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隐喻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 文学隐喻研究

出版社:朱全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08出版)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500499275
作者:朱全国
页数:32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隐喻与转喻 隐喻的外部定位主要体现在隐喻与转喻的关系上。从文学的角度看,一个很诡异的现象一直存在,即在文学研究中,人们给予隐喻超出其他任何比喻形式的地位,而与隐喻同时相并列的转喻却没有这样幸运。人们在使用转喻一词时多以“毗邻”关系来进行说明,但是对于为什么会出现对转喻的关注那样少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因为“毗邻”性只是一个抽象的表述,并不能说明转喻的整个本质。这就导致一个结果:人们对于转喻的理解远远不如隐喻,同时研究程度上也远不如隐喻那样深入。更为不利的是,人们对于隐喻的理解并不总是从辞典的条目中出发,隐喻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内涵和外延,而转喻的理解则往往是借助于辞典的条目的空洞描述。休·伯丁(Hugh Berdin)对此有清晰的认识,他说,“转喻条目的编写来自于所选出来的一小部分的修辞学家,而参考书的编写提纲并没有提供一个明显的原则。”休·伯丁在考查了沃特利(Whately)、普伦明哥(Preminger)、雅格布逊(Jakobson)、亨利(Henry)以及艾布拉姆斯(Abrams)关于转喻的表述后认为,“对于转喻的标准的陈述一定包含着这样一个开始的定义: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这样一个看似标准的定义,正如休·伯丁所认为的那样,实际上并不能说明转喻。从《诗学》和《修辞学》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大量的这样表述。

内容概要

朱全国,男,1974年生,湖北省十堰市人,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200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项目一项,省级项目两项,参与国家社科和教育部项目各一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书籍目录


引论
第一章 同一性与相似性
第一节 隐喻与同一性
第二节 隐喻与相似性
第二章 符号偏离与概念建构
第一节 隐喻与符号的偏离
第二节 隐喻与概念的建构
第三章 双重想象与陌生化
第一节 隐喻与双重想象
第二节 隐喻与陌生化
第四章 意象、象征、神话
第一节 隐喻与意象
第二节 隐喻与象征
第三节 隐喻与神话
第五章 语境与意义
第一节 隐喻与语境
第二节 隐喻与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文学隐喻研究》依据人们认识和理解文学活动的逻辑方式:思维→语言→意义,对隐喻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符号偏离与概念隐喻、隐喻的双重想像以及隐喻与陌生化的关系、隐喻与文学表述样式、隐喻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这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作者简介

《文学隐喻研究》首先梳理了隐喻研究的历史,由此发现:隐喻研究对于文学而言主要涉及三方面,即作为认识论层面的思维方式、作为语言艺术的话语方式、作为文学理解的意义呈现。在他看来,“同一性”和“相似性”是隐喻的基本思维方式,二者都以经验为基础;“符号偏离”与“概念隐喻”是文学隐喻的一般特征,它的运作方式是“类比映射”和“双重想象”。作者朱全国还结合具体文体阐发了文学隐喻中的意象、象征和语境等问题。这样,《文学隐喻研究》实际上是从文学语言出发,以“文学性”为中心展开自己的逻辑表述,在涉及文学隐喻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有深度的开掘,多有新意,富有启发性。

图书封面


 文学隐喻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 I044 /Z82
  •     极好。
  •     引言梳理学术史,发现隐喻研究对于文学而言主要涉及三方面,即作为认识论层面的思维方式、作为语言艺术的话语方式、作为文学理解的意义呈现。在他看来,“同一性”和“相似性”是隐喻的基本思维方式,二者都以经验为基础;“符号偏离”与“概念隐喻”是文学隐喻的一般特征,它的运作方式是“类比映射”和“双重想象”。还结合具体文体阐发了文学隐喻中的意象、象征和语境等问题。所谓双重想象就是源于语词的想象和源于形象映射的想象(P190),这个说法最早来源于瑞恩哈特,他认为文学隐喻只能中属于主词的部分与辅助主词的部分联系在一起进行考虑,认为这样在隐喻的类比中会产生“双重想象”,例证见托马斯·哈代《伤痕》。所谓“符号偏离”,当两者不同形式的能指与所指的组成系统以同一个符号展现,就产生了隐喻。如“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剪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