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话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史话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806813553
作者:胡兰成
页数:256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该书充分体现了胡兰成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透彻理解,其贬抑西方文学,尊崇中国文化的思想,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着别开生面的意义。此书还可被视为胡兰成一生文化思想体系的一次基本展示。书中思想影响了当时台湾文坛一大批新锐作家。   

内容概要

胡兰成:曾任汪伪掌控下的《中华日报》总主笔。抗战胜利后,经香港逃亡日本。1974年来到台湾,受聘为台湾中国文化学院终身教授。在台湾期间,其文学才能影响了整个台湾文坛。

书籍目录

上卷
1 礼乐文章
2 天道人世
3 对大自然的感激
4 忠君
5 好玩与喜反
6 中国文学的作者
7 文学与时代的气运
8 尧典与虞书
9 文体
10 魁星在天
11 论文的时代
12 新情操的时代
13 士弱民犹强
14 今日何日兮
15 文学的使命
16 论建立中国的现代文学
下卷
1 周作人与路易士
2 路易士
3 周作人与鲁迅
4 论张爱玲
5 谈谈苏青
6 张爱玲与左派
7 随笔六则
8 闲记
9 评鹿桥的《人子》
10 来写朱天文
11 读张爱玲的《相见欢》
12 关山月
13 女人论

编辑推荐

《中国文学史话》第二次大战后,世界性的产业国家主义社会的庞大物量,最后把人的智慧与感情都压灭,家庭之内断绝,人与人断绝,对物的感情断绝,连到言语的能力都急剧地退化了。文学上已失了在感情上构成故事的才能,只可以犯罪推理小说的物理的旋律来吸引读者。连这个也怕麻烦了,继起的是男女肉体的秽亵小说,但这也要过时,因为秽亵虽不用情,但也要用感,现代人是连感官也疲惫了。

作者简介

  充分体现了胡兰成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透彻理解,其乏抑西方文学,尊崇中国文化的思想,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着别开生面的意义。此书还可被视为胡兰成一生文化思想体系的一次基本展示。书中思想影响了当时台湾一大批新锐作家。本收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日本以及后来在台湾文化学院任教授时的文学研究论著和部分文学评论的结集。

图书封面


 中国文学史话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条)

