何处》说完了以往的这个缺憾后,自己却还是依旧从文本角度去分析昆曲,说了各剧本里的伦理道德,说了人物塑造。这不就是文本分析么!我还以为它能说出点非文人的话。所以余秋雨那书也是文人说戏,不是专业书籍。也是他们本来就没那个打算要去细扣舞台表演。他们不能着衣登场开唱,所写的都是从一个观者角度出发,而不是表演者,并且自己也不是只专戏曲这一个门类,所以一写戏,局面就打的很开,考虑的事情很多。但这样反而更容易读,因为读者大部分也都是“外行”,比起表演家们写的书,看这样文人的书去了解昆剧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把人吸引过来,让他们自己亲自去看,亲自感触,这样更能让中国传统古典戏曲在新一代人的心里扎根。文人写戏曲方面的书,能不能让人真正懂这类艺术还是其次,关键是要能把人引到戏院去看,它如果做到这种程度,就已经发挥了自身最大的作用,已经是功德无量了。像白先勇,他自己很着迷于昆曲,于是觉得应该让更多人去接受它,写书不够,他还亲身参与戏曲的演出推广。他主推的青春版《牡丹亭》在高校里非常受欢迎。当年它演到我们学校,票一开卖就被抢光了。我们院有一个同学,在自己学校看完了全场,觉得不过瘾,知道它还要去清华演,就又跟去清华看,之后就一路跟着看直至它北京高校巡演毕。她看了才知道是真的好听,是真的很美。单单买一本《牡丹亭》的书,或者单单看白先勇的书里说昆剧怎么怎么好,都不会有让她亲自去看来的效果显著。就算是现在了解的多了一些,我也还是非常感概先人们的戏曲审美。他们听的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不仅词美,上了台更是衣美人美舞美。那是一个融汇了各方面艺术的极为成熟的表演,兼顾了各种感官,感染力惊人,并且艺术水平极高。哪怕往前推至宋,那时的戏没有昆曲这样浑然一体,人们只拿一样乐器弹唱,没有舞,只是听,但那流行小曲儿的歌词也是精致到让人窒息。“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不是文人专有的词啊,在勾栏瓦肆在最贫贱之老百姓们都听的是“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去年郭四娘不是受邀写了《蜀绣》的歌词吗,妈呀真是看的我都要哭了。我想这种水平的词搁到100多年前,那就是黄口小儿都不屑的。但我们现在却还要去请一个“知名作家”去写。就算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标准,现代人不用去专研古词,但是中华传统美学的标准确是真的在一降再降,我们都有点美丑不分了。真正的昆剧舞台表演,我只看过《牡丹亭》。只从我个人角度看,我真觉得自己不青睐京剧,昆曲倒还好些。可能是京剧的皮黄腔实在调门高,而且锣鼓声喧,震得我浑身毛躁,坐不住。昆剧就好一些,语软声细,如悠云流水。如果从故事本身看,我最喜欢的是《长生殿》。《长生殿》跟《长恨歌》、《梧桐雨》都有渊源,是大悲的故事,以前看的我眼泪涟涟的。所以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出版时,我马上就买了:只为了这书的名字也要买啊。但是名字一样,故事却大不同。王安忆的《长恨歌》已经开始从左翼写作往传统审美那里转了,但还是左。我相信再过时日,文学史会重新评判太祖那篇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太祖作为个人,发表他作为一个个体对于文艺的看法,这一点错没有,但是为毛要把它升至政策方针的高度?艺术作品,不是因为它受群众欢迎而成了好的作品,而是因为它是好的作品所以才受到群众欢迎。本末倒置,其结果就是群体审美标准集体跳水。就像我们现在一样。晕,偏题了。别审核我。总之,有机会的话,我很想看全本的《长生殿》。另外,怎么这本书这么贵?我是厚脸皮的,看的是电子书,不知道是不是装饰很美而且有很多的插图?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美是很简单纯粹的力量,这本书是很简单纯粹的拼凑
  •     全无一用的访谈录( ・ิ_・ิ ) 一根金条反复讲,一顿晚饭反复讲。
  •     昆曲无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词藻美,集音乐、舞蹈及文学之美于一身,经过四百多年,千锤百炼,炉火纯青,早已达到化境,成为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湛最完美的一种形式。
