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史略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 中国小说史略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4
ISBN:9787532543205
作者:鲁迅
页数:196页

内容概要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 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书籍目录

前言题记序言第一篇 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第二篇 神话与传说第三篇 《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第四篇 今所见汉人小说第五篇 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第六篇 六朝之鬼神志任书(下)第六篇 《世说新语》与其前后第八篇 庙之传奇文(上)第九篇 唐之传奇文(下)第十篇 唐之传奇集及杂俎第十一篇 来之志怪及传奇文第十二篇 宋之话本第十三篇 宋元之拟话本第十四篇 元明传来之讲史(上)第十五篇 元明传来之讲史(下)第十六篇 明之神魔小说(上)第十七篇 明之神魔小说(中)第十八篇 明之神魔小说(下)第十九篇 明之人情小说(上)第二十篇 明之人情小说(下)第二十一篇 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第二十二篇 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第二十三篇 清之讽刺小说第二十四篇 清之人情小说第二十五篇 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第二十六篇 清之狭邪小说第二十七篇 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第二十八篇 清末之谴责小说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小说史略》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是中国第一部小说专史。《中国小说史略》将各种类型的小说及其发展,放到当时各种社会条件下进行考察,勾勒出一条脉络清晰的数千年中国小说“进行的线索”。为撰此书,作者辑录汉至隋之古小说36种,搜集宋至清末小说41种的史料,并参考明清人所撰著作70余种。《中国小说史略》以言简意赅之笔法,公允平当之态度,评判历代小说之思想、艺术,许多见解,至今仍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指导性意见。《中国小说史略》代表了一个时代中国人研究中国小说史的最高水平。

作者简介

本书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是中国第一部小说专史。本书将各种类型的小说及其发展,放到当时各种社会条件下进行考察,勾勒出一条脉络清晰的数千年中国小说“进行的线索”。为撰此书,作者辑录汉至隋之古小说36种,搜集宋至清末小说41种的史料,并参考明清人所撰著作70余种。本书以言简意赅之笔法,公允平当之态度,评判历代小说之思想、艺术,许多见解,至今仍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指导性意见。本书代表了一个时代中国人研究中国小说史的最高水平。