  •     一本《中国文学史话》虽不足以给胡兰成赢来多大的名头,起码使人们不至产生过深的误会。《论语》里说到识人,要察其言,观其行,应该是不错的。而说到误会,我想到了辜鸿铭。历史书上“五四”一节的小字部分,用“顽固”、“迂腐”几字便概括了其人。后来我有机会看《辜鸿铭文集》,其论说文法史哲,古今中外,严谨独到,才发觉,史书上的有些内容显得草率了。辜鸿铭拖着焦黄小辫,到北大讲演,一上堂,学生就哄堂大笑。辜却说,你们不用笑我这条小尾巴,我留下这并不重要,剪下它极容易。至于我们精神上那根辫子,据我看,想去掉可很不容易。这段文字是沈从文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演时提到的,他说辜鸿铭的话使他有了警惕和启发,那就是独立思考。这个独立思考不仅在阅读辜鸿铭,而且对于阅读胡兰成,都是必要的。“五四”革命的时候,胡兰成还在读小学,听中学的表哥讲西洋科学,说星星有多少光年的距离,心即向往。他说,不久的相对论风动全世界,是知性的风动,若没有这样的风动,是不能有新文学的。通观《中国文学史话》,这些话不免有矛盾的地方,这或许也是“五四”时期的矛盾。一是对传统人文的反思和仰望,一是对西方科学的接受和向往,两相拉扯,成了时代急于填充和缝补的空隙。1925年,高长虹在《莽原周刊》第5期撰写《新文学的希望》,说:“想从事新文学工作的人,必先发见自己的生命,从自己中把历史与社会所传习来的东西驱逐出去。”如果说这算是战斗的呐喊,那么稍后的胡兰成则是反思大于抗争的。胡兰成在《中国文学史话》里极力鼓吹中国文学优于西方的各样具体表现,他认为“五四”的革命犯有三个错误:一、否定礼教。二、否定士。三、把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他引北齐苏小小诗:“郎骑青骢马,妾乘油壁车,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来说明《论语》里“素以为绚兮”的话。在他看来,中国文学里有着平实素朴的美,这种美可以体验在日常生活里。即便举手投足,也可传达无限情趣。他又引一女子写给男子的便条:“我一边写字一边把手放在书上,想像你写字就是这样的。”简单絮语,他说,这是真爱。再比如,旧剧里李三娘落难,多亏小叔子照应,她在戏台上唱“那有情有义的小叔叔”,他写道:“真是惊心动魄。我多爱这人世,愿意此刻就可以为它死。”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恰如汉字,所写就是所是,这里面是自得自足的。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坚实,还从中觉出一种素朴的美。再往深一步引,就是性情。沈从文在言语与文字的关系,以及新文学的规则上,都与胡兰成的见解有些出入,但对性情,却是大抵相同的意思。沈从文1940年在联合大学师院文学会上的讲稿《小说作者和读者》中说到:“好作家固然稀少,好读者也极难得!这是因为同样都要生命有个深度,与平常动物不同一点。这个生命深度,与通常所谓学问积累无关,与通常所谓事业成就也无关。”这两个“无关”说得尤其的好。似乎西方学者也有提过类似问题,如法国哲学家福科在一篇访谈中,提到古希腊的“哲学气质”。“气质”好像与“性情”稍近,但没有“性情”二字有血有肉,活泼可爱。然而在《中国文学史话》中,胡兰成虽提倡力切,却并没有深入探讨,而是急急于建立自己的学问体系,什么“五大基本法则”之类,一直到谈话政治。他在《中国文学的作者》一文中说:“中国文明的政治不是权力的政治,而是教育的政治。”尽管他的理解是对的,也就是《论语》所谓的“政者,正也”。可是,他生活的周围并不是清平世界,所以说的话也多与时代相违,变得轻薄起来。至于说出“我们将来还是要有君,是禅让制或世袭制都可”的话来,则近于痴人说梦了。胡兰成在《张爱玲与左派》中说:“人与人的关系应当是人的展开,而现在却是人与人的关系淹没了人。”在我看来,这句他用来批评别人的话,正好用来批评他自己。但他论说中国文学的特性,也在提醒我们丢弃或遗失的东西。特别是在这样人人以所得来谈论进步的时代,能使我们警醒于所失,算是在拉扯之力日剧的时候帮助我们,从我们自身文化的角度,看待跟前的变化,终究是有益处的。俗者,胡兰成。这不是我的说法,是胡兰成自己的说法。他去桂林探寻七星岩,一进去那幽邃奇险的洞穴,就急于想出来,却在回去的路上,看妇女在护城河边洗衣裳看了半天。“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俗人”———他如是说。
