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话》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史话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806813553
作者:胡兰成
页数:256页

俗者胡兰成

一本《中国文学史话》虽不足以给胡兰成赢来多大的名头,起码使人们不至产生过深的误会。《论语》里说到识人,要察其言,观其行,应该是不错的。而说到误会,我想到了辜鸿铭。历史书上“五四”一节的小字部分,用“顽固”、“迂腐”几字便概括了其人。后来我有机会看《辜鸿铭文集》,其论说文法史哲,古今中外,严谨独到,才发觉,史书上的有些内容显得草率了。辜鸿铭拖着焦黄小辫,到北大讲演,一上堂,学生就哄堂大笑。辜却说,你们不用笑我这条小尾巴,我留下这并不重要,剪下它极容易。至于我们精神上那根辫子,据我看,想去掉可很不容易。这段文字是沈从文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演时提到的,他说辜鸿铭的话使他有了警惕和启发,那就是独立思考。这个独立思考不仅在阅读辜鸿铭,而且对于阅读胡兰成,都是必要的。“五四”革命的时候,胡兰成还在读小学,听中学的表哥讲西洋科学,说星星有多少光年的距离,心即向往。他说,不久的相对论风动全世界,是知性的风动,若没有这样的风动,是不能有新文学的。通观《中国文学史话》,这些话不免有矛盾的地方,这或许也是“五四”时期的矛盾。一是对传统人文的反思和仰望,一是对西方科学的接受和向往,两相拉扯,成了时代急于填充和缝补的空隙。1925年,高长虹在《莽原周刊》第5期撰写《新文学的希望》,说:“想从事新文学工作的人,必先发见自己的生命,从自己中把历史与社会所传习来的东西驱逐出去。”如果说这算是战斗的呐喊,那么稍后的胡兰成则是反思大于抗争的。胡兰成在《中国文学史话》里极力鼓吹中国文学优于西方的各样具体表现,他认为“五四”的革命犯有三个错误:一、否定礼教。二、否定士。三、把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他引北齐苏小小诗:“郎骑青骢马,妾乘油壁车,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来说明《论语》里“素以为绚兮”的话。在他看来,中国文学里有着平实素朴的美,这种美可以体验在日常生活里。即便举手投足,也可传达无限情趣。他又引一女子写给男子的便条:“我一边写字一边把手放在书上,想像你写字就是这样的。”简单絮语,他说,这是真爱。再比如,旧剧里李三娘落难,多亏小叔子照应,她在戏台上唱“那有情有义的小叔叔”,他写道:“真是惊心动魄。我多爱这人世,愿意此刻就可以为它死。”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恰如汉字,所写就是所是,这里面是自得自足的。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坚实,还从中觉出一种素朴的美。再往深一步引,就是性情。沈从文在言语与文字的关系,以及新文学的规则上,都与胡兰成的见解有些出入,但对性情,却是大抵相同的意思。沈从文1940年在联合大学师院文学会上的讲稿《小说作者和读者》中说到:“好作家固然稀少,好读者也极难得!这是因为同样都要生命有个深度,与平常动物不同一点。这个生命深度,与通常所谓学问积累无关,与通常所谓事业成就也无关。”这两个“无关”说得尤其的好。似乎西方学者也有提过类似问题,如法国哲学家福科在一篇访谈中,提到古希腊的“哲学气质”。“气质”好像与“性情”稍近,但没有“性情”二字有血有肉,活泼可爱。然而在《中国文学史话》中,胡兰成虽提倡力切,却并没有深入探讨,而是急急于建立自己的学问体系,什么“五大基本法则”之类,一直到谈话政治。他在《中国文学的作者》一文中说:“中国文明的政治不是权力的政治,而是教育的政治。”尽管他的理解是对的,也就是《论语》所谓的“政者,正也”。可是,他生活的周围并不是清平世界,所以说的话也多与时代相违,变得轻薄起来。至于说出“我们将来还是要有君,是禅让制或世袭制都可”的话来,则近于痴人说梦了。胡兰成在《张爱玲与左派》中说:“人与人的关系应当是人的展开,而现在却是人与人的关系淹没了人。”在我看来,这句他用来批评别人的话,正好用来批评他自己。但他论说中国文学的特性,也在提醒我们丢弃或遗失的东西。特别是在这样人人以所得来谈论进步的时代,能使我们警醒于所失,算是在拉扯之力日剧的时候帮助我们,从我们自身文化的角度,看待跟前的变化,终究是有益处的。俗者,胡兰成。这不是我的说法,是胡兰成自己的说法。他去桂林探寻七星岩,一进去那幽邃奇险的洞穴,就急于想出来,却在回去的路上,看妇女在护城河边洗衣裳看了半天。“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俗人”———他如是说。