图书封面


 中国小说史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在小说方面,鲁迅只写过若干篇短篇小说,没有长篇的作品,他的顶出名的“阿Q正传”,也算是短篇的。据我看,他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是“阿Q正传 ”,其余的在结构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单就一部作品而论,“阿Q正传”是很有价值的,写辛亥前后的绍兴地方的一个典型的愚民,在心理的描绘上是很深刻而细腻。但是若说这篇小说是以我们中国的民族性为对象,若说阿Q即是典型的中国人的代表人物,我以为那是夸大其辞,鲁迅自己也未必有此用意。阿Q这个人物,有其时代性,有其地方性。一部作品,在艺术上成功,并不等于是说这个作家即能成为伟大作家。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必须要有其严肃性,必须要有适当的分量,像“阿Q正传”这样的作品似乎尚嫌不够把它的作者造成一个伟大作家。有一次肖伯纳来到上海,上海的所谓作家们便拥出我们的“伟大作家”鲁迅翁来和他会晤,还照了一张像在杂志上刊出来,一边站着的是一个身材高大须发银白的肖伯纳,一边站着的是身材弱小头发蓬□的鲁迅,两相对照,实在不称,身量不称作品的数量分量也不称。   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小说使略”,在中国的小说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这一本书恐怕至今还不失为在这方面的好书。我以为,至少这一本书应该提前解禁,准其流通。此外,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别的贡献。有人说,他译过不少欧洲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我的知识太有限,我尚不敢批评那些所谓“弱小民族”的文学究竟如何。不过我想,鲁迅的翻译是从日文转译的,因此对于各民族的文学未必有适当的了解,并且鲁迅之翻译此类文学其动机可能是出于同情,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至于其本身的文学价值,他未必十分注意。
  •     《中国小说史略》上起远古神话,下迄清末谴责小说以至黑幕小说,网罗古今,气吞全牛。面对如此浩大的巨作,我选取几个自己比较感兴趣,想要谈谈的几个点来说一说。首先是对于“小说”一词的诠释。桓谭言“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所谓“残丛小语”,换句话说就是末技之道、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玩意儿。班固《汉书.艺文志》就是如此解释它的: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 曰:“虽小道, 必有可观者焉, 致远恐泥, 是以君子不为也。 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 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 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可见班固把小说家摆在" 诸子" 九流十家之末, 聊备一格而已, 是明显的视之为不入流。一直到清代乾隆年间, 纪昀把古代小说归纳为“叙述杂事” 、“纪录旧闻” 、“缀辑琐语”, 都是一脉相承的观念。起先, 古人将它归入子部, 后来又归入史部, 也正说明它的性质杂而不纯, 难以归类。说它是子书, 却不像孟子的善辩、庄子的奇肆; 说它是史书, 却又常常“真假相半” 。 因此一直被徵实尚质的古人冷落在一旁。虽然从唐传奇和宋元话本开始, 叙述委婉, 作意好奇, 近于现代人所谓的小说, 但文白韵散, 兼而有之, 也因此, 按古人的韵散分类, 它会被视为散文; 按近代的分法, 它又一度与戏曲、弹词等混为一谈。被现代人奉为古代小说名著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等等, 到清代乾隆年间纂修" 四库全书" 时, 都还没有把它们列入小说的著作之林。可见古代的" 小说" 观念, 和现代有很大的不同, 而且也可见它是多么的" 小"! 这和清末民初陶曾盉、梁启超等人, 推举小说为文学之最, 说它" 感人也易" 、" 入人也深" 、" 化人也神" 、" 及人也广"( 陶曾盉语), 说" 欲新一国之民, 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 必新小说; 欲新宗教, 必新小说; 欲新政治,必新小说……"( 梁启超语) 把小说当作开启民智、救国淑世的利器, 置之于一切文学之上。这种观念的转变, 相差真不可以道里计。虽然后来新小说的发展, 到底有没有梁启超等人所说的那样伟大, 尚有待研究,但毕竟成为文学中的一大类别, 足与诗歌、散文等相提并论。不过反过来思考如果按照梁启超等人的说法, 岂不是又像汉儒说《诗》一样, 把文学作品当作政治教化的附庸? 这不就是新文学提倡者最反对旧文学的理由之一吗? 再者,如果按照后来的小说观念, 认为小说和散文的不同, 在于散文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 而小说除了必须具备人物、情节、环境等条件之外, 还应该特别强调它的虚构性。 那么, 虚构性又成为小说的特徵之一了。 可是, 一旦强调了小说的虚构性, 回头去省览古代文学作品时, 就会产生两个问题。譬如说, 《史记.淮阴侯列传》写蒯通私下劝韩信叛变刘邦时, 说" 相君之面, 不过封侯, 又危不安; 相君之背, 贵不可言。" 说辞长达一千五百多字,当时左右无人, 事极机密, 司马迁从何得知两人的谈话内容? 