  •     改个名吧,叫白先勇昆曲访谈录啊
  •     不知道昆曲是不是真的那么好看,找机会试试
  •     好多都是白与名伶们对谈的记录,读完之后就想认认真真去看一次昆曲,见识一下到底有多美
  •     很一般,内容重复,没诚意
  •     大部分篇幅是访谈的形式,确实勾起了人对昆曲的向往。
  •     比小说差太多 感觉没有说出什么实在的东西来 只是泛泛说昆曲很美怎么能打动人 我因着自己的失望之情又给减了一星
  •     失望。。非常失望。。。。白先勇君您老還是回去寫小說吧!以為好歹能科普一下,結果都是圈內的吹捧加個人追憶。。。
  •     访谈合集。我喜欢里面“白先勇请客请到自己家去”的那一段。
  •     什么乱七八糟的 真·浪费时间
  •     插图真心很赞~其次在内容上属于较常识性的。不过,有一点很不满,某个采访中的记者问到张继青先生一个很没有水平的问题,私以为这个记者好好“回炉再造”多学几年才出来现世吧。竟然问老师,你认为杜丽娘是思春而死的吗?你让先生怎么回答你才是好!果然,先生无奈一句,可能为情而死。
  •     文艺
  •      2014-07-25 「你看我唱了四十多年昆曲,可是我一听到《牡丹亭》的《惊梦》、《寻梦》……」「那一段我听得心都碎掉。 」
  •     白先勇在北大搞的昆曲传承计划让我师妹几乎想退学重考。。。周末还是去看戏好了,个人感觉哏都不老适合昆曲的。。。很想去包邮区看一次啊~
  •     第一次看昆曲是在国家大剧院,走马观花地看了几出折子戏:《长生殿》、《桃花扇》、《西厢记》和《牡丹亭》。虽然没有戏曲基础,却深深地被昆曲之美所打动。正如白先生所说:“昆曲无它,得一唱腔美、身段美和辞藻美。”虽然人物表情和动作不如西方戏剧那么夸张,但是抑制的感情和动作往往更有张力。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昆曲的每句话都意蕴深长,饱含诗意,美的惊心动魄。诗歌就是昆曲的魂啊。而那种“使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感情,也让处于快餐时代的我们慢慢品味着“死生锲阔”这四个字的意义。昆曲是曲高喝寡的阳春白雪,需要创作者和欣赏者都有极深的艺术修养。表面上写情,但往往又寄托了极深的兴亡之感,历史之叹。在思想管制那么严格的元明清,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们无力改变什么,只能戴着镣铐翩翩起舞,通过笔和戏曲,抒发胸臆。
  •     很喜欢这种借个人情感,抒兴亡之叹。白先生回忆几十年前在上海听梅兰芳的《游园惊梦》,见证少男少女青春飞扬的舞姿,在宋美龄的圣诞派对上抢椅子,拿到糖果,谁能想到那时就已经看遍了这些今人才有的时尚新奇,繁花丽景?日光之下,并无新事。顿时有种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怅然。
  •     读一章听几曲或许才能看出滋味
  •     看对谈可以学说话。如何不带有攻击性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让人信服,是门学问。
  •     “昆曲无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词藻美集音乐、舞蹈及文学之美于一身经过四百多年千锤百炼炉火纯青早已达到化境成为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最完美的一种形式”。而昆曲只重一点,那便是“情”,唯有情可以感动众人。这本书是白先勇先生这位“昆曲义工”,讲述他和昆曲的不解之缘,以及他和诸位昆曲名家相识相交的故事,为了挽救这门称得上是国粹的戏曲,白先生煞费苦心,先是邀请诸位来台演出,然后再是制作《游园惊梦》的舞台剧,普及昆曲,希望多一些人热爱它,再就是大声疾呼,终于让昆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曲高和寡,岌岌可危,幸得“传”字辈的几位先生,加上熬过文革后保留下来的戏曲剧团,才使得这门艺术保留了下来,白先生于是说服先生们收徒授艺,薪火相传。昆曲竟是这般美好,光是看这些片段,就让人这般着迷。
  •     书价定那么高!