《中国文学史话》——“礼乐文章”谈笑间

最早知道胡兰成先生,是源于我的先生。那几篇短短长长的书评,说是书评,实则更多是与大师的共鸣和内心深处的某种联结。只是那会儿缘分尚未到来,直至此后看到的《禅是一枝花》,方才觉得相见恨晚了。读《禅是一枝花》乃是偶然,并非因为对于中国文化的偏好,反倒是受了西方的灵性思想影响,为此而来读一读我们自己的灵性。毕竟,”禅学“可谓是不折不扣的东方人的思想。其实,一旦谈及”史“,多少会让人有些排斥,毕竟会让人产生一种沉重的错觉。这样的一种误会,相信在时下很多人的意识里都会存在。于是,这本书自买来,到翻阅,又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也是因现代生活的节奏和诱惑,使得很难静下心来真正思考一些东西。好像我生活了三年多的松城。因为上海的多个大学搬迁过去,便形成了大学城。大学的生活当是极为丰富的,然而那会儿却没有这般的感受,除了上课便是回到了寝室休息,又或者三五成群在网吧娱乐,或者打牌来消磨时光。这是现代的,至少是我那会儿的生活方式。绝大部分人都是这样,也唯有如此,才能融入大家的生活。不至于成为一个怪人,或被人们所遗忘了。这也是我自小所强烈需要证明的一点,向身边所有的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好让自己觉得自己的存在。当然,也还是有些奇怪的,毕竟还未真正和所有人一样。这便有了矛盾,一方面希望能融入到一种”正常“的生活节奏当中,另一方面又始终希望保持自己的孤傲。人,毕竟还是得有所区别的。其实想说的,还是生活的节奏。即使那会儿,空耗着自己最美好的时光而不自知,那种节奏依然是可以让人享受的。一早起来,慢慢地跑一圈步,然后悠悠地在食堂吃个早点,回到寝室收拾些个东西,三五成群极优雅地散布去教室,聊一些个无关紧要的东西,然后开始上课。你可以在课上睡觉,或是盯着窗外发呆,只要考试的时候能够及格便无需有太多的担心。然而几年后,再回到那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饮食、购物、娱乐的设施越来越齐全,然而学生们再也没了往日的悠闲。似乎这些现代物化的生活,并没有带来任何的好,反倒是把所有的节奏都打乱了。你可看到每个人走路的速度都好快,不知道有多少事急需处理,这本该好好享受的生活,再也觅不见踪影了。校园学子的生活如此,社会人的节奏便更不用多说。让人无法沉下心来面对自己。这几日,下了班,便一个人闷在房里看书,同事见了,便调侃式地称是”文人“。实则并没有什么不礼貌,只是他们心中奇怪,却也说不上哪里不对,只觉得在这个时代里,能亲遇到这样的人,也算一种荣幸。好似见证了某种奇迹。是的,这便是当下的环境。这本《中国文学史话》,想来严肃,可胡先生却说得轻松。每每与文字的游戏,自己也觉得喜悦和年轻起来。你不会觉得这是出自一个老迈的学究的笔下,却像是一个久未蒙面的旧友。亲切得很。你能够感受到文字间,那种谈笑风生,仿佛孩子的玩笑。常常读着读着,就不禁站了起来,闭上眼睛回味那文字的绝妙,欢喜得捶足顿胸,笑出声音。那种惊叹和喜爱,甚至让你禁不住地想要骂娘。先生开篇便说礼乐文章,气魄之大,又自然得天生天养一般。从渔樵闲话,到《荷马史诗》,又论及《圣经》和佛典,真是博古通今。天知道这位老先生一辈子读了多少”闲书“,又哪来得这些时间,让人不免羡慕。先生读得透彻,无论天南地北,皆拿来己用。说理说得绝对,毫无半点含糊,却无从辩驳。想必也无人会去强辩,听先生说理,非但明了理,还听了故事,更让人舒畅愉快,自然只留得点头称是的份。若就事论事,只说说历史谈谈文学,那边枯燥晦涩了。先生从来说得禅悟,说得八卦,说得天地人和,怎不叫人欢喜。每每天地生变,方才出得天下文章,胡先生一生正逢到了这变上。于其生活当是不幸,于其所钟爱之文学和后世之人如朱天文、朱天心等人,则当属一大幸事。只恨自己未逢这世势,未能有机会请教先生了。一个人在房间里,对着孤灯一盏。这方式让我想到了我的先生,不曾见过恩平是怎样的夜读,是否也会在遇到了绝妙文章的时候一个人忍不住从椅子上站立起来,来回踱步?或者合上书,点起一支烟,让这佳句在脑际里盘桓片刻?又或者因此而整夜睡不着觉了。其实,这夜读确乎幸事,却也会让人睡不着觉的。真不知要如何才能两全得了。最近家人总抱怨我买书买得太多,也知道自己阅读的速度越来越赶不上这买书的冲动,却也是上了瘾一样的无可奈何。这责任不可由我一人都担下,恩平先生和胡先生多少也是得要担个一二的。若没有这些推荐,也不会有这越来越疯狂的购买。胡先生在书每每讲到朱天文和朱天心的文字好,于是又一气买了来读。今天快递送到的时候,一阵地欢喜。却也有几许的愁,这样几何式地购买,总一日是要倾家荡产了的。也罢,只算是得过且过。依次买了朱天文、朱天心的《传说》、《击壤歌》,朱天衣的文字在内地很难见到,于是在网上下载了来看,也一并买了三姐妹合著的《下午茶话题》,和朱天心的先生所写的《阅读的故事》。只是掏书的时候,又发现几个人其他的作品,实在让人难以取舍,只算是先各买一本来看,免得厚此薄彼了。在书的最后一篇《女人论》中,胡先生说到天下的文章要复兴,必得是女子的兴,在重新发现美和学习美中得以新。不知道这三姐妹将带来怎么样新鲜的气象。倒是首先应了先生的另一个预演,便是世界文学的复兴,必得从中国而来,从中国的”无“和”有“中来。此前所读到的诸多西方的灵性读物,可见一斑,无不是重新看待了这个世界。而回想此前所涉猎不多的西方经典小说里,是没有这个”无“的境界的。再来说一件事儿,倒和这书无关,只觉得有趣,拿来分享。今天,父亲不知道哪儿来的性质,要我给他在电脑上装上网络麻将,自打那以后,就离不开电脑了,而后母亲也盯了上去。两个人抢着那台电脑,好不有趣。刚刚还在拌嘴,都说是对方霸着电脑玩得太久。这样子真好像两个孩子在抢一个玩具,让我在房里都暗暗觉得好笑。2010.09.23弗择·北窗夜读