  •     最早知道胡兰成先生,是源于我的先生。那几篇短短长长的书评,说是书评,实则更多是与大师的共鸣和内心深处的某种联结。只是那会儿缘分尚未到来,直至此后看到的《禅是一枝花》,方才觉得相见恨晚了。读《禅是一枝花》乃是偶然,并非因为对于中国文化的偏好,反倒是受了西方的灵性思想影响,为此而来读一读我们自己的灵性。毕竟,”禅学“可谓是不折不扣的东方人的思想。其实,一旦谈及”史“,多少会让人有些排斥,毕竟会让人产生一种沉重的错觉。这样的一种误会,相信在时下很多人的意识里都会存在。于是,这本书自买来,到翻阅,又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也是因现代生活的节奏和诱惑,使得很难静下心来真正思考一些东西。好像我生活了三年多的松城。因为上海的多个大学搬迁过去,便形成了大学城。大学的生活当是极为丰富的,然而那会儿却没有这般的感受,除了上课便是回到了寝室休息,又或者三五成群在网吧娱乐,或者打牌来消磨时光。这是现代的,至少是我那会儿的生活方式。绝大部分人都是这样,也唯有如此,才能融入大家的生活。不至于成为一个怪人,或被人们所遗忘了。这也是我自小所强烈需要证明的一点,向身边所有的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好让自己觉得自己的存在。当然,也还是有些奇怪的,毕竟还未真正和所有人一样。这便有了矛盾,一方面希望能融入到一种”正常“的生活节奏当中,另一方面又始终希望保持自己的孤傲。人,毕竟还是得有所区别的。其实想说的,还是生活的节奏。即使那会儿,空耗着自己最美好的时光而不自知,那种节奏依然是可以让人享受的。一早起来,慢慢地跑一圈步,然后悠悠地在食堂吃个早点,回到寝室收拾些个东西,三五成群极优雅地散布去教室,聊一些个无关紧要的东西,然后开始上课。你可以在课上睡觉,或是盯着窗外发呆,只要考试的时候能够及格便无需有太多的担心。然而几年后,再回到那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饮食、购物、娱乐的设施越来越齐全,然而学生们再也没了往日的悠闲。似乎这些现代物化的生活,并没有带来任何的好,反倒是把所有的节奏都打乱了。你可看到每个人走路的速度都好快,不知道有多少事急需处理,这本该好好享受的生活,再也觅不见踪影了。校园学子的生活如此,社会人的节奏便更不用多说。让人无法沉下心来面对自己。这几日,下了班,便一个人闷在房里看书,同事见了,便调侃式地称是”文人“。实则并没有什么不礼貌,只是他们心中奇怪,却也说不上哪里不对,只觉得在这个时代里,能亲遇到这样的人,也算一种荣幸。好似见证了某种奇迹。是的,这便是当下的环境。这本《中国文学史话》,想来严肃,可胡先生却说得轻松。每每与文字的游戏,自己也觉得喜悦和年轻起来。你不会觉得这是出自一个老迈的学究的笔下,却像是一个久未蒙面的旧友。亲切得很。你能够感受到文字间,那种谈笑风生,仿佛孩子的玩笑。常常读着读着,就不禁站了起来,闭上眼睛回味那文字的绝妙,欢喜得捶足顿胸,笑出声音。那种惊叹和喜爱,甚至让你禁不住地想要骂娘。先生开篇便说礼乐文章,气魄之大,又自然得天生天养一般。从渔樵闲话,到《荷马史诗》,又论及《圣经》和佛典,真是博古通今。天知道这位老先生一辈子读了多少”闲书“,又哪来得这些时间,让人不免羡慕。先生读得透彻,无论天南地北,皆拿来己用。说理说得绝对,毫无半点含糊,却无从辩驳。想必也无人会去强辩,听先生说理,非但明了理,还听了故事,更让人舒畅愉快,自然只留得点头称是的份。若就事论事,只说说历史谈谈文学,那边枯燥晦涩了。先生从来说得禅悟,说得八卦,说得天地人和,怎不叫人欢喜。每每天地生变,方才出得天下文章,胡先生一生正逢到了这变上。于其生活当是不幸,于其所钟爱之文学和后世之人如朱天文、朱天心等人,则当属一大幸事。