我们当然可以解释为: 这是司马迁根据史料, 运用丰富的想像力, 作合理的推测之词。但这是不是就有虚构的成分呢? 如此来说这篇作品算不算小说呢? 此其一。又譬如说, 明清短篇小说的《马伶传》、《李姬传》等等, 有学者核对其他资料, 应是真人真事, 是写实之作, 并非虚构。那么要不要把它们剔除在小说之外呢? 此其二。 这是我对“小说”一词的疑问。不过记起司汤达在《红与黑》里的一段话:小说是沿着大路往来的一面镜子。它反映到您眼里的,有时是蔚蓝的天空,有时是路上泥潭里的烂泥。不管这面镜子到底为何物,其实有时候我们能够看到它为我们增加的人生历程,就已足矣。其次关于中国小说的起源。《汉书•艺文志》小说类序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所谓“稗官”者,“职惟采集,而非创作,街谈巷语,自生民间,固非一谁某之所独造也。”但是小说并非诞于稗官之手。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神话与传说》 又说:“稗官采集小说的有无,是另一问题;即使真有,也不过是小说书之起源,不是小说之起源。”   因此在本书第二篇“神话与小说”中,“探其本根,则亦犹他民族然,在于神话与传说。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 “迨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者渐进于人性,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活动至晚在唐代演为“说话”的艺术,至宋代而极盛,产生了各种“说话”的底本即“话本”,就有了基本上是言文合一的俗语体小说即白话小说了。由此发展出“章回”说部和模拟“话本”而成的所谓“拟话本”就有了古代文人创作的白话小说。不过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又提到: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至于小说,我以为例是起源于休息的,人类劳动“休息时……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可知从《中国小说史略》到《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关于小说起源的看法有所变化。总之,中国小说起源于民间的“谈论故事”即讲故事,而讲故事所以能够发生,除了作为叙事工具的人类语言的发明为基础之外,就是人类日益发展的好奇心之需。这二者永远是小说发生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其最初的源头和永恒的滋养,却都在“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民间讲故事活动;后世小说家的成长及其小说创作,也往往与作为小说源头的民间讲故事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关于小说的起源,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话,聊记于此。“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又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以告状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既己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明•李贽《焚书•杂说》)最后,在阅读《中国小说史略》的时候,看到两篇短文,觉得颇有趣味。行简有《三梦记》,其第一事尤胜。“天后时,刘幽求为朝邑丞,尝奉使归。未及家十馀里,适有佛堂院。路出其侧,闻寺中歌笑欢洽。寺垣短缺,久睹其中。刘俯身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之,见其妻在坐中语笑。刘初愕然,不测其故久之,且思其不当至此。复不能舍之,又熟视容止言笑无异。将就察之,寺门闭不得入。刘掷瓦击之,中其垒洗,波迸,走散,因忽不见。刘逾垣直入,与从者同视,殿庑皆无人,寺扃如故。刘讶益甚,遂驰归。比至其家,妻方寝,闻刘至,乃叙寒暄讫。妻笑曰:‘向梦中与数十人同游一寺,皆不相识,会食於殿庭,有人自外以瓦砾投之,杯盘狼籍,因而惊觉。’刘亦具陈其见。盖所谓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者矣。”这篇故事中的刘幽之妻简直可以成为佛罗伊德的经典对话者。这让我不禁会萌发这样一种想象,人的梦境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它发生在另外一维的时空,而人们才以为它是脑中的虚幻之物?故事中的刘幽是否恰好碰见了妻子的梦境之所?读完,意犹未尽。还有一篇故事。“有大穴,根洞然明朗,可容一榻。上有积土壤,以为城郭台殿之状。有蚁数斛,隐聚其中。中有小台,其色若丹,二大蚁处之。素翼朱首,长可三寸。左右大蚁数十辅之,诸蚁不敢近。此其王矣。即槐安国都也。又穷一穴:直上南枝可四丈,宛转方中,亦有土城小楼,蚁群亦处其中,即生所领南柯郡也。……追想前事,感叹于怀,披阅穷迹,皆符所梦。不欲二客坏之,遽令掩塞如旧。是夕,风雨暴发。旦视其穴,遂失群蚁,莫知所去。故先言“国有大恐,都有迁徒。”此其验矣。复念檀萝征伐之事,又请二客访迹于外。宅东一里有古涸涧,侧有大檀树一株,藤萝拥积,上不见日。旁有小穴,亦有群蚁隐聚其间。檀萝之国,岂非此耶? 嗟乎!蚁之灵异,犹不可穷,况山藏木伏之大者所变化乎?……”读后,顿感南柯之浮虚,悟人世之倏忽。想我辈不正如那蝼蚁,紧紧攥于手中之物,不过是流沙粒粒而已。读完《中国小说史略》,尚感余韵悠然,若吾生于千年之前,亦望做一名区区“稗官”,定是吾之莫大幸福。(编辑系的小学妹学弟 不要抄这个东东 this is mine)