胡兰成的文学观

胡兰成的文学观自有他自己的一个格局:中国文学是人世的。有限的社会而涵无限的风景,这是人世。礼乐是人世自身的言语。文章与礼乐生在一起。文章就是礼乐。文学是与美的东西见面。中国人对于自然界亲,对之是知。文学是贵人之事,中国是平民亦是贵人,而有此自觉者是士。有三样东西最贵气:自然贵,礼乐贵,文章贵。文章是觉之言。文章写的神的语言,与万物的语言。好文章是写言语之始。文学亦是革命。(最遭人不屑,但自有理)文学是自己表现自己,表现作者对于天地万物的观。文章与英雄都如花,我们要来酝酿节气。文学是写可珍重的东西。知性是感情的完全燃烧,此时只见是一片白光。而许多激动的刺激性的文学,则是感情的不完全燃烧,所以发烟发毒气,呛人喉咙,激出眼泪。知性才是欢喜的。这是建立在对于中国社会理想愿景基础上的文学观。却也是文于载道的文学观,还是亲切。对于人世风景太过沉湎,胡兰成为人和为文都是这样。文学中见人世风景的美,是他好文章的标准。说起戏曲里李三娘落难:“她在戏台上唱“那有情有义小叔叔”,真是惊心动魄,我多爱这人世,愿意此刻就可以为它死。若说爱国,这就是我的爱国。”话说的轻佻,遭人不屑,但他却爱这中国的人世。这人世浸淫进了中国的历史文章,他才爱这历史文章。中国人对大自然是知,对亲友是爱和义,对君王是忠,也是爱和义的升华。李白司马知自然天地而文章有浩浩之气;忠爱不见知而怨,《离骚》是屈原对楚怀王的怨;《白蛇传》是白素贞对许仙的怨。怨始终是爱恋不已,用胡的话说,“也是美的”。中国人讲情义,所以“中国人总不轻易绝情”,张爱也说过胡交友“糊涂”。他也说到他总以好意去解释别人的敌意。也好比他自己在历史上的厚脸皮,他说像是孟子的齐王不要他了,他还迟迟不出境,因为是父母之邦。这种人世风景在民间就是〈国风〉里的风。在士无复文章的时代,他多次盛赞朱天心的《击欀歌》有风。在他看来中国人其实不重审美,而重现实。就像我在杭州博物馆看国宝,瞠目惊异古人铜陶造诣之精巧,而又是自然之姿。完全是因为古代人对日常生活庄严对待。酒具、灯盏、面盆、盂、枕靠是生的庄严;陪葬陶马、玉佩、金镂玉衣是死的庄严。所以同意他说:“日本文学是人世的风景不足,而以艺术的境来代替。但是艺术也要不立境才好。”日本的审美过于重形式,而老子说大道无形,至善若水。礼乐是中国人精神的形式,孔子说要行礼如仪,但孔子也还是说君子不器。所以中国人从来不重艺术和技艺。历史才是大文章。"中国不是权力的政治,而是教育的政治。"所以文章就是历史,中国的文章历史都喜反,孙悟空是妖精反妖精,项羽是魔王反魔王。中国的可爱人物多有反骨,秦皇汉武毛主席反旧,李白苏东坡嵇康反俗。反骨是创造力,所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新鲜。说到喜反,他为晋时童谣“洛阳儿女莫千妖,前至三月抱胡妖”构想过一副画:暑夜的天空画一颗荧惑星放着光芒,天边一道杀气,隐约见胡骑的影子,画面的一角是一妖气女子白身仰卧星光下,眼皮擦烟蓝,胭脂嘴唇,指甲拓红,肩背后长长的披发,在同一星光下,井边空地上是几个小儿围着一个绯衣小儿在唱那首童谣......“那委身于浩劫将至的女子。她不抵抗,亦不逃避,亦不为世人赎罪。她是与浩劫、与胡人扭结在一起。她是妖气与漫天遍地的兵气结在一起了。她亦喜反,喜天下大乱。”这分明是说他自己,天地不仁,但存人世,士依然有天下志,好比王猛和崔浩,好狡猾的辩解。他爱赞朱天心近吹捧,进而担心她的未来:“以前是大家都年纪小,大家都与天同在,与神同在,所以你与那些女孩子男孩子如同一人,而今是离开了神,只有你与这些人们。以前你是不知不觉中都是写的神的示现,神的言语,而现在你是用的什么言语,写的什么现象呢?......然则今后朱天心将怎样来打开这一关呢?”但恐怕胡兰成看了朱天文以《巫言》做答也只能苦笑,会不会“心生厌恶而心往下沉”不知道,还只是感慨世风不古?但是张爱玲最终背弃了他的文学观,就像他背弃了张的爱情;自《荒人手记》始,他的学生朱天文也背弃了他。他的人世风景也只是连他自己也进不去的理想。

以他的售价看,都该买来读读

买这本书读,因为便宜。又因为是文学史的东西,更因为是胡兰成。读过后方觉得不虚此价格,值了。史学本就是真真假假,考据的东西。我们看到多是一帮二流文人杜撰的。相对于他们胡兰成还算得上是一流的。起吗他的文字能够醉人。我看此书,一是又一塌糊涂的崇拜了一会李白。再是觉得,胡兰成无论他的立场如何。如此的憧憬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肯定,比起某些“学者”“教授”真是真真的中国人了。并且他用自己的文字将中国文化推崇,也是难能可贵的。不想写长篇。写些杂点。胡兰成的文学素养无疑是一流的。他对士文化的点评让我有所感悟。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感悟。他个人对张爱玲的偏爱过了。至于对什么朋友女儿的吹捧……也可见“御用文人”脸皮之厚总的来说,剔除这些,很有收获。