只恨自己未逢这世势,未能有机会请教先生了。一个人在房间里,对着孤灯一盏。这方式让我想到了我的先生,不曾见过恩平是怎样的夜读,是否也会在遇到了绝妙文章的时候一个人忍不住从椅子上站立起来,来回踱步?或者合上书,点起一支烟,让这佳句在脑际里盘桓片刻?又或者因此而整夜睡不着觉了。其实,这夜读确乎幸事,却也会让人睡不着觉的。真不知要如何才能两全得了。最近家人总抱怨我买书买得太多,也知道自己阅读的速度越来越赶不上这买书的冲动,却也是上了瘾一样的无可奈何。这责任不可由我一人都担下,恩平先生和胡先生多少也是得要担个一二的。若没有这些推荐,也不会有这越来越疯狂的购买。胡先生在书每每讲到朱天文和朱天心的文字好,于是又一气买了来读。今天快递送到的时候,一阵地欢喜。却也有几许的愁,这样几何式地购买,总一日是要倾家荡产了的。也罢,只算是得过且过。依次买了朱天文、朱天心的《传说》、《击壤歌》,朱天衣的文字在内地很难见到,于是在网上下载了来看,也一并买了三姐妹合著的《下午茶话题》,和朱天心的先生所写的《阅读的故事》。只是掏书的时候,又发现几个人其他的作品,实在让人难以取舍,只算是先各买一本来看,免得厚此薄彼了。在书的最后一篇《女人论》中,胡先生说到天下的文章要复兴,必得是女子的兴,在重新发现美和学习美中得以新。不知道这三姐妹将带来怎么样新鲜的气象。倒是首先应了先生的另一个预演,便是世界文学的复兴,必得从中国而来,从中国的”无“和”有“中来。此前所读到的诸多西方的灵性读物,可见一斑,无不是重新看待了这个世界。而回想此前所涉猎不多的西方经典小说里,是没有这个”无“的境界的。再来说一件事儿,倒和这书无关,只觉得有趣,拿来分享。今天,父亲不知道哪儿来的性质,要我给他在电脑上装上网络麻将,自打那以后,就离不开电脑了,而后母亲也盯了上去。两个人抢着那台电脑,好不有趣。刚刚还在拌嘴,都说是对方霸着电脑玩得太久。这样子真好像两个孩子在抢一个玩具,让我在房里都暗暗觉得好笑。2010.09.23弗择·北窗夜读
  •     胡兰成的文学观自有他自己的一个格局:中国文学是人世的。有限的社会而涵无限的风景,这是人世。礼乐是人世自身的言语。文章与礼乐生在一起。文章就是礼乐。文学是与美的东西见面。中国人对于自然界亲,对之是知。文学是贵人之事,中国是平民亦是贵人,而有此自觉者是士。有三样东西最贵气:自然贵,礼乐贵,文章贵。文章是觉之言。文章写的神的语言,与万物的语言。好文章是写言语之始。文学亦是革命。(最遭人不屑,但自有理)文学是自己表现自己,表现作者对于天地万物的观。文章与英雄都如花,我们要来酝酿节气。文学是写可珍重的东西。知性是感情的完全燃烧,此时只见是一片白光。而许多激动的刺激性的文学,则是感情的不完全燃烧,所以发烟发毒气,呛人喉咙,激出眼泪。知性才是欢喜的。这是建立在对于中国社会理想愿景基础上的文学观。却也是文于载道的文学观,还是亲切。对于人世风景太过沉湎,胡兰成为人和为文都是这样。文学中见人世风景的美,是他好文章的标准。说起戏曲里李三娘落难:“她在戏台上唱“那有情有义小叔叔”,真是惊心动魄,我多爱这人世,愿意此刻就可以为它死。若说爱国,这就是我的爱国。”话说的轻佻,遭人不屑,但他却爱这中国的人世。这人世浸淫进了中国的历史文章,他才爱这历史文章。中国人对大自然是知,对亲友是爱和义,对君王是忠,也是爱和义的升华。李白司马知自然天地而文章有浩浩之气;忠爱不见知而怨,《离骚》是屈原对楚怀王的怨;《白蛇传》是白素贞对许仙的怨。怨始终是爱恋不已,用胡的话说,“也是美的”。中国人讲情义,所以“中国人总不轻易绝情”,张爱也说过胡交友“糊涂”。他也说到他总以好意去解释别人的敌意。也好比他自己在历史上的厚脸皮,他说像是孟子的齐王不要他了,他还迟迟不出境,因为是父母之邦。这种人世风景在民间就是〈国风〉里的风。在士无复文章的时代,他多次盛赞朱天心的《击欀歌》有风。在他看来中国人其实不重审美,而重现实。就像我在杭州博物馆看国宝,瞠目惊异古人铜陶造诣之精巧,而又是自然之姿。完全是因为古代人对日常生活庄严对待。酒具、灯盏、面盆、盂、枕靠是生的庄严;陪葬陶马、玉佩、金镂玉衣是死的庄严。所以同意他说:“日本文学是人世的风景不足,而以艺术的境来代替。但是艺术也要不立境才好。”日本的审美过于重形式,而老子说大道无形,至善若水。礼乐是中国人精神的形式,孔子说要行礼如仪,但孔子也还是说君子不器。