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学论稿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 唐宋文学论稿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10-7
ISBN:9787807526186
作者:潘殊闲
页数:334页

章节摘录

  至于是否由此而评断刘长卿“思锐才窄”,这恐怕倒不一定。所谓“思锐才窄”,大概就是说他思想敏锐,但却才能狭小①。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知道,刘长卿思想既单一而又复杂。儒家思想是他的根底,释、道(道教和道家)哲学是他的辅佐。如果说他一味沉浸在自我的失意挫折之中而不能高扬雄心或彻底解脱,那我们再把目光扩大一点,便会发现,这种矛盾、苦闷、彷徨不独刘长卿有,可以说整个中国士大夫,尤其是失意不幸的士大夫,都和他有着或深或浅的相似性。从刘长卿诗歌本身来说,重复的现象是很普遍,但这似乎与他的才能并无多大关系。从表面看,他的诗歌缺少变化,题材狭窄,表现手法单调,简单重复的地方并非绝无仅有,由此得出他才能狭窄的结论好像并不过分。但如果我们不就诗论诗,而是深入涉及他所处的社会、时代、人生,他特殊的个性气质,特殊的心境,那我们便会发现不少底蕴。艺术并非仅仅只有才能就能创造的;有才能的人多得很,但并非人人能诗,亦并非能诗就尽是好诗。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更是文学家自我人生的反映。刘长卿一生多坎坷,这坎坷的一生使他长期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包袱,他已处于一种难以扭转的郁郁伤痛的心境之中。这使他的审美情趣、艺术思维带有很大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反映在诗歌中,便不可避免地给人一种重复、简单的印象。当然,这不能说和才能的大小没有丝毫关系,但能否由此说这就是才能狭小的结果呢?恐怕不能这样简单下结论吧。

前言

  西华大学是四川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西华大学人文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体源于成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在迄今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一直是这所学校的优势学科,曾涌现出一批在学界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近些年来,西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学科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得到发展,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正在崭露头角,在高级别项目申报、高级别科研成果获奖和标志性科研成果孵化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相当的实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院依托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和“蜀学研究中心”,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横向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科研的实力和影响,已经在巴蜀文学与文化、中国诗学、四川方言、文学制度等研究方面逐渐形成特色和优势,在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内容概要

  潘殊闲,男,四川眉山人,1965年生,先后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获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已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50余篇。

书籍目录

“气”:李白及其诗歌的最大标志一、仙风道骨萃仙气二、傲岸狂放露狂气三、行侠仗义表义气四、兀傲不驯有骨气五、奇思异想孕奇气六、嗜酒沉醉散酒气七、壮浪恣肆逞豪气八、飘逸淡荡显逸气九、愤世嫉俗吐怨气十、余论:气与李白的独特性、神异性和不可再生性李白的独酌与后世文人的独酌情怀一、热闹背后的孤独二、孤独的心境三、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四、孤独的背影与文人的共鸣杜甫的“安得”情怀一、杜甫的“安得”情结二、杜甫的“安得”情怀三、杜甫“安得”情怀的意义和影响刘长卿诗歌的艺术风格一、刘长卿诗歌艺术风格概观二、刘长卿诗歌艺术风格的成因三、刘长卿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和影响刘长卿及其诗歌的宗教情怀一、刘长卿的儒家思想二、刘长卿的释、道情怀三、刘长卿的宗教情怀对其诗歌艺术的影响刘长卿“五言长城”新解入神:文学的超审美境界——以李杜诗歌为例一、入神:严羽的超审美批评二、神与道:共入玄妙的人生、人性与人心之境三、李杜诗歌:文学的伟大性的典范刘长卿与杜甫一、强烈的写实精神使刘长卿于杜甫之后,成为唐代盛中之交的诗l坛亮点二、浓郁的情感流露,使刘长卿成为杜甫之后的写情高手三、在诗歌体裁上,刘长卿既通津杜公等盛唐诸家,又开启中晚唐无数法门,成为唐诗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一位重要诗人叶梦得与杜甫一、“云门三种语”与杜诗二、有关杜甫及其诗论三、杜诗的趣闻遗事与杜诗在宋代的传播接受三苏产生的乡土基因与政治文化生态一、眉山的江山胜景与富庶对三苏的沾溉二、眉山的移民文化底蕴对三苏的滋养三、宋代眉山兴盛的教育科举对三苏的影响四、宋代眉山发达的出版传播业对三苏成长的帮助五、宋代眉山的家族文化传统与三苏成长的文化生态六、宋代眉山苏氏家族与三苏成长的家学渊源七、宋代眉山苏氏家族婚配对三苏成长的贡献八、三苏的个人成长及伯乐的扶持奖掖九、三苏崛起的政治文化生态十、结语苏洵大器晚成的启示一、家庭的作用二、正确认识自我三、厚积薄发四、学习经典的重要五、伯乐的功劳六、时代的需要宋代苏轼文化现象一、博学与多才多艺,使苏轼成为宋代最杰出的文化名人二、自觉的创新意识和集大成性,使苏轼于宋代文人中,卓然挺立,格外耀眼三、门庭广大,追随者不绝如缕,使苏轼成为一代文宗师范四、频繁的政治迁徙,使苏轼在磨难中走向成熟,声名鹊起,不可阻挡五、以苏轼为代表和旗帜的苏学、蜀学和蜀党,在宋代光彩夺目六、以苏轼为冠冕的“三苏”,成为宋代家族文学与文化的杰出代表七、声名隆盛,影响至大至微,至深至远,域内域外争传共举,模效攀附,乃至据此谋利,成为一种时尚宋人的苏轼心理情结一、爱护心理二、崇敬心理三、仿效心理四、归附心理……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唐宋文学论稿》内容包括:仙风道骨萃仙气、傲岸狂放露狂气、行侠仗义表义气、兀傲不驯有骨气、奇思异想孕奇气、嗜酒沉醉散酒气、壮浪恣肆逞豪气、飘逸淡荡显逸气、愤世嫉俗吐怨气、余论:气与李白的独特性、神异性和不可再生性、李白的独酌与后世文人的独酌情怀、热闹背后的孤独、孤独的心境、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孤独的背影与文人的共鸣、杜甫的“安得”情怀、杜甫的“安得”情结、杜甫的“安得”情怀……