狐评《中国文学史话》

也许因为先看了他的《今生今世》,对他的认识先有了个框框。总觉得他的观点不够全面和公正。不过字里行间,仍看的出作者对中国文学的很深的研究,因此,还是值得一读。

读《中国文学史话》

先讲讲作者吧,胡兰成,中国近代作家与争议性人物,1906年生于生于浙江嵊县(就是今天绍兴嵊州),曾任汪精卫伪政权掌控下《中华日报》总主笔,1944年同张爱玲结婚,三年后离婚。抗战结束后逃亡日本,1974年来到台湾,对当地文坛产生巨大影响,1981年在东京病死(无论是纸质文献还是网络,都是写“病死”两个字,主要还是因为在意识形态上胡兰成是为中国主流声音所不齿的)。他著述颇多,本书就是其中的主要作品之一。当时买这本书是冲着书名《中国文学史话》,这样的名字显然是比较宏大的,很有些《上下五年年》《世界建筑史话》《中国通史简编》等一些家中早先的藏书的名字的气势,回来一翻才发现其实就是一个小散文册子,内容比较随性,没有统一的纲领啊线索啊什么的,颇感失望,于是一直束之高阁,书是在04年1月买的,一放就是四年多,最近拿出来还崭新如故。关于这本书,因为本身也没有一个系统的框架,所以对于它的印象,也就比较琐碎。首先就是整本书,尤其是上卷,通篇读下来,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对于文学的态度,大的角度上是厚古薄今、厚中薄西的,按照胡兰成的说法是“原来古人是离神近,而后世的人们则渐渐离神远了。”而对于朝气蓬勃的五四运动,作者其实没有持肯定态度,他觉得这个运动“犯有三个错误:一、否定礼教。二、否定士。三、把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他反复强调,极力重视中国的所谓“士”,提倡“士”的生活、思考甚至文艺方式,他觉得“古代希腊是哲学家最尊,日本则歌人最尊,但都不如中国的士好。”当我看到大半的时候,虽然很多他的观点我不能认同,就如他全盘否定西方的文艺一般,但中西差异、古今之别,看是大有看头,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起了我的阅读欲望,有深窥一番作者的历史观的激情。而字里行间,当然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华几千年来形成的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的尊崇,他积极的热爱中文,热爱汉字,为伟大的汉文化感到由衷的自豪,抄录一段胡兰成关于汉字的表述:世界上的文字,当初都是象形的,如最早的巴比伦文与埃及文都与中国的古篆字相似。但是象形有其限制,汉文字是从象形发展为谐声、转注、指事、会意、假借,所谓六书,才超出了此限制。而西方文字则不能,其象形文字遂枯死,而改为符号文字了。此非其进步,而是其无能。汉文字的六书皆基于象形,是象形的生长。中国人何以能如此,是因为中国人悟得万物的意思与其在于生长中的关系,而西方人则不能悟得之故。这一段也只是作者极言汉文化之美的一个例子,书中则比比皆是。作者高度赞扬盛唐诗人李白,我喜欢他对李白的表述,说“杜甫的是写情,李白的则是一股浩然之气,所以李白的出笔最快,他有许多诗都是在宴席上写的,别人请他再写一遍,就又走了样,两首都收在集里,两首都好。”一句“两首都好”,包含了作者对李白多高的评价啊,漫漫几千载的历史长河中,如此有才华,又没有英年早逝,又留下这么多作品的,实在是凤毛麟角。作者称赞李白的诗是“上承西汉,下合南北朝而成的盛唐乐府”,“丰富,只觉得心头满满的”,“朴素而繁华”,尤其是最后五个字,字字珠玑,写出了我的共鸣,尤其可贵。作者在上卷是从宏观的角度,自上而下从一个俯视者的角度,犹如站在黄河边上回望历史的气魄,去看待整个中国的文学,虽然偏偏短文字数不多,却也可以看出一些门道来,和我印象中的史话类书籍自是大不相同。而下卷则从微观的角度,选取了作者身边同时代的朋友或者读书人,来深入的剖析。这些人包括他的爱人张爱玲,包括周作人、路易士、苏青等等作家,从这些人身上,代表着那个特殊时代文人的特性,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烙印。由于熟悉,所以胡兰成用了最大篇幅的文字来“论张爱玲”,说“她有如黎明的女神,清新的空气里有她的梦想,却又对这世界爱之不尽。”他笔下的张爱玲是尤其可爱的女子,文字灵动,善良可人,在传统中国女人的身体取得了一些新文艺的突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着实不易。作者对于新文化运动以及左翼文艺是很有抵触甚至反对态度的,他说鲁迅参加左翼文学是一个“无比的损失”。“他是过早的放弃了他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旧时代的抗议者,新时代的立法者,它可以在新时代的和谐中融解,却不是什么纪律或克制自己所能消灭的。”他污蔑左翼团体,说“一伙人合称为‘左翼作家’的时候,和个别的自署为什么主人,居士,在沾沾自喜上头并没有什么两样。”这一个可能是当时作者意识形态方面的局限性,其二应该是对于左翼作家太激进的文艺行为有些鄙薄和不解。本来当时在文学方面的争论就复杂,越是乱世,越是百花齐放,就像战国一样,这是好现象,让我们后人看看当时很多人的思想,在思辨中寻求火花的快感,岂不是一种享受?也许这就是这本书对于我的最大意义吧。2008年4月7日晚

花枪耍耍的家伙

总的,我个人的评价是"厚度不足,涉猎将就".换个轻松一点的题目,我觉得,我会比较接受这本书.

小家碧玉非要做一品夫人

凭良心说,生在农村不是你的错,冒充贵族出来吓人就是你不对了。《今生今世》的散文才气挺足的。可惜胡在文学史上水平太有限。写点读书笔记也就得了,非要上下五千年地评。纵评不够,还喜欢中外横比,结论来一个"西方从来没有XXX"--我倒,人钱钟书怎么就啥都能在西方找出来呢?