所以中国人从来不重艺术和技艺。历史才是大文章。"中国不是权力的政治,而是教育的政治。"所以文章就是历史,中国的文章历史都喜反,孙悟空是妖精反妖精,项羽是魔王反魔王。中国的可爱人物多有反骨,秦皇汉武毛主席反旧,李白苏东坡嵇康反俗。反骨是创造力,所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新鲜。说到喜反,他为晋时童谣“洛阳儿女莫千妖,前至三月抱胡妖”构想过一副画:暑夜的天空画一颗荧惑星放着光芒,天边一道杀气,隐约见胡骑的影子,画面的一角是一妖气女子白身仰卧星光下,眼皮擦烟蓝,胭脂嘴唇,指甲拓红,肩背后长长的披发,在同一星光下,井边空地上是几个小儿围着一个绯衣小儿在唱那首童谣......“那委身于浩劫将至的女子。她不抵抗,亦不逃避,亦不为世人赎罪。她是与浩劫、与胡人扭结在一起。她是妖气与漫天遍地的兵气结在一起了。她亦喜反,喜天下大乱。”这分明是说他自己,天地不仁,但存人世,士依然有天下志,好比王猛和崔浩,好狡猾的辩解。他爱赞朱天心近吹捧,进而担心她的未来:“以前是大家都年纪小,大家都与天同在,与神同在,所以你与那些女孩子男孩子如同一人,而今是离开了神,只有你与这些人们。以前你是不知不觉中都是写的神的示现,神的言语,而现在你是用的什么言语,写的什么现象呢?......然则今后朱天心将怎样来打开这一关呢?”但恐怕胡兰成看了朱天文以《巫言》做答也只能苦笑,会不会“心生厌恶而心往下沉”不知道,还只是感慨世风不古?但是张爱玲最终背弃了他的文学观,就像他背弃了张的爱情;自《荒人手记》始,他的学生朱天文也背弃了他。他的人世风景也只是连他自己也进不去的理想。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讲得很好
  •     胡兰成自己的文学史
  •     从易经、文学史当中复兴中国自己的文学理论,很好很民族
  •     看得我感动
  •     虽则失之于【轻】,但到底成一家之言。
  •     民国风流才子总有一番迷人之处
  •     胡说中总有几句好话
  •     这本书总感觉读不下去,写得太难读了!
  •     作为一名女性对胡兰成的评价就只有两个字:渣男。怀着好奇的心理拜读了一下这位著名渣男的作品。我只能说,胡兰成的自大在此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狂妄的批判他国文学就算了,竟然还对中国古代文学家进行批判。试问您是有多大能耐,敢如此批判他人。
  •     写张爱玲几篇最好,无人可以超越。
  •     没太读通- -
  •     真的,写点读书笔记算了,硬撑成史话,就跟告诉你烤鸭一只结果上来一盆精雕细刻的扁豆,那也还是扁豆啊
  •     其实是没办法评判的,很多书没看过,宏观上理解不了。但是很喜欢胡兰成写文章舒缓的气息, 他好像随时可以停,又随时可以无尽头写下去,你听他说说也无妨,不听也无妨。散文要少看啊
  •     此书争议较大。有才的一面带来了深刻的洞见,旧式文人的媚雅一面则使得不少见解过于偏颇。不过,有争议或许是好事呢。
  •     也尽量谦虚地做了笔记,但真的恶心
  •     胡的文学史观自成一系,时有真知灼见惊人之语,但太依赖文字上的周转,逻辑与论据薄弱,尤其过分推崇张爱玲与二朱,难以让人信服。(将朱天心和李白并列,我内心是崩溃的……)
  •     对中国文化有过誉之嫌,有真知灼见,也有许多地方无法苟同。当成了解其人文学思想的作品来看是有收获的,但要从其中汲取适于时代而视野开阔的观点则有限。胡氏推崇自然与写意的高远确是中国文化的优点,但过于贬低西洋的现实主义,又有些狭隘,作者本人似乎过于推崇浪漫主义(如喜李白不喜杜甫)。另外文辞偏古,读之不易。
  •     胡所谓的礼乐文章、天道人世大自然五基本法则我都不太懂,只能大略模糊的觉出他强烈的中国文化中心论意识。单论文锋的起落行止,朱天文确实有几分像胡,一句一段读下来,心绪像踩在钢琴键上,由不得你不随之优雅起舞,起伏跌宕,这种超越文字的享受,大概就是我能理解的“文学有在是非之外的好与不好”
  •     对胡兰成多少还是那句话“不因其人,而废其文。”