图书封面


 唐宋文学论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看到这本书,最先注意到的是作者潘殊闲,只因他是四川眉山人,和我来自同一个地方,而且,他先后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和我乃是校友,基于这些原因,让我不得不看看这本书。书中以论文的形式介绍了关于李白、杜甫、刘长卿、三苏的一些情况。书中的小标题挺有特色,具有概括性,如在“气:李白及其诗歌的最大标志”这一总标题下分设“仙风道骨萃仙气”、“傲岸狂放露狂气”等九个小标题,用“仙气、狂气、义气、骨气、奇气、酒气、豪气、逸气、怨气”九个“气”分别论述李白的特点,基本概括出李白的独特性。但缺点也在于此,作者有意拆分,导致很多内容有所重叠,论述每一章内容时有点牵强,例如在讲李白的狂气和豪气时,论述的内容都是李白的狂放不羁的性格,个人认为可以合为一点来讲。因为作者乃四川眉山人,因此在对三苏和眉山的描写中,溢美之词处处可见,带有很浓的家乡情结。本书写得最好的也是最后的苏轼部分。作者考据了大量的材料,仔细分析了三苏产生的乡土因素与政治文化生态,也分析了苏洵与苏轼成功的原因。概括出“眉山孕育了三苏”、“三苏赶上了一个较为开明的时代”、“遇见伯乐”以及“三苏自己的努力与实力”这四点原因,但我认为三苏成名远远不止这四点,例如还有宋代时代潮流的发展、文化的积淀、社会风潮等诸多因素。而且,作者在描写三苏时有所侧重,带有一些主观因素,其中之一便是对苏轼、苏洵太过赞扬,而忽视了苏辙,因此有些语言显得颇有争议,例如书中说到“如果说苏轼是光,苏辙则是影”,这样的描述对苏辙有些不公平。苏辙也是宋代大家,成就非凡,并不是生活在苏轼的阴影之下的。本书的选题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多篇文章立论新颖,不说空话,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展开叙述,并不是大而空的抽象东西,这对我以后的选材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唐宋文学可以论述的东西很多,怎样选择自己的研究内容十分关键,作者选择了“杜甫的‘安得’情怀”、“刘长卿‘五言长城’新解”等研究内容,以小见大,在收集材料时就有了方向感。看完此书,感觉似乎看了一遍教科书。书中的内容多为分条论述,类似教科书的专题、框、目,显得有些呆板。本书参考了大量典籍文献,因此论述有理有据,多直接引用原典原章。本书最大的缺点就在于重复的东西太多,不仅在于观点上的重复,更在于语句上的直接重复。一模一样的语句就多达二十几处,在阅读时难免会让读者产生疲倦感。重复的语言也会让文本显得有些逻辑不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