一个文盲的我如何去读懂一个文化的你

一个公司,一定需要这么一位同事,上通文化下通八卦从冯宝宝到温宝宝从西厢记到双城记从蔡文姬到腐宅基均能说道一二。我的同事LILY姐就是这么一位可人儿。她一直反复地给我洗脑她对胡兰成纯文字的欣赏,在被洗半年后,我终于谨慎地选择了胡兰成的《中国文学史话》作为飞机读物。其实我既不是鄙夷其情路的爱玲姐粉丝,也不是鄙夷其情操的爱国青年,而是一直莫名有种错觉认为他的文笔应该与爱玲姐颇为相似,女人那样行文算是有别有情趣,男人那样行文就是不逼则基或以上选项皆是,何况张爱玲、亦舒、李碧华、杜拉斯再加上一安妮宝贝这五位之于文艺女青年,一如母板设定之于PPT,其行文风格已经被成千上万的文艺女青年轮了千万遍啊千万遍,从QQ空间到我的豆瓣,从奢侈糜烂时尚杂志到文艺装逼独立小读本,无处不绽放着相似的忧伤与蛋疼。但事实证明,我猜中了这一个忧伤的结局,但万万没有猜到这忧伤的原因。这原因在于——我由衷地发现我太没有文化了。所以,老子不是想咆哮,老子真的是自惭形秽到语言崩溃——尼玛翻开第一页第一句话就是“中国文学是人世的,西洋文学是社会的”顿时让老子虎躯一震若有所悟啊!正待埋头探究何出此言论据何在简直就是误入藕花深处头晕不知归路啊!尼玛上穷碧落下黄泉处处迷茫都不见啊!先生他只告诉你答案是C,然后就开始C啊,C啊,何等美好的C啊,C这么美好所以D啊!尼玛,怎么得出C的啊!是A+B还是F-E啊,人家先生不负责回答啊!只负责随意发挥美好的灵光一现啊!你不明白就是你资质愚钝水平低下啊!尼玛全篇处处都是让老子觉得怦然有点心动的闪光点啊,啥子“没有渔樵闲话里的天道人事,是不能写大文学的”啊!啥子“文章要忘记礼乐因为文章就是礼乐”啊!啥子“西洋文学多社会形态中国文学多人世风景”啊!但你遭得住上一句结论是“中国文学如庄子文章,其内容体裁一见不合常识”,下一句解释是“但把量子论相对论素粒子领域的诸现象来对证,就可知其是最最知性的。”?你妹啊,文科生瞬间泪流满面啊!你遭得住前一句原因是“最高的境地有一种光明迷离的糊涂”,后一句结果是“凡是我们的朋友都要学习孙先生的有天下之志”。?你妹啊,孙大炮不要出来打酱油啊!最可恨的是他老人家喜欢举例啊,从诗经易经到圣经,从李白苏轼到雪莱,人家都信手拈来啊,但是偏偏不展开不解释啊!人家你告诉他喜欢印度的《吠陀》觉得比以色列《圣经》好啊;人家告诉你《易.系辞》达到了大自然的绝对啊;人家告诉你萨特哲学知无,康德哲学知悟啊;最牛逼的是人家给你举例说古乐府就是好啊但是自己懒得去查书举例给读者朋友看啊,请读者们自己去查找XXXX和xxx对应我以下结论啊,读到此处,眼泪都要出来了啊!你妹啊!度娘啊谷哥啊你们快来救我啊!这都不算什么啊!不算什么啊!先生他老人家时不时溜下孙大炮,时不时升华下爱玲姐也就罢了啊!恐怖的是先生他对于朱天心妹子的偏爱啊!前面还是三五篇提下朱天心和《击壤歌》,后来就是三五段提下朱天心和《击壤歌》,最后简直恨不得三五行提下朱天心和《击壤歌》啊!简直就是文章中的芒果台广告中间插节目啊!是,天心妹子长得还可以十七岁搞出《击壤歌》也真是不错啊!但是老子实在遭不住先生他 第一句是苏东坡不如李白,第二句是李白千年后幸有朱天心,第三句是李白的眼睛和朱天心的眼睛都好美啊,先生,告诉我,你这是怎样的神跳跃啊!苏东坡表示被炮灰的很不快乐啊!在读这书的几小时内,老子内心戏真尼玛丰富啊,上一秒想撕书,下一秒想裱起来啊,上一刻觉得有所收获,下一刻觉得没得自尊啊,反反复复把这本书扔出去又捡回来千万遍啊!一个读胡兰成的文盲你真是伤不起啊!————————咆哮完毕的分割线——————————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曰武陵渔人先被落英缤纷所吸引,渐至狭窄,而后豁然开朗,见桃花源。这大抵可以形容我读这本书的心情。所谓豁然开朗,不是老子突然就任督二脉打通顿悟了胡先生的字字句句,而是在我咬牙熬完前大半本后,后面突然出现了先生他在解放前写的一些评论文章,霎时顿觉天降甘露别有洞天。请恕我文盲,我真心觉得他这些东西写得更加直白、朴素且简洁,看着这样的东西,你才能理解为毛当初张爱玲喜欢他所谓才华。去年电影院同时上了《爱丽丝漫游仙境》和《生化危机》,公司大叔一定要去看《生化危机》问他为什么,大叔手托腮眼望远方:丧尸有丧尸的美。无论是情操和节操,也许胡先生可疑可耻可责之处颇多,但这位先生的逻辑确是发自内心的“背叛有背叛的美”,一如LILY姐所言不能与之道常理,丫自有体系。而在胡先生用自己独特体系评苏周作人评鲁迅评张爱玲的诸多评论中,张爱玲相关的两篇真心写得好。不管世上千千万万张爱玲粉如何鄙夷胡的为人,但他为张爱玲辩护的以下文字的确精彩——“因为她的爱有余,她的生命力有余,所以能看出弱者的爱与 生命的力的挣扎……几千年来,无数平凡的人失败了、破灭了、萎弃在尘埃里,但也是他们培养了人类的存在与前进。他们并不是浪费的,他们是以失败与破灭证明了人生爱。他们虽败于小敌,但和英雄之败于强敌是同样可敬。她的作品里的人物之所以感人,便在于此。”曾有人攻击张爱玲的东西格局不大意义不深,我曾经也见过很多反驳的话,但均不如胡兰成这番话给力,小人物、懦弱者、平凡市民、不高尚的你我、轻易就败于一点小诱惑的俗人,是否就没有值得书写的价值?一个意志不坚定、精神不高尚、趣味不优雅、人生不光明的人,是否就失去被记载的意义?如果你也无非是一个世俗之人,一生碌碌无为,一如这世上80%的人群,你的一切小小刺痛与隐秘,是否就不堪一提?许许多多张爱玲的粉丝,多少是爱她独特的遣词用句?多少是从她笔下附会爱情?多少是在为自己感情找戏剧性?多少是在标榜自身品位?而能将张爱玲作品本身的高度与意义升华到这个程度的,唯有这个被许许多多张粉骂的胡兰成。颇多可疑可耻可责之处的胡先生,在张爱玲被攻击不革命,不进步的时候再次写了下面的话:“平常人不是英雄,在他们的生活里没有悲剧与喜剧的截然界限,他们不会那么廉价地就走到感情的尖端。”“其实要描写群众,便该懂得群众乃是平常人,他们广大深厚,一来就走到感情的尖端并不是他们的本色。……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感情使他们面对毁灭依旧能够活下去。”这段辩驳,不仅仅是之于张爱玲,在我们遭遇一切崇高语境压迫的时候,都该拿出来晒晒才对。崇高应该是发自每个人内心的个人追求,可以倡导但不可强求,如果要通过外力去审判与要求崇高的一致性,那最终实现的不是崇高的理想社会,而是崇高的专制形式。颇多可疑可耻可责之处的胡先生最后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张爱玲面前保持尊重与敬意。

因人而异

很少有这样先对作者为人不满再看他书的。胡兰成就是如此。看到他动不动就提到张爱玲觉得很矫情,似乎唯恐别人不知道他这段情史。也许是替自己贴金,反正总是别扭。不过关于士和民的论断倒是赞同,区别于西学的知识分子。现如今人们的精神需求又提升,直追远古。孔子的仁,孟子的义,庄老的无为,墨子的兼爱,韩非的法家,不管哪一路,总要有点根基才行。智慧和知识终归是大大的不同。

