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史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5
ISBN:9787806801918
作者:孙之梅,郑训佐,张光芒
页数:1615页

章节摘录

  在中国悠远的历史时空,秦王朝无疑是一颗流星,在倏忽间闪烁,又在倏忽间熄灭,这使它还不可能把带有非功利色彩的文学放到议事日程上来,何况强悍的性格又使它对之怀有一种先天性的冷漠。因此,与政治上的大手笔相比,秦代的文苑却一片荒芜。经过数年的楚汉之争,亭长出身的刘邦成了中原大地的主宰,这个同样对文人持有偏见的草莽英雄,后来在谋士的说服下,渐渐意识到文人所具备的而斩将刈旗的军人又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于是叔孙通、陆贾等人走到了国家政治生活的前台。但汉初(汉高祖至汉景帝)毕竟是百废待兴的时期,国家最重要的大事是恢复民生,为了给统治者提供策略上的参照,政论成了最普遍的写作形式。与此同时,随着楚人政治上的胜利,楚声短歌也以激越苍凉的音调弥漫于文坛,就连粗疏少文的项羽、刘邦也有著名的《垓下歌》、《大风歌》传世。辞赋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一方面踵继楚骚的步武,另一方面又在悄悄地别开生面,大赋的身影已隐约可见。到了中期(汉武帝到汉宣帝),由于前期的铺垫,武帝时代政治上如日中天,威加海内,文学也似杂花生树,夺人眼目。与大一统局面相配合的大赋,唤起了文人空前的创作欲,在长篇巨制的形式中,透露出虽然过分膨胀但却不乏真诚的政治热情。  隋代的短暂统一,一度透露出轻侧浮艳的南朝诗风向着健康方向转变的气息。公元五八四年,隋文帝杨坚诏令“公私文翰,并宜实录”,严禁公文奏章中的华艳之习。不久,李谔上书指斥南朝文风:“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这些都表现出隋代统治集团里的有识之士已对南朝文风深感不满和革除此种病态文风的决心。  隋朝前期,一些长时间生活于北朝的诗人如卢思道、薛道衡、杨素等,曾写过一些清丽流畅、格调健康的边塞诗。这些诗以切身体验描写了塞外的荒寒和征戍的艰辛:“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薛道衡:《出塞》)“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杨素:《出塞》)其浑朴苍莽确已同南朝的华艳柔弱划清了界限。薛道衡的小诗《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深情委宛,含蓄不尽,更近唐音。但是,随着炀帝即位后的“大纵奢靡”、尽情荒淫,这一丝清新、健康的气息,很快就被重新扇起的宫体之风吹得无影无踪。于是,呈现在唐代诗人面前的依然是一片有待清理的荒秽。  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从来晚于政治、经济的变化,而荡涤沿袭数百年的积习并以崭新气象取代它,更非一朝一夕之举。因此,对于唐代诗歌的发展来说,初唐就不能不是一个长达九十年的酝酿、准备阶段,一个从“破旧”之中缓慢“立新”的过程。

前言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会天然地形成一种非常优势,使得中国文学有可能在足够漫长的时间里创造出辉煌业绩,给人类文明留下极为丰厚的精神遗存,供我们民族永远怀想受用。不过,像许多事物都拥载着多元复杂属性一样,如果从对面角度来看的话,则又同时变作某种很沉重的承传负担。因为一旦面对这些山聚海积般浩繁汗漫的书册卷章,便立即涌生出接受的困难困惑:你到底应该读些什么?究竟怎样读?而实际上又能够读得了多少?——局限于主客观种种条件的制约,社会或个人都难以做到无论巨细差等,皆通体包纳,所以,就必然性地出现了如何选择乃至精选的问题,并进而牵涉到一系列的判断观念和运作标准。  新世纪伊始,直面自然人文等各学科门类的分工日趋专精细密、生活工作节奏紧张快捷、实用功利目强化而竞争异常激烈严峻的局面,现代中国早已疏离了古代农业社会那种伴青灯明月、细细把玩体味以穷年皓首的闲散心境与惟求任心适意、不需再计虑效果收益的淡泊无为态度。那么,已然产生凝定而属于历史的文学作品,怎样才能够跟随不断发展前进的时代步伐,仍成为文明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融入未来,并由民族走向世界,张扬它永恒的美?换言之,永远是人们感性的愉悦飞扬和理性上育导教化的绝不能被替代的必需。  缘于上述,我们方始编纂这套大型书库,指出了贯通古令、以时代纲领文体的结构框架和精选的、具载恒久垂范意义的“筝挚”式作品总汇——即通过纵向的历时性观览。