精彩短评 (总计44条)

  •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读过一遍,不过当时对于中国古代之小说涉猎甚少,对于鲁迅先生深涩的文言也不太能够把握。而今有了许多古代小说阅读的经验,既熟稔了该书的背景知识,又积攒了一定的文言功底,遂读来便不太费力气。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对于中国小说史开山研究的功力和意义。这是建立在著者对历代小说的研读、思考和总结之上的成果,此外,鲁迅还参考了许多的文学批判,既包括古人,也包括今人。其对于明清小说的一些评论,至今读来仍旧感叹其经典。如对《三国演义》的“完全好人或完全坏人”的评判,对《红楼梦》宝玉“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悲凉之雾,便被华林,然呼吸而体会之者,独宝玉一人而已”等。对于清代这一“小说时代”所有小说的分类和评价,则更是细致。不过似乎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对于小说的分类,可能可以更细致和工整一些。
  •     小说也是藉着Luxun这书进入的文学史罢。和宋元戏曲考有同等的功劳。现在文学研究,最基本的讲法还是从这里面来的,非常适合了解大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本细致去读。Luxun君唐前的功力还是很扎实的,颇为可观(虽然按时候根本只有短篇的段子)。至于抄袭之类学术史撕逼,就不在看书的时候考究了罢。
  •     没有看完 但是足以小说史略
  •     稗官之幸。不过在小说崛起的年代,为小说正名也是正常的。
  •     鲁迅手笔
  •     好像是这个版。不是很喜欢鲁迅。
  •     鲁迅先生对于中国小说发展的一般性概述。在我看来,但凡涉及到文学史就必然会讨论其价值与发展现状,这样难以避免的会注入作者的主观意识。鲁迅先生则保持着相当的平和心态,娓娓道来。其评价至今不衰。
  •     还是有看头的。虽然被剧透了个遍,但还是领略了一些小说的好处。但还是忍不住吐槽鲁迅的文体真是太让人捉急了!
  •     鲁迅先生将脉络理的很清楚
  •     2006。和刘师培先生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一起看的。。奇妙的组合
  •     明灯
  •     看的第一本鲁迅的学术著作,果然不负文豪之名。
  •     劉師說就是因為顧頡剛多嘴,說魯迅抄東洋人書,才惹得一身晦氣(此處大笑仰脖)……
  •     还是鲁迅先生强!
  •     小说貌似自古即不为学者重视,因此此前鲜有人专门对小说史做研究梳理。鲁迅此作脱胎于课稿讲义,简略却疏朗大气。同时深有见地,所论不凡,最为后来小说家所看重。
  •     要看的还很多 孩子
  •     资料翔实仔细。
  •     每一个字都是经典!!
  •     强烈推荐。
  •     小说史入门必备,讯哥真牛逼也……
  •     薄薄一本,却很有趣,小说一脉,清晰。
  •     鲁迅做学问的一面。和他的小说杂文一样好读。
  •     古代写小说的男人真奇葩!总是“相睦如姊妹,后各有孕”,或者“我想娥皇女英同事一舜,古圣人已有行之者;我又见你姊妹二人相互爱慕,不啻良友,我也不忍分开:故当面一口就都许他了。这件事我做得甚是快意。”YY自古有之啊,这种最让人呸。
  •     言诗歌起自劳动与祭祀,小说讲故事者流起自休息。别有高论,而能生发自如,好评。
  •     需要深入研读。。。(我的古文好烂 = =)
  •     不咋地 尚可一看 不过一看必疯
  •     大四的时候读的,原谅我才疏学浅,不知道鲁迅这么厉害~
  •     即使学生时代有多讨厌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没有理由去抗拒喜欢这本中国小说史的扛鼎之作。虽说文章最大的遗憾就是介绍的小说著作太少,甚至看完全书尚有未过足瘾之感,但作为小说史的课件或者启蒙读物是完全够格的。全书基本使用古白话的方式论述,言简意赅,有很多先生的研究成果、理论以及见解穿插其中,又引用原文印证,可谓有理有据。作为一位中国古神话的爱好者,相当喜欢先生对于各朝代志怪小说的介绍,通读一遍深感不够,将择日再细读一番,可见其魅力无穷。
  •     很久以前读过。
  •     好像一直没有标这本,忘了看得什么版了
  •     略读。
  •     鲁迅是学者。
  •     今天在图书馆挺认真的看了,发现还挺好玩的,有些故事很有趣。
  •     识见颇不凡。
  •     一边做笔记一边很辛苦的读完了……
  •     见解偏僻入里,虽然部分观点有些背时,但无伤大雅
  •     事实上,从二周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开始算起,大先生一生译文著作的产量远胜于他的杂文和小说。这就是说这位先生一生的主要精力在编译方面,那些现在被人称为经典的杂文作品只能算得上是不吐不快的“译余”。孙先生这时正如很多其他鲁研专家一样,试图扳正长期以来人们这个错误的印象:迅翁作为翻
  •     囫囵吞枣过一遍
  •     那时的人能以文言作文,而如今的我连读都有些吃力,不得不有些许的自惭。看书时连同训诂一块儿做了,也算是额外的收获吧。一部《中国小说史略》,虽只冰山一角,已足见先生深厚的小说研究造诣和艺术鉴赏功力,可谓不可不读之经典。
  •     本书主线:汉魏六朝之志怪、唐传奇、宋话本变文、明清之文言白话小说。将小说之渊源及发展脉络理得很清。但是我感觉还有很多不足,似乎小说更发生于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志怪及佛经,而不是相对纪实的史书。依本人浅见,对小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史书也,即明清之白话小说,多数也是充当稗官野史的语调。
  •     补标记。贯中名本这个梗见到几次都好笑ww
  •     很有用,但未必需要精读。
  •     可能我水平有限,没看出个所以然来。
  •     颇见功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