胡兰成之体系

在《中国文学史话》中,胡兰成的学问自然是好的,而且自成体系,其文笔也美。但一贯批评西方,却让人反胃。西方与中国并非一个文化体系,以中国文化体系评估西方,西方自然肤浅得很。但若以西方体系评估中国,怕是中国亦甚为腐朽。譬如,西方文化最根基处乃是逻辑。但这也是中国很多文人(包括胡兰成)不甚重视之处。因此,胡兰成很多文章虽好,却是随意所在,根本禁不起推敲。比如他写道,他初次见到朱西宁、朱天心父女,送其日本特产,同时不经意间道,该特产本来一式两份,不过其中一个已送给高官云云。朱天心听后不屑道,想不到胡兰成也如此三俗。胡兰成听后说,他觉得朱天心这样很好,因为朱天心也是一片冰心,如同孩童一样,而这也是她文章能够如此脱俗的理由之一。但是,胡兰成却没有想一想,当年他如果留在了大陆,并熬过了66年,坚持到了上山下乡再改造,那么他也能遇到许多直接批评他的人。估计老农民也不理你胡兰成是谁,曾经多么叱咤风云。他们恐怕一上来就要批评胡先生是个臭老九,个人作风还有问题,绝对的坏五类,超级大毒草。仅此一比,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不尊重权威、有话直说,和才气与否根本没得关系。实际上,胡兰成对童心的推崇有如欧洲人(特别是Rosseau)推崇所谓“高贵的野蛮人”(noble savage),即天然的即是好的。但罗素驳此一论调才是有趣;胡兰成与Rosseau若是不服,可以自去亚马逊或太平洋野人聚集区,看看他们究竟是高贵的一塌糊涂,还是会商量怎么吃这两个送上门来的SB。但胡兰成也许会辩解说,我说的童心乃是比喻,不能以一概全。同时,此标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将我写意的文笔设立为绝对的标准,又用理性梳理之,本身即是落了下乘。但这也恰恰是问题所在。就是因为其全部标准根本无法用在别的地方,也不能写的明白,这种标准无非是一种感觉,是完全不能系统化的。也就是说,胡觉得朱天心好,朱天心就是好的,而不用解释为何好,也解释不清楚。同时,此一标准只适用于朱天心,不用套用在别人身上。但这样一个标准,其实留给用心不良之辈的,不就是狡辩的余地吗?如果我不觉得朱天心的东西好,只是因为赞美朱天心能够让我得利,我亦可以如此写,因为反正感觉在我(至于以胡先生的人品作风,是否会这样做,就不得而知了)。而这种空间也正是胡兰成所推崇之国学不如西方文化之处。或许,国学确如胡先生所说,意境比西方高了一筹(当然这又涉及到美学系统问题,在这里不详述)。但问题是,国学只能由二、三高士,西方则可以用系统化方法培养出一批中上之流。毛主席告诉我们,人多力量大,所以《最后的武士》中,武艺远胜平民的日本武士会被征召兵全部殆尽。这样无用的标准,美则美矣,但全无实用价值。看看欣赏是可以的,学习就不必了。这和看胡先生之文,道理是一样的。

几句漂亮话

  胡兰成的漂亮话多,我有一个时期就稍稍迷恋他那些让人辨不出年纪的风格。现在我多偏爱用“好”这个字,和他也有点关系。“好”是很高的赞誉,但又是淡的,就像风吹过海棠的略一点头。  但漂亮话太多未免显得华而不实有句无篇。他说张爱玲曾经跟他说还是拆散的好,果然就变成了发散的而非逻辑的了。翻来覆去的看,脑子里仍然没有完整的逻辑概念。这样的文章还是太随性了点,不够严谨。再一个对他不太满意的地方,就是对文化只讲分而不讲通,讲分又总是自恋的态度,举例子也总提到自己两个女学生的作品,虽说举贤不避亲,但也难免让人怀疑他是否足够公允。他说话又时有硬伤,放在这国风乐府一样温和的文章里,显得特别刺眼。好在我是个宽厚的读者,惯于看一本书的优点,就略过罢。  这些且放下,漂亮话再无理取闹,还是漂亮的。今天早上阳光不错,课还早呢,就坐在文图里看他的书消闲,这里摘几句漂亮话:  “中国文明就是能以有理数表现无理数,凭栏处可以是无限江山,草草离觞可以贻千年之思,永生乃在于人生。”  “读书人写小说,可比是偷私情,偶一戏为之,可以很好,但是失了礼乐文章的自觉的教化,久后就难为。”  “我们要与自然素面相见。”  “劳动是无可玩的,也玩得出采菱采莲浣纱捣衣的风景来。”  他爱下断言,但断言并不好那么轻易就下得。某老师说,有的时候为了让别人听你说话,不得不动用极端的语言。说太多了意思未免重复,只好不停地变着形式说。这确实是件尴尬的事。有句话看了心里百感交集:  “至于士,是要为国家靖乱,开出太平,又岂可只想抱残守缺,做个隐遁诗人。”  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唉。  “文人的小说只有一部《红楼梦》写的风流人物。还有《西游记》是写得好的。此外《金瓶梅》就恶劣,因为没有风,没有兴,看了使人的心往下沉。”  “只有”一词又绝对了,所以赶快补上“还有”,但我还是觉这个断言下的有点草率了。说《金瓶梅》的恶劣,恶是肯定,劣似乎还不至于。“看了使人的心往下沉”,这我很有同感。  “汉字的造句像一块一块的石头砌成,多有空隙之美,最适于作诗句,不比西洋文字的必是连续的,没有天趣。”  有意思,不过我更倾向说像木头架构成,中有天风舞荡。但想想石头方方正正的一块,和汉字有形似,也是真。  最喜欢的是下面这一句,和文学什么的无关,这才益发觉得好了——说到头来他还是靠着江南的一股天生灵气在写文章,对情感有敏锐的触觉,还是只谈情算了,不要总讲什么文化,不适宜:  “中国人是亲比恋先,往往只觉得亲热,起了敬重和思慕,还不知自己已在恋爱了,有一种糊涂的好。譬如《十八相送》里梁山伯对祝英台就有这样的傻瓜。”  说到头来他还是一情圣。说得很多漂亮话才成得了情圣。故曰:“宁可相信这世界上有鬼,也不能相信男人的那张嘴。”  唉,我这个话又走极端了。本文已首发在http://bulaoge.com/topic.blg?dmn=noli&tid=637371

单薄不乏可观

还是值得一读的,如看一小儿,沾沾自喜地告诉你,他的世界是怎样怎样的,花是如何如何的,风是如何如何的,或许可以付之一笑,间中却也不乏动心之处,如评价李白与杜甫,个人认为是经典的。才子文章,毕竟不乏神来之笔,就算全书失之单薄

