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学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史 > 巴蜀文学史

出版社:四川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03-9
ISBN:9787806595138
作者:杨世明
页数:633页

章节摘录

  王褒与扬雄是西汉后期蜀中最著名的辞赋家。  王褒(前?一前61年?),字子渊,蜀资中(今四川资阳)人。时汉宣帝在位,讲论六艺,爱好诗歌,欲兴音乐。益州刺史王襄,闻风响应,知王褒有俊材,使作《中和》《乐职》《宣布》  筹诗,歌颂皇帝盛德,令人习唱,传至长安,宣帝大悦。王襄奏褒有轶材,乃征人朝,并应诏作《圣主得贤臣颂》,于是王褒与张子侨等并待诏,随从放猎,所幸宫馆,辄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时人议之。宣帝以为辞赋大者与诗赋同义,小者辩历可喜。擢褒为谏大夫。后太子体不安,诏使王褒等往侍,朝夕诵读奇文及自所作,至疾平乃归。尤喜其《甘泉宫颂》、《洞萧赋》,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神爵元年(前61年)褒奉命使益州祭祀金马碧鸡之宝,病死道中。《汉书》卷六十四有传。  王褒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十六篇,今多散失。《隋书·经籍志》著录集五卷,已佚。今所存的篇目有:《圣主得贤臣颂》(《汉书》本传,又《文选》《艺文类聚》)、《四子讲德论》(见《文选》)、《洞箫赋》(见《文选》《艺文类聚》)、《九怀》(见《楚辞补注》)、《僮约》(见《古文苑》《艺文类聚》《初学记》伙子御览》)、《甘泉宫颂》(残篇,见《艺文类聚》,又《文选》左思《魏都赋》、何晏《景福殿赋》李善注引)、《移金马碧鸡文》(又作《碧鸡颂》。见《水经注·淹水》、《文选》刘峻《广绝交论》李善注引)。又有《责须髯奴辞》(见《初学记》《古文苑》),或以为黄香作。明人《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有辑本《王谏议集》。  王褒最著名的著作是辞赋,他继承并发扬了枚乘、司马相如大赋创作的传统。刘勰把他列人十名辞赋英杰之内,对他的《洞箫赋》评价甚高。刘勰说:“观夫荀结隐语,事数自环;宋发巧谈,实始淫丽;枚乘《菟园》,举要以会新;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贾谊《鹏鸟》,致辨于情理;子渊《洞箫》,穷变于声貌;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张衡《二京》,迅发以宏富;子云《甘泉》,构深玮之风;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凡此十家,并辞赋之英杰也。”(《文心雕龙·诠赋》)《洞箫赋》是一篇咏物赋。咏物赋此前已见,如荀子《赋篇》、屈原《桔颂》均是,但铺写音乐,王褒的《洞箫赋》确为首倡。赋中先描写作为箫干之竹不凡的生长环境,再写制箫、试音、再写音声之美妙,最后以乱辞赞颂箫声纷繁之声情合道德、中节操。其中描写音声之妙,充分利用赋体的优势,反复铺排博喻,颇为生动,对后世此类题材的作品有较大影响。今节录《洞箫赋》如下:  原夫箫干之所生兮,于江南之丘墟。洞条畅而罕节兮,标敷纷以扶疏。徒观其旁山侧兮,则岖嵌崭崎,倚蝎迤靡,诚可悲乎,其不安也;弥望傥莽,联延旷荡,又足乐夫,其敞闲也。托身躯于后土兮,经万载而不迁。吸至精之滋熙兮,秉苍色之润坚。感阴阳之变化兮,附性命乎皇天。翔风萧萧而迳其末兮,回江流川而溉其山。扬素波而挥连珠兮,声磋磋而树渊。朝露清泠而陨其侧兮,玉液浸润而承其根。孤雌寡鹤,娱优乎其下兮;春禽群嬉,翱翔乎其颠。秋蜩不食,抱朴而长吟兮;玄猿悲啸,搜索乎其间。处幽隐而奥屏兮,密漠泊以狱椽。惟详察其素体兮,宜清静而弗谊。幸得谥为洞箫兮,蒙圣主之渥恩。可谓惠而不费兮,因天性之自然。于是般匠施巧,夔妃准法。带以象牙,棍其会合。锼镂离洒,绛唇错杂……若乃徐听其曲度兮,廉察其赋歌。啾咇而将吟兮,行谌锥以稣哕。风鸿洞而不绝兮,优娆娆以婆娑。翩绵连以牢落兮,漂乍弃而为他。要复遮其蹊径兮,与讴谣乎相稣。故听其巨音,则周流泛滥,并包吐含,若慈父之畜子也。其妙声,则清静厌应,顺叙卑达,若孝子之事父也。科条譬类,诚应义理,澎濞慷慨,一何壮士。优柔温润,又似君子。故其武声,则若雷霆棱拘,佚豫以沸恫。其仁声,则若飘风纷披,容与而施惠。或杂遝以聚敛兮,或拔揿以奋弃。悲怆悦以恻忏兮,时恬淡以绥肆。被淋洒其靡靡兮,时横溃以阳遂。哀悄悄可怀兮,良醰醇而有味……  他的《九怀》包括《匡机》《通路》《危俊》《昭世》《尊嘉》《蓄英》《思忠》《陶壅》《株昭》九篇,为吊屈原而作。王逸《章句》叙曰:“《九怀》者,谏议大夫王褒之所作也。