  •     休闲地来读蛮好,不较真就行。主要是文字控的话什么都好看,就像王菲哪怕唱大悲咒也是悦耳动听一样。
  •     有些启示性的~
  •     好像听谁说过,对胡兰成的评价是大而婉,可是这书中他对人子一书的评价实在还是不能理解。
  •     雖然有些不是太懂
  •     “自然”在汉文学中的位置;鲁迅是周作人生平唯一的敌手,鲁迅去后,周作人落得一个寂寞。台湾三三版。
  •     在谈到张爱玲的时候,他还是讲得很细致很认真很全面的。P166:一切凶残、无聊、贪婪、秽亵,都因为活得厌倦,这厌倦又并不是走到悲观,却只走到麻木,不厌世而玩世。如一梦,只是觉得世事沧桑太多,很多事情被强加了太多的色彩。
  •     这是信手写出来的呀,所以像散文多点,表哥开车送我和妈妈回家的时候,我对他说胡兰成是我五四前后的作家里认同感最多的一个,其实除了他的刻意成才的意识,大多数都有替我说清楚了的感觉,说到周作人那里更是满足着,也惊 叹他的文述天赋高,之后他的今生今世我肯定会看,早年的山河岁月并不看好,应该不会喜欢那种推理式的认真,但那应该是他的土壤。
  •     上卷我没看懂,下卷的书话真是精彩。
  •     读的我恶心死了:1、胡兰成的语言半文半白中处处都是矛盾,其语法规则不管是文言还是白话其实都是不准确的;2、将文学过多地和物理、数学与西方文学进行比较,说什么西方文学没有民更没有士的精神,只有宗教因而比不上中国传统文学,而中国文学向来是士与民的文学一直在竞争,这恐怕有过于轻率之嫌了;3、将张爱玲和《击壤歌》、汤川秀树等捧上了天,常常是说李白文章好的是时候穿插一句“正如朱天心的《击壤歌》小瑕那般云淡风轻”或是“张爱玲的文章才是世间读好,好过左派也好过周作人”,还有时不时出现的对于孙中山的褒奖,让人觉得不伦不类,并且完全地忽视了文学对于历史和当下时代的意义;4、通篇看来其实不算是文学史,也不算是零星地文学批评,倒像是欲将全世界所有学科文化都一股脑儿写进去,结果却弄得了个四不像!
  •     读完,然后忘了。需重读否?
  •     文笔佳,言辞犀利,讥讽顾颉刚的几句话令我捧腹。 有些创见,但过于轻浮。 又过于国粹,时有讥刺西洋之语,每令我哑然失笑。
  •     刚开始读,第一章没看完。姑且记一记:偏见太多,上来就贬低西方,不是论断,生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例证”。祈祷能坚持读下去,看看后面还有些个什么。
  •     不想着作者是谁看完对我这种语文盲还挺启蒙的,以及豆瓣终于有了个人能用的app特意下了追忆青春
  •     不知道为什么,看不下去
  •     夸朱氏姐妹有点多。。。。
  •     把它当作平行时空的文学史读,有不少有意思的地方。
  •     其人或可废,其文不可废
  •     @马道长
  •     吹捧朱天心(不知其人何许),张爱玲,日本文学三大家,较是提到废名深得我意。与第一个东方诺贝尔得主发现介子的汤川秀树这么近,难怪胡兰成能作《华学科学与哲学》这样前无古人的重要著作!
  •     他们知道社会事件而不知道人事,会描写七情六欲而不知道人生。如此的作品,泛滥得像摄影的多拍多晒,家家都有几册照相簿,他人却谁也不想看。
  •     有失偏頗。
  •     文人气质十足
  •     不是太严谨但还是有很多有趣的视角。
  •     刚开始的时候觉得真不错,越到后面就越腻味了,一种调子一直在滥情滥情。
  •     自我感觉此公名过于实
  •     也就读着玩
  •     合着胡兰成的意思是,外国人写的都没中国人写的好,别人都没有我写的好,别人都没有我老婆写的好,都没有我徒弟写的好…………嗯,其实下卷评张爱玲、左翼文学那些还是蛮得我意的。
  •     人可废文不可废~
  •     胡蘭成是深諳中國文化個中真味的,可惜愛得深未免狹隘,要是少些對西方文化的鄙視就好了
  •     胡兰成先生还是很有思想的。
  •     胡先生是用很漂亮的话说着自己的体悟,对读书的我而言却只是漂亮的话而已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