从胡兰成的文学理论看《无间道》和《无间行者》的差别

胡兰成在《中国文学史话》的第一章《礼乐文章》中开篇就说:“中国文学是人世的,西洋文学是社会的。”用朱天文的话来讲,这是给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的殿堂里定下了自己的坐标。胡先生通篇引经据典,所述只有一个主题:中国文学是相由心生,是气息,是活的灵魂;而西方文学是物质组成,是原子,是死的肉身。同时,他又拿中国文学比对了同为东方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日本文学,认为中国文学是现实的,而日本文学是遥远的,一实一虚,两种化境。一个是“清平世界,荡荡乾坤”,另一个则是虚无缥缈,深邃幽怨。而三种文学,惟中国境界最高。虽然我不太赞同他所立论的西方文学和日本文学不及中国的观点,毕竟不同的文明各有位置,无所谓优劣。但他还是一语道破了多年以来存于我心中的极大困惑:何以观中国电影虽做工粗糙也能发现有趣之处,而看外国电影纵然画面精致往往仍觉索然无味。我想个中缘由大抵就在于冯先生所谓的中国文明“凭栏处可以是无限江山”,而“西洋社会可是只有有限的时空”,因而总能一眼望尽。在有限的胶片中蕴涵无限的风景,这才是我喜欢的电影,亦才是我喜欢的人生。回想几年前,马丁•斯科塞斯以《无间行者》拿下他等待已久的奥斯卡小金人就令我大惑不解。因为与港版的原作《无间道》相比,总不觉得这部美国大片高明到哪里。很多人说港版的《无间道》离经典相差了0.01公分,而这0.01公分的距离就是结尾处的不尽如人意。反而马丁•斯科塞斯给了观众一个完整的结尾,告诉我们邪不胜正,公义永存。我却认为恰恰相反,因为邪不胜正的古老法则早已无需一个导演通过电影来告诉我们,更何况当今之世,又有几人会幼稚到相信所谓的公义。港版《无间道》结尾处的留白,令刘德华饰演的反派逃脱罪名,令观众忍不住对其后来的命运浮想联翩。这便中国哲学中所谓的“无”的概念,有无相生,天道永存。而在《无间行者》中,老马丁愣是让里奥纳多那个尖酸刻薄的上司为死去的同事报了一剑之仇,埋伏在马特•达蒙家一枪结果了他,然后戛然而止,不留任何余地。因为在西方的理念里,一就是一,有就是有,没有一个“无”可以对应。西方人的思维是线性的,需要有个上帝告诉他“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所以趁恶扬善是好莱坞大片必需的结局。但中国人的脑子里有天道好还,相信因果报应,因而即便坏人当下不死,在未来等待他的也是永无解脱的“无间地狱”。除此之外,两部影片中的感情戏也不尽相同。东方文化的男欢女爱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情”字,“人与人的亲情才是保证男女的合的”,而西方社会却是一个男女互相霸占的存在。是以《无间道》中刘德华和梁朝伟两位主角各有所爱,而到了《无间行者》里却变成了女主角同时“霸占”莱奥纳多和马特•达蒙两位帅哥。冯先生认为张爱玲那句“出去到日月山川里”最是句好话,因为有限的山川却暗含了无限的风景。以此类推,我也认为《无间道》较之《无间行者》更接近典范,倒也无所谓高下,只是一个喜欢而已,就像比起后者那节奏明快、旋律激昂的电子配乐,到底还是蔡琴那一句天籁般的“是谁在敲打我窗……”更能敲开我心扉。

胡兰成眼中只有张爱玲一人

中国有句成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那么在胡兰成看来,肯定是东风压倒西风的。读胡兰成的《中国文学史话》便能感受到当年推行“民主”与“科学”之艰难。学贯中西如胡先生者尚且守旧若此,从文学到哲学到市民生活皆以为是中国优于西方,甚至连爱情也觉得是樊梨花与薛丁山更好过拿破仑与海伦,更不要说那些八旗子弟、遗老遗少又是怎样的诋毁文明前进的车轮。其实胡兰成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不可谓不精到,文中也具体分析了东西方的特征,但却要一味的分出个高下来,则有点画蛇添足,更见其思想上的局限性。他于书中用了一句话评说西方文学的源头,称《荷马史诗》是怪力乱神。又说“西洋文学给我们刺激是好,但是不必学他,如闻鸡起舞,但是不要学鸡叫。”字里行间无不露出鄙夷的神情。而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论断,是因为在他的文学理论体系中有一个最核心的观点:“中国文学是人世的,西洋文学是社会的。”其眼光虽有局限,但一代大家文气斐然却是不争的事实。论点虽不尽然正确,但论据读来又觉得颇有一点道理。他在《中国文学史话》的第一章《礼乐文章》里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后面则是不断的解释着中国文学与自然的诸多关系。比如,他认为中国文学比西方文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文中有“天意”。据此,他又将中国历代文学的气运分了类,认为三分人事,七分天意者必是新朝初开之际;五分人事,五分天意者是全盛时代;七分人事,三分天意者是落入衰期。而科举更是让最后的一份天机也没有了。他又批评科举制度是让儒生隔绝了自然,对现实的世事迂腐无知。这倒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期,为应付高考,也是惟教科书不看,乃至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但他却不认为推翻科举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文章有多少推进作用,因为科学和民主始终无法对应自然,因为科学的方法不足以建造新思想。五四的文学,是以“新”为“兴”,又把“兴”比成赋成了阶级斗争。没有自然的灵魂,何谈文学的高深。想起某人的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小学时反复背诵默写时就在想,这真的也能叫做诗么?总之,在胡兰成看来,好文章最好的结果是像苏青那样,“写作时能够忘掉自己,仿佛写第三者的事似的没有禁忌”。他洋洋洒洒的纵论了中国文学的五千年,虽每代有每代的气运,但到最后都是要归为“天人合一”的。不仅如此,他在文中还对君主制进行了的肯定,认为“王天下的风景是中国古来诗文的根本”。也许这样的观点现在回望起来有些落后于时代,但站在文学的立场上你又不得不叹服其中的道理。中国的文化中最大的是天理人情,而不是法。在天理人情中,文人各司其位。有位才是真的存在,而若君失其位,是会影响到凡百的存在也丧失了位,女子失了贵气,男子都变成杀虫。是以当代之文学,至今未出一个大家。士虽凋敝,民固健在,因而草根生长,谩骂滋生。因为没有位,亦没有权威,谁也不服谁,谁都能说三道四。可说到底,能像纳兰性德那样冠绝一世的又无一人。我想,在胡兰成的眼中世间最贵者有两人,一个是张爱玲,一个是朱天心,但朱天心其实还是张爱玲。世间读张爱玲者甚众,懂张爱玲者却只有胡兰成一人而已。虽然这个负心汉为张迷们所不耻,但他字里行间你所表达出的对张爱玲的那份感情,不只是爱,更有欣赏在里面,乃至数十年之后一个在美国、一个在日本仍然隔着重洋不吝惜赞美之词,说“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至于朱天心,在她眼中当属另一个张爱玲式的天才人物,少女时代便写了一部《击壤歌》,更是以童真的语言被胡兰成看作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他在书中反复提及这部《击壤歌》,我后来读之,感同身受。这份天才,若不是出身世家的“贵族”断然不可能拥有。只可惜,最后的“贵族”在台湾尚存一脉,在大陆却是无迹可寻了。