怀者,思也。言屈原虽见放逐,犹思念其君,忧国倾危,而不能忘也。褒读屈原之文,嘉其温雅,藻采敷衍,执握金玉,委之污渎,遭世溷浊,莫之能识,追而愍之,故作《九怀》,以裨其词。”由于系模仿之作,成就不高,影响也不大。    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多文学家的思想都较复杂,那种思想信仰明显单一的极少。可是,复杂如李白这样的却并不多见。李白执著事功,“托意在经济”(《赠长安崔少府》),提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重视“事君之道”、“荣亲之义”,这些明显是儒家思想。他爱好自由,颂巢由、庄子之清高,赞赏隐居避世的生活,鄙视名利,枇糠王侯,以大鹏自比,这些表现,又属于道家的影响。他还信道教,接受道篆,讲炼养之术,慕神仙之轻举。他又研究管晏之谈、帝王之术,讲纵横术。心仪范蠡、鲁仲连、郦食其之为人,有策士之风。另外,他对游侠也很景仰,曾说:“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行行且游猎》)可见李白思想是“多元”的,他接受了历史上多方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思想或作风,相互之间确有矛盾,有的甚至于明显对立,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在李白身上同时出现呢?只要细加考查,就会明白,原来李白接受这些思想的时候,已经按照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给以筛选、改造了。这样,原本对立矛盾的各个思想单元,到了他那里,已被分解,重新化合,形成一体了。如对于儒家,他主要取其经世济民,而否定其死守章句,迂阔无能,《嘲鲁儒》一诗足以为证。对道家,他信奉最深,但着重取其高世,藐视尘俗,笑傲王侯,使自己有高远的价值取向,而并不取其避世无为。他也不信长生之说,曾嘲笑秦始皇采不死药的荒诞,他的信从道教,一是养身,一是自遣。他歌颂游侠,是认为皓首穷经,于世无补,而勇武可立致功名。可见,李白的思想,既源之于诸家,又自加取舍,自成一体。龚自珍说: “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其斯以为白之真原也。”(《最录李白集》)此说庶几得之。正是由于李白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能从传统思想中兼收广纳,取精用宏,这才使得他的精神世界,如此丰厚博大。李白诗歌内涵之所以那样丰富,同这是有密切关系的。  李白诗歌的文化内蕴极为深广,上面所说只是其中最主要的几个方面。不过仅此,已可见他的奇伟不凡。他的此种文化精神的形成,当然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但客观条件也极为重要。客观条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历史文化的哺育,除了各家思想外,像屈原、建安文学,对他影响都很大。二是他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唐代的最为辉煌的盛唐时期,他的奇逸高大,是离不开这一文化土壤的。而当他的价值取向既已形成,亲身走进社会时,盛世已经衰变。正是这种大转折造成他的人生悲剧,而悲剧使他演唱出了天才的诗歌。三是出生在四川,巴蜀文化难以避免的封闭性,同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差异颇大,非正统化倾向明显,故多产奇异之人,所谓“无闻则已,闻则杰出”(魏颖《李翰林集序》),李白的奇特人格、精神,同家乡的水土是分不开的。  李白的伟大与不朽,还在于他在诗歌创作中取得了卓越非凡的艺术成就。他才气横溢,于诗各体兼长。在豪放飘逸、壮浪纵恣的主导风格的覆盖下,他在各种诗体中,又展示出不同的神采和风姿。  李白的七古最能体现他的性格与气质,最突出地表现了纵横变幻、汪洋恣肆、横放杰出、雄视百代的艺术个性,最能代表他的总体艺术风格。这里面,《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远别离》《梁甫吟》《将进酒》《襄阳歌》《江上吟》《梁园吟》《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行路难》《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北风行》织城南》《把酒问月》《长相思》等,都是名篇。他的七古中有很多是乐府古题,但都另赋新意。他的七古整齐的很少,多用七言为主而间以杂言的句式。他往往爱用宏观的投视来描绘景物,形成雄伟奇丽的环境氛围,在此基础上直抒胸臆,表达他那喷发奔放的激情。