书籍目录

中国文学史1中国文学史2第一编秦汉文学第一章 秦及西汉前期和中期的文学第一节 历史的悖论.第二节 政治杠杆上的缪斯第三节 少年天才的忧患第四节 现实感召与内在欲求的重叠第五节 大赋之先声第六节 御用文人的哀乐第七节 其他第二章 司马迁和《史记》第一节 蚌病成珠第二节 面对历史的沉思第三节 无韵之《离骚》第四节 跨越时空第三章 汉乐府民歌第一节 乐府概念的演变及分类第二节 悲哀与怨愤第三节 艺术的进步第四节 历史效应第四章 西汉后期及东汉前期的文学第一节 哲理与文学的联袂第二节 从文史合一到文史分离第三节 理性精神的崛起第四节 其他第五章 东汉中期至后期的文学第一节 诗赋的多面手第二节 末世之音第三节 赵壹及其他第四节 从单一到丰富第六章 诗域的拓展第一节 历史的轨迹第二节 辉煌与惨淡第三节 七言的仪态初露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 建安文学第一节 慷慨与悲凉第二节 文学理性的探求者第三节 建安之杰第四节 殊途同归第二章 魏末和晋代诗文第一节 历史的呼应第二节 道似无情却有情第三节 强弩之末第四节 太康之英第五节 千古伤心属哀情第六节 左思风力第七节 英雄失路和列仙之趣第三章 陶渊明第一节 家世、生平与人格第二节 田园与人生第三节 独立苍茫第四节 真率的散文世界第五节 偶像的力量第四章 南朝文学第一节 逍遥山水第二节 发唱惊挺与铺锦列绣第三节 模拟与综合第四节 追求新变第五节 新体诗的中坚第六节 继承中的突破第五章 北朝文学第一节 北地三才第二节 散文的辉煌第三节 从靡丽到苍凉第六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第一节 柔情绰态的儿女歌第二节 音调高亢的雄浑曲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 神怪世界第二节 人生众相第八章 《文心雕龙》与《诗品》第一节 《文心雕龙》第二节 《诗品》中国文学史3唐代部分概说第一章 涤旧立新中的初唐诗歌第一节 王绩--靡声艳曲中的清音第二节 “四杰”的崛起第三节 陈子昂和唐代诗歌创作指导思想的确立第四节 体栽的准备第二章 盛唐气象和两种人生追求第一节 朝气蓬勃的序曲第二节 寻找另一个“理想王国”--盛唐的山水田园诗第三节 建功立业的追求与讴歌--盛唐的边塞诗第四节 多样化的生活情趣和两种人生追求的交叉第三章 盛唐气象的天才代表--李白第一节 李白的思想和人生道路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第四章 跨越两个诗歌时代的巨大桥梁--杜甫第一节 杜甫的思想和人生道路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写实艺术第五章 白居易与社会功利主义创作思潮和诗歌的通俗化--中唐的诗歌改革(上)第一节 悲观主义笼罩下的大历诗坛--唐代诗歌的低潮第二节 社会功利主义的诗歌理论及其形成的原因第三节 社会功利主义的创作实践第四节 长篇叙事诗的异军突起第六章 艺术形式和审美境界上的创新求异--中唐的诗歌改革(下)第一节 韩愈诗派第二节 李贺第三节 刘禹锡第七章 唐代的文体改革--“古文运动”第一节 “古文运动”的社会基础和文学主张第二节 韩愈和他的散文第三节 柳宗元和他的散文第四节 “古文运动”的影响和失误第八章 “迟暮岁月”里的开拓--晚唐诗歌第一节 杜牧和他的诗歌第二节 李商隐和他的诗歌第三节 晚唐后期的诗歌第九章 唐代的传奇第一节 唐代传奇的渊源和兴盛的原因第二节 唐代传奇的发展第三节 唐代传奇的艺术和影响第十章 唐五代词第一节 词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 温庭筠和“花间”词人第三节 李煜和南唐词人宋代部分概说第一章 北宋的诗文革新第一节 诗文革新的先行者--王禹偁第二节 欧阳修和诗文革新第三节 梅尧臣和苏舜钦第四节 王安石第二章 北宋前期和中期的词第一节 缓慢的演化第二节 柳永对宋词的贡献第三章 苏轼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 苏轼的文论和散文第三节 苏轼的诗第四节 苏轼的词第四章 北宋后期的诗词第一节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第二节 北宋后期的词第五章 南宋前期的文学第一节 李清照第二节 南渡后的文学变化第三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第六章 陆游第一节 爱国者的一生第二节 陆游作品的思想内容第三节 陆游的诗歌艺术第七章 辛弃疾第一节 抗战斗士的一生第二节 辛弃疾在中国词史上的不朽贡献第三节 “稼轩词”的审美特征和艺术创新第八章 南宋后期的诗词第一节 南宋后期的词第二节 南宋后期的诗第九章 “宋话本”--宋代的白话小说第一节 话本的文体渊源和兴起的原因第二节 “宋话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第十章 金代文学第一节 元好问第二节 西厢记诸宫调中国文学史4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近代文学中国文学史5

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经典书库-中国文学史(1-5)》描述了先秦诸文学现象与作品的生成、表现、价值定位及其巨大深远的影响,揭示了文学发生的内部外部规律、中国文学特征的形成以及它与早期社会历史文化的复杂关系。

图书封面


 中国文学史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