瞎子算命

以前看《今生今世》,还较为同意“人可废文不可废”的轱辘话,虽然那书 也是先以好词好语集锦为底展现一个文艺老年的流氓理想。 没有想到,文艺老年越老越轻率,文学史话简直把中西文学当成他手里的阴阳,他俩眼一抹黑或者一翻白,就想到哪就撤到哪,所有的论点都不需要论证,所有的喜爱都是一个人的叫春。

夹杂的厉害

只能说胡才子作为传统文人,文学素养是不用质疑的,但是其中对与张爱玲的叙述夹杂的厉害,难道征服一个女人就这么值得一辈子津津乐道么?

咱不能因政治立场废人

对于胡老头儿的书,以前一本都没读过 但对他的生平和感情生活 倒是知道的不少总之 尤其在大陆来说 大部分关于其的评价都是负面的因了这“知道的不少” 我一直不愿意读他的只言片语无聊之至时 翻开这本书 作为“史话”的书 竟可以让我手不释卷 实属不易两天一口气看完 很多话语写进你的心坎里 觉得实当如此不过 也有失之偏颇的话 比如对于外国文学的无比不屑 略显偏颇但爱极了老头儿身上这种对于自己母语文字和文学的执拗热爱之情但也不喜欢他通篇书里一直拿朱天心等人做例子 有当托儿之嫌力透纸背的文字让你可以窥见那种旧时代文人身上的那种神采那种在当下浮躁生活中已经丧失殆尽的气质好吧 不知道我这样为一个历史上的争议性人物鼓吹 会不会有失政治立场可谁又能说 政治立场错误的人就一定写不出好文字呢?

受益匪浅

发表于当当网2009-05-12 10:44:33看胡兰成先生的《中国文化史话》, 颇为辛苦。 实在是有太多看不清白的地方, 所以一直都是停停走走的看, 有时一页要看上好几天, 即便如此,但仍旧没有多少记住的东西。倒是最后几篇详细写道具体作家的小文, 印象深刻许多。 不过, 虽说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历史概念, 但是却非常佩服胡先生能用肯定的语气说出东西的好与坏,优与劣。 能有如此的见地是需要多少的积累方能得到的。 倍感其学识的渊博与智识的透彻。 他的‘不好’与‘好’、‘喜’与‘不喜’、‘不及’、‘比不上’, 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我如能达到此境界的一天, 估计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妪了。

懂得女人,禅跟文学的胡先生

不可免俗的,认识胡,是缘于张爱玲。他有过很多女人。而每一个又都这样为他甘愿过。不能过多怪罪他花心。只因他懂得女人的美。让她们发现原本自己被埋没的光。想到王菲的百年孤寂粤语版里有一句心给你碰撞,如沙里采矿,也许能令我发光。大约,胡就是这样的男人。胡的国学很好。从诗经尧典讲到张爱玲。头头是道。只可惜他借着张爱玲,讲了太多张爱玲。回头看看那矫情的《民国女子》,他与她的习惯文风确是互相影响的。遗憾的是,关于胡的介绍不多。这完全是因为他是汉奸的关系。曾做过汪伪政权的主笔。因此,所买到的书总没有像样的序。写序之人只如作报告一般从头到尾介绍。胡有许多许多的漂亮句子。其漂亮程度几乎超越他的时代的大多作家。因其佛学底蕴的缘故,<中国文学史话>这本书始终带着浓重的禅味儿。读来也甚为清爽。其大多的观点。如论各时期的诗词内容,朝初,三分人事,七分天意。盛世,五分人事,五分天意。及末,七分人事,三分天意。这些都十分精辟。而其论及女子,虽懂欣赏爱恋,礼数周全,讲到爱玲,苏青,都能说准十之八九,也讲了些母系氏族之创始。说女子是开辟,男子是发扬。到最后却少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如男子为本,夫为妻纲。胡本身就是个创新而守旧的矛盾体。这也是生活在民国时代的一种必然性。只愿他自成一家的文字思想不要因他的人品事迹而殆尽不见。

胡兰成 文学中的妖狐

胡先生坚信,中国之文学,在于接近自然的人世,其作者上至朝廷之士,下至民间百姓说书人,所以顺应自然有无之道,顺天而有反,尊贵而平等,强义而柔顺,平实中却说尽了一切的道理、科学和艺术。这是放在了一个大文学去理解,因为政治色彩浓重的礼乐制度遇见了寻求道与气的黄老,将中国人的精神和人伦放进了文学。而西洋文学始终是社会的,没有了类似士阶级的引领,形成了文学的狭隘。深以为是,所以大概我自己从骨子里看不起西方的文学,虽然也有简爱、呼啸山庄等精彩的文章,而终究是少数并且片面的。而宋以后的中国文学,尤其是明清之后的近代文学,受西方文学尤其是大学教育体制的影响,绝少有秦汉风骨盛唐风气。其原因或正因为,中国文学的作者组成缺失,并且功能缺失,偏向了西方的社会之文学。可想文学是如何反应和加强了国之气象,而国之气象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文学之革命的。今日之强调复古,不应该先是国学之复古,而更应该先是文学作者的复古,先是黄老精神及礼乐人伦的融合之复古,先是中国文学本位的再识。单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胡兰成实在是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对于文学的见解,在今日,依然是今日之中国文学的解药。


 中国文学史话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