他在这些诗里往往使用多种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造成壮浪纵恣、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这些诗多是大开大阖,一气呵成,似无细针密线,却又浑然天成,具有闪烁跳脱、跌宕起伏之妙,比之初唐歌行的整饬藻丽来面目大变。从师承上说,他的七古受届赋及鲍照影响最大。今举《蜀道难》为例:  噫吁哦,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戚,砍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雀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关于此诗的主旨,说法甚多,詹镁先生曾撰《李白蜀道难本事说》,援引晚唐已来各家解说十七种,而归之为四说:一、罪严武,二、讽玄宗幸蜀,三、讽章仇兼琼,四、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并以《河岳英灵集》已收此诗,判定《蜀道难》至晚作于天室十二载以前,故一、二两说不可信。又考章仇兼琼开元末为剑南节度使,殊无跋扈之迹,故第三说亦误传。詹先生考太白送王炎入蜀时所作《剑阁赋》,写剑阁之险与诗多似,白又有《送友人人蜀》诗,当作于秦中。故以为《蜀道难》与《剑阁赋》、《送友人人蜀》三者为先后之作,白送王炎当在长安或咸阳,时方至长安未久。因断此诗为天宝初李白人京所作,故贺知章见而赞之。当前这一问题仍有争论,有人认为当是开元十八年李白初人长安前所作,更有人认为当是开元十三年李白出峡前在蜀中所作。不过此诗作年不得晚于天宝元年似无多大问题。诗中写剑门蜀道的险阻既有诗人亲身的体验,又取意于扬雄的《蜀都赋》、张载的《剑阁铭》,目的在拟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又有《蜀国篇》,与此颇同。”)未必有所指实。萧纲所作《蜀国篇》及他与刘孝威、阴铿等人写的《蜀道难》,篇幅都很小,且叙写平庸,不能动人。太白此诗长近三百字,使用了渲染、夸张和神话传说,穷想象之能,极变化之笔,酣畅淋漓地刻画出蜀中山川之险,绘声绘色,动人心魄,给人极为强烈的印象。诗中又参差使用长短不齐的句式,两次转韵,三次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显得气势奔放,声情跌宕,形成雄奇恣肆之美,确为诗中神品。殷瑶说它“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河岳英灵集》上),并非虚美。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书稿,是我向省教育厅申报的“巴蜀文学研究”的结题成果。课题立项已几年了,由于有其他的事,加之此课题需要做的“普查”及资料工作任务很重,因而2001年初才得以动笔撰写。初次在电脑上写作,边学边写,进度较慢,平时还要上课,还有硕士点其他方面的事,所以一直到2002年10月才写完。近几年内,诸事丛脞,暇日无多,而书稿一旦开笔,一身主宴精力也就专注于此,所以不止抓得颇紧,连假日也不敢“全休”,而且精神也较紧张。现在一旦竣事,身心都感到轻松了,似觉苦尽甘来,这就是劳动后的幸福吧!  书稿的分量不算很重,但工作量相当大,因为就巴蜀文学的内容说,时间跨度大,涉及的人物多,需要查阅的文献资料也相当多,更不用说考证、鉴别、评论、组织和评述了。略为重要一点的文学家都不敢忽略,一般情况下必须查看第一手资料。有的集子本地缺藏,只有去外地借阅。幸好我校图书馆藏书丰富,近年先后还购置了《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等大型典籍,在文献资料方面解决了大问题,节约了不少时间。不然,搁笔尚不知何日。  所以,在拙作即将梓行时,我首先要向重视科研工作并为师生的科研提供了良好条件的校领导及图书馆的朋友们表示感谢!  其次,省教育厅科研处为此立项,学校科研处及中文系除了督责之外,给予了很多具体的帮助,这也是令我心中感动而欣慰的。没有他们的信任与关心,我也可能不会坚持进行这项工作。  第三是要感谢巴蜀书社的朋友们,没有他们热心的成全,此书不可能顺利出版。  按这个课题的最初设想,书稿本打算写得还要详备一些,但限于条件,只能如此了。古代巴蜀有著作可考的本地人、外地人,数量是不少的,但力量所限,只能突出重点,写成这个样  子,可以说只是一部简史。对于无法评述的一些人,我就自己所知,编写成《名录》(为求有系统,也简介已论述人物),附于书尾,也许能为感兴趣的读者及研究者提供一些线索。但限于篇幅,《名录》也只收录较为重要的人物,一些成就不高、影响不大的就略去了。  虽然此书的编撰费了不少时日与精力,囿于学识,问题可能还是不少,望读者垂教!  杨世明  2003年6月5日校竟于西华师大宿舍