  •     本以为是一本赏析昆曲的书,没想到是本访谈录,只好在零碎的谈话中撷取有用的片段
  •     民国初年昆曲衰败。当年出将入相,杨柳春风,立马斜桥,满楼红袖招,如今都成春梦一场,伶人境遇比戏中人更戏剧化,一样是血泪相和流。说的真好。
  •     只找到半本。。。。
  •     白先勇对昆曲的热忱夹杂着他的童年记忆,旧上海的繁华旧梦。基本上说采访录,读起来不舒服。白先勇还是小说比较好读
  •     拼拼凑凑。
  •     了解《牡丹亭》的边料
  •     。。。。。。。。。。。。就别浪费这时间读这本了,就别浪费个钱买这本了,不值啊。。。。
  •     2004年9月阅读。入门级,还不错。
  •     秋雨大师压轴
  •     电子版本不全。以及,胡乱批评余秋雨的人,大概连他是学戏剧文学出身的都不清楚,遑论是否有批评的资格了。
  •     读完心里痒痒的,很馋昆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很惭愧,此前完全不了解昆曲,这唱演出来的传奇折子。传字辈救下来的艺术,被白先生以最大的热情在海峡两岸、世界各地宣扬。整理的采访和回忆稿,对白公馆、美龄宫心存向往;对华文漪、张继青女士的表演心存幻想;对长生殿、游园惊梦和牡丹亭的美学价值充满期待。唯一一篇有些pompous的访谈是和余秋雨的对话,极尽马屁之能,略微有点好笑。
  •     看跟余秋雨对谈那一段 简直急死了 本来白先勇就是说话慢 再摊上一个喜欢show off的人 一个问题能讲到漫无边际收不回来
  •     台湾似乎特产一种类型的作家,无时无刻不在歌颂爱和人生,美和艺术,这种歌颂感不仅流露在作品里,也处处体现在作家本人的生活里,从文到人都是那么地庄重,那么地端正,真善美得让人简直怀疑,卧槽有这么好吗?卧槽这群人太老实了吧?要很久以后,才咬牙切齿地明白过来,特么太会装了!
  •     给三星是觉得他写得不够认真
  •      我会常记先生好,我会常想南山幽
  •     失望啊,大半都是对谈录
  •     2013/04
  •     这本书太凑合了~实在要挑挑拣拣,才能发现好东西啊~
  •     这就是为什么从不爱说自己读过什么书。读的越多发现知道得越少。
  •     因为看了霸王别姬喜欢上里面思凡的唱段, 听了很多之后觉得昆曲比之京剧版本更多了一份婉约与娇羞。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一直非常喜欢的短篇小说之一,由此激发了看白先勇说昆曲的兴趣。文人说戏,更像是写更多为志同道合的爱好者分享心中对昆曲这个如水流一般优美的艺术的欣赏与热爱,多了几分旁门左道的趣味感,而没有真正的戏剧研究者居高临下的审视感,所以这本书非常适合我们这种外行来品读。以后希望有机会能看看白先勇先生主推的青春版《牡丹亭》。
  •     看过青春版牡丹亭,被昆曲深深吸引住。。但是依稀记得的并不是昆曲,而是他们以前在上海的生活,时代变迁唏嘘不已
  •     多少掺杂着个人的回忆在写,特别是到越友饭店那段,多少感慨,多少唏嘘。文中还指出最好的演员在中国,最好的观众在台湾。。。
  •     七拼八凑 制式采访 官样文章. 挂了个白先勇的名字而已.
  •     情不知所起
  •     “我们的民族魂里有诗的因素,昆曲用舞蹈、音乐将中国‘诗’的意境表现无遗,昆曲是最能表现中古哦传统美学里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特征的一种艺术”。
  •     沈丰英扮相真美
  •     我本来以为是考据研究那种,没想看了是访谈和观后感回忆往事那种。总的来说信息量太小。另外我也不喜欢余秋雨。
  •     至少让我这样对中国戏曲无感之人燃起了对昆曲的浓浓兴趣,甚至在读完书之后毅然去网上搜索了长生殿和游园惊梦来看,好想看现场版的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