内容概要

  杨世明,西化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学科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旅游文化协会副会长。

书籍目录

《巴蜀文化丛书》序余正松第一章 引论第一节 关于巴蜀第二节 巴蜀文化概说第三节 如何界定巴蜀文学第二章 流代以前的巴蜀文学第一节 先汉时期的巴蜀第二节 古巴蜀的神话传说第三章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巴蜀文学第一节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巴蜀第二节 蜀中的辞赋家(上):司马相如第三节 蜀中的辞赋家(下):王褒与扬雄第四章 繁荣灿烂的隋唐五代巴蜀文学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巴蜀第二节 把诗歌播入蜀中的诗人——“初唐四杰”第三节 蜀中第一位大诗人——陈子昂第四节 巴蜀最伟大的天才诗人——李白第五节 杜甫、高适、岑参等诗人在蜀中第六节 元和、长庆时期入蜀诗人群(武元衡、羊士谔、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段文昌、贾岛、薛涛等诗人在蜀中)第七节 晚唐时期入蜀的诗人(李德裕、李商隐、温庭筠、薛逢、薛能、李频、李洞、贯休、罗隐、韦庄、崔涂、郑谷)第八 唐五代其他蜀籍文学家(苑咸、刘湾、苏涣、马逢、苻载、仲子陵、雍裕之、李馀、李远、雍陶、姚鹄、罗衮、唐求、黄崇嘏、花蕊夫人、幸夤逊)第九节 花间词人第五章 登上顶峰的两宋巴蜀文学第一节 宋代的巴蜀第二节 北宋前期的诗文。(田锡、魏野、陈尧佐、刘兼、张咏)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巴蜀文学(苏舜钦、文同、张俞、王珪、范镇、冯山、;吕陶、范祖禹、石介、宋祁、赵抃、张方平)第四节 蜀中大文豪苏轼第五节 古文大家苏洵、苏辙第六节 北宋后期的巴蜀文学(苏过、程垓、李新、唐庚、韩驹、黄庭坚)第七节 南宋前期的巴蜀文学(宇文虚中、苏籀、郭印、冯时行、李石、员兴宗、李焘、史尧弼、李流谦、何耕、王十朋)第八节 文学理论及诗文集的整理研究第九节 陆游与范成大第十节 南宋后期的巴蜀文学(魏了翁、吴泳、程公许、高斯得、阳枋、家铉翁、文及翁、牟嫩及蜀中第一部文学总集《成都文类》)第六章 元明巴蜀文学的衰微第一节 元代和明代的巴蜀第二节 元代的巴蜀文学(文坛泰斗虞集及邓文原、蒲道原、任士林、杨朝英、汪元量)第三节 明代前期的巴蜀文学(杨基、徐贲、晏铎、邹智、孙蒉、方孝孺、薛瑄)第四节 明代后期的巴蜀文学(大学者杨慎与黄峨及任瀚、熊过、高世彦、赵贞吉、陈以勤、张佳胤、陈于陛、黄辉、吕大器、王廷相、陆深、周复俊、胡直、钟惺)第五节 巴蜀两大文献——《全蜀艺文志》《蜀中广记》第七章 清代巴蜀文学的复兴第一节 清代的巴蜀第二节  清前期蜀中文学第三节 性灵诗派大家张问陶第四节 乾嘉时期其他蜀中文学家(彭端淑、李调元及李化楠、李鼎元、李缔骥元、王汝璧、孙缵、李天英、张翯、唐乐宇、张邦伸、何人鹤、张怀溎、刘濖、杨庚、张熙宇、孙錤、王怀孟、李崧霖、杨潮观、吴省钦、顾光旭、钱林)第五节 近代蜀中文学(前段) (李惺、刘硕辅、何盛斯、李映棻、李榕、王再咸、朱鉴成、孙桐生、左锡嘉、曾懿、曾彦、何绍基、黄琮)第六节 近代蜀中文学(后段) (杨锐、刘光第、宋育仁、邹容、赵熙、黄吉安、张之洞、王闺运、易顺鼎、顾复初)结 语附录一 历代巴蜀文学家名录附录二 历代游蜀文学家名录后 记

编辑推荐

  巴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华地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巴蜀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诸多的表现形态,又有形成民族心理深层结构的文化精神,研究领域十分广阔。

作者简介

《巴蜀文学史》内容包括:巴蜀文化概说、如何界定巴蜀文学、流代以前的巴蜀文学、先汉时期的巴蜀、古巴蜀的神话传说、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巴蜀文学、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巴蜀、蜀中的辞赋家(上):司马相如、蜀中的辞赋家(下):王褒与扬雄……

图书封面


